1958年6月2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彻底粉碎保守思想,掀起更大跃进高潮
  中共安徽省桐城县委第一书记 张安国
桐城县大部分是丘陵地带和山区,圩田很少,全县计有田六十四万亩,地十一万亩,土地瘦瘠。解放以前,年年遭受水旱灾害的威胁,每亩粮食产量仅有三百斤左右。当地群众说是“拉屎不生蛆的田,靠天收”。就是条件较好的圩田,每年收成也很难有保证,群众说:“看母猪,插圩田,收一年,算一年”。解放以后,情况有了根本变化,除1954年遭受了毁灭性的洪水灾害外,粮食产量均逐年有所提高。
从桐城县过去几年农业生产情况和最近农业生产大跃进形势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农业生产的跃进必须是建立在思想跃进的基础上,只有思想上跃进了,才能带来农业生产的跃进。这也就是说,为了实现农业生产的跃进,首先是要不断地和那些阻碍农业生产跃进的右倾保守思想进行斗争。
那些有右倾保守思想的人,他们总是常常顽固地说什么粮食增产只能慢慢的来,步子不能跨大了;又说什么粮食增产到顶了,单产不能再提高了;他们说双季稻种得太多了,复种指数搞得太大了,劳力畜力太紧张了;他们还反对密植,还担心什么水利工作赶不上,肥料找不到,潜力挖尽了。他们的这些错误论调,在尚未遭受彻底批判之前,在群众中是有一定影响的。我们正是在组织群众和右倾保守思想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并彻底批判和克服了右倾保守思想的基础上,发动了群众,造成去冬今春的农业生产大跃进的高潮。
首先,我们和他们算了算1956年和1957年粮食增产的账。1956年桐城是遭遇灾害较大的一年,先旱后涝,又有台风灾害,受灾面积达三十余万亩,占全县田地七十五万亩的40%,那时合作社也还建立不久,缺乏经验,但是因为群众在胜利地实现了农业合作化之后,又得到毛主席多快好省的指示和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的鼓舞,鼓起了革命干劲,积极推行了“三改”办法(扩大复种面积214%,双季稻四十五万亩),这一年粮食产量就比风调雨顺年成很好的1955年增加了八千万斤(增加了22.8%),每亩平均产量达到六百一十四斤,比1955年每亩平均产量增加一百一十四斤。1956年的增产情况,证明了不仅在正常的情况下粮食产量可以大量提高,那些认为粮食产量只能逐年慢慢提高的看法是错误的,而且还证明了只要提高了干部和群众的社会主义的觉悟,鼓起了革命干劲,并采取了切实的措施,就是在遭遇一般灾害的情况下,也仍然可以增产。1957年没有遭受自然灾害,合作社的历史也多了一年,一切客观条件都比1956年好,但是这一年因为受到反“冒进”的右倾保守思想的影响,那些有右倾保守思想的干部甚至和对合作化有不满情绪的富裕中农共鸣,同时坏分子也乘机破坏。这样一来群众的革命干劲受到了打击,生产热情也低落下去了,双季稻面积也由1956年的四十五万亩缩小到三十二万亩。因此这一年虽然存在有更大量增产的条件,但实际上却仅仅增产粮食二千万斤,只达到1956年增产粮食的四分之一,平均每亩产量六百九十斤,比1956年仅增加六十六斤。这一事实,难道还不可以证明右倾保守思想的人为灾害给粮食增产带来的损失是多么严重吗?这难道还不可以证明那些“粮食增产已经到顶,潜力已经挖完”的论调是多么缺乏起码的根据吗?经过这一对比算账以后,群众更清楚地看到了右倾保守思想才是真正阻碍粮食增产的原因,认识到右倾保守思想的危害不小于水旱灾害。
其次,拿桐城县过去两年许多大面积丰产的事实看,也完全可以证明增产远远没有到顶,潜力也远远没有挖尽。桐城全县1957年已有八个乡和五十个农业社的十六万亩田,亩产已超过农业发展纲要指标,达到八百五十八斤,其中有二十五个农业社和一个国营农场的一万七千零四十二亩田地,亩产已达到一千零七十五斤。同时还出现了一批高额丰产田,丘陵地区亩产已达到二千零七十斤,圩区亩产已达到二千五百二十九斤,山区也达到亩产二千四百四十四斤。这说明我们现有的粮食产量距离这些丰产田产量还是很远的。
特别是去冬今春群众在生产大跃进中所已经做出的许多实际成绩,更有力地粉碎了那些右倾保守主义者的许多论调。
桐城县的干部和群众,在整风整社基础上,经过了两条道路的教育,开展了大辩论,批判和克服了右倾保守思想,划清了界限,明辨了是非,政治思想有显著提高。同时由于贯彻了三中全会的精神,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的公布,并在中央和省委提出的“提前完成农业发展纲要和赶上和超过富裕中农生产和生活水平”号召的鼓舞之下,县委也提出了用革命精神,苦干、猛干、大干一年,赶上孝感,赛过邻县的要求。因此,在干部和群众中迅速掀起了一个争取1958年农业生产大跃进的群众运动的高潮,这一股建设社会主义的干劲,真是“比洪水还猛,比泰山还高”。许多干部像生龙活虎一样,想点子,找窍门,积极苦干。石河乡干部提出干部要三头(赤脚光头,手拿锄头,生产带头),四化(干部农民化,生活群众化,生产经常化,行动战斗化)。高桥乡前进社团支部书记张泽成说:“大风刮不断我的恒心,钢刀刈不断我的决心,困难吓不倒我的信心,坚决和大家一条心,实现亩产一千六百斤。”群众干劲更大,男女老少一起卷入了农业生产大跃进的洪流。许多群众描写生产劲头说:“青年勇气赛赵云,壮年力量赛武松,少年儿童像罗成,老年干活似黄忠,干部赛过诸葛亮,妇女赛过穆桂英”。许多地区提出生产号召说:“抓晴天,赶阴天,小雨小雪当好天,灯笼火把当白天,起早歇晚当半天,干活一天抵二天”。区乡干部总结农村情况是“五大”和“五少”。“五大”是:“群众发动面大,干劲大,钻劲大,肥堆大,各项工作跃进大。”“五少”是:叫苦的少,进城的少,完不成任务的少,闲人少,说闲话的少。目前农村确实出现了一种使人预料不到的新气象。
在干部和群众都鼓足了干劲,高度发挥了积极性以后,经过大家广泛的酝酿和讨论,提出了一个1958年的粮食产量跃进的指标,这个指标要求在1958年保证全县粮食每亩平均产量达到一千斤(比1957年增加45%),争取达到一千五百斤。即使遇到像1954年那样特大洪水灾害,也要保证达到八百斤,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完成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中所提出的粮食指标。
为了保证这一指标的实现,县委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及时提出了兴修水利、积肥、改进耕作技术、扩大复种面积和双季稻面积、加强田间管理等有力措施。去冬今春经过广大群众几个月来的努力,他们在执行这些措施方面,已经获得了不少成绩:
一、水利工程方面,新建和整修水利工程八千一百九十二处,治好了三条大河,作了许多塘坝工程。一个老秀才也歌颂全民治水的雄伟气概,他在门上写的春联说:“万众开山,愚公拱手;千军治水,大禹低头”。以现在的工程效益计算,已经可以做到六十天左右不雨不旱,三天内降雨二百五十公厘可以不受灾(1954年是三百公厘),主要干堤可以保证1954年大水不破,基本上消灭了一般水旱灾害。
二、在积肥方面,桐城群众更表现了特出的干劲,现在全县已经积肥二十四亿多担,平均每亩肥料达到了三千担,全年计划达到积肥三十六亿余担,每亩平均达到四千五百担(第二季一千五百担)。由于每亩施肥已达到三千担,以致现在田土都比原来高二寸。群众反映是:杂肥三千担,见田长二寸,保证超千斤。原来许多群众认为无肥可积,现在他们都反映说:“肥料到处有,就怕不动手”,他们对于积肥已是信心百倍了。今年积肥如此之多,完全是在发动了群众,大家千方百计找肥源的情况下才实现的。桐城找到的肥源有四十多种,为了普遍挖掘肥源,他们提出的办法是:“家家牛尾灶,丘丘田头窖,还加一个行军灶”,群众根据自己积肥经验,总结起来是“积肥没有巧,十字要记牢:烧、熏、挖、换、扫,铲、沤、堆、拾、捞”。烧即是烧包子、烧土窑、烧锅心土;熏是牛尾灶行军灶;挖是挖塘泥,挖阴沟泥,挖厕所、牛栏、猪圈底子,挖老屋基墩,在新店乡挖肥中挖出了一条两里路长的相传还是三国时候的古代街道,不仅积了肥,还挖出了许多金、银、财宝和古物;换是换锅台土,换陈墙壁土,换陈屋草,家土换野土;扫是扫垃圾,扫墙上屋上烟燎灰,家里家外、牛猪圈都勤打扫;铲是铲草皮,铲脚板泥,铲墙壁;沤是打青草,沤绿肥,沤水粪;堆是用青草皮加石灰做堆肥;拾是拾野粪,拾杂粪;捞是捞塘泥,捞水草。此外还普遍推广制造颗粒肥料、细菌肥料、人造尿等。在积了大量肥料之后,立即出现了运肥任务大,时间紧,劳力不足的困难。我们克服这一困难的主要办法是创造和改进运肥工具,创造了牛车、平车、土车,实现车子化,创造了滑车空运,利用沟渠用斛桶水运,共制作工具四万余件。原计划五十至六十天才能把肥料送完,经过工具改革,提高效率之后,十五至二十天即送完了。还减少劳力两万余人。根据过去几年增施肥料改良土壤的经验,如以去年每亩增施肥料六百担可以增产粮食四十斤计算,则今年比去年肥料增加了六倍,每亩即约可增产粮食二百四十斤,全县可增产粮食一亿八千万斤。
三、改进耕作技术方面,根据桐城过去两年的试验,三、六寸条栽密植比一般六七寸见方的稀植要增产30%左右,有的达到增产67%。群众总结密植好处是:“三、六寸就是好,山、圩区都能搞,穗子多,粒子饱,根根成林子头少,出得齐,黄得早,能耐旱,少长草,能耐肥,倒不了,多收粮,多收草,紧紧抓住这件宝,一亩千斤跑不掉”。这次全县对密植经验进行了总结,向群众作了教育,办了训练班,选拔插秧能手,并且创造与推广了直行器和插秧船,全面推广了三、六密植。并用点多、面少的办法试验二五及三脚棵密植。为明年能否进一步密植作准备。根据过去两年经验,如以密植增产30%计算,每亩要增产二百四十斤,全县增产约达一亿七千二百万斤。
四、扩大复种面积和高产作物,大面积推广了双季稻。双季稻由去年的三十二万亩,扩大到今年的四十七万亩,占全县水稻田的73.4%。根据过去几年经验,双季稻增产是有保证的。在旱地采取三季连作,实行种高产作物、密植深耕、增施肥料、间种玉米等措施,要求赶上水田产量。还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了田间管理。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估计扩大二十五万亩面积,其中扩大午季及春性作物十万亩,每亩可以增产二百斤,共可增产二千一百万斤;双季稻扩大十五万亩,每亩约可增产三百斤,共可增产四千五百万斤;扩大山芋二万亩折合原粮每亩约可增产五百斤,共可增产一千万斤。以上合计增产约为七千六百万斤。
根据最近几个月来农业生产大跃进的发展情况和初步计算,1958年在1957年的四亿五千万斤的产量基础上,可能增产粮食四亿四千二百万斤,合计即达八亿九千二百万斤,每亩平均产量可达一千二百五十斤。假定由于某些措施不能实现或遭遇水旱灾害时,减少三亿斤(1954年大水灾减产一亿六千万斤)产量计算,亦可保持五亿九千二百万斤,即仍可以达到每亩产量一千斤左右。因此,我们完全有信心实现1958年的粮食增产计划指标,同时,我们也坚信1958年全国农业生产大跃进的结果,必将更彻底的粉碎一切右倾保守思想,必将促使今后出现更大的农业生产大跃进的高潮。


第4版()
专栏:

三年看头年 头年看前冬 前冬看现在
安徽提早安排秋种作物
争取明年夏季丰收的关键在于认真贯彻技术改革措施
本报讯 记者于明报道:中共安徽省委对明年大生产的准备工作,早在今年4月17日省委第七次扩大会上已经作了研究和安排;最近,又召集农业部门的负责干部和农业技术专家开会,进一步安排了今年秋种作物,并讨论了具体增产措施,力争明年夏季收成比今年增加一倍以上。在思想方面,会议指出:从上到下,从农业部门以至其他各部门,都要树立起今年为明年作好生产准备的思想,特别要把这一思想在所有合作社经过大鸣大放、大辩论,好像今年的水利运动一样,展开广泛的宣传教育。在秋播任务方面,会议决定今年要比去年再扩大八百万亩。要求各地及早安排好茬口,尽量减少冬闲田,将能够种植的土地都利用起来。在生产措施方面,对种子、肥料、工具、药剂、技术训练等,都作了讨论和决定。关于种子问题,会议要求从现在起,各地农业社在夏收中就按照茬口需要作好选种、留种、保种工作和国家购贮良种工作。并指定专人负责保管,切实贯彻责任制。肥料问题,夏种工作完毕以后,便要发动砍草积肥运动。从7月起,大规模积肥三个月,保证夏收作物有足够的基肥;并号召各农业社立即组织专业造肥队、造肥组,以便专门负责。技术训练问题,除了通过夏收中现场参观评比训练外,并决定全省在6月底即大规模的开办训练班,争取在秋种前,每一个农业社的生产队都有几人受到技术训练,以便能够很好地掌握栽培技术。
会议根据安徽情况,对秋种作物的具体技术措施也提了具体要求。首先要求全省小麦良种化。全省小麦的良种播种面积已达90%,各地只要在夏收中作好选种、留种工作,明年便可实现这一要求。要彻底改变过去淮北条播而不密植,沿江点播而不密植的习惯,实行条播密植和点播密植,并把淮南地区的撒种改变为条播密植。要求每亩小麦达到三十五万到四十万株。过去小麦冬灌面积不到十分之一,施肥平均只有二百担。现在要实行三水四肥。实行秋灌冬灌、春灌,便可以克服安徽经常遭受的秋旱、春旱,并可减轻晚霜灾害。小麦根据需要情况要施肥四次,首先是要在播种前每亩施足底肥一千担。会议还提出要适时早播,深耕细耙,防止病虫害以及普遍实行宽畦深沟的播种方法。安徽小麦经常在成熟前发生锈病,有了宽畦深沟,便可及时排水,减少土地温度,防止和减轻锈病。
为了明年有效防治锈病,会议已布置铜官山、马鞍山、安庆等地大量生产硫磺。
会议指出,增加夏收作物的产量,关键在于大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提高单产则必须认真贯彻以上各项具体技术措施。如去年阜南县的同光农业社,因为认真贯彻了上述几项主要技术措施,1957年四千多亩小麦平均每亩达到二百一十斤;有十二亩高额丰产田,每亩达到了一千零六十三斤。六安淠东一社小麦,实行了以上技术措施,今年二千二百亩小麦预计每亩可收到七百八十六斤,并有七百五十多亩,单产可达一千斤以上。
会议再一次指出,夏收作物在安徽有避灾保收的特殊作用,而且麦子还有高产条件,必须加以重视,它对于提前实现农业纲要具有重要意义。“三年看头年,头年看前冬”;而前冬的工作好坏,则要看从现在起对秋种的准备工作做得如何而定。现在已经进入夏收季节,会议号召各地选择高额丰产典型,进行参观、评比,开展现场辩论,以便及时总结经验。省委已选择了皖南泾县、淮南六安、淮北涡阳的三个典型作为评比对象,并要求每个乡都选择一个典型社召集各社参加评比,把评比当成一个运动,以便广泛地进行思想教育,传播技术。


第4版()
专栏:

  田间选种 选好留足
各地农民普遍展开评选良种活动
本报讯 选留足够的优良麦种,争取明年小麦获得更大的丰收,是各地农民在今年麦收中一项战斗任务,很多地区随着麦收季节的到来,已经展开了田间选种或者做好了选种准备。
根据各地初步计划,今年冬种小麦面积将进一步扩大,多水多肥和密植的增产经验将进一步推广,为此很多地区都展开了评选耐水耐肥的优良麦种的活动,并且订出了选好留够的计划。目前小麦已经收完或正在收打的珠江、长江流域各省,已经选好了大量良种,由农业社和种子收购部门妥善的保管起来;麦收已经开始或即将开始的淮河、黄河流域各省,都做好了选种留种工作的准备,一俟开镰即将投入战斗。河南省偃师县各农业社为了做好选种工作,普遍组织了精选良种专业队,对队员进行了选种技术训练。河北省很多县的农业社都在经过评比准备选种的麦田上插旗立标,固定专人负责管理。山东省历城、临沂、泰安、高唐等县有些农业社发动社员讨论,订出了选种留种计划,准备每亩留二十五斤到三十斤,以适应密植的需要。
各地各级领导机关对选留良种的工作都抓的很紧,在麦收开始前纷纷组织参观评比,教育干部和社员重视选种工作。为了推动各地选种留种工作,农业部已派出两个工作组分赴河南、河北和江苏、广东等地进行检查。(附图片)
  四川省内江县龚家乡黄连社社员正在穗选小麦种
新华社记者 孙忠靖摄


第4版()
专栏:编后

  向地要水的新方法
在干旱无雨的山区,人们要战胜自然,就必须解决水的问题。水从哪里来?不外是天上、地上和地下。如果天不爱下雨,地面上又缺少水,那么只有向地下要水了。利用地下水的办法,各地农民已经有许多创造,现在甘肃皋兰县庄子坪农业社的社员们,又想出了一个巧妙的新方法。他们在地上打通百眼串井,在地下修暗渠,把地下水引上高山灌溉农田。我们说这是个妙巧的方法,就在于它把一些本来难以利用的小水源也利用起来,使小水变成了大水,增加了灌溉能力;还因为渠道修在地下,既不影响耕地面积,又能减少水分的蒸发,使有限的水发挥更大的作用。
打串井是这个地区人民多少年来的愿望。现在他们的愿望已经变成了现实,而且为干旱无雨的高源山区树立了吸取地下水的新方法。


第4版()
专栏:

  新疆天山北部农牧民
迎战夏季大风霜
新华社乌鲁木齐1日电 新疆天山北部地区各族农牧民正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迎战几十年未有过的夏季大风雪和霜冻的突袭。
新疆北部地区从5月29日开始,受到从北极吹来的冷气流的猛烈侵袭,气温急剧下降,乌鲁木齐、奇台、昌吉和玛纳斯河流域垦区都下了雪。据乌鲁木齐气象历史记载,这是乌鲁木齐地区从1906年(以前无记载)以来降雪时间最迟的一次大雪。同时,伊宁、阿勒泰和布克赛尔蒙古族自治县等地还刮了十级左右的大风。天山北部地区还发生霜冻。
5月30日,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指示各地党委立即行动,党委书记挂帅,动员广大群众,保护农作物和牲畜的抗灾斗争。现在,各地农牧民已经紧急动员起来,向风雪和霜冻展开顽强斗争。30日早晨大雪未停,乌鲁木齐市郊区五、六千名各族农民就在区委书记郭学文的带领下,到地里抢救庄稼,各农业社几千亩蔬菜都用麦草、苇箔复盖起来,挡霜抗寒。农民们把几十万株嫩弱菜苗一株一株从雪地里移到屋子里,待天晴后再移出来。玛纳斯垦区各军垦农场几万名战士,为了保卫棉花,在霜降之前,在棉田周围燃起篝火,增加棉田上空气温,预防霜冻。阿勒泰山区的牧民们正腾出大批人住帐篷,让刚剪了毛的羊群和幼畜住到里面,以免冻死牲畜。


第4版()
专栏:

  抓紧早稻生长最旺时间 江西突击消灭二三类禾
本报讯 中共江西省委最近检查了全省早稻的生长情况和田间管理工作,要求各地抓紧时机,苦战十天,使一类禾长得更好、改变二类禾、消灭三类禾,力争今年早稻实现全面大丰收。
江西省今年早稻插秧后不久,全省大部分地区便连续碰到暴雨,人民奋起与洪水搏斗,最近才战胜水灾恢复了生产,但据各地检查分析,目前全省属于生长较好的一类禾苗只占30%;生长不够好,但正在盛发期尚未封行的二类禾苗占55%;生长很差,才开始发蔸,秧苗黄瘦的三类禾占15%。
因此,省委认为,为了争取早稻全面丰收,必须采取紧急措施加强田间管理。目前大多数早稻距离拔节、圆秆还有十天左右的时间。这段时间是早稻最需肥料、生长最旺的时候,因此,抓紧这十天的时机突击耘禾、追肥,继续加强一类禾苗,消灭二类和三类禾苗,还是极其有效的措施。省委对此分别提出了如下要求:一、对一类禾,要缺肥补肥,施肥足的要及时进行排水晒田,以防止后期疯长倒伏。二、对二类禾,要立即追施一次速效肥料,中耘一次,促使茎叶发育。三、对三类禾,要力争再追施两次速效肥料;再耘一次到两次,促使禾苗更快的发兜。


第4版()
专栏:

  骄傲使人落后
  田喜盈
经过春耕生产中不断的检查评比,农村中学先进、赶先进、比多快好省的风气已经形成。在大跃进的浪潮里,许多落后地区、落后单位都在快马加鞭地追赶先进地区和先进单位,这是好现象。这对推进整个农业生产有很大好处。然而有些原来比较先进的单位,却出现了与此相反的现象。湖南常宁县东山乡第三农业社被评为先进社后,劳动出勤率曾一度大大降低。山西沁县的模范社——东方红农业社,年前就订出每亩施肥百担的计划,到春耕生产开始时才完成了一半。有一些社在列入先进单位以后,领导上产生了骄傲情绪。有的干部说:我们睡几天觉,别的社也赶不上。有的说:我们土地好,实现指标没问题。有的说:我们是好社,只要其他社能达到,我们社也能达到。还有的说:我们这里肥源已尽,劳力不足,指标只要比去年稍高一点就行了。这种自满心理使他们放松了对生产的领导。
骄傲使人落后。任何先进地区和先进人物,只要一旦产生了骄傲情绪,他们就很难再继续前进。有些先进地区的客观条件是比较优越的。但是客观条件的好坏对于先进和落后来说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要还是人的主观努力。为什么有些条件很差的地区,生产却搞得很好,有些条件很好的地区,生产反而并不太好呢?这种情形说明,如果不努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好条件不仅不能起好的作用,反而会变成前进中的包袱。好事坏事能够互相转化的道理就在这里。
革命思想和保守思想的斗争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动力。通过去秋以来的大辩论和大生产运动的事实教育,人们在思想上也有了跃进。但是不能因此便认为保守思想已经扫清,前进中不会再遇到什么阻碍了。人们的认识一般是落后于客观实际的。即使在比较先进地区或单位里,这种情形也会有的。在这里,有一些人往往过分强调客观困难,而又不相信群众的力量;或者只看到工作中的进步方面,看不到困难和问题。他们只是把现在和过去相比,而没有用革命的精神展望将来。因而他们在工作稍为前进一步的时候,就沾沾自喜,产生了到顶思想。一遇到困难,又认为已经山穷水尽,无法可想了。因此,经常和保守思想作斗争,是先进地区不断前进的重要关键。湖北省的红安县就是由于及时反掉了某些干部的保守思想,使干部和群众用不断革命的精神武装了头脑,工作才一浪接一浪地不断向前跃进。


第4版()
专栏:

打通百眼串井 引地下水上山
庄子坪社树立了高原利用地下水的榜样
本报讯 甘肃省皋兰县庄子坪农业社社员经历多次失败和挫折,胜利地打通百眼串井,构成一条地下渠道,给干旱少雨的黄土高原地区利用地下水源树立了新的榜样。现在社员们正鼓足干劲,分路进军,要进一步把地下水搬上高山。
这些串井位于地势倾斜的拱坝川一带。社员们在坡地上端打了九十六眼井,分别作为起点,各打涵洞,连串成为地下渠道。地下渠道共分五支,最后汇总成为明渠。全长一千六百多公尺。现有水流量零点零一七秒公方,已浇灌土地两千亩。
串井地下渠道好处很多。变水井为地下水渠后,可以汇集沿渠的大小水源,增加水量。暗渠下面流水,上面种田,大大减少开明渠所占用的土地,并且可以大大减少水的蒸发。现在串井经验开始在皋兰全县开花结果,正在兴建的地下渠道共有十二条,可发展水地两万亩左右。
庄子坪是皋兰北山的干旱地区。为了挖出地下水,当地群众曾经经历过1943年、1946年、1953年、1956年、1957年春天和1957年冬直到现在的六度开发。在反动统治时期,虽经两度动工,因遭反动阶级的压迫,毫无成果。1953年大旱时又动工兴建,因工程浩大,受个体经济的限制,未成。1956年刚刚合作化,当地党委再来领导群众开工,挖开了五里长的一条明渠,因水量小,又没浇上一亩地。经过几次失败,当地党委反复教育动员群众,重整旗鼓,和群众共同总结了经验教训,改修明渠为地下渠,到1957年春季才打成了十二眼串井,增加了水量,使四百七十亩旱地变成了水田。去年冬季,配合全省的水利高潮,又提出了“百眼串井”的口号。在数九寒天,社员们奋不顾身,坚持工作几个月,终于修成了地下渠道。
把地下水搬上高山,是皋兰北山广大群众的共同愿望。阳坬窑一带的地下水十分丰富,现已开发出来的还很少。因此,庄子坪的社员们在“百眼串井”基本打通后,立即着手深挖地下渠道,要继续打出第二层水来。另外,为了解决矛盾,将全部地下水利用起来,经过充分酝酿,庄子坪和阳坬窑两社已于5月4日正式合并。两社刚一合并,便提出了一致的目标,要在阳坬窑继续大开地下水源,引水上山,在今年再发展水地一万六千亩。现在,引水上山的东干渠已经基本测量完毕,于5月10日正式开始施工;其中,需经的一段地下渠道,在原阳坬窑社社员们去冬今春的努力下,已经基本打通。引水上山的西干渠,也正在积极筹办,不日即可开工。(附图片)
  百眼串井示意图


第4版()
专栏:

  全国造林进度表
  省区市  造林
  完成面积(亩)  占计划的%
  其中:国营造林
  完成面积(亩)  占计划的%
  育苗(亩)
  四旁植树(万株)
  贵州  43,727,756  1,241  210,000  140  63,000
  四川  42,430,000  2,357  105,200  57  11,351
  安徽  32,300,000  1,292  220,000  191  108,663
  甘肃  30,000,000  1,250  48,000  40  335,380
  广东  23,852,700  262  413,974  103  54,896
  2,127
  河北  23,318,518  648  70,000  27  228,115 
 137,060
  湖南  20,685,000  516  243,000  110  51,022
  10,000
  广西  19,325,181  354  439,880  96  15,000
  河南  15,055,207  557  231,690  93  159,877
  120,179
  湖北  8,212,397  136  200,000  95  12,522 
 2,500
  辽宁  7,832,760  474  33,285  23  164,775 
 43,657
  浙江  7,072,950  253  87,644  73  6,537  10,086
  陕西  6,989,500  279  153,146  77  84,029 
 36,500
  福建  5,275,109  351  166,000  66  14,459
  山西  5,235,000  327  70,218  67  136,000 
 80,000
  山东  4,780,000  159  150,000  44,000
  江西  4,600,000  153  600,000  120  11,000 
 5,000
  吉林  3,286,005  373  475,875  340  30,480 
 12,581
  内蒙古  2,744,051  211  14,318  2,078
  黑龙江  2,137,200  356  240,000  8,515
  江苏  1,221,165  315  350,000  251  80,000 
 767,000
  青海  1,104,539  649
  北京  415,269  1,810  8,939  56  2,400  5,909
  新疆  381,179  448  7,003
  计  311,981,486  479  4,126,851  96  1,974,124  1,294,195
          制表日期1958年5月26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