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6月1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发动群众 结合生产 利用原有建筑
新会人民多快好省建县城
本报广州16日电 城市建设如何贯彻“多快好省”的方针?广东省新会县城——会城镇做出了好榜样。最近,中央建筑工程部城市规划局要求全国各城市学习会城,赶过会城!
几年来,这个城镇以生产为中心,相应地开展各项城市建设。现在,基本实现了“五无”(无四害和白蚁)和“五化”(绿化、美化、香化、生产化、有文化),并向着社会主义工业化跃进。
充分利用废物旧料和原有建筑,少花钱、多办事;花小钱、办大事。这是会城镇的城市建设工作特点之一。这个县城解放前遭受过战争的严重破坏,被毁坏房屋占总建筑面积三分之一;全镇二万七千多居民中,无业贫民及失业工人即达八千多人,解放以来,在发展生产的前提下,逐步发展了城市建设。现在,拥有三万四千多人口的会城镇,建设得非常美丽,除了新建、扩建了许多工厂和仓库之外,还建设了人民礼堂、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幼儿园、文化宫、戏院等大批的建筑物,在城北废圩荒地上,还建设了一个规模巨大的文化休息公园。里面设置有展览馆、阅览馆、动物园、游泳池、凉亭、茶室和儿童游乐场。所有这些属于公共福利设施的近五百座建筑物中,有一百多座是利用原有的旧建筑物修建、改建的。这些新建筑物所用的建筑材料有86%是从清理瓦砾废圩和拆除危墙、危房得来的。做到每项工程都耐用、经济和美观。1955年新建的可容三千多人的人民礼堂,有楼座,但仅花了四万五千元;如全部用新材料来建筑,造价需二十五万元之巨。1956年也仅花了一万二千元新建一座符合标准的包括高级、初级、儿童级的游泳池和附属建筑物,如按正常造价起码要十万元。
会城镇的城市建设工作的另一个特点是:结合生产,搞公共福利设施,不花钱,也办事;花点钱,有利收。凡来到会城镇的人都会首先感到来到了一个花园城市,这里的街道旁、住宅旁、小河旁都种植了树,绿荫处处;大街小巷家家户户的门口都栽花两盆,香气阵阵;散布在城镇里的好几十处烂屋场地经过清理之后,也都种树、栽花,有的还摆设假山、砌了石凳,俨然成为街坊的公共小花园。沿着一条两旁尽种着白玉兰树的马路走去,就是在城北的文化休息公园。公园里的园林布置衬托着亭台楼阁,更显得色彩缤纷,气象清新。会城镇能够这样美丽,并未花多少钱,相反的是在直接为国家创造财富。这就是尽量使经济植物与观赏植物相结合。公园里有重点地种植风景树,并大量地种植各种果树和其他的可观赏而又有收入的经济作物。还栽培了各种可制成贵重香料的香花。因此,建园四年来投资二万元,去年一年就收入三万元。今年估计可收入九万元,以后的收入就会更多了。会城镇在实行全面绿化的过程中,城市建设部门还组织群众在烂屋场地和住宅旁种植了十万棵香蕉、木瓜等易熟的果树,由群众自种自收。
会城镇的城市建设工作还有一个特点是:发动群众参加义务劳动,并从群众中发掘、培养技术力量。几年来,会城镇党政领导善于运用各种方法向群众宣传生产建设,宣传城市建设,从而使党提出的方针、计划深入人心;群众对于各项建设热情高、干劲足。由于群众踊跃参加劳动,原来计划要花几万元为时八年才能完成的下水道整治工程,在去冬短短的时间内用九百元就完成了。此外,会城镇原来缺乏城市建设技术力量,领导门部一方面从群众中发掘技术人才,工程师是从茶楼里的记账员中找来的,测量员是从学校职工中找来的,技工是从在解放前失业的工人中招来的。另方面从实践过程中,师傅带徒弟,培养成了一支城市建设的技术队伍。
现在,为了使这个城镇能够增加在生产,生活上的用电和设置自来水,人们还在城郊山地上建立水电站和蓄水库。(杨伟群、许实)


第3版()
专栏:敢想 敢说 敢做

木匠徐阿桂创制机筛
工程师说:他超过我们了,要好好向工人学习
本报讯 上海华亨染料厂木工徐阿桂,最近创造了“跃进式转动机筛”,从根本上解决了粉尘飞扬问题,改善了工人劳动条件,并且使产量提高六倍以上,质量也有提高,节约用电五分之四。这个转动机筛的材料费用只有工程师设计的十分之一,真正符合多快好省的要求。
徐阿桂是个文盲,今年三十七岁,从十四岁起做木匠,前年,华亨厂吸收他为固定工人,在厂里做木工。
他到“油黑”车间修理机器时,看到车间里黑粉弥漫,操作工人个个像黑张飞,身上、脸上都沾上黑色,带上两层口罩,吐出来的唾沫还是像墨汁似的。操作工人还告诉他:工人弄成个黑张飞还是小事,重要的是机筛生产效率低,“吃不下”前部分的半制品;另外,“油黑”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染料,粉尘飞出来,就不能用,浪费很大。徐阿桂听了,他就想,怎样来改变这个状况呢?他仔细地找了找原因,发现是使用的“颠复式机筛”颠复很慢,震动太大,使油黑向外飞,而且需要人工加料,很吃力。他找到根源后,想起了以前给一个面粉厂修机器时,曾看到面粉厂机筛是转动式的,外面是密封的。他想根据这个原理来改进机筛,先解决粉尘飞扬问题。他把自己的想法,大胆告诉一位工程师。这位工程师是美国留学生,1927年在美国依利诺大学获硕士学位。他听了阿徐桂这个文盲的建议满不在乎地说:“怎么改?好改我们老早改了。”徐阿桂当时对“吃过洋饭”的人还有迷信,被他一说,就不敢再提了。
去年整风运动中,油黑车间工人贴大字报,批评领导对油黑车间机筛的改进不关心。这时,厂的领导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才对这个问题重视起来。工程师们认为唯一的办法是用吸尘器把飞出来的粉尘吸掉。可是一套吸尘设备,要花三千五百多元,而且它的作用仅仅是吸粉尘。
双反运动教育了徐阿桂。他连忙也贴了大字报,同时在业余时间把他经过很长时间考虑好的“转动式机筛”做了一只模型。这种机筛是运用离心作用,把粉块打到每寸一百二十眼的铜网上,通过铜网的粉尘就是成品,质量好;在铜网的外面,用木板密封着,粉尘就飞不出来,可以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原来的机筛是人工加料,这种机筛是自动加料,减轻劳动强度。由于这种机筛旋转速度比颠复式机筛快,产量可以大大提高。厂的领导人员支持徐阿桂的创举,叫他快一点把“转动式机筛”做出来。
徐阿桂得到支持,心里很高兴。他立即在三夹板上画了图样;又用两个通宵研究了构造中的技术问题;找了些废料,在有关人员配合下,很快的就把“转动式机筛”装配起来,只花了三百多元。当它正式投入生产时,它的各种优越性立即显示出来了!操作工人们都非常高兴,老工人宋元顺说:“我从进厂就盼望有今朝一日,终于在双反中实现了”。工程师们说:“我们承认,阿桂师傅压倒我们了。我原来以为,像我这样一个工程师,研究了好几年都没有成功,难道一个文盲帽子还未摘掉的工人能成功吗?现在,事实教育了我,今后要好好向工人学习。”
全厂职工兴奋地把这部机筛命名为“跃进式转动机筛”。


第3版()
专栏:

四十多斤重的云母片
新华社昆明15日电 云南发现罕见的大云母片,其中有的一块重达四十多斤,片大达四平方尺。
这些云母片晶莹闪光、透明无杂质,韧性很强,是大型电讯器材上难得的绝缘材料。云母片面积越大越珍贵,国内还很少发现这样大的云母片。
这些大云母片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几十名下放干部最近在挖掘水晶石时发现的。


第3版()
专栏:新产品

自制重型拖拉机成功
据新华社鞍山16日电 我国第一台重型拖拉机——“红旗”八十号重型履带拖拉机,最近在鞍山市灵山农业机械厂诞生。
“红旗”八十号重型履带拖拉机发动机的功率是八十马力,牵引力达九千公斤,能在工业和农业中广泛运用。在农业上,它能带动两台五铧犁每小时开垦荒地十二亩,或者牵引七台二十四行播种机每小时播种一百五十亩,还能收割和开垅挖沟;在森林中,它可以运输木材、拔树根;在建筑工业上,它能推土开路,镇压路基,铺设铁轨。拖拉机自重十一吨多,但操纵轻便,由于用履带行走,对地面的压力比马踩的还轻,而且能在崎岖不平的山坡、原野和沼泽地带行走。
这种拖拉机共有一万二千多个部件,需要四十多种不同钢种的钢材,有很多齿轮、花键轴等部件都要用特殊的机床加工。但是职工们改进插床代替了插齿机,用刨床代替了滚齿机,用国产的合金钢代替了进口的钢材。天津、哈尔滨、长春的机械工厂和鞍山钢铁公司等单位也协助他们加工各种精密的部件,终于使这台拖拉机提前试制成功了。


第3版()
专栏:

推广土办法造高标号水泥
河南大建水泥厂争取自给
本报郑州16日电 记者陆笑萍报道:河南各地大力推广偃师县诸葛乡农民创造的土制高标号水泥的经验,在一个多月里建成和即将建成的年产几百吨到两千吨的水泥厂已达四百多座。
今年河南省各种建筑工程需要好几十万吨高标号水泥,国家只能供应一部分;而前些时候,各地用土法制成的石灰烧粘土水泥,又只适用于一般水利建筑工程。不少工业、交通方面的重大建设工程,曾因没有高标号水泥而不能按时开工。同时,煤炭工业因没有足够的木材做坑木支柱,又不能以金属支柱来代替,无法如愿地增产。如果有了水泥,就可以用混凝土做支柱。可是,对于制造高标号水泥,各地一向认为这是现代化水泥厂办的事。
偃师县诸葛乡农民马永瑞、马发喜、马章明等人用手工业制出高标号水泥,为各地大量制造这种水泥创造了先例。他们经过苦心研究,用一百斤白垩土,配上十五斤无烟煤和四至八斤红粘土,制成小球放在自造的直立炉里烧炼后,再加上一些石膏,碾碎了就成为水泥,标号达到四百号以上,而且建设这样一座日产六吨水泥的直立炉,投资只需三千元左右,一个月就可建成,半个月便能学会操作技术。
但是,诸葛乡制造水泥全是手工作业,用劳力和畜力比较多。每吨水泥成本高到七十元左右。因此,河南省有关部门在推广这个乡的经验时,便决定设法供应各地一些简单的小型的机械设备。如以锅驼机带动双磙铁碾做粉细工作,等等。这样建设一座和诸葛乡水泥厂规模相同的厂,投资约三万元,每吨水泥的成本可降到五十元左右。由于这些设备的制造需要一段时间,各地等不及,就发动群众来解决。如禹县无良乡创造出一种自动吹风炉和双磙快碾,只需四至六个劳动力就可以完成日产六吨水泥的原料和半成品的粉碎工作。现在,河南各地除乡、社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一批小型水泥厂以外,专、县正在筹建的四十多座年产五千吨到三万吨以上的水泥厂,也即将动工。这些厂在今年全部建成后,可以年产高标号水泥一百多万吨。那时河南省除一部分特种水泥以外,其它的自己都可以解决。


第3版()
专栏:

城市建设学会城
吴滤
过去,有些人以为城市建设总是花钱很多的事情,筑马路、修上下水道、建文化宫、办医院、辟公园、搞绿化等等,哪一项不要花钱!报纸上就曾公布过一笔账:城市人口每增加一个人,国家就需要增加福利设施和市政工程等费用五百五十八元到六百九十五元。于是,在这些人的心目中,城市建设是不可能多快好省的。要多、要快、要好,就不能省;要省,就不能多、不能快、不能好。
广东省新会县县城会城镇的建设,打破了这种“城市建设不能多快好省”的错误论调。确实,建设一个城市总是要花钱的;但花得很省,也一样可以把城市建设得很好。你看!遭受到战争严重破坏的会城镇,解放后短短几年的建设,已成为“可以说是达到了国际水平的一个县城”。礼堂、医院、文化宫、戏院、展览馆、动物园、游泳池等城市里的设施,会城镇不都有吗?而钱呢,花得很少;有些项目,甚至没有花钱也办了起来。谁还能说城市建设不能多快好省?
城市建设所以一定能够做到多快好省,正像其他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样,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城市建设事业也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情。我们的城市,是人民的城市。谁不希望把自己的城市建设得更加方便、更加美丽?谁不希望自己的家门口有一条平坦的马路、有一行触目清心的绿树?谁不希望自己的城市有公园、有戏院?人民群众这种对城市建设的迫切要求,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力量。而且,随着城市生产事业的发展,这种要求更加迫切,这种力量也更加强大了。只要我们把这种力量组织起来,没有任何事情是我们不能做到的。问题是有些同志只看到人民群众对城市建设的迫切要求,而没有认识到这种要求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在他们看来,城市建设不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因而只能等国家出钱,由国家来办,结果当然不能多快好省。
解决了等国家来建设城市,还是组织人民群众自己来建设城市的思想问题之后,还要解决建设的方针问题。是讲阔气图表面、还是讲实用求节约。讲阔气永远不能多快好省,永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城市建设的要求,即便把群众的力量组织起来了,也只能浪费群众的力量。城市建设不是为了那一位建筑家“留名千古”,而是为了人民生活的需要,因而它的首要原则总是实用。我们国家的经济情况还不很富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还不高,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因而更必须求节约。
会城镇已经为城市建设特别是中小城市的建设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希望一切正在建设和将要建设的城市都来学会城!


第3版()
专栏:

商业管理工作上的大改革
福州东街口百货商店没有全脱产的管理人员
本报福州16日电 记者孙德籼报道:走进福建省最大的百货商店——福州市东街口百货商店的办公楼,跑遍所有门上挂有秘书、财务、业务等牌子的科室,都不容易找到一个全脱产的行政管理人员。原来全店行政管理人员,已由四十四个全脱产的,减少到十一个半脱产的,而且包括两个经理和一个党支部书记在内。这是商店领导干部在树立了相信群众的思想、大胆废除一切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以后所取得的较突出效果。
东街口百货商店是一个规模较大的中型综合商店,原有二百六十五个职工,其中行政管理人员有四十四人,除党支部、经理办公室外,还设有秘书、财务、业务、计划和统计等科室和百货、针织、纺织、专业等四个部,实行三级管理制。这种机构臃肿、层次重叠、人员过多的情况,造成了工作忙乱、效率低、费用高、经营管理不善的局面。
整风运动开展后,这个店对这些落后现象大力进行整改,把三级管理制改为二级管理制,取消商场的部分制度,撤消了内部所有科室,由经理办公室,直接领导全店十七个营业小组,使全店职工由二百六十五人减少到一百七十人,管理人员由四十四人逐步精简到十七人。
最近,商店领导上又根据在双反双比运动中职工们的意见,按照有利生产、有利于发挥职工的积极性的原则,对现有的经营管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革新,把可以下放到营业组处理的工作和权限都下放到营业组,并且大胆废除了那些可有可无的账表和各种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把全店原有的四十种账簿、报表减少到十三种。账簿、报表项目也由过去四万三千三百四十个减少到二万八千八百二十个;进销货环节由过去的四十八道简化为十四道;把过去每采购一批商品需要经过业务、计划、财务等十三人次盖章减少为只需复核、采购、财务等四人次盖章,使全店职工从繁重的事务工作中解放出来,使行政管理人员由十七人减少到只有十一个半脱产人员,使营业人员不必为填写报表而忙碌不堪。例如过去各个营业组每天都要花一个多小时填制的一万种左右的商品进销存的数量、金额日报表,在改为按货柜为单位每天填写一份进销存总金额后,一天只需花几分钟就可完成了。过去六个干部经常加班加点工作还忙不过来的财务科,在把每天要填写的三十六种账簿和报表简化成为十三种后,现在只要三个半脱产人员轮班工作就能作得一清二楚了。过去由业务科包办的采购业务,往往由于不适合实际需要而经常发生商品积压和脱销的现象,在改由各营业组自行负责采购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采购和推销,既取消了专职采购人员,又大大减少了商品积压和脱销的现象。使顾客满意,又加速了商品资金的周转。过去整天忙于处理一些事务工作的两个经理和党支部书记,在把商品采购、溢损、残次商品处理等业务权限都下放到各营业组承办后,对一部分人事上的考勤、奖惩和政治思想工作也都交给各营业组长掌握,既使各营业组能及时了解实际情况,又使三个经理和支部书记摆脱了繁琐的行政事务的缠绕,能及时掌握全面情况和指导全店工作,使全店上下之间、相互之间的关系和营业工作的面貌都焕然一新。


第3版()
专栏:

包兰路上的钢铁战士
解放军报记者 尚力科
一个晴朗的日子,记者乘坐包(头)兰(州)铁路北段这条新线上的火车,来到了三道坎黄河大桥的工地上。在这里,英雄的铁道兵战士们,战胜了内蒙古地区特大的风沙,征服了黄河天险,提前四个半月,架起了一座英雄的桥梁。
一年多来,铁道兵战士们是怎样生活过来的,今天回顾一下,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风沙失去了威风
去年春天,当担负这座桥梁工程的铁道兵某部队的官兵们,经过长途跋涉,来到黄河边上的时候,这里没有房舍,没有人家,有的只是一片荒凉的沙漠。除了在黄河东岸还可以看到古代烽火台的遗迹和听到一些有关杨家将在这里屯兵打仗的故事以外,多少世纪以来,这里一直是荒无人烟;这儿只有狂暴的风沙和奔腾咆哮的黄河。
从战士们在河边上支起帐篷的那天起,大风就卷着黄沙,像狼嚎般地扑来。风起处,沙尘滚滚,天昏地暗,连沙漠里的黄羊和野兔,都吓得闭起眼睛,躲在沙窝里。风沙卷走了部队的帐篷,揭起了锅盖,刚刚煮熟的饭里落满了沙子。那些日子,战士们不得不在大风里睡觉,大风里吃饭,有时碰到特大的风沙,连锅灶也支不起来,吃饭的时候连牙都不敢对在一起。睡觉也同样的艰难,由于帐篷挡不住风沙,战士们往往在半夜里被沙子呛醒了,起来一看,满头满脸都是黄沙,有的战士就干脆戴着风镜和口罩睡觉。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战士们编出了许多英雄的歌谣:
人说内蒙风沙大,
铁道兵战士不害怕;
今天吞风吃黄沙,
明天彩虹草原挂。
战士陈中元在吃饭的时候,“咯崩”一声嚼了块沙子,他一口吐出来说:“你将我的牙,等我修好了大桥,栽起了防风林,非把你制服不可!”的确,这些英雄的建设者们,从来没有向风沙屈服,他们在既无砖瓦,又无木料的情况下,奇迹般地用黄河的水和河边的泥土,打成了土坯,在沙滩上筑起了窑洞式的拱形营房。他们不仅有了办公室和宿舍,也有了自己的食堂和澡塘,有的还建设了双杠、木马和篮球场。短短的几个月,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出现了许许多多这样的工地新村,人们不胜惊喜地称它们为包兰线上的花园。
战胜天险黄河
这支铁道兵部队,虽然在战火弥漫的朝鲜战场上抢修过清川江大桥,也曾在祖国各地抢修过旧的和新建过无数座桥梁,但是,在沙漠里铺轨,在黄河上架桥,却还是第一次。如果说风沙是战士们最大的敌人,那么,黄河的激流、冰冻和春天的冰凌期,同样给建桥部队的官兵带来了很多麻烦。
当严寒到来的时候,这里滴水成冰,黄河的冰层有一公尺多厚,连载重汽车都可以从冰上通过。战士们要冒着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在冰冻的黄河上施工,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在沉井里的战士,就像掉在冰窖里一样,从沉井里出来的时候,每个人的头上都顶着一层冰霜。每当这时候,战士们就很自然地想起了罗盛教烈士奋身跳进冰窟抢救朝鲜儿童的英雄形象。一连的副班长于国强和李长太,由于水靴漏水冻得浑身发抖,脸色发青,但是他们咬着牙坚持作业,谁也不说一个“冷”字。连长一看不对劲,忙问:“水靴漏水吗?”“不漏!”“你们有病吗?”“没有病,一顿饭还能吃三、四碗!”“不对!”连长斩钉截铁地说:“你们是打摆子,快到小暖篷里烤烤!”
结果脱下水靴一看,他们膝盖以下已经红肿,一按一个白迹印。连长心疼地责问他们为什么不上来补一补,他们回答说:“少一个人就少一分力量,比起罗盛教来这算得了什么。”
困难在那些寒冷的日子里,整个大桥工地上,不知有多少这样动人的故事。
到了春三月,一场新的防凌战斗又开始了。这儿的黄河有些古怪,它比上游封冻封的早,开冻又开的晚,一到了流冰期,排山倒海似的冰块,从上游冲下来,常常造成极大的灾害。铁道兵战士为了使尚未打出水面的桥墩不被冲垮,工地上专门成立了“防凌指挥所”,黄河上游派出了防凌监视哨,并且调动了一个连和两个炮兵排投入了防凌战斗。有多少战士都写下了这样的决心书:“当祖国需要的时候,我愿挺身而出,粉碎黄河冰凌,不让桥墩受到任何损伤!”
黄河开始流冰了!这是战斗的讯号!成千上万的冰块,大的大到五千到一万平方公尺,它们乒乒乓乓地互相撞击着,一齐朝下游涌来!到了咽喉的地方,它们互相碰撞,积成高高的冰坝,把黄河的水都堵了起来!这时,黄河两岸炮声隆隆,上千包炸药的轰响声,震天动地,连营房里的玻璃窗子都震碎了。
这一天,全支队的人都来到河沿上观看和支援这场人和自然的激烈战斗!在隆隆的炮声和冰块的炸裂声中,战士们在裂开的冰块上搭起了木板,带上救生圈,到大冰块上英勇的投送炸药包,正像战士的歌谣上说的那样:脚踏黄河水倒流,搬倒泰山当枕头。
战士们在困难面前,多么豪迈乐观,正是这种顽强的革命意志,使他们终于战胜了天险黄河,使大桥安全地度过了流冰期。
跃进再跃进
今年春天,全国大跃进的消息和各个建设战线上的捷报,传到了大桥工地上。家乡的来信,也纷纷向战士们报捷,特别是毛主席走访各个省市和工厂合作社的消息,更加使战士们乐坏了。四川籍的战士跳起来说:“毛主席到我们家乡啦。”这一切喜讯,鼓起了战士们冲天干劲。三道坎大桥原计划是10月底通车,大跃进以来,经过全体官兵热烈讨论以后,通车时间已由10月底逐步提前到“十一”——“九一”——“八一”,最后部队党委更明确提出了“苦战三月,确保‘七一’通车,给党的生日献礼”的响亮号召。(附图片)
铁道兵某部铺轨部队正在沙漠中铺轨
铁道兵某部铺轨部队把钢轨铺到三道坎黄河大桥,又向贺兰山下挺进。
本栏内图片全是李文秀摄(铁道兵政治部宣传部稿)


第3版()
专栏:

红旗插在跃进墩
三道坎黄河大桥四号墩,是大桥最艰险的一座桥墩。千吨重沉井要穿过层层淤泥、流沙、粒石,稳当地放到黄河心脏,稍稍偏歪,几个月时光便要付于流水。包兰线工程跨上了千里马,逼得沉井工期由五个月压缩到两个月,人们心底暗暗为这包兰线关键工程耽心:“四号墩啊!你可不能挡着大跃进火车向前奔……”。战士的工作是劈荆斩棘,请看红旗如何插在四号墩!
太阳出来了
太阳出来了,沙漠里的太阳起得好早!
“钢一连”战士早早在四号墩上迎接太阳,五条战线向着碉堡进攻。围堰里火星四射,电焊工在抢焊钢件;沙岛上在竖立高大的模型,木工钢筋工交叉作业;活动平台在拼吊,挖泥斗在平台上游荡;半空中,勇敢的战士攀越在龙门架上……,这是平行作业的大革新,一个钟头做五个钟头工作,五道工序同时并进。四号墩变成了座工作不息的机器,一环扣一环,一个赶一个;个个都有作战方案,个个好比蛟龙入海!
战士们说:“人到四号墩浑身都是劲!”
沙漠的脸色变幻无常,风沙来了,太阳被漫天黄沙夺去,一时天昏地暗,暴风,刮得你站立不稳;黄沙,打得你脸上“扑扑”响,听不见话音,难分辨人影。四号墩上,我们的战士精神抖擞地搏斗!木工班长徐吉成被污水和沙土涂得面孔不见眉眼,他还在挥动大斧拼沉井模型,徐吉成率领一批勇敢的木工,十五个钟头内办了三、五天才能办成的事。钢筋组长宋明伦,这个“活罗盛教”,曾经在清川江畔的战火中抢救出一家朝鲜人,现在又率领一组钢筋工冲入阵地,猛追木工。指导员在沉井拿起电话,竞赛实况经过话筒——扩音器,震荡黄河上空!国家定额、跃进指标,给我们战士打破!不断的出现新纪录,新创造,将沉井准备工程时间缩短了三分之二!
智慧的火花
革命竞赛把四号墩的烘炉烧得通红,智慧的火花直上云霄,我们战士是敢想敢干的青年。往常熔锻冶锻两吨重的钢板,一天只能冶锻一棵,锻工李权来了个大革新,把热锻改为冷压,十分钟,一棵歪歪扭扭的板桩便压得平平整整,工程师鉴定后也说有推广价值。
工程师汪玉珠是位能和战士一起干的青年工程师,他不是光坐在办公室里作计划,他住在连队和战士们生活劳动在一起;他把施工组织和技术措施直接讲给战士听,和大伙商量,战士们也用丰富的经验充实了他,创造了提高工效两倍的活动平台。以前,沉井里的脚手架上安着笨重的工作平台,沉井三拆三搭要四十五天,汪玉珠和两位工程师设计在龙门架下吊活动平台,上装滑车,下有漏口,可以随心升降,浇灌混凝土,挖泥沉井下作业,都可以使用,所以人们说:“万能的龙门架下配有万能的平台!”
滴水汇成河,四号墩出现的二十项技术革新,促进工程进度跃进再跃进!
哪里有困难指挥员在哪里
支队长住在“钢一连”,他在这里办公,在这里劳动。深夜,沉井突然翻沙,不下沉了,人们正议论纷纷,支队长已经出现在沉井。他召集现场会议,静听着指挥员和技术人员的简短发言,归纳分析后指出,翻沙并不可怕,制止容易;但这种现象说明沉井和泥沙磨擦力加大了;这样下去进度很慢。他立刻决定:提前加上第二节沉井,加重压力,加快进度……。
长期和铁路打交道,我们的指挥员熟悉桥梁如熟悉自己的十个手指。十年前,支队长率领一个连抢修松花江大桥,姜连长是这个连的战士。十年中他们转战祖国各地,一直保持着饱满的干劲,你听,按着他们脉搏,你会听到黄河大桥跳动的声音——,在这样的指挥员指挥下,四号墩经历重重艰难,冲破一道道险关,雄伟地耸立在黄河滚滚急流上了,关键墩成了铁墩,促进着包头—银川段工程。大自然的艰险,复杂的技术,一并为我们战士征服,红旗插在这座跃进墩上。(附图片)
鄂尔多斯草原上的牧民第一次看见了火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