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5月3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到处插红旗!
 梁汝怀
党中央决定主办一个革命的、批判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刊物,定名为“红旗”。
这真是个好名字,它代表着我们党的伟大的风格。
马克思主义者从来就是以插红旗作为自己的光荣的职责的。马克思在他年青的时候,就大胆攻击那些腐朽的反动派,喊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当时共产主义运动只是一个萌芽,然而马克思和他的战友们敢想敢说敢做,敢于在被各色各样资产阶级思想占领的思想阵地上插上第一面红旗。
红旗,代表着真理,代表着战斗的号召。一面光辉夺目的红旗,能使千万人精神焕发,奋勇向前,能使跌倒的人又重新站起来,怯懦的人变为坚强。在战斗中,一面红旗穿过硝烟插上制高点,就能号召战士们再接再厉,去夺取敌人的最后阵地。
我们在思想战线上和政治战线上的革命,就是插红旗的斗争。我们不去插红旗,别人就去插白旗,插黄旗,插灰旗,或者插黑旗。反正任何思想阵地上都得有一面旗帜。大而至于一个阵地,一个思想领域,小而至一个人的头脑,都是如此。
在插旗的斗争中,马克思主义已经深入人心,占领了很大的阵地,东风送着红旗,吹遍世界各地,它势如破竹,所向披靡,成为亿万人追求和向往的目标。
但是,斗争并没有结束,我们的敌人并不甘心退出思想阵地,正如它们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一样,它还想千方百计地重整旗鼓。我们的思想阵地时时刻刻都有受到侵袭的可能。帝国主义在它的垂死的挣扎中,也想收买些喽罗打起冒牌的红旗(例如现代修正主义)去迷惑人。我们还要去插上更多的红旗!
我们赞美歌颂一切敢于插红旗、敢于坚持真理、为真理冲锋陷阵、树立先进和革命旗帜的人,正如刘少奇同志所指出的:“依靠这样的人,我们才能够领导全国人民跃进再跃进,多快好省地完成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我们反对那种偃旗息鼓、萎萎缩缩、妄自菲薄的人。
有一种人,前怕狼,后怕虎。他们的格言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在他们想来,能插红旗当然是好事,但如果插错了怎么办?他们自己就不愿担负这个责任了。这种思想,实际上是“稳重”的外衣下掩盖着个人主义。也就是宁愿让阵地被敌人侵占而不敢发一枪的可耻的逃兵。
也有一种人不敢插红旗,表示谦虚。“没有把握,看看再说”。谦虚当然也是好事。可是,天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谦虚!明明是在尖锐的斗争里做个缩着袖管的冷眼旁观者,做个局外人,哪里是什么谦虚?
在敢于插红旗的人们中间,也有一种一劳永逸论者,好像只要哪里一插红旗,也就从此天下太平,可以垫高了枕头睡大觉了。这是一种懒汉,不是战士。思想是在不断变化的,可能越变越好,也可能变坏。问题是在这个阵地上的红旗是不是永不褪色?有的人时刻警惕着保持红旗的鲜艳,也有的人却相反,经过风吹雨打,就掉了颜色,而自己又不自振作,听之任之,结果就由红而浅红,而灰,而黑,结果不知变成什么颜色了。
插红旗,需要勇气,也需要恒心。让我们大家都成为勇敢的旗手,在自己的头脑里,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在我们所接触的一切思想阵地上,插上千千万万面辉煌的、永不褪色的红旗,让这些红旗永远指引着我们前进吧!


第8版()
专栏:

母亲的心
上海国棉二厂 华放
前不久,我有机会访问了顾正红烈士的母亲,她老人家今年已七十二岁了,但看上去却十分健康和慈祥。在我向她老人家问起了顾正红烈士的情况和生平后,看上去她十分难过,沉思了一下,她告诉我说:
“正红,今年是五十二岁了,十九岁时被帝国主义者打死的。正红从小就能干、聪明伶俐是一等的,他小时候,家里种别人的田,又常闹灾荒,没有吃的,正红父亲就到上海来找工做,家里的人在乡下挑柴拾草,才会走的孩子丢在家里我出外去拾荒,眼泪肚里流,逢到有钱人得弯腰磕头。民国十一年发大水,家里房子被冲了,吃的住的都没有,全家几口只好到上海来。
“到了上海,好不容易的把正红亦添上厂去做工,他做事能干,什么事都抢在前面去做,有什么看不惯的就说,喜欢打抱不平。在厂里,有一次同拿摩温(注)打了一次架,以后就不去做了,他父亲东托西托人才又添进七厂。正红在厂里做的事从不回来说,5月15日那天,他去上夜班,东洋人开枪打人,正红身上中了四枪,三件衣服都湿透,全身是血。当送信到我家里来时,他父亲也是夜班,我在拾煤炭烧饭,我知道消息后呆住了,心里说不出的难过,马上跑到潭子口大有余油厂把他父亲叫出来到工会去,到了工会知道正红已被送进医院去。当时我们二人马上又到医院,在医院里,他爹问他:‘正红,怎样啦!’正红说:‘没关系,你们放心,慢慢会好的。’回来以后,第二天刚天亮,工会来信说正红已经死了。……”
讲到这里,她老人家的心情十分悲痛,眼泪不停的流下来……。为了解除和转移她老人家的痛苦心情,我们转入谈现在的生活。目前她老人家在合作社里享受五保,每月由乡里供给十五元钱,合作社内每年给粮食五百斤,一个人生活过得很好。
在我们谈话的最后,她老人家告诉我,去年有一次她到县里开烈军属代表会的时候,开完会,县长陪她们去看当地烈士的纪念碑。她就问县长:“我正红是‘五卅’运动牺牲的,能不能替他树立个墓碑,好永远记得起他。”县长当时说:“我们向上级请示一下。”
就在今天,在顾正红牺牲三十三年后的“五卅”,在顾正红烈士生前的工厂——上海国棉二厂,为了纪念顾正红烈士,继承工人阶级的光荣革命传统和学习先烈的为了革命利益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精神,将要在顾正红烈士牺牲的地方树立纪念碑,并在厂内建立一个顾正红烈士的塑像。
母亲的心愿实现了。
〔注〕即工头。


第8版()
专栏:

·给少年儿童介绍的好书·
两本科学幻想小说
关雨
使儿童从小就习惯于大胆地想和刻苦地钻研——这是儿童科学幻想小说的任务之一。
在我国,科学幻想小说创作的兴起和受到读者们的注意,还是近几年来的事情。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失踪的哥哥”和“割掉鼻子的大象”所提供的科学幻想,是基于提高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工农业生产,富于启发性和现实意义。
“失踪的哥哥”的内容是:张春华的哥哥失踪十五年了。有一天,他突然接到公安局的电话,请他去,说找到一个名叫张建华的小孩,就是他那失踪十五年的哥哥。原来十五年前,张建华闯进了自动化冷藏厂冻活鱼的速冻车间,就冻僵在车间里。后来第二医院的王大夫施行了特殊手术后,终于把张建华治活了,于是哥哥就比弟弟小了十五岁。
在这篇作品里,作者提供了一个大胆的科学设想:生物经过速冻冷藏后,生命可以不遭受到破坏。
“割掉鼻子的大象”的内容是:一位记者到原来是沙漠地带的新兴城市“绿宝石”去采访,看见一群人奔去看“大象搬家”,他便也跟了去瞧。使他大吃一惊的是这些大象都没有鼻子。为什么要割掉大象的鼻子?农场畜牧专家请他到农场去参观。原来“割掉鼻子的大象”就是名字叫作“奇迹72号”的新种猪。这种猪是用刺?脑下垂体的特殊方法培育大的……
这篇作品也提供了一个大胆的科学设想:用新发明的方法,把猪养得跟大象一样大。
当我第一次看见1956年4月号的“中学生”杂志上发表“割掉鼻子的大象”,“编者按”里肯定地说,将来猪是一定要变大的,虽然不一定用文中所提的这个方法;我当时曾经想:“编者这样写是否妥当呢,”同样地,我觉得“失踪的哥哥”也怪神乎其神的,尤其因为那篇小说中的人物、事件都描写得很逼真。
当人造卫星上了天,原来只是在副刊上登载的科学幻想故事已移到第一版的头条新闻时,我才感到自己的那些保守想法应该改变了。有一位诗人曾说过:“要相信人民的力量,才能幻想,而人民的力量又是超越幻想百倍的”。这是完全正确的,吉林省磐石县明城镇五星农业社的一位青年兽医,用牛奶注射入六十斤以上的生猪甲状腺内,利用牛奶抑制甲状腺新陈代谢作用,使生猪快肥。第四次试验的结果,有一口猪平均每天增长体重2.48斤。虽然它们还没长得跟大象一样大,但却证实了“割掉鼻子的大象”中的科学幻想是有现实意义的。
在人类正在作到别的行星上去探险的准备的今天,科学幻想实现的可能性是太大了。我现在也不觉得“失踪的哥哥”太神乎其神了。因为前几天看见报载有中医把柳木棒当骨头接到狗腿里,过了些日子,柳木棒就变得和骨头一样,看不出区别。而这是中医继承我国祖先的发明创造。难道这不比“失踪的哥哥”更为神奇吗?
至于从艺术角度来看“失踪的哥哥”和“割掉鼻子的大象”,也可以说,这是两本好儿童读物:故事新颖有趣,能吸引人,使读者看了前面,急于要接着读下去。文字、对话生动活泼。特别是“失踪的哥哥”,描写细致动人,作者时时注意到主人公的感情和心理活动——这是一般科学幻想小说所容易忽视的。
多向孩子们推荐优秀的科学幻想小说吧!希望孩子们从小就习惯于解放思想,养成爱革新和爱创造的性格,在这伟大时代里作出更多前人未曾作过的事。


第8版()
专栏:

百花齐放
郭沫若
56 梨花
我们的性情比较喜欢幽静,
欢迎如酥的春雨湿透繁英。
我们爱石头记中的林黛玉,
一面吟着葬花诗,一面屏营。
但是,我们却不是多愁而善病,
我们有丰富的硕果,甜而且清。
假如林黛玉是生长在今天呵,
她一定会十分健康,不会短命。
57 山茶花
简单得很,我们只是一种单瓣,
但花红蕊黄,颜色是又深又鲜。
开在暗绿的叶丛中,满枝满树,
开在蓊郁的山地里,满磵满山。
山地的姑娘们也是一样简单,
她们朴素、健康、诚恳、大方、能干。
面孔黄如镀金,两颊红如燃炭,
头上带朵茶花,嗳呀呀,真好看!
58 茶花
在云南省是把我们当成省花,
花类之多、之好,真正是甲天下。
并不是胡乱地在学老王卖瓜,(注)
不信,你请飞到昆明去看一下。
从北京飞昆明只要半天多点,
早上吃窝窝头,晚上过江米线。
到了昆明,包管你会爱上我们,
但请不要忘记,时节要在清明。
(注)谚语:“老王卖瓜,自卖自夸。”
59 桂花
我们已经登记:参加星际通航,
飞到月球里去访问老人吴刚。
替他酿出的桂花酒添点原料,(注)
请嫦娥姐姐跳舞起羽衣霓裳。
嫦娥姐姐早就有回国的希望,
让她带着玉兔一同回到故乡。
吴刚老人,血压恐怕高得一些,
能否回来,要请大夫作出主张。
(注)主席“蝶恋花”词句:“吴刚捧出桂花酒。”
60 紫荆花
紫荆花在古时是作为兄弟花,
而今兄弟的范围扩展得很大。
有了以苏联为首的兄弟集团,
还有一切被压迫的民族国家。
我们的花朵要开得更多更厚,
我们的花色要开得更红更透。
我们要体现社会主义的互助,
使红花开遍全世界,没有尽头。
61 紫薇花
我们是紫薇花又叫百日红,
秋高气爽,绰约的枝条迎风。
点画出红霞成阵,千重万重,
皮上轻轻一搔,全身都会摇动。
人们因此又爱叫作怕痒花,
其实我们倒不痒,并也不怕。
只是告诫人们要规矩一些,
为什么对于花木用手乱抓?
〔梨花 李桦木刻〕


第8版()
专栏:为什么?

有些玻璃擦不亮
有些玻璃窗,用酒精、去污粉等都不能把它擦亮,这是因为玻璃在空气中起了化学变化,失去了原来的透明性质。
玻璃的原料大部是矽酸碱类。玻璃吸收水分后,矽酸碱类便发生水解作用而生成游离的碱。这种游离碱再与空气中的碳酸气作用而生成一层碳酸盐。新生成的碳酸盐,也具有吸收水气的性能,这样就使玻璃表面之水层与下层玻璃中之矽酸碱类继续发生水解作用。天长日久,就使玻璃上出现一道道的不透明的条纹。这在化学上称之为玻璃的风化作用。
避免发生风化的办法,就是经常擦窗玻璃,使它保持清洁。(书)


第8版()
专栏:

新邮票
为了纪念“六一”国际儿童节,邮电部将发行“儿童”特种邮票一套,共四个图案,面值均为8分。图案通过了婴儿、学龄前、初学及已参加少先队的儿童生活情形,表现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孩子们,在党和政府的无限关怀下及和平环境中幸福地成长着。这套邮票多彩套印,形像生动可爱,富有民族色彩。


第8版()
专栏:

寄向黎巴嫩
鲁钊
黑夜
黑暗笼罩着地中海的上空
海上的狂风扑向岸上的劲松
漆黑的山野闪灼着万家灯火
好像黝黑的夜空缀上了繁星
不是万家灯火也不是繁星
起义的火炬把大地照得通红
熊熊的火焰将烧尽一切黑暗
曙光将要照临到黎巴嫩山峰
早晨
蓝色的地中海翻滚着白浪
雄壮的黎巴嫩山?立在岸上
翠绿的黎巴嫩松覆盖着山野
雪白的黎巴嫩山峰闪着银光
(注)
鲜红的义旗插遍城市村庄
觉醒的人民结成了铜壁铁墙
人民的反帝怒吼震撼着大海
的黎波里是第二个塞得港
致敬
我曾两次飞经黎巴嫩上空
向兄弟问候的心愿都未完成
今天请东风把我的祝愿带去
六亿人民等候着你们胜利的歌声
(注)黎巴嫩山在地中海东岸,山顶终年积雪。


第8版()
专栏:小常识

苜蓿新苗好佐餐
杨旻
我先前一直认为苜蓿不过是闲花野草。解放后到东北,见很多地方种植苜蓿,常常漫山遍野,一望无际。那盛况,真是“黄花今自发,撩乱牧牛陂”(宋梅尧臣诗句)。就是在比较严寒的嫩江以北地区,也到处种着苜蓿,而且生长得很好。我这才了解到,苜蓿的用途很多。一,它是上好的饲料,不但可以饲马,如果制成干料,也很适于喂猪和牛。二,和大豆、紫云英等植物一样,它的根系上有根瘤,能吸收空气中的氮素,所以又是一种很好的绿肥。据说1954年山西解虞县西张耿社在种过苜蓿的地里种上甘薯,并没有施其他肥料,每亩收获竟达七千斤之多;又在没有种过苜蓿的地里种了甘薯,施了一车半其他肥料,收获却只有三千来斤。苜蓿的肥效,由此可见。三,苜蓿的根长得相当粗大,必要时可以把它翻出来当柴烧。四,种植苜蓿还可以增加土壤的孔隙和团粒,因此又有保蓄水分、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五,苜蓿自古还当中药用。明朝的农政全书说它“利大小肠”,本草纲目说它“利五脏、去脾胃邪气,治目赤及沙石淋痛”等。这是值得医学家深入研究的。六,特别值得一提的用途,是可吃。苜蓿的嫩叶可当蔬菜,俗称金花菜、草头、盘歧头便是。它的种子,可当饭,古种“木粟”,就是取它可以炊饭的意思。我国明代大医药家李时珍还说这种子可以酿酒,这也值得今人试行。
苜蓿的营养价值非常可观。一个进行中等体力劳动的成年人,如果一天吃半市斤苜蓿,除磷和蛋白质不足以外(但比从其他蔬菜中摄取的还是要多好几倍),钙已足够需要,铁还嫌多了一点;如果单就摄取胡萝卜素和维生素丙来说,一天只要吃二两苜蓿就足够了。菠菜、胡萝卜是以养分多著称的,可是和苜蓿比起来,却是望尘莫及。
据传说,苜蓿最初是汉朝张骞从西域(现在的新疆)带到洛阳种植发展起来的。张骞去西域,目的是要得到大宛(现在的和阗)的良马。但那里的马喜欢吃苜蓿。所以他不得不同时把苜蓿带回。到晋朝,华?种植的苜蓿园,已经“阡陌甚整”,很具规模了。不过似乎都只是当作马的饲料来种植的。到唐朝,人也已经吃它了,但似乎很为士大夫之流所不屑,当朝薛令子曾做一首自悼诗说:“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饭涩匙难绾,羹稀筋易宽。无以谋朝夕,何由保岁寒!”到宋朝,吃的人多了,陆游有诗道:“苜蓿堆盘莫笑贫”。现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都已经非常广泛地种植了。


第8版()
专栏:

唱给爷爷听(雕塑)
 史美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