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6月1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敢想 敢说 敢做

思想红 胆子大 钻劲足
普通工人蔡祖泉成了专家
据新华社上海17日电 工人出身的青年技术员蔡祖泉,刻苦钻研,大胆创造,成为高真空精密仪器制造专家。复旦大学物理系已聘请他担任高真空技术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青年教师公认他是学校里的一面红旗。
蔡祖泉是复旦大学附设仪器制造厂玻璃车间主任。1954年以来,他先后制造成功十八种过去一直依靠国外进口的高真空精密仪器;还为校内外装制了二十多套高真空系统。所有这些仪器,都达到了国际上同种高级产品的先进水平,而成本一般却只有进口货的十分之一左右。现在这十八种产品中绝大部分已在国营上海玻璃厂大量生产。几年来,蔡祖泉还为上海及各地的二十多个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机构和生产单位培养了一批吹制高真空仪器的技术人员;在复旦大学开办了一个玻璃仪器吹制技术训练班,自己编了一套讲义,给物理、化学两系的助教、研究生和教学辅助人员上课。
这位深受尊敬和欢迎的高真空精密仪器专家出身城市贫民的家庭,只读过三年小学,十四岁起就在一个制药厂的针药部当一名吹制针药小玻璃瓶的徒工,在受尽资本家的剥削压迫的日子里,他参加了党所领导的地下斗争,接着又参加了党。解放后,他先后被调到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的实验室里做一些技术工作,还担任了学校党委委员,和一个党支部的书记。虽然业务工作和社会工作都很繁忙,他还总是尽量坚持每天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文化和科学知识两三小时。几年来他学完了初中和高中的数、理、化课程,还反复地精读了“高真空技术”、“玻璃仪器的制造和利用”、“金属与玻璃焊接”等中文和外文的科学技术书籍。他不满足于知道和记住公式,对每个公式是怎样推论出来的,不钻个清楚是不罢休的。自己不懂就虚心向别人学习,工作中遇到金工问题就请教金工,遇到电工问题就请教电工,原理不懂就问教师。
复旦大学物理系试制成功X光管以后,要扩大生产,但是生产部门没有抽真空的扩散泵等设备,学校试制X光管的一套设备都是进口的。这时教授和讲师们主张到外国订购,蔡祖泉建议学校自己试制。教师们认为不行,他就自己仿造进口货干起来了。在扩散泵喷口上打孔的精密度要求比较高,他用钻头打孔,一下就把玻璃打坏。经过苦苦思索和摸索,他找到了用钨棒打孔的办法。在把喷口焊接到玻璃管里的时候,一连做坏了五、六个,他还是不灰心,加紧锻炼玻璃焊接技术。这样苦干了五天,终于试制成功第一个水银扩散泵。经过校验,所抽真空的高度与当时进口的水银扩散泵完全相同。进口货要三百元一只,而蔡祖泉只花了十多元材料费。在他以后试制成功的一系列的更为复杂的仪器中,有些是根据外国式样加以改进的,有些是他在没有任何样品或资料的情况下,根据外国商品目录上的产品名称和性能介绍,自己大胆设计和制造的。蔡祖泉对一切依赖外国非常反感,他深信外国人能办的,我们一定也能办。他经常鼓励玻璃车间里的职工们要敢想敢做。
在蔡祖泉的车间和办公室里经常有找他商量问题的人,也常收到生产部门送来的锦旗和感谢信。他常常利用空隙时间到工厂参观访问,一面学习,一面了解生产情况和需要。对于生产部门提出的要求,他总是鼓动大家全力以赴。现在他正在和上海玻璃厂合作,组织试制各种类型的大速率的新型扩散泵及其他高真空仪器,共七、八种。今年4月,上海钢铁公司中心试验室配合钢铁工业的大跃进,要开展合金钢分析工作,需要一种热出法定氢仪,如果到国外订制,不仅售价几千元,而且等一年也不能到手。他们找到了蔡祖泉,这位热心人在两个多月后就交了货,还亲自赶到这个单位把仪器安装好。在工作上作出了很大成绩以后,蔡祖泉仍然保持着谦逊、好学和苦干精神,他的技术也总是毫无保留地教给别人。


第3版()
专栏:

便利农村通信
吴滤
黑龙江省海伦县向荣乡第十一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社员毕松洲,有一次收到一张汇款通知单,为了取这笔数目不多的钱,他远道赶到县里的邮局去,不但误了工,而且路上食宿费用就花了一块钱。真是“事情很小,代价不少”。
这样的事,对住在城里的人,恐怕有些难以想像。城市里,信件报纸都有邮递员送上门;邮局邮筒也多得很,寄信汇钱都不发愁。农村里的情况就不一样了。报刊和邮件大都只能投递到乡和社,乡社以下只好托人捎转,不但时间慢,也容易出差错。至于寄信、汇款、取包裹,更要远道赶到设有邮电分支机构的县城或镇集上去,路途远的,就要误工,还得支付食宿费用。
解决农村邮电通信这种不便的情况,建设一个完整的农村邮电网,是邮电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过去八年来,邮电部门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目前我国的邮电机构已比解放前增加了五倍,其中70%以上都分布在农村。但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尽管作了这样巨大的努力,仍只做到平均每四个乡有一个邮电分支机构,乡社以下的邮件和报刊仍不能直投到户。据估计,如果要做到直投到户的话,全国就需要增加十万多名邮电职工,这显然是一件很难办到的事情。因此,国家虽然要积极发展农村邮电网,但单纯依靠国家的力量,是不可能在短期内满足群众要求的。
黑龙江省建立的农业社邮递员制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把国家力量和群众力量结合起来,迅速解决农村通信问题的良好的经验。把国家的力量和群众的力量结合起来,是我们办一切事业的根本方针。办邮电事业当然也不能例外。几个社或一个乡设立一名邮递员,平均每户农民全年只不过负担几角钱,得到的却是家家方便,长久方便。这种办法是完全符合群众利益的。只要同群众讲清楚,就不难把农业社邮递员制度建立起来,依靠国家力量和群众力量的结合,来解决农村邮电通信不便的问题。
随着农业生产高潮、地方工业建设高潮和文化高潮的发展,随着大批干部上山下乡,农村邮电通信的不便更加突出。一方面是寄信的、订报的多了,农村邮电通信的业务量增加;另一方面是农村劳动力普遍不足,为了寄信订报请假进城很不容易。在这种情况下,解决农村邮电通信的不便,确是刻不容缓的事情;推广黑龙江省建立农业社邮递员制度的经验,也就有着更迫切的意义。


第3版()
专栏:

磨子潭水库拦河大坝建成
我国第一座空心重力坝——磨子潭水库拦河大坝于6月9日建成。这座拦河大坝,位于大别山区安徽省霍山县佛子岭水库上游的淠河东源。坝顶高程为二百零四公尺,长三百三十公尺,总计浇混凝土三十万公方,可拦蓄洪水二点八七亿公方。同时还可利用这个水库的水发电一万六千瓩,供应大别山区发展工、农业需要。 曹克林摄(新华社稿)(附图片)


第3版()
专栏:

花钱很少 家家方便
黑龙江普遍建立农业社邮递员
邮电部要各地学习推行
本报讯 黑龙江省邮电部门在当地党委和人民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普遍推行了农业社邮递员制度,截至目前为止,全省已组织了农业社邮递员一千五百九十余名,约平均六个农业社就有一名邮递员。
几年来黑龙江省的邮电机构和通信网路虽然不断扩大,但广大农民和农村干部寄信、汇款和邮寄包裹、订阅报刊等,都要远程跑到邮电机构办理。外地寄给农村的信件、汇款和包裹、报刊等,不能投递到户。乡社间因公互送信函、文件,也要临时派工出差。
实行农业社邮递员制度以后,基本上解决了以上的问题。所谓农业社邮递员制度,就是在一个乡或几个农业生产合作社设置一个邮递员,负责投递乡、社以下的邮件和报刊,并免费寄递乡社之间的公函;邮递员的劳动报酬由农业社以计工分的办法付给,邮电局并根据邮递员出售邮票和报刊的多少,付给一定的酬金。实行农业社邮递员制度以后,农民虽然增加了一点经济负担,但所费无几,平均每户每年只负担二角六分钱,换来的却是无限的方便。拜泉县在推行农业社邮递员制度以后,四十一名社邮递员在一年内即为农民寄递信件七万余封,代笔写信五千余封,邮寄包裹五百五十余件,办理汇款五百余次,电报二十余份。如果没有社邮递员,寄取这样多的信件和包裹等,共需一万七千一百七十五个农民的劳动日。
农业社邮递员制度,便利了广大群众的通信需要,也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开支。据黑龙江省邮电管理局计算,全省乡、社以下的邮件和报刊如由邮电机构的人员负责投送,要达到农业社邮递员现在的服务水平,全省就得增加一千三百七十九人。每人每年仅以五百七十四元的工资计算,国家每年就要多开支七十九万余元。
本报讯 邮电部负责人就推行农业社邮递员制度,向本报记者发表谈话。
负责人说:随着我国农业生产高潮、兴办地方工业高潮和文化高潮的不断发展,随着大批干部下乡上山锻炼,广大农村人民使用邮电通信和订阅报刊的需要迅速增加。邮电通信工作如何快马加鞭,适应这种新的形势,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目前,我国农村通信力量还十分薄弱,乡、社以下的邮件和报刊都不能直接投递到户。如果要改变这种情况,估计全国要增加十万多邮电职工,每年要增加五千多万元开支。这是不符合勤俭建国的方针的。负责人说,黑龙江省推行的农业社邮递员制度,是把国家力量和群众力量结合起来,解决农村通信问题的最好的组织形式。这个制度推行以后,农民的负担不大,邮件和报刊却可以直接送到用户手中,过去托人捎转中稽延、丢失邮件和报刊的问题,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各个省、区邮电管理局,都可以请示当地党委和人民委员会,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推行这个制度。
邮电部负责人还认为,在推行农业社邮递员制度时应该注意以下的问题:(一)必须在当地党委和人民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这一工作,做到乡、社自愿,社员同意;(二)社邮递员的设置和服务范围,应该根据农业社的规模大小和地区分布情况决定。原则上可以一个乡或几个农业社合设一名邮递员,也可以一个农业社单独设置一名邮递员。总的要求是:既要照顾到邮递员的投递能力,又要考虑到节省劳动力;(三)社邮递员的人选,不必要求太高,只要政治上纯洁,身体健康,稍有文化水平即可;(四)社邮递员的劳动报酬,可由农业社以记工分的办法解决,邮电机构也应该根据邮递员出售邮票和报刊多少付给酬金。酬金的处理由乡、社自行决定;(五)在设置农业社邮递员时,当地邮电机构和农业社应该订立合同,商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应当明确:社邮递员仍为农业社的组织成员,是受社的指派为乡、社以下的通信工作服务的。农业社应对邮递员经常进行教育,监督其工作,邮电机构在通信业务上给予指导。


第3版()
专栏:

印报
当人们睡得正香,
你却悄悄地换上了工装,
为生产精神粮食,
战斗在这庞大的机器旁。
机器飞快地旋转,
马达热情地歌唱,
报纸在你脚下翻腾着波浪,
你!不倦地指挥着这洪亮的大合唱!
加足马力,印呀!印呀!
以一分钟千份的速度,
把党的总路线,
把工人、农民的经验和创造,
把祖国一日千里的建设喜讯,
把劳动的幸福和欢笑,
把你——印报工人的心,
全都印上!
(新湖南报工人 罗璋)


第3版()
专栏:

二十五个日日夜夜
本报记者
一台新的“建设”型机车,15日在长辛店机车车辆修理工厂诞生了。从此,这个工厂结束了自建厂六十年来只修理机车不进行制造的历史。人们说,这个曾经掀起了红色风暴的工厂,在大跃进的今天,又在建设上掀起了红色风暴。
“建设”型机车,是一个上百吨的庞然大物,有几万个零件。两年前修理这样一台机车,也需要二十多天,现在,这个厂的职工,在制车设备极不完备的条件下,却用二十五天的时间试制成功了。
这是昼夜不分的二十五天。当领导部门的负责人向这个工厂提出制造机车满足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问题以后,职工们分析了本厂的设备、技术力量等条件,认为有可能制造机车,但最早今年“十一”才能试制成功。党的总路线公布了,它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的心,驱散了那些陈腐的观念。于是就下了决心:在“七一”前制成第一台机车,比起“十一”出车来,向前飞跃了三个月。但许多工人说:“不等‘七一’,我们要在6月15日就把它试制成功!”职工们一点也不迟疑,说干就干了起来。本来直接参加机车试制工作的只有一部分人,但全厂职工都关心着它,都想为它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计划科、会计科的人员不能直接参加试制工作,就帮助整理图纸、编制图纸目录;职工家属们到车间里给职工们送衣送饭,还帮助运料;那些白发苍苍已经退休的老工人,也赶到工厂来参加试制工作。
制造火车头,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困难一个接着一个。图纸不全,工艺科的全体技术人员走出工厂四处寻找,经过两个昼夜的苦战,就把图纸绘制好了。没有模型,全厂的木工和模型工人就集中起来,在露天下操作,日夜轮流突击赶做,在十五天内就完成了五百多种新型配件的模型。
一些小的配件虽然有困难,但进行得还算顺利,等到做新制汽缸安座的圆弧时,就不那么容易了。制造这种圆弧,要有大旋床,但是这个工厂根本没有这种旋床,用插床加工又达不到原设计的精密度。怎么办呢?老工人贾福为这件事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深夜在车间里守着机器沉思,回到家里也不休息,拿着一支铅笔画来画去。到了第五天,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他终于研究成功了插床插圆弧的刀架,解决了制造汽缸安座圆弧的关键问题,机车锅炉的罐筒是这个工厂从来没有加工过的配件,但这也没难倒敢想敢干的工人们,他们不会加工,就到一家小锅炉厂去学习罐筒焊接的操作方法,很快就学会了先进的罐筒焊接法。
5月31日深夜,不知是谁传出了要到厂外去拉料的消息,去四、五个人就够了,结果炉场工人就来了三十多个。装罗?领工区的七个工人,干完了白班,车间主任来和领工员商量配备下一班人员,工人们说:“别配了,我们早把三顿饭都带来了,我们接着干!”怎么动员他们也不回去,一直干到第二天黎明,汗水浸湿了他们的衣服。在这二十五个日日夜夜里,工厂的采购人员跑遍了十几个大小城市,下了火车,不进旅馆,也不进饭店,先去市场买材料,有材料,马上就运到车站,没有材料,立即登上火车再走。
人们和时间竞走,一分一秒也不放过。6月12日是预计要安锅炉的日子,但这天中午灰吊座和大灰箱突然坏了,各个工序立刻紧急动员,模型工立即转去翻砂,调度科长在全厂来回奔走,到各个工序去催部件,但他发现他不是在催部件,而是在追部件,当他到焖火窑去的时候,工人告诉他已送到下道工序——锻工车间,到锻工车间时,部件又已转送到部件车间去了。他追到部件车间,终于赶上了这个部件,发现部件还烫手,工人们一面用扇子给它扇风,一面用草纸包着部件进行加工,工人个个挥汗如雨,豆大的汗珠从脸上一滴滴地往下滴,谁有时间顾得上擦汗呢。
厂长、党委书记和其他负责人,从开始机车试制到成功,日夜没有离开过车间。退休老工人的热情特别使人感动。在准备试制机车的消息传出后,几十个已经退休的老工人纷纷来到了工厂,要参加新车制造工作,他们组成了退休老工人参谋部,帮助工厂指导生产。七十一岁的齐可斌从北京赶来工厂,住了两个星期,每天到车间去。六十八岁的张顺,退休回农村帮助农业社办工厂,成为北京市的农业劳动模范。这次,他又带着几头大蒜,包了几个馒头,赶来工厂。他到锻工车间时,工人们正在设法用一吨半重的汽锤来代替三吨重的汽锤做尾梁,他就提出了加大汽锤冲程和改进压弯方法的意见,使尾梁工作进行得特别顺利。这些老一代的工人,就是这样关心着本阶级的事业。
“建设”型蒸汽机车的试制成功,使这个工厂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让我们祝贺这个有着“二七”光荣革命传统的工厂,在今后的生产中,写下更辉煌的篇章!


第3版()
专栏:

管理制度切合实际 工资福利合情合理
定县韩家洼农业社发电厂的管理经验好
本报定县17日电 农业社办的小型工厂怎样进行管理?定县韩家洼农业社发电厂制定管理制度和举办福利事业的经验,值得推广。
农业社营工厂的工人,大部分都是社员,对工业生产不熟悉,技术、文化水平比较低,因而制订各种管理制度必须由简到繁、边学边健全。这个社的小型发电厂是在4月中旬建成投入生产的。全厂仅有的十一名职工中,只有一人当过几年机电工人,其余的都是只上过几年小学的农民,连发电机都没有见过。起初,这个厂的领导上编订了一套电气设备技术管理规程,结果行不通。经过工人研究,根据当前的需要,只建立了安全操作、交接班、停发电联系三项制度,还建立起班后检查和事故分析两种会议制度,工人很快就能按制度进行操作。并且规定每个工人要掌握二、三种操作技术。例如线路维修工张辛武,过去连变压器、电动机都没有见过,现已成了比较熟练的线路工人。这个厂自投入生产以来,没有发生过一次责任事故,油耗也逐渐降低。
农业社办工厂和农业生产的关系很密切,因而社营工厂工人的工资制度,既要体现出工业生产技术比较复杂、效率高等特点,又得照顾到农业社员的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根据这个原则,这个社发电厂工人的工资制度,采用了以时计工、民主评工、季节评比、年终分红(分红办法与农业社员一样)分红制工资等形式。他们的具体办法是:根据各工种所需要的技术、体力强度制订出每个劳动日的标准工分。共分为四级,然后再根据工人的技术熟练程度、体力强弱评工,每个劳动日的标准工分比同工力的农业社员高一工分到一点五工分。另外每季度末,还根据工人学习技术的成绩、劳动态度进行评比、奖励,鼓舞了工人积极学习钻研技术的热情。实行这种办法,农业社员也满意。
这个社还以“不花钱或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发动工业、农业社员联合举办福利事业。比如社里的工人、农业社员的疾病治疗问题就是采用这种办法解决的。他们把三名医生(社员)组织在一起,成立了一个诊疗所,三名医生,一名司药的工资和购买医疗器械,从药品20%的利润和诊断费中开支。就这样,社里只盖了三间土坯房,就把诊疗所造起来了。工人、农业社员因公负伤,医疗、药费由社负责;个人和家属看病自己拿钱。工人的洗澡问题,社里正在筹备用电厂排出来的废热水修建一座洗澡池。据初步估计,全社二千二百多名青壮年(包括工厂工人),每人拿一角五分钱就能修建一座供近百人同时洗澡的简易洗澡池,不仅解决了工人的洗澡问题,而且解决了全社人员的洗澡问题。
韩家洼农业社发电厂工人常说:“电厂是农业的命根子,农业生产是全社的饭碗子。”因而,他们不仅爱厂如家,而且把参加农业生产看作是自己的本分。


第3版()
专栏:

工厂照亮了农民的心
——访办起工业以后的韩家洼农业社
  本报记者 方辰 舒倜
再不是旧样子
从河北省定县南关步行约一小时,就进入韩家洼农业生产合作社。这一带历史上有“糠曲阳、菜定州”之称,曾经到处是“种一葫芦收一瓢”的砂坡,种的庄稼像秃子的头发,稀稀拉拉。可是,现在哩,极目远望,天上白云飘飘,地面麦浪起伏。一路行来,只见:一条条新修的一丈多宽的大道四通八达,一排排新竖的电线杆子向远方伸展开去。一座座水泵房里传来马达的声音,井台旁边却不见人畜,水,却沿着渠道哗哗地流向田间。
看到这里的庄稼,真叫人欢喜,苗秸掩过我们的胸部,麦穗儿又粗又长。
路旁,一伙男女农民正在挖一条长溜溜的深坑,这是一块甘薯试验地,他们准备在深坑里撒上十二层肥、十二层土,栽上甘薯以后,据说,每亩能收十二万斤。
又一次革命
韩家洼农业社的社长,是河北省农业劳动模范马保山。自从农业社里办起了工厂,他更加忙了。我们只能在田边、工厂里、或是在深夜,才能在短促的时间内跟他谈上几句话。
第一次见面是在办公室旁边的一间小屋里,在煤油灯下,这位三十一岁的农民,压不住内心的喜悦,说:“咱社里庄稼长得使你们看了喜欢,是因为社里新建了一个八十四瓩的火力发电厂。过去浇地,一靠天、二靠人;靠天靠不上,靠人老不够。现在,只要把电闸子一拉,要小水勤浇,就给它个小水勤浇,真比龙取水还灵。”这个发电厂供应全社二十六个机井的电力,一天能浇田一千八百多亩,要是靠人,至少也得用一千八百多个整劳动力。发电厂使这个农业社腾出了大批劳动力,把全社五千七百多亩小麦田和五千多亩甘薯地深耕了一尺和二、三尺深,层层施肥,层层撒土,使平均每亩小麦田,能收三、四百斤,甘薯能收万斤左右。这是定县一带几千年来所没有过的大面积的高额产量。马保山兴奋地告诉我们:“社里平均亩产一千三百斤,争取两千斤的跃进规划,是跑不掉了,就以五千多亩甘薯地的最保守的产量来估计,也会超过去年全社的总产量。”
韩家洼农业社是由九个村庄组成的联村社,共有五千七百多人,二千二百多个整劳动力,耕田一万二千多亩。今年以来,先后兴建了发电厂、农具机械修配厂、水泥厂、缝纫组、鞋厂,加上原有的砖厂和农业副业性的糖厂、粉坊等共四十四个。还有一个粮食和饲料加工厂即将开工。
所有的工厂,除原有的糖厂、粉坊等以外,用马保山的说法“都是农业社的辅助工厂”,都直接为革新农业生产技术和解放农村劳动力服务。
我们在同农民的接触中深深地感到,工业进了农业社,使几千年来以手工劳动和畜力为主的农业生产状况开始了一个巨大的变革。
光靠人力庄稼翻不了身
韩家洼农业社的耕地,全部要靠井水灌溉。去年春天,老天老不下雨,小麦低了头要水喝,全社男女老少昼夜车水,很多社员肩膀肿得老高,脚底磨起了泡,还是顾得吹笛,顾不了捏眼;浇了前面,干了后面;顾了麦子,顾不了玉米。就这样,社里还有一百多亩玉米地连一滴水也没有浇上。马保山回顾那时的心情说:“在那些日子里,心里老是嘀咕:实现合作化以来,因为缺少机器,每年每亩田的产量,总是在四百斤左右摇来摆去。这是长远办法吗?光靠人力,庄稼是翻不了身的。”
一天,马保山从田里回来,一群孩子围着他在唱山歌:“吃的什么饭?吃的山药干;干的什么活?推的小水车;入的谁的社?社长马保山。”马保山一面听,一面心里回答:“唱吧,唱吧,将来社里闹起了工厂,你们就会唱别的了。”在那些日子里,他就有了兴建小型火力发电厂、实现全社灌溉电气化、机械化的打算。
秋收以后,农民们看到社里有几百亩用煤气机、锅驼机带动水泵浇水的田,种同样庄稼,施同样肥料,每亩田却多收了一百多斤,很多社员就要求增添机器。七十二岁的王老充还向马保山提出:“一、二年内不分红,也要闹机器”。
在社员们的积极支持下,农业社里办起了工厂。今年,当发电机带动水泵开始浇田的时候,有一户曾经在去年因为浇不上地而申请退社的富裕中农张长和,就坚决要求重新入社。社里有一个六十多岁的梁师婆,此人一向迷信,这次也高兴地说:“求神还得念咒烧符,叩破头,还不一定有雨。这会儿,把电门一开,水就滚滚地来了,真是神能不如人能。”孩子们再也不唱“社长马保山”的山歌了,而是拍着手说起了快板:“真稀奇,真稀罕!电门一打开,井水往上窜,浇得麦子裂嘴笑,气得小驴呜喽呱啦直叫喊,要问这是咋回事,就是社里修了发电站”。
再上一层楼
当小麦正在扬花的时候,社里农具机械修配厂的工人们就展开了突击抢修、赶制夏收农具的劳动竞赛,三盘铁匠炉终日炉火融融,锤声叮当,抢修小车车轴,赶制镐、锹。十三个木匠和铁匠们比着修理风车和制造各种打场农具,机修工人们也不甘落后地在修配脱谷机等夏收机械。马保山说:“去年社里没有修配厂,农具坏了一个螺丝还得送到城里去修。这样,原来就不够的夏收农具就感到更不够了;只得让老大娘用棒槌打麦子,姑娘们用洗衣板搓庄稼。今年麦收,决不会像去年那样缺这缺那了。”
现在,三个缝纫组的十七台缝纫机也在整日不息地为社员们赶制夏季衣裤。水泥厂也已开始生产低标号水泥。这些工厂的陆续开工,在社员们十分高兴的同时,马保山却感到“又高兴,又发愁”。他高兴的是社里有了工厂,庄稼翻了身,庄稼汉也翻了身;发愁的是这么多工厂咋管。但是他接着就说:“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有党的领导,什么困难都能克服;何况这个困难是咱们高高兴兴地用钱买来的。我们敢于闹工业,我们就能够学会管工业的本领。”
“现在全社农民都在克服这个困难,有一百三十多个社员每天晚上在社办的技术革命学校里学习电气和机械修理的知识,更多的社员在实践中学习。咱是个科学文盲,对于工业什么都得学,例如发电机上有洋文,于是咱这个农民也只好学一点ABCD,要不,就开不好机器,管不好工厂。”
马保山无时无刻不在学习,他晚上在技术学校里学习电气和机械修理的知识;白天到发电厂修配厂去检查工作,就一面学习操作方面的知识;他不仅向工人和技术人员学习,也向社里的一些中学生学习。现在,他已经懂得了不少电业知识,在向我们介绍发电厂工作情况的时候,关于变电器、高压瓶、三相倒闸、短路、捏线等名词和术语运用得颇为确当。他说:“农业是我们主要任务,但只有懂得了工业,才能使工业更好地为农业服务。”
更美好的前景
在临别前的一个晚上,在和马保山的闲扯中,意外地获得了一些材料,当我们扯到祖国未来的农村时,马保山兴奋起来了,他从炕上跳下来,叙述着社里发展工业的前景,他说:“最近中共定县县委提出一年到四年内全县实现‘九化’、
‘四网’(注)。党的号召,咱们应该提前实现。”他扳着指头告诉我们现在实现了水利灌溉电气化、机械化,建立了电话网、广播网;不久可实现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明年实现肥料化学化,运输车辆胶轮化等等。他越说越高兴,越说越兴奋。老话说:“‘人上碾子驴上磨’(形容活重),以前咱社妇女,白天推了一天水车,晚上还得推碾,做饭,现在可要解放了。”“将来社里再培养几个小青年,买几把推子,让小伙子们都留起分头,那该多漂亮!”“可是将来的庄稼长得怎样呢?”我们插问了一句。马保山很幽默地背了两句最近在社里流行的童谣作为回答:“一个山药装一筐,一颗玉米窜破房”。
注:“九化”是:灌溉自流化,机械化,电气化,农产品加工机械化,肥料化学化,运输车辆胶轮化,耕作机械化,收割机械化,全县电气化;“四网”是:电话网,广播网,交通运输网,电话会议网。(附图片)
孙见光插画
李宏仁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