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6月15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丰收凯歌震天响 亿万人民笑开颜
河南小麦产量跃增一倍多
在飞跃的速度面前,“观潮派”“算账派”应该及时猛省了
新华社郑州14日电 本社记者报道:河南省夏收以增产123.6%的跃进速度的纪录,在我国第二个五年计划第一年第一个季节的生产成绩比较表上,划上了一条长长的光荣的红线。一季收获二百零六亿斤粮食,比去年同期增产一百一十四亿斤,这是河南四千八百万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光辉照耀下,以苦战精神培育出来的丰盛果实。
让“算账派”来算账吧!据河南省统计局的统计:去年全省八千零九十万亩夏收作物,总产量是九十二亿斤,单位面积平均亩产量是一百一十四斤;今年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都翻了一翻以上,今年夏收面积是八千三百三十五万亩,总产量是二百零六亿斤,平均单位面积亩产量是二百四十八斤。今年总产量比去年的增长速度达到123.6%,单位面积产量增长速度是117.5%。再让“算账派”算一下过去所谓“低产作物”小麦的增产账吧!去年全省小麦收获面积是六千六百四十二万亩,总产量七十五亿斤,平均亩产一百一十三斤;今年小麦收获面积是六千七百六十五万亩,总产量一百七十一亿斤,平均亩产二百五十四斤。今年比去年总产量增加九十六亿斤,平均每亩产量增产一百四十一斤。请问“算账派”“观潮派”们,你们在人民的这笔以百分之一百以上的增长速度的跃进账面前,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事实证明:解放了的生产力是能够以快似火箭的速度向前跃进。河南省有一百二十二个县、市,今年普遍获得快速度的增产纪录,就雄辩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其中,有六十六个县、市比去年增产一倍到两倍以上。这里面有孟县、偃师、博爱三个县和安阳、商丘两个市的平均产量,一蹴跳过了五百斤;安阳、辉县、鲁山、襄城四县和洛阳、南阳两市单位面积产量也达到四百斤以上;全省有七十六个乡和一千七百七十八个农业社,一季收获的粮食就提前十年实现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所规定的生产指标。增产五成到一倍的有四十一个县、市,增产二成到五成的有十五个县、市,没有增产的县,在河南省找不到一个。
高额丰产的奇闻奇迹,处处皆有。据调查,每个县都有了亩产千斤田。仅新乡、洛阳两个专区千斤田就有三万一千多亩。这些在喜庆丰产的日子里,河南各地捷报频传,高额丰产纪录一个高一个。黄河北边的安阳县四高村农业社,一亩七分多小麦,平均亩产三千二百五十九斤十二两。信阳专区的遂平县以“卫星”命名的农业社,连续放出了三个高产“卫星”:一个是十亩单产在两千斤以上,一个是三亩多地每亩产量三千二百四十八斤,另一个是二亩九分四每亩产量三千五百三十斤七两半。这是到现在为止所发现的最高纪录。这些奇迹,是干劲冲天的人民将创造更大的奇迹的起点。这些奇迹轰动了亿万人民。
请读者最好打开河南省的地图,让记者再回答一个问题。这些增产事实和高产纪录的出现是在什么自然条件取得呢?全县单位面积产量在五百斤以上的孟县、博爱位于黄河以北的太行山南麓,这两个县的产量一季就跨过了黄河。土薄石厚的卢氏县,平均亩产比去年增产二点三倍。豫东黄河故道土质很差的沙区民权县,单位产量也跃进一翻多。长垣县冲寨农业社去年有四十亩碱地每亩产量一百斤,今年每亩收获了六百斤,其中有二亩每亩产量达到一千三百八十七斤。几年来连年受灾的项城县,今年也变成了丰产县,全县平均产量增加一倍多。去年全省产量最低的是渑池县,平均亩产只有五十七斤,今年产量增加了二点六倍。
现在,河南省四千八百多万人民,正欢欣鼓舞地继续跃进,中共河南省委和河南省人民委员会,于13日晚举行了“庆祝丰收,乘胜前进”的广播大会。会上,省委第一书记、省长吴芝圃做了报告,他全面地总结了全省人民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灯塔照耀下,苦战一冬,大干一春,获得空前丰收的伟大成果。他系统地分析了丰收的原因,指出河南的小麦丰收是总路线的胜利,是“观潮派”的失败。他在报告中号召全省人民,乘胜前进,本着“今年看明年”和“不断革命”的精神,继续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为争取今年秋季和明年更大的生产成绩而奋斗。他代表全省人民向中共中央、毛主席、国务院的英明领导致敬,向支援河南省的兄弟省致谢。全省两千多万人听了广播以后,干劲更足了。好多专区和县,听完了广播当场讨论,各地在讨论中都表示要响应省委的号召,再接再厉,乘胜前进,争取秋季和明年更大的丰收。洛阳专区的干部和人民,在收听广播后,就提出十项争取秋季丰收的措施。(附图片)
上图:河南省偃师县新新农业社的社员正在打麦场上紧张劳动。
新华社记者 杨震河摄


第1版()
专栏:

内蒙古草原上的“钢铁巨人”
包钢首座大高炉破土兴工
新华社包头14日电 包头钢铁联合企业第一号大型自动化高炉14日下午两点钟开始浇灌基础,参加这项工程的一千多名职工,欢欣鼓舞地举行了开工典礼。
这座被工人们称作草原上第一个“钢铁巨人”的高炉,炉体有效容积为一千五百一十三立方公尺,设计年产量为九十万吨。明年国庆节以前就可以投入生产。在建设投资减少30%多的情况下,高炉仍保持原设计的先进技术水平。它采用高压炉顶、蒸汽鼓风、炭砖炉底和炉底强力通风冷却等新技术,装料、出铁和调剂鼓风等,运用电气自动化操作,开闭铁水口和运输设施等全部是机械化的。
包钢厂区中心的高炉工地上,今天贴出了许多歌唱总路线和高炉的诗歌大字报。中午,人们在火热的太阳下举行了高炉基础浇灌开工典礼。包头市、包钢总公司等的负责人和苏联专家在会上讲话祝贺。有五位工人代表登台表示决心,他们要在二十四小时内以优等质量完成高炉本体基础一千七百四十立方公尺的混凝土浇灌任务,创造全国大型高炉基础浇灌的最新纪录。他们的口号是:“苦战二十四(小时),全面超武钢,多快好省建基础,争取后来居上。”在鞭炮声和欢呼声中,中共包头市委书记高锦明剪断彩绸,接着总指挥台上发出号令,第一班几百个工人立刻行动起来。在红旗招展的浇灌平台上,工人们推起小车,按照划好的线路把混凝土倒在一百多个漏斗里。平台下面,直径二十六公尺、钢筋密如蛛网的基础坑里,发出了震动器的巨大响声,八十多名工人开始捣固了。二十多部自动翻斗汽车,从四个搅拌站里川流不息地开来,皮带运输机从四面八方把混凝土送上了平台。有高度组织的战斗就这样开始了。各工种工队立即展开了红旗竞赛,工地政治部每隔一小时就发布一次表扬快报和进度情况。
第一座大型高炉的破土兴工,标志着包头钢铁联合企业的建设工程全面大动工了。在炼铁厂工地,和高炉工程同时进行的,还有铸铁机室、碾泥机室、铁水罐修理库等工程。三座热风炉月底就浇灌基础。在炼铁厂以外从乌拉山到黄河边的沙滩旷野上,是一片片的建筑物和建筑架,焦炭化学厂、机修区、耐火材料厂、水泥工程,以及电力部门配合建设的大型热电站,铁道部门配合建设的车站、翻车机室等都在大规模施工,白云鄂博铁矿山也在加紧建设,在高炉出铁以前这些工程都要全部和部分投入生产。


第1版()
专栏:

上海各界一千多人举行盛大集会
庆祝中国福利会成立二十周年
宋庆龄副委员长号召创造性地进行福利工作
柯庆施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到会祝贺
新华社上海14日电 上海市各界一千多人,于今晚七时在中苏友好大厦友谊电影院举行盛大集会,热烈庆祝中国福利会成立二十周年。
中国福利会的创办人和领导者、宋庆龄副委员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上海市委员会第一书记柯庆施,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何香凝,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副主席廖承志,国务院副秘书长齐燕铭,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秘书长康克清,中国人民救济总会秘书长伍云甫,中国人民救济总会监察委员会主任陈其瑗,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赵朴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廖梦醒和中共上海市委员会、上海市人民委员会的负责人陈丕显、许建国、金仲华等都出席了庆祝会。大会由金仲华副市长主持。
宋庆龄副委员长在庆祝大会上讲了话。她说:二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光明和黑暗斗争的年代。九年前光明终于战胜了黑暗,新中国光明灿烂地像巨人一样站在东方,中国福利会当初成立并为之奋斗的目的:建立一个自由、独立、由人民治理国家的理想,已经实现了。
她说:我们的成就应该直接归功于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使我们在提高政治觉悟的基础上,不断地思想跃进!鼓舞我们行动起来,使整个国家在各方面飞跃向前。妇女儿童的福利事业,也同样地在飞跃地前进。
宋庆龄副委员长接着说:我们庆祝中国福利会二十周年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八大第二次会议已经制订了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我们应该决定,怎样在我们的各项工作中做得更多、更快、更好、更省,我们必须铲除那些把我们的工作限制在现有水平和范围之内的保守思想。我们必须做好日常的工作,然后逐步地有计划地使我们各单位的工作发展到更高的技术水平和科学水平。这是我们的社会和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对我们的要求。我们必须这样要求我们自己。接着宋庆龄副委员长号召中国福利会的全体工作人员,要珍惜过去的成绩和传统,要根据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创造性地进行工作。
宋庆龄副委员长充满信心地说:我们有条件使中国福利会工作,得到新的发展,能够把中国福利会的工作推向新的高潮。
接着柯庆施同志讲了话,他首先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向中国福利会的全体工作同志祝贺。
柯庆施同志在讲话中说:中国福利会不是一般的慈善机关,而是一个斗争意志很强的革命组织,在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反对蒋介石反动统治的斗争中,中国福利会总是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它在中国人民解放运动中的贡献,是值得我们永远纪念的。
柯庆施同志接着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福利会在办理妇幼保健和儿童福利工作方面,在向世界各国人民报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方面,又作了很多有益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加强各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力量方面,也起了积极的作用。他又说:我们相信,有着光荣传统的中国福利会,一定会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更紧密地依靠群众,而为群众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柯庆施同志接着说,妇幼保健和儿童教育,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应当关心妇女儿童的身体健康、精神健康。我们要关心少年儿童的成长,培养儿童的共产主义精神,使他们成为有共产主义觉悟、有健全体格的劳动的后代。最后,柯庆施同志预祝中国福利会在我国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在大会上讲话的还有特地从北京赶来参加庆祝大会的康克清同志,她代表从北京来的同志向中国福利会的全体同志表示衷心的热烈的祝贺。
会后由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少年宫小伙伴艺术团演出了红花舞、童声独唱、“吉庆有余”小歌舞剧等文娱节目。并放映了电影“上海的少年儿童”。
中国福利会还收到许多群众团体文化单位的贺礼、贺电、贺信。(附图片)
在中国福利会成立二十周年庆祝大会上,前排右起:柯庆施、宋庆龄、何香凝、廖承志新华社记者 陈娟美摄


第1版()
专栏:

亩产538斤一季跨过黄河
孟县创小麦高产新纪录
新华社郑州14日电 记者张励中报道:河南省又出现了一个小麦一季过黄河的高产县——孟县。这个县今年的二十五万八千多亩小麦,平均每亩产量达到五百三十八斤十四两。其中亩产一千五百斤到两千斤以上的有五百亩,亩产一千斤到一千五百斤的有七千五百九十亩,全县有两个乡、三十个农业社的小麦一季跨过了长江。
孟县的小麦丰收,是孟县人民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不断批判右倾保守思想得来的。1956年,孟县同全国一样,曾经来了一个生产跃进,每亩小麦平均产二百三十斤,全年粮食平均产量超过了全国农业生产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的指标。但是到1957年,却来了一股反“冒进”的逆流,这个县畏首畏尾,干劲不足,看困难多,结果小麦一下子降到亩产一百七十二斤。在制订1958年小麦增产计划的时候,开始思想也还没有解放,觉得从一百七十二斤提高到二百七十斤已经不算少了;后来在全面大跃进的形势下,不断批判右倾保守思想,小麦增产计划由亩产二百七十斤提高到三百斤,由三百斤提高到三百五十斤,由三百五十斤又提到四百斤。不想实际产量却达到了五百三十八斤十四两。三年来的产量情况,形成了一个明显的马鞍形。马鞍形教育了孟县党的领导和全县的人民群众。
由于批判了右倾保守思想,订出先进的指标和措施,孟县干部和群众干劲很大。小麦播种时,曾碰到百日无雨的旱情,可是全县人民鼓足干劲,出动九万人,打下了二十丈深的井,挖了十来里长的渠,苦战二十昼夜,抗旱点种了二十二万亩小麦。紧接着,他们又创造性地展开移栽麦苗的活动,使十六万亩缺苗地得到全苗。中间还战胜危害麦苗严重的小麦吸浆虫。到了小麦拔节孕穗阶段,他们又苦战四昼夜,出动三万人,在麦田里点起了八万处火熏烟,战胜了四次严重的霜冻。麦子快熟的时候,发生了一场大风暴雨,全县最好的麦都架设了天网,缚成麦把,防止了小麦倒伏。就这样,今年自然灾害虽然比往年大,但是在人们干劲冲天的情况下,小麦终于丰收了。
(编者注:1957年全国小麦亩产最高的县是甘肃省张掖县,全县播种面积三十六万亩,平均亩产四百六十四点七斤。)


第1版()
专栏:

无情的浪潮
  苗地作


第1版()
专栏:

“红旗”已发行七百六十万份
第二期明日出版
新华社14日讯 到14日上午止,中共中央主办的“红旗”杂志已在全国各地共发行了七百六十万零五千份。
“红旗”第二期定于16日出版发行。这一期的内容共有十一篇文章。其中有范文澜的“破除迷信”,曾希圣的“治水问题的两条路线”,王稼祥的“驳斥现代修正主义反动的国家论”,伯达的“美帝国主义在南斯拉夫的赌注”,胡乔木的“病树前头万木春——从泰晤士报的一篇评论谈起”。本期其他的文章是杨一辰的“找资源,挖潜力,做好农村的采购工作”,张桂如的“水力和电力结合,乡社工业遍地开花”,田荣申的“每人七分地也能成为余粮社、富裕社”,师道铎的“农具大革命,生产大跃进”,王铭三的“五台山变成聚宝山”,仝云的“一个青年农民把柴油机改装成了拖拉机”。另外,这一期“红旗”还选载了“为啥云上红旗飘”等民歌五首。
又“红旗”第一期的蒙古文、朝鲜文、藏文、维吾尔文等四种文字的版本也已在今天开始发行。


第1版()
专栏:

理论来自实践 技术出于劳动
青工周南兴大胆著书立说
阐明了钢铁元素发生火花的科学规律
新华社南京14日电 江苏省无锡市青年工人周南兴著书立说的事例,又一次证明了理论来自实践、技术出于劳动的真理。
周南兴是无锡机床厂的四级检查工,今年才二十五岁,共青团员,是一个原来只有初中一年级文化程度的青年工人,但是他破除迷信,敢作敢为,三年多来集中了现场操作的技术经验,写成三本科学技术理论书。其中已经出版的是“钢铁火花现场检查法”,由于这本书从实际出发,参照金属学原理,用工人的语言总结了具体经验,受到各方面的重视。无锡市机械工程学会负责人沈潜工程师说:“这本书写得很好,把科学理论知识和实际生产经验融化为一,这是一般工程技术人员所难以做到的”。柴油机厂检查工温宗孟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容易懂,很实用。各机械厂工人根据该书鉴别钢铁成份的误差从2%左右减少到0.2%左右。有了这本书作教材,各厂培养这方面徒工的时间也可缩短一半以上。他的另外两本书也已脱稿,书名是:“钢铁元素点滴法”、“钢铁的分类和用途”。
周南兴十五岁进冶炼厂当学徒,到现在已有十年工龄。他的父兄都是铁路工人。周南兴从1953年进机床厂当钢铁材料检查工后,在生产上喜欢钻研,每天用电动砂轮机摩擦钢材,发生火花,检验成份,总要记下各种钢材火花爆裂的不同形状,加以分析研究。工余时间,他常常阅读金属学、物理学、化学等理论书刊,经过两年多的日夜钻研,研究了六十多种钢材的火花特征,摸索到钢铁元素发生火花的科学规律。1955年他参加锻热车间工人组织的技术交流组,他介绍的鉴定钢铁成分的操作经验和原理,受到老师傅们的称赞。后来,他读到“高玉宝”一书,启发了自己写书的念头。
他在写书的过程中,得到了党和群众支持,以冲天的干劲,突破了重重难关。他首先碰到的是来自各方面的议论。在这一关面前,他经受了敢不敢闯关和闯关的意志是否坚定的考验。有些人听说一个年轻工人要写书,非常惊讶!有的人还讽刺说:“你写成了书,你的外甥也有八岁了”。有的技术员说:“大老粗不用说写书,就是抄书也抄不好。”周南兴听了这些话有点动摇,但是党撑他的腰,党支书陆焕金鼓励他说:“大胆写,只要你写书的目的是为了传播经验,不是为了个人名利,你就理直气壮写下去。”工长谢文循、老师傅周大来、王莘田等人都不断的鼓励他,坚定了他写书的信心。他不但鼓足勇气写下去,而且大胆地根据实际经验推翻了日本关于钼元素火花特征的错误论断。
他碰到的第二关是文化关。他在写书的过程中,最大困难是缺乏机械绘图知识,他先请照相馆摄影师来照,结果因为火花爆裂快,没有照成。于是,他自己就参加厂内业余机械画图学习班,一边学,一边画,全书八十一张插图,有三分之一是画了几十遍才画成功的。为了克服缺乏语文知识的困难,他又学习语法,一边写,一边念给自己听,看文字通顺不通顺。
第三关是时间关。他白天要做工,因此只能在每天晚上、星期日挤时间写。除了几个节日外,不论严寒或酷暑,他没有停笔一天。花了一年多时间,他终于把第一本书写好了。(附图片)
周南兴(左)在教徒工王鸿涛识别火花的形状和鉴别钢的成分。
任镇北摄(传真照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