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5月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东门仓批发部大破陈规
看样选购送货上门
本报讯 记者林耀报道:北京市百货批发公司东门仓批发部大胆摆脱一切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将“合同供应”的方法改变为“看样选购”和“送货上门”的供应方法后,在满足市场需要,促进生产发展等方面作出了显著成绩,成为全国批发单位中的一面先进旗帜。
东门仓批发部是一个批发和仓库合一的批发站,担负着北京全市一千八百多户百货零售商店的商品供应和全部百货商品的保管任务。记者不久前到这个批发部去了解他们实行“看样选购”的情况,一走进大门好像到了一个热闹的百货商场,在一个规模很大的口字形的货场里,玻璃柜和商品架上整整齐齐地陈列着近一万种日用百货商品。每一种商品上都注明着品名、规格、产地、批发价格、零售价格等项目。这就是批发部的“样品间”。零售商店的采购员到这里看样选货,挑选到合适的商品后,就在这里开票、付款,然后到后面仓库去取货。买一两笔货,只要十多分钟就完成了全部购货手续;大宗选购时也只要一、二个小时就行了。在这里选购商品还不受什么“批发起点”的限制,资金不多的小商店要想多进几种花色品种而每种数量少些,批发部就拆开整装,三件、五件地出售,满足了零售商店勤进快销、加速资金周转的要求。有些市场很需要而批发部又没有的新商品,批发部就把零售店的意见反映给进货部门,以便和工厂协商安排生产,并且从原料、技术等方面协助工厂解决生产上的困难,这样对提高地方工业的产品质量和增添花色品种都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有些市场需要但本地不能生产的产品,批发部门就向外地采购。因此这个批发部自实行选购后,仅毛巾、袜子、床单、搪磁、胶鞋、内衣、钢精制品七类商品就增加了一千五百多种新品种。有些商品在市场上不受欢迎,长期无人选购,批发部就通过进货部分反映给工厂要求工厂加以改进。
在实行“看样选购”的同时,这个批发部还对六百多户零售商店实行了“送货上门”的供应办法,解决了一些中小型零售商店没有人力经常到批发部来购货的困难。每天早晨,这个批发部外勤组的工作人员就携带样品到各区百货商店去让他们看样选货,商店经过挑选,确定了所需购进的商品的品种、规格、数量以后,外勤组带回批发部,第二天就把货物送到门上,并派人上门收款。这样零售店不用采购人员也可以及时买到顾客需要的商品。在商业大跃进的高潮中,这个批发部更想出了很多办法给零售店以方便,如电话要货、上门兜售(就是携带大批商品送到零售店去,挑选好了就当场出售)、夜间营业等等。
但是在一年以前实行“合同供应”的时候,批发、零售两个环节的关系十分紧张,人们被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束缚住了手脚。那时每一季度要开一次供应会议,由零售单位提出要货计划,批发部门加以平衡、签订合同,然后按月提货。在签订合同时,零售单位并没有看到商品,而是“看账买货”,因此带有不少盲目性。加之市场需要变化很快,签订合同时需要的商品,一两个月后就不需要或者不要那么多,有的商品又可能不够,这时零售部门要想增加或减少商品,必须重新补订合同或修改合同,手续十分繁杂,修改一次合同要很长时间才能审批定案。在签订合同时也经常发生零售部门把进货时间安排得不恰当或者安排得虽恰当,到时批发部门供应不上的情况,因此市场上就出现了“秋来汗衫到、冬去绒衣来”的反常现象。
另外过去还有一条规定,就是要实行“原装提货”,批发部门不能拆箱供应,有些资金小的商店,买这种就不能买那种;一种商品整箱买回去后数量太多,一时又销不出去积压了资金。提货手续环节之多也十分惊人,当时每提一次货要经过七道环节,需要四天时间才能把批发部的商品拿到柜台上和顾客见面。至于为签订、修改和保管合同而浪费的人力物力更是无法统计。
东门仓批发部的领导干部和全体职工在1956年下半年就意识到这种不合理的规章制度要大胆地加以打破,他们提出了要“从合同里解放出来”的口号,陈云副总理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工商之间和上下级批发站之间可以实行选购的指示后,他们第一个大胆地废除了“合同供应”方法以及随这种方法产生的一切规章制度,实行了“看样选购”,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缺点,使其日臻完善。


第3版()
专栏:

八百多辆汽车20万公里无大修
本报讯 自今年2月全国公路运输职工二次代表大会提出开展“安全、节约、二十万公里无大修”的口号后,到目前为止,据不完全统计,行驶二十万公里无大修的汽车已达八百五十八辆,三十万公里以上有十六辆。北京市公共汽车公司白宝华则创造了四十三万二千多公里无大修的全国最高纪录。更令人高兴的是,各地职工为争取实现整个车队集体达到二十万公里无大修作了很多努力。如贵州国营二场吉斯车队共有七十二辆车,已有六十二辆达到二十万公里无大修;湖南省衡阳公路运输局柴油汽车队共八十辆车,已有七十五辆达到二十万公里无大修;广州市第二汽车公司共有汽车一百零五辆,已有四十三辆车达到二十万公里无大修。
安全、节约的成绩也很大,汽车用油一次一次的降低,轮胎行驶里程也大大提高,仅第一季度节约的轮胎就有一千二百条。
汽车修理和养路工人也纷纷投入这个运动,有力地推动了运动的发展。他们利用旧料改进机具,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缩短在厂车日。据不完全统计,合理化建议和改进工具的节约价值已达二十六万八千多元。过去大修一辆汽车要十七八天,现在,福建建阳修理厂创造了五小时零四分钟大修一辆汽车的新纪录。汽车保养工时也大大降低,如广东省二级保养工时定额为四小时,现只用十二分钟,比原来降低了95%,目前四川省已将大修定额降低到二天至三天,比原来降低88.23%。
(中国公路运输工会全国委员会生产部)


第3版()
专栏:小资料

20万公里无大修的经济价值
一辆汽车达到二十万公里无大修,有很大的经济价值。据辽宁省的统计,一辆汽车行驶二十万公里期间,要消耗四十八个活塞,五百七十六支活塞环,大、中修费用一万八千三百六十元。如按一千辆汽车计算,则需修理费用一千八百三十多万元,用这些钱可以购买四吨新车九百一十七辆。又如大、中修在厂车日,根据1957年的平均计算,按一千辆汽车每年各大、中修四次,就等于六百五十辆汽车一年不能参加生产。可见延长汽车大修间隔里程,不仅可节约大量修理费用,而且可以提高运输力。


第3版()
专栏:

街道福利食堂
新华社温州7日电 温州市民政部门在许多街道举办了为工厂职工、手工业社社员和机关干部服务的福利食堂。这些食堂既包饭,又零售,每个食堂都设有茶水灶,有的早上还免费供给洗脸水。五马街福利食堂并且把饭票委托市里一些旅馆代售,给居住时间较长的旅客以很大方便。
福利食堂里通常备有十五、六种菜;最多时有二十多种,菜的价格从两分到二角不等。花上八分或者一角钱就可以买到一盘美味的肉蛋糕、排骨或温州沿海出产的鱼虾,这里的饭都是一碗碗蒸好的,全部照成本出售,菜的利润也只5%,用来弥补食堂碗筷的损失。长期在食堂用膳的人每月缴管理费一元,小孩五角,临时去吃的每顿付两分钱。所有的食堂都设有管理委员会,成员大部分是长期用膳的人,他们代表用膳者向食堂提出改进工作意见,同时在财务上进行监督。食堂的工作人员都是民政部门从居民中吸收的,开支全部来自所收的管理费,全部账目按月公布。
每天到这些食堂吃饭的有近五千人,不少人家大小都在这里吃饭,许多小型工厂和人少的机关全部前来搭伙。由于在福利食堂吃饭既经济又省事,有四个工厂把自己办的食堂也移交给街道去办。


第3版()
专栏:

关键在于解放思想
孔桑
北京市百货批发公司东门仓批发部冲破旧思想旧制度的束缚,向零售单位大开方便之门,废除了合同供应制度,采取了“看样选购”的新方法。这个改变,对于促进生产的发展和满足群众的需要都有很大好处。这是商业批发部门在全民大跃进的新形势下的一项很有意义的改革。
对日用工业品采取供应合同的分配制度,在社会主义改造尚未完成的条件下是必要的,但即使在过去这种分配制度也并不是没有缺点的,特别是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改变以后,这种分配形式就愈来愈不能适应新情况的需要了,主要是计划限制过死,集中过多,不能适应于消费者对日用供应品需求的极大变化性和自由选购,结果是常常出现“秋来汗衫到、冬去绒衣来”以及此处积压、彼处脱销的不正常现象。东门仓批发部改行“看样选购”的分配方法以后,这些矛盾就都解决了。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有这种现象:一些不合理的事情,长时期得不到改变,原因并不是事情特别复杂,而主要是人们的思想被陈旧的东西束缚住了,被旧的习惯势力所左右了,因此总愿意按部就班地做事情,而不敢跳出原来的圈子,从更宽阔的方面去考虑问题。似乎那些陈旧的东西像山一样地沉重,似乎旧事物永远也不能改变。从思想方法上来看,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反映。东门仓批发部的同志们却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他们冲破了旧思想的束缚,敢于放手发动群众打破陈规,敢于大胆地提出新任务,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跃进。由于他们的思想已经赶上前去,所以旗帜鲜明,干劲十足,一切困难都能够克服。东门仓的经验,再一次生动地证明:思想解放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大跃进的巨大动力。
几年来,商业部门制定和实施的规章制度,有很大一部分对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起了积极的作用。这是必须加以肯定的。但是,其中也有一部分原来是正确的,但在情况发生变化以后、特别是在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和生产发展以后,已经不适用了;也有一些规章制度原来就不够合理,情况发生变化以后,就更加不合理了。适时的、合理的规章制度,可以使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得到鼓舞,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束缚了群众的积极性和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十分注意客观情况的变化,及时地修改那些过了时的、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使它们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当然,商业工作中现存的一些矛盾所涉及的问题是十分复杂的,但是,人的能动性是很大的,人既然能够制定规章制度,为什么就不能根据情况的变化来改变它呢?关键在于解放思想。这就是东门仓批发部的经验给我们的最大的启发。


第3版()
专栏:

机械设备来源少要的多
广东采取四项解决办法
本报广州5日电 广东省有关部门采取措施,解决各地争购机械的问题。
有关部门提供的材料说明,最近二、三个月来,由于全省各县、乡、社都在积极发展地方工业,兴建各种机械厂和加工厂等,需要的发电机、柴油机和各式车床等机械设备大大增加。例如今年全省需要电动机二万多台,而商业部门仅能供应一万台。为了购买这些机械,各县纷纷派人到广州和其他省市去争购。目前,仅在广州市采购的人员就达一千多人。有些采购人员高价争购个体手工业者制造的小型机器,造成市场混乱;同时,又有一部分采购人员盲目流向其他省市,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
针对上述情况,省计委和商业厅等有关部门开会研究了解决的办法。一、组织生产部门积极增加生产,帮助中小城市积极试制和生产各种机器设备,充分发挥它们的潜力。二、由商业部门统一收购个体手工业者制造的小型机器。三、由商业部门到外省了解情况和采购。四、全省所生产的各式车床和动力机械,由省商业部门统一管理,按照各地需要和轻重缓急进行合理分配。广州市机电工业局还给全市各工科院校安排了生产任务,发挥这些院校的车床和动力机械的效用。
(杨文全)


第3版()
专栏:

这才是开始
 廖世刚
编者按:廖世刚是重庆建设机床厂的青年铣工,今年他已经七次突破自己订的跃进计划。他开始预订四个半月完成相当于五年的工作量。到4月初,他把缝纫机定位杆由铣床加工改为冲床加工,提高工效一百三十七倍,以十一天半的时间完成了相当于五年的工作量。过了几天,他又把一种零件由人工操作改为机器加工,使产量提高了一千六百八十倍。最近廖世刚又提出了新的跃进计划:实现二十多项改进,保证提高生产效率八千倍,争取达到一万倍。4月23日,一位作者田羽同志写诗祝贺廖世刚的成就,下面是廖世刚复田羽的诗。(他只上过几年小学,1953年还是个农民。)我们从来不相识,但也许在人群中见过面。我是个普通的青年工人,在这里我向你表示热烈的感谢。党就是我亲生的母亲,党亲手教育培养我成长。现在党提出十五年赶上英国,好比把千斤担儿放在自己的肩上。没有别的,是党的号召鼓舞着我前进!五年的路程只要几个钟头就能走完,你说得对,这决不是最后的数字。说真话:这并不值得惊异,是党的教导使我明确了为谁劳动,请你不要对我过分的夸奖,万里行程现在才跨出了第一步。解放前我这穷小子有谁瞧得起?别人叫我傻瓜,到处受欺;解放后只作出一点微末的成绩,就受到党和人民这样的珍视。我们从来不相识,但共同的理想把我们的心紧紧联结在一起,你昨天是战士,今天是诗人;我过去是农民,今天是工人,让我们携手前进!拿出我们的智慧和干劲,跃进,跃进,再跃进!叫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把那老牌英帝国主义,远远地抛在我们国家的背后。(附图片)
工作中的廖世刚
新华社记者 刘诗临摄


第3版()
专栏:

一百多个机械厂率领七百多个手工业社
吉林撒下农业机械制造网
据新华社长春7日电 吉林省地方工业同手工业协作,要求在今年内生产出二十多万台农业机械,支援农业生产。
目前,省内现有的一百四十一个机电行业的工厂,带动七百多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农业机械制造协作网。在这个网里,一般由机械农具厂担任复杂的车、刨等工序,铁匠炉、白铁、木工等合作社担任小零件的生产。大量生产风车的白城县,以机械农具厂为总装配车间,组织了发电厂、造纸厂、铁路机务段等十一个单位联合生产,四个月共已生产出一千四百台风车,比单独依靠农具厂生产提高效率一倍。九台县农具厂制造水车,也吸收白铁合作社制造铁管子,铁匠炉制造链环,春耕前生产出了一千台水车。现在吉林省工业厅又以长春、吉林、辽源、通化、延吉、白城等六个机械设备比较齐全的城市为中心,各组织周围六、七个县的农具厂,进行更大规模的协作,共同制造煤气机、电动机等比较复杂的动力机械;并建立中心车床修配厂,逐步对现有陈旧的车床进行检修,或改装成能制造复杂农具的车床。
吉林省现有机电行业的工厂,大部分设备陈旧,技术力量薄弱。过去有些工厂片面强调产值和上缴利润,只修理一般工业器材、配制零件和制造一些改良农具。有时也试制一两台新式农具,但是怕赔本,常常中途停止,技术上发展很慢。今年这些厂以及有关的手工业合作社,在双反运动中展开大辩论,批判只顾追求利润、忽视为农业服务的思想,进一步端正了生产方向。他们试制和生产农业机械的积极性普遍提高,截至目前,已经制造和正在试制的主要农业机械有六十五种。其中,动力机械有煤气机、发电机、电动机;农业机械有不同马力的万能拖拉机、播种机、水田插秧机、水泵以及各种农作物加工机械等。


第3版()
专栏:

独创风格的英雄工厂
本报记者 徐家柱
苏联冶金专家伊斯特林去年参观地方国营本溪合金厂时,看到这个穷工厂用最落后的土办法,炼出了许多贵重的合金,大为惊奇。他临走的时候,情不自禁地拥抱了厂长,说:“这座工厂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创造!”
本溪合金厂是白手起家的。1950年这个厂试办时,全部的生产设备是从沈阳借来的一口大锅、两把勺子和三个模子。当时只有四个工人,连厂房也没有。
今天,本溪合金厂已经拥有六百名职工,能够炼出铜、铝、镍、铅等合金和精铜、电铜等贵重金属二百七十多种。它生产的许多国内独一无二的合金,遍销全国一千二百多个重要企业,同时还向朝鲜、越南和东南亚各地出口。本溪合金厂去年总产值已达四千二百多万元。根据目前订出的措施,今年总产值可以上升到一亿元以上,一跃成为煤铁之城——本溪市最大的工业企业之一。
中共辽宁省委员会最近总结了这个厂以独创精神勤俭办企业的经验,认为这个厂是创家立业、高速度发展工业的生动榜样。
“八卦炉”里出合金
合金厂确是一座敢想、敢干,大胆创造出来的工厂。
1950年建厂时,全厂懂得一点儿合金冶炼技术的,只有现任厂长苏新军一个人。他那时当技师,带领着一批工人睡在厂里,常常不眠不休地试炼合金。因为没有厂房,在露天作业,一下雨,熔化的金属遇上雨水,就会爆炸。他们只得抬着二、三十公斤的破铁板,挡住雨水,混身被淋得透湿。
“没有厂房,青天当房盖;没有资金,到处拾破烂”,人们这样描绘着建厂初期的情景。这个厂大部分厂房是本厂职工自己修建起来的。开始,领导干部和群众一起,拾到一些旧木杆、旧木板、破草袋,再挖一点黄泥,就搭成了简易的泥厂房。炉灶逐渐增添起来以后,旧木板又捡不到,工人们就冒着严寒,时常在没有屋顶的木棚里炼合金。一般工厂的烟囱是用钢筋混凝土或者红砖筑成的。合金厂买不起这些材料,就收集了一批旧的臭油桶,焊成了七座相貌古怪的烟囱,节省了二十七万元。合金熔液高达摄氏一千多度,但修炉子需要的耐火材料又特别缺少。厂长就带领九个老工人到天津,学习修建我国古老的冶炼设备——八卦炉。有人曾经称呼合金厂领导干部和工人是“万能工人”。他们是冶炼工人,又兼作泥工、瓦工和木工。他们收集了旧砖和少量耐火材料,参考八卦炉的筑法,结合书本上的理论、开动脑筋,创造了各式各样的冶炼炉。开始修建电解铜的反射炉时,有人讽刺说:“你们能够炼出铜水,我就喝了它!”有的工人知道炼铜只有沈阳冶炼厂有反射炉,还有一个一百多公尺高的大烟囱,而自己几乎赤手空拳,没有材料,也没有高明的技术,对建炉没有信心。苏新军就向他们讲述了贺龙同志发动群众,用菜刀起家,创造了红色根据地的故事。路是人走出来的。大家反复试验,失败了也不罢休,最后没有花一分钱,用旧料修成了反射炉。出铜的时候,当初讲讽刺话的人,羞惭地走出了车间。
合金厂从建厂开始到现在,总共只花了七十七万多元投资,而去年上缴给国家的利润就达五百八十多万元,还不到工厂一年内积累资金的零数。
苏联专家伊斯特林在合金厂看到了任何教科书上也找不到的“土炉子”后,惊异不已:“谁能相信这些贵重的合金,是这样炼出来的!”他把工人们创建的冶炼炉,绘制了详细的图样,带到苏联去了。
不惜赔本帮助别人
合金厂在经营上也独具风格,这就是主动找上门去,为国营工业服务。
解放前,我国需要的合金是依赖国外进口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合金厂的产量和品种逐渐增多,但全国各地还很少知道本溪有一个合金工厂。合金厂就派人到北京参加一些专业会议,向到会的国营工厂代表散发产品目录和商品传单。为了节省国家外汇,合金厂还派专人到对外贸易部和进出口公司联系,发现本厂有条件生产的合金,而其他工厂又提出向国外订货的,就申请把订货承揽下来。大连造船公司原来提出要购买一批进口铜合金,合金厂在进出口公司知道后,马上主动和造船公司接洽,把这批订货从进口物资单中抽出来了。
本溪合金厂这种作风是以社会主义协作思想为基础的。当合金厂知道其他工厂需要技术复杂的合金时,就不辞艰苦,一定要试制出来,常常赔本也在所不惜。去年,合金厂打听到大连造船公司急需一批镍合金,否则船只不能下水。开始,合金厂一部分同志感到试制镍合金成本高,工厂规模小,赔不起本。经过辩论,大家都觉得一个厂赔本是小事,整个造船工业发展是大事,就主动告诉造船公司,愿意试制镍合金。合金厂还常常不嫌麻烦地接受零星的订货,即使订购两、三公斤合金,也非常乐意地接受下来。一个很大的国营工厂三年没有试制成功的铝锰合金,合金厂也勇敢地试炼,终于用土办法冶炼成功了。因此,合金厂在许多工业企业中,享有很高的信誉。合金厂遇到本厂不能解决的困难,常常只要挂一个长途电话,其他单位就会立刻以人力、物力支援他们。
在主动为国营工业服务的方针下,合金厂产品从开始时两种增加到二百七十多种,现在已被一些国营工厂称为合金工业中的“夜明珠”。
不间断地大量试制新产品,使得合金厂职工经常遇到困难。但是,职工们时刻和国家当前的需要比较,感到工厂生产的合金,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的要求。因此,他们一直保持着高度的积极性。全厂有60%以上的工人省吃俭用,经常购买和阅读各种技术书籍,不少工人常常钻研到深夜。在大批新产品的试制过程中,合金厂培养出了二十一名技术员和二百五十多名技术工人。
领导人从未离开工人区
从1955年以来,合金厂的领导干部一直是像普通劳动者一样,在生产中领导生产,在群众中领导群众。
1955年来,工厂试制新产品的任务繁重。每次试炼新合金,领导干部总是和工人一起在灼热的炉旁操作。领导干部常常“身先士卒”,带头执行最困难的任务。苏新军把铺盖带到厂里,一连几昼夜不停地试炼,有时困极了,就在炉旁铺上草袋,在洒满了金属渣子的棉被里打一会儿盹。领导干部长期参加生产,也熟悉了本行的技术。厂长苏新军已是厂内最有经验的技师。副厂长葛连生1955年到厂开始学习炼合金。现在全厂约有一半产品,可以由他担任技术指导。
合金厂领导干部八年来没有搬出过工人住宅区。他们和工人们一起住过古庙。前年,本溪市工业局想给合金厂干部修建楼房做宿舍。合金厂领导干部不同意,他们主张修盖造价较低的平房,和工人们一起居住。他们用削减宿舍造价节省下来的钱,修建了工厂极需的化验室。平房盖成后,领导干部就和职工们在一起,以一个普通工人的身份,共同讨论怎样分配宿舍。去年,党总支书记张四维利用假日和业余时间,带领一批职工义务劳动。他们挖地基、抬石头、砌泥墙,为缺房子的工人盖成了三十八户住宅。张四维还时常到独身工人宿舍去,帮助打扫屋子。苏新军、张四维等人长期住在工人区里,很容易发现工人生活中的大小问题。他们发现厂内厕所不够用,党总支书记就带头在工人活动地点的附近,盖了厕所。他们对工人家属的生活也关心。他们发现工人的子女上学的时候经过的山路崎岖难行,就带头在山上开辟了一条盘山大道。
在合金厂很少见到有人不合理地闹工资、闹房子,即使偶然发生,也会被职工们认为是一桩怪事。有的工人说:“刚进合金厂,看到什么都是破破烂烂的,福利待遇又低,就想到国营工厂去工作。可是,一看见领导干部不分早晚,和大家一起干活,就不想再离开了!”
浓厚的政治空气
合金厂发动群众克服困难,是以政治思想工作打先锋的。工厂领导干部都有这样的体会:“有事和群众商量就会找到千万条锦囊妙计”。
前年,国家缺少焦炭,合金厂又必须用焦炭冶炼合金。工厂就向职工群众说明:厂里焦炭异常缺乏,如果想不出解决的办法,合金炼不出来,就会影响许多重要工业部门的生产。许多工人知道了这件事的政治意义,就连夜想办法。在两、三天内,全厂就出现了许多节约焦炭的技术方案。最后,工人们修建成功一种新的地下反射炉,可以完全用煤代替焦炭当燃料,保证了工厂正常生产。
本溪合金厂决不以单纯的经济观点来动员群众。合金厂几年来一直是在原料缺乏的情况下坚持生产的。厂里提出“人人回收、处处回收”来克服困难的口号。全厂有90%的职工,每天都风雨无阻地参加了废金属回收活动。厂里谁回收得多,就表扬谁,但从来也没有向职工发过奖金。可是,合金厂去年回收废料的成绩,却远远超过了许多发废料回收奖励费的工厂。职工们走在路上,看到米粒一般大的金属小块,也要拾起来。他们创造了还原、水淘、扒炉等许多回收方法,全年拣回了杂铜、杂铅共二十二吨。
合金厂向工人说清了国家棉花歉收,棉布供应不足的情况后,节约劳动保护用品的活动,立刻在全厂开展起来。合金车间很多工人都自带针线上班,手套和作业服破烂得很,也舍不得扔掉,总是自己缝补好。工人王福君和爱人利用业务时间,为工厂洗缝了二百多副手套。去年全厂共节约了近一万公尺棉布。
合金厂推销人员每次出发的时候,领导干部都向他们讲述推销工作的政治意义,要求他们不光推销自己的工厂的产品,还要了解和帮助各个企业解决困难,多体谅别人。因此,合金厂推销人员在外,看到其他单位需要技术复杂的合金,本厂又不能试制,甚至要赔本,也决不推托,而是建议其他单位和合金厂联系,共同克服困难。有时,他们甚至替别的工厂到处跑腿,解决材料的困难。
在浓厚的政治空气中,在本溪合金厂经常可以听到职工群众在谈国家大事,谈生产,谈学习技术,但听不到有人谈工资,谈福利待遇等事情。全厂涌现了许许多多先进人物。爱厂如家已形成风气。遇到大风大雨的天气,不少工人经常半夜从家里赶来,到厂里守候,以避免损失器材。共产党员黄洪义在一次火灾中,为了抢救厂房,抱着燃烧着的汽油桶,从车间里奔出来,把脸部和双手都烧坏了。在医院里,他解开了脸上的绷带,在镜子中发现自己的面貌被毁,就晕了过去。回厂后,他战胜了内心的痛苦,热情地领导自己的生产班,成为全厂最出色的青年合金班。厂里一位姑娘爱上了黄洪义高贵的品德。他们建立了幸福的家庭。工厂把黄洪义送到北京苏联红十字医院,施行了整形外科手术。黄洪义出院时,苏联大夫深受感动,对他说:“你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子!”
本溪合金厂以政治为统帅,坚定地走群众路线,大胆创造,现在已成为辽宁省发扬独创精神,“勤俭办企业”的一面鲜明的旗帜。(附图片)
(陈孝庭插图)


第3版()
专栏:新产品

两艘大轮船 五种新汽车
第一汽车制造厂新设计和试制成功的CA—11B型载重汽车,是根据国内条件和两年来各地使用情况,把解放牌汽车加以改进制成的。它的动力性和经济性有显著提高,车身自重减轻五百公斤左右。(新华社记者胥志成摄)
济南汽车配件厂最近制成的“黄河牌”汽车。 (济南配件厂稿)
第一汽车制造厂4月底试制成木制翻斗汽车,能载七千市斤,最适于农村运送粪肥或粮食用。
(新华社记者胥志成摄)
哈尔滨船舶修造厂制成的东北地区最大的内河客轮——上海号4月27日在哈尔滨下水试航。这只客轮,有九百马力,平均每小时行驶二十一公里,可载客七百八十人。载货二百吨。它将航行在松花江和黑龙江上。
于敏摄(新华社稿)
5月6日,一艘五千吨货轮在大连造船厂诞生了,这是我国自己设计和建造的最大的货轮。这艘货轮是工人们在105个工作日中制造成功的,比原计划提前了一个半月。
新华社记者贾承滨摄(无线电传真)
青岛汽车修配厂最近试制成功的“丰收牌”三轮汽车。载重量是两吨,特点是体积小、耗油量低、装卸方便、便于狭窄道路通行。
(青岛日报社稿)
重庆汽车配件制造厂最近试制成功的“红岩”牌小型轻便载重汽车,可以载重一吨到一吨半,每小时可行三、四十公里,很适于在条件较差的乡村公路上行驶。
(重庆汽车配件厂通讯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