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5月31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河北战胜三十年来大旱灾
乘抗旱播种的胜利又掀起水利建设新高潮
本报天津30日电 河北省广大人民以无比的毅力和干劲,苦战四十天,战胜了近三十年来的一次最大旱灾,赢得了抗旱播种的巨大胜利。目前,全省八千五百多万亩春白地,已有七千六百八十万亩播上了种,除了甘薯、水稻正突击播种外,棉花、玉米、高粱、谷子等农作物都已完成或超额完成种植计划。现在播种较早的庄稼幼苗已经出土,一般生育健壮。
去冬今春,河北省曾有二百七十多天没下透雨,全省八千五百多万亩要播种的春白地,有四千多万亩失墒,其中失墒严重而又缺乏水利条件的达一千三百多万亩。有关历史资料表明:从1368年到1956年的五百八十八年间,河北省共发生过一百三十七次特大干旱和大旱灾害。今年的旱情是1928年以来所没有过的大旱。但是,在解放了的人民面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全省人民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群策群力,以排山倒海、气壮山河的革命英雄气概,经过一个多月的昼夜鏖战,不仅完成了抗旱播种任务,而且比往年播种的更早、更快、更好。
(邓子常、李朴)
本报天津30日电 从5月中旬以来,河北省农民乘压倒干旱的胜利之风,再一次掀起了水利建设新高潮,力争要把水浇地扩大到一亿亩,提前基本实现水利化,确保农业生产大丰收。
去冬以来,河北省即大兴水利建设,不少地方已形成了渠道水库相通、坑塘相连的水利网。到5月7日止,水浇地面积已扩大到八千四百多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7%以上。其中,只去冬以来新扩大的水浇地,即有五千七百多万亩。然而,这一时期的水利工程,主要是利用地上水。可是河北省从去冬起遇到二百七十多天没有下过透雨,地上水缺乏,出现了近三十年来所没有过的干旱。为了彻底战胜干旱,作到“一春不雨保播种,全年不雨保丰收”。5月7、8日召开的中共河北省地委书记紧急抗旱会议,又向全省人民提出了新的号召:继续大力开发水利,扩大水浇地到一亿亩,作到有雨不成灾,无雨保丰收。
在这一新的号召下,各地立即纷纷讨论制订出进一步开展水利建设运动的新计划,除了继续兴建水库、渠道等提供蓄水的工程外,更着重大力挖掘地下水源。唐山、沧县和邢台三个专区,最近投入水利建设的劳力达到了二百四十多万人,比前一时期增多一百万人以上。保定专区5月中旬开展了一个四十天的水利突击运动,计划锥井十二万眼,打机井一万眼,打砖井和大井各六万眼,要把有水利设备而无水源和有水源而无水利设备的三百万亩旱地消灭光。承德专区发动了向地下水和地上水的全面进攻,计划在汛期前除完成小型和中型水库七千多座,开渠一万二千多条,挖水窖和水池九千多个外,还要打井十万眼,挖泉九万个,把全区水浇地在新发展的二百三十多万亩的基础上,再发展一百五十万到二百万亩。
为了大力开发地下水源,许多地方对已有的水井、水坑和水塘进行了深锥,并继续开展了找泉凿泉等活动。全省原计划开泉引水五百秒公方,可使五百万亩稻田或二千万亩旱地得到灌溉。现在,各地除已完成凿泉十万多眼,出水量已达到二百四十多秒公方外,还在继续进行找泉凿泉活动。
打梯田井、修环山渠和凿山泉,把山坡地变成水浇地,是山区人民的奋斗目标。涉县有三万多民工正在太行山腰、清漳河上游创造着要把河水搬上山去的奇迹,他们要在这里修四条全长三百五十里、穿过三十四个山洞、翻越百数十道山沟山岭的大水渠窑引清漳河水上山浇地十二万五千亩。这项工程是今年1月开工的,原订四年完成,但是人们为了早日实现山地水利化,向山地多要粮食,决定四年计划二年完成,后又改为一年完成,现正争取在今年汛期以前就要完成。
在大力开发地下水源同时,并没有放松对中小型水库渠道的兴建与整修。以便蓄水源和防洪防涝。只小型和中型水库一项,全省现在正紧张施工的即有六千九百多座,一般都将在汛前竣工。(邓子常)


第4版()
专栏:

云南玉溪专区通过大辩论驳倒“怀疑派”
提早两个节令抗旱栽秧
本报云南29日电 记者郭龙春、章皆淳报道:云南省玉溪专区各级党委发动群众,驳倒党内外“怀疑派”对抗旱栽秧的各种错误论调,坚持提早节令栽插秧苗,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云南各地今年的雨季一般都比往年迟来一个多月。是用抗旱的办法按计划提前栽种,还是推迟季节等雨栽秧?这是今年粮食能否增产的关键问题,也是5月上旬以来玉溪地区干部当中革命派同“怀疑派”斗争的焦点。在干部中占绝大多数的革命派,既看到了干旱的困难,又看到了农民群众积极性空前高涨、水利工程成绩巨大、地下水源丰富等有利条件。他们还看到了困难中的有利因素:旱天土热、水热,阳光充足,秧苗生长特别快。他们认为:只要发动群众,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抗旱、保苗的困难一定能够克服。提前把秧栽下去,便可以充分利用雨季到来以前的有利因素,为丰产打下有利的基础。少数不相信群众,原来对农业大跃进就缺乏信心的“怀疑派”被困难吓倒了。他们认为:“天旱水少劳力紧,提前栽秧办不到”,“抗旱栽下也是晒死,不如等雨来了再栽”……在他们看来,今年增产已经无望,与其抗旱栽秧冒大减产的危险,倒不如老老实实“靠天吃饭”。
针对这种情况,中共玉溪地委组织全专区干部、群众开展了辩论。通过算四笔账,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抗旱提早插秧十分必要,而且条件具备。各地在算增产账和节令账的过程中,举出大量事实说明:提早一个节令,一般可以增产一百斤稻谷。各地通过算水利账和人力、畜力账,普遍认为只要鼓足干劲,多想办法,就可以战胜干旱满栽满插。这些事实有力地粉碎了“怀疑派”的悲观论调,使广大干部、群众受到了教育。个别右倾思想严重、顽固“抗栽不抗旱”的县、区、乡领导干部,上级领导机关已经责令他们停职反省。
几十万人的抗旱大军行动起来了,以“大闹水晶宫,气死老龙王”、“让河水倒流、让湖水上山”的英雄气概,向抗旱栽种勇猛进军。杞麓县出动了两万多人,一万五千多张水车,组成八路大军,截湖水、地下水灌田。峨山彝族自治县群众很快找到了三千多处地下水。华宁县糯祖、禄丰等山区乡的群众,同县委派来的两千多名突击队员一起,安上一千张水车,把盘江的水抽上来,倒灌到四里以外的梯田里。全专区插秧进度由过去的每天两万亩提高到四万亩,比去年最高日进度高42%。预计芒种以前,绝大部分秧苗可以栽下,比往年提早两个多节令,比去年提早七、八天。
目前,各县稻田正是一片油绿,已栽下的秧苗绝大部分都生长得十分茁壮。


第4版()
专栏:

做自然的主宰
田连阡
战胜干旱,是农业生产战线上一场尖锐的革命的斗争。这场斗争的具体目的就是打破自然对人的主宰,改变人们等雨栽种、靠天吃饭的依赖思想。
我们共产党人现在虽然还没有本领去管“天”,但是管“地”的本领却很大。不管自然条件多么恶劣,只要把群众力量发动起来,就能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荒山变成了花果山,平原变成了米粮川。中国古语中所说的“人定胜天”,辩证地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河北省今年遇到了三十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大旱灾,但是河北省的人民并没有屈服于自然。他们经过四十天的苦战,全省八千多万亩春白地已经播种了七千六百多万亩。现在又开始了一个水利建设新高潮,他们决心提前实现基本水利化,消灭水旱灾害的威胁。
云南省的情况也不例外,今年这个省已经连续七个月没有下雨,而大部分秧田却已提前栽好,长得一片油绿。云南玉溪专区的群众抗旱大队每天以四万亩的栽种速度前进,充分表现了地方党组织坚持贯彻党的总路线的成功。
我们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这条路线贯彻到生产斗争中,就是要坚决地同那些屈服于自然的奴隶精神作斗争,驳倒观潮派,驳倒怀疑派,坚持真理,冲锋陷阵,把人们从奴隶精神状态下解放出来。干旱,本来是对生产不利的,但是这些地区的党组织充分估计到抗旱栽种的有利条件,信心百培地坚持抗旱斗争,因而能够胜利地完成栽种工作,并且发展了水利建设事业。这就是变不利为有利,变坏事为好事。
在社会主义建设途程中,改变自然面貌的任务越来越艰巨,谁如果不鼓足干劲,破除迷信,大胆革新,坚持真理,冲锋陷阵,做大自然的主宰,那他们就必然要落在时代的后面,沦为大自然的奴隶。


第4版()
专栏:

孩子有人照顾,妈妈能参加生产
农村托儿组织普遍发展
据新华社讯 在当前农业生产大跃进的推动下,各地农村托儿组织正在迅速发展。据河北、山西、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广东、黑龙江、贵州等省三百四十九个县和北京市郊区的统计,这些地区已建立了各种托儿组织六十五万九千多处,受托的孩子有六百四十万多个,使几百万有孩子拖累而不能出工的妇女投入了生产。河南、湖南、河北、黑龙江四省的托儿组织发展最快,已经基本上做到社社队队有托儿组织,80%以上的孩子入托,有劳动能力的妇女已全部出勤。
这些托儿组织建立后,孩子的健康和安全更有了保障。今年以来,各地因孩子无人照管而发生伤亡的现象已显著减少。
各地建立托儿组织都本着勤俭办一切事业的精神,根据生产和群众的需要,采用固定、临时、流动、夜间等形式的托儿所、托儿组和幼儿园,以及亲邻相帮、个别寄托等多种办法。托儿所、组和幼儿园的场所,有的由农业社和群众自行腾出一部分房子,有的就在田地旁边搭个窝棚,做到妈妈在那里生产,托儿组织就到那里。托儿组织的设备和孩子的玩具大都由群众自备和制造。


第4版()
专栏:

生猪生产超额完成今年计划
农业社集体养猪比重还需注意提高
新华社30日讯 据农业部最近统计,截至3月底全国养猪头数达到一亿六千三百七十三万头,已提前超额9,2%完成今年生猪生产的国家计划。目前全国养猪头数正向两亿头以上的目标前进。
今年第一季度生猪头数有了飞跃的发展。1957年是生猪发展较快的一年;去年3月底比1956年12月底增加3%;而今年3月底却比1957年12月底增加12.2%,发展速度加快了三倍多。由于生猪头数大量增加,全国平均每户农民养猪头数已由1957年3月底的零点八头增加到一点三头;平均每百亩耕地养猪头数也由六头增加到九点八头。
但是从各个地区情况来看,全国生猪头数发展得还很不平衡。发展最快的广东省,3月底生猪头数比去年12月底增加39%,贵州、河南两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都增加20%以上;而北京市和陕西、甘肃、山东、浙江等省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比1957年12月底减少了。同时,农业社集体养猪头数也进展不大,据河北等十六个省、市统计,今年3月底农业社养猪头数只占这些省、市生猪总头数的10.1%,仅比1957年12月底增加1.6%。在生猪大发展的情况下,提高农业社养猪的比重,是目前发展生猪生产中值得注意的事,这个问题已经受到各地领导的重视。


第4版()
专栏:

“儿童农业社”
贵州省普定县的孩子们最近办起了一百六十六个儿童农业生产合作社,孩子们在这些小农业社中学习生产知识并且认真参加劳动。到5月中旬止,全县以小学为中心、以村寨为单位建立的儿童农业社共有小社员二千六百十四人。现在,每逢课外活动时间,就可以看到孩子们排着队,唱着歌下地生产。他们有的给玉米锄草,有的为南瓜、辣椒施肥,干起活来像大人一样认真。
儿童农业社的社员们主要是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劳动,做到生产、学习两不误。各社都有固定土地,有的小农业社还养鸡、养蚕,搞“副业”。
孩子们不仅学会了一些生产技术和管理社的本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的优秀品质。 (据新华社讯)


第4版()
专栏:

合作社办林场好处多
本报讯 在规模壮阔的造林运动中,各地出现了一批合作社营林场。仅据湖北、河南、河北等六省十六个县的不完全统计,社办林场就有二百三十五处。
社办林场最多的是湖北省黄梅县,该县截至4月初社办林场已达一百六十八个。向蔡、水码、望江、油铺等六个乡,社社办林场。各社林场都进行了全面规划,确定以林为主,开展多种经营,力争自给有余。十月农业社林场今年计划每人收获粮食七百七十斤(林农间作)、现金一百元,作到自给有余。黄梅县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办起这么多社办林场,主要是由于县里领导根据群众的要求,抓住典型迅速推广。
社社办林场是发展林业生产,克服农林矛盾,开展多种经营,增加群众收入的好办法,也是巩固大面积造林成就的一项重要措施。


第4版()
专栏:

在县委办公室里
于湘
是县委书记,也是普通农民
中共湖南省浏阳县委会的办公室,早就搬到乡下去了。
4月3日,我们特地去参观了这个办公室。约走了五六里地,陪同我们的县委第一书记齐身旺同志,指着前面的一丘田说:“到了,这就是县委会的试验田。”顺着他的手望去,禾苗乌黑,茁壮整齐,宛似一张美丽的地毯。田间,三五人正在弯着腰施肥。快到田边时,一个人直起腰来,向我们走来。这人,身着农民衣服,光头赤脚,裤子卷到膝盖以上,腿上全是泥巴,两只手也沾满了粪。他,就是县委第二书记石维刚同志。在稻田边的水沟里,他洗了一下手,就领我们到办公室里去。
办公室位于稻田的对面,穿过一条马路就到了。里面设备很简单,地下极为潮湿,有的地方用脚一踩,便出现一个坑。办公室共有七人,由石维刚同志领导。他们除了处理日常工作外,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参加体力劳动,种试验田。在劳动上,石维刚同志是出色的。插秧前,他从八里地以外的地方往田里运肥,一次拉八百斤,一天来往四次,共六十四里。插秧时,他最多每天能挣到十五个工分,超过了当地的一般农民。
通过试验田,通过体力劳动,使县委经常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石维刚同志说:过去搞工作,常常是漂浮在上面,靠汇报办事。很多干部对生产也是一知半解,汇报工作时,出了不少笑话。人们给这些干部送了个绰号,叫“空心牛皮”。现在,情况完全变了。不管是插秧、施肥、防治病虫害,我们都通过试验田先试一下,发现问题,即研究解决的办法,再全面推广。比如高度密植,今年是第一次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在插秧时,我们发现田里有许多较大的泥巴,秧苗要插在泥巴上,很容易死掉。这样,就不能保证蔸蔸丰收。于是,我们就自己在田里试验,摸索出“三犁,七耙,带浦滚”的办法,及时在全县范围内推广。石维刚同志意味深长地说:“要想把领导权掌握在我们手里,非学点东西不可!”
是政治家,也是科学家
正谈话时,一个人拿着一根橡皮管走了进来,说是还差一段线路,请示怎么办。从他们的对话中,才知道他们试验沼气已经成功,当晚县委办公室就要点沼气灯了。
我们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在沼气上面,并要求到现场参观一下。现场设备很简单:一个大约四五平方公尺的池子,里面堆满了牛粪,上面密封起来。池子旁边立着一个汽油筒,一根橡皮管连结到池子里面,沼气就通过管子进入筒内。
他们试验沼气,并不是完全为了照亮。在生产大跃进中,县委提出了绿化山区的口号。但农民做饭时的主要燃料是木材,这就和绿化山区有了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县委便提出要乡乡社社搞沼气。但沼气这玩艺儿,只是听说过,在报纸上看到过,谁也没有实践经验。石维刚同志听说本县有一个研究过沼气的人,他就设法将这个人找来,又亲自“下水”,领导大家进行试验。他们砌好了池子,装进去了牛粪,便静等着沼气的到来。但十天以后,外边的温度已达二十度以上,池子里才只有十二度。跑汽了吗?仔细检查一下池子,一点也没有。左研究,右琢磨,怎么也找不出原因。后来,才听说这个地方原来是石灰塘,对牛粪的发酵有影响。他们便利用废铁片,制了一个弯曲的管子,使管子穿过池内,然后注入热水。这样,温度很快便上升了。大量的沼气,顺着橡皮管喷出,用火燃烧,就发出长长的火苗。这时,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胜利的笑容。
沼气试验成功后,已有六个乡派人来现场参观,有些乡也开始试验了。石维刚同志告诉我们:“最近,便准备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指定专人写一本小册子,发到各乡去,使他们有所遵循。计划在今年秋季,社社都有沼气灯!”
令人钦佩的还不只这些。这里,还有来自欧洲的山羊和徐州的绵羊,也有来自外地的安哥拉兔子和本地的牲畜。它们,都住在主人亲自为它们建造的房子里,清洁而舒适。石维刚同志说得很有趣:本地的母羊便宜,每只仅十元,缺点是不会下奶;来自欧洲的母羊虽会下奶,但连运费在内,每只却需三百元左右。我们要使北方的公羊和本地的母羊杂交,使它们的下代既能产奶,又能供给我们大量的、出色的羊毛!关于兔子,也是这样。本地的兔子毛短且硬,若和安哥拉公兔杂交后,即可弥补这一缺陷。
大胆的理想,美丽的愿望
参观后,我们回到了办公室。闲聊中,齐身旺同志谈到了他关于未来浏阳的想法。他说:3月间,他带领县委流动办公室的同志,到水佳社帮助他们搞规划。在规划中,发现那里的旱地若很好地利用起来,比水田收入还要多。比如,栽上果树和茶树,每亩每年至少可收入两百元,而水田若以亩产千斤计算,也不过只有六十元。由此,他又联想到整个山区。全县山地面积有五百二十万亩,其中坡度在三十度以下的有一百万亩,若把它修成梯土三十万亩种上茶树,七十万亩种上果树,每年就可收入两亿元。同时,坡度在三十度到六十度的山区,还可作为经济林区,六十度以上的,可作为用材林区……。他越想越有信心,一幅美丽的山区图画,顿时展现在他的眼前。
为了实现这一美好的愿望,他已开始钻研有关果木方面的科学知识。他买了米丘林选集,果树栽培学,还买了植物学。植物学已经读完,其他也读了大半。原先,齐身旺同志只读过半年书,现在文化水平虽有提高,读起来仍有困难。困难一来,他就向技术员请教,并到现场中去试验解决。现在,他已使苏红、南丰、柚子等橘种杂交起来,并准备进一步试验异性杂交。他说:“异性杂交,在米丘林的书上还没看到,不过我自己是有信心的。希望领导上不要调动我的工作,在这里干它十年,一定要试验出一个结果来。”
最后,齐身旺同志告诉我们,别的方面他们也想了一下。若能全部实现,到1962年,平均每人每年的收入,即可达一千一百元以上。到那时,浏阳将是“山青水秀风光好,幸福日子万年长!”(附图片)
石维刚同志(前面的)在田间劳动。袁自强摄


第4版()
专栏:

从两件小事说起
石一迢
先说看来的一件小事:
在浏阳县委办公室里,从长沙来的一位农业技师要求派人带他看看群众生产的麻菌。才从稻田里跳出来的石维刚书记说:我带你去,马上赤着双脚走上了遍布碎石的小路。石维刚同志是山西人,本来是不会赤脚走路的,来到湖南,他学会了赤脚走路的本领。他说:不仅他能这样,许多北方来的干部都能这样。湖南农村遍地是水田,干部穿着鞋袜,既不能直接领导生产,又妨碍随时随地接近群众。因此,经常在农村工作的干部,一个个都变成了“赤脚大仙”。
再说听来的一件小事:
浏阳县委会有一个青年干部,非常爱护自己留的长头发。今年,在生产大跃进中,许多同志都自觉地剃掉长头发,穿起农民装,深入到群众中去。在这种风气的感染下,这位同志也准备“牺牲”自己的头发了。但是,骤然完全剃掉,一时还舍不得。于是,第一次先让理发师将自己的长发剪短一些。剪完看看,还有点太长。于是,第二次又让剪得更短一些。剪完了再看,还不彻底,一下决心,第三次完全剃成了光头。为了一头头发,经过这样曲折地思想斗争,最后斗争胜利了,这位同志和其他干部一样真正地深入到群众中去。
浏阳县的干部学会赤脚走路,这是件小事。可是,透过这个事实来看,它却体现了一个从思想上到行动上与群众打成一片的问题。这个具体的事例说明,只要真正以普通劳动者姿态出现,严格的要求自己,那么,鞋袜之类的有形障碍可以去掉,思想上的无形的障碍也可以去掉。去掉旧的东西,就会生长新的东西。真正做到这样,联系群众的问题自然比较容易解决了。
浏阳的一位青年干部三下决心,最后才剃掉了一头长发,这更是一件小事。可是,在这样的小事中,可以看出社会风气具有如何巨大的力量。现在,在广大干部中流行着比干劲、比钻劲、比深入群众的风气。在这种风气下,有些人自然地受了这方面的感染。这种感染,有时候会和一个人的爱好、思想以至生活习惯发生冲突。但是,冲突之后,一个愿意进步的人,总是改变自己,以适应新的社会风气,许多的干部就是这样改变过来。
不管是自觉改变,还是受了感染以后改变,群众都是欢迎的。由于干部作风的转变,现在湖南群众有这样几句话形容干部,“远看不像干部,近看不像干部,说话不像干部”。这几句话充分说出干部群众化的状况,是群众对干部的最大的赞誉。


第4版()
专栏:

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
创大型木制倒虹管
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在兴修水利中发挥独创精神,大胆利用大型木制倒虹管引水过牙合,突破了山区修水利中的最大难关(牙合是两山之间的凹部)。
自治县修成的十六条干渠经过四十四个牙合,其中最大的一个有七百公尺长。渠道的土石方工程快完了,但是,许多牙合仍然使大渠段段切开。为了赶浇苗水,县委领导同志便到各个牙合工地,同群众探讨办法。
有人提出用钢管或水泥管装倒虹管。可是自治县没有钢管或水泥管。于是有人大胆建议用木管代钢管。县委肯定了这个独创性的建议,并立即组织试制,终于成功。
大型木虹管的形式是圆的,内部直径由八公寸到一公尺,木板厚约七公分,用沥青和麻绒塞缝、接口,根据各段水压大小决定用几道篐。每个倒虹管底部设一个排水孔,冬季好排水防冻。出水口比进水口稍低,倒虹管越长就越低一些。当第一节巨型圆木管制成后,县委领导同志马上就在现场召开全县牙合工地负责人会议,实地观摩学习。第二天,各牙合工地都开始用木材装制倒虹管。
经过放水证明,大型木制倒虹管引水过牙合是山区水利工程上的一个革命性措施。不仅争取了时间,还省了大量人力和器材,全县的倒虹管工程同垫方相比,就省了约一百零七万个工日。
(杨立本)(附图片)
定居后的苏吉滩上(青海亹源回族自治县)的牧民85%都住上了新房。喂家禽也方便了。
新华社记者 袁少柯摄


第4版()
专栏:

两种三熟 三种七熟
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普遍改革耕作制度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普遍改革耕作制度。全州耕地面积中90%的田地,都推行多种多熟、复种、间作和种高产作物四管齐下的耕作制。
自治州气候温和,冬季霜期很短,可以大量发展双季作物。但全州三百多万亩耕地,往年多数只种一季大春作物,复种指数只达121%,土地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去年以来,自治州许多农业社开始进行复种、间作、套种等一年多种多熟的试验,产量至少比往年增加一倍以上。陈官社去年在三十八亩不很肥沃的旱地里,分三季种了大蒜、萝卜、小麦、大豆、红薯、包谷、蚕豆等七种作物,平均每亩收粮食(红薯折合原粮计)一千三百七十斤,大蒜和萝卜各一千斤,每亩产值比往年增长五倍以上。石屏县胜利社试种的稻谷、蚕豆、洋芋、豌豆、包谷等五种作物,获得每亩产粮二千一百五十斤的高额丰产纪录。曲溪、蒙自、弥勒等县,也在去年分别试验成功了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进行复种、间作或套种的耕作方法,为经济作物地区解决粮食问题提供了方向。为此,中共红河地委决定全州分别推行两种三熟至三种七熟的新耕作制,使复种指数提高到20%左右。 (张廷干)


第4版()
专栏:

几个月胜过几千年
布依族农民改革原始耕作方法
在贵州南部和广西僮族自治区毗邻的望谟县,是布依族聚居的山区。那里,千百年来盛行着“刀耕火种”、“轮歇游垦”原始的耕作方法。但在今年春天,全县八万多布依族农民在党的领导下,正彻底摆脱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落后生产状态,开始在农业技术革命的道路上全面跃进。
望谟县布依族不少农民习惯把一片片山林烧去,利用这一点点草木灰作肥料,春天撒上种子,以后既不施肥又不除草,只是坐等秋收。过两三年,土地肥力竭尽,就把它抛弃,游垦到另一个山坡,继续刀耕火种。因而产量很低,“种一坡,收一锅”已成常事。
中共望谟县委经过充分研究,认为争取提前实现农业发展纲要粮食指标,关键在于全面改革耕作技术。从去年12月以来,县、区、乡、社都先后成立农业技术改革委员会;每区建立一所半耕半读的农业中学;社社办起政治、文化、生产技术(三合一)的夜校,并开办短期训练班,培养农民技术员。与此同时,全县通过各种现场会议和参观评比,组织各级干部和群众对改进耕作方法展开了辩论,批判了阻碍技术改革的右倾保守思想,订出了今年农业大跃进的十大措施。对于全县土地也作出规划,把七万亩不宜耕作的坡土退耕还林;八万亩轮歇土变为固定耕地,作到精耕细作。
几个月来,望谟县耕作技术的改变,胜过以往几千年。现在“刀耕火种”已在全县范围内绝迹;部分世世代代靠赶山吃饭、游垦为生的布依族农民,开始有了固定的耕地,并且在这些土地上精耕细作。双轮双铧犁等新式农具已经代替了用石头、树枝制成的原始犁。老一辈农民从来没有听过的“三角丛植”、小苏打浸种等技术,今春已普遍在全县推广。
(刘扬深)


第4版()
专栏:

新疆昭苏县改变落后面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西部的昭苏县,在今年春季生产中,改变了落后山区的面貌。这个县过去没有一亩水地,现在全县已基本实现了水利化;过去从不植一株树,现在全县平均每人已种树六十株;今年春天虽遭遇了八次寒潮和十次暴风雪的侵袭,但牲畜没有损失,幼畜成活率仍达到96%以上。
昭苏县是天山西部以畜牧业为主的一个山区县份,全县有哈萨克、蒙古、维吾尔等民族四万多人,解放前几乎全部都从事畜牧业生产。解放后陆续开拓了二十多万亩田地,全靠天雨灌溉,去年发生旱灾,平均每亩地只收四十斤粮食。昭苏县虽然肥源(畜粪)很多,但去年全县只有4%的耕地施了肥。今年春天,经过四个月的苦战,就改变了落后面貌。 (王安心)


第4版()
专栏:

让牛为人服务
黎平侗族人民用牛犁田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水口、龙额等地区的侗族人民,今年全部改人犁田变牛犁田,落后的生产面貌焕然改观。龙额乡灯塔社主任石昌林、石玉福带头搞新式农具和带头用耕牛犁田,社员们也纷纷献犁弯(木料)造新式农具,旧犁杠(人犁田用的)变成了废物。田野里再没有人拉犁了。(杨贤豪)


第4版()
专栏:

广西南丹县改变人畜同居
一个改变人畜同居、移风易俗的革命措施——牛栏、猪圈、厕所“三集体”,正在广西僮族自治区南丹县积极推行。这个县的党政领导干部亲自挂帅,发动群众在农忙中进行短期突击;全县八十一个乡现在已有十一个乡实现了牛栏、猪圈、厕所“三集体”。
人畜分居,厕所、牛栏、猪圈“三集体”是中共南丹县委在今年3月底研究决定推行的。具体作法是:在村庄附近选择适当位置,建立集体牛栏和集体厕所,共同使用;集体猪圈则分成若干小间,按公有、私有分别喂养。这一措施的好处很多,不但改善环境卫生和居住条件,使人畜两旺,更重要的是,这个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社公用肥料和肥料私有的矛盾,还给推广牛粪喂猪和沼气发电创造了有利条件。
过去,南丹县的僮、瑶等族人民普遍是人畜共居——楼上住人,楼下便是牛栏或猪圈;分散在各家各户的露天厕所也多是用稻草围起来。因此,苍蝇蚊子成群,环境卫生很差。另一方面,农业社在收集农家肥料时,普遍发生公私争肥的矛盾,影响了集体生产。
(李益芳)(附图片)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农业社今春添置了六十三架双轮双铧犁和新式步犁,在春耕中完全消灭了人手挖田的落后生产方式。 赵黄岗摄(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