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6月1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向大自然全面开战
中共武山县委书记 张子存
不战胜干旱 不能摆脱穷困
我们武山县,和各地一样,正处在大跃进的春天里。我们正在向大自然全面开战,任务是:保证两年内基本改造自然面貌,把不利于发展生产的因素基本清除。
武山县改造自然面貌的任务,在农业合作化完成以后就提出了。自然境界逼得我们不能不走这条路。武山县位于甘肃中部渭河上游黄土高原上,全境95%的面积是大山、丘陵、沟壑。年雨量三百至五百公厘,大都集中在秋季落下,旱灾不断发生。1928年一次大旱全县就饿死一万余人,有五百多户人家的马河乡就饿死千人。解放当时,全县七十九万亩土地,有六十三万亩经常受灾,每亩产量只有九十斤,粮食总产量不过七千二百万斤,每人平均只有二百五十斤左右。很显然,不战胜干旱,人民无法摆脱贫困,也谈不上建设社会主义。
这样,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迅速改变自然面貌,消灭旱灾。开始,大家的信心不足。实现了高级合作化以后,我们觉得可以胜利完成这个任务了。但是,障碍还是很多的,特别是思想障碍。由于农村文化落后,农民受旱灾的长期折磨,思想上存在着迷信观念,认为人无法胜天。1953年全县大旱,不少农民拜神求雨,并且打了劝他们修水利的干部。县委研究了这种情况,认为想改变自然面貌必须要解放群众的思想,而要解放群众的思想必须拿出事实给群众看,使他们知道改变自然面貌是可能的。为了发动群众,我们突出地抓紧了培养典型的工作。1953年,虽然有些干部挨了打,县委仍组织了这些人,并动员了积极分子,在朱家坪修了一条小小的引水上山的渠道。这一年,求雨的欠收,修水渠的丰收。朱家坪的渠道虽小,却发出了向大自然革命的火花,教育了群众,掀起了武山县第一个兴修水利的运动。从此,我们在全县范围内,培养了各种各样的典型。每个典型,大都由县委书记或委员亲自掌握,由培养到创造出经验,到巩固提高,从头负责到底,只许这些典型成长壮大,不许这些典型中途垮台。不久,全县出现了各种旗帜,水土保持有邓家堡和观儿村,引水上山有朱家坪和东梁渠,绿化有马河乡和魁阁社,平整土地有邓家堡和牟家坪,实现水利化有和平乡和东顺社。我们一面组织群众到各个点里参观,一面组织点里的人到外乡宣传。这种由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教育方法,这种由点到面影响推动工作的方法,收到了显著的效果。经过全县人民的努力,到1957年已有水地十六万亩(其中有解放前的五万亩),造林八十万亩,山上的土地已梯田化,基本上控制了水土流失。这一年,全县粮食产量由七千二百万斤提高到一亿四千万斤,每人平均粮食由二百五十斤提高到七百斤。全县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大大提高了战胜大自然的信心。
改变自然面貌的三项措施
去年秋季展开全民性整风运动和取得反右派斗争胜利以后,从领导干部到广大群众,提高了社会主义觉悟,鼓起了革命干劲,立即在全县里出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大跃进的形势。特别是省委传达了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说毛主席号召全国苦战三年基本改变各地区面貌,十五年赶上英国,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使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应该快些、再快些,而不是慢些。我们检查和批判了领导思想上的右倾保守观念,立即组织了全县社会主义事业的大跃进。我们在根本改造自然面貌方面提出了“一年基本改造,两年彻底改造”的口号。我们想,有了领导和群众的革命干劲,有了农业合作化的保证,有了过去工作基础,有了许多面改造自然的旗帜,这就是力量。我们决心根据“水土相连,草木相生”的规律在改造自然面貌的工作上“一步登天”,让改造自然的工作一日千里,完全扭转人在大自然面前被动的局面,保证我们从大自然那里取得的不再是灾害、耽心和忧虑,而是无穷的财富和欢乐,让自然在人的面前戴罪立功,听候调遣。于是,我们动员全县人民向大自然开战,对自然面貌开始了三大彻底改造。
第一个彻底改造是:变全部旱田为水田,消灭旱灾。为此,我们开展了东梁渠——即水上山运动,出现了千条引水上山的渠道。冬天施工紧张时,全县十九万农业人口出勤率高达80%,经常出勤率60%。老人、妇女、儿童都上山了。大家的口号是:“水不上山,人不下山,地冻三尺,心热十丈,不怕艰难,战胜干旱。”到目前为止,已修水地三十二万亩。现在,正突击赶修长达二百五十华里的中梁渠、长达八百华里的北凉渠(与甘谷县合修的),这两条渠道冬灌时完成,可浇地二十五万亩。至今冬,全县七十九万亩土地除六万亩阴湿地带外,全部变成了水地,而这个任务原计划是要五年完成的。
大量引水上山的结果,现在已感到水源不足,渠道里水的流量不大,特别是枯水时期。解决这个问题,长久的办法当然是植树造林,以改变气候,涵蓄水源。但远水不解近渴,目前,全县在修渠的同时,开展了“百库、千塘、万窖”运动。我们的口号是:“千塘作阵地,百库作后盾,万窖当先锋,绿化埂荒作卫兵,下雨关雨水,无雨蓄渠水。”这样,在枯水期可以积水,雨季可以储水,即使百日不落雨,也可保证长年灌溉。
第二个彻底改造是:变秃山为绿山,使枯黄的山头上、地埂上和一切能够植树种草的地方都变成碧绿的颜色,改变气候,美化环境。武山全县面积是二百七十余万亩,除去七十九万亩耕地、四十四万亩畜牧地外,尚有一百五十万亩土地需要植树,其中宜于大面积造林的是八十万亩,需要间种的梗荒七十万亩。过去几年,我们在绿化工作上采取了三包制,即:包栽、包管、包活。由合作社到每户、每人,都包下一定的面积和数目。到去年,全县已完成大面积造林八十万亩,其中已有三十万亩变成了郁闭森林。剩下的七十万亩造林任务,原计划十年完成,1958年完成四十万亩。但是,经过今年突击绿化的结果,七天内完成了四十一万亩,现在已超过计划十一万亩,计划到年底再种二十万亩。结果是“十年计划一年完成,一年计划七天完成”。根据去年的经验,由于实行三包制,树的成活率都在90%以上。现在,在武山到处长起了新栽的树,在这些树的中间还有三十九万亩草。武山县树大林密的美景,已指日可待了。为了美化全县的环境,我们又提出了“四化”——果园化、菜园化、瓜园化、花园化的口号,并且在努力实现这一愿望。
第三个彻底改造是:变坡田为平田,变小片为大片,也就是对现有耕地上的地形改造,使其有利于生产。武山县有坡度十度左右的耕地三十五万亩,十五度至二十度的二十万亩,三十度左右的三万亩。这些土地,被五万多条长数百公尺、宽四五公尺、深三四公尺的沟,被几十万条地埂和道路分割成许多小块,甚至有几分一块的。这种状况极不利于生产。水上山以后,增加了灌溉的困难,延长了支渠的工程,灌溉过程中仍然不能根绝水对土地的冲刷。正由于地块太小,耕种时浪费劳动力,不适于机器耕作及其他技术改革。因此,我们在全县范围内,展开了“削平坡度、土地连片”运动。我们行动的口号是:“劈山填沟,与埂争地,合渠并道,土地连片,借土还生。”所以提出“借土还生”是因为有些土地中间已露出红砂、岩石,不能生长庄稼,要把这些东西炸掉、运走,另填上新土,使它与其他土地一样,不致于因为它被夹在两块好地的中间而影响连片的工作。我们在这方面已创造了一些经验。如百泉乡过去平整坡度十五度的土地一亩要六十至七十个工,后来创造了“多头犁,拉土板,速成平地法”,一亩地只需六个工,该乡按照这个经验,已平整了五万多亩。由于有些土地坡度较大,由于有些大沟隔开了许多土地,必须使用炸破才能提高工作速度。为此,我们在修上山渠道时,已有意识培养了一万多名农民炸破手,建立了三个小型的炸药工厂。我们计划今年完成二十五万亩,明年完成三十万亩的土地平整和连片工作。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改造了地形,使所有的梯田都是平坦的,使所有的土地由小块变成了大块,就有利于生产、技术改革和管理了。
向自然进军的胜利果实
通过上述工作,也就是说到明年,武山就彻底完成了改造自然面貌的工作。我们再不会为改造自然面貌花大量的劳动力了,再不会为干旱发愁了,大自然在我们面前屈服了,我们就可以腾出手来,加快脚步进行农业技术革命。这一工作,今年已部分开始。例如:为了改良土壤,开始了深翻地的工作,已翻地八万亩,明年全部完成;为了增加施肥量,在开展积肥运动的同时,又建立了细菌肥料工厂,另一个化学肥料厂正在建设中。今年全县每亩地已施肥两万斤;为了提高作物产量,复种和套种面积由三万亩扩大到四十七万亩;高产作物面积由十三万亩扩大到二十八万亩;为了提高耕作效率,新农具已由六千多部增加到两万多部,并且准备条件扩大机耕面积。只是这些措施,已经可以肯定将在经济上给武山人民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今年全县粮食总产量将由一亿四千万斤提高到三亿六千万斤,亩产量由一百九十斤提高到五百斤,每人平均粮食由七百斤提高到一千九百斤。在这种情况的鼓舞下,全县人民提出了今后的战斗口号:保证在三年内粮食亩产量跨过长江!武山人民兴奋地看到了自己的未来,他们给这个未来画了一个美景:“清水长流,花果满山,鱼游渠中,鸭满塘边,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电灯高照,美丽乐园。”拿这个美景同武山的过去相比,正是天渊之别!这就是武山人民向大自然进军的胜利的果实。现在,我们正努力贯彻中央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准备掀起一个波澜壮阔的农业技术革命,这样,我们就会从大自然身上索取更多的财富,保证三年内亩产量超过八百斤!


第2版()
专栏:

防洪决没有到头
南村
在大兴水利之后,最近出现了一种叫做“防洪到头”的新论调。说是水利工程修了那么多,水土保持工程也做了那么多,可以管住洪水了,今年再用不着防洪了。山东菏泽专员公署派人去参加黄河防汛会议,有的同志对此有点不以为然,说“还去开防汛会议啊,水还不够喝的哩”!黄河滞洪区有的县份,几乎把滞洪机关和干部都拉去做其他工作去了。有的同志还说:“群众大搞水利化,我们再提滞洪就要脱离群众!”
年年在洪水到来之前,都是有各种各样的麻痹思想存在的。看来,今年有麻痹思想的人理由更充足了。的确,经过去冬今春的水利建设高潮,在我们广大的国土上,已经星罗棋布地布满了水利工程;在大部地区,可以说我们已经给洪水设下了天罗地网,洪水来到哪里,我们就可能把它消灭在哪里。可是,我们能够就此认为防洪已经到头了么?当然不能。我们新修起来的水利工程,虽然顶得上百万雄师,但它们毕竟还没有经过洪水的考验,我们怎么就能够事先断定
“万无一失”了呢?况且,我们的水利建设事业也还远远没有到头。就以水利运动搞得又快又好的河南省来说吧,现在,他们已经基本上实现了水利化,大多数农田已经摆脱了普通水旱灾害的威胁。但是,这还是在一次降雨二百公厘的条件下才能做到,如果一次下雨超过二百公厘,如果遇到特大洪水,也还会发生水害。因此,河南省的党政领导机关,在领导人民取得水利建设的巨大成绩的同时,就向全省人民指出:消灭普通水旱灾害,不是水利建设的终结,而只是水利建设运动的伟大的开端,今后还要继续向根治各河流水旱灾害的目标前进。水利建设事业既然没有到头,防洪防旱的工作怎么就能说已经到头了呢?
好事和坏事,总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修了水利,可以战胜水害,还可以灌溉田地,这是好事。但是,如果以为有了水利工程就有恃无恐,麻痹自满,一旦大的洪水到来,势必陷于被动,措手不及,结果,好事也就变成了坏事。今年的农业生产指标,是几千年来人们不敢设想的大跃进的指标。要保证这个指标全部实现,对一切大大小小的可能发生的灾害,都应当有足够的准备。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这是毛泽东同志对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对于洪水这个凶恶的敌人,我们当然用不着畏惧它,但是,只有我们时时刻刻注视着它,防备着它,我们才有可能制服它。任何麻痹大意,都会使我们在可能到来的敌人面前解除武装。因此,“防洪到头”论虽然才开始萌芽,也要把它指出来,把它驳倒。


第2版()
专栏:

根据气候特点 利用挂锄空隙
吉林组织大规模水利建设高潮
本报长春17日电 吉林省根据本省气候特点,决定在今年挂锄季节掀起一个空前规模的水利建设高潮。通过这个高潮,全省水利面貌将更大的改观。
吉林省地广人稀,农村人口仅八百万左右。但去冬今春水利建设高潮中,全省每天出动一百多万人在零下三十度的严寒中,日夜同狂风大雪、冻土坚冰作战。五个月内兴修水利达三亿多土方,扩大灌溉面积一千多万亩,平均每人达一亩以上。其中70%以上的工程在今年发挥效益。但是,吉林省寒冷时间长达五个多月,气温经常在摄氏零下三十度左右(包括一部分春季时间)。尽管群众的干劲在很大的程度上战胜了严寒,但劳动效率受到一定限制。因此,中共吉林省委认为:根据本省条件,今后除继续坚持冬季施工以外,必须抓住秋田挂锄的有利时机,大规模地进行水利建设,以加速全省水利化的进度。
吉林省挂锄期间(即夏锄结束、秋收尚未开始的农闲季节),一般在7月20日至9月20日左右。这段期间日长夜短,气候温和,便于水中作业。同时又是汛期,群众已有防汛治水的习惯和经验,故能发动更多的人员,掀起新的水利建设高潮。
目前各地都在积极为挂锄后的水利建设高潮进行准备。5月初,饮马河流域的磐石、双阳、永吉、九台、德惠等五县,制定了一、二年内根治饮马河的协议书。长岭、农安和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共同制定了治理三县内涝的协议。伊通县发动全县大协作大支援,建立了一万多人的常年施工队,准备在挂锄期间修建五个十万土方以上的中型水库,以解除伊通河洪水对本县及下游的威胁。
中共吉林省委决定今年挂锄季节,在全省掀起一个二百多万人参加的水利建设高潮。这个高潮中,全省将扩大灌溉面积三十至五十万公顷(其中水田二十万公顷),治完现有的涝洼地(二十万公顷),新修和加固松花江、嫩江和其他江河堤防,完成水土保持面积八十万公顷,修建水电站一百五十处(发电五千瓩),补修已有各项水利工程等共计约有三亿九千万土方。经过这个高潮,对全省为害最大的内涝灾害将基本解除,能作到一次降雨一百五十公厘不成灾,遇到特大洪水也能保证丰收;灌溉面积达到一百三十万公顷;水土保持面积达到两万平方公里。    
         (李树功)


第2版()
专栏:

新疆利用洪水扩大夏种面积
洪水期已到,农民正疏浚河道,让洪水随到随浇
据新华社乌鲁木齐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今年采取革命措施,大规模利用夏季洪水来扩大复种和夏种作物面积,以增加粮食和油料作物的产量。
新疆雨量稀少,农田灌溉全靠天山、昆仑山和帕米尔高原上的融雪水。每年夏季,各山系的积雪大量融化,差不多全疆大小河流都有水;但是这些水除少部分被引入农田外,大部分都顺着各河流漫入戈壁和沙漠中去了。今年,自治区各地农民普遍提出要利用洪水来扩大复种和夏种面积。
现在,洪水期已经到来,各地农民正在紧张疏浚河道、渠道,使流水畅通。并开始对今年水利高潮中新修建的三百座水库和二万八千多条渠道,进行水坝加高和加固工程,以便在洪水到来时,随到随浇,作到“渠渠水满,日夜灌田”,最大限度地利用洪水,扩大夏播面积。
据估计,全自治区各河流每年在7、8两月洪水期的流量约占全年总流量40%以上,如能充分利用,可以扩灌一千多万亩夏播作物。


第2版()
专栏:

孔村社第二个高产纪录
亩产小麦3786斤
新华社天津17日电 河北省南和县西里乡孔村农业社又出现第二个小麦高产纪录。这个社的青年生产队培育的一亩四分四厘高额丰产小麦,在15日收打完毕,经过验收,共收小麦五千四百五十二斤,平均亩产三千七百八十六斤二两,比这个社第一个高产纪录多三百六十六斤。
青年生产队在这块地上播种二十五斤碧蚂一号良种,每亩地有八十六万株,每穗平均四十五粒。施底肥土肥一万斤,颗粒肥一百二十斤。追肥用圈肥五千斤,房炕土一万一千斤,硝土二千五百斤,毛稀三千斤,人粪尿一百二十斤,化肥四十斤。土地深翻一尺二寸,密植行距四寸,播幅三寸。共浇水五次,中耕除草三次,特别是清明节前后熏烟防霜三次,还用六六六药剂及时防治了虫害,保证小麦的正常生长。


第2版()
专栏:

难住了曹冲
请你称称我今年体重增加了多少?
文兵作
(原载安徽日报)


第2版()
专栏:

劈山引水创奇迹
甘肃山区人民半年修渠五千条,灌地四百万亩
据新华社兰州电 甘肃省人民经过半年多的苦战,在山区水利建设上创造了惊人奇迹。他们劈山填沟,修建了引水上山灌溉渠道五千条,总共可以灌溉约四百万亩土地,占全省今年扩大水浇地面积一千二百万亩的三分之一。
甘肃有80%的耕地分布在山区。这些耕地产量低,主要威胁是旱灾。从去年武山县人民首先举起引水上山的大旗,建成第一条七十里长的东梁渠以后,人们的思想解放了,打破了“水难上山”的迷信,开辟了山区广泛利用河水大兴水利的道路。接着,“引水上山”运动在全省范围内很快就形成热潮,千百条滚滚的河水,被一条又一条地引上高山灌溉农田。在已完成的上山渠道中,能浇千亩以上到几十万亩的有一百五十条。灌溉万亩以上的大渠各专区都有:天水专区有三十八条,定西专区有十条,平凉有五十多条。武山的北梁渠和永登的东干渠浇地面积竟达三十万亩以上。
引水上山灌溉工程中,建筑涵洞、跌水、渡槽、防止黄土渗漏、渠道管理等一系列的技术问题都比较艰巨复杂,但是通过书记挂帅、干部带头、发动群众、以工地为学校,以工程为教材,边做边学,边总结边提高等革命办法,这些困难都迎刃而解。
在这一运动中,各地把十来万干部和农民培养成了水利技术员。武山县有两位水利科长都是农民出身,也没有学过水利技术,但是从他们带着水平仪爬上东梁山起,经过他们测量设计的各型水渠已有十几条。
农民群众的发明创造更加惊人。用水泥修建涵洞、跌水、渡槽等费用很大,农民创造了石头夹草修筑的方法,砌一块大石头,铺一层草皮,草从石缝里长起来,把石块紧紧抱住,非常坚固,水再大也冲不垮。农民还发明了许多省钱省工架设木槽、竹槽、毡槽的方法。木工林兴俊学习架铁桥的办法,搭了一座长二十四公尺、架高二十公尺的大木槽,连工带料只花了两千元,能用三十年;如果用钢筋混凝土,造价要超过百倍。悬崖陡壁拦住前进的道路,英雄们便劈山炸石,把渠道修过去。在火药困难的情况下,共青团员汪文海创造了一种黑色炸药掺碎石爆破法,提高爆破威力一点四五到二点一五倍。这些土办法给多快好省地建设水利事业提供了有力保证。
引水上山以后,促进了山区农村的多种经济和副业生产。原来不能种水稻、大麻和蔬菜的山区,现在开始种植了。东部山区去年种植的水稻只有万亩,今年就扩大到三十万亩,而且把它种到拔海一千八百到二千一百公尺的高寒山区。蓄水池中出现了成群的鸭子,池塘里,芦苇丛生,许多农村建起小型水力发电站,大大地促进了小型工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2版()
专栏:丰产榜

丰产榜
柴家社
山西河津县柴家乡柴家农业社的四亩丰产小麦,其中有一亩实产二千二百三十七斤。
南江社
江苏句容县宝华乡南江社第九生产队有三亩六分一厘小麦,经过扬净过秤,总产量为三千七百三十七斤,平均每亩一千零三十五斤。
后塍四社
江苏江阴县后塍四社有一亩大麦单产达到一千零二十一斤。这一高产事实,打破了在不少社员中流行的“江南雨水多,兴稻不兴麦”和“北方千斤麦、南方千斤稻”等保守的论调。
王家坪社
陕西褒城县王家坪农业社第一队塘坎下的九分地齐头红麦,共收了九百七十五斤,折合亩产一千零八十三斤。
兄弟五社
甘肃武都县兄弟五社的七亩四分冬小麦,每亩平均收了一千斤,相当于去年亩产三百零一斤的三点三倍。
先锋二社
河南光山县十里庙乡先锋二社刘壪生产队有十一亩小麦,平均亩产一千三百七十七斤。
李岗社
河南光山县泼河乡李岗社李岗队有三亩五分小麦,平均亩产一千零八十斤。
同心社
河南光山县毕店乡同心社袁壪队有一亩五分小麦,平均亩产一千一百二十斤。
大郭庄试验场
河南商水县张庄乡大郭庄试验场十二亩丰产小麦,每亩平均实产一千一百十八斤。李寨青年队七亩小麦,每亩平均实产一千斤。
前进六社
河南商水县李埠口乡前进六社一亩八分晚豆茬小麦,每亩实产一千零四斤四两。
后胡社
河南商水县黄寨乡后胡社十亩丰产小麦每亩实产一千零五十斤。另有九亩三分丰产小麦,每亩实产一千零二十斤。
中小集社
河南商水县中小集社殷国章生产队三亩丰产小麦,每亩实产一千零八十五斤。


第2版()
专栏:读者来信

友谊的支援
我们这里是个新蚕桑区。为了响应党关于发展多种经济的号召,去年1月开辟了一个桑园,种下了五万株桑苗。当年我们便养了二十一张半蚕纸的秋蚕。今年又把一个满是乱石刺丛的溪滩改造成一个桑园,种下了三万六千株新桑。养了二十四张蚕纸的春蚕。
蚕儿越养越大,食量也越来越大,一天要吃六次,每次要吃桑叶二千来斤。就在这个时候,突然桑叶不够了。去年种的桑树上的叶子给剪光了,今年才栽下的新桑苗上的一点点嫩叶也都剪来了,蚕儿还是挨饿。
正当面临严重困难无法解决时,邻近各兄弟农业社及时把多余的桑叶卖给我们,使我们顺利渡过难关。对他们这种伟大的阶级友爱,我们非常感激。特别要感谢本区香年乡上马社和假山下社的女社员们,她们一听到区委动员,马上剪下大批桑叶,从二十多里外面敲锣打鼓送来支援我们。
通过这次养春蚕,我们更进一步深深体会到党的伟大,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社会,才能使我们全国人民这样紧密地互相团结,互相支援。     浙江临海花园社蚕桑组


第2版()
专栏:读者来信

桉树叶能治牛马外伤
我支队兽医谢锻英同志,经多方试验证明:桉树叶能治疗牛马外伤及化脓创伤。其功用不减于我们平素惯用的青霉素、?胺、碘酊、碘仿、鐹锰酸钾等消毒药品。
配制方法:是将桉树叶晒干,每次用二十公分,加水二百公撮,煎至一百公撮,用粗纱布滤过,装入瓶内,严密封口,以防挥发。稍温后,用棉花蘸其液体涂于伤口处。每隔四小时洗涤一次,一周至十天即可痊愈。
解放军0061部队2支队
朱国英


第2版()
专栏:读者来信

野桐树用处多
在湖南省的广大平原、丘陵和山区,野生着一种野桐树,俗名山桐子。它是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适应性强,在干燥瘠薄的荒山上都长得茂盛。萌芽力强,枝叶很多,结实早,只要二、三年就大量结实。每年谷雨前后,许多农民就把它的叶子踩入田中当绿肥,肥效很高。湖南省林业试验场对野桐进行了研究。发现野桐的种籽含油率达39.56%,每亩可采籽二百至三百斤。野桐油是干性油,可制肥皂、蜡烛、点灯及其他用途。油饼是很好的肥料。它的叶子也是一种很好的猪饲料。野桐在荒山上,甚至在冲刷严重的光山上都能生长,因此,可说是绿化荒山的先锋树种和保持水土的树种。由于它的用途多、种子多、容易栽培,湖南省林业等部门已注意保护现有野生的桐树,并计划今秋大量采种,用人工培植。
郭承则


第2版()
专栏:读者来信

幼林地上种庄稼
在新造的幼林地上种庄稼,不仅可以扩大作物播种面积,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又能促使幼林的生长和发育。陕西省吴旗县党家河乡农民,去年在新造的幼林地上,种庄稼一千一百四十二亩,增产粮食四万一千五百六十斤。由于在种庄稼时,进行了整地、中耕除草等工作,疏松了林内土壤,保蓄了水分,配合进行了幼林抚育,所以,幼树生长得很好。一般都达三、四尺高,而没有种庄稼的幼林,一般只二尺左右,且枝叶发黄,生长不好。渭南县有个农民叫王光弟,1953年在沙荒地上栽了五亩钻天杨,这几年他都在树行间种花生,每亩收花生一百五十多斤。农民高兴地说:“栽树虽然当年没有收益,但头几年还能种庄稼,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都有了,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
我国今春造林已获得了辉煌的成绩。各地应抓紧时机,大量推广农林间作。
陕西省农林厅 刘振南


第2版()
专栏:读者来信

要防止土地盐碱化
在农业生产大跃进中,各地兴修农田水利一日千里,取得了很大成绩。不少县、乡、社已在很短的时间内,基本上达到了水利化,这对今后农业大增产将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山东惠民专区还有部分地区在兴修水利中,特别是引水灌区、虹吸灌区,排碱减碱搞的不好。如利津、博兴、滨县等地虹吸灌区,还有许多地方没有防碱沟,或有防碱沟而没疏通,排不出碱去,因而沿干、支沟渠两岸的土地已开始冒碱。滨县郑家乡先进社、北镇先锋社沿沟土地已出现盐碱达二百余亩。广饶县西商乡建军、建设两社,因防碱沟未疏通,有一千五百亩好地变成了盐碱地,甚至有的地连麦苗都碱死。为此,我建议各地在兴修农田水利中,挖沟引水必须注意防碱,挖顺水沟一定要挖排碱沟;已经有防碱沟的要立即疏通,以防止土地盐碱化。
山东惠民地委 刘一峰


第2版()
专栏:

心灵手巧的向木匠
本报记者 姜庆肇
在湖北省五峰县渔关镇一带,农民们非常爱戴向木匠。他们说:向木匠心灵手巧,能钻研,能创造,这几年,他帮助我们创造了好多种新农具,使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现在,这位向木匠带着自己创造的水稻播种机前来参加全国农具展览会。每天,你看他多么忙碌:一会儿站在自己创造的机具旁边,向观众们介绍着机具的性能和工效,倾听着观众的评论和意见;一会儿他拿着本子、钢笔和钢尺,在别人创造的各种新式农具旁转来转去,热心地打听着,思考着,用钢尺测量着机具,然后在本子上画下一张张图样。他高兴地说:“这次可进机械大学了!”
他叫向光章,今年四十一岁,湖北省五峰县渔关农具社社员,省的农具先进生产者。他从十三岁就干木匠活,因此当地人民都习惯地称呼他向木匠。两年来,他先后创造新式农具八种,仿制新式农具十二种,其中大部分已经在当地推广使用。
为当前生产而创造
记者访问他的时候,他站在自己创造的水稻播种机旁边,像讲故事一样地介绍了创造这部机具的过程。
今年3月里,正是长江南岸的插秧季节。可是五峰县一带的农民不是插秧,而是用手撒种。人们首先放干了稻田的水,然后跋涉在稀泥里,一把一把地撒种子,动作非常吃力,工效不高,而且种子在稀泥里往往好几天不发芽。农民对向光章说:“你能给我们创造一种机器就好了!”向光章早也就有这份心思。回到农具社里,他便和大伙研究,可是谁都没有见过播种机。怎么办呢?党支部书记在会上号召说:“我们是农业战线上的兵工厂,农民要打胜仗,就需要我们及时地供应上武器。现在正需要播种机,我们就要马上动手造,有困难大家来克服。”向光章听了这番话,勇气和信心更足了。他又和大家商量,东比西划绘起了一份图样来,并且和三个工人一起,当夜就动手试制出了第一部播种机。
第二天,他们把这部机具搬到田里去试验,招来了许多老农民和社干部。试验失败了:机具运转不灵,播种的效率比人工还低。毛病在哪?老农民找出了窍门。他们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向光章便连忙回来改进,熬了一个通夜改造成了,可以播得快了。
这一喜讯立刻传播开来。一天中就有附近八个农业社来订货。胜利的喜悦鼓舞着向光章和农具社的工人们,他们接着苦干了四昼夜,赶制出八部播种机,亲自送到农业社,支援水稻播种工作。这种水稻播种机由两个人操作,就像个小型木制手推车在田里前进,每部一天可播稻十亩多,比人工用手撒种的效率提高六倍到七倍,而且播下的种子均匀,成活率很高。
舍己为公精神可佩
向光章在创造这种水稻播种机以前,就已经创造过七种新式农具,其中有双行玉米点播机、单行玉米点播机、木梓脱壳机等。他在创造木梓脱壳机时,不仅表现了聪明的智慧,也表现了舍己为公的精神。木梓是五峰县大坡老山上的土特产,每到冬季,农民便成群结队地上山打木梓来作油料。可是千百年来相传的脱木梓壳的唯一方法就是用有钉子的重木板打,累得人腰酸腿痛,一天还打不很多。去年冬天,向光章到省开农具先进生产者会议,第一次看见了打谷机,因此他想出了创造木梓脱壳机的方法。他在路上就设计好了图样,一回到社里,便要动手制作。可是当时社里的木料缺乏,向光章想来想去最后跑回家和老婆商量好,把自家木楼上的三根大梁拆了下来,试制他理想的机器。经过四天四夜的辛勤劳作,他终于创造成功了。一个人不太费力地操作这样一架木梓脱壳机,工作效率比人工提高两倍半到三倍,而价格只十六元,很受群众的欢迎。
“有电用电,有水用水”,这也是向光章发明创造中的一条思路。渔关镇没有电,只有一条能跑小木船的小河。因此,从1956年以来,向光章便先后创造了“水力磨”、“水力揉茶机”和“水力圆盘锯”等,让河水更多地为人民服务。
我问向光章:“你这么心灵手巧,解放前也创造过很多东西吧?”
他皱皱眉头说:“在旧社会,光愁吃愁穿还顾不了,谁会有这份心思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