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6月1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扫清假洋鬼子的阴魂
  杨眉
有些人一听说我们要在十五年或者更短的时间内超过英国,在科学技术方面要赶上世界最先进的水平,始而吓一跳,继而耸耸肩,冷笑一声。这些人中,有的是靠资本主义国家的残羹剩饭喂大了的洋奴,从来就本能地敌视劳动人民的,自然不消说得。但也有不少人是有根有据的:我们的工业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比欧美国家差得很远,我国的“学者”、“专家”也还少得可怜。要赶人家,谈何容易!
在这些人看来,要讲科学技术,外国人数第一,在国外留过学或在国内上过洋学堂的“学者”和“专家”数第二。至于那些土里土气的劳动人民,是没有资格谈什么科学技术的。总之一句话:土不如洋。
“土不如洋”的理论,曾经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里的畅销货。那时候,洋枪洋炮吓破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胆;洋面包、洋火腿吃得洋奴买办嘴馋。在这些人看来,中国的月亮也不如美国的好,中国只有“贫、病、愚、弱、私”。他们总是恨自己鼻子比洋人长得矮,皮肤生得黄。他们自怨自艾倒也罢了,可是还要向群众宣传这种奴隶精神,也居然曾经迷惑了很多青年。直到现在,在他们身上,假洋鬼子的阴魂还没有散,一碰到要同资本主义国家较量的时候,他们就念念有词:“土不如洋”。
可是劳动人民是不买这本账的。我们过去受尽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者的压迫和剥削,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丧失了受教育的机会。正因为如此,我们才积累了充沛的革命力量,在百年来的中国历史上不断地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就进行过英勇的抗英斗争。在以后的太平天国革命和义和团起义中,群众更响亮地喊出了:“皇帝怕洋人,洋人怕百姓。”是的,有觉悟的中国人民从来就叫外国侵略者害怕的。
中国的人民,一向是勤劳勇敢,不甘落后、并且是敢想、敢说、敢做的。在千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劳动中为全人类创造发明了蚕丝、纺织、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瓷器等等非常有用的东西。解放了的中国人民,更是如生龙活虎一般,全面大跃进以来,新的创造发明和技术革新有如雨后春笋,捷报频传。在今年春季,上海全市低于英国或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同类工业产品质量的一千三百多种产品中,就有二百二十七种已经赶上或超过了它们。前两天更传来了活性染料的品种已经超过英国跃居世界首位的喜讯。
数不完的事实告诉我们:有劳动,就有创造;要创造,就要劳动。人既然靠自己的劳动创造了世界,人也能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崭新的未来。何况中国人民除了有着同洋人一样的手和脑以外,还有着很多资本主义国家所没有的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像上海那样的先进城市,我们多着呢!像洛阳机械厂那样的先进工厂,我们也多着呢!勤劳勇敢、聪明机智的工人和农民,我们更多着呢!千万的工人,上亿的农民,正豪迈地大步前进。现在的这些,只不过小试锋芒而已。
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真是使举国沸腾,使朋友欢呼,使敌人震惊。也一定会惊破少数人的“土不如洋”的迷梦。其实,土和洋的问题,也是因人而异。在我们看来,我们是“土”,资本主义国家是“洋”;在他们看来,他们是“土”,中国就是“洋”,中国人民也就是他们的“洋人”了。中国的“土不如洋”论者如果还死抱住花冈岩的头脑,还不如去为资本主义国家叹息“土不如洋”吧。


第8版()
专栏:

  鸠山父女
  段荃法
却说在河南禹县薛沟乡鸠山脚下的白龙湾村,住着一户人家。父亲郭田四十多岁,为人耿直忠厚,种得一手好庄稼。女儿郭仙刚满十九岁,思想进步,劳动又好,是共青团员。父女俩相处得很好,谁也没有想到竟会闹起别扭来。
这一天,郭仙对父亲说:“咱们薛沟乡要建立治山基建队,我也报了名。”郭田不满意地“哼”了一声说:“人家去,你不能去!”说起郭田老汉来,在白龙湾里,并不能算是落后人。自从当了农业社的饲养员以后,把牲口喂得满身是力。郭田也不是不愿把荒山治好。住在鸠山脚下的农民,吃尽了水旱灾害的苦头,谁能不希望把山治好呢!1942年闹旱灾,薛沟乡出外逃荒的八十六人,至今才回来了十四人。解放后,翻了身,可还是免不了遭受自然灾害的袭击。郭田不让女儿去治山,表面是说,一个大姑娘家,和小伙子们在一起飞来飞去,不大像话,但主要的还是不相信能把荒山治理好,让女儿白受罪。凭着郭田几十年的经验,他觉得出来,这个时代,比哪一个时代都好;共产党什么好事也能够办得了。但他不相信,能够征服得了这万年古山。
几天以后,基建队员们就要上山了。郭仙又去问父亲,父亲仍然不答应。郭仙看透了父亲的心思,便好言好语地劝他说:“旧社会没给老百姓办一条好事。别说治山了,连个小土岭也治不了。现在可不一样了。有共产党的领导,别说几个小山头,就是天也能翻过来!”郭田不相信地摇了摇头。郭仙见父亲思想不通,外边又有人催她上山,她有点发急了,便粗声粗气的说:“治山是党的号召,不叫去也得去!”郭田吓唬女儿说:“你不能背我的粮食!”郭仙说:“我挣那么多工分,我自己的粮食还吃不完哩!”这一句话,激恼了郭田。他一跺脚说:“好,老子管不了你。从今以后,你永远别踏我的门槛!”父亲说出绝情话,女儿心里一阵阵地难过,含着眼泪离开了家门,上了鸠山。从此,父女中间便拉起了一堵高墙。
郭仙是个机灵人,她知道,在薛沟乡,不相信荒山能治好的并不止她父亲一个人。她对队员们说:“县委在咱乡搞治山重点,鸠山是全县第一个开始治理的山头。治的好坏,影响很大。我们要争一口气,把山治好了,人家自然就会相信我们。”大家听了,劲头十足。为了向党表示决心,基建队员们在鸠山腰间写了八个大字:“叫山变样,向水要粮!”不久山西大泉山农业社派来了三名技术员,平原地区派来了四百多名民工,来帮助建设新山区。他们唱道:“社会主义一大家,支援山区理不差。”城里的医生、艺人、理发师、补鞋匠等也都支援治山来了。薛沟乡真是闹得山摇地动。
几个月过去了。人们传说着,那么大一个鸠山,到处挖成了小坑坑、长沟沟。又是什么“鱼鳞坑”呀,“水平线”呀……能存水,又能种庄稼。郭田听了,心里猛一动:这名词没听说过。稀奇!稀奇!可是他仍然不相信能把荒山治理好。
苦战了七个月,终于征服了鸠山。那时正是雨季,一连下了八次大雨。人们的心都揪得紧紧的,生怕又会遭受水灾。可是,几天以后,人们都又放心了,山下根本不见有水流,下的雨水,全部都存到了山上。山上种的庄稼,也长得很好。在薛沟乡,几千年来,第一次雨水不下山!第一次荒山收庄稼!这件奇闻,像长了翅膀一样,立刻飞遍了全乡。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争先恐后上山看稀奇。郭田老汉再也忍不住了,他随着大伙也上了鸠山。他坐在一块石头上,看着几千年的荒山变了样,看得直发楞了。
郭田回到家里,生起自己的气来。他想把女儿找回来,说句输理话,但又不太好意思。这天晚上,女儿恰巧回来了。一家人坐在院子里说笑起来。郭田觉得对不起女儿,坐在一旁不吭声。郭仙早有七分明白,便笑着说:“亲父子爷们,吵几句嘴也算不了啥。我年轻,不懂事,光惹您生气。”郭田一听,心里乐滋滋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附图片)
  〔沙更思插图〕


第8版()
专栏:

  县报记者谈宝山
邹荻帆
  记者从山区回来,
  手上捧着云母、水晶矿……
“我到的山地呀,
  山上满是花果香。
  山地好似描花的大宝柜,
  宝柜里有无尽的宝藏!
  “随便踢一脚吧,
  脚尖就有矿石发亮。
  人们可说这是穷山,
  今天才让宝山发光。
  “人们打开了宝柜,
  深山寻宝,大手采矿。
  新奇迹从指头出现,
  水泉在地层流响。
  “你知道这里需要水吗?
  二十里外运水,汗水直淌,
  等雪水、望雨水、靠天吃天,
  舌焦唇枯跟干旱的梯田一样……
  “宝藏到处都是,
  党给了我们钥匙去打开百宝箱。”


第8版()
专栏:小常识

  新闻纪录片有哪些品种
  马征
新闻纪录片是电影中的尖兵。它以短小精悍、丰富多彩的艺术样式,反映着祖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前进的足迹。
我们通常所说的新闻纪录片基本上分作两类:一类是新闻片,一类是纪录片。
新闻片也叫新闻杂志片,它包括几种性质不同的影片。拿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来说,他们今年摄制的片种,有以下几种:
“新闻简报”是我们常见的一种新闻片。它像刊物一样,定期出版,每月出六号,一年出七十二号。每号有五六个主题,其中有一个国际新闻。它的任务是根据党的政策,结合当前的中心工作,报道国内各方面的重大事件和工业、农业、文教、卫生等方面的建设成就;也摄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模范事迹,以及增长知识的科学珍闻等材料。
“体育简报”是集中报道有关体育运动方面的新闻片。每月出一号。在内容上以推广和普及群众性的体育锻炼为主。
“少先队”是专为小朋友们制作的。每月出一号。主要是教育和帮助少年儿童成为有文化、有高尚品德和身体健康的劳动者。
“今日的中国”是对国外发行的新闻影片。这种影片每年出十二号。它的任务是对国外观众介绍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成就及我国的和平外交政策,使国外的观众增进对新中国的了解。
“世界见闻”是今年开始制作的一个新片种。每年也出十二号。影片报道了社会主义国家蒸蒸日上的建设成就,也表现了资本主义国家日益没落的景象。
除了上面所说的新闻片以外,还有一种不定期的影片——新闻特辑。在形式上它和“新闻简报”相仿,但内容是配合国家当前的中心工作,集中表现某一运动或某一事件的。不久前上演的“农村大跃进”第一、二辑就属于这一种。
在纪录片方面,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今年要摄制长纪录片十部,短纪录片一百二十本。
长纪录片也称大型纪录片,一般在六本(一千八百公尺)以上。这样的影片如彩色片“珠穆朗玛之歌”及反映我国工业建设一日千里的“生活的凯歌”。
短纪录片所表现的题材一般都比较集中,制作时间短,能及时和观众见面。通常在一本到六本之间。如“五一节”、“国庆节”、“把心交给党”、“最可爱的人回来了”等便是。
今年,是大跃进的一年,也是新闻纪录片蓬勃发展的一年。目前除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以外,每个省都在筹建电影制片厂。各故事片厂,今年也都要抽出很大的力量,来摄制相当数量的新闻纪录片。可以预料,今年的新闻纪录片的数量或质量,都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第8版()
专栏:

  粪不臭了
  李峰
一天上午,我耕完大麦地,撒上种子,接着就施肥。
邻地里施肥的人的动作告诉我,施大粪的工具就是两只手。于是我放下了木犁,也学着别的社员,把大粪装满筐,把筐斜挂在肩头上,装着二十多斤大粪的筐头紧靠着胸前。我两手抓起大粪,均匀地撒在地上。年轻的社员来打趣我:“老李,味道怎么样?”我回答:“很香。”其实,我不敢细看手里抓的大粪有多少,什么样。尤其在两手感到抓着的不是干硬块而是感到有点湿软的时候。风在这时也来捣蛋,我们用手把大粪撒出去,它又把粪沫迎面吹回来。嗅觉灵敏的鼻子把怕脏怕臭的矛盾闹得更尖锐;鼻子因为天冷而不能自制地向外流东西。可是,怎么用手把它处理掉呢?
在这不到一个月的日子里,粪在我们脑子里变成了宝贵的财富。“我们同粪有了感情”,连那位曾被人称为“标准的小姐”的女同志也这样说。不错,当我们在路旁田边看到别的社和队的地里堆着一行行的粪堆时,我们是多么羡慕而又有点眼红啊!这是感情上多么巨大的跃进啊!这种感情上的跃进,出乎我们自己和老乡们的意料。年轻的社员曾和我们打赌,他们说“撒一天大粪三天臭”,他们认定我们撒完大粪一定吃不下饭。结果,我们吃得又多又香甜。有一个同志吃完饭以后,才发现他的手在饭前没有洗干净,手指甲缝里还有那过去他曾惧怕的东西。同我们打赌的老乡输了。
一个多月来,“娇”字在人们的感情中也跌了跤。从前,有些人,特别是那些被人称为“小姐”的人,暗自认为自己身上的三分娇气(也许还多一点吧!)是教养,是风格,是优美……是感情中最好的花朵。你愈说她娇,她就愈得意,愈鼓足娇劲,努力表现自己比别人小、弱、费、傲、无用。努力表现自己比别人挥霍的多一点,实践知识少一点,脾气大一点,力气小一点……。好像愈这样娇愈够味,愈标准。所以吃馒头剥皮也就成了时髦。现在,手拿着大铁锨,肩臂套着拉犁耙和水车的绳索,粪和泥土味熏着,周围的群众看着,于是,娇不起来了。当然也有个别娇得坚决的人,结果证明,这娇气在群众中还不如粪好。因为农民喜欢粪,它能多打粮食;而厌恶娇,它不能充饥解渴,又不美。何止农民如此呢?曾经有娇气的人现在也厌恶那娇气了。在农村劳动中可以看到,有那种娇气的人的精神面貌,比和我们一起下地干活的八十多岁的老头还苍老。现在,她和他们(我也算一个吧),比谁担得多,拉得快,力气大;比谁打扮得群众化;比谁的手粗大,比谁晒得黑(有人要和印度人比美)……。
一个月前美的东西开始变丑了,丑的东西开始变美了。


第8版()
专栏:文艺新书

  文艺新书
“山乡巨变”
这是周立波的一部长篇新著。从它反映的历史情况和典型意义看,可以说是“暴风骤雨”的续篇;虽然一个写的是东北地区的土改,一个写的却是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它们是中国农村的两次暴风骤雨。
小说描写了一个僻静的山乡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所引起的异常深广的变化,相沿几千年的私有制的经济基础,古旧的社会习俗,家庭生活面貌,以及人和人的关系等,在一个短时间中,都连根被掀翻了。
作者以朴素的笔触,刻划了几个革命干部和农民的形象,其中邓秀梅、李月辉、陈大春等都各有自己的性格特征。
本书曾在人民文学连载,即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靖)
“青春”
苏联作家亚历山大·鲍依琴柯的小说“青春”,描写了1921到1930年间乌克兰人民在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恢复国民经济、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进行的斗争,其中着重描述了苏联共青团的生活。
作者在这部作品里,刻划了把全部精力献给人民、热心培养青年一代的老布尔什维克依斯克洛夫的形象;描绘了青年华西里、瓦吉姆、格里莎等人的光辉事迹。通过这些人的工作、学习、生活和爱情,反映出了他们的崇高品质和英勇气概。
这本书是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    (江)
“云雀姑娘”
“云雀姑娘”(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是写北京某校初中一年级学生,十四岁的小姑娘刘瑛,为了实现做一名女康拜因手的理想,离开了温暖的家庭和可爱的学校,由北京跑到“北大荒”去参加垦荒工作,学习开拖拉机的故事。
作品以通俗的文字,朴素的笔调,描写了刘瑛的成长过程,塑造了一个闪烁着社会主义思想光辉的、值得作为广大青、少年学习榜样的鲜明形象。  (红亮)


第8版()
专栏:

  到处唱起丰收歌
  ——河南新民歌选
向毛主席报喜
小白鸽,你别停,
带个喜讯到北京,
见了毛主席先问好,
再报喜讯给他听:
“今年麦子长得好,
亩打千斤有保证。”
(登封 吴金海)
麦子长得轩
出村去,到西弯,
块块麦子长得轩,〔注〕
肥头大脑真好看,
人要进去埋住肩。
东头推着西头动,
六寸麦穗沉甸甸。
(登封 玿献)
〔注〕轩是好的意思。没见过这样的好庄稼
  梁大爷,七十八,
  耳不聋,眼不花,
昨晚东洴去开会,
见了社长笑哈哈:
“咱社麦子今年好,
每亩能打五百八,
我的年纪这么大,
没见过这样的好庄稼。
这全凭党的好领导,
全凭社员干劲大。
丰产粮多多送工厂,
支援社会主义工业化。”
(登封 冯银富)
丰收有保障
跃进声中凯歌响,
右倾保守一扫光。
  干部群众齐努力,
  土地潜力齐解放。
  麦高长到五尺半,
  穗大籽饱四寸长,
  风吹麦子起金浪,
  今年丰收有保障。
   (安阳 灯塔农业社)
  到处唱起丰收歌
  石榴开花红似火,
  万顷麦浪翻金波,
  今年是个好收成,
  男女社员忙收割。
  收割机,马拉着,
  赶马的人儿机上坐,
  长杆鞭儿空中响,
  海龙白马拉的泼,
  辛勤一天回家转,
  到处唱起丰收歌。
   (登封 赵改名)
颗粒还家
  夏收如打仗,
  夏种破上命。
  颗粒全还家,
  掉粒如掉命。
   (偃师 杨裴屯社)
双手争得粮满仓
  不怕烈日晒破皮,
  不怕地热脚烙烂。
  双手争得粮满仓,
  血汗培育稻苗田。
   (偃师 翟镇社)
  河南民歌整理组“奔流”编辑部搜集整理


第8版()
专栏:

  森林里的医生——啄木鸟
  文青
当你漫步在葱郁的树林里的时候,常常会听到树上发出“哆”!“哆”!“哆”!……的声音,那是啄木鸟在捉虫吃。啄木鸟能为树木除虫害,所以人们称它为森林里的“医生”。
啄木鸟不像一般鸟儿那样蹲在树枝上,它总是攀援在直立的树干上。为了适应这种特殊的生活,它的身体也具有特殊的构造。它的舌头细长,有角质,能伸缩自如,在前端生有箭头似的短钩,用这些钩子来探索树上的寄生虫、或尚未长成的幼虫。它的四个脚趾是两个向前(第二和第三两趾)、两个向后
(第一和第四两趾),脚趾上生有锐利的爪,用来抓住树干,并能从树干基部回旋而上。啄木鸟还有一副刚硬而有弹性的尾羽作为攀援时的支撑点。
在树上,常常有不少的寄生昆虫,它们蛀食着树木、影响树木的发育和生长,严重的甚至会把树蛀死。这类昆虫,我们很难把它们消灭掉。但是,啄木鸟却有消灭这种害虫的本领,它在树上用嘴到处敲敲啄啄,侦察潜伏在树皮下面的蠹虫、幼虫和蛹。一旦发现,即把有钩的舌头插入树皮,用能分泌粘液的舌,把幼虫或蛹带出。啄木鸟有着特殊的吃虫本领,真能称得上森林里的“医生”。
啄木鸟的种类很多,全世界有二百多种,我国约有二十余种。常见的多为绿色啄木鸟。它的背羽、翼羽和尾羽均呈绿色,头部呈鲜红色,胸腹灰白色并带有斑纹。雌鸟头部还有不规则的块状斑点。
我国南北方均产啄木鸟,广西僮族自治区尤多,所以只要有树木的地方,都可以看到它们。(附图片)
  〔赵志方插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