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6月1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人的颂赞
林陵
高尔基经常在自己的作品里发出尊重人、爱护人的呼声,他歌颂人的伟大、人的美好,他号召人从被屈辱、被损害的地位中站起来,相信自己的力量。他说,人字要用大写的字母来写。他说,人这个字说起来都是足以自豪的。
刘少奇同志在八大二次会议上的报告,充满了对于人的颂赞,是一篇新人颂,是对于解放了的、飞跃着的人的热烈颂赞。他描绘人在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得到了解放之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同了,风格和习惯不同了,思想和精神不同了。他描绘解放了的人怎样变成巨人,巨人在前进,不是大踏步地前进,而是鼓足干劲地不断向前跃进,又像插着双翅,突飞猛进。这些解放了的人是“敢想敢说敢做的人,敢于破除迷信、革新创造的人,敢于坚持真理、为真理冲锋陷阵、树立先进和革命旗帜的人。”
在解放了的中国,解放了的人正做着史无前例的惊天动地的事情,他们在移山填海,征服自然,他们在创造发明,增加生产。一百多年来受尽国内外压迫者践踏的中国人,勤劳勇敢的中国人,一旦获得了解放,尤其是获得了共产主义思想解放之后,就“涌现出自己创造历史的无穷无尽的力量和智慧”,一日千里地,一天等于二十年地向前迈进。
思想上解放了的人已经不是普通人,他们被一种勇猛前进创造新世界的思想和愿望鼓舞着,他们的口号“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就充分代表了他们的精神风貌。这种人在跃进,在飞腾,他们在劳动中表现出“势如破竹的锐气,不达目的不止的学习和钻研的精神,无所畏惧的创造精神”。这种人不是几百几千几万个,而是几亿个。在解放了的中国,人口多不是灾难而是幸福,因为他们首先是生产者而不仅是消费者,所以社会生产力增加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这种人在各种生产战线上创造奇迹,他们在生产中的作用和地位正被重新估价。
具有新风尚新习惯的中国人民,现在又轰轰烈烈、蓬蓬勃勃地开始了征服技术落后和文化落后的伟大进军,和时间赛跑,不仅要在不到十五年的时间内赶过英国,并且要在“很短的历史时期内把世界上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远远地抛在我们后面”。
报告中还强调人的重要性,说人是伟大的动力,说事在人为,因为“机器是要人来创造和发动的,物质资料生产是要经过人的努力才能实现的”。要相信,“凡是人类能够做到的事,我们都能够做”。
人,确实是可以自豪的!解放了的人,确实是大有可为的!这是新中国的人,这是社会主义时代的人!


第8版()
专栏:

感谢克林杜霍夫老师
王鸿文
我们来自全国各地的二十几位雕塑工作者,在苏联专家尼·尼·克林杜霍夫老师的殷切教导和培养下,现在就要毕业了。二年来,他把苏联雕塑艺术创作和教学中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了我们。他在教学当中那种认真负责的精神,和无比深厚的友情,真使我永生难忘。
克林杜霍夫老师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对创作课或习作课,他都严格地要求真实地反映生活,要求与现实生活相一致,反对主观主义地去追求“美”。他教导我们到生活中要不断地用速写、素描,将自己所看到的所需要的形象材料记录下来。要仔细观察和体会劳动生产过程,并抓住人物在生产中最重要和最有代表性的时刻。他说:“在生活中要注意寻找适合雕塑表现的题材,不仅要找到雕塑的题材,而且还要找到雕塑的形式,因为生活中就存在着美好的雕塑形式。”例如他到宝成铁路工地去参观后就作了一个构图,表现一个民工和一个工人共抬一块大石头在前进的形象。这不仅符合生活中劳动的真实情况,而且也可以使人看到工人和农民合作的力量。再如有一次,我们在颐和园山顶上玩的时候,他突然站住说:“大家看,那边山头上一个解放军战士突兀挺拔地立在一块石头上,背临湖水,形象十分明确、庄严,这是一个很好的雕塑。”这虽是个小事情,但他这种处处结合实际,以具体实例进行教学的收效是很大的。此外,在创作中他还特别强调题材和人物的社会意义。例如我们这次的毕业创作,他就要求每个人都能清楚地回答自己的作品,对今天社会生活的意义和影响在什么地方。在人物塑造方面,他也要求明确生动,能揭示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反对那种对生活呆滞阻塞的表现。从这些实例中,都使我们更加明确地认识到艺术的社会作用,从而比较坚实地掌握住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克林杜霍夫老师在教学中,还经常教导我们向民族遗产学习。他从不放过机会引导我们去研究我国古代雕塑的传统形式和表现手法。在纪念碑设计课程里,他说:“杭州岳坟,把正面和反面人物同时表现出来,将可耻的秦桧等置于万人唾骂之下,这是富于创造精神的典范,可以看出中国人民在雕塑艺术创造上的伟大才华。”他对我国民族戏曲也极有兴趣,认为我国戏剧中许多人物的动作非常精练,本身就具备了很完美的雕塑形式,他每看到我国古代优秀的雕塑品时,都叮嘱我们要好好学习,以便运用在自己的创作里去。
克林杜霍夫老师在教学方法上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是十分显著的。他在教学上每一课的目的性都很明确,步骤和要求也很具体,特别是他那种循循善诱、毫不厌倦地从原理到具体,并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反复的讲解直到你了解为止的精神,真使人感动。现在我们就要离开克林杜霍夫老师了,不久我们就会走上自己的教学或创作岗位,为了更好地感谢老师,我们一定把自己学到的东西传播给更多的人。


第8版()
专栏:跃进之歌

月夜奔灵岩
戈壁舟
4月3日,我第一天担任新城乡副总支书。
党委包支书是个女同志。昨夜她回来得很晚,还未见面。天刚亮在大门口碰上了她,正拿着草帽要出去,她就叫我跟她去薅玉米。
晚饭后灵岩一社送来捷报:超额完成任务,每户积肥二十一万斤!包支书很兴奋。她矮小的身材,结实得像小钢炮;说话像呼啸着的炮弹。她喊道:“明天组织全乡社长,到灵岩一社去参观学习!”有人提出:“最好先去检查一下,再组织参观。”她觉得很有道理,马上就要去。天快黑了,来回有二十里路,又在大山里,都劝她明天再去。她喊道:“怕啥子!要不到天亮就回来了!”我被她的战斗精神感染,同她一起去灵岩。
穿城出北门,太阳落山了,灵岩山披上深蓝色的大氅,迎面扑来!成阿公路上,还有汽车拖着黄尘,向那万重雪山飞驰。两面高山黑??的森林,像两只巨大的手臂,亲切地向我们拥抱。在这苍茫暮色的山中公路上,充满着风声、树啸和鸟鸣。
包支书急促的脚步,那样有力,那样坚定。她不是走在公路上,她走在几万农民的前头,她从黑暗的道路上走了过来:斗争地主,她走在前头;反匪反霸,她走在前头;农民大进军,她走在前头;现在直奔社会主义,她仍然走在前头。她矮小的身躯,在暮色中显得高大!
在公路弯处的山脚下,有一座石牌坊,上有“灵岩胜地”四个大字。我才想起这是灌县名胜之一——“灵岩胜灯”。因为在天晴的黑夜里,从这座山头上,可以看见飘飞着的万星磷火。
我们爬着石梯,进入昏暗的森林。十五的月光,知趣地透过茂密的树枝,照亮着长满苍苔的石梯。在一个山洼里,听见对山有崩石头的爆炸声,听见前面有树木倒下的喘息声,走不多远,见三五农民正在伐树。一个包白布帕的瘦高个子,欢迎着包支书,他是灵岩一社的会计常师炳。他和社员都很高兴,争着引我们前去参观。
包支书拉长嗓子向对山喊着:
“谢大嫂!谢大嫂!……”
“包支书!快过来!”一个女人回喊着:“就在这里吃晚饭!就在这里歇!”包支书推说人多。人家却回答道:
“人多就一齐请!”弄得包支书只得答应工作完毕就去。几处喊声,像几只鸟儿突然飞起。包支书问道:
“你们在做啥子?”
“我们在培地(打土块)!”是一个女人在回答。
“你们看得见不?”
“看得见,有月亮给我们点灯!”
“你们有几个人?”
“我们有十多个人!”
“有几个女的?”
“有五个女的!”
“娃娃怎样办?”
“大娃放在家里,小的背在背上。”
“你们累不累?”
“搞社会主义嘛,还怕累!”这最后的一句话,听来特别响亮。引得带路的常会计,也兴奋地笑了。
我们在黑暗的山阴道上走着,走着走着,带路的人多了。有三个生产队长来了。我们在月光下,走的已经不是道路:我们走在树林里,树林里到处都是肥料堆;我们走在荒坡上,荒坡上到处都是肥料堆;我们走在每个地边,每个地边也堆满着肥料。我们在月光下,攀登着悬岩。在一个地脑壳边,一团黑影在蠕动,并且发出咄咄的响声。包支书问那是啥?我用电棒一照,鲜红的一团,是一个青年穿着红绒衣在培地,常会计说是赵家的娃儿,在城里上学,晚上回来劳动。我们在月光下,攀登着悬岩。走在陡坡的松土上,每个地脑壳,都铲掉了草皮;悬岩陡壁上,都刮光了。月亮照着,像青白色的头皮。他们亲切地把这叫做给地脑壳剃头,给岩壁修面。我们在月光下,攀登着悬岩。一个个肥料堆,像一座一座的小山。包支书走在肥料堆的岩边,像小鹿一样,跑得风快,我打着电棒也赶不上。幸好是在黑夜里,看不清岩下的深谷,也看不清岩顶上的山头;要是在白天的话,一定会眼花腿软。常会计说这个陡岩上刮出两个大字来,是吊着绳子上去的。我用电棒一照,是石刻的“灵岩”两字。走着走着,望见了在黑森森的丛林中,露出了塔尖和庙宇了。包支书说:
“我们已经到了山顶的灵岩寺了!”
我们从庙后进去,大殿的门已经关了,“接引殿”大匾上摇曳着树影,月光像水波万里。我们就在明月古刹的殿前,开了一个临时的小会。包支书坐在石凳上记录着,我打着电棒。
积肥最多的是六队,队长周泰华。从前他不相信草皮能够作肥料;去青城一社参观后,想到人家用草皮作肥料,种好了庄稼,我们为啥子不能作呢?马上展开了四昼夜的突击积肥运动,像那深潭的积水,打开了缺口,就一泄千里。包支书悄悄地向我说道:
“又一次证明:哪怕你一千次把嘴皮说烂,还不如拿一次实际出来看!”
夜深了,石凳清冷。我们带着胜利的热情,披着月光,踏着石梯,轻快地走下山去。在山头上的开朗处,包支书遥指着山下的四条大河,蜿蜒奔腾,在月光下闪耀飞舞,像银色的巨蟒。她兴奋地说道:
“老戈,你看!那是蒲阳河,蒲阳河的上流头,都是我们的;老戈,你看!那是柏条河,柏条河的上流头,都是我们的;老戈,你看!那是走马河,走马河的上流头,都是我们的;老戈,你看!那是江安河,江安河的上流头,都是我们的。”她爱说“我们的!”新世界在她的眼中,都是我们的。
快下山时,乌云遮着月亮,风雨摇着树林。包支书像一个小姑娘似的喊叫着:
“给我下大些,明天山上培完地,就好点早玉米了!”她爱说“给我……”怎样,如“给我把工作作好!”“给我把秧子栽得密密的!”凡是叫人作对人民有利的事情,在她的口中,都说成“给我”怎样了。
冒雨回到乡政府,已经半夜过两点钟了。
清明把秧栽,
高山捷报来!
新城女支书,
月夜奔灵岩。


第8版()
专栏:

旅途述怀
萧向荣
东北二首
忆昔东来烽火悬,疮夷满地遍狼烟。
四平苦斗长春失,战士襟寒志气坚。
雪里松江三战伐,春归旧垒复重圆。
犁庭扫穴歼群丑,解放全区先着鞭。
今日东来十二年,群芳竞放斗鲜妍。
工农跃进歌新曲,战士归来垦旧田。
黑水自萦连北好,白山绵亘结南缘。
长将世界和平保,携手同登上九天。
八达岭二首
长城万里历悠悠,屹立群峰几度秋。
城阙依稀留故迹,修来佳客喜遨游。
“不到长城非好汉”,今朝春色下峰峦。
千年伟迹垂征象,举国同心共枕干。
广州二首
一枝梅蕊未曾开,两度东征(注)带雨来。
此日朝阳春信好,岭南花放满瑶台。
(注)指一九二五年三月和十一月,当时广东国民政府举行的两次东征。
珠江眼底望韩江,千里遥闻春麦香。
若问梅州何所思?白云天外有家乡。


第8版()
专栏:

何处觅知音?
江之水
最近看报,得知有些画家虽然经过了八九年的解放后的生活,可是依然故我,仍以为有了本领即可决定一切,自以旧社会的文人、雅士自居,觉得自己清高无比。若是参予政治或以艺术为政治服务,就是降低了品格,他们认为工农兵不懂艺术,不是知音。一位画家觉得自己的作品是“高级”的,只有几个人了解,不免感到有点“孤单”,但他还是“打算就为几个朋友画画,他们能喜欢就够了。”(见“美术”第五期)还有的画家,为工农兵作画时,就故意粗制滥造,以为画得好坏反正他们也不懂。据说有一个单位向国画合作社订了一批画,准备送给农民,画家们竟不愿在上面署名,认为那样就降低了身份。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谈得上什么歌颂社会主义?又怎么能自觉地为工农兵服务呢!
他们寻找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知音呢?旧社会的剥削阶级拿着剥削劳动人民得来的钱,把玩些古董字画之类,是用来打扮他们那空虚和丑恶的灵魂的。那时,真正的劳动人民是无权欣赏艺术的。这正是旧社会一个有良心的艺术家的悲哀所在,历史上不知有多少艺术家因找不到真正的知音而悲愤终生,难道我们的艺术家还在以这些剥削阶级的赏赐为自己的生活目的吗?
如果知音是同自己一样的“雅士墨客”,彼此可以自我陶醉,那么今天也已经没有这种人了,况且这种人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情趣呢?
其实,只要把立场一挪,到处都是知音。
这事也在第五期“美术”上记载着,天津的六位画家开了个展览会,几天之内参观的就有五千多人,他们为了让工人群众能买,每幅画售价不超出五角,二百三十余幅花卉、山水、草虫不到两天就被订购一空。许多人刚下班就赶来看画、订画,订画的都排了队,有的工人因为忙把会员证交给自己的孩子和托别人代订……。六位画家中的一位说:“工农兵不但爱画,而且懂画,喜欢买画。……只要色调鲜艳,趣味健康的都很快订出去,凡是色调灰暗或单纯追求墨情笔趣的作品,他们就不喜欢。”
这些热情的艺术鉴赏家和如此珍贵艺术家劳动的工人们,不正是画家们难得的知音吗?旧时代的任何一位有名的画家能够感受到这种为工人服务的内心的愉快吗?
更重要的,是工人们都指出他们在创作上存在的重要缺点是表现现实题材不够。这意见真是一针见血,正好击中要害。社会主义给艺术的繁荣开辟了无限的道路,要想找到知音是不难的,只要放下清高的架子,抛弃名利的缰绳,让自己的作品直接与劳动人民见面,当你找到了知音并感受到为他们服务的最大乐趣的时候,就不期而然地愿意热情地歌颂他们了。


第8版()
专栏:推荐现代题材戏曲剧目

推荐现代题材戏曲剧目
沪剧“母亲”值得一看
檀弓
现代题材戏曲联合公演,很值得大家去看一看,假如你看一看后,会感到戏曲表现现代题材的生命力不但很旺盛,而且可以说在这一方面的成就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举例来说,上海人民沪剧团演出现代剧早有传统,这次来京展览的“母亲”,就可以看出他们不仅有传统,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摸索出一条道路,有了他们自己的风格,这个风格是新的沪剧戏曲,看起来这种新的戏曲已经走出了萌芽状态,颇为成熟的了,在内容与形式间的矛盾基本上解决了,它们很勇敢的吸收了话剧手法,但从剧本创作手法上,表演方法上,音乐伴奏方法上等等方面看来,它还是戏曲,而不是其他。这应该说是一个大创造。
这里,可以提一提演母亲的石筱英,她是既继承了沪剧戏曲传统,而又有了新的创造的成熟演员,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在戏曲界不仅有善于表演古典戏曲的优秀演员,而且我们已经有了一批善于表演现代题材的优秀的戏曲演员,这真是让我们高兴极了。
石筱英不仅在艺术方面、技巧方面达到成熟的地步,而且特别值得提出的,她在表演上有革命母亲的思想情感和生活。这一点,是我们某些演员在表演现代生活尤其是革命生活时所难能的,石筱英内心里精神里,看得出是体会甚深的,真挚而又热情,有母爱而又有革命的爱,对待敌人则是恨与憎分明。说到这里,就不能不说到剧作者在这些方面的刻划是非常成功的。“母亲”剧本也写得很好。
这出戏,不但是艺术形式基本上成功的,在内容方面也是基本上成功的,主要是反映出革命斗争的真实性,发扬了与歌颂了革命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这一点,应该说到上海人民沪剧团全体演员经过几年来的思想改造,是在政治上大大提高了的,思想上社会主义觉悟也是大大提高了的。
演得成功的,除了石筱英以外,要算是演芳华的筱爱琴了,她在剧中与母亲配搭得恰好,特别是第三幕第二场演得最好,也有创造。使人看过后很久不能忘却。这也是一位优秀的演员。
由于篇幅所限,不能一一评介了,总之,是一台好戏,其他演员如邵滨孙、李廷康、夏福麟等演得都好。
至于说到缺点,我以为主要有两点,一是布景不要喧宾夺主,可多简练些,不必过分去追求机关布景;另一点,有的过分走情节之处,这样,反把一台好戏弄得不真实了,觉得故弄玄虚,影响剧中那些珍宝似的好东西发亮。这些毛病,如能去掉,真是更好的戏了。
我想,这些都是比较容易改正的。


第8版()
专栏:小常识

怎样插养芍药花
这几天北京街上有大批芍药花苞出售,自己不会种花,或者没有条件种花,买一把回去插在房间里,虽然不如整棵的天然多姿,但是养好了也可以观赏十来天。
要使买来的花枝全部盛开并且耐久,按照各种花性不同颇有点讲究。以芍药来说,在插入瓶中之前,最好用腊烛火将花梗末端烧焦成炭(不要用炉火以免将花叶灼伤),然后插入清水中。这样一面阻止了滋浆下泄,一面能促进水分上升。晚上,将花枝从瓶中取出,放入深水桶中,浸没枝叶,露出花头,清晨再回插瓶中。这样就能使花苞全放而且耐久。
如果买回来的花枝已有枯萎的现象,可在花梗末端烧焦后,立即浸入酒精中约一分钟,再放入清水中漂清,可以使它回苏。
丁香、蔷薇、菊花、秋葵等花都可用上法插瓶。花瓶宜放在室内明亮通风处,不要摆在死角,也不要在日光下曝晒和直接吹风。(芳友)


第8版()
专栏:

你知道吗?
炼一吨钢,要花两百七十吨水。
地质学家的计算指出:全球共有五百二十二座火山,喷出溶岩的热度,大约为摄氏一千度。 (渊浚)


第8版()
专栏:

缝〔雕塑〕  陈启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