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6月18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靠中央 靠地方 靠专家 靠群众
全国科学事业轰轰烈烈
本报讯 靠中央、靠地方、靠专家、靠群众,全国大办科学事业和全民学习科学技术之风,已经在各地兴起。一个遍布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专区、县、乡、社的科学研究网正在开始逐步形成。
中国科学院原有四个分院,建立在兰州、武汉、广州和新疆四地;原有三个办事处,分设在上海、南京和昆明。今年开始,不到半年的时间内,陕西省分院已经早在4月底诞生,浙江省分院相继在6月17日成立。目前绝大部分省份已经和中国科学院取得了联系和进行了商谈,积极筹备建立科学院分院或有关科学研究机构。可以预期,这些省、市、自治区科学研究中心的建立,将大大促进全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照耀下,全国各地大破对于科学技术的神秘观念,很多县、乡、社都办起科学研究机构,展开了学科学、用科学的活动。这些研究机构都是根据当地生产发展的需要办起来的,有农业的、林业的、工业的、卫生的等等。黑龙江省阿城县第一个在4月初成立了科学技术研究委员会,研究试制成功了风动机、水轮发电机等十多种新式农具,适时供应了农业生产的需要。湖南省湘潭县在干部试验田的基础上,建立了农业科学实验研究所,广泛对经济作物、野生饲料、新式农具、畜牧业、气象和水旱田作物等进行了研究。这个省的武冈县也建立一个工业研究所,进行人造石油和稻糠酿酒的试验。陕西省醴泉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在5月间成立以后,高陵、柞水、洛川、丹凤等县和农业社相继建立了二十多个农业研究机构,研究工作也已普遍展开。此外,江西省修水县成立了农业科学研究所,青海省湟中县成立了科学技术研究委员会,浙江省海宁县成立了农业、卫生两个科学研究所。福建省闽侯县科学研究所也在最近诞生。乡社的科学技术组织的成立更如雨后春笋,安徽省来安县各农业社和生产队都成立了业余技术学校和技术研究小组。福建省闽侯县乡乡都有技术夜校,社社都有技术研究小组。这些成千成百的群众性的科学研究组织,在县的科学研究机构的带动下,研究工作十分活跃。
这些省、县、乡、社的新建立的科学研究机构,广泛吸收了“土专家”、技术革新者、老农、老工人等作为研究员,把工农业生产中的创造发明、先进经验和各种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一切研究工作都从实际出发,面向生产,为生产服务。这样,就把科学研究工作推到了生产最前线,对于提高生产、推动技术革新,将起着极为显著的作用。同时,也将促进我国的科学事业多快好省地发展,更加迅速地赶上世界最先进的水平。


第1版()
专栏:

研究结合实际 专家结合群众
陕西科学研究风行全省
本报西安17日电 记者孙传镐报道:中国科学院陕西分院,打破学院式的守旧常规,采取科学研究与实际结合、专家和群众结合的工作方法,积极组织协作,在成立起后的短短一个多月中,科学研究工作就在全省蓬勃地开展起来,作到了多快好省办科学事业的要求。
陕西分院和所属七个新的研究机构,在4月底建立以后,立即踏踏实实投入了实际工作。陕西分院首先帮助醴泉县和这个县烽火、明星、白鸽三个农业社,建立了农业科学研究机构,又聘请了劳动模范王保京为陕西省农业科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紧接着又在高陵、柞水、洛川、丹凤等县和农业社先后建立了一批二十多个同类的研究机构,以逐步促进县县办科学、社社搞试验。
初创的农具、地质、动力等七个科学研究所(室),虽然只有一、二个专职研究人员,或者主要靠高等学校的教授兼任,照样也展开了工作,打破了那种等待万事具备才能搞科学研究的保守思想。工作最活跃的农具研究所,目前只有一个助理研究员和一个实习员是专职干部。他们依靠西北农学院农业机械系、工业厅、农具厂等单位的帮助,一个月内已为各地一百多种新式农具,作了科学的研究分析和鉴定。这个农具研究所成立以来,深得群众爱戴,迄今共收到各地来信四百多件。有一天,八个县委书记不约而同去登门求教。附设在西北大学的地质研究室人员,全部是兼职。最近,他们已把过去调查的山西中条山、新疆玛纳斯地区、陕北盆地等六篇材料整理完毕,写成论文。动力研究所试验沼气也已初步成功。科学院陕西分院一变以往学院式工作常规,在人员设备极少的情况下,说干就干,这种革新的作法,得到了前来参观的江苏、吉林等省科学单位的代表的赞扬,他们一致认为值得各地仿效。
陕西省科学研究工作能够迅速开展的原因,首先是各级研究机构都由当地党委挂帅,担任正职领导,陕西分院的院长由中共陕西省委候补书记兼宣传部长赵守一担任。其他一些县、农业社的研究所(室),也都是县、乡党委书记亲自担任正职。
科学院陕西分院在贯彻专家和群众结合的方针过程中,还提供了四种有效的结合方式。第一,科学单位或大专学校同农业社、工厂挂钩协作。西北农学院和创造大面积高额玉米丰产的醴泉县烽火社,长期建立了这种联系制度。目前,西安地区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也都普遍和附近工厂建立了这种科学研究的协作关系。第二,科学研究单位或大专学校同专区、县建立地区性的全面协作。陕西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已负责包干乾县、永寿两个县,培养大面积高额丰产的旗帜。要使乾县旱原今年皮棉平均达到六十斤,并出现四个百斤皮棉乡。西北农学院长期和武功、醴泉两个县合作,全面指导和帮助这些地区农业科学研究工作。西北工业大学也在最近派出代表团,到商雒专区协助办地方工业。第三,科学单位聘请著名劳动模范、群众中的“秀才”为特约研究员。目前除聘请了王保京为特约研究员外,还计划聘请渭南县植棉能手张秋香、大荔县生产能手马廷海等人作为特约研究员。这些不脱产的研究员,可参加科学单位有关的技术会议和作丰产经验报告外,科学单位也可委托任务,交给他们负责研究,在他们工作发生困难和问题时,尽量予以人力物力的支持和帮助。第四,不固定的流动性协作,以工作队(组)的形式,组织专家和群众结合。最近,朱象山、谢庆观等农业科学工作者,已率领一个工作组赴绥德、清涧一带,同当地群众一起,就耕作保墒、合理轮作、选育抗旱作物品种、改进栽培技术和防治病虫害等问题,作全面的综合研究。工作组一边调查访问,一边协助当地发现和整理成功的增产经验,一边帮助群众改进,一边推广和介绍。
陕西省采取专家和群众多种多样结合,走群众路线办科学事业,实践证明已有不少好处:一、使科学研究工作推向到生产最前线,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科学技术老赶不上当前生产需要的矛盾。二、通过这样结合后,能够很快提高一般群众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起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既达到普及,又有了提高。三、工作过程实际也是一些科学研究人员改造思想的过程,能够逐步正面引导他们建立起科学研究必须为生产服务的正确观念,大力克服过去脱离生产,凭个人兴趣爱好出发的纯学院式工作倾向。四、可以大大减少各类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程序,迅速遍地开花,达到不推而自广。(附图片)
山东省掖县先锋社有了自己的科学研究队伍,建立了一个丰富多采的农业展览室。新华社记者 孙静摄
陕西醴泉县青年农民科学家王保京所在的烽火农业社棉花种植小组的组员们正在棉花田里研究用新法定苗。新华社记者 姜国宪摄


第1版()
专栏:

双楼社一亩多小麦亩产4412斤
据新华社郑州17日电 河南省东部商丘县双楼农业社小麦丰产纪录更上一层楼。一点二九五七亩试验田,共收小麦五千七百一十七斤,创造了亩产小麦四千四百一十二斤四两五钱多的丰产纪录,超过了湖北谷城县星光社的高额产量。
这块地去年秋季种的高粱被水淹了,后来没有种什么庄稼,成了晒垡地。去秋用双铧犁犁了六寸深,8月底又用抓钩深翻一尺五,9月10日又用土犁翻了五寸,前后共耙了二十二遍。本来准备种菜,后来种上了小麦,用碧玛一号良种,三点三寸行距耧密植,平均每亩下三十二斤种子,比一般地增加一倍。种子不仅浸过温汤,还拌了二十斤硫酸铵。
这块地共上了两次底肥,五次追肥。除下了几场雨外,还浇了盘根水、返青水、拔节水。收割前根据数棵推算,每亩平均有一百六十三万九千六百多棵。大穗有一百多粒,平均每穗三十九粒多。共打了四场。
这块地是双楼社赵庄生产队杨圣伦(共产党员)、共青团支部书记杨广居等人种的试验田。中共商丘县委书记刘学勤、县长李繁庶、县委农村工作部长孟记伦等负责同志,都到双楼社祝贺,同时还和这个乡的中共党委书记吴树森一起丈量土地,核算产量。


第1版()
专栏:

又学又用 大闹技术革命
来安县科学普及工作的经验开始推广
本报讯 记者秦聿震报道:安徽省来安县广大农民群众打破了对科学的神秘观念,出现了人人学科学,处处用科学,大闹技术革命的新局面。现在,各农业社和生产队的业余技术学校和技术研究小组,正用听讲、共同研究和种试验田结合的办法,边学、边试验、边推广科学技术。
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为了总结农村开展科普工作经验,推动全国科普工作大跃进,从5月29日到6月2日在来安县召开了现场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安徽、山东、云南、浙江、江苏、辽宁、四川、河北和北京、上海、青岛、天津等十二个省、市,以及安徽省宿县、六安、合肥等十四个县、市的代表共八十多人。会上,中共来安县委书记、来安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主席姚震,向代表们介绍了本县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情况。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副秘书长彭庆昭作了总结。
在生产大跃进的形势下,来安县的干部和群众迫切地感到要研究科学技术。他们提出全党办科学,人人学科学,生产用科学的口号,并对科学神秘观念展开了辩论,批判了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资产阶级思想。紧接着,他们大胆地吸收了有生产经验的农民、教师、在乡生产的学生等二千五百多人为会员、讲解员、宣传员,做到乡乡、社社、队队、村村都有科普工作人员。这支庞大的科学普及队伍,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在各部门的配合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科普宣传活动。他们紧密结合农业生产,从当地的生产实际出发,讲解各种科学技术知识,做到了农民做什么讲什么,农民用什么讲什么。在最近二个月来,讲演十五万次,听众达三百九十六万人次。农民们听过讲解后说:“呵,原来这就是科学,像这样的科学,我们这里有,我们不但能学,而且能用它。”他们打破了大老粗不能学科学的迷信,很快学会了各种农作物的选种、浸种、拌种、防治病虫害、水稻密植、水稻和山芋用温床育苗、玉米人工授粉、棉花整枝打杈等科学技术。
学会了科学技术的农民,不但把科学技术立刻用在生产上,而且新的创造发明层出不穷。当小麦发生秆锈病时,群众立即用科学方法防治,在五天内,全县基本上全部扑灭了。仅施官乡就可减少损失八十万斤。水稻泡种打破了“二月清明不上前,三月清明不退后”的旧习惯,普遍提前了一个月左右,而且有80%以上稻种经过盐水或泥水选种,因此秧苗长的又壮又肥。全县栽的三万多亩双季早稻,全部采用了三六寸大棵密植。全县群众人人献计谋,进行工具革新运动。全县四天内实现了车子化,仅兴修水利的工效,就由每天每人三公方提高到二十三公方。科普工作者还向群众讲解了卫生常识、喂养家畜等科学方法,并用宣传科学知识来破除迷信。
这次会议经过现场参观和辩论,有力地破除了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人员对科学的神秘观念,使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人员相信了科学是劳动经验的积累,相信了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认识到必须相信群众,走群众路线,才能搞好科学技术普及工作。


第1版()
专栏:

让三峡水利枢纽早日兴工
科学技术专家集体大协作钻研多项新课题
新华社武汉17日电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科学技术研究会议6月5日到16日在武汉举行。这是一次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力争上游的会议,是理论联系实际促进科学技术大跃进的会议,也是全国有关科学技术界集体大协作的会议。
全国各地前来参加会议的八十二个单位的二百六十多个科学技术专家和负责人员,在党的总路线光辉照耀下,以虚带实,发扬了破除迷信、打破常规、力争上游的精神,讨论和拟订了需要研究的二百五十多项科学技术问题。这些问题牵涉到地质、水文、机械、电机、土木建筑、力学、冶金、电子学、自动控制和远距离操纵、经济、地理、气象、地震、农业科学和考古等许多学科。
由于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巨大和复杂,许多科学技术问题是现今世界上尚未解决的。参加会议的科学技术工作者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例如电机专家们准备研究设计四十万瓩、六十万瓩甚至更大的水轮发电机组。动力学家们提出要研究五十万到六十万伏的高压输电技术,有人还提出要研究直流输电问题。机械专家提出要研究起重二千吨的起重机,比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起重机的能力还大一倍。三峡的流量特别巨大,落差极高,水坝闸门需要承受巨大的水压,这也是各国水利工程中没有遇到过的困难问题。有位教授提出要研究改变老一套的闸门形式,改用鱼形的流线型闸门,等于一个塞子一样,在这个
“鱼”头前面装置螺旋桨,鱼腹中装一架发动机,要启闸的时候,使螺旋桨转动,这条鱼就开出闸洞,水就可以从洞内通过;需要关闭的时候,就让螺旋桨倒转,堵塞闸洞,这样可以解决压力问题。水利工程师们提出用管柱围堰结合大坝的办法。暴雨时属于副热带的三峡地区的水量变化有很大关系。暴雨问题是气象学上还没有解决的问题,而副热带地区的暴雨问题尤其是一个难题。气象学家准备克服困难,研究解决这个问题,并且要建立中期、长期天气预报为三峡水利枢纽服务。三峡水利枢纽需要解决许多有关微分方程和概率论等方面复杂的数学问题,参加会议的数学家立即表示要把全部数学问题承包下来。
参加会议的中国专家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在十二天的会议中,经过反复讨论和辩论,都认为有信心、有把握在不远的时期内解决这一系列的科学技术问题。
会议期间,全体人员都到三峡进行了实地勘察。五十多岁的老年人和青年人一样,冒着细雨在削壁上匍伏行进,察看石灰岩中的溶洞,顶着火伞攀登二百多公尺高的山峦,俯瞰坝区全貌。航行在武汉到三峡间的日子里,他们夜以继日地在轮船的饭厅、卧室以至甲板上开小组会。常常为了热烈辩论科学问题而无暇顾盼两岸美好风光。许多人表示能够为三峡水利枢纽做一点工作是一生极大的幸福。
这次会议是由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和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冯仲云和其他有关部门负责人主持的。张劲夫在会上勉励大家要打破科学研究的神秘观念,打破“条件论”和“习惯论”,在党的领导下,依靠集体力量,创造性地紧张劳动,把三峡水利枢纽的科学技术问题尽快的研究解决。冯仲云对中国科学家和技术专家解决这些复杂巨大的科学技术问题充满了信心。他说:三峡水利枢纽的科学技术问题是很高深复杂的,在前进途中一定会遇到一些困难,但只要解放思想、政治挂帅,在党的领导下敢想敢干,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毛主席的诗句“三峡出平湖”是肯定要实现的。
中共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到会讲了话。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主任林一山和总工程师李镇南分别在会上介绍了长江流域和三峡水利枢纽情况,并提出了意见。在中国帮助建设工作的十多位苏联专家也参加会议,并且提出了精湛的见解。
参加会议的中国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大家都以主人翁态度,以极大热忱参加这一工作。这次大规模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的开端,是和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重大胜利、生产建设的全面大跃进分不开的;也是和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以及其他单位的中苏专家技术人员两年来进行的大量调查勘察和资料收集工作分不开的。


第1版()
专栏:社论

地方也能大办科学事业
在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全国各地争先恐后地开始建立适合当地需要的科学研究机构。陕西省是进展较快的省份之一,他们打破了常规,“先上马、先办事”,“边搭架子边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建立了中国科学院陕西分院和七个省一级的科学研究机构,并且在醴泉、柞水等县建立了科学研究所,在不少农业合作社建立了农业科学研究室。其中,有些研究机构已经进行了许多支援工农业生产的工作。
过去有许多同志把科学技术看得高不可攀,认为科学研究仅仅是少数专家的事情,以为要发展科学就必须有足够的专家和现代化的设备。许多科学工作者也把科学神秘化了,片面地强调基本理论和现代技术的研究,轻视一般生产技术的研究;片面地强调建立现代规模的研究机构,而不重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设备,建立中小型的研究机构;片面地强调专家的作用,而忽视了群众的聪明才智。这种对于科学的神秘观念和“正规化”、“学院化”的思想,阻碍着科学事业的迅速发展。实际上,科学来自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实践,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世界上最聪明最有才智的人,往往是最有实践经验的人。古今中外的重大创造发明,大都出于地位较低、学问较少、条件较差的人,这就是因为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现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迅速发展,各地的科学队伍正在形成,从工厂、企业、机关、学校到农村,都出现了一批能够进行科学研究的人才。因此,当前的问题不是地方上有没有条件办科学事业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决心办科学事业的问题。要积极地去办科学事业,就必须批判对于科学的神秘观念和右倾保守思想,应该眼睛向下,看到群众的聪明才智,看到群众的力量,看到新生力量的成长,看到生产大跃进对于促进科学事业发展的巨大作用。要相信:科学工作不仅专家多的地方可以办,专家少的地方也可以办;不仅设备好的地方可以办,设备差的地方也可以办;不仅省和县可以办,许多的乡和社也可以办。只有地方大办科学事业,充分发挥地方和群众的积极性,科学研究工作才能多快好省地发展,才能有力地推动技术革命。
陕西省的经验表明,要办好地方的科学事业,必须把科学研究工作放在生产的最前线,坚持科学为生产服务的方针。也就是说,地方科学研究机构的任务,应当以研究和解决当地生产上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主,同时兼顾国家建设的长远需要,有计划地组织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和最新科学技术的研究。陕西农业机具研究所就是根据这个方针进行工作的。一个多月以来,他们已经为群众鉴定了一百多种新式农具,并且同陕西的“活鲁班”——刘恒杰合作,在麦收以前,将双轮双铧犁改制成为马拉收割机,它的拉力系数远较美国的小,更加切合实用,不仅支援了今年的夏收,而且为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他们所以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大的成绩,就是因为他们的研究工作,是生产上最需要的和群众最关心的,因此也是国家和群众所大力支持的。有些同志以为研究生产中的一般技术问题,不能算作科学研究,这是极其错误的。因为从来的科学研究基本上都是直接或间接为生产服务的。研究基本理论和现代最新科学技术是必需的和重要的,忽视了这方面的工作就不可能解决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中的许多根本问题,不可能赶上最先进的国际水平,而研究当前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却更加合乎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科学工作者只有从解决当前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入手,不断地吸取群众的经验和智慧,才能为理论研究提供更加丰富的内容和线索。由此可见,从实际出发,面向生产,把科学研究工作放在生产的最前线,应当是地方科学工作发展的正确方向。
要办好地方的科学事业,必须贯彻专家同群众相结合的方针。陕西省采取了由科学研究机关或高等学校同生产单位订立试点合同,同专区、县、乡订立全面协作合同;由科学机关组织专家到工厂、农村巡回调查;聘请先进生产者担任科学机关的兼职研究人员等多种方式。西北农学院同醴泉县烽火农业生产合作社订立了长期的协作合同,在农学院教师的协助下,社里种植试验了一百多种小麦新品种,许多社员都学会了进行作物有性杂交和无性杂交的技术,初步培育出一些有希望的品种。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王保京同著名的碧玛一号小麦培育者赵洪璋教授合作,正在进行着套种轮作试验,争取今年达到亩产粮食五千五百斤的高产纪录。在面的协作方面,西北农学院和西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已经分别同武功、醴泉、乾县、盩厔等县订立了全面的、长期的协作合同,争取各种作物全面丰产。西北农业科学研究所正在有计划地吸收劳动模范作为兼职研究员。科学院陕西分院正在组织专家采取巡回调查的方法,加强同群众的联系,以便及时研究群众的发明创造,作到边了解、边研究、边改进、边推广。由于采取了专家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陕西科学工作的面貌为之一新。过去,科学工作者同群众很少联系,研究工作冷冷清清;现在,科学工作者同群众的关系密切了,群众纷纷来信,或者找上门来,要求共同研究和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研究工作就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群众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使他们迅速地掌握科学技术;另一方面又可以推动知识分子同工农群众结合,进行思想改造,克服科学研究工作脱离实际、脱离生产、脱离群众的现象。
陕西科学工作的发展,已经为地方办科学事业树立了一个榜样。要使我国的科学工作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飞跃发展的需要,并且在今后十年内赶上世界最先进的水平,仅仅依靠中央、依靠少数研究机构和少数专家办科学事业是远远不够的。正确的作法是:既要靠中央,也要靠地方,既要靠专家,更要靠群众。就是说,要两条腿走路,而不是一条腿走路。只有掀起一个全民学科学、全国办科学的运动,作到中央和地方办科学同时并举,大型科学机构同中小型科学机构同时并举,并且在重点学科和最新技术的指导下大力普及,在普及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科学工作才能够得到迅速的发展。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出科学的时代。工农业生产万马奔腾地向前跃进,要求科学工作迅速跟上来。这就要求各地都要大办科学事业,让科学工作在祖国广阔的土地上遍地开花,并且结出丰硕的果实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