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6月13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偃师博爱两县大面积丰收
64万亩小麦亩产超过520斤
本报郑州12日电 记者曲明振报道:河南省黄河南北两岸出现了偃师、博爱两个亩产小麦五百斤以上的大面积丰产县。偃师全县三十六万八千五百四十七亩小麦,根据已打50%小麦的实产和未打小麦的分类估产,总产量可达一亿九千六百八十万斤,平均每亩产五百三十四斤,其中千斤以上的高额丰产田,共有七千亩。位于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的河南省博爱县今年二十七万三千九百一十五亩小麦平均亩产五百二十斤,并有十万多亩单产八百斤。
这两个县今年小麦共同的特点,是穗大且长,籽多饱满,稠密均匀。许多有经验的老农在估产中都输了眼力。偃师县原来预计全县小麦亩产四百斤,经过打场,实际产量超过估产一百三十四斤。博爱县丹河灌溉区十万五千亩小麦,麦收前估计单产只五百来斤,结果达到八百斤。同时,这个县还出现两个小麦千斤社和许多过去这里人们连想都没有人敢想的大面积高额丰产纪录。据统计,仅城南关、大辛店和龙王庙三个农业社亩产千斤以上的小麦丰产田,就有一千三百二十亩之多。三区许湾农业社是一个土地瘠薄的山区社,今年当地区委书记崔德全同志在这社和群众一起搞的一亩四分小麦丰产试验田,收打情况完全出乎人们意料之外,平均亩产一千四百五十斤,比去年这块地每亩多收一千二百斤。
偃师、博爱是河南省小麦高产县。今年这里的小麦单位面积产量都又增加了一倍以上。其中,偃师县产量增长速度最突出。这个县从解放以来,小麦连年增产:1952年平均每亩产一百五十七斤三两,1955年亩产一百八十五斤,1956年亩产二百六十二斤四两;去年虽然遭受了严重的旱灾,但平均每亩仍产二百二十八斤,成为河南小麦单产最高县。目前还是继续在全省领先。
偃师、博爱小麦丰收的重要原因,是由于农村经过全民性的整风和社会主义大辩论,广大群众苦干一冬、大干一春的结果。在增产措施上,都是紧紧抓住了适时分期浇水,施足底肥、追肥、深翻土地,匀播密植,向自然灾害,特别是向旱、风、霜、虫进行了顽强的斗争,才赢得空前大丰收。这些丰产事实和经验再一次证明:高产地区小麦产量完全可以连续跃进。


第1版()
专栏:

山东抢收丰产小麦
总产量可比去年增加百分之三十以上
本报济南12日电 记者艾蕴报道:山东省六千万亩小麦今年获得空前大丰收,全省总动员全力投入抢收。
目前,小麦成熟期较早的鲁西北大平原和鲁中南的沂蒙山区收割已进入高潮;小麦成熟较晚的莱阳专区西部麦收也已开始。到11日,全省收割小麦已近两千万亩。根据各地打场的实际结果来看,今年全省小麦总产量可比去年增产30%以上,有的可增产50%甚至一倍左右。占全省麦田总面积三分之一的两千万亩小麦丰产田,产量提高得更加显著。其中有二百六十九万亩平均亩产可达五百斤以上,有十万余亩亩产可达一千斤以上。去秋遭受严重水旱灾害的济宁、菏泽、临沂、泰安等四个专区的小麦,今年获得了历史上罕见的大丰收。据各方分析,今年全区七百多万亩小麦,总产量可达十四亿斤。全区小麦比去年每亩一百一十八斤增产65%左右。战胜数次冻害和虫灾的临沂专区,今年获得了五十年来未有的大丰收,并将在全区内第一次出现亩产千斤的新纪录。
为了保证收快收好,全省各级党委书记挂帅,党政军民全力以赴地投入抢收斗争。8日,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舒同和书记处书记谭启龙等负责人收割了自己试验田的小麦。他们种的试验田,估计每亩可产千斤左右。山东省、济南市各单位和驻济南部队连日出动一万到两万多人帮助群众抢收。各地人民在麦收中发扬了社会主义的协作精神。成熟较晚和地少人多的地区的农民,主动组织起来支援地多人少的地区的麦收工作。滕县种麦少的山区组织一千多个劳动力和百余辆小车,支援种麦多的平原地区。此外,工业和商业部门也积极主动支援麦收。
在抢收中,各地农业社都注意了精收细打,保证颗粒还家。在劳力不足的情况下,不少乡、社都想出了许多具体办法,如集体磨面、集体做饭烧水、广泛组织托儿组织等,以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附图片)
左图:晋南专区安邑县大渠乡友谊农业社的小麦平均亩产量比去年增产百分之七十。这是社员们在割麦。阮均摄(新华社稿)
上图:人在麦堆上,如登金黄山。新华社记者 杨震河摄


第1版()
专栏:

重灾情况下的大丰收
江苏三麦赶上了水稻
五百斤以上的61万亩,三百到五百斤的470多万亩
本报南京12日电 记者古平报道:“三麦赶水稻”的跃进口号已经在江苏省开花结果,粮食和思想获得了双丰收。今年虽遇到了二十二年来所未有的严重病害,全省五千万亩夏熟作物总产量仍达八十七亿斤,比去年增产43.5%。数百万亩三麦的单产已赶上和接近了当地去年水稻的产量。今年这第一声胜利的响炮,一举击破把三麦看成是低产作物的迷信,同时,使促退派掩旗息鼓,观潮派闭口无言。
现在,全省三麦已先后登场。丰产的捷报不断从各地传来。据初步统计,全省平均单产五百斤以上的三麦有六十一万亩,三百斤到五百斤的有四百七十多万亩(去年全省水稻平均单产三百六十二斤)。平均单产一百斤以下的县(市)已经由去年的三十四个下降到二个。苏州专区今年三麦总产量十六亿多斤,比去年增产一倍多。以十分指标、十二分措施、二十四分干劲闻名全国的常熟县,战胜了严重的赤霉病和秆锈病,全县平均单产达到三百一十斤,比去年增产139%。
江苏省今年以培植水稻的劲头培植三麦。过去有不少人把三麦看成是低产作物,特别在水稻产区的苏南,存在着严重的重水稻轻三麦的思想。吴县有首打油诗说:“一粒小麦两头尖,放在田中大半年,风吹雨打无人问,收了下来一点点”,充分说明了三麦耕作的粗放程度。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早在去年11月,江苏省党代表大会就向全省人民发出了“争取三麦大丰收,打响1958年生产跃进第一炮”的战斗号召。今年3月份,苏南常熟县二十三个乡党委一马当先,破除迷信,思想解放,向全省提出了“三麦赶水稻、水稻翻一番”的竞赛倡议。这一倡议在全省三万多个农业社中得到了响应。全省大多数地区史无前例地做到用培植水稻的功夫培植三麦,扎扎实实地贯彻了各项技术措施。在连续几次三麦培植突击月、突击周中,全省三麦田平均锄草、壅土三次,每亩平均施肥量达到四万斤,最多的县施肥达七次,施肥量达八万斤,大大超过了往年,使三类麦田迅速改变了面貌,一类麦田由原来的40%增加到57%以上。
江苏省连续战胜了各种严重的自然灾害,才赢得三麦丰收。在一连串的灾害面前,广大农民干劲冲天,他们提出:“事在人为、人定胜天”,“受灾不灰心、照干八百斤”等英雄口号和自然灾害作斗争。苏北今年有三分之一的麦田破格地进行了春灌。受到冻害的三麦经过追施人粪尿和化肥,迅速恢复了生机。苏南农民一次又一次地整修排水沟,基本上达到雨过田干的要求。4月下旬,各地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治病虫害的突击运动,用了七千多万斤药剂,大大减轻了损失,获得了空前丰收。
“路是人走出来的,田是人种出来的,大跃进是人干出来的”,今年在重灾的情况下,三麦得到丰收,使广大农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很多农业社也从近三年三麦产量出现的“马鞍形”中得出了必须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经验教训。1956年全省夏熟作物总产量是六十六亿斤,1957年农村中刮了一阵小“台风”,在自然条件优于1956年的情况下,夏熟作物总产量下降了六亿斤,今年大干了一场,一跃达八十七亿斤。最近,省委召开了县委书记现场参观评比会议,系统地总结了三麦丰收的经验,研究了明年三麦增产的规划,提出了“三百斤指标,五百斤措施,一千斤干劲”的行动口号,明年要把全省夏熟作物总产量大大提高一步。


第1版()
专栏:

1956年几个国家的小麦平均产量
国名 播种面积(市亩) 每亩平均产量(市斤)
丹麦 990,000  497
荷兰 1,290,000 484
比利时 2,910,000 408
西德 17,295,000 403
英国 13,845,000 392
附注 1.材料来源:1957年苏联出版的“世界知识手册”
2.以上数字计算按四舍五入


第1版()
专栏:

今年跃进明年要更大跃进
鞍钢采取三项措施
本报鞍山12日电 记者孙铭惠报道:中共鞍山市委最近召开鞍钢生产建设单位党员负责干部会议,对鞍钢明年生产建设大跃进和生产建设准备工作进行了安排。在这次会议以前,市委常委会研究了鞍钢今年生产建设方面出现的新情况和明年大跃进的各项措施,争取提早实现各项跃进措施,使明年的生产建设有可能比今年来一个更大的跃进。
今年以来,在整风和双反运动胜利的基础上,鞍钢生产建设出现了空前高涨的局面,特别是在进一步宣传贯彻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以后,职工的生产建设热情更加奋发,主要工程的竣工生产时间普遍提前,新的创造和生产纪录大量涌现,为完成和超额完成今年的跃进计划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中共鞍山市委根据生产方面目前已经出现的新情况,本着“今年看明年,上步看下步”的精神,从5月下旬以来就着手进行明年生产建设的准备工作,并初步制定了明年生产建设大跃进的具体措施和指标。在先后召开的市委常委会和鞍钢生产建设单位党员负责干部会议上,市委要求各单位认真检查跃进措施的执行情况,并进一步做好执行这些措施的准备工作,保证生产建设不断跃进。
根据初步确定的明年跃进计划,鞍钢明年钢产量将比今年跃进计划增加26%到34%。这个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今年的发展速度。
实现明年生产大跃进计划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争取尚未施工的主要工程提前施工投入生产,做好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目前,鞍钢已经列入今明两年基本建设计划的五十一项工程,都在加紧施工和加紧准备。5月下旬,鞍钢曾对尚未施工和即将施工的工程的施工准备情况作了一次检查,根据检查对一些主要工程的设计、设备和材料的供应日期,都作了新的提前的安排。在施工力量方面,也作了通盘考虑。经过这样安排,原来打算在明年3月和5月竣工的两座平炉可以提前在明年1月投入生产,其他许多工程的竣工时间也都可以大大提前。
保证明年生产大跃进的另一项重要措施,是通过基本建设和节约利废的办法,提早克服生产上的某些薄弱环节。为了保证钢的增产,炼铁方面,正在积极准备建设一座大型高炉和建设若干小高炉,目前,已有好多座小高炉动工建设,今年就可以生产几万吨生铁。炼钢方面,由于有些平炉装入量扩大,已决定采取加固吊车等措施,以解决某些设备不足的困难。在轧钢方面,为了充分发挥钢锭的处理能力,目前正在加速准备原计划建设的两座均热炉的施工。为了保证明年生产大跃进所需要的煤气、水和蒸气,除了适当扩建一些工程外,还准备采取回收废水、废煤气和废蒸气的办法加以解决。在矿山、烧结、炼焦等方面,也都拟订了克服薄弱环节的措施。
为了保证明年生产大跃进,鞍钢采取的第三个重要措施,是推广一些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和先进经验,充分地发挥现有企业的生产潜力。今年以来,各厂矿企业和工地都出现了不少先进经验和先进单位,有些技术措施经过采用也取得了良好效果。炼铁厂高炉利用系数从1月份的0.778降到5月份的0.639,其中三号高炉达到了0.607,四高炉0.614。炼钢方面,第一炼钢厂七号平炉今年4月采取扩大装入量的措施,利用系数达到了11.94,产量提高了四分之一。现在,鞍钢已开始推行改善原料条件的措施,其中精矿含铁成分通过增设脱水槽等办法,计划由原来的63%提高到68%,仅此一项就可以使生铁增产2%以上。平炉方面目前正在推行扩大装入量的先进措施,仅部分平炉因此就可以增产几十万吨钢。轧钢方面已经开始采取提高钢锭温度,加大钢锭单位重量,提高作业率等办法,来提高钢坯和钢材的产量。


第1版()
专栏:

英雄志气冲破天 一天等于二十年
刘茂爵赶过廖世刚
一人能顶五人工作,今年生产任务二十一天可以完成
新华社重庆12日电 “英雄志气冲破天,命令生产坐火箭;可笑时间来得晚,我已跨过六二年。”这首工人创作的诗,拿来形容重庆建设机床厂二十四岁的青年铣工刘茂爵的事同样恰当。刘茂爵最近实现了一人看管十台中速平铣铣床的跃进计划。他一人能顶五人工作(他所在车间一般是一人看两台),只要二十一天多就能完成今年的生产任务。
共青团员刘茂爵是一个普通的三级工人,他与著名的先进生产者廖世刚同在一个车间工作。廖世刚在1954年底创造一人看八台机床的纪录后,几年来一直没有人打破过。今年2月以前,刘茂爵还有很多自卑感,不敢大胆想和大胆创造。他自称“不在人前,也不落人后”,安于中游。在车间团总支召开的一次“能不能人人争取当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的辩论会上,他说:“当积极分子呀!是廖世刚他们的事,我怎能跟他们比?真吓死人!简直想都不敢想。”时间过了不久,与他同在1953年进厂的另一个青年工人廖思荣,以五十二天时间完成了相当于五年的工作量,赶过了当时的廖世刚,震惊了许多人。刘茂爵也开始设想是不是可以赶过廖世刚。他仔细观察廖世刚的操作,认真学习多机床管理方法。他看见廖世刚总是白天黑夜都在盘算如何更多更快更好更省地完成生产任务,毫不满足已有的成就,革新、创造一个接着一个地出现;而自己是上班就来,下班就走,感到这不是工人阶级应有的主人翁态度。从这时起,刘茂爵就变了。他不论上班或休息,总是考虑生产上的问题。他私自捉摸了二十多天,在3月23日自动提出要看七台机床。车间领导立即支持他,老师傅们也忙着帮他改装机器,将车子的速度调整平衡,当晚就试验成功了。但是,还有个问题是七台车床排成一字形,拉长到二十多公尺远,成天来回跑,看完了八小时,人也累坏了。
第二天,当他表演时,平时就肯帮助人的廖世刚跑来向他祝贺,针对他的困难提了两个建议:一是把自动退刀装起,使机床在铣好一件活后,能够自动退刀,节省手摇退刀的时间;二是把机床面对面排成两排,缩短距离,免得跑得太累。这两个意见正提在节骨眼上,周围的人都感到这样作很对。当天一下班,与刘茂爵同工段的十几个老师傅和青年工人,七脚八手,用五个多小时就把机器移置调整好了。工段长和几个工人也很快帮助刘茂爵装配好自动退刀器。这样,刘茂爵再看七台机床时,不但不累,还有少许剩余时间。
“那怕是一秒钟空闲时间也得设法利用起来”,刘茂爵又进一步对自己提出要求。他根据廖世刚多管机床的原理,接连想出“快速换刀具”、“交差循回,掌握时间规律”等办法,由看七台增加到看八台,6月6日又增加到看十台,并且同时管三道工序。
刘茂爵的思想打开了,他感到自己和原来换了一个样。他谈起这一段时期最深切的体会是:“不要小看自己,目标放得大一些,想得广一些。”他现在又在考虑如何改进自动进刀的办法,争取看更多的机床。


第1版()
专栏:

我国教育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创举
地方和群众大办高等学校
两个月来十七个省市新办大专学校一百三十多所
本报讯 记者魏文华报道:在党的总路线光辉照耀下适应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除继续提高现有高等院校并由国家投资兴建新的院校外,同时打破办大学的神秘观点,地方和群众也开始大办高等学校。从4月到5月底的不完全统计,在江苏、广东、吉林、湖南、福建、浙江、江西、河南、河北、黑龙江、陕西、辽宁、贵州、甘肃、湖北、山西、北京等十七个省、市,新举办的大学、专科学校达一百三十多所,其中大部分筹备就绪,有的已经开学上课,有的在今年暑假就招生开学;其余的也正在积极建校。这种新的高等学校有如雨后春笋,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在我国教育史上是划时代的伟大创举。
这些新办的高等学校,包括综合大学以及工、农、师范、医、艺术、体育等专业学院和专科学校。所设专业都是立足本地,面向生产,密切结合实际。5月11日开学的湖南省醴陵农业专科学校,初步设置农学和畜牧兽医两个学科,所有课程都根据当地农业生产需要和速成适用的原则开设。提前在今年成立的华南农学院海南分院,院址设在海南岛那大,按照当地热带作物的特点设置专业,培养目前缺乏的有关这方面的人材。今年暑假开始招生的甘肃兰州铁道学院,以适应我国大西北铁道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设置铁道建筑、铁道运输等五个系。不少省在专区以至县建立师范专科学校,大量地加速培养师资,满足文化革命形势的迫切要求;设农业、林业、水利等方面的高等学校,培养较高的专门技术人材;工业部门和工厂矿山地区则举办造就有关人材的工业专科学校。这些新办的高等学校,学制、学习年限、教学方法等都按照具体情况暂时规定,在实践中不断创造经验,不断改进;一般注意理论与实践、学习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学校的大门面向广大的劳动人民,招收学生以参加劳动的高中毕业生和其他自学有成绩具有相当政治文化水平的劳动者为主。5月1日开学的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县东盛乡业余农业大学,学生中有高中毕业后参加农业生产已达七年多的劳动模范、初中毕业后勤耕苦钻坚持自学的学习模范等,他们边耕边学,提出“学习、劳动”、“红透专深”的口号,要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学完有关的专业课程达到大学水平;不少业余高等学校招收机关干部、工农业生产部门的中级和初级技术人员;河北、陕西等省有的新设立的高等学校还招收了一批自学有成绩具有相当水平的工人、乡支部书记、农业社主任等入学深造,培养工人阶级自己的知识分子。学生在校有的是脱产学习,绝大部分是半工半读或业余学习。
这些新办的高等学校,分别设在省的专区、县、中小城市以至乡镇、农业社、厂矿单位,改变过去高等学校过份集中的情况,使高等学校更加接近生产实际和广大群众。原来全省只在省会贵阳市有三所高等学校的贵州省,今年在专区、自治州、市设立二十一所高等学校,就连文化一向不发达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也设立农业和师范两所专科学校。辽宁省兴办在今年招生或积极筹办在明年招生的高等学校有二十多所,今明两年内全省主要城市和专区都将有一所或几所。各地新办的高等学校,有的是省、专区、县举办,有的是工矿企业部门举办,有的是民办,都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发挥地方积极性和依靠群众力量,所以学校办得又快又省。高等教育事业比较发达的江苏省,6月初两天中已涌现出十二所新的高等学校,全省各地申请在今年内新建的高等学校,第一批正积极筹建或已建成的达二十八所,远远超过全省原有的十六所高等学校数目。河南省焦作市最近在两个中等技术学校办起一所矿业学院和一所医学院;这个省禹县天王山古寨里,群众利用三十二间石窑洞办起了一所农业大学。
各地党委积极地领导了这一事业。河北省徐水县办大学,县委首先批判了人们不敢插手办大学的迷信思想,抽出一个书记专门负责筹划安排,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很快完成建校的各种准备工作,学校已在5月15日开学上课。贵州省教育部门在省委领导下,批判了“贵州落后论”和自卑感,力争上游,今年举办的高等学校等于现有高等学校的七倍。江西省批判了“条件差”、“有困难”等论调,5月初开始分别指派专人负责,加速筹建一所大学和两所学院,有的在今年暑假就要招生。很多新办大学就由所在地区的党委书记担任校长,湖北省罗田县东冲畈乡农民自办的农学院,由乡党总支书记王振中和全国养蚕模范林淑英分任正副院长。地方党委对新成立的学校,不但领导政治,而且对教学也加以具体领导。对当地原有的学校抓协作,做到老校支援新校,公立学校帮助民办学校,许多地方采取“母鸡下蛋”的办法,一个老学校固定帮助一个或几个新学校。广东省有的老学校根据师资、设备等条件和需要,发挥潜力,设立“卫星”学院。
这些新办大专学校的师资一般的来源是:由现有高等学校抽人支援,现有高等学校教师和技术部门、科学单位的人员兼职,从下放劳动锻炼的干部当中选拔。陕西和湖北等省,有些新办学校更打破教授之谜,聘请劳动模范当教授。


第1版()
专栏:

甘肃第一所县办大学
永登工业大学开学
据新华社兰州讯 甘肃省第一所县办大学——永登工业大学已在5月31日正式开学。
这所新型大学,没有高大的楼房和庞大的图书馆、实验室,暂时以永登中学为校址,以工厂、矿山做教室、图书馆和实验室。学校的教学方针是理论联系实际,边学习边实验、实习。他们将以勤工俭学的方法劳动自给。目前学校暂设机械、冶炼、地质三个系,学习期限为四年。第一批计划招收五十名学生。5月30日,大学招生委员会已从七十名报考生中录取了十九名,其中有电机车工人、农业社员、复员军人,还有从云南来的侗族妇女。第二批招生工作正在准备。
这所大学在创办过程中,得到了中共甘肃省委、中共定西地委、永登水泥厂、兰州大学、一二八地质队以及苏联专家的大力支持和援助。苏联地质专家为大学提出了课程安排意见。永登水泥厂全部包下了机械系的教学任务,工厂党委书记、厂长、总工程师等都兼任教学工作。学校还利用永登县的地方工业做实验厂,学生在课堂是学生,进工厂是工人,既解决了学校设备问题,又解决了工厂的技术人材问题。办成这所工业大学,只花了五百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