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5月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武松打虎与小儿梦猫
陈溱
做好一件工作,学会一项本领,困难总是有的;更确切地说:工作、学习本身就是克服困难的过程。虽然困难的程度因人因事而有所不同,但困难总是客观的存在。值得重视的是对待困难的态度。
对待困难的态度有两种。
一种是积极的态度。这就是在困难面前无所畏惧,向困难挑战,说明了他的精神是无畏的,情绪是乐观的,一切有利的条件就会被充分地发现;为了前进而去认识困难,困难才会被真正地理解;为了克服困难,潜力才会挖尽,干劲才会鼓足。一切措施和办法才会由此涌现出来。这样困难就从阻止我们前进的绊索变成促使我们鼓足干劲,挖尽潜力,想尽办法的客观因素。
另一种则是消极的态度。不是首先积极挑战,而是先嚷困难。正因为不是为了前进而去认识困难,而是为了准备退缩而去谈论困难,因此困难就往往被强调或夸大成为压抑我们锐气的客观存在。离开了向困难挑战,而侈谈干劲、潜力、措施,有如“叶公好龙”,有其名而未必有其实。
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困难正如武松打虎。虎、而且是吊睛白额的大虎,自然凶猛异常。打虎自然有困难。正是这个困难促使了武松使尽了毕生的膂力和浑身解数,终于克虎致胜。而武松也就成了有口皆碑的英雄好汉。
用消极的态度对待困难就像小儿梦见了猫一样,猫还没有叫,而小儿却已先哭。猫本来是不可怕的,但在孱弱胆怯的小儿看来,骇人胜过猛虎。
要在贫穷落后的大国建成社会主义,困难本来就是严重的。因此,就非具有社会主义的英雄好汉的气概不可;否则小儿梦猫正是畏首畏尾裹足不前的孱弱胆怯者之讥。
自然,假如把前进的目标,树立得过高过大,也会产生一些我们暂时还不能克服的困难的。因此我们也不应强求一时还不能办到的事情,但是只要我们对待困难采取积极的态度,我们总还可以达到可能达到的目标,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我们的先人所不敢想像和不可想像的事业来的。


第8版()
专栏:

“打渔杀家”新解
杨东莼
“打渔杀家”亦名“庆顶珠”,是京剧的传统节目,许多地方剧种也有这出戏,极受群众欢迎。
这里不预备谈这出戏在思想内容、穿插结构、台词唱腔等方面的优点,这里想谈谈老英雄萧恩的思想变化,特别要谈谈一个未经世事的渔家姑娘——萧桂英的思想斗争过程。后者的思想斗争过程,对于我们正在自己革自己的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来说,有着极其深刻的教育意义。
那老英雄萧恩,本来是没动杀人之心的。当丁郎来催讨渔税银子的时候,萧恩全用好言答对;当丁员外家的教师爷率领众徒弟,气势汹汹地硬要讲打的时候,萧恩才“七窍冒火,咬碎牙窝”,把教师爷和狗徒们打了个落花流水。打出了祸来,萧恩还想“抢他一个原告”,赶至县衙告状。待到赃官吕子秋受了丁员外贿赂,不问情由,痛打萧恩四十大板,并且责令他连夜过江与丁员外赔礼的时候,萧恩这才露出了英雄本色,“恨不得今晚肋生双翼,飞过江去”,“杀他的满门”。这里,萧恩的思想变化是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的。由讲好话,到打人,到告状,最后到杀家,在每一个关口上,萧恩都是当机立断,决不含糊的。
萧桂英却非如此。一个天真烂漫的渔家姑娘,无论如何是不会想到杀人这事儿的。最初,她只是想:“爹爹杀人,孩儿站在一旁,与爹爹壮壮胆量”;而后,当要离家时,她又惦念着未关家门,恋恋不舍家中的家具和坛坛罐罐;再后,船至江心时,她又问父亲“杀人是真是假”,并说“孩儿心中有些害怕”,等到父亲责备她,要送她回去的时候,她又坚持和父亲同往;最后,当萧恩杀死了丁员外,说“儿呵!放大了胆,随为父的杀!”之后,萧桂英才真正杀横了心,坚定地回答:“遵命!”这里,萧桂英的思想变化是三起四伏、曲折复杂的。由替父壮胆,到绻恋家门,到心中害怕,最后到遵从父命,在每一个关口上,她都犹豫踟蹰,三步两回头,但临末还是走上了一条坚定的道路。
有一种萧恩型的知识分子,把资产阶级政治立场、资产阶级人生观和世界观、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看成是自己身上的大敌。他们在思想改造问题上容或有过犹豫,但很快就下定决心,利刀出鞘,制大敌于死命。
更多的知识分子,如果就其思想改造所走过的“苦难的历程”来看,则是属于萧桂英型的。这意思是说,他们的思想改造的起伏过程,和萧桂英持刀杀人前的思想斗争,多少有些类似。一开始,他们对思想改造心存抵触,站在河岸替人“壮壮胆量”倒是可以,要自己脱掉鞋袜下水却是不成。继之,真要离家了,大伙儿真要下水了,他们就留恋起“坛坛罐罐”来,对旧我情意缠绵,不忍割舍。再继之,真自己革自己的命了,他们又有些害怕。把心一交,揽镜一照,发现自己又臭又脏,往昔所恃以矜夸自傲的东西,恰恰就是最臭最脏的东西,于是,原先的目空一切,变成了现今的一无是处;原先用个人主义思想体系筑就的藩篱,现今在集体主义巨流的冲激下,漏洞万千,全线崩溃。在这个当口,新的一套没有也不可能一下子建立起来,青黄不接,于是有些知识分子就开始泄气,想打退堂鼓。一位教授说:“这么脏,这般臭,上课不敢抬头看学生,手脚直发抖。”另一位教授表示:心里倒很想前进,也有决心,但又缺乏勇气和信心,真没法子保证能否过好这一关。这两位教授的讲话大体上表达了多数知识分子过关时的复杂万端的心情。最后,在熬过这一阶段之后,在忍痛灭却了自己身上的敌人之后,知识分子才会自觉地遵党之命,遵工人阶级之命,才会真正地达到生动活泼、心情舒畅的境界。
应该说,上段提到的第三个阶段是一个最紧要的节骨眼。破和立是两个对立面的统一:破是立的前提,立是破的目的。虚假的面子和脏臭的架子打掉了,旧玩艺儿破了,有志气的人,就不应当退缩,而应当鼓起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紧紧地跟上一步,迈进到第四个阶段,依靠党和群众的力量,尽自己主观上的最大努力,把新的一套建立起来。既破之,则当立之。否则,自暴自弃,空虚绝望,就只有拥抱着个人主义的僵尸走向毁灭。
人们有时认识了某种思想和信仰,很想把这种思想和信仰化成自己的血肉,但人们在实践上因循怠惰,进退逡巡,远远赶不上自己的认识。这是知识分子进行思想革命中的关键问题。其实,一个报告,一篇文件,一次小组会,一席谈话,一张大字报,都只能看作是一种外力的推动,促使人们提高认识。而真正顺应历史潮流前进的知识分子,则善于运用这股外力,在认识提高的基础上,自己加倍努力,贯彻到实践里边去。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不平凡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不可能幻想用个人主义的办法,来治疗个人主义的痼疾。治病医疮的疗程中,痛苦肯定是会有的。这痛苦,只是对个人主义者而言的;对集体主义者来说,则是一种无上的愉快。萧桂英说“遵命!”的时候,我们听不到痛苦的叹息,却感染到了一股逼人的欢乐的力量。我看,如果学不了老英雄萧恩,我们至少是应该向萧桂英学习的。


第8版()
专栏:

低垂果子碰你头
过去荒山藏石头,
如今果树绿油油,
社里牛羊满山走,
清清泉水淙淙流。
清清泉水淙淙流,
果子结得满山头,
若是走路不留意,
低垂果子碰你头。
(广东梅县)


第8版()
专栏:

是谁的脚印?
张政模
雪花纷纷扬扬地把天地都裹在一起了。在通连部的这条小路上,雪花堆得厚厚的,一脚下去,就露出半尺来深的窟窿;可一霎时,又是平平整整的,什么痕迹也没有了。
二班长踩着我的脚印,跟在后面说:“你们班的炉子,是不是一炉炭就着一宿?”
“能!”我说。我记得这些天来,临睡前加一炉煤,第二天起床时火还是旺的。
他又问:“刚才指导员怎么叫我们半夜加炭呢?”
我猜想,也许是指导员不大了解情况。我说:“他还说我们班里才来的那两个新同志睡觉爱蹬被子。其实,昨晚上我代班时就看过,新同志的被子盖得好好的。”
二班长没听清我的话,侧着头大声反问我。不知怎的,只听他“噗”的一声,大半条腿插进路旁的雪窝里,我忍住笑把他拉起来,他呸了一声:“够呛!这条道要是晚上走呀,说不定就得滑下沟去。”
晚上,房子暖烘烘的,我很快就入了梦境。忽然交班的摇醒了我。“该我接班了!”
这时,风雪越来越大了。刚拉开门,大衣被迎面的风挑起老高。但我仍然弯着腰顶着风往岗篷走去。
查完一遍岗,想到就近的连部去喝口热水。当我快走到连部时,发觉雪地上印下浅浅的一行脚印,“一定有人才走过!”我不由得加快步子,顺着脚印走去。走到尽头,正是指导员的宿舍兼连部办公室。
门虚掩着,雪片??的往门里钻,我轻轻走进去,里面没有一点动静,指导员的铺也是空的。摸摸被窝,还有点暖气,说明他才出去不久。
掀开炉盖,煤火早已熄灭,只剩下半炉煤灰,房里骤然添了一股寒意。我想:“难怪指导员叫我们要半夜添煤,他是根据这个炉子说的。”
到了交班时间,我向下一班交代清了任务,就披着斗篷往回走。进了门,炉膛泛着跃动的红光,一团热气立即向我袭来。我揭开了炉盖,煤块正熊熊地燃烧着,迸出“必必”的火星——这分明是才添了煤啊!“那么,这是谁呢?”我轻轻咳嗽一声,屋里没有动静,听到的是大家均匀的鼾声。
借着炉火光一看,奇怪!他们盖在被上的棉袄棉裤,都是周正熨贴的。但当我摸着新同志的被子时,一股凉意浸着我的手心。我捏亮了电筒,原来他们身上盖了一件大衣,大衣上有细碎的雪粉,融成了晶亮的水珠子。这不就是指导员的大衣吗!
我蹲在火热的炉旁,望着血红跳跃的火舌,听着炉里“必必”迸炸的声音,似乎觉得:我的脸比炉火还红!我的心跳动得比煤块迸炸还急速!我立即脱下自己的大衣,轻轻给新同志盖上,揭下那件大衣,飞也似的往外跑。
出了门,我发现檐下还留着一行浅浅的脚印。看着脚印,我的眼前突然模糊了,但我仍清楚地看到:那浅浅的脚印,有规则地顺着西沟山坡,蜿蜒消失在连部的尽头;然而,它却是深深地印在我的心头。


第8版()
专栏:

镜子
穆静
“啪!”薛景平吓了一跳,低头一看,糟了!一个小镜子摔碎了。是谁的?他仔细看了一下,心立刻紧张起来:是张宝庆的!要是别人的还好说,偏偏是他!
提起这个镜子,可有来历呢!这是张宝庆他哥哥的纪念品。他哥哥是个团级干部,在朝鲜作战时牺牲了。张宝庆把小镜子看的像宝贝一样,上面沾点泥他都心疼。……这还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薛景平觉得张宝庆好像总故意跟他为难。就拿前几天的事说吧,薛景平练习射击不大认真,张宝庆就汇报了。薛景平虽然知道汇报是对的,可是心里总觉着怪不舒服。现在他怨自己:生了病,就好好躺在床上休息吧,干么非起来整理内务不可呢!瞧吧,准是一场好吵!
他把碎片收起来,小心地装进了自己平时放针线的木盒里,然后又收拾内务。再过一会儿同志们就回来了。
“不管怎么样,我得先和他说明白!”在打水回来的路上,他一边走一边想。
“哎?我的镜子呢?”是张宝庆在嚷。
“哎呀!打坏了!在这儿哪!”
“谁这么缺德?”张宝庆的声音很粗,显然已经冒火了。
好汉做事好汉当,薛景平立刻加快了脚步,在外面喊:“是我打的!”他一脚迈到门里,跨在门槛上,没好气地说:“我打的,我没注意!”
班长怕把事情闹大了,便赶快过来调解,薛景平就把打镜子的经过说了一遍。说完,他直统统地说:
“我打的我赔!一个小镜子有什么了不起!”这不是他的心里话,可是嘴上硬不愿意服软,非这么说不可。由于内心的惭愧,他看了张宝庆一眼,红着脸低下了头。
一阵沉默。张宝庆四下里看了看,好像发现了什么,便急忙走过来,激动地说:“不,景平,不怨你,你有病还坚持整理内务。我的心太狭了,为了一个小镜子……”说着,他猛地抓住薛景平的手,紧紧地握着,“你原谅我吧,我刚才的态度不对。”
“我,这——”薛景平真没料到,他几乎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等他明白过来,惭愧、难过塞满了心头,他喃喃地什么也说不出。
他们和好了。薛景平觉得,他打了一面镜子,却又得到了一面镜子,这面镜子照亮了自己的心。


第8版()
专栏:

永不放下枪
 少尉 徐先国
感谢郭老称赞
我们去向地球开战
举起科学技术大旗
冲过艰难战胜自然
一颗红心交给党
英雄解甲重上战场
不是当年整装上舰艇
不是当年横戈渡长江
儿女离队要北上
响应号令远征北大荒
用拿枪的手把起锄头
强迫土地交出食粮
让血迹浸染的军装
受到机油和泥土的奖赏
让子弹穿透的疤伤
在黑土地上泛红发光
一颗红心交给党
英雄解甲永不放下枪


第8版()
专栏:小常识

自流泉是怎么回事
 石工
4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关于河北省大量利用自流泉的消息,令人非常兴奋。
地下水本来很多,比大陆上所有湖泊河流中的水还多十几倍。地下水是干旱地带的救星,我们早就懂得利用它了,但是通常只利用了表面的一层,而在底下的更多的水,并没有充分利用。
水也会分层?不是水分层而是地下的岩石分了层。有的岩石能透水,地下水就藏在里面成为含水层;有的岩石不能透水,阻挡着地下水向下渗透,使水在它的上面聚集起来,成为一个地下水库。我们通常取用的井水就是这个水库中的水。
可是在水库的底下,还会有透水的岩层和不透水的岩层,它们层层相间。
夹在两个不透水层之间的含水层,形成了一个更深的地下水库,就像一根埋在地下的水管子一样。在这里,地下水不能自由移动,而是受到水压力的驱使。
水是有压力的,特别是在一个连通的器皿里,不管盛水的各部分形状如何不同,各处的水面总是力求保持同样的高度。例如在茶壶里加水,壶颈中的水面也跟着升高。利用这个原理,我们把自来水塔修得高高的,使得水能流到高楼上或者成为喷泉。
如果这个地下水管的水源很高,那末在低处凿一口井,水便会像自来水一样源源而出。
水源怎样才会高呢?那一定要岩层是倾斜的,一头高一头低。找到了那低的一头,就会发现自流泉。
自流泉是水库底下的水库,所以凿起井来往往需要深些。有时候好久也挖不出水来,但是我们不要灰心,只要把那层不透水的石头挖穿,地下水就会自动跑上来。同时我们还可选择在山麓、洼地、河谷等低处凿井,这样能够节省不少人工。
一个含水层中的水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在同一层中凿的井太多太密,就会使每口井的水量减少,甚至喷不起水来。因此在同一地区大量凿井时,还应事先对地下水的水量作一番估计。
自流泉不仅可供灌溉,也是上等的饮水,比一般井水干净得多。
许多地方都可找到自流泉。河北人民在抗旱斗争中找到这个新的水源,说明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


第8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读者、作者、编者
非常喜欢街头诗
看到人民日报4月18日刊登的街头诗,我们部队许多同志都感觉很好。这些诗形式新颖,题材动人,反映了祖国天天在跃进、天天在变化的面貌。我们远离祖国的志愿军同志,多么愿意通过这些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朴素无华的诗篇了解祖国和家乡的情况啊!
街头诗这种形式,我们战士更喜欢它。希望诗人、作家们和农村、工厂、企业、机关、学校从事业余写作的同志,多多利用街头诗的形式歌唱我们的祖国吧!
志愿军某部 张克服
多登这样的文章
读了人民日报4月1日、2日四版上登的“当下级的意见错误的时候”和“谈心难不难?”两篇文章,感到很好。文章中所提到的问题,都是我们日常碰到的事。人们往往把这些问题看成是“小问题”,不屑谈及。有时也感到在这些事情上有些问题(如上级不以平等态度对待下级),但是人们也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
现在报纸把这些问题提出来,引起大家特别是领导同志的注意,这对上下级关系、对领导作风的改进是大有好处的。今后希望人民日报多选登这样的文章,讨论人们工作中、生活中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黑龙江省委第一工业部 陈逸人
体育爱好者的希望
我是个体育爱好者,我很喜欢看体育运动方面的报道和文章。但是每当拿起人民日报的时候,我就失望了。人民日报这方面的报道少得可怜!我希望人民日报今后能从以下两点加强:
1、适时地刊登些体育知识。如冬季练长跑和滑冰的较多,这时就应该刊载些关于怎样练长跑和滑冰的文章。
2、目前体育运动的竞赛旺季已来临了,希望能更多地报道国内外体育运动新闻。
黑龙江嘉荫县委办公室 邢福祺
我们采纳了这些建议
人民日报第四版上“我的建议”栏里发表的一些建议,事情虽小,但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3月12日刊登了“利用撕下的日历纸”的建议,我们看了后,就把每天撕下的日历纸当作活页记事簿用。又如3月28日刊登了“城市的招贴也得讲究”的建议,我们抚州市的各交通要口及引人注目的地方就出现了很多“招贴专栏”(在空白墙壁上开辟的)。
江西省抚州专署 黄贵诚
这真是新气象!
双反运动以前,我们安徽六安读者看到人民日报最快也得隔两天,有时要隔三天才能看到。自从双反运动开始以来,六安邮电局每天投递四次,使读者在晚上六点多钟就可以看到前一天的人民日报了。同志们都称赞说:这真是双反运动带来的新气象!
中共六安地委工交部 项昌海
最好是每周一歌
人民日报新辟的“半月一歌”一栏,深受读者的欢迎。像“青年工人进行曲”,短小精悍,容易学唱,大家很需要这样的群众歌曲。但是半月才只一支歌,嫌少了些。我建议多登一些,最好是每周一歌。
湖南师范学院 李顺


第8版()
专栏:

驮水〔国画〕 黄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