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6月1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社论

全力做好夏种
芒种已过,全国主要产麦区正是夏收大忙的阶段,而紧张的夏种也随之而来。在做好夏收的同时,乘胜前进,及时地种好夏播作物,对于完成全年增产计划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全国夏播作物面积达六亿亩左右,约占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四分之一。在这些夏播作物中,有一亿七千万亩左右的水稻,即全国水稻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要在这时候插秧;有一亿二千万亩左右的夏甘薯和约占全国玉米面积三分之一的夏播玉米,将在麦收后栽插和播种;此外还有大豆和不少的小杂粮、杂豆和油料、烟草等经济作物,也都在此时播种。今年许多地方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耕地产量,扩大了复种间作的面积,双季稻、麦茬稻、麦茬薯等面积扩大得更多。这些作物的栽插播种都需要较大的劳动量,并且要争取尽早完成。而这个时期又是麦收和大秋作物田间管理工作繁忙的季节。所有这些都说明,夏种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今年各地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为早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在水利条件较差的地区,还是必需作好思想准备。在麦收之后如果天不下雨,应即进行抗旱播种,决不要存侥幸心理,等雨播种,以致延误了播种期。历年来各地经验证明,决定夏种作物收成丰歉的关键是争取时间,尽早播种。早种不仅可以保证作物有足够的生育期,有利于产量的提高,并且可以早腾茬口,争取小麦的适时播种或早耕秋耕。农谚早有“春争日、夏争时”的说法,必须下决心争时间,坚决作到随收割,随即播种。
为了达到早种的目的,各地应该很好地总结推广群众中已有的好经验,改进与提高夏播作物耕作栽培技术。在作物生长期中坚决做到保苗、保穗、保粒。过去由于夏种时间紧,劳力、工具不足,一般种植粗糙,不施肥,不耕地。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必须大力提高夏播作物的耕作栽培技术,水稻要施足基肥,平整畦面,作到密植匀插;甘薯要做好深耕起畦,分层施肥,壮秧浅插;玉米要做到深耕保墒,施足底肥,早种增株。其他如谷子、大豆等也必须深耕耙平,施足底肥,并加强对地下害虫的防治,保证苗全苗旺。
在夏种中要检查春种作物的生长情况。除抓紧及时中耕除草和田间管理外,要开展一次查苗补苗运动,突击消灭二、三类苗。夏种作物出苗后,也要立即抓紧时间全面检查,缺苗的赶快补种移栽,争取作到块块无断垅、垅垅不缺苗。
今年各地积肥的数量比往年有所增多,但是有些地区已经把大部肥料施到春播作物和小麦的田间,夏种作物的底肥并不充足,与增产指标的要求相差较多。目前各地除了将积存的一部分肥料用于夏种基肥外,应该大力增积肥料,准备早施追肥。
今年夏种一个重要的特点,是黄淮流域地带的麦茬稻、麦茬薯将有大量增加。这两项高产作物对于这些地区生产的跃进有重大关系,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力争完成种植计划。在水稻方面,首先应该把秧苗管理好,检查一下秧苗数量是否符合本田需要,以便将来调剂秧苗。其次要把畦埂渠沟作好,土地平好,肥料施好,宁使地等秧,不要让秧等地。第三,要传授好插秧技术,普遍作到插秧稀密深浅适度,插得早,效率高。在甘薯方面:要加强采苗圃及春甘薯大田的管理,增施肥料,适时灌溉,以便供给更多的壮苗,满足扩种夏甘薯的需要。
今年夏种任务大,要求高,时间紧,又必须做到早种,劳畜力不足成为突出的问题。因此必须及早作好劳畜力的安排,挖掘劳动潜力,做到男女老少齐出动。对于可以在夏种前做的农活要集中力量突击完成。对于劳动力的组织,应根据夏种工作中农活缓急,进行排队,根据工作需要和社员特长,分别组织夏种专业队,各负专责,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最近不少地方农业社举办了农忙食堂和临时托儿所,对于提高劳动效率和解决妇女家庭牵扯,很有帮助。
夏种中要组织共产主义大协作,动员一切力量来支援。供销社、手工业社、运输业社都要与农业社互相配合。县与县,乡与乡,社与社,山地与平原,粮区与棉区,城镇与农村,要在人力、畜力、工具方面相互支援。城镇中的机关、部队、企业、学校的人员,在支援夏收以后,应继续帮助夏种。供销部门还应该做好夏种的物资供应工作。
为了解决劳畜力不足的矛盾,还要大力推行工具改革。不少地区最近突击赶制大批夏种农具,使运输更轻便,翻地更深,收打更快,灌溉也半机械化了,这就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各地都应当在这方面努力。
在夏种期间,虽然麦收将毕,但还未能作好分配,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作好农民生活安排,对于口粮不足和生活确实有困难的社员可以预分或补助一些粮食或贷款,使他们安心投入夏种。


第2版()
专栏:

长江以北广大地区农民昼夜突击
夏种进度势如奔马
本报讯目前主要产麦区,沿江和黄淮地区的广大农民,紧接着夏收正在昼夜突击夏种。
今年各地夏收十分迅速,一般比往年收割期缩短了六、七天,夏种的进度又快。到6月10日止,安徽省中稻比去年同期多栽五百二十多万亩,夏玉米播种比去年同期多三十二万亩,甘薯栽插比去年同期多一百零五万亩。河南、陕西、江苏等省很多农业社提出了“晴天抢收,雨天抢种,日夜不闲,争取丰收”的响亮口号,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掀起了夏种的高潮。有农民反映今年夏收夏种的进度说:
早上麦一片,
中午全不见;
喝完一杯茶,
绿秧栽满田。
为了争取夏播作物的丰收,许多地区积极进行了翻地、施肥,提高夏种的质量。河南省南阳专区已种的一百八十三万亩晚秋,其中一百七十多万亩,每亩施底肥一万三千多斤,南召、桐柏等县基本消灭了板种白地。长葛县抢种的七万多亩晚秋作物中,有四万六千亩,每亩平均施底肥二万斤,并有二万八千亩作到了深翻,一万七千多亩进行了犁地播种,部分并结合深翻进行双层施肥。
为了争取早种,各地及早做好了劳动规划,提高出勤率,推广先进工具,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在夏收前,还做好了物质和技术等准备工作。安徽省在夏收前,有二千八百八十万亩地所需的肥料已经送到地头,共送粪五百四十一亿担,占应送粪数量的70%左右。山东省宁阳县在夏收前把三亿多斤底肥送到地头,并检查和翻晒三十多万斤种子,修好农具一万九千多件,训练了一千多名播种手和技术员。此外,各地机关干部、军官、士兵、教师、学生和城镇居民都大力支援了夏收夏种。
在夏种中,今年很多地区在水利、肥料条件改善的基础上扩大了复种面积,山西省计划扩大夏季复种面积九百万亩,晋城县四十一万亩麦田将全部进行复种。陕西省朝邑县今年麦田复种面积决定在去年54%的基础上扩大到70%,三原县计划扩大麦田复种二十三万多亩,进一步合理利用土地,发挥耕地潜力。(附图片)
四川郫县幸福二社小春作物获得丰收以后,社员们争取秋季大丰收的信心更高。这是社员们在进行早稻中耕锄草。
新华社记者 张齐才、孙忠靖摄


第2版()
专栏:

实行粮食购销差额管理 促进农业生产更大跃进
山东改变粮食管理体制
本报讯 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最近发布了关于改变粮食管理体制的决定。
决定说,为了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的大跃进,有利于国家粮食购销状况进一步稳定,并简化每年核定产量和任务的繁杂手续,根据最近举行的全国粮食会议的精神,决定从今年开始将粮食管理体制改变为购销差额的管理办法。省、专区、县(市)三级的购销差额(余额或缺额)确定后,五年内不再变动。省规定的差额由各专区、县(市)包干负责。根据这个办法,确定全省征购任务为六十亿斤。这个数字一次包到社,五年不变,增产不增购。
决定考虑到山东省1957年灾情严重,农民底子较空;照顾到今后大量发展牲畜、毛猪的需要,和适当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又确定1958年和1959年两年,每年可完成征购任务五十六亿斤。而后三年,即1960年至1962年,随着生产的更大跃进,每年则要完成六十亿斤,以增加储备,以丰补歉。
关于农村粮食统销问题,今后要一年一定。但是决定指出,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农村粮食统销量应当逐年减少,除遇有灾荒或经济作物特别集中的地区以外,一般地区应在两三年内做到只购不销。
在这一决定发布的同时,山东大众日报特以“让粮食包购五年不变的政策家喻户晓”为题发表了社论。社论以上层建筑必须适应并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的原理,从根本上阐明了这一决定的适时和它的重大意义。并且指出,这一决定的实行,不仅可以增加国家的粮食储备,同时可以增加农业社、社员的粮食积累。因为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跃进,粮食产量年年增加,而国家征购任务则是一次定住五年不变,增产不增购。这样,农业社增产的粮食,一部分作为社里的公共积累和储备,一部分可以分给社员作储备,逐步做到国家有余粮、社社有余粮、户户有余粮。这对国家、合作社、社员都有好处。


第2版()
专栏:

消灭三类麦要从头抓起
陕西从总结经验中提出八项措施
本报讯 陕西省各地最近在总结今年小麦丰产经验,安排明年小麦生产的会议上,提出了明年要消灭三类麦田。
陕西省的三类麦田约占全省麦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左右,三类麦株数少,麦穗小,颗粒少。这种现象严重影响着陕西省小麦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
各地在讨论消灭三类麦的时候,归纳出形成三类麦的主要原因是:第一整地保墒差。好些地区三类麦多数是回茬麦,回茬地犁得浅,耙磨次数少,保不住底墒。第二是施肥少,特别是施基肥少。据长安、华阴、洛川、黄龙等二十一个县统计,去冬施基肥的麦田共三百六十二万多亩,约占上述地区麦田总面积47%,其中未施基肥的多数是回茬麦田。第三,播种量少,播种迟而且粗糙。去年三类麦每亩下种十一、二斤,比一般的麦田少五斤至十斤。陕北、关中和陕南等地的三类麦田的播种时间,一般迟了十天到十五天。例如关中平原播种工作在霜降前就结束了,而去年竟延长到立冬;陕南地区气候比较暖,小麦播种工作应在立冬前结束,而去年迟到小雪以后。陕西省流传的农谚是“谷要锄成,麦要种成”,但是,三类麦田的播种工作却恰恰相反,种的十分粗糙,使小麦得不到一个良好的发育的环境。
根据这些原因,各地提出解决三类麦应该从头抓起,并且在作业技术要求上和其他麦田一视同仁。具体措施是:一、全部麦田实行深耕,在夏季深翻地运动的基础上再来一个秋季深翻地运动,并充分利用铁锨深翻、拖拉机深耕和双轮双铧犁套耕。二、全部实施基肥,平均每亩施基肥一万至一万五千斤。三、用六六六药粉进行土壤处理,彻底消灭地下虫害。四、全部播种良种,并用药剂拌种。五、全部实行条播密植,每亩下种量提高到二十五斤至三十斤。六、有灌溉条件的麦田全部进行灌溉,一般的灌溉三次。七、所有麦田追肥二至三次,有些县(市)提出追四次以上,每亩施肥量五千至八千斤。八、全部进行中耕、拔草和碾磨。
为了保证实现上述各项措施,各地都提出了“一早百早”的口号,要提前进行小麦播种前的准备工作。例如有些县已经计划提前开展积肥运动和推广新式农具,并且普遍采用边收秋、边施肥、边整地、边播种和边打畦等工作法,使小麦播种工作提前十天左右完成,基本上消灭三类麦田,提高小麦单位面积产量。如果以三类麦赶上二类麦田的产量计算,每亩将增产一百多斤,仅关中地区的三类麦田就能增产三亿多斤。如果三类麦赶上一类麦(一定有很大一部分赶上一类麦),产量将更高。
据估计明年还会出现三类麦田,但是,由于有了这一系列的措施,这种小麦已经是新基础上的三类麦,而且这种麦田的数字将比过去减少很多。
(朱波)


第2版()
专栏:

村村设仓 送粮上门
宣化改变划片按点坐等售粮制度
本报讯 在整风的基础上,河北宣化县粮食战线上的全体职工本着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把划片按点、坐等售粮的供应制度,改变为村村有仓,送粮上门的制度。现在群众买粮不出村,节省了很多人工。
去年冬季深井等灾区村群众反映: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是劳动人民、特别是灾区人民的救命政策,可是供应制度却是群众跑路受罪制度。根据这个反映,县委在群众中进一步了解,确实灾区群众因买粮影响了生产,也影响着生活。马圈粮点(灾区)供应十三个村一千零三户人家,近的十四里,远的达二十五里,每户平均每月买八次粮(灾区一次只买几斤或十几斤),1至8月份,到粮点买粮就用了二万八千多个劳动日。调查中群众一致要求多设几个点,给些方便。县委为解决这个问题,决定在深井片增加八个粮点,定期开仓,巡回售粮。但粮食局干部说有四怕:怕增加开支,怕群众抢粮,怕干部贪污,怕手续乱。总而言之不相信群众。勉强增加了六个,结果得到灾区群众拥护。
通过整风批判了四怕思想,半月多时间全县三百五十二个村子建立了粮仓,买粮不出村,送粮到户。
村村设粮仓,不但便利群众,而且在整个农村供应制度上起了一种政策性的变化。从现在看,除中心粮库外,一乡设三个粮食干部即可,比原来减少干部50%。有些村供应量小或只有交换粮业务,可与社仓统一起来,干部定期巡回开仓,也帮助社仓做到“十无六好”,传授科学技术。这样粮食统销政策更全面具体深入人心,使粮食工作更具体地做得多快好省,来支持与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
宣化县的做法,现在看来有六大好处:一、干部更能深入地宣传贯彻粮食政策;二、保管技术下了乡,帮助农业社学会科学的保管技术;三、能随时随地摸清群众在粮食上的思想情况和粮食底码;四、投机倒把粮商粮贩黑市活动彻底堵塞;五、粮食干部参加了中心工作,学会农村工作方法,专与红统一起来;六、与供销社、信用社互相支援,消除了过去一些扯皮现象。(史庆祥)


第2版()
专栏:

丰产榜
东王社
河南沈丘县南杨集乡东王社青年队,五亩一分八厘玉米茬碧蚂一号小麦,平均每亩单产一千一百斤。
红星一社
河南沈丘县新安集乡红星一社孙楼青年队的十八亩八分小麦,平均每亩单产一千斤。
鹤冠社
浙江岱山县太平乡鹤冠农业社今年大麦空前丰收。有四亩二分多丰产大麦,平均每亩达到一千斤。
鹤冠社在东海衢山岛上,自然条件并不好,大麦单位产量一直只有一百六、七十斤。
五一社
山西永济县五一社的一亩九分旱地小麦,每亩实产一千零六十八斤。
金星社
山西芮城县城关镇金星社有八亩丰产地,每亩实产一千三百斤(初打一次)。
福利社
山西河津县城关镇福利农业合作社的副主任刘子民,亲自培植的一亩零二厘四毫水地丰产小麦,6月7日在镇委会派人参加监督下进行了单收单打,结果每亩平均产小麦两千零六十二斤。


第2版()
专栏:

引洮工程中的几个镜头
本报记者 张鸣 翟其寅
在通往各个工区的新修的公路上,扛着红旗、背着行李的民工们,络绎不绝;满载各种建筑器材和给养的汽车、马车和牛车,争先恐后地疾驶着。在工地附近村庄的石壁上和树干上,都张贴着激动人心的标语:“要叫关山让路,让华家岭低头”!“不修完洮河工程誓不还家!”
今年1月间开始踏勘线路,甘肃省水利局、铁道部第一设计院、辵州水电勘测设计院、定西专区党政部门,就抽出一百多个干部,组成了三个踏勘队。他们冒着大风雪,翻山越岭,不到一个月,千余公里的踏勘任务就完成了。
踏勘以后,接着是测量设计。这次参加的单位更多,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学校也派人来支援。这支八百多人测量设计队伍,和踏勘时一样,热情奔放,在冰冷的河水里涉来涉去,在万山丛中选择最好的线路,仅仅两个多月,就完成了三百多公里的一段定线测量,从而使引洮工程提前开工。
今年动工兴建的三百多公里的渠道,估计需要一千四百多万元,除国家投资二百万以外,其余全由群众集资解决。榆中县一位县委书记带头拿出七百元,陇西全县集资一百五十万元,有一位小学教师,把自己节省下来的三百元全部投入引洮工程。很多群众表示,“困难一年,幸福万年”,因此能够拿出来的钱,都尽量投到这个水利工程上。
为了支援引洮工程,省级各机关,以及县、乡、社都展开了大规模的筹集物资运动。省级各机关从自己的仓库中、办公室里共抽出二百五十多种约八千多件物资,交给引洮水利工程局,这个工程局没花一文钱就把摊子铺开了。
当引洮工程进行普遍动员以后,各农业社就展开了报名热潮,有的社几乎是100%的社员报了名。抽出大批劳动力修水利,庄稼怎么办呢?妇女们便提出要做到能耕地、撒肥、溜籽、使用播种机,把庄稼活包下来。


第2版()
专栏:

引洮河水上山,幸福万万年
中共甘肃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 李培福
引洮工程是甘肃人民对干旱的一次决定性的围攻,工程完成后全省人民将基本上摆脱旱灾的威胁。
去年下半年以来,甘肃与其他各省一样,掀起了工业、农业及其他事业的大跃进,而水利事业跃进的最快。武山县引水上山的东梁渠建成以后,给甘肃消灭旱灾打开了一条路,成为引水上山的一面光辉的旗帜,也显示了人民巨大的力量和智慧。经过全民性的整风运动,干部和群众的革命思想解放了,拿东梁渠作榜样,掀起了水利建设的高潮,开展了水上山运动。到目前为止,全省可浇地一万亩以上,引水上山的渠道已有一百五十余条。水上山运动的特点是规模大、速度快、质量好、投资省。在短短六个月的时间里,新修水地一千余万亩。这时,甘肃省的水利事业已由小到大、由治标到治本、由局部防治到全面治理了。就在这个基础上,一个更大规模的、引洮河水上山的工程计划诞生了。这个工程比甘肃现有的最大的渠道大几十倍,计划两年完成。
“山上运河”千里长
洮河发源于甘肃省南部岷山的北麓。几千年来,这条河一直踞高临下,奔腾向北,由岷县经渭源、临洮至刘家峡南面入黄河,全长五百余公里。在很长的年代里,洮河东面的两千多万亩土地遭受旱灾的袭击,而洮河水却注入黄河流走了。引洮河水上山的工程,就是要在上游拔海二千二百五十公尺的岷县的古城,把洮河水拦住,使它回头向东流,通过会宁县的华家岭到庆阳县境内拔海一千四百公尺的董志塬。渠道面宽三十二公尺,底宽十六公尺,水深六公尺,水的流量为一百五十秒公方,干渠总长度为一千一百三十公里。建成这条渠,不但可以灌溉二十三个县市的一千五百万到二千万亩土地,还可以利用水的落差发电和通过小型的船只。因此,有人称这条渠为“山上运河”。
建设这条渠道的工程是艰巨的。整个渠道要通过大山、丘陵,渠道的比高为二百五十至二百七十公尺,跨越沟壑的最宽处为六百公尺,最窄处为五十公尺。这条渠道要通过石山一百三十四公里,打隧道五十孔,全长七十公里,最长的杨寒隧道为五点六公里。整个干渠工程要挖土五点五四亿公方、石方二千四百万公方,加上支渠,工程量会更大。建设这条渠道的技术是复杂的。例如测量选线、开山劈岭、架设渡槽、打通隧道、机械化施工、修水库、选择水力发电站址、生产建筑材料等,困难很多。从人力方面看,整个工程需要二十万劳动力不分寒暑连续工作两年,对人口稀少的甘肃来说,不能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财力方面,初步估计整个工程需投资八千万元。
上述这些困难,都在甘肃人民革命的干劲下基本获得解决。整个工程需要一千余名技术人员,我们已从三个方面着手加以解决:一是集中水电、铁路、科学研究机关等方面的技术力量,并且把中级水利学校搬上工地,让学生参加施工,从实践中加以培养;一是邀请黄河委员会、各高等院校给予技术上的支援;一是训练了八百多名农民技术员,已分赴各工段工作了。这样,全线已拥有技术人员九百多人,其中有工程师十余人,基本上可以保证顺利地进行施工。修渠所需要的人力,全部由受益区的农民负担,四百四十万农民的热情是高涨的,他们决定抽出百分之十一、约二十万劳动力常年参加建设工作。定西、天水两个专区和兰州市的群众,已集资一千二百万元。工程需要的十万立方米木材可以经过清理林木解决,需要的水泥完全采用地方生产的低标号水泥。许多县,已开始建立木器、铁活、石灰、水泥、炸药、烧砖等简易工厂,以满足工程的需要。现在,省上已成立洮河工程委员会,统一领导这一工作。
引洮工程是甘肃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大跃进的一个典型的事例,它将给甘肃省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这条渠道的灌溉地区位于甘肃中部,这里是童山秃岭,沟壑纵横,年雨量不过二百多公厘,是全省最干旱的地方。据历史记载,从1865年到1947年的八十三年间,发生大旱灾十一次,其中连旱二年的一次,三年的三次,四年的一次,素称“十年九旱”。在这二十三个县市的八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两千多万亩土地、四百多万人口自古以来一直受着干旱的威胁。建成这条渠,将给中部干旱地区的人民带来二千万亩水地、亩产四百斤的粮食、三十万瓩的电力、地方工业的繁荣、航运事业和水产事业、富裕的生活。甘肃农业生产的最大敌人是旱灾。既然在中部最干旱地区可以很快消灭干旱,改变大自然的面貌,那末省内其他地区战胜旱灾、改变自然面貌的工作,则不会遇到太大的困难了。所以说引洮工程是甘肃对干旱一次决定性的围攻,工程完成后全省人民将基本上摆脱了旱灾的威胁。
事实上,引洮工程不仅仅具有经济上的重大意义,而更重要的还标志着共产主义思想在甘肃省取得了新的胜利。当我们回顾甘肃解放后过去几年来向大自然进军的情况时,深刻的认识到思想革命的严重意义。我们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就是要改造客观世界,不仅要改造社会,而且要改造大自然。人在大自然面前应该是主人,而不是奴隶,人能够认识和掌握自然的规律,改变自然的面貌,使大自然为人们的生活服务。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了,只有广大人民成了社会的主人,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开始在世界上出现以后,人们才能够自觉地、按照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去掌握大自然的规律,有计划地、大规模地改造自然的面貌。因为,只有在消灭剥削的社会里,才能大大解放生产力,才能有雄厚的力量去改造大自然。正如恩格斯说的:“随着人类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翁,他们也就以同样的程度成为自然界真正的和自觉的主人翁”。
然而,在1957年秋季以前,并不是所有的干部都认识上述这点的。相反的,有些人的思想并未解放。有些人在改变大自然面貌的革命任务中,表现了畏惧的情绪,他们过分强调甘肃省某些落后的条件,夸大了长期干旱、雨量稀少、童山秃岭等客观困难,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这就是“甘肃落后论”者在改造自然方面的认识论。
1956年春天,甘肃省委曾对“甘肃落后论”进行了批判,指出这是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倾向,是阻碍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前进的绊脚石。到1957年冬季,全省取得了反右派斗争的胜利,开展了全民性的整风运动,传达了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在全省干部、群众中,长了共产主义的志气,灭了资产阶级的威风,解放了革命思想,鼓足了革命干劲,掀起了工业、农业生产的大跃进。这时,只用了半年的时间,新修水地即达一千多万亩,几乎等于解放后八年和解放前二千多年所修水地的总和。引洮工程就是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革命取得胜利的具体表现。
农民的革命风格
引洮工程的计划所以能很快出现,而且一定能变成现实,还是领导思想上大胆革命的精神和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美好生活的革命愿望紧紧结合的结果。甘肃人民解放以前素来贫困,在长期苦难的生活中,心里蕴藏着战胜自然灾害特别强烈的愿望,也曾表现出向自然进行斗争的智慧。例如,在最干旱的地区出现的“砂田”,一直是干旱地区防旱的有效措施。农民长期受到旱灾的折磨,也必然会在思想上留下对自然的畏惧,不能自觉地意识到自己力量的伟大。但是,当实现了农业合作化以后,党组织用社会主义思想去教育他们,使他们相信自己力量的时候,群众力量和智慧就会得到解放,显示出无与比拟的威力。最贫困的人民,也是最富于革命性的人民。甘肃的农民在向大自然进军的时候,表现出了革命的风格:在困难面前百折不回,为消灭干旱不怕艰苦,对党的号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忠诚,劳动中充满大胆创造的精神。农民听说要修引洮工程,立即响应。农民们给省里打电报说:“只要把洮河水引上董志塬,要什么我们有什么”;靖远县的许多农民自动集会,要求参加建设工作,大家表示的决心是:“不见运河心不甘,水不入靖(远)不罢休”;临洮县一个十四岁的小学生张裕福,为了支援这个工程,设计了水力火药碾药盘、杠杆起重机、滑轮起重机,可以使这些方面的劳动效率提高五到十倍。
过去几年来,由于甘肃的经济较为落后,有些事业又不能不办,因而我们在办任何一项事业的时候,始终是坚持走群众路线的。例如,我们所修的大量水地,大都是依靠群众的力量完成的。但是,像引洮工程,过去甘肃没有办过,工程本身遇到的困难又特别多。在这个艰巨任务的面前,是否还相信群众的力量呢,有没有完成任务的信心呢,这对我们的干部是个考验。在这个考验面前我们没有动摇,我们仍然相信群众的力量和智慧是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完成引洮工程的。事实证明我们做对了,群众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我们以肯定的回答。所以说,引洮工程,不但对我们干部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走群众路线的教育,而且是走群众路线一次伟大的实践。
当我们制订引洮工程建设计划时,也有些人不相信这个计划会变成现实。我们将用胜利的事实去回答他们。现在,一万多人已集中到工地,大规模的施工准备工作正在进行,6月初将全面开工。我们决心在“苦战两年引洮上山,消灭干旱,幸福万年”的口号鼓舞下,在“书记动手,民办公助,全面规划,分期分段施工”的措施下,按期完成这一巨大的工程。同时,发扬建设引洮工程的精神,组织更大规模的向大自然进军。我们坚信,在毛主席和党中央的领导下,加上不断学习其他省的先进经验,一定能够很快地改变甘肃的自然面貌,使农业生产更加繁荣。


第2版()
专栏:

一系列的创造
周叙五作
张社员创造了新式播种机
王社员创造了简易提水工具
李社长创造了施肥器
我刘保管赶快创造大粮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