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6月1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历史的证明
  ——关于机械电气技术四十一个主要发明家的材料
  第一机械工业部办公厅政策研究室
这里搜集了两百多年来机械、电气技术史上四十一个重要发明家的小传,史实完全证明: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大都是从劳动人民中产生出来的,大都出于那些社会地位低、学问少、条件差的人们。
这四十一个最知名的机械电气技术发明创造者中,有二十五个人基本上没有受过学校教育,劳动人民出身,在发明前是被社会看不起、受打击摧残的。有八个人虽曾受过学校教育,但都不是机械电气的“内行”,原来是从事其它职业,是从“外行”钻研成为“内行”的。真正是受过专门的技术教育,是在机电工厂或研究部门工作的,有七个人,但是在发明前,也只是普通工程师、研究人员、助手等,并不是什么权威。其它还有一人,未找到简历资料,情况不明。
(一)基本上没有受过学校教育的
纽可曼 (英)1663—1729
铁匠出身,三十五岁改进了用蒸汽作动力的扬水机,四十二岁发明大气压机。
波尔祖诺夫(俄)1728—1766
生于士兵家庭,曾当工厂学徒及采矿冶炼技师。三十五岁提出蒸汽机设计书,三年后制造成功,为世界第一部工业上可应用的蒸汽机。他并制定了热力学的一些基本定律。
瓦 特(英)1736—1819
他的父亲是破产小商人。他十八岁在仪表厂当学徒。二十八岁时(1764年)给格拉斯哥大学修理纽可曼的蒸汽机,注意到有大量蒸汽浪费掉,故发明了分离冷凝器。经过四年试验才制成。1774年蒸汽机全部试验成功。由于蒸汽机的发明,产业革命开始。
伊万思 (美)1755—1819
贫农出身,幼年读书时用刨花燃火照明,后为工人。二十二岁发明梳毛机。三十二岁发明了高压蒸汽机,比瓦特又进一步。
哈格立夫(英)1745—1778
当过木匠、织布匠,没有文化。二十二岁时(1767年)制成了纺纱机,其后又改进了梳棉机。他制造的机器,曾遭受当时手工业者的反对。
阿克莱特(英)1732—1792
贫农出身,没有正规上学。曾做理发匠并贩卖过假发。三十多岁才在纺织厂工作,1769年发明罗拉式纺纱机,是用水力作为动力的。
约翰·凯(英)生死年代未详
织布工人,1733年发明飞梭式自动织布机,他的机器,遭到手工业者反对。他逃往法国,贫困而死。
何 威(美)1819—1867
农民家庭出身,曾为机械工人和钟表匠。二十六岁时设计并制造了缝纫机。
格林科夫(俄)生死年代未详
技师,劳动人民出身,1760年发明纺纱机。比阿克莱特早九年,因不被重视,未进一步改进和推广。
史蒂文生(英)1781—1848
他的父亲是煤矿伙夫,他童年时在矿上喂牛管马,十七岁当水泵工人时,还是文盲,以后上了夜校。三十二岁创制第一台蒸汽机车,1826年他的第一辆载重机车以每小时十五哩的速度在铁轨上行驶,他成为近代机车的创始人。
切利潘诺夫(俄)1774—1842
农奴,曾当过工匠。俄国铁路机车的首创者。与史蒂文生差不多同时发明,但未被帝俄社会所重视。
库里宾(俄)1735—1818
农民出身,后来成为著名机械技师。极力想减轻伏尔加河纤夫的劳苦,利用水流推动绞车,代替拉纤。他在桥梁建造、力学、探照灯等方面,也有所发明创造。
勒 本(法)1769—1804
机械工人,三十岁时利用炮筒作气缸、利用炮弹壳作活塞,以煤气代炸药,用电火花点火,创制了原始的煤气机。
莱特兄弟(美)1867—1912(哥哥威尔柏·莱特的生卒年代)
出身贫穷,高小毕业后作自行车商和机械工人。
1903年他们制造的七百五十磅重,十二马力的飞机试飞成功。
纳尔托夫(俄)1694—1756
农奴出身,彼得大帝时为宫庭机械匠。1729年前就制造了世界第一台有刀架的车床,是近代一切机床的始祖。可惜没有得到实际的应用。
怀特乃(美)1756—1825
农民之子,少年时制造玩具、发针为业。二十七岁在大学半工半读毕业。发明了清花机,1798年发明铣床和夹具,并提出零件互换性的原理。
卜兰卡德(美)1788—1864
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十八岁就当车床工,二十四岁时发明了靠模车床。
劳润斯(美)生死年代未详
幼年在农庄当雇工,十五岁在木工厂做工,楼下有制造枪支的工厂,他经常参观学习,后又到一个监狱工厂作修造枪支的工人。1854年创造了六角车床。
约翰逊(瑞典)生死年代未详
在美国福特厂当工具、量具工人,发明了标准量块。1910年前后回瑞典,自己设厂生产,并建立了精密测量及互换性的基础。
佛兰克林(美)1706—1790
十岁开始当学徒,以后办印刷所、办报。为美国独立革命奔走,曾出使英法诸国。他用风筝作试验,对电学理论有贡献,并发明了避雷针。
法拉第(英)1791—1867
铁匠之子,十三岁当报童,后为装订书籍的学徒。努力自学,学习物理、化学,后来到皇家学院实验室做助手。1831年创造了用永久磁铁作磁场的原始发电机。他在物理化学方面,也有很多发明。
惠特士敦(英)1802—1875
他的父亲是机器工人,十五岁起随他父亲在机器店工作,特别爱好电学,努力自学。1834年为皇家学院实验哲学教授。1837年改进用电操纵的信号器及发声警报设备,并在这基础上发明了五针电报机。
爱迪生(美)1847—1931
出身农民家庭,只在小学念过三个月书。从小喜欢做化学实验,十二岁在火车上当报童,做实验失火,被打聋了耳朵。1862年作铁路上的电报报务员,其后即不断有发明创造。他一生创造发明的专利多至千多种。其中重要的有1879年发明碳丝灯炮,1880年发明电车,1882年在纽约创建第一个电厂,1878年制成留声机,并陆续发明创造幻灯、电影、有声电影和电影摄影机等。
司蒂尔凡特(美)生死年代
未详
出身于农民家庭。他做皮鞋匠时,创造制鞋机器。因机器开动时灰尘太大,因而研究吸尘。1850年左右制成吸尘器,是历史上的第一个风动工具。
维斯汀豪斯(美)1846—1914
铁工厂工人,曾创造截管机,发明铁路车辆的空气制动机,其后逐渐成为资本家。
(二)原先是外行的
富尔顿 (美)1765—1815
他原是首饰匠,后来是艺术学校学生,二十二岁赴英学画,并开始从事机械技术研究。三十八岁(1803年)在法国试制成第一艘用蒸汽推动的轮船。
莫柴伊斯基(俄)1825—1890
出身于海军家庭。曾任海军见习生。1860年开始研究制造飞机的可能性。1882年开始制造飞机,创造了世界上最初的航空发动机,以蒸汽机作动力,飞机试飞成功。但没有被帝俄所重视。
兰格力 (美)1834—1906
中学毕业后,作建筑师和设计技师。对天文学和空气动力学都有贡献。1896年制成用蒸汽发动机的第一架模型飞机。因缺乏支持,未能进一步改进,郁郁而死。
科斯多维奇(俄)1851—1916
曾任海军军官。1879年设计了世界第一台电火花点火的汽油机,1884年试制成功。可惜没有被当时俄国政府重视。
阿尔斯德(丹麦)1777—1851
曾经在他父亲所开的药店里当助手,后来在大学学文学哲学,最后才成物理学家。1820年在哥本哈根大学讲授物理时,在一导线附近发生感应磁场,他由此发现电机的基本原理。
莫 斯 (美)1791—1872
出身于贫穷牧师的家庭,苦学生,后来在耶鲁大学工读毕业,喜爱绘画,靠教画生活。1832年开始设想应用电流可以在电线上送信,1835年他的第一架粗糙的电报机产生了。他又研究用点和线做电码。1837年做出远距离电报机。
培 尔 (英)1847—1922
语言学家的儿子,当过聋哑学校教员。研究电学起初是业余爱好,在二十九岁时发明原始的磁石式电话机。
波波夫 (俄)1859—1906
曾在彼得堡大学学习数学,在海军学校任助理教师,二十四岁发表“发电机效力最有利的条件”的论文。三十六岁作“论金属粉末与电振荡的关系”报告,并表演了他发明的无线电接收机。他实现了世界上第一次无线电的传送和无线电报。
(三)是本行但原先不是权威的
派尔逊斯(英)1851—1931
学生出身,曾任工场技术员,研究员。1884年发明反动式汽轮机、汽轮发动机,1892年发明轴流式汽轮机,1897年将汽轮机用于船上。
端维赛克(英)1771—1833
他的父亲是煤矿经理,他曾在煤矿当工程师。二十九岁时(1800年)制造了高压不冷凝式的蒸汽机。1804年他发明的载重二十吨的机车,试制成功。其后,因发明权未取得专利,贫困而死。
鄂 图(德)生死年代未详
博士,试验勒本发明的爆炸原理,创造了内燃机四行程周图的基本理论,制造了现代四行程煤气机的基本型式。1876年试制成功。
狄塞耳(德)1858—1913
工程师,曾在技术学校受教育,在巴黎一个制造冷藏设备公司做过管理员。三十五岁时出版“合理的热力发动机之理论及构造”一书,四年后在此理论基础上制成柴油机。
戴姆莱尔(德)1834—1900
工业学校毕业,曾任工程师。二十一岁时(1885年)先后试制二轮、三轮和四轮煤气机汽车;并制造汽油机,装于车上,为汽油汽车的首创者。
本 兹(德)1844—1929
工程师。高等技术学校毕业,在戴姆莱尔的煤气机工厂工作。1886年试制第一辆汽车成功。他发明了汽车的差动齿轮、点火装置和汽化燃料系统。
雅哥比 (俄)1801—1874
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俄国科学院院士。三十三岁时发明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机。电动机的发明,使工业进入电气时代。
(四)情况不明的
本 诺(法)1802—1867
出身和经历未详。二十一岁试制成有导叶的近代水轮机(五十马力)。1855年八百马力的水轮机试制成功,是近代水轮机的创始者。


第7版()
专栏:

科学研究为生产服务的新气象
校外协作推动校内协作
上海高等学校同生产单位建立广泛联系
本报讯 记者陈向东报道:上海市高等学校在普遍实行勤工俭学的同时,又在科学研究方面,同生产单位建立了广泛的协作关系,积极为生产服务。已经建立起来的协作关系,范围之广,项目之多,都为过去所未有。以交通大学为例:今年交大上海部分科研计划题目共一百五十余项,建立协作关系的校外单位在五十个以上,地区遍及全国。如在滚珠轴承代用钢的研究方面建立的协作关系就有抚顺钢厂、洛阳轴承厂、哈尔滨轴承厂、上海科学应用研究所等好几个单位。
由于同生产单位挂上了钩,选题计划除基础学科有少数理论探讨性的课题外,绝大多数是生产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其中由于生产大跃进所提出的问题又占很大比重。如冶金方面有强化冶炼、合金钢;机电方面关于球墨铸铁扩大使用范围;化工方面有煤焦油精馏,稀有元素化合物,有机及惰性分析,塑料;纺织方面有化纤纯纺混纺交织染整,高产量梳棉机的研究;化学工业中高压设备和工艺,机床设备和机械制造工艺中的基本问题,半导体锗的萃取和利用,高压输电网等等。这些都是上海市高等学校和其他科学研究机关同生产部门协作研究的重要课题。
帮助生产单位试制新产品,也是协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复旦大学承接了试制一百五十种化学试剂新品种的任务,该校物理系已试制成功了原子核计算器、新式的阴极射线示波器、真空电压表、低频震荡器等四种高级研究仪器,质量良好,现正同上海玻璃厂研究生产成套的高级玻璃仪器。化工学院已试制成功的有:离子交换树脂、活性绿、活性蓝染料等四五种新产品,化工学院并且是全国对尼龙(6—6)研究的中心,对这种新产品的试制已接近成功。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为上海市交电公司试制无线电示波器,已于5月内制成。华东纺织工学院最近已将试制成功的邻硝基乙苯的新化合物(4)—硝基—(2)氨基乙苯(染料)交印染厂试用。
这些高等学校还通过协作关系,直接为许多生产部门进行设计、测绘、建筑以至安装等工作,有的还充分利用自己的设备能力,接受加工,分担一些紧迫的生产任务。交通大学为洛阳拖拉机厂设计小型拖拉机,为无锡机床厂制造二百台八尺车床,同济大学将帮助十四个工厂企业进行十五万平方公尺的厂房设计、测绘工作,这两个学校都承接了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交电公司和机电局等部门很多生产任务。
协作关系的建立,不仅使学校的科学研究找到了密切结合生产的正确途径,也给学校其它方面带来很多好的影响,如教学内容丰富了,师生的积极性和干劲加强了,校内的协作关系也改善了。交大蒸汽机教研组同上海铁路局机务段协作研究火车提高速度时的水箱压力问题,把在实际的调查研究中所得的材料带到课堂上,教师们讲得津津有味,学生们听得也很有兴趣。过去各校科研工作中不协调和不协作的情况相当严重,经常发生主角、配角、上手、下手之争,甚至有的教师为了论文的署名和稿酬的分配而闹不团结。现在,通过双反运动,通过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批判,在开展协作这个风气的影响下,基本上克服了这一不良现象,发挥了集体主义精神。不论教研组成员之间、教研组之间、系与系之间,在协作关系上都有很大的改进。交通大学科学研究部的同志比喻这种关系的改变就像农村的生产关系由单干—互助组—合作社的变化一样。
学校由于内外协作关系的加强,人力集中,研究的效率也提高了。如交通大学铸工教研组对“球墨铸铁”的研究,最近根据生产需要“黑点浮渣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已获良好效果。


第7版()
专栏:

  科学生产比翼而飞
  柏生
研究和解决生产大跃进中提出来的各项新问题,密切同生产单位协作,这是高等学校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正确的方向,也是教授和科学家从书斋走向实践的一个良好的开端。这样做,将给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工作带来新的气象。
社会主义生产正在大跃进,迫切需要提高生产技术,进行技术革命。而高等学校的这支科学技术大军的力量如何发挥,如何适应生产大跃进的形势,进一步促使技术革新工作的开展,就成为十分重要的一个课题。
我们知道,科学来自生产实践,社会主义生产大跃进,给科学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而科学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和指导了生产实践。
上海高等学校的教师们经过了整风、双反运动,思想上有了跃进,因此在接受科学为生产大跃进服务的方针上就有了较好的思想基础。他们不单为生产部门试制了各种新产品,而且还直接为许多生产部门进行设计、绘测、建筑以至安装、加工等工作,使生产部门在当前大跃进中的一些科学技术上的困难问题及时获得了解决。科学研究为生产服务,对教师来说,也正是帮助他们进行思想改造的最好的办法。许多教授、科学家,长期受的是资产阶级的脱离实际的教育,既缺乏生产实践的经验,又存在片面强调理论,轻视实践、轻视劳动、为“科学而科学”的思想。同时,他们只习惯于个人单干,脱离生产、脱离实际,孤处一隅、闭门造车的作法,这必然影响科学技术的跃进。而协作关系的建立,参加生产实践,就发挥了集体主义的精神,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面貌,也改变了校内的协作关系。他们把这种关系的改变比喻成为如农村的生产关系,由单干到互助组,再到合作社一样。这也是一个可喜的收获。
我们看到,当科学研究工作面向生产为生产服务以后,研究的内容来自生产实践,研究的成果又应用于生产实践,这样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科学技术和生产建设就将比翼而飞,双双跃进。
现在,正确的科学研究方向已开始树立,它将给社会主义生产建设和科学研究的跃进带来无限美好的前程!


第7版()
专栏:

书本知识和生产知识结合
重庆大学教师深入工农寻宝取经
据新华社重庆9日电 重庆大学教师经过“双反”、向党交心运动和参加劳动锻炼,工作作风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变化。
在教学和科学研究方面,教师们明确了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服务的思想,改变了脱离生产、脱离当前政治任务的现象。比如全校去年订出的一百四十一个科学研究题目,结合生产的只有八个;今年订出的一百一十六个题目中,就有八十六个是紧密结合当前生产的。机械系派了三十多人到工厂联系、收集研究题目。冶金系的教师担任了北碚炼铁厂的设计任务,并协助这个厂进行建厂和今后的生产工作。这个系还为重庆的钢铁厂研究十九种代用合金钢,现已炼出九种,可以为国家节约大量稀有金属。动力系、电机系的师生大力支援郊区农村实现电气化,帮助红旗农业社等几个单位修建了小型水力发电站、沼气发电站,并决定以此作为研究题目,总结、研究出一套适合四川农村的各种小型电站的设计问题。
喜欢往工厂、农村跑,这是整风运动以后在教师中出现的新风气。教师们把向工农学习,到现场发现、研究问题叫做“寻宝取经”。有些教师过去埋头书本,言必称外国,到了矿山后,才知道中梁山平硐掘进月纪录已达到二百多公尺,而他们讲课时还在对学生讲月进一百多公尺。有一个助教过去曾作过四个循环的掘进设计,认为这个设计在我国现有煤矿开采条件下难以实现。这次他看到中梁山西平硐正是采用四个循环,而且操作上比他原来考虑的要切实得多。冶金系副教授林衍先说,他参加北碚炼铁厂的设计工作中所接触的知识,有很多是他从前没有学过的。过去设计单纯追求好和先进,忽视了多快好省,这次在实际工作中,才体会到设计一个构件,要考虑加工的可能性和就地取材、经济耐用等节约原则。青年助教吴云鹏帮助红旗农业社设计修建一座小型水电站,这个电站的引水渠要经过一个洼地,他按照书本知识开始设计用土方填,不但费人力而且因为土方不牢,填起来又垮了。后来采用了农民提出的做木槽架空的办法,既节约又简便。许多教师到工厂、农村参加生产实践后,普遍体会到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生产知识相结合,不断从实际中吸取养料、接受教育的重要。


第7版()
专栏:

北京棉纺织联合厂举办夜大学
本报讯 北京棉纺织联合厂举办的红专夜大学经过一周的筹备,已在9日下午正式开学了。
第一批报名入学的是具有初中文化水平、十年以上工龄的工人和干部,也有一部分工龄虽不足十年但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干部。暂定每周上课两次。
这个学校目前开设了哲学和纺织专业两个系。哲学系先学八大二次会议的文件,以后系统地学习哲学课程。纺织专业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而不熟悉纺织技术的干部编在初级班,学习一般纺织常识。具有高中文化程度、掌握一般纺织技术或不到高中文化程度而具有丰富实际经验的人编在中级班。中级班以苏联大学教本为主要教材。具有大专文化水平并已掌握一般纺织技术的人,编在高级班,主要学习纺织学的基础课,并选择专题进行研究。
这个学校的教师多数是本厂的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党委书记宋汀担任了哲学系的教授。纺织科学院的一些研究人员也被聘到厂授课。


第7版()
专栏:

中国青年男女篮球队去苏联访问
新华社9日讯 应邀去苏联访问的中国青年男女篮球队三十人,今天从北京坐飞机前往阿拉木图。
中国青年男女篮球队的队员绝大部分都是中国甲级篮球队的队员,他们的平均年龄是二十岁。他们将同参加苏联举办的吉尔吉斯、乌兹别克、哈萨克、塔吉克共和国篮球联赛的篮球队举行友谊比赛。


第7版()
专栏:

中国网球队赴英国比赛
新华社9日讯 中国网球队一行六人8日上午乘飞机去伦敦,参加1958年温布敦网球锦标赛。领队是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上海市分会副主席张振亚,队员有吴生康、梅福基、朱振华、宋连根。


第7版()
专栏:

  上海工人学会找蚁巢 李始美当众作解剖
新华社上海9日电 李始美防治白蚁的丰富经验,已开始被上海工人所掌握。
上海市房地产公司卢湾区管理所有一个灭蚁工作组,有四十八个工人。由于没有掌握白蚁的生活规律,这个组成立两个月来,没有找到过一处蚁巢。4日下午,工人们听了李始美的报告。第二天一早就到重庆南路三德坊四十五号按照报告中所说的办法寻找。大家没有花多大时间,就在这所房子的三楼近浴室的地板下找到一个蚁巢。
6日下午,工人们邀请李始美同往观察。这个蚁巢很大,约有七尺长,一尺宽。当时李始美用凿子轻轻地撬开一小块巢壳,只见许许多多工蚁慌忙地向四周逃窜,兵蚁如临大敌,来回巡逻不息。这时,李始美兴奋地对工人说:“你们找到主巢了。”
四时半,科学会堂一间宽敞的会议室里坐满了人,长桌上放着蚁巢,李始美在这里当众进行解剖。
打开了这个主巢一部分以后,大家首先看到卵房,一颗颗蚁卵粘在一起,好像一堆略带黄色的砂糖。卵房边上有处较大的窝,里面有大批像跳蚤一样的幼蚁。
巢的中心地带,有一条约两寸多宽、两三分厚的槽,四壁相当光滑。李始美指着洞口说:这就是蚁皇居住的宫殿。这时,大家的注意力非常集中,期待蚁后的出现。李始美拿着一块硬木片,细心地拨弄,不一会,一条约有八分长三分宽,头部只有两粒黑芝麻那么大,而身体和蚕相仿的蚁后,缓缓地爬出宫来。这时,围观者情绪高涨,科技电影制片厂的摄影师抓住时机,把这个精彩场面摄入镜头。正在这个时候,宫内忽然涌出大批工蚁,分成左右两路,奋勇“救驾”。一刹那,它们竟把蚁后抬入“深宫内院”,藏了起来。这时,人们被这场突如其来的插曲惊住了。李始美不慌不忙,把巢一层层地剥开,仔细寻找,约摸过了十分钟光景,又从一个空隙中发现蚁后,把它捉了起来。李始美并指着“俘虏”说:这只蚁后大约有八、九岁了,寿命最长的可以活到十五岁。在场的工人和一些科学家等,看到这场生动的情景,更佩服李始美的学识丰富。


第7版()
专栏:

华中工学院经常指派教师帮助工厂企业改进生产。这是电力系教授赵师梅(左二)等,在武汉重型机床厂与该厂技术人员一起研究解决同步电动机的启动问题。
新华社记者 于澄建摄


第7版()
专栏:

  为什么劳动者最聪明
  甘子玉
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深入人心,技术革命的序幕揭开了,来自劳动群众的创造发明与技术改进,真是百花怒放,生机勃勃。今天报上又公布了一批史料,说明两百多年来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大都出于劳动者和“外行”人之手。这些事实都说明,恰恰是资产阶级大人先生们所看不起的“卑贱者”最聪明,而“高贵者”却是最愚蠢的。
这些事实,大大地鼓舞了工农群众、老干部、“小”知识分子的志气,广大群众的智慧一经唤醒,向技术革命进军的步伐一定能日行千里,势如破竹。
事实胜于雄辩,劳动者最聪明的道理,本来是用不着多所说明。但是,近百年来旧中国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劳动人民备受压迫。革命取得胜利以后,政治上解放了,经济上翻身了,可是在科学文化上,还没有彻底翻身;怕资产阶级专家和教授和对科学技术的迷信,还没有彻底破除。因此,除了摆出事实以外,再摆摆为什么劳动者最聪明的道理,对于破除迷信,也还是有帮助的。
现在,我们试从下列三个方面,来说明一下这个问题。
一、劳动实践创造科学
劳动不但创造了人类、创造了历史,同时也创造了科学文化,这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待科学文化的基本观点之一。
科学是人类在生产斗争中对于自然现象的规律的认识。毛主席在“实践论”里指出:“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生产活动提供了科学技术发展的课题,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科学技术发展了,又推动生产的发展。人们从生产劳动中观察并积累事实,总结经验,加以分析思考,运用前人劳动经验的总结,加以发展,才能进一步地更多地掌握它的规律性。
瓦特对蒸汽机的发明,并非如资产阶级科学史家们所渲夸的是由于瓦特独具慧眼,从开水锅盖的被蒸汽推动而忽然发明创造的。蒸汽机的发明,首先是由于当时新兴的资本主义需要新的工具,新的动力。在瓦特以前,已经有过不少人在这方面努力,纽可曼就是其中最接近于瓦特蒸汽机的一个。如果没有社会上的需要,这种发明就得不到支持,得不到发展,比如俄国工人技师波尔祖诺夫的蒸汽机发明虽比瓦特早七、八年,可是在农奴制的帝俄,得不到任何的发展。其次才是瓦特个人的才干和经验,包括他丰富的修理蒸汽机的经验,和勇于创造新事物的精神。
有人也许怀疑,实用技术上的发明固然如此,可是“纯粹”科学呢?我们知道,严格说来,是没有所谓纯粹科学的。它同样受生产劳动所决定,同时也用来推动生产。就拿最抽象的数学来说,由于需要测量农业用地,观测天文和方位,才产生了古典的几何学。由于十五世纪以后海外市场的发现,工矿交通业的发展,人们的生产活动愈加大规模而复杂,生产技术上提出许多解决不了的课题,同时也提供了不少的实践成果,牛顿才会发明用变异的观点来处理物质运动问题的一种数学方法——微积分学。
生产劳动不但给科学技术提出课题,提供材料,而且也是科学技术研究的物质基础。没有生产劳动所创造的仪器,就不可能有近代科学的发展。没有高度的工业技术,原子能时代就不可能到来。更不用说,整个社会的物质与文化生活,都是由生产劳动所支持、所供给的了。
二、劳动人民能够最迫切地感觉到创造与发展科学技术的需要
这个道理,在高潮以来,就更加明显。我国的劳动人民,在中央和毛主席的号召下,工业生产上要用十五年或者更短时间赶上英国,农业上要提前实现四十条发展纲要,都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早日摆脱一穷二白的局面。这种强烈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愿望,是创造与改进技术的动力。
劳动人民直接参加生产。他们在生产活动中,都希望尽早摆脱我国在经济上和技术上的落后状态。要增加生产,加速发展,就会遇到一些困难,克服这些
困难,就必须革新技术。劳动人民整日在生产当中,经验最丰富,情况最熟悉,因此就能抓住生产技术中所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这种强烈的力争上游的愿望,就能够迫出来一股干劲,一股钻劲,不懂就学,外行就钻。这种来自生产发展的需要,正如恩格斯所比喻的,要比十所大学还能推动科学前进。
许多农具的改革者、创造者,去年还是扫除文盲的对象。可是,眼看着庄稼缺水,水车供应不足,或者是眼看着劳动力不够,拚命抢工,也还不能适应耕作要求,这就迫着人们开动脑筋,不等“洋”机器,赶制“土”机器。人们寻师访贤、集体创作,出现了数不清的创造与改进。
建设社会主义的雄心壮志,生产力飞速发展的迫切要求,使劳动者自己督促自己,如饥如渴地追求技术改进,追求发明创造。愈接近生产劳动的人,对技术革命的迫切需要,感触最深,劲头最大。这是最可贵的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这是劳动者最聪明的一个根本理由。在世界科学技术历史上,还没有一个时代和国家,像社会主义国家那样具有这么可贵的创造的推动力。
资产阶级的专家们,研究科学技术的出发点大都是为个人名利。反右派时所揭发出来的“占地盘”“唬外行”“投机取巧”“逃避解决生产问题”等极其恶劣的现象,说明了右派专家们的动力是脏透了的、腐臭了的个人主义,他们所能“创造”的,自然也是一些脱离实际、沽名钓誉的东西。
知识分子要聪明,就必须到群众中去,到生产劳动中去,自己变成一个货真价实的普通劳动者。不少这样做了的科学家和专家学者,已经取得了成就,如果能够做到更彻底一些,就一定能取得更多的成就。
三、初生之犊不畏虎,敢于推翻偶像、勇于革新的人是最聪明的。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上,我们常常看到,某一门科学技术走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充满着许多成见,充满着这样那样的“极限”,思想保守的人,就会在这些极限上踏步不前。“书本上没有”、“外国没有”、“权威人士说不成”,这都是他们的口头禅。人们如果陷入这种精神状态之中,就会拜倒在偶像的前面,不敢稍有怀疑,更不敢稍有动弹。这种人,往往就是“学问”较多、脱离劳动、脱离生活、自命为权威人士的一群学阀。历史无情,这种人没有不成为后人耻笑的对象的,没有不在真理的面前碰得头破血流的。
工农群众、“外行”人、年青人,固然是“学问”不多,条件不好,可是,他们接近生产,接近生活,他们的想法是比较唯物的、比较辩证的。他们具有一个极大的优点,那就是初生之犊不畏虎,不受成见、迷信所束缚,他们敢于怀疑古人、怀疑洋人,敢于推翻偶像,他们敢想、敢说、敢作敢为,只要是生产劳动中有这种需要,一切“权威”“教条”是束缚不住的。这种敢于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大无畏精神,这种冲破陈腐窒息的学究空气而生长起来的新鲜活泼的思想与行动,常常蕴藏着发明创造和重大改进的幼芽。我们常常在科学史上读到,被人看不起的劳动者、“外行”人、年青人,往往能够敢于坚持真理,说出真理,和当时统治着科学宝座的大人先生们挑战。这些幼芽,是最有生命力的、不可遏止的东西。在旧社会的残酷迫害下,甚至采取肉体消灭的办法(比如拥护地动学说的白鲁诺被教庭烧死),也不能把科学真理的火光扑灭。何况在解放了的中国,在劳动人民掌握了大权的中国,我们难道还怀疑这些“初生之犊”不能攻占科学技术的堡垒,不能把资本主义世界的科学抛在后面吗?
在过去这些先进与保守的斗争里,我们可以举达尔文作例子。二十二岁的达尔文,开始参加到南美洲的科学旅行,收集标本,五年的旅行,使他观察到生物进化的痕迹,进化论的思想已经形成,但是“物种原始”这本创作,他到四、五十岁时才敢发表。一个默默无闻的博物学家,向整个教庭、全欧洲的科学“权威”抛出了挑战书。坚决支持这个真理的,当时还有年青的赫胥黎。书出版后一年,在牛津大学开了辩论会,牛津大主教威伯福士判定:达尔文的理论是和圣经、上帝对抗的。一个人认人猿为自己的祖先,是十恶不赦的事情。可是,“权威”的威伯福士主教如今安在?
再近一点,苏联初开展斯达哈诺夫运动时,自命“权威”的铁道专家、教授、工程师,搬出了厚厚的书本,引经据典地证明货车运行速度的“科学极限”是每小时十三到十四公里,可是,斯达哈诺夫工作者当时很快就达到每小时十八到十九公里了。斯大林同志在第一次斯达哈诺夫工作者会议上的演说里,就狠狠地批评了这群“思想权威”。
中国当前的例子还嫌少吗?只念过一年初中的李始美,超过了国际上防治白蚁的科学水平;只当过汽车司机和焊工的马景云,研究成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摩擦焊接法;农民王保京成为陕西农业研究所的研究员;一个工程师都没有的小工厂,制造出复杂的拖拉机。又有谁能够估量,解放了的、破除迷信了的劳动人民,有多么大的创造智慧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