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58-06-12

1958-06-12新闻联播 文字版

卫星农业社发出第二颗“卫星” 二亩九分小麦亩产3530斤 湖北幸福社十一亩亩产3215斤

第1版()<br/>专栏:<br/><br/> 卫星农业社发出第二颗“卫星”<br/> 二亩九分小麦亩产3530斤<br/> 湖北幸福社十一亩亩产3215斤<br/> 本报郑州11日电 河南省遂平县卫星农业社第二生产大队五亩小麦平均亩产二千一百零五斤的消息传开以后(这个消息登在本报6月8日第一版),这个社的小麦经过继续打场脱粒,10日第一大队二分队又有二亩九分地总产量达到一万零二百三十八斤六两,平均每亩亩产三千五百三十斤七两五钱,比二大队的最高产量每亩多一千四百二十五斤,超过这块地去年每亩亩产七百五十斤的三倍多。这个丰产奇迹,是二分队队长陈世俊、副队长梁友仁、团支委曹玉娥、技术员陈根和保管员陈红运等六个同志在小麦丰产试验田里培育出来的。<br/> 这块二亩九分地的小麦长的特别好:穗大且长,籽粒饱满,稠密均匀,每亩平均有一百二十多万株。在麦收前,全县各地许多群众和农业技术员都来此作了参观评比。10日,这二亩九分地的小麦脱粒时,在打麦场上监督打场、扬场和过秤的有中共遂平县县委委员、农工部副部长陈丙寅,卫星乡乡长银宗武,卫星社社长锺清德和这个大队的干部。另外,还有好几十个社员。脱粒后产量经过多次核算,土地进行数次丈量,丰产的事实完全可靠。<br/> 这块二亩九分地获得高额丰产奇迹的主要经验是:第一,肥料多,分期施,从种到收一共施了十次肥。播种前施三次底肥,第一次施三万斤,第二次三万七千五百斤,第三次施了十担人粪尿,播种后,每亩又追施厩肥、人粪尿七十担,以后又分期上两次杂肥四十二车、两次化肥共三十五斤。在麦子拔节前后,为了防止小麦倒伏,连续上两次草木灰,每次是二千斤,这样使麦子生长五尺多高,没有一株发生倒伏现象。第二,普及良种,加大播种量,实行匀播密植。每亩平均下碧蚂一号良种三十斤,比过去增加一倍,全部种籽都经过可湿性六六六粉拌种,并且还全部采用了五寸见方方格密植播种法。第三,分期浇水四次。浇水方法是采用小水畦浇,播种以前,浇了一次抗旱底墒水,播种以后,又浇了三次水。第四,及时地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往年这个地方吸浆虫非常严重,今年吸浆虫快要繁殖的时候,先后喷射了三次药剂,免除了吸浆虫对麦子的危害。当小麦遇到冷霜的时候,还及时熏烟防霜两次。<br/> 这个高额丰收的喜讯传出后,全省人民都欢欣鼓舞。现在不少地区正组织干部、群众前往卫星社参观学习这一先进经验。<br/> 本报武汉11日电 湖北省光化县崔营乡幸福社第二生产队有二十九亩小麦,经过详细验收,每亩产量达二千一百七十三斤七两,其中有十一亩达到亩产三千二百一十五斤。参加这次验收的,除襄阳地委、光化县委组织的专门验收工作组外,还有华中农业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湖北省农业部门的技术干部和不少的新闻记者。他们除了亲自参加打麦、过秤外,还对这块地进行了测量,查实了面积。<br/> 据测算,特别高产的十一亩,每亩有穗一百万株以上,麦秸大都高达一百五十公分左右;穗长一般在十公分上下,每穗有三十五粒左右,有的长达十六到十七公分,每穗有一百多粒。就通常的情况,小麦大约要一万五千粒至一万七千粒才有一斤重,但这里一般只一万一千多粒就有一斤,有一部分麦穗甚至只有八千多粒即达一斤。<br/> 这块地,在汉水中新冲积起来的一个洲上。从1953年起这个洲逐年淤积起来的泥层深达一丈多。去年提前在寒露前五天开始种小麦。用的种子是“南大二四一九”。它的前作物是高粱。据这次验收的初步总结,在这块地获得小麦高额丰产的主要经验是:(1)匀播密植,平均每亩下种量达三十二斤。全部种子都经泥水选过,并用赛力散药剂拌过,播的很均匀,土地利用率接近100%。(2)深耕。这块地除了淤积泥层松而且肥,去年冬播前又犁了三遍,深耕约六寸左右。麦根向下长得特别深,许多根长达七寸。有的根长达五尺多。(3)底肥足。这块地除了去年冬播前每亩翻耕约二千斤青蒿作绿肥外,未施其他肥料。主要也由于逐年淤积的泥层很肥,又合乎分层施肥的要求。由于耕的深播的匀,底肥又足,虽然种的很密,却没有锈根,基本上没有倒伏。<br/> 幸福社的农民认为尽管这块地获得小麦的最高产量,但是这块土地整的还不够细,耕的也不够深。增产潜力还不少。他们计划明年在这块地上要创造亩产小麦四千斤的纪录。(附图片)<br/> 左图:幸福社丰产的小麦(左)与一般的小麦比较。<br/> 新华社记者 于澄建摄<br/> 下图:幸福社打麦场上一片丰收景象。 新华社记者 于澄建摄<br/> 小麦:这顶“帽子”我戴不下,你自己戴吧!吴耘

拦洪大坝 横锁沙河 十三陵水库十万建设者狂欢祝捷

第1版()<br/>专栏:<br/><br/> 拦洪大坝 横锁沙河<br/> 十三陵水库十万建设者狂欢祝捷<br/> 本报讯 十三陵水库的建设者经过一百四十昼夜的紧张劳动后,昨天人人振奋,个个欢腾,庆祝水库的主体工程——拦洪大坝的土方工程在洪水到来以前胜利完工。<br/> 现在,这座耸立在明十三陵的蟒山和汉包山之间的拦洪大坝,已经把多年为患的温榆河的沙河支流紧紧锁住。这座像一条桂鱼斜卧在首都北郊的十三陵水库,能够拦住二百多平方公里流域面积内的洪水,蓄水六千万立方公尺,浇地二十五万多亩。<br/> 有十万人参加的祝捷大会在下午三时开始。十三陵水库修建总指挥部总指挥罗文坊少将致开会词后,国务院副秘书长齐燕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甘泗淇上将、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张含英、教育部部长杨秀峰、中国人民解放军驻京部队司令员杨成武上将、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万里等先后讲了话。<br/> 昨天,整个水库工地呈现出一片不寻常景象。到处是人山人海,红旗招展。毛主席写的“十三陵水库”五个大字贴在拦洪坝的胸前。<br/> 国务院副秘书长齐燕铭代表国务院向水库建设者们表示祝贺。齐燕铭说,在党中央和毛主席关怀领导下,全体建设者们把水库的主要工程完成了。解放军在战争中是常胜军,在建设中是生产能手。机关干部、学生和其他知识分子,有相当一部分没有或很少劳动过,这次同人民群众一起修水库,从劳动中受到一次很好的锻炼和教育。许多国际友人和外国专家们也为水库付出了劳动,我们向他们表示感谢。<br/> 甘泗淇、杨成武上将勉励全体建设者,要决心战斗到底,把水库的全部工程修得漂漂亮亮。<br/> 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万里,代表市委向水库全体建设者致以热烈的祝贺。他说:首都人民把十三陵水库工地当作共产主义的大学校。今天所取得的胜利,是首都全民的胜利。他号召大家再接再厉,彻底完成水库的全部修建任务。<br/> 工地的各段、队指挥向大会报捷和工地副总指挥宣布第四次评奖结束后,合唱队队员们唱起了音乐家歌颂十三陵水库的新作品“移山倒海”。<br/> 联欢开始,十万建设者在方圆几十里的工地上载歌载舞,人群中不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二十多个专业艺术团体的演员们在大坝南北两面,进行慰问演出。<br/> 在小孤山南面,五千多个解放军战士、农民和商业工作人员围成一个大圈,观看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和天马舞蹈团演唱的精彩节目。九个女演员刚唱完赞扬“九兰组”的打夯歌,突然从台下跳上九个穿着天蓝色上衣的姑娘。她们紧紧握住女演员的手说:“谢谢你们对我们的鼓励。在结尾工程中,我们一定要干得更加努力。”这时,台下的观众高喊着要“九兰组”也唱一个打夯歌。“大兰”阎秀兰随口就编成曲子领唱起来:“土方工程完了工呀,大家来联欢啊。联欢结束后呀,更要加油干哪!”<br/> 大坝北面的一个圆圈里,胸前挂着十三陵水库奖章的老农民陈文祥正在用亲身的经历,向战士们说:“解放前,这里的农民特别怕水,一夜之间,水就把周围几百亩田都淹没了。现在,大家特别想水,都希望它早点来。”他的话道出了当地千万农民对水库拦河大坝土方工程完工的喜悦心情。<br/> 入夜,工地上万盏灯火齐明,十万义务劳动大军的歌声四起,停留在大坝两旁的汽车、火车,又川流不息地奔驰在各条线路上。大坝结尾和美化十三陵水库的各项工程开始了,他们一致的口号是:让高山低头,让龙王投降,不修好十三陵水库,决不收兵!(附图片)<br/> 上图:十万劳动大军在雄伟的拦洪大坝前庆功 本报记者 吕相友摄<br/> 下图:壮丽的水库工地之夜 (北京晚报供稿)

向创造奇迹的农民兄弟祝贺

第1版()<br/>专栏:社论<br/><br/> 向创造奇迹的农民兄弟祝贺<br/> “前年卖粮用箩挑,<br/> 去年卖粮用船摇,<br/> 今年汽车装不了,<br/> 明年火车还嫌小。”<br/> 亲爱的读者,当你前些日子在本报第八版上读到江西井冈山农民的这首豪迈的民歌的时候,你也许会想:这是浪漫主义的作品,粮食怎么能增加得那么多那么快呢?可是,我们今天所处的这个时代就是这样富于革命的浪漫主义的色彩!多少世纪以来一直被当做美丽的幻想和神话的东西,于今一桩桩地变成了现实!人们歌唱着的,就是已经实现了的或者很快就要实现的。<br/> 最近几天,各地纷纷传来小麦高额丰产的捷报,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捷报啊!为六亿人民的幸福而付出过无数心血和汗水的人们,谁能够不为这样伟大的胜利而欢欣若狂!看吧,安徽省六安县淠东一社的二千二百亩小麦经过预测,平均每亩产量可达八百斤。其中有二十八亩亩产可达一千多斤。河北省宁津县利民社六百七十六亩小麦,估计每亩可产七百斤。湖北省襄阳专区,亩产一千五百斤到二千斤的小麦各地都有。该省光化县幸福农业社有十一亩小麦,亩产实产达到三千二百一十五斤。这些产量数字,比一般产量已经高出不少倍,可是,这还不是今年的全国最高纪录!截至今天收到的消息,全国最高纪录出现在河南省遂平县卫星农业社。在那里,有二亩九分小麦每亩产量达到了三千五百三十斤七两半。这好像只是一个理想。但是不然,这是现实!这是已经拿到手的实物!<br/> 在党的“八大”第二次会议上,刘少奇同志代表党中央所作的报告中说过:“我们有六亿多人口,我们党同这六亿多人口结成了血肉的联系,依靠这伟大的力量,凡是人类能够做的事,我们都能够做,或者很快就能够做,没有什么事我们不能够做的。”亩产三千多斤,这是前人很难想像的产量。但是现在我们做到了。<br/> 党中央一再号召我们,要敢想,敢说,敢做,不要妄自菲薄,委靡不振。这许许多多的小麦高产纪录证明,只要我们想到了,干到了,就得到了丰硕的收获。那些还在“观潮”、还要等“秋后算账”的人们,现在该作何感想呢?让我们奉劝他们:不要再怀疑观望了,赶紧振作起来,跟着时代、跟着群众一起前进吧!<br/> 今天的伟大成果,不是天公赐与,是我们勤劳勇敢的人民双手创造的。在我们的优越的社会制度下面,在我们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了的党中央的领导下面,我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可以变成无穷无尽的力量。只要我们认真发动群众,全心全意依靠群众,我们国家就可以创造出前无古人的奇迹。小麦生产如此,其他任何事业也是如此。<br/> 二千多年以前,我国的古圣先贤就有了“尽地利”即充分发挥地力的远大理想。现在,在我们的国家,充分发挥地力的时代已经到来。小麦只能低产不能高产的老观念,不是已经为活生生的事实打破了么?今年,或许我们只有十多亩地达到亩产三千几百斤的产量,到明年,我们就可能有成千上万个这样的十多亩。这决不是幻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革命,要求人们精神的解放;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人们精神的解放,又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跃进;这种生产力的跃进,又继续刺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改进和人们思想的前进。人们在不断地改造自然界的斗争中,不断地改造社会和改造人们自己。”(刘少奇同志在“八大”第二次会议上的报告)。今天的小麦高产纪录,使人们的思想从“小麦是低产作物”的迷信束缚下解放出来了。人们的思想跃进一步,必然会推动事物再跃进一步。五亿农民的思想跃进,将要发生多么巨大的威力!<br/> 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一个创造,任何一种奇迹,无论它出现在什么地方,很快都会变成全社会的财富。我们看到,从中央有关部门以至湖北省的有关领导同志和农业科学家们,都已经赶到光化县幸福农业社去进行实地观察研究,总结经验。我们要把这一经验向全国推广,掀起一个全国小麦生产赶先进的高潮。在还没有出现这样的高额产量的地区,不要以为只有在特殊肥沃的土地上才能创造奇迹。只要我们善于吸取先进的经验,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创造奇迹。湖北襄阳专区的经验证明,各种各样的地区,包括山坡旱地,都能够争得高额丰产。枣阳县二十二个社的二百多亩千斤以上的小麦丰产纪录,大部分出现在历来产量只有一百多斤的瘠薄岗地上。竹溪县是有名的大山区,可是这个县的左溪乡民主社却有十二亩二分小麦平均亩产达到二千零一十九斤。“没有不良的土地,只有不良的耕作”,这句话永远是真理。在我们五亿多聪明勇敢的农民面前,什么样的瘠薄土地不能变成肥沃的良田呢?一切都是劳动创造的,肥田也是劳动创造的!我们相信,人民群众的劳动和智慧,将对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无穷无尽的贡献。<br/> 让我向创造奇迹的农民兄弟祝贺,祝贺他们不断地得到更大的胜利!

水库工地之歌

第1版()<br/>专栏:<br/><br/> 水库工地之歌<br/> 汗珠洒地坝修成<br/> 汗珠亮晶晶,<br/> 洒遍十三陵;<br/> 一粒汗珠一颗星,<br/> 星星不如汗珠明。<br/> 天上星星冷清清,<br/> 我的汗珠是热情,<br/> 汗珠洒地像宝石,<br/> 汗珠洒地坝修成。<br/> 许宗尧<br/> 群众赛过活神仙<br/> 十三陵前英雄会,<br/> 干劲冲破九重天,<br/> 要让那青山抱绿水,<br/> 群众的智慧赛过活神仙。<br/> 山腰筑起拦洪坝,<br/> 又浇庄稼又发电,<br/> 起伏山峦环湖路,<br/> 桃红柳绿景色鲜。<br/> 修建剧院迎宾馆,<br/> 湖水之上荡游船,<br/> 沙滩变成好水地,<br/> 虎山变成花果山。<br/> 莫非桂林山水到,<br/> 莫非西湖在眼前,<br/> 嫦娥止步不奔月,<br/> 要来工地把土担,<br/> 香甜要数劳动果,<br/> 幸福——<br/> 莫过建设祖国的好河山。<br/> 朱明道<br/> 扁担挑出幸福来<br/> 一根扁担软溜溜,<br/> 挑起筐子颤悠悠,<br/> 我给高山大搬家,<br/> 吱儿啦吱儿啦往前走。<br/> 你在前那个我在后,<br/> 前后挑起一大溜,<br/> 左一趟那个右一趟,<br/> 人来人往似水流。<br/> 挑的那太阳西山落,<br/> 挑的那月亮露了头,<br/> 挑的那大坝往上长,<br/> 挑的那高山低了头。<br/> 扁担挑出幸福来,<br/> 挑土的人儿乐悠悠,<br/> 浑身的劲儿使不尽,<br/> 吱儿啦吱儿啦往前走。<br/> 德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