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6月1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红薯养分大用途广经济价值高
粮食部召开会议决定扩大薯类经营
本报讯 粮食部从5月20日至28日在长沙市召开了南方薯类会议。主持这个会议的粮食部黄静波副部长指出:今年南方各省红薯(即甘薯下同)将大量增产,粮食部门如何做好薯类的经营工作,对改善我国目前粮食状况和巩固工农联盟建设社会主义,都有重大的意义。参加会议的十三个省、市代表围绕这个问题进行现场参观和讨论,并就食用、储运、加工等方面交流了经验。
会上大家一致认为红薯是一种经济价值高、用途广的高产作物,在南方各省人民生活中占着很重要的地位,素有“一季红薯半年粮”之称。据各地代表反映,今年红薯种植面积普遍扩大,仅据十个省估计产量将超过去年一倍多,如果折合稻谷计算,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1%左右。如在湖南南部的郴县专区就计划要亩产万斤薯,最高丰产地要实现亩产十二万斤。这对改善我国目前的粮食状况和促进工农业、畜牧业的发展,以及增加农民收入都有很大意义。红薯的特点是含水分多、体积大、皮薄、笨重,容易引起腐烂和感染病害,不易保管和长途调运。这些困难只要认真对待,是完全可以克服的。但是,过去由于对这些特点研究不够,加之粮食部门有不少人存在着怕麻烦、怕赔钱等错误思想,经营薯类的积极性不高,数量很小。有些人认为红薯只是一种粗糙果腹的杂粮,营养少,特别是城市居民对食用红薯还不大习惯。随着红薯大量增产后,如何消除这些顾虑和纠正这些错误的看法,积极开展薯类经营工作,就成为当前粮食工作的一项政治任务。
这次会议,针对以上情况,采取看、吃、谈、做的办法,专门举办了“红薯宴”和食用加工机具等方面的展览会,组织现场参观尝食。在“红薯宴”会上大家饮了七十二度的红薯酒,饱尝了三十二种南北口味的食品,样样鲜美可口,有馄饨、烧麦、切面、包子、水饺和各种高级点心。这些食品都是掺杂了35%到80%的红薯做成。在展览会上也陈列出百多种食用加工样品。经化验证明:红薯中有大量维生素,含有各种营养成分,而且又价廉、物美、味道好,具有其他粮食所不及的优点。代表们由此得出结论,认为红薯不但是很好的主粮,还是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湖南湘阴县城关薯类加工厂,用一百斤薯干可提四十斤淀粉,剩下的八十斤渣子,可制酒四点八斤,还可出九十多斤酒糟作猪饲料。除去原料费用,一百斤薯干制出来的各种成品,可值人民币十三元五角。另据山西省大同市酒厂材料,每一百斤薯干,可酿六十五度的白酒五十三斤,比高粱玉米要多六、七斤。它还可制醋作酱和作水果糖、葡萄糖、酒精等产品的原料。
通过座谈、参观和评比鉴定,大家对红薯的储藏、运输、食用、加工和综合利用等方面交流了经验,对今后所要解决的一系列的技术问题找到了很多办法。各地代表对湖南经营红薯的经验很感兴趣,他们在城市酒菜馆和食品店已将红薯搭配制成一百多种饼干点心应市,物美价廉,又富有营养,很受消费者欢迎。加工方面,从群众发明创造中挑选展出的加工机具就有几十种,其中有两种可以推广,其他几种加以改进即可推广,它的共同特点是工效高、节省劳力,很适合农业社使用,有的并已发展到电动机具,可解决集中产区收获时期缺少劳力加工的困难。
会议还就经营方针、政策方面的一些具体问题交换了意见,认为今后对红薯加工保管等工作应走群众路线,以分散进行为主,因地制宜地根据需要和可能制成各种产品,满足城乡人民的需要。会议强调指出:积极开展薯类经营工作,是粮食部门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过去由于没有把薯类作为主粮经营,在很大一部分人们中,对红薯的名誉地位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因此,今后必须大力展开宣传,教育群众改进烹调技术,为今年扩大红薯经营作好准备。
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浙江、福建、江西、山西、江苏和上海市等十三个省、市的代表。(罗厚仁)


第2版()
专栏:

庆丰收
感谢共产党
合作化,赛天堂,
年年增产有希望;
去年小麦三百八,
今年六百有保障;
穷夏庄变成富夏庄;
从心眼里感谢共产党。
(山东桓台前进社)
麦满仓
大地茫茫一片黄,
微风吹过起波浪;
古来没有今天有,
跃进年里麦满仓。
(河北成安富仲)
拾麦
楝子树,开白花,
俺和妹妹拾庄稼,
叔叔种麦多辛苦,
俺叫颗粒都还家。
(山东滕县滕西社)
山歌不唱不开怀
山歌不唱不开怀,
磨子不推停下来,
田里不下万担肥,
千斤粮食哪里来!
(四川涪陵李华)
高额丰产上北京
蜜糖落肚甜津津,
跃进山歌动人心,
一亩粮食双千斤,
高额丰产上北京。
(四川涪陵曾启柏)
歌声唱出丰收年
哥哥山下忙耕田,
小妹山上找肥源,
山上山下歌声响,
歌声唱出丰收年。
(秋月搜集)


第2版()
专栏:

夏蝗主力已被歼灭
据新华社11日讯 今年主要蝗区的夏蝗主力已被歼灭,目前这些地区正追歼残余夏蝗;一般蝗区正结合夏收围剿蝗蝻。
今年的灭蝗工作,是在全民动员的新形势下展开的。各地一般都通过群众鸣放和辩论,破除了保守思想,坚定了灭蝗信心,然后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制订规划,作好准备,在重点蝗区还配备了治蝗飞机。
今年的灭蝗工作比往年动手早,进展快,质量高。江苏省泗洪县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全民发动、人人查蝗、人人报蝗、人人灭蝗的高潮,在治蝗期间,除原定飞机防治地区外,每天有四五千群众和干部冒着风雨同蝗虫斗争,基本上作到了蝗虫发生在那里就把它消灭在那里。


第2版()
专栏:

大胆革新 精耕细作
科学研究人员谈幸福社小麦高产原因
本报讯 记者田庄报道:曾经亲自参加湖北省光化县幸福农业社小麦验收工作的科学研究人员张文畅,应记者的要求,畅谈了这个社十一亩小麦平均亩产三千二百一十五斤的辉煌成就。
张文畅是华中农业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从6月7日到9日,他参加了创造小麦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纪录的幸福社的验收工作。在这些日子里,他除了一般地进行了土地测量,核实了面积以外,着重地了解了这个社十一亩小麦的耕作栽培经过,特别是进行了有关这块土地的土壤以及根部、麦穗、籽粒等方面的调查工作。经过初步观察、分析以后,张文畅认为这不仅是产量问题,它说明了农民在党的领导下的创造力是无穷的,特别值得科学工作者学习。
这个社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呢?根据这位科学研究人员初步的研究分析,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土壤肥沃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这块小麦是种在汉水中新淤积起来的冲积层上的。这种土质含肥量很大,又由于是逐年淤积起来的,因此层层有肥,而且各种各样的肥料例如氮、磷、钾等都配合得均匀、合理。初步分析的结果,这种土壤不仅肥效高,而且团粒结构很好,土质松而又实,同时土层里微生物也很活跃,特别宜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根据部分麦蔸的检查,这块小麦的根须一般发育很健壮,大量分布在土层七寸左右,呈伞状,离地面七寸到一尺多的地方,根须分布也很多,有的竟达到五尺多深。正是由于麦根扎得深,扎得广,小麦吸收养分的面积就大,大大有利于作物的成长。这样的结果是有效穗多,籽粒大。
但是,张文畅认为,尽管土壤条件好,有效麦穗多,是这个社获得高产的重要因素,然而在这以前,也就是在1957年,同是这块土地的产量却不高,平均每亩只有五百多斤,这是什么原因呢?他说,这主要是因为农民群众在农业生产方面大胆革新的结果。这块地一共犁过三次,耙过三次,耕深达六寸左右,同时,由于这里是冲积层,一般地温较低,因此,去年冬播时,他们又改变了迟播习惯,比前一年提早了二十一天。而且,根据土壤肥沃的特点,他们大胆地把下种量从十八斤增加到三十二斤,全部经过泥水选种,并用赛力散药剂拌过,在播种方法上,他们因地制宜地采取了直横交叉撒播的方法,因而做到了匀播密植。所有这些都表现了群众勇于革新的新风格。
张文畅认为幸福社之所以能够创造小麦最高产量纪录,还有待于科学家进一步分析、研究。不过,事实却已经证明了小麦不是低产作物,而是大有搞头。他说,从这一点来说,对农业科学工作者的教育意义是很大的,因为过去在他们看来,小麦高产是办不到的事,而现在这种看法站不住脚了。同时,更重要的,还为农业科学研究工作指出了方向,这个方向是:必须密切联系实际,到农民群众中去,向农民群众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为农业生产大跃进服务得更好。


第2版()
专栏:

陕西渭南县罗刘农业社社员刘恒杰和陕西农业机械研究所所长朱天祜等创造的收割机,二人一畜,每天割麦三十多亩。 姜国宪摄


第2版()
专栏:

农业部主办沼气训练班
本报讯 为了广泛的开展沼气的试验研究,大力推广沼气的利用,农业部委托北京农业大学举办北方各省、区沼气训练班,培养沼气推广技术人材。要求学员通过短期训练,掌握沼气一般原理,学会沼气池的建筑、配料、温度控制、沼气利用等基本知识,回去后能立即展开沼气的试验研究和推广工作。
沼气训练班,从6月15日到8月1日,共办三期,每期训练三百人到六百人,每期训练两周左右的时间。
南方各省、区沼气技术人材如何训练,通知说,将作另行安排。


第2版()
专栏:资料

1957年小麦亩产千斤以上的农业社:
△湖北房县姚坪乡双河农业社,一亩五分丰产田,平均亩产一千五百四十斤。
△山西河津县小梁乡旭升农业社,三亩丰产田,平均亩产一千四百二十六斤。
△安徽阜南县同光农业社,十二亩丰产田,亩产一千零六十三斤。
△河南长垣县大殿庄乡五爱农业社,一亩六分四厘丰产田,亩产一千零五十七斤。
△湖北孝感县涂河乡旭光农业社,五亩丰产田,亩产一千零五十斤。
△河北武强县小章乡阎庄农业社,三十六亩八分丰产田,亩产一千零三十二斤。
△山东临清县黎明农业社,五亩丰产田,亩产一千零十五斤。
△甘肃皋兰县银川社,一亩二分丰产田,亩产一千四百四十斤。
△内蒙古原狼山县新丰社,十亩八分九厘四丰产田,亩产一千零五十七斤。


第2版()
专栏:

传播丰收经验作好增产准备
安徽省在淠东一社召开小麦增产现场会议
本报讯 在开展群众性小麦参观评比的同时,中共安徽省委特地在小麦大面积丰产的六安县淠东一社,召开了全省性现场会议,总结经验,布置明年小麦的准备工作。
到会者对淠东一社二千二百多亩小麦,每亩平均能收八百斤表示钦佩,认为淠东一社的麦穗子打开了他们保守的脑筋。有不少人怀着自满情绪来参观。如凤阳县严涧、李楼等乡的参观代表都说:走千走万,那里小麦还能长得比我们淮河两岸好。但当他们看过淠东一社的小麦以后,便不得不惊叹“天外有天”,解决了自满思想。少数人对大面积丰产抱怀疑态度,一到淠东一社就去找孬麦,可是没有找到一块低产麦,这才使他信服。
在现场会议上,中共安徽省委农村工作部长张世荣对淠东一社的小麦丰产,提出了思想工作、种籽的精选和保管、条播密植、施肥整地等七条带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并传达了省委农村工作部“关于明年小麦增产办法的初步意见”,号召全体到会代表把全省明年的小麦产量提得更高。 (石正章)


第2版()
专栏:

陕西渭南县和平农业社连战五昼夜,力争丰产丰收。图为社员们正在碾场。 新华社记者 姜国宪摄


第2版()
专栏:

要提高红薯的身价
本报评论员
过去,红薯在人们心目中似乎只是一种粗糙果腹的东西,不能攀登主粮的大雅之堂,有的还认为“多吃红薯少营养”,对吃红薯不感兴趣。
是不是真的如此呢?本报今天刊登的南方薯类会议这条新闻,就对这个问题作出了答复,肯定红薯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食物。据化验,凡属籼米所有的养分,红薯都有,每一百克红薯中含有蛋白质二点三克,脂肪零点二克,碳水化合物二十九克,粗纤维零点五克,灰份零点八克,钙十八毫克,磷二十毫克,铁零点四毫克,这些都是人身体上必需的营养成分。红薯不单是一种富有营养的主粮,而且价廉物美、鲜甜可口,用途也比较广泛。在食用烹调上,可以蒸、煮、炸、烤,能做出酸、咸、甜、辣各种各样味道的美酒佳肴,招待贵宾。在综合利用方面,红薯可作许多种工业的原料,剩下的薯渣还可喂牲畜,从薯根到茎、叶都没有一点废物。总之,它对发展工业、畜牧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其实在我国红薯集中产区,农民一向把它作为主粮种植,有的甚至占全年口粮的50%左右,农民可以吃,难道城市人民就不能作为主粮吃用吗?从营养分析说明,它能作为人吃的主食粮种,特别是在我国目前粮食还不宽裕的情况下,教育不产或少产薯类地区人民吃些红薯也是完全应该的,可以行得通的。所谓红薯不能当主粮、单调乏味,实质上是一个思想、习惯和烹调使用技术问题。人的主观能动力是随着物质基础变化的,只要大家思想认识提高了,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今年,各地农民生产红薯积极性很高,红薯种植面积扩大50%到二、三倍,仅据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浙江、四川、云南、贵州等十个省的计划产量估计,就比去年增加一倍多,如以稻谷折合计算,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1%左右,这对改善我国粮食状况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在目前,社会上和粮食系统中,还有不少人对发展薯类生产的意义认识不足。有些粮食工作干部对经营薯类问题只单纯从业务观点出发,把加工、保管、运输等技术方面暂时存在的困难看得多一些,没有从我国六亿人民这个角度来考虑问题。因此,反映在业务思想上存在着三怕,即怕麻烦、怕赔本、怕负责任,因而不积极开展薯类的经营工作;另一方面也存在只管购销,不管生产,只管国家,不管群众的本位主义思想。就农民方面来说,红薯是种上了,但是,有些人对今年种了这么多红薯却抱有一些疑虑,即红薯是否真的能顶粮食用?怕国家收购少而影响自己生活的调剂等等,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疑虑,势必影响下一步对红薯的中耕追肥,从而影响红薯增产计划的实现。这次粮食部在长沙市召开南方薯类会议,提早安排和解决红薯的经营管理,以扩大购销促进生产,是很及时的。从以上情况说明,积极扩大红薯经营,不仅是一项经济工作,而且还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工作,它对改善我国目前粮食状况,巩固工农联盟和建设社会主义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当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目前经营红薯在加工、保管、运输、食用等方面存在的客观困难,但是,只要大家鼓足干劲,多想办法,这些困难是可以克服的。红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分布地区较广,不少地区的农民一年四季吃薯,农民能保管好,难道我们不能吗?关键是在于肯不肯干?肯干就会找到办法,不肯干就永远没有办法。湖南和有些省市已经在经营薯类工作上抓了一下,在食用、保管、加工等方面都创造了很多经验,目前湖南市场许多酒菜馆制成了一百多种红薯食品应市,就很受消费者欢迎。
要提高红薯身价,使大家乐于食用,不单纯是改变习惯,而是一个烹调加工的技术改革问题,各地应重视这项工作,有计划地培养几个典型,制作出“多样、美观、营养、价廉、卫生”的红薯食品,为扩大红薯消费打开门路。目前许多城市人民对红薯还缺乏食用习惯,还存在着一些思想顾虑,如何在这些人中树立起红薯的身价,仍然是思想战线上一项重要的任务,同时,要搞好薯类经营,光靠粮食部门还是不行的,必须与其他有关部门紧密协作,在当地党委领导下统一进行安排。如工业部门,特别是地方工业,应积极设计和制造能节省劳力、提高工效、操作简便、价钱便宜、适合农村分散加工的各种机械工具,以及研究适合农村使用的烘干办法,帮助农业社解决大量加工的困难,防止腐烂。运输部门则应及早总结已有的经验,做到快装快运,使红薯不受损失。只要大家共同协作,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积极经营甘薯的指示,及早做好各项具体准备,我们的薯类经营工作一定能大大向前推进一步。


第2版()
专栏:

丰产榜上 喜报频传
谷城县
△湖北谷城胡岗乡东升社第十六队队委黄明山试验的一亩三分田,每亩实打小麦二千四百一十一斤十二两,这块地为什么能收这么高的产量呢?是实行了深挖二次达八寸,全部宽幅条播,锄草二次,防治虫害三次,并作好了防倒伏工作。
鲁山县
△河南省鲁山县马楼乡胡泉店等六个管理区创小麦高额丰产新纪录,到6月9日上午已打的十九亩七分丰产小麦,平均亩产一千四百十二斤。其中胡泉店管理区王小水生产队里一亩零二厘丰产小麦,亩产达到两千五百六十三斤二两。在收打当中该县县委第二书记李天成同志自始至终参加了这块丰产田收打过程,并亲自丈量了土地。这个单位面积产量比去年全乡小麦平均产量高十七倍半。
△贺楼第一生产队一亩一分二厘小麦丰产田,平均亩产二千零七十四斤。胡泉店管理区郭云河生产队一亩六分丰产小麦亩产一千七百五十斤。薛寨管理区李金铭生产队一亩零九厘小麦亩产一千五百一十二斤。
△贺楼第三生产队二亩三分小麦平均亩产一千五百零六斤。贺楼第四生产队五亩三分七厘小麦平均亩产一千三百斤。贺楼第五生产队一亩七分小麦,亩产一千二百三十斤。虎营第十一队一亩小麦产一千二百五十斤。
△虎营第五队二亩小麦亩产一千零五十斤。三岔口分社一亩小麦产一千零四十五斤。王庄分社一亩半小麦平均亩产一千斤。


第2版()
专栏:

解放思想是最好的准备
记六安县淠东一社参观评比小麦
本报记者 于明
到了淠东一社,真是使人顿开茅塞。你走吧,走遍全社看不到一块孬麦。麦秆又粗又高,麦穗子又长又大。每块田边都插上牌子,写着七百斤,八百斤……一千一百斤。参观的人们看着又惊又喜,有几个人走进麦地里用尺子四周各量一尺,数数共有六百三十七棵,用大小不等的六个穗子数麦粒,平均每穗三十五粒。
根据这样计算每亩应收八百四十斤。他们到田头找到牌子一看,牌子上估产数,不多不少,和他们估算的完全一样。
我走进靠小河的一个人堆里坐下来。社员管继才正在这里开讲。他讲的是政治,又讲的是科学技术。
“同志们,这块小麦是我负责管理的,每亩估产八百多斤。咱就谈谈这块麦田吧!”
“今年这块麦田种的都是良种,实行了条播密植,合理施肥,还有精耕细耙,提早防治虫害……。”
“你们一定要说这太普通了,对!这些都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早告诉过的办法,可是过去有保守思想,就是没有好好实行,小麦年年只能收一、二百斤,今年我们听话了,都作了,就得到这么高的产量。咱们过去吃保守思想的亏吃大啦!”
“就拿条播密植的事来谈吧。我们过去也是撒播,后来改成条播,可是条播用捣粪的钉耙拉沟,播幅窄,底不平,种子挤成堆,麦苗不旺,行距过宽,也浪费了土地。去年,经过整风,大家都发挥了干劲,克服了保守思想,社主任桂景元想了个办法,根据钉耙的原理创造了一个四齿耙,就用它把播幅从原来的一寸多增加到二寸多宽,行距从原来六寸缩小到五寸。播幅加宽,播种子时就能撒得开,撒得匀,种子量也从原来每亩十多斤增加到二十多斤;行距缩小,土地也就被充分利用起来。”
我在这个社里访问了一些人,从他们的话里,我意识到这种大面积的高额丰产,这种现场参观评比,对人们解放思想,更加鼓足干劲,争取明年的大跃进有着多么重大的意义。
社主任桂景元说:他们在1953年就开始在九亩六分地上种试验田了,他们在这一年实行条播密植和采用良种问题上和保守思想进行了斗争,取得平均亩产四百四十六斤的丰产成绩,比当地同等土质的产量高了三倍。以后他们的试验田逐步扩大,高额丰产田的产量逐步提高,1954年有三亩多收到单产七百五十八斤,1957年有二亩多单产达到九百零二斤。但是这些高额丰产总是小面积的,今年全社二千二百多亩小麦一下提高到每亩八百斤以上,就使眼界豁然开朗了。他信心百倍地告诉了我两个奋斗目标,一个就是小麦以后的玉米。去年全社小麦的平均产量才二百一十五斤,今年一跳跳到八百斤,小麦是过去被人们认为低产的作物,都能这样提高二倍多,那么高产作物玉米呢?他们是全省玉米的高额丰产社,去年平均每亩达到四百多斤,今年收麦后,玉米争取每亩平均达到一千斤就有把握了。他们要在今年的小麦和玉米上每亩就要收到一千八百斤了。他还给我算了另一笔账,他在今年的麦地里找五块不同产量的麦地算棵数和粒数,每穗平均粒数达到三十五粒就达到今年的产量,而今年小麦每穗在七十粒以上的还很多,今年还有部分倒伏,深耕不普遍等的缺点。如果秋播的小麦克服了这些缺点。条播密植更搞得好,使每穗的粒子达到七十粒以上,明年全社就要培养三十亩小麦单产二千斤的高额丰产田了。这个社所在地的区委书记龚存良说,这个社原计划今年亩产四百斤,区委会还没有通过,现在他们达到八百斤,就鼓舞了全区的群众,准备明年在全区也要实行六、七百斤。六安地委书记也在现场评比会上表示,全专区明年也要力争小麦达到六百斤。
这仅仅是六安专区从上到下解放思想以后的宏图,而他们还是在丘陵山区。参加参观评比的还有著名的产麦地区淮北的代表们,还有土地肥沃的沿江地区的代表们,他们通过这一现场的实地观察,也纷纷表示,要对明年小麦产量的迅速提高做出伟大的成绩来。
准备明年小麦增产的关键,在于通过目前的现场参观评比,解放人们的思想,这一点看来是十分重要的了。


第2版()
专栏:

小麦的红旗
湖北日报记者 孙方 本报记者 罗重璋
湖北省光化县崔营乡幸福社的第二生产队,树起了一面小麦丰产的红旗。这个队的十一亩小麦平均亩产三千二百一十五斤。
5月底,中共襄阳地委和光化县委验收组的同志来到了崔营乡幸福社。
“听说你们社里小麦有双千斤?”验收组的同志问。
“嗯,二队有块小麦长得还不错,我们估产是双千斤,谁知能打到不?”社主任崔全典笑着回答。
社主任崔全典引导地委、县委工作组的同志到地里一看,小麦果真长得不错。社员们正在割麦,前面割麦,后面麦铺子拌腿,麦捆子撞屁股。地委验收组马守元同志说:“这好的麦子,量一块打几捆试试吧。”验收组的同志随便量了一亩零二厘不好不坏的一数,是三百五十八个麦捆,抽五个麦捆一打,共打出四十七斤小麦,每捆合九点四斤。大家都很惊奇:一般麦捆只有四斤小麦,这些麦捆要多打一倍。一计算,一捆九点四斤,三百五十八捆就是三千三百六十五斤多,说每亩能收三千多斤小麦谁相信呢?都说搞错了,打的麦捆是大个的。地委县委工作组的同志说:“好,这一亩多地的小麦通通打!”结果共打了三千二百四十九斤,每亩合三千一百八十多斤。
亩产三千多斤小麦的消息很快传开了。中共襄阳地委第一书记赵修、书记焦德秀等负责同志和光化、襄阳、均县、郧县等县委第一书记,以及农业科学研究工作人员和技术干部都冒着细雨验收来了。大家前来一看,麦子的确长得很好。经过实地测算,这一亩多地平均每亩一百一十多万穗,每穗平均三十五点八粒,最大的穗子有一百三十多粒,平均一万一千八百多粒一斤,部分还有八千多粒一斤的。如果按群众的话说,就是麦秆有人把高,大的麦穗像蜈蚣一样长,麦粒像小豆子一样胖,地、县委的负责同志认为:“一亩零二厘能收三千多斤,十一亩小麦长的也都差不多,也应该能收三千多斤,所以这十一亩小麦要通通打!”经过单打、单秤仔细验收,在1958年6月8日验收完毕:十一亩小麦平均亩产三千二百一十五斤!
这十一亩地的小麦是怎样争取达到亩产三千二百一十五斤的呢?
这块地正处在汉水边的一个新淤积起来的河洲上,这个河洲叫小猪圈洲,在1952年以前还能行船。以后,幸福社的社员在河的上游种了十多亩芭茅,减缓了河水流速,造成一个回流湾,淤泥渐渐沉积下来。1953年出现了一个有七、八亩地的小洲。以后芭茅逐年扩大到三百多亩,每年淤积一两尺深,到现在已经淤积了四百多亩土地。土层很厚,有一丈五尺深。土壤疏松肥沃。群众说这里的土壤像烙的油饼一样一层一层的,用手指一捏很细,很柔和,并且地下水位高,土壤很能保墒。过去群众在这洲子上撒些大麦、高粱,收就收,不收就丢。去年这里的小麦平均亩产五百多斤,产量高的达到亩产七百多斤。秋季高粱也长得分外好,有丈把高,每亩收了七百多斤,这就引起了社干部和社员对这块地的重视了。
去年夏收时,社主任崔全典参观了襄阳专区谷城、随县等地的小麦,心里感到很难过:“为什么人家的小麦长得这好,而我们社的自然条件好,产量反不如人家高呢?”在参观时他一句话没说,心中暗想:“今年是不行了,看明年吧!”回去后就发动社员总结夏收,准备冬播,坚决改变过去的一些不良的耕作习惯,把冬播搞好。第二队的生产队长王家林也想:“小猪圈洲的土地不坏,今年一定要种好!”过去这里冬播时只犁一道,有时连犁也不犁,用棍子往地上戳个眼子,撒上几颗籽完事了。去年他们组织了七个犁地的老把式,在小猪圈洲上搭了个茅棚子,住在那里犁地。在秋分前后开始犁第一道,犁有两寸半到三寸深,将尺把深的青蒿(每亩约有二千多斤)翻到地下作绿肥;随犁随耙。他们说沙质土壤寒气大,要耕深点,多炕一炕,土质暖和些,第二道犁到五寸半到六寸深。由于牛力弱又是旧式犁耕不动,有的牛累得不吃草。有的社员就说出怪话来了,有的说:“犁这深干么事?,这地犁不犁都长庄稼。”有的说:“看把牛累得这狠,想吃牛肉了吧!”他们不动摇。在种时又犁第三道,这道只犁两寸多深,把土耙得很碎。
寒露前五天就开始播种了,去年通通换上了南大“二四一九”良种。播多少种子呢?队长王家林想:“今年下个决心,搞个撒播密植!”为了保证质量,十一亩地通通是他一人播的,平均每亩地撒了三十二斤种,撒得很密很匀。有些人又出来说话了:“撒这厚怎样长庄稼呀!”“这是粮食!撒这多还不如多分给社员点过年好吃馍馍。”王家林反驳他们说:“今年吃馍馍,明年还吃不吃馍馍?种田莫心痛种子,心痛种子就不能多收粮食。”
麦苗一出来绿油油地,像秧田里的秧一样,真是好看。过去河洲里有很多大雁,吃起麦苗来很厉害,一嘴斩一蔸。去年他们专门派了两个人,住在河洲上的茅棚里,白天黑夜看大雁,结果这十一亩麦地一点没受雁害,保证了齐苗、全苗。苗子长得太密了,草也就长不起来,所以没锄草,只打一次大垡子。也没有追肥。
一开春麦子长得更好看。到底麦子长得有多密?社主任崔全典给我们讲了个笑话:有次他和其他几个社干部到河洲上去看麦子,从芭茅里赶出来一个兔子,兔子见了人往这块麦地里一钻,被麦秆子撞了回来,又往上一跳,被麦秆子架住了。等他们上前去捉,兔子又挣扎着钻出来从别处跑了。据说有的社员在这块麦地里还捉住两只兔子,因为兔子被麦秆夹住跑不动了。
麦子长这好能收多少呢?开始有老农说只能收七、八百斤。社主任崔全典心想:“去年高产的小麦,每亩收过八百多斤,这块小麦要好得多,总能收千多斤吧!”开始干部估了一千斤。可是二队徐婆婆说:“说大话游遍四海,吃西瓜皮不要钱买,估的多,收的少,简直是糊球搞!”她这样一说,把干部也说动摇了,队长王家林说:“过去谁见过千斤小麦呀,今年估产一千斤,的确也没有多大把握。”后来麦子抽穗了,几天就出齐了,穗子又大又整齐。干部看到别的社的千斤亩比这块地的麦子还差得多,就又估了亩产一千五百斤。崔全典到谷城参观了湖岗乡东升社的双千斤亩麦地后想:“我们小猪圈洲的一块麦子,比这块还好,恐怕不只收一千五百斤。”他回来和其他社干部一研究,又提高到亩产双千斤。干部估产双千斤还不敢向群众宣布,后来群众知道了,有人说:“嘴是扁的,舌头是圆的,他们喜欢咋说就咋说,将来收不到那多看他们再怎么说!”
徐广银老汉在这块地旁边问王家林:“队长,这块麦子估的几多?”
“亩产两千斤。”
老汉把脚一跺:“闭着眼睛瞎说!”
在细打验收后,王家林又问徐广银老汉:“你看咋样?”
徐老汉点点头说:“真没想到,这好的麦子不光我没见到过,就是我爹我爷也没见到过!”
这也难怪,过去谁看见过亩产三千多斤的小麦啊!不亲眼看到谁能相信呢。
襄阳地委第一书记赵修同志和其他地委、县委负责同志以及技术干部都认为:这十一亩小麦平均每亩收到三千多斤并不奇怪。这是完全符合过去推广的深耕细耙、密植匀播、施足底肥、混合施肥、层层施肥的道理的。
大家认为:虽然这块地只耕到五寸半深,可是这是新淤的河洲,土层很厚。经过挖土检查,较好的土壤有一百九十四公分(近六尺),有十二层,层层都含有多种肥料。由于深耕,层层都有肥料,麦子的根也扎得很深,最深的有一百七十四公分(五尺)多深。所以虽然种得很密,没有锈根,基本上也没有倒伏。由此证明层层深耕,层层施肥是个好经验。
大家认为:这块地所以能产这多小麦,主要是种得密,种得匀,土地利用高,一亩有一百多万穗,而且穗子大,籽粒饱满。大家认为:这块地虽然每亩只下了二千多斤绿肥,可是由于河洲的泥土是从上流冲下来淤积起来的,含有很多有机物,等于施足了底肥,而且施的是混合肥料,氮、磷、钾配合得较好,因而麦子长得好。
大家还认为:这块地的地下水位高,墒大,今夏虽然天干,也没受到影响,这也是能产这多麦子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可见,把旱地变成水浇地也能大大提高小麦产量。大家认为:从这块地可以看出小麦的增产潜力还是很大的,这个社的干部群众也认为这块地的生产还有很大缺点,如土垡子整得还不够碎,因而播种的也还不够匀,在大垡子上苗很稀,在窝窝里苗又挤成疙瘩。他们下决心明年再创亩产四千斤的高产纪录。既然这块地在今年达到了小麦亩产三千多斤,为什么到明年、后年不能做到小麦亩产四千斤,甚至五千斤呢?既然这块地的小麦能够达到这样的高产,为什么别的地方的小麦不可能达到这样的高产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