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6月1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最聪明的人
——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新吸收的三十六个会员的材料
编者按 科学、技术发明大都出于劳动人民。本报今天发表的这个材料,又一次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这些人是最聪明的人。他们的创造和发明将鼓舞很多小知识分子、很多工人和农民、很多新老干部打掉自卑感,砍去妄自菲薄,破除迷信,振奋敢想、敢说、敢做的大无畏创造精神。
岳永朝创跃进快速水车
岳永朝今年五十四岁,是河南省长葛县和尚桥乡十四社的木工。他中农出身,上过五年学。
在大跃进中,为了实现水利化,他创造了跃进快速水车。这种水车比三部解放式水车出水量大。两个人摇,每天可以浇地十二到十四亩。
这项创造是他和一个姓郑的社员共同完成的。群众中有人起初不大相信他们,他们自己也有怕失败了丢人的想法。这样,他们只在收工后才进行试验;由于他们刻苦钻研,终于还是成功了。
龚培芝创造双轨穿档滑车
安徽省宿县蒿沟集铁木生产社的木工龚培芝,从十五岁起就作了木工,一直到现在,作了二十二年。他在水利化当中接受了一项制造穿档滑车的任务,他首先把卸土改成自动化,但是土箱只能自动开,不能自动关。为解决这个问题,费了很大心思。那时他正在省里开治水先进工具展览会,一天晚上回来,一推门,门自动关上了,这吸引了他,使他在土箱上装了用竹片作的弹簧;他还在轴上加了滚珠,摇起来非常轻快,以后又改成双轨,加上了自动装土的箥箕,效率提高了许多倍。
这种双轨穿档滑车,六人操作,每天工作十时,每人可以平均运土十二到十五立方。它适用于挖沟、挖塘、筑圩、修水库;已在安徽大量推广。
自动橇夯创造者张广义
张广义是河南省登封县雷封乡雷嵩农业社的党支部书记。他今年三十八岁,贫农出身,在旧社会只上过一年学。
在1956年兴修水利的运动开始以后,全社抽四百个人去修水库,而这时农活又很忙。于是,他就开始钻研新式工具,以提高劳动效率。一天晚上,他忽然想起秤的原理,他想秤铊虽小,能压几百斤,为什么打夯工具不能利用这原理改进呢?第二天,他正要借秤来研究,有一个木匠已研究出拉杆式压夯来了,这工具可节省劳力50%,但不能自动前进。于是,张广义通过一年多的十四次改进,把十二个人轮流抬的石夯,改进为两个妇女就能操作的自动撬夯。这撬夯有三大特点:一、前打后碾,落地平稳,二、自打自走,三、构造简单。
中共登封县委一次就在全县推广这撬夯四百多部。
此外,他还作成了两种打畦机,二人一畜,每天可打畦八十亩,比过去提高效率二十七倍。从1956年到现在,他已经创造成功提水、打畦、播种工具和水闸等十二种。
王书金创造了手摇磨
王书金,河南省开封县颖阳镇新颖一社的副业股长,今年三十七岁,出身下中农,没上过学。
1957年冬季大搞水利,他们社要修建八座水库,劳动力都要去水库工地。可是当时还留下八十多个劳动力磨面粉。这使他有了改进磨面工具的想头。他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制成了手摇磨。他利用了解放式水车的架子,把石磨放在上边,一个人用手摇,或脚踏,就能出面,并且能自动筛出,比人工推提高效率二十倍,比畜力拉提高十倍。现在,全社只需四个人来磨面就够了,节省下七十到八十个劳动力,投入其他生产。
他所创造的这种手摇磨已经在全省推广。
地下渠道创造者王玉振
在全国农具展览会上,许多人都被那地下渠道吸引住了。地下渠道的创造者是谁?是河南省偃师县槐庙乡东夺农业社的中共支部书记王玉振。王玉振出身贫农,解放前没上过学,现在也才有小学程度。
1957年修水利的时候,社里买来了四部锅驼机,可以浇许多地,但是渠道却占去了一年三熟的良田十五亩。支部书记很心疼,于是就和干部们一起商量作地下渠道,可是有的群众说不行。召开瓦窑工人会议研究烧瓦管,工人也有说不行的,但是,地下瓦管渠道作成以后,大家又都说行了。大家总结了地下渠道有三省、三便利、一防止。三省是省地、省水、省工;三便利是便利交通、便利耕作、便利种植;一防止是防止大水漫灌,低地高地都可以浇。
这项创造确实是独出心裁,敢想敢作,推广开来,对农业生产将起很大的影响。
创造跃进锥的陈法田
河南内黄县岸上农业社打井组长陈法田,贫农出身,学过木匠,识字不多。
1957年12月,中共内黄县委提出百日水利化的任务,他们社里还有二十八眼井没有打。当时全社只有一套下泉工具,打一眼井需要四十天,二十八眼需要三年多才能打好。
陈法田认为关键在于改进下泉工具,他考虑如何把单管改为双管,一管凿井,一管吸泥。他作了一个模型,请三位铁匠来作。起初没成功,有人说“他要作成了,太阳就从西边出来!”当然,太阳永远也不会从西边出来,但是在党支部支持下,又经过一位老打井技师帮助,这个文盲终于把双管锥制成了,它两天就可以打一眼两公尺深八十公分直径的井,效率提高了七十九倍多。这下泉工具被群众命名为“跃进锥”。后来,该社又增加了两套工具,二十八眼井一月就打完了。此外,他还创造了手摇水车、打畦器、手摇锯、手摇钻等二十四种工具。
贺亭的手摇自动倒土机
一辈子没进过一天学校,今年四十六岁的雇农出身的贺亭,创造了一种被人称为“天上飞”的手摇自动倒土机。
贺亭是河南省唐河县孙庄乡红星二社的社员。1957年,社里大兴水利,修四个水库。越挖得深,运土越困难。他就和几个人一起商量,创造了手摇自动倒土机,九人操作,每天可以运二百四十多方土,比人担提高效率八倍。
由于他的创造和社里其他同志的创造,四个水库在三个月内修成了。红星二社从此不再怕旱,也不再怕涝了。
他还创造了人拉自动扬粪车、打畦器、脚踏抽水机等五种工具。
巩云长创造弓形运土器
在大修水利的运动中,运土工具的创造层出不穷,巩云长,这个河南省临颍县凡城回族镇曙光社社员,共青团员,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创造了一种“弓形运土器”。
今年,他们镇上提出百日水利化的号召,要挖二百口坑塘,可是一百六十多人,半月没挖好一口。他就想搞一先进出土工具。他遇到过困难,开始时不适用,但是经过多次修改,最后还是成功了。这当中他得到过县水利办公室一位同志的帮助。这运土器比人挑的效率高五倍。
1957年冬浇时,他还创造了单管抽水机、压板水车。今年春耕时又创造了一种平锄器。他的压板水车可以适用于大小不同的井口。
马连臣创造运土工具
在这次被聘为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的“土专家”中,有一个叫做马连臣的二十三岁的青年,他是个下放干部。他是河南省南阳市人,学徒出身,只上过四年学。1951年参加了河南省工商联工作。他下放的地点是河南省太康县常营乡光明一社。
到社后,正在大搞水利化。他也参加抬土、挑土。起初他累得腰疼腿酸,社员们也很劳累,妇女们有的肩膀压烂了。于是,他决心改变这种情况,花了八昼夜的时间,和群众一起,创造出两种运土工具:吊泥兜,手摇转土带,效率提高了二到十六倍。
创造发明能手张福来
张福来,安徽省合肥农具厂的钳工,贫农出身,小学没毕业,但是这个劳动人民当中的巧匠创造出了一种叫做净粮计算机的巧妙的机器。他从1953年就开始了这一研究,前后作过五个模型,又作了一个大模型,经省粮食所鉴定,认为基本成功,到1958年3月全部完成。这个机器是一种联合机器,它能自动地输送、过箱、过风、过磅、计算,每天可完成五十万斤粮食,节省下劳力四百个。这是一项很出色的创造发明。
他还发明了三轮脚踏水车和木制解放式水车。
王盛贵创风力水车
山西省大仁县海北头村农业社社员,贫农出身,四十一岁,只念过四年书的王盛贵,是个不服文化低,钻劲、干劲十足的人。他常说:“就是咱这个土农民,也要钻技术”。解放后,他们村水井由二十眼增加到二百多眼,浇地时要用很多人畜力。他就研究利用风力带动水车。他远在1948年就考虑了,1955年正式试制成功。当地人有的反对,但他毫不低头。
这水车在三级风的情况下,二丈深的水井,每小时可浇地六分,风力大,效率就更高。现在当地群众都服气了。群众说:“不吃草、不吃料能浇地的牲畜也有了。”他这项发明得到了山西省人民政府的奖励。
毛其昌创畜力浇尿车
安徽省太和县业莹乡茨北农业社副主任毛其昌,是个二十七岁的年青人,贫农出身,现有初小程度。他在1956年3月创造了畜力浇尿车。这车形状像平板架车,上面有尿箱,箱后有控制水量和分水等设备。它不但能施追肥而且可以浇地,也可以运输。
当时农活很忙,家里人又反对,说他瞎胡闹,他只好在夜里加班搞。制成后,用到麦地里去施追肥,不到半天就追完十亩多,不但效率高,而且施得很匀。这才引起了大家的重视。
他创造的第二个农具是和田机。这是用在旱田改水田后打畦、防漏上。有了这个和田机,就节省下了大批人畜力,使得社里旱田改水田工作可以顺利进行。
卞维祥创造空中运土机
卞维祥所创造的运土器,不但是空中运输,而且是土箱自动开关,不但可以手摇,而且可以脚踏。另外,还在辘轳旁加了两个座位,摇的人可以坐下来工作。
卞维祥是安徽省寿县双门乡安丰二社的木工,今年三十八岁,他从十八岁起就作了木工。
创造单人手摇脚踏空中运土器,是在1957年大修水利的时候。那时候,社员们从早到晚运塘泥,可是每人每天只能运一方多。卞维祥动了脑筋,是否能用铁丝作轨道,从空中运土。不久,他的运土器做成了,一个人用手摇,工作效率比人力提高五到六倍。他还不断改进,加上了踏板,又加上了座位。
创造脚踏磨的徐祯武
徐祯武,四十六岁,贫农出身,湖北省五峰县刘家坪乡农具改革指挥部负责人,念过五年书。
他从十七岁起就作木匠,心灵手巧,创造发明很多。
这次带到全国农具展览会来的是今年1月创造的脚踏磨的模型。
五峰县是山区,许多年来磨面都是用两个圆石头滚。一个整劳动力,一天只能磨三、四十斤,三、五家就有一座磨。
生产大跃进以后,大家忙生产,快修水利,还要抽一部分人推磨。他自己家里要他妻子一个人整天推磨,才能供应吃饭。
徐祯武下决心改变这种情况,他创造了脚踏磨,一天可以加工二百七十到三百斤粮食,效率提高了几倍。它只要踏两天,就够全社吃几天,很受群众欢迎,已经在附近推广开了。
徐祯武的另一项创造是几里长的天线轨道。过去,他们那里的人上山打柴,要走很远路背回来,有了这根轨道,打完柴,一滑,一下就滑到村里了。这轨道还可以运土。
他还创造了水车、脱谷机、中耕器等。
龚光炎创造手摇钻石机
在全国农具展览会上,湖北省长阳县农具合作工厂铁工龚光炎所创造的两种手摇钻石机,引起了人们的普遍注意,有的省订了货,有很多人画了图,准备回去仿制。
龚光炎今年三十二岁,贫农出身,只读过几年书。但是他的发明创造很出色。
他们县里搞水利化,修一条百里长渠,要通过山,这困难很大。山洞打不开,渠就修不成功。顾光炎在这种情况下,创造了一种机枪式的手摇钻石机,钻头用的是钻铁的那种。但不行,那钻头能钻铁,不能钻石头。群众说,我们一辈子没看过钻石机。但是他不泄气,区委书记鼓励他干,他们一起干了六天六夜,制造出一种像钢笔尖似的钻头,又在机器上加了三个齿轮,于是成功了,一天能掘进一丈二,效率提高了六倍。可是顾光炎还是不死心,他接着又利用缝纫机的原理,做出了一种缝纫式手摇钻石机,效率提高到每天一丈八。
省内、省外许多人去长阳参观、订货的很多。在农具展览会上,又有几个省订货。因为这工具可以开矿,开山洞,用处很大。
龚光炎还创造了锄草器、水车等。
王玉顺创造双层深耕犁
深耕,是增产措施当中的重要一项。可是我国很多地方的农民,在没有深耕农具的情况下,只好用铁锨来挖。现在,河南省长葛县增福庙乡先进第一农业社铁业组长王玉顺,这个贫农出身只上过三年私塾的五十多岁的老汉,创造了一种深耕农具——双层深耕犁。
这是他和社长王水旺共同创造的。1957年11月,县委提出推广深翻地,当时用人工翻,一个劳力一天只能翻一分。王玉顺接受了制造深耕犁的任务,他苦战了三天,失败过三次,终于得到成功。这种犁能犁一尺二到一尺五,一人三畜每天可犁三亩半。这样就提高效率三十四倍。这种犁最受群众欢迎,已在全县推广。
他还先后创造、改制和仿制了红薯切片机、耙地锄草机、双垅锄、双垅十齿耙等十七种先进工具。
王克书创玉米点播机
云南省泸西县木器生产社工人王克书今年已经五十一岁了,钻劲很大。这几年他试制了播种小麦的拉板、薅秧工具,1957年10月又和尚汝桂一起创造了双行玉米点播机和单行玉米点播机。双行玉米播种机每天可以播种十六亩,比旧式工具的效率提高了三倍。
他还创造了格线机,可以把三股单纱纺成缝衣用的线。
水泥专家马发喜
土法专家马发喜,河南省偃师县诸葛乡诸葛村人,农业社长,贫农出身,只念过三年书。
从1938年起他就和本村马永瑞研究用当地原料(白垩土、红粘土和无烟煤)用土法烧水泥。但旧社会没人支持他们。直到1949年,他们才砌成了一个大炉子,烧出了第一批水泥。水利高潮来了,农村要修很多的水库,需要很多水泥。于是,今年3月,全乡共建立了七个炉子,每天产三十吨水泥,不但供应本乡,而且供应了附近农业社。他们的水泥质量很高,最好的能达到四百号水泥的水平,而且建立了一套科学的操作规程。
这种土法烧水泥,办法简单易行,解决问题很大。 (待续)


第7版()
专栏:

农业机械化的开路先锋
36名农民创造发明家成为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会员
新华社15日讯 贺亭等三十六名农民创造发明家被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筹备委员会吸收为会员。15日上午,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筹委会在北京举行了新会员的入会仪式。这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聘请“土专家”为特约研究员后,农业科学队伍发展的又一喜讯。
这次被吸收参加农业机械学会的三十六名农民创造发明家是:安徽省的毛其昌、龚培芝、卞维祥、张福来、杨守义、孙凤钱、胡秀清、夏万友、张洪彬、张五生,河南省的贺亭、陈法田、王书金、马发喜、王玉振、巩云长、马连臣、岳永朝、张广义、王玉顺,河北省的张鸿堂、王建民,山西省的王盛贵、陈盛国、孟兆麟,黑龙江省的朱元开,湖北省的向光章、徐祯武、龚光炎,四川省的彭宗顺,云南省的王克书、陈金如、徐川前,福建省的周盛新,广东省的唐协能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卫立。他们都是在农具改革运动中创造发明农具有成绩的。
在新会员入会仪式上,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筹备委员会秘书长陈伯川和全国科联全国委员吴觉农分别讲了话。陈伯川说,吸收贺亭等为会员,是农业机械学会历史上重要的一页。农业机械学会人员很少,而目前实际参加农业机械工作的人却很多。农业机械学会理事会决定改变过去的保守作风,大量吸收对农业技术革新有创造贡献的工农群众参加这一团体,来扩大农业机械工作人员的队伍。他希望新旧会员团结起来,更快更好地促进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吴觉农在讲话中说,只有破除迷信,使农业科学技术与广大工农群众结合起来,农业机械化事业才能很好的发展,他希望农业科学工作者向农民创造发明家学习,大家共同提高。
新会员贺亭、张福来、卞维祥、毛其昌、龚培芝、陈法田参加了今天的入会仪式,他们在接受了会员证后,分别讲了话,对他们被吸收成为农业科学队伍中的一员,表示十分高兴。他们说这荣誉是共产党和毛主席给的,他们一致表示,今后要好好学习文化和技术,苦钻苦学,继续改革和创造更多更好的农具。
参加新会员入会仪式的一些农业机械学会会员——北京农业机械方面的专家、教授和技术人员等在发言中祝贺农民专家入会,祝贺农业机械化学会增加了新生的力量。他们也纷纷表示,要向农民专家学习、向群众学习,让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事业更快地跃进。


第7版()
专栏:

“西农萝卜”问世
据新华社西安电 西北农学院讲师李洪元和蔬菜工人密切合作,经过几年试验,培育出一种新品种萝卜——“西农萝卜”。这种萝卜味甜,生吃熟吃都可以,水分大,成熟期早,产量也很高,很受农民欢迎。
1953年冬,李洪元在教学试验农场的大青萝卜地和武功菜萝卜地中发现有根部巨大的天然杂交植株。1954年春,他就和蔬菜试验站工人研究,把这两种天然杂交的优良单株种植在一起,进行杂交。1954年到1956年,每年严格选择根部巨大的优良单株留种,并加强培育。到1956年,根部形态已基本一致。他们又采用改良混合选种法,在1956年进行萝卜品种比较试验。1957年经过陕西省农林厅在关中的七个县、市共九个点,进行生产示范。结果采用同样培育方法,“西农萝卜”平均亩产八千斤,比当地各种品种的萝卜亩产高出66.6%。
“西农萝卜”具有抗热性,在8、9月较高温度条件下,肉质根部仍可迅速肥大,而且抗病性也强,成熟期早,每年8月初下种,9月下旬就可收获,一个萝卜就可长到一斤半重左右。而各地农家萝卜成熟期一般需要一百天。
今年,这一品种将扩大推广到陕北、陕南和关中许多地方。


第7版()
专栏:

干部同群众合作,专家和农民发明家结合
醴泉科学研究工作迅速开展
本报讯 陕西省醴泉县打破对科学技术的神秘思想,砍掉妄自菲薄的自卑心理,全县科学研究工作迅速开展。从5月17日到现在,短短的二十多天内,建立了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和烽火、明星、白鸽农业社三个科学研究室之后,制定出第一批三十二个研究专题,开始试验、研究工作。第二批有关农具机械改革、土壤改良、轮作等研究专题,也着手制定。此外,还准备秋收后办小麦、棉花、玉米三种作物的科学讨论会,筹建一个气象站,建立室内、室外展览和研究所。
已确定的三十二个研究题目,都是为了解决当前生产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今年,这个县要实现百斤皮棉县,九个题目都是研究、总结棉花增产技术措施和丰产经验的。还有玉米、小麦等主要作物的品种比较试验和套种研究等专题。这些题目已经分头进行研究,白鸽社青年妇女罗凤英的一块棉花丰产田,正采用新的棉田管理技术措施,通过研究试验要争取亩产籽棉二千三百斤。负责各类作物品种比较试验的农场,最近也完成了三十多种玉米良种的播种任务。
这些研究专题都是在丰产试验田基础上,选择条件好的加以系统的科学指导和提高,干部同群众合作,专家和“土专家”结合。因此,参加人数很广泛,工作进展迅速。今年,这个县的干部和各农业社社员有很多丰产田和试验田。玉米亩产一千五百斤丰产试验田的有二千零八十一人,要亩产籽棉一千斤的有一千三百九十五人。参加科学研究工作的有各级领导干部,有老农、劳动模范,也有下放锻炼和特约的西北农学院的教授、讲师和学生。中共醴泉县委副书记孙明才、县长折敬盈等县级负责干部在西北农学院苏献忠副教授帮助下,通过自己的研究试验田,全面负责棉花增产的综合研究,实现百斤皮棉县后写出报告。著名小麦良种“碧蚂一号”培育者赵洪璋教授和劳动模范王保京合作,进行大麦、红薯、玉米、谷子等一年五熟、亩产五千五百斤的套种试验。在与开展群众性的科学研究的同时,这个县还展开了群众性的学习科学技术运动。现在,全县二百八十九个农业社已建立了二百一十六所民办农业技术学校。目前这些技术学校都围绕实现百斤皮棉县的目标,向群众集中教授棉花作务技术。通过这八千多名学员,再向十五万社员传授和指导植棉的各种先进技术。这种群众性科学技术的学习运动,给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孙传镐)


第7版()
专栏:

李始美灭蚁方法在杭州推行
工人和科学工作者围剿白蚁老巢
本报杭州15日电 记者屠正峰报道:杭州市工人和科学工作者用李始美灭蚁的方法在杭州消灭白蚁取得效果。10日上午在杭州市建筑工人修建服务处,工人和科学工作者第一次打开了杭州白蚁主巢、王宫的秘密。并且捉到了一条长约一寸,头似白蚁,身似蚕的蚁后、一只幼小的后补蚁后和一只比后蚁要小很多的赭石色的蚁王。
这个白蚁主巢是最近曾在上海受过灭蚁短期训练的杭州市建筑木工朱宗信和他的灭蚁小组按照李始美寻找白蚁的方法,在杭州市儿童用品商店一道土墙里挖掘出来的。中国昆虫学会杭州分会理事长祝汝佐和曾在上海听过李始美讲学的浙江农学院副教授唐觉、助教李芬等都参加了解剖蚁巢,搜捉蚁后和蚁王的工作。
解剖蚁巢是顺序前进的。首先将主巢的外壳撬开,里面就是工蚁的活动场所,泥土松软,孔道较大。去掉这层松土,孔道渐渐缩小,土层较坚,出现了大批黄头并长有一付小钳的白色兵蚁。再深一层,有很多幼蚁和成堆的肉白色的蚁卵。继续搜索下去,不久,发现了一个高约一寸,宽约三寸,深达七寸,周围光滑坚硬,椭圆形的洞穴。这个洞穴与外围工、兵蚁所居细小的洞穴对比起来,显得更宽畅,这就是王宫。在王宫的另一个拐角的深穴内捉住了蚁王和蚁后。把蚁巢继续一层层地剥开,在一个空隙中又捉住了一只身躯比一般工、兵蚁略大的候补蚁后。
这次解剖工作进行得很顺利,从开始到捕获蚁后只花了二个小时。通过具体的实践和观察,大大地丰富了工人和科学工作者消灭白蚁的知识,也教育了科学工作者。杭州昆虫学会理事长祝汝佐教授说,他从事昆虫学研究工作已有三十年,但参加白蚁主巢解剖这还是第一次。这次对他启发很大。
白蚁在杭州分布很广,为害很大,每年国家付出一笔很大的房屋修理费。为了彻底消灭白蚁,让李始美的灭蚁经验迅速地在杭州以及浙江各地推广。杭州市人民委员会已决定于本月中旬举办有五百人参加的消灭白蚁训练班,并将请李始美来杭讲学。(附图片)
杭州市建筑工人朱宗信(右)和浙江农学院教授祝汝佐(中)、副教授唐觉(左)根据李始美的经验在解剖白蚁主巢。
新华社记者 章耕辛摄


第7版()
专栏:

山西加强理论的研究和宣传工作
将普遍建立理论研究组
新华社太原15日电 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决定在全省县级以上的机关、团体、厂矿企业、大专学校和部队中,普遍建立理论研究小组,在农村的乡、镇,城市的街道以及厂矿企业、机关团体、学校和部队中建立时事政治理论讲演站。
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9日到10日召开了各地委、市委理论教育科长会议。为了大力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加强理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批判资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学术观点,批判现代修正主义,加强对干部理论学习的指导,会议经过研究,作出了上述决定。
建立理论研究小组是为了使做实际工作的干部和理论工作者紧密结合起来,因此确定由各级党委书记、各部门负责人和理论工作者或爱好理论研究的人组成。每个小组一般五到七人。理论研究小组的任务是指导干部的理论学习,研究实际工作中提出的带有理论性的问题,定期为党的理论刊物和党报撰写稿件。各地委、市委还要有计划地深入或组织几个核心小组,以便有重点地创造经验,推动一般小组的研究工作。
在农村的乡镇、城市的街道以及厂矿企业、机关团体、学校和部队中建立的时事政治理论讲演站,主要是定时地向广大群众宣传国内外大事、党的路线、政策和通俗地进行理论宣传。使广大群众都懂得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成为广大群众实际行动的指南。


第7版()
专栏:

立大志攻下科学文化堡垒
首都六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毕业生联欢
新华社15日讯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工业学院、北京铁道学院等六校附设的工农速成中学毕业生一千九百人,今天在清华园举行联欢大会。教育部副部长董纯才和北京市有关部门、各有关高等学校的负责人和各工农速成中学的教职员也参加了联欢。会场上的巨幅对联表达了这些工农学生们的决心:“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迎接技术与文化革命高潮”;“插上红旗,拔掉白旗,立志做无产阶级知识分子”。
在联欢大会上,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郝建秀代表全体毕业生致词。她说,我们工人和农民在旧社会是被压迫者,文化程度都很低,是党培养了我们。为了掌握阶级斗争和向自然作斗争的武器,为了党的光辉事业,四年来,同学们发挥了顽强刻苦的战斗精神,克服了意想不到的困难。今天,大家可以自豪地说,我们终于胜利地完成了党和国家给我们的任务了。她代表全体毕业生表示:今后要像过去一样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作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的急先锋,成为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斩荆披棘,英勇地攀登上科学的高峰。
教育部副部长董纯才接着讲话。他勉励工农学生不论在新的学习岗位上或工作岗位上,一定要立大志攻下文化堡垒,登上科学高峰,人人成为红透专深的忠于共产主义的战士。这样必须从两方面努力:第一、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和党的政策、方针;特别要学习毛泽东同志将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理论著作。第二、要刻苦努力掌握文化科学知识。
联欢会上,还宣读了教育部部长杨秀峰给他们的一封贺信。
会后,师生们和首长、来宾们一起游园。


第7版()
专栏:

经过四年顽强的学习
郝建秀等将到高等学校继续深造
新华社15日讯 来自全国各地的一千九百名产业工人和工农出身的干部,经过四年顽强的学习,最近已经分别在北京六个高等学校附设的工农速成中学毕业。在这批毕业生中,有全国和各地著名的劳动模范郝建秀、高素香、郭秀云、马成林、张道中等。
当党和政府在四年前把他们送到工农速成中学去学习的时候,大部分人只有小学二三年级的文化程度,少数人只在私塾里念过一二年书,有的是不久前才摘去了文盲帽子的劳动人民。他们跨进学校的大门,白天黑夜贪婪地学习。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的郝建秀,刚入学时只有小学二年级的文化水平。代数这门课对郝建秀来说是最吃力的,做习题时苦心钻研,常常憋得满头大汗。同学们已经做好的答案虽然就在她的旁边,但是她不走这条捷径,人们很奇怪,郝建秀说:“抄别人的答案,是很容易的,但这不是自己的东西。只有经过自己刻苦钻研出来的,才一辈子也忘不了。”郝建秀就是以这样顽强的精神,完成了四年的学业。马成林八学期中共考了六十二次,除了四个三分以外,其它全是四分和五分。贫农家庭出身的王立德,来校前刚在部队上经过扫盲学习,第一学期有几门课不及格,他积极地寻找原因,以后他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老师教的数学例题,反复做上几遍,然后每个习题试着用三种不同的方法去求解,这样打下了巩固的基础,成绩越来越好。黑龙江省工业劳模刘忠惠刚进学校时,连算术的四则应用题也看不懂,他以最大的毅力坚持学习,在课前先预习,上课时思想集中,随着老师的讲课内容去思索。习题作不出来,就去学习别人在学习上的长处和探索自己作不出来的原因。独立思考能力加强了,成绩就有显著的进步,在毕业考试中,七门课他都获得了五分。
这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得到学校领导上的关怀。学校给他们委派了比较优秀的教师,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加强个别辅导,此外还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作学习方法的报告。有些教师为了深入了解学生的困难和思想情况,还同他们住宿在一起。
这批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人将被保送到高等学校去继续深造。郝建秀和高素香将学纺织工程专业。马成林、刘忠惠等将分别学习工业企业电气化、机械制造等专业。


第7版()
专栏:

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摄制出第一部新闻片
据新华社呼和浩特13日电 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摄制出的第一号蒙、汉语新闻片,12日晚在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放映后,受到蒙古、汉、回、满、达斡尔和鄂温克等族观众的热烈欢迎。自治区摄制的第一部影片,使人们感到无限振奋。这部新闻片是内蒙古电影制片厂的蒙、汉族编辑和摄影人员在总路线鼓舞下,根据边生产边建厂的精神摄制出来的。影片反映了自治区境内的包钢建设、大兴农田水利、熏制肥料、欢庆“五一”国际劳动节和自治区成立十一周年的盛况。


第7版()
专栏:学术动态

国际地球物理年取得研究成果
国际地球物理年已经过了十一个多月——全部历程的三分之二了。参加这项活动的各国绝大多数都按照统一计划对地球物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地球物理研究包括十三个方面,可归纳成三个主要项目:大气高层和宇宙的研究;地球的热性质和水文情况的研究,其中包括天气和气候;地球内部构造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利用人造地球卫星和南极地带进行的。
根据各国公布的资料,科学家们发现地壳上出现长四万五千哩、宽二十哩、深一点五哩的裂缝,它的方向和地球上的地震区方向一致;还获得了在海面上从船上测量重力的方法。
科学家们发现了在北极地带上空的空气流动速度每小时达三百三十五哩;发现了太阳上发生爆炸以后在地面上出现强度很大的电流;用新的太阳拍摄法发现了以前从没观察到的现象,包括直径从二百到六百哩的巨大气体涡流。苏联海洋学研究船在太平洋进行了海洋测量,达到三万五千九百四十八呎的深度。太阳上的巨大爆炸把气体和原子微粒以每秒五百哩的速度抛出几十万哩,这种爆炸在二十分钟内放出相当于十亿个大型氢弹所含的能量。
此外,在大西洋中,在哥利佛特尔海流四千五百呎以下的深处,科学家们发现了一股新的流动缓慢、向相反方向流动的海流;发现了在北极的海洋底上有高五千呎的山脉。
1957年9月17日科学家们曾经记录下来华氏零下102.7度,这是空前未有的低温度。还证实了从太阳的白光环中散发出来的气体笼罩着整个太阳系,并从几千哩的高空把无线电波反映到地面上。这种气体层非常薄,以致它的个别粒子的温度不显示出热影响。


第7版()
专栏:学术动态

编写国家和法的理论问题的讲义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与法权理论教研室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初步写出了一本新的讲义——“在国家和法的理论问题上驳斥右派谬论”。这本书现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全书将过去一贯采用的三篇十八章的讲授体系和内容作了很大的变动。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与法的理论是粉碎资产阶级右派反党反社会主义阴谋的有力武器”一文作为前言,下边共讲述了三个专题,即国家和法的阶级性、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法制。讲授的重点是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法制和党的领导作用。这本书比较好地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它以中国问题为重点,并且紧密结合批判右派谬论批判了旧法观点、现代修正主义观点和各种右倾思想。 (旭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