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6月1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关于厚今薄古问题
郭沫若
编者按北京大学历史系的师生在5月15日写信给郭沫若同志,请他谈谈关于历史研究和教学的方针问题。下面是郭沫若同志答复他们的一封信。
关于历史研究或教学的方针问题,陈伯达同志提出的“厚今薄古”四个字,言简意赅,只要我们能把它实行起来就好了。
“厚今薄古”本来并不是伯达同志个人的意见,毛主席早就提出过要我们重视近百年史的研究。今年2月,在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主席提出了一位朋友批评共产党的十六个字
“好大喜功,急功近利,轻视过去,迷信将来”,加以指正,说共产党正是这样,正是好社会主义之大,急社会主义之功,正是“轻视过去,迷信将来”。这“轻视过去,迷信将来”就是所谓“厚今薄古”。不仅历史研究应该以这为方针,任何研究、任何事业都应该以这为方针。
事实上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一切都当从发展上来看问题。历史是发展,不是倒退。尽管旧时代的发展是不自觉的,统治阶级甚至还有意以“厚古薄今”来箝制思想,然而一切事物的发展仍然今进于古。无论怎么说,铁器时代进于铜器时代,铜器时代进于石器时代,或者是近代进于封建时代,封建时代进于奴隶制时代。今天是自觉发展的时代了,我们正应该标榜“厚今薄古”来打破迷信,解放思想,形成发展上的大跃进。
当然“厚今薄古”也并不是说只要今,不要古,或者是把所有古代的遗产都抛弃,并不是那样。这两者是对待着说的,对于今是要得多些,对于古是要得少些。国家不能把重点摆在研究古代或古物方面。古代史和古文物也须得研究,但只能占比较小的比重。例如中国科学院有六十几个研究机构,有六十多个是属于今的,只有几个是属于古的。而且我们的重点所是原子能研究所、经济研究所等,而决不是古代史研究所,考古研究所等。这就是实际上的“厚今薄古”。像古时候的“学古入官”,“好古敏求”,搞学问就是搞历史的那样的时代,是老早过去了。
搞古代历史的人是要有一些,搞考古工作的人也要有一些。但搞这些工作的同志更要有“厚今薄古”的精神。我们为什么要搞古代史或研究古文物?目的是在阐明历史发展规律,让人们掌握这个规律,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为现在或将来的建设服务。我们并不是为考古而考古,更不是为崇古而考古。有“厚今薄古”的精神而从事考古,也就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而从事古代研究,这样就如居高临下,使研究的对象能听自己的驾驭,历史发展的途径尽管有怎样的曲折迂回。都无所逃形而历历实现在眼底。假使没有“厚今薄古”的精神,那就只能是古人的俘虏,古文物的俘虏,一群老古董和书呆子,既无补于实用,也说不上什么学问。两千多年来,中国的旧学界是沉浸在崇古的空气中的,言必称唐虞三代、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请问究竟出了多少了不起的人才?“厚古薄今”的方向是应该老早转换了。
记得1951年7月28日中国史学会在北京举行成立大会,在那会上我讲过一次话。我说,中国史学界在历史研究的方法、作风、目的和对象方面,在党的领导下已经开辟了一个新纪元。我举出了六点来证明:(一)从旧时的唯心史观逐步转向为唯物史观,(二)从个人单干逐步转向为集体研究,(三)从名山事业逐步转向为“为人民服务”,(四)从贵古贱今逐步转向为注重近代,(五)从大民族主义逐步转向到注重少数民族,(六)从欧美中心主义逐步转向为注重亚洲历史。我当时为了鼓励大家,所说的多少是出于自己的期待。(详细记录见1951年9月29日“进步日报”〔当时“大公报”的改名〕附刊“史学周刊”第38期)。照今天的情况看来,史学界的转向速度并不那么快。“厚今薄古”的口号提出后,全国学术界都在辩论,这一方面是好现象,但在另一方面也就表明学者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并未十分深入而一致,我们在思想革命上还需要作很大的努力。
当然,崇拜古代也有它的历史根源。不仅我们中国是这样,外国也是这样。我们以前是言必称唐虞三代,外国是言必称希腊罗马。这里有它根深蒂固的依据。例如古典艺术品是有它的不朽性,为后人所不能摹仿的;古代思想家和文艺家的作品也有它的不朽性和独创性,这就是“厚古薄今”的思想根源。对这种情况,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导言中已经解释过,他是就希腊艺术与莎士比亚的诗剧来说的。特别是对于希腊艺术的不朽性和不可企及处,他说得很透辟。他说那是和古代未发展的社会形态相适应。古典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所以古典艺术作品便成为不朽的典型和不可企及的范本。“一个大人不能再成为一个小孩子,要不他就是呆子”。但他须得从更高的阶段上来发挥孩童的天真的本质,也就是创造性和积极性。这是说得再醒豁也没有的。
就中国古代艺术来说,殷周的青铜器是具有高度的艺术性的,不仅今天搞假古董的人摹仿不到,两千多年来没有一个时代的铜器能够和殷周相比。其原因正如马克思所说:产生那种艺术品的未成熟的社会条件是永远一去不复返了。古器物之所以古奥也还有年代的经历包含在里面。尽管你在形式上摹仿到,甚至把古物作为模子从新翻沙,也翻不出那种的古香古色。那就是因为没有经过那几千年的岁月,没有受到原艺术作品在外部和内部所起的变化。所以古艺术品的确是不朽的和不可企及的。但是,能不能根据这一点,便可以认为古代的一切东西都比后来的好呢?当然不能!那样就真正成为“呆子”的思想了。那种想法是“以偏概全”,“厚古薄今”的人正是使用的这种方法,正是希望大人再成为孩子的一大群“呆子”!
中国古代的思想,特别是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也有它的不朽性和不可企及处。因为那时正是中国历史由奴隶制进入封建制的时代,学术思想上有一个飞跃式的解放运动,当时确实产生了不少杰出的思想家和艺术家。更加以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的长期停滞,历来的思想和文艺脱不掉百家特别是儒家的窠臼,所以春秋战国时代就愈见显得是黄金时代。但在今天不同了。今天中国的社会已经实现了两个阶段的跃进,思想和文艺,虽不那么显著,也有飞跃式的发展。像毛主席的思想和诗词就是前无古人的。我们在今天依然还要厚古薄今,那简直是“呆子”中的呆子!
今天我们的知识比古人丰富得多,就是三岁的小孩子所知道的东西,在某些方面,也远远超过了孔夫子和孟夫子。例如,今天的三岁小孩子都知道有第三个苏联的人造地球卫星,古时的圣贤就根本连做梦也没有想到。当然,我们也并不想“以偏概全”,把古代的好处一概加以抹煞。再说一遍,古代史和古代文物,是须得加以研究,研究它的人不能太多,但也必须专深,才能发挥史学和考古学的作用。要阐明历史发展的正确轨迹,要强调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创造热情,他们尽管在物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依然留下了不可企及的典型作品,这样就使得我们能够准确地掌握规律,提高热情,勇于创造,勇于改革当今和今后的客观世界,来提高人民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水平。以批判的精神来研究古代,在今天和今后依然是必要的。要有人担任这项任务,而担任者必须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方法,也就是“厚今薄古”的思想方法,以保证自己和受自己影响者的红透与专深。红不透是专不深的。既要红、又要专,红要透,专要深,每一种业务都必须如此。研究历史和考古的人尤其必须如此。研究历史和考古的人是容易陷没的,搞得不好,每每爬不起来,所以必须更加坚决地抱定“厚今薄古”的精神以防自己陷溺并陷溺别人。像在海水深处游泳的一样,尤其必须精于游泳术。
搞历史是要掌握资料的,但这不是目的。我们不能成为资料的俘虏,要掌握它,据有它,成为资料的主人或支配者。资产阶级的史学家只偏重资料,我们对这样的人不求全责备,只要他有一技之长,我们可以采用他的长处,但不希望他自满,更不能把他作为不可企及的高峰。在实际上我们需要超过他。就如我们今天在钢铁生产等方面十五年内要超过英国一样,在史学研究方面,我们在不太长的时期内,就在资料占有上也要超过陈寅恪。这话我就当到陈寅恪的面也可以说。“当仁不让于师”。陈寅恪办得到的,我们掌握了马列主义的人为什么还办不到?我才不相信。一切权威,我们都必须努力超过他!这正是发展的规律。
搞历史的人,尤其搞外国史或世界史的人,精通些外文,我看是必要的。当然,这也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同样不能成为俘虏,而要成为支配者。精通些外文有好处,可以接触外国资料,更可以和外国学者交流经验或作思想斗争。中国的著作译成外文的,我觉得太少了。连毛主席的著作,译成外文的都并不很多。我们在这一方面实在应该补补课。单懂外文不行,还得懂专业,因此搞历史的人搞些外文,我看倒不是多余的事。不过不应该强调“外文第一”,那是毫无问题的。事实上外文不是第一而是第二或第三,第一是思想、方法、立场——即是说“政治是统帅”。搞专业有了统帅,而再精通些外文,那就有利而无弊了。
学历史有它的重要性。历史是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具体的教材。通过历史来教育人民、教育后代,甚至教育人类,是有它的不可轻视的功用。由于肤浅地了解了“厚今薄古”的含义,有些人发生了轻视资料、轻视旧书本的念头,甚至搞历史的人也感到苦闷,这也是一种偏向。总之,“厚今薄古”必须同时并提,今古是相对的,厚薄也是相对的,“厚今薄古”同时并提便成为合理的辩证的统一。如果搞历史的人听到“厚今薄古”而感到苦闷,那正证明他一向是“厚古薄今”。这样的观念必须立即改正过来,抱定“厚今薄古”的方针来搞历史,那就会心情舒畅,而且会在史学研究上出现大跃进。


第7版()
专栏:

勤工俭学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东北工学院师生在劳动中改造思想,掌握科学技术知识
本报讯 记者林沫报道:沈阳东北工学院广泛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师生们都要在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大跃进中贡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并在实际生产活动中,更深入地改造思想,更透彻地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将在今年暑假毕业的一千二百多个同学,承担了各厂矿的四十八项设计任务,90%的同学都以实际设计代替了过去的假想式的毕业设计。采矿系的十四项设计,大部分都是县工业。电力系的同学正在给武汉钢铁公司设计一个轧钢机的全套电力设备。有色金属系选矿专业担负着一个规模相当大的铅锌矿的设计任务。更为繁重的本溪炼铁厂某高炉的改建设计,则由钢铁冶炼、电力、机械三系的部分师生共同担任。矿电系的应届毕业同学已全部投入了矿井的通风、排水和卷扬机的设计工作。
校内其他班级的同学也有计划地安排了各种生产活动。有五百多人每天分三班在校内实习工厂参加劳作。还有五六百学生分别到厂矿及野外进行实习。一年级的一千多同学,在校内负责二百多亩地的蔬菜种植。
校内的大、小一百多个试验室,绝大部分已投入生产活动,实际上已成为全市综合性的试验室。鞍山和本溪钢铁公司都已利用该校的试验室进行试验。
同学们对勤工俭学有很高的积极性,在老师的指导下,短时间内已获得了可喜的成绩。电力系三年级的师生,在二十天时间内,试制成功了电子模拟计算机、有线广播机,重新设计和改装了电力睡眠机、超短波电疗机、电力刺激机。
东北工学院的勤工俭学活动,不仅创造了经济价值,支援了国家的工业建设,更重要的是通过勤工俭学的活动,师生们对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的正确性有了比较具体和深刻的体会。不少教师明确了理论必须结合实际,教育必须为生产服务。过去对生产中的安全这门课,在教学中普遍受到轻视。教的人不起劲,学的人没兴趣。都认为这是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和科学价值。最近师生们下矿井工作过一个时期,亲身经历到生产的安全对职工的生命和生产的好坏多么重要,对这门课的看法就不同了。冶金系教师过去对同学讲高炉,都是讲最先进的、自动化的。这次同学们下去,生产部门要他们设计几吨容量的小高炉,而且要经济、耐用、构造简单。同学们只得临时查遍各种资料,到处求师访友,最后勉强设计出来的高炉,却是既不经济,又不简单。有的教师,过去在课堂上对书本理论讲的头头是道,但一到工厂见到机器,却像老虎吃天,无处下手,有的就躲避实际问题,绕开机器走路。面对着这些现实问题,有些教师开始觉悟了。
电力系的许多同学体会到,通过勤工俭学活动,可以大大提高学习质量。同学们过去在课堂上听老师讲电学原理、电动机的构造,老师在黑板上画了很多图,自己也记了很多笔记,但机器的构造到底什么样,自己脑子里还是稀里糊涂。这次一遇到实际操作,开始连线路都接不对。在试制电子模拟计算机、电力睡眠机、超短波医疗机的操作过程中,多次遇到问题,结合书本知识,反复试验研究,当问题解决之后,再提高到理论上,这样学得的知识就实际和深刻了。同学们从而感觉到,只有在理论联系实际的情况下,所学得的才是真正有用的知识。周孔章老师说,过去他备课,讲一个问题要翻很多参考书,互相参考对照,理论加理论,原则套原则,究竟实际是否如此,自己也没有把握。他觉得经过实际生产,再上讲堂也理直气壮了,有经验、有实例,讲起课来也就会生动了。
金丰老师在生产中体会到集体力量。开始由他指导同学试制机器的时候,他一直缺乏信心,怕完不成。但在生产中由于大家出主意,想办法,多方面取得帮助,终于顺利完成了任务。这时,他的心胸才豁然开朗,他说:“起初我想的都是我行不行,没有想到我们的集体,我们大家行不行。现在我才看到自己很渺小;看到我们大家,力量就伟大了。”
劳动生产也培养了人们的责任心和节约观念。在作电力睡眠机的时候,同学们懂得,如果作得不好,将来使用起来不但不能治病,反而会害人。因此在焊每一根线路接头的时候,都反复检查,一再提出要对人民负责。人们也常谈到,一个人在集体中,好比一架机器上的螺丝钉。但是,任何一个螺丝钉都要把它上紧,起到应有的作用。这次他们就发现,在装制有线广播机的时候,由于一个螺丝钉没有上好,机器就不好使,害得大家费了很大劲,才找到了毛病所在。过去同学在试验室作试验的时候,很多人对原材料的浪费是毫不在乎的。而这次大家都意识到自己是在为国家制造产品,许多原材料又是同学们亲自冒着雨、饿着肚子,各处跑着买来的,因此在生产中都很注意节省材料,一丁点的东西都要把它捡起来。
有的同学到工厂去当学徒,见老工人守纪律、守时刻,对工作认真负责,把着一台机器生产一样东西,数年如一日。乍看起来,这事很平凡,但放在自己身上却做不到。相反的,有些同学干起活来,却挑肥捡瘦,喜新厌旧,忽紧忽松。相形之下,就越能处处体会到平凡而又可贵的工人阶级的优良品质。
所以,同学们都感到,通过勤工俭学的办法,改造思想深入具体,学知识全面又深刻,同时在劳动中还能锻炼身体。


第7版()
专栏:

在实践中红专
萧明
脱离政治,脱离实际,脱离生产,脱离劳动人民,是资产阶级教育的根本的特征。右派分子钱伟长是专搞力学的,但是,最近他在力学实验室中,竟连一般的机器和仪器也不会用。一年级学生会用的螺旋测微仪,他也不知道怎样念读数。甚至他对金属材料在拉伸试验破坏时,发生断面收缩现象也觉得奇怪。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培养出来的人不红是不足为怪的,但专也不深。钱伟长的表现,深刻地说明了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严重危害。我们不能再让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来毒害青年一代了。目前正进行着的红专辩论和教学改革辩论,是从思想认识上解决这个问题。而实行勤工俭学,则是从实践中来解决这个问题。
全国各地许多高等学校的师生已经在勤工俭学活动中取得了成绩。东北工学院过去工科毕业生所做的毕业设计多半都是脱离实际的、假想的,现在,已经做到多半是结合生产的真实设计。这不但使理论联系了实际,使学生的生产知识和实际锻炼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也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了一分力量,并增加了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过去东北工学院的师生轻视保安技术课,因为他们不关心工人,所以也不关心工人的安全。可是当他们自己到现场干了几天活,就马上体会到生产中安全的重要意义。
有些人害怕,实行勤工俭学会降低教学质量。究竟会不会呢?事实是不会的。实行勤工俭学只有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有好处。许多师生已开始体会到这个道理。他们说,过去老师在堂上讲一大堆原理,自己记了许多笔记,但是,对机器的实际构造并不清楚。到了工厂参加劳动以后,很容易就明白了。理论和实践互相印证,使所学知识既得到了提高,又得到了巩固。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人的认识,主要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得不到的。毛主席的话说得很明白。但是,却有人总以为依靠书本上的知识,就可以吃得开。书本知识,总结了前人的经验,也是从生产活动中得来的。但是要深刻地理解、运用和发展书本知识,却仍必须通过本人的生产活动。人人都知道,熟读游泳须知的人,不等于会游泳。同样的,熟读马列主义书籍的人不等于是马列主义者。在争辩中,明白了红与专的关系的人,不等于已经又红又专。必须通过实践,使理性知识和感性知识结合,才是有了真正的完全的知识。
在学校中,勤工俭学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主要方式。这是实现社会主义教育原则,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又红又专的知识分子的一个最好的和最有效的方法。我们应当大力贯彻勤工俭学;通过勤工俭学使教师和学生达到红透专深!


第7版()
专栏:

多演现代戏 推广现代戏
文化部组织戏曲剧团在京联合公演
本报讯 在社会主义生产大跃进的鼓舞下,全国各地许多戏曲剧团创作并演出了很多反映现实斗争的戏曲剧目,形成了全国解放后现代戏演出的又一次热潮。文化部为了鼓励戏曲工作者的干劲,繁荣现代戏的创作,巩固和发扬现有的成绩,交流经验,进一步提高戏曲表现现代生活剧目的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决定自6月13日起举行为期约一个月的戏曲表现现代生活座谈会。
为了有助于这个座谈会的讨论和研究,文化部组织了上海市人民沪剧团、武汉市楚剧团、河南豫剧院三团、湖南省花鼓戏剧团、福建省闽剧实验剧团以及北京演出现代戏的京剧、评剧、曲剧等单位举行现代题材戏曲联合公演。其中楚剧“刘介梅”,沪剧“母亲”、“演员日记”,豫剧“朝阳沟”、“刘胡兰”,花鼓戏“三里湾”,闽剧“劝导员”,以及首都的一些剧团演出的京剧、评剧“白毛女”、“智擒惯匪坐山雕”、“三里湾”等,都是表现现代生活较优秀的剧目,都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


第7版()
专栏:

电影到街头
据新华社10日讯 继戏剧上街以后,电影也来到了北京街头。9日晚上,中国电影工作者联谊会的放映人员在天安门广场上免费给两千多观众放映了“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等纪录片。虽然天下着小雨,但观众越聚越多,影片映完的时候,还有六、七百观众坐在银幕前舍不得走,一再要求“再映一回”。


第7版()
专栏:

面向政治 面向生产 改革教学
北京地质勘探学院制订培养地质干部跃进规划
本报讯 中共北京地质勘探学院委员会在传达贯彻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时,提出以面向政治、面向生产为中心的改革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纲要,发动师生“破除迷信、敢想、敢做、人人献计策、个个赛诸葛”,制订了跃进规划。
这个规划的总目标是:“大干苦干,五年内把地质勘探学院变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方面都先进的学院”。在具体指标和措施中,强调深入思想革命,掀起学习马列主义的高潮,人人插红旗。多快好省地为国家培养大量的地质干部,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把五年制改为四年半制,使学生提早半年毕业,适应地质部门每年年初需要补充干部的要求,五年内逐步输送出一套能招两千学生的地质学院的教学骨干。同时,在不增加人力物力的基础上,通过开办训练班、函授班、中等技术学校、干部进修班和老干部班等方式为国家培训两万名各级地质人才。在教学和科学研究上强调通过结合生产的途径提高质量,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过去这个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到地质部门后往往由于缺乏实践的知识而不能很快地参加生产工作。现在规划中决定从这一学期开始,增加学生在野外学习和生产的时间,五年制的学生将有两年时间在野外生产学习。现在这个学校已经接受了十二个省市、四十多万平方公里面积的普查和找矿任务,等于要走遍两个英国的全国面积。原来计划在五年内完成的北京地质查勘任务,现在也改为在今年内完成。现在二、三、四年级的四千多学生已经组织了生产实习队,准备在月底出发。在科学研究上也确定在一定时间内要有五十项研究题目赶上国际水平或超过国际水平。今年内就要完成我国二十万分之一地质图的生产和研究任务。还要研究大、中、小矿床的成因、分布规律和找矿方法,泥煤的利用以及干旱地区地下水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有关工业部门贯彻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的方针中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


第7版()
专栏:

中共湖北省委创办理论刊物
“七一”定于七月一日出版
新华社武汉10日电 中共湖北省委决定创办一个理论性刊物,定名为“七一”,每月出版一期,创刊号定于7月1日党的三十七周年纪念日出版。
这个刊物的任务,是根据党的第八届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精神,宣传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总结实践经验;批判资产阶级思想,更高地举起无产阶级红旗;帮助干部和知识分子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著作,提高全省党员和干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水平,培养党的理论队伍。


第7版()
专栏:思想评论

扫除灰色人生观
石戈
思想改造的深化,接触到了人生观中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为了什么而活着?
对生活的理解,人们可以有各种各样;但是只要你还活着,就有着你对生活的态度——这态度,正是由你生活目的中来的。然而,奇怪的是,各种灰色人生观的论者,却异口同声地说,他们“只是为活着而活着”!好像已经失去了意志的力量,如同一个生物样地活着。并且有人声称,他们已完全抛弃了名利思想,达到了“四大皆空”的化境,既不贪图活着,对死亦无所惧。大有“看破红尘”、“独笑世人痴”之概。
可是,人究竟是人!他们一日也不能停息地思想着、行动着,影响自己周围的世界。不论是自觉地还是不自觉地,他们确是有着自己的目的,只不过有些人自欺欺人地隐藏它罢了。
灰色人生观和革命人生观的对立,这正是生活中的悲观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对立。而革命乐观主义则总是属于革命的先进阶级的,悲观主义恰成了世世代代没落的反动阶级的永远的侣伴。人们在生活中的这种对立的态度,正是反映了两种社会力量的斗争:一个将失去世界,一个将赢得世界;一个恐惧未来,一个欢呼未来;一个歌唱胜利,一个哀怨失败……。
这是因为,对于革命的先进阶级来说,生活就是不断地战斗、不断地胜利、不断地欢乐的前进。目前,中国人民在经济、政治和思想上摆脱了奴隶的枷锁后,已经成为国家的主人。他们正以无限的朝气、喜气和豪气,迈着脚步,高歌前进。无论是在哪个建设战线上,都出现了一片欢乐的气象。生活在飞跃,世界在奔腾。全国人民正以无穷的精力,按照自己的意图,重新塑造生活,塑造世界。我们生活在一个红色的时代。这里,没有灰色,更没有白色或黑色。因此,人人应该红,可以红;人人应该欢乐,可以欢乐。知识分子,本来不是行将灭亡的社会力量的本身。但是,作为被消灭阶级意识形态的表现者,或者是这个阶级出身的子弟,以至那些和这个阶级接近的小私有者的知识分子,在他们还没有彻底改造自己的立场以前,他们仍然会被行将灭亡的社会力量死缠着不放。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是资产阶级的信条,也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贯的生活目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坚信人是应该为自己的,他们一心一意地为争取自己的地位、荣誉、享受而活着。他们也曾在这世界上辛勤地学习着、劳动着,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奋斗为准则。一旦整个社会来了个天翻地覆,他们站脚的基石被推翻了,他们所依仗的生活目的被摧毁了,个人主义的“雄心”被夭折了。这一切就足够把他们的理想、信念全都挤得粉碎。他们不满,他们愤怒,他们想要毁掉自己,同时毁掉这“障碍”他们发展的世界,但是他们再一次地被生活打败了。他们恨
“壮志未酬”,他们恨“怀才不遇”,觉得“世态炎凉”,“人情冷漠”。他们既自知不能抗拒新的潮流,却又不愿抛弃“包袱”,真正投入新的潮流。一边站在潮流之中,一边又想逃逸——逃出这个他们所不喜欢的革命的现实。然而,他们又不能不居于这现实中生活。于是,有的钻进了古书堆里去“躲风”,想避免尖锐的政治斗争,带着二十世纪的厌世主义者的抑郁去向古人寻找同情和慰借,却又不能完全沉默无闻,不时从防空洞里发出一些“愤世嫉俗”之词;有的则采取了作戏的态度来对待人生,有意麻痹自己,对时代的声音充耳不闻,学着唐·吉呵德式的“勇敢”,疏放不拘,玩世不恭;有的则进一步发展了腐朽的享乐主义,眼光日益浅短,“想到的只是今天的午饭——也仅仅是今天的午饭”,最大的乐趣就是给自己建立一个“安乐窝”。
难道这一切,就仅仅“只是为着活着而活着”?不,他们的生活目的,只是要能够多为自己就多为自己;不管是像蜗牛式地伏在个人主义的硬壳里,还是像蛀虫式地藏在集体主义的隙缝里。而且,为了替这可耻的一点个人主义的生活空间争取道义上的“合法”,他们还偷偷地给自己壮胆说:“别人都是这样的,真正大公无私的人是没有的!”
可惜啊!事实总是和他们作对,历史老是和他们开玩笑。他们越希望别人都能像他们那样固守在十九世纪的残堡里,而一批一批的故友却离开他们跑到前面去了。他们越想用个人主义的盾牌来挡住集体主义的洪潮,而集体主义的洪潮却一浪一浪地来得更紧。他们那小小的“安乐窝”一次又一次被冲击着,而一次比一次冲击得猛,终于个人主义的堤防被冲破了,个人主义的“家底”全都被抛了出来。但是,有的家主人“犹抱琵琶半遮面”,迟迟地不愿走出来,并且偏要挂出一块“遮羞布”,上面写着:“灰色人生观——只是为活着而活着”。据说,有的人竟还加上注解:“这并不是个人主义”!
然而,灰色人生观究竟是些什么货色呢?难道从他们翻的“家底”里不已经很好的说明,不论它们的牌号有多种多样,却都是一个质地:以个人为中心的利己主义!在这里,我们还没有发现有一小片“利他主义”的料子!
灰色人生观者之所以“灰”,根源正在这里!生活如要不灰,那就必须先从抛弃这个开始!


第7版()
专栏:

紫金山天文台预报
苏联卫星过中国时间
新华社9日讯 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布的预告:本月中旬,苏联第三个人造卫星每日将数次经过我国上空。10日至17日每天早晨在日出之前经过的方向是自西南向东北,如果天气晴朗,在卫星经过的路线两侧各约三百余公里范围以内地区可以在不同方向用肉眼看到这个卫星。
10日至17日期间,卫星将先后从四条不同路线经过我国上空。为预报卫星经过我国各地时间,特制定一张卫星运行路线图(见图)。每条路线各标明甲、乙两个假想地点,卫星从甲地到乙地约需飞行六分钟。经过其他地区时间可按照距离比例来推算。
现在将卫星经过各条路线甲点的近似时间(北京时间)预报表公布如下:
1  2  3  46月10日 4点39分 —— 6点25分 ——6月11日 —— 5点18分 —— 7点04分6月12日 4点11分 —— 5点57分 ——6月13日 —— 4点50分 —— 6点36分6月14日 3点43分 —— 5点29分 ——6月15日 —— 4点22分 —— 6点08分6月16日 3点15分 —— 5点01分 ——6月17日 —— 3点53分 —— 5点39分
(注:上面1、2、3、4为路线,右面为日期,中间的为经过时间。)
从这个表可看出,10日北京时间四点三十九分左右卫星将从西南向东北飞过甲点(广州东北面),四点四十一分左右经过南京,四点四十五分左右经过乙点(哈尔滨以东),然后向东北飞去。
因为人造卫星是反射太阳光的,必须在天空仍然昏暗而高空的卫星受到日光照射时才能显出它的光亮,所以观察时必须在日出以前或日落以后不久才能用肉眼看到它。上述这几天,我国能观察到人造卫星的时间范围大体上是:北纬二十度地区在当地日出以前三十六分钟到一小时又十八分钟之间;北纬三十度地区在当地日出以前四十二分钟到一个半钟头之间,北纬四十度地区当地日出以前四十八分钟到一小时又四十八分钟之间;北纬五十度地区在当地日出前一小时至三小时之间。超过这个时间范围,则卫星虽然飞过,也不能用肉眼看到。(附图片)
将在6月10日到17日经过我国各地运行的路线图。 (我国紫金山天文台制图) 新华社稿


第7版()
专栏:

本月中旬每日黎明
运载火箭飞过我国上空
据新华社10日讯 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布的预告:到本月12日北京时间十二点正为止,苏联第三个人造卫星的运载火箭将比这个卫星整整领先两圈。本月中旬,火箭于每日黎明将从西南向东北飞过我国上空,我国很多地区都可以用肉眼看到它。
11日至17日这段期间,运载火箭将先后从八条不同路线经过我国上空。
这几天,我国能观察到火箭的时间范围大体上是:北纬二十度地区在当地日出以前四十分钟至七十分钟之间;北纬三十度地区在当地日出以前四十分钟至八十分钟之间;北纬四十度地区在当地日出以前五十分钟至九十分钟之间,北纬五十度地区在当地日出以前一小时至二小时之间。


第7版()
专栏:

“人依靠什么来生活”出版
“人依靠什么来生活”是十九世纪波兰社会主义者狄柯司特因所写的,中译本新近已由通俗读物出版社重印出版。这是一本通俗政治经济学的小册子,主要是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即剩余价值理论的问题。作者的写作方法是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引人入胜。对于一个没有学过政治经济学的人,它是一本很好的入门读物。
这本书的作者是十九世纪一位无产阶级的战士,普列汉诺夫曾称赞他“不是为自己的生活,而是牺牲自己来求得工人阶级的幸福”的人。这本书先后曾译成九国文字。苏联的学术界对这本书有很高的评价,认为至今它还保持着认识上的价值,而且它在很多方面都可以作为马克思主义知识通俗化的范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