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5月30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全党全民办交通
交通部部长 王首道
我们的奋斗口号是:
全党全民办交通 技术革命大跃进 水陆空综合发展 运输网四通八达
随着全国生产建设大跃进的新形势的到来,作为联系工农业生产的物质支柱的交通运输事业,也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一个大跃进的高潮。这个高潮的主要标志是:全国人民和广大职工表现了一种空前未有的进行交通建设的热情和干劲;许多地方党委和政府已注意抓交通运输工作。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气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干劲
刘少奇同志代表党中央委员会向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工作报告中,号召“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以现代工具为主的四通八达的运输网”。全国各地正在为实现这个伟大的号召而努力。自去冬以来,许多地方已经出现了生产和交通共同跃进的局面,到处都在热火朝天地兴修道路、疏浚河道。有的在很冷的天气下水挖河;有的白天进行生产,晚上加工修路。许多地方为了实行“车子化”、“船运化”,改变肩挑人背的运输方式,群众踊跃地献计、献料、献力,夜间满山灯光,户户灯火通宵,形成“家家是工厂,人人是木匠”。许多地方的地委书记和县委书记亲自带头上山修路、下水挖河、造船造车。专县乡社之间,在交通建设上,相互学习,相互评比的声浪,此起彼伏,妇女青年老人参加修路挖河、造船造车的事迹,到处可见。甚至有的妇女白天刚结婚,晚上就去修路;有的人将自己保存了许多年的棺木料拿出来造车。广大群众这种进行交通建设的革命干劲,充分表现了“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的英雄气概。
正是由于许多地方党委和政府把交通运输工作列入了议事日程,由于广大群众和干部的这种“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干劲,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掀起了一个轰轰烈烈的“交通运输大革命”的运动。从而,许多长期不能解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许多过去认为不可能办到的事,已经成为现实。如湖北省当阳县跑马乡,在水利建设高潮中,只用了三天的时间,就实现了“车子化”,使水利建设由原来的十一万土方,扩大到十六万土方。群众说:“往年泥土一上肩,压得汗珠如雨点,今年改用车子运,肩膀歇架人轻便”。贵州省遵义县今年1至3月份,已经修了简易公路一百九十一公里,大车道三百三十六公里,全县十九个区镇,一百一十五个乡,都有了公路。每年节省劳动力一千万工日以上。湖南省常德县韩公渡乡,今年2月份发动群众开沟疏港,修造船只,在一个月内,也基本上消灭了肩挑人背,实现了全乡“船运化”。二十五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社社都能通船,每年可以节省一百一十六万个运输工。这种迅速改变我国交通落后面貌的奇迹,真是不胜枚举。
交通事业这种大跃进的形势,充分表明了它具有很大的地方性、群众性,它既为生产服务,又对生产有促进作用。哪里有人民,哪里有生产,哪里有物资,交通事业就需要伸展到哪里去。特别是公路和内河支流短距离的运输方式,运输路线纵横交叉,深入到各个经济区域和最小的货物产地,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关系到人民的衣食住行;对于农业和地方工业的发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行路难”是我国人民的长期痛苦。广大群众早就渴望着改变交通不便的情况。自古以来,修桥补路、疏浚河道,就被认为是一种美德。当全国人民在党的多快好省的总路线的照耀下,掀起了工农业生产高潮之后,他们对于交通运输的要求,就更为迫切。例如广大农民说:“不怕亩产千斤粮,就怕挑担送余粮”;他们还说:“推广社会主义的农具,必须改变封建时代的道路”。因此,广大人民为了实现生产跃进指标,首先进行了田间运输的改革,并从田间运输的改革发展到整个地区交通运输的改革。而交通运输的改革,又促进了生产事业的大跃进。这是完全合乎规律的。批判“直、专、高”的路线坚持“地、群、普”的路线
交通事业的这些特点,要求交通运输工作者必须全心全意地为六亿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服务,为农业和工业的大跃进服务;要求交通部门必须坚决依靠地方和广大群众办好交通事业,必须充分发挥地方和广大群众进行交通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加强对交通工作的领导,必须在安排工农业生产的同时,一并安排交通运输工作。
过去由于我们的政治水平低,对于党的多快好省的社会主义建设路线缺乏自觉的认识;对于交通事业的这些特点,也多是在口头上谈谈,没有在实践中进一步地认识和注意,因此,我们在过去工作中,曾经发生了一些偏向:总是把眼光放在如何完成现有车船的运输任务和利润计划上,而忽视从六亿人口出发,全面考虑如何更好地为工农业生产服务;总是把精力放在少数的直属企业事业单位上,而放松了对于地方交通的领导;总企图把许多事权,都集中到部,而不相信地方党委和政府;总是把希望寄托在专业建设力量上,而不相信广大群众;总是孤立地管理少数近代运输工具,而忽视利用和改造为数众多的落后运输工具;总是过分强调少数大型港口和干线公路的建设,而忽视面向广大农村和山区,普及交通建设。
1956年,全国交通事业曾经在毛主席多快好省的方针的鼓舞下,有过一次大跃进。以公路建设为例,解放后八年,平均每年修二万公里;仅1956年一年,全国人民在各地党委和政府领导下,就修了八万七千五百公里。这时,我们本来应该对多快好省的路线,有比较深刻的体会,但在所谓反“冒进”的一阵风的迷惑下,我们对多快好省的方针,又发生了动摇,有些同志也跟着浇了些冷水,以致伤害了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影响了1957年交通建设的速度。
自去年9月以来,由于党重申了多快好省的方针,由于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的重新公布,由于毛主席提出了十五年赶上英国的战斗号召,由于整风运动的带动和鼓舞,交通事业才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大跃进,又出现了目前的更大规模的跃进形势。
从交通事业在两年多的时间内,所经历的这种跃进、保守和更跃进的反复中,我们清醒地认识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正确;看清了我们过去的毛病,也认识了发生毛病的根源。我们的病根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对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和指示学习不够,领会肤浅,在思想上存在着严重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缺乏辩证的唯物主义观点和群众观点。有鉴于此,我们在最近一个时期内,重温了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指示。这次学习虽然还不够深刻,但我们感觉在思想上获得了很大的解放,使我们看清了多快好省地建设我国交通事业的途径,认识了交通事业应该为谁服务和依靠谁,认识了在建设社会主义交通事业上,同样存在着两条不同路线的斗争。一条路线是片面地强调垂直领导,强调行政管理、规章制度,强调专业化、正规化,盲目追求高标准、近代化。按照这条“直、专、高”的路线去办交通事业,就必然形成独家经营,包而不办,束缚群众手足,单纯依靠政府投资,局限在少数点线,而忽视广大地区的面的交通建设。其结果不是多快好省,而是少慢差费。另一条路线则是依靠地方,依靠群众,普及为主的交通建设路线。按照这条“地、群、普”的路线办交通事业,就可以充分发挥地方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对交通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全党全民办交通,面向广大农村、山区和偏僻地区,普及交通建设。其结果是速度快,花钱少。如河北蓟县人民就是用自己的力量建成了全县的公路网,做到了“乡乡有公路,社社通大车”。而当地政府只补助了所需资金的17%,其余都是群众自办。又如湖北省为了疏通清江河上游,曾由有关部门组织了勘测队进行多次勘测。原规划需投资六万元,并且要到1962年才能通航。而在这次大跃进的声浪中,利川县汪营区的群众,在地委、县委书记亲自带动下,只用了三天时间、二百斤炸药,就疏通了二十五华里。实践证明,这是一条真正多快好省的交通建设路线。
有些交通工作人员,直到现在,对于全党全民办交通的方针和“地、群、普”的交通建设路线,还抱着怀疑或反对的态度。他们的理由就是“怕多、怕乱、怕争”。他们认为交通事业的“专业性很大”,应该由交通部门独家经营,宁可少一点,才能管好;让全党全民来办,就会把运输市场搞乱,就会发生盲目竞争。这些论调,是和党的鼓起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路线,背道而驰的。怕多吗?事实上道路少、航道少、车少、船少,已经成为生产大跃进的障碍。多了又有什么不好呢?怕多了管不好吗?而评价交通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志,是看它能否更好地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维持运力不足、障碍生产的落后情况,还谈得到什么好呢。怕乱吗?当然,交通运输的大发展,必然要带来许多新的问题;但是,只要依靠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注意加强计划平衡和相互协作,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怕竞争吗?应该相信,由于党的正确领导和群众共产主义觉悟的不断提高,可能发生的某些资本主义经营思想和地方主义、本位主义的倾向,也是可以加以克服的。但是,绝不能把比多快好省的工作竞赛,也看做是盲目竞争。只有右倾保守主义者才害怕这种竞赛。由此可见,这些“怕多、怕乱、怕争”的论调,是完全站不住脚的。为了使交通事业跟上全民大跃进的新形势的发展,更好地为工农生产的大跃进服务,为六亿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服务,就必须贯彻多快好省的“地、群、普”的交通建设路线,实行全党全民办交通,加快交通建设速度。
在实行全党全民办交通和贯彻“地、群、普”的交通建设路线时,必须进行交通建设的全面规划,并把这种规划作为当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组成部分。在交通建设规划中,应特别注意适应农业和地方工业的发展情况,发展各种区域性的运输方式,面向广大农村、山区和偏僻地区,普及建设地方公路网和水运网。要首先作到有路可通,有桥可过,港能停泊,河能通航。使全国大小河流通舟楫,县城要镇有公路,乡社之间通大车;做到货畅其流,旅行方便。为了保证交通建设规划的顺利实现,我们认为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应有专人经常领导交通工作。河北蓟县所以能取得交通工作的巨大成绩,主要是由于该县党委和政府特别重视交通工作。县委有一位副书记、县人委有一位副县长、乡有一位副乡长、农业社有一名社务委员,经常负责领导交通工作,他们这种从县到社,都有专人负责的作法,值得各地推广。开展技术革命,逐步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以车船代肩挑,以畜力代人力
在普及建设地方运输网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各种干线运输的建设。干线运输对于巩固国防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没有干线运输,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公路和支流小河,就不能联结成全国统一的运输网。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等不同的运输方式,担负着不同的运输任务,在国民经济中有着不同的作用。因此,在实行全党全民办交通,贯彻“地、群、普”的交通建设路线时,还应注意水、陆、空各种不同运输方式的综合利用。在河流众多的地区应注意结合水利建设,优先发展水运;没有河流的地区,应注意和铁路相互衔接,兴修公路和各种地方道路,发展公路运输;空运则应尽量开辟新的国内外航空干线,发展以省会为中心的地方航线,并充分利用民用航空快速、经济的特点,积极为工农业生产服务,大力发展专业飞行(如航空摄影、探矿、施肥、防治病虫害等)。在几种运输方式都有的地区,应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下,合理分工,密切协作,扩大联运。
在实行全党全民办交通,贯彻“地、群、普”的交通建设路线时,还应逐步进行交通事业的技术改造。目前在很大一部分交通运输业
中,旧时代的手工工具还占着统治地位,广大的劳动者还没有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许多地方经常有30%以上,有些山区甚至到60%以上的劳动力从事肩挑人背的运输;我国现有的车船型式,许多还是几千年前遗留下来的,载重少速度低,成本高;在车船装卸中,手工劳动约占80%左右;在筑路、筑港和车船修理工作中,也大部分是手工操作。这些落后的运输生产方式,已成为进一步提高运输效率和降低成本运价的障碍。马克思曾经指出过,农业和工业生产手段的革命,必然要引起交通手段的革命。因此,随着我国农业和工业的技术革命,交通运输业也必须有计划地进行技术革命。这个革命的目标,首先是推行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的运输工具,逐步以车船代替肩挑人背,以畜力代替人力,以机械船代替木帆船,推广四轮马车、机马两用车(适用于马拉或汽车、拖拉机拖带)和水陆两用船,并选择和制造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河流、不同运输任务的新型的汽车、轮船和飞机。在装卸、筑路、筑港和车船修理工作中,也应大力改革工具,逐步推行机械操作,特别要注意使那些笨重的劳动首先机械化。
在进行交通事业技术改造的同时,还必须积极支援农业的技术改造,实行技术下乡,帮助农民改革田间运输工具,修理农业机械,并注意推行拖拉机、排灌机械、水利发电与交通运输的综合利用。
在进行交通事业的技术改造时,也必须贯彻多快好省的路线,动员广大群众、广大职工和运输合作社的社员们都来参加,群策群力,猛攻技术堡垒。概括地说,就是要: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有计出计、有力出力、因地制宜、大胆创造、逐步改进、定型推广。
总之,交通事业一定要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跃进再跃进,担负起党和国家所交付给我们的任务。我们的奋斗口号是:“全党全民办交通,技术革命大跃进,水陆空综合发展,运输网四通八达。”
当然,在实现这些跃进目标时,一定还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是,我们认为,只要我们能够做到政治挂帅,改进领导方法,面向全国,深入实际,认真贯彻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特别是努力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让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光芒照耀到交通系统的各个角落,我们就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实现交通事业的大跃进。


第3版()
专栏:

苦钻苦干实现土机械化
?麓县工业技术革新运动风起云涌
本报讯 记者周静宇、章皆淳报道:云南?麓县地方工业的工人,在大力改革生产工具革新技术的口号下,充分发挥了创造性,90%以上的生产工具都进行了改革,其中有50%的工具已经土机械化。
去年这个县的工业生产总值是六百五十万元,共有工人二千二百多人。今年生产总产值计划为二千一百万元,如按原来的生产工具和效率计算,就需要增加设备五万元、增加工人四千八百人。但是由于他们改良了工具,发挥了生产潜力,结果只增加了一万多元设备,一千三百多个临时工人。他们利用水力作为生产动力,来实行工具改革。大路南炼铁厂采用水轮鼓风机,每台可代替二十四个劳动力。造纸厂采用水轮打浆机,每台可代替三十六个劳动力。火药厂过去一个石碓要四个人操作,改用水轮机,每台可带动石碓十二个,节约劳动力四十八人。他们还创造了不少脚踏手摇的土机械。二区农具制造厂老工人创造了脚踏土汽锤,工作效率提高了八倍。一区农具制造厂创造了脚踏钻床,提高效率七倍,而且操作十分轻便。这个厂还创造了手摇车床,二分钟就可以车好一个三公寸长的螺丝,创造了手摇铣床,三台可抵一台小型自动铣床。城关镇木工厂创造了脚踏电动两用锯木机,每台装有三个锯盘,效率比手工拉锯高二百多倍。制伞合作社和制秤合作社,还创造了木车床、木刨床、木铣床,工作效率提高了十四倍。原来每一个社都要十七个人工作,现在只要三个就够了。其他制烛厂、烟丝厂、酱菜厂等,在生产工具上也都做了许多改革。
工具改革还使生产质量普遍提高,生产成本也随着降低。去年马拉水车每辆要一百二十元,今年已下降为七十元,手推车原来每辆十二元,今年已下降为六元。生活日用品的平均价格也降低了13.5%。
工人们在进行工具改革中也曾遭到了一些抵触。有的人说:“只有机器造机器,那有手工造车床。”城关镇农具小组在试制木制碾米机时,第一次失败后,组员意见分歧,有些人主张放弃试验,有些人则主张试验到底。中共?麓县委对那些敢想敢干的工人给了大力的支持。县委指出:“凡是敢想敢干的人都应该受到奖励,成功了奖动你的成绩,失败了奖励你的精神。
现在?麓县的工人们,正在发挥苦钻苦干的精神,为农村制造十种机械,播种、打谷、薯类切片、碾米、榨油等,都用土机械代替人力。这个县的铁工厂和农具厂,有许多车间都分散在古庙和破旧的家祠里。县委工业部长对记者说:“土机械的试制和推广,已在全县各项工业中发生了深远的影响,改革工具已成为人们的主要行动。我们没有工程师、技术员、连一级的技术工人也没有一个。这些土机械都是‘级外’的工人创造的。”


第3版()
专栏:编后

不“信邪”
从祖国遥远的大西南传来喜讯:最近两个多月,?麓县地方工业90%以上的工具都经过了改革,半数的工具实现了土机械化。手摇车床、脚踏钻床、水力鼓风机……如春笋竞长。生产效率十倍、百倍迅速提高。在这里,技术革命的花朵已经满园盛开,果实累累了。
?麓县革新技术的浪潮如此高涨,是因为工业基础很好吗?否。直到目前,全县称得上现代化的设备,除发电机外,只有四部小型机床。这个县不但没有工程师、技术员,就是正式的技术工人也没有。
他们大概得到了大量外援吧?也不是。这两年他们从外地购买的机器和较重要的工具,不过八件。至于技术力量,今年省里只派冶炼人员和技术革新推广团来帮助工作了几天。
这个县技术革新运动的大发展,只是靠了一个法宝:打破迷信,敢想敢干。
“只有机器造机器,哪有手工造车床?”“一个技术人员也没有,怎样搞技术革新?”开始的时候,这个县里有人还存在这样那样的迷信心理,对革新技术缺乏信心。县委及时指出:“路是人走出来的”,“三个臭皮匠凑成诸葛亮”,只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把工人群众的智慧发挥出来,就可以“消灭落后工具”。在实际工作中,县委采取了各种办法鼓励解放思想,大胆创造。全县干部、职工人人不“信邪”,“邪”就绊不住他们前进的脚步了。要从手工业生产逐步转到现代化的大生产是个伟大而艰巨的任务。要顺利地完成这一任务,首先就要打破迷信,解放思想,大胆创造,大胆革新。?麓县地方工业的技术革新运动就是在打破迷信思想以后才形成了轰轰烈烈的气势。这个县的事实也将有助于目前还迷信外国、迷信资产阶级技术专家、还“信邪”的人打破迷信。


第3版()
专栏:光荣的劳动光荣的人

敢想敢做
陕西省西安农械厂的检验员赵学才,原来是锻压工人,党提出技术革命的口号以后,他提出了十多项技术革新建议,使工作效率提高一倍至十二倍以上。
这是赵学才改进四行棉花播种机的一种工具。通凡摄


第3版()
专栏:

“火焰山”上储油多
据新华社玉门27日电 据最近从吐鲁番返回玉门油矿的地质勘探人员说,那里是一个含油希望很大的盆地。已发现的储油构造和可能储油构造有二十九个,许多地方发现有油砂和油苗露头。
“西游记”中描述的“火焰山”就在盆地内。在火焰山上过去就发现三个储油构造,含油希望较大的胜金口构造就在山的西部。在火焰山东部露出地面的含油砂岩和浓稠原油断断续续达十五公里。火焰山长约一百二十公里,由一些红色的岩层组成,高出地面五百到七百公尺,山顶常为沙雾笼罩,在日光照射下,遍山通红,宛如炉火。这里天气很热,三月间他们上山察看地形,穿着单衣还浑身流汗。
玉门油矿今年将在吐鲁番盆地六个构造上大力钻探。


第3版()
专栏:

打破“厚西薄中”的思想枷锁 创造性地发展我国医药工业
医药工业部门确定跃进方针
新华社29日讯 我国医药工业部门决心打破因袭模仿的思想枷锁,提出“从六亿人民的健康出发,创造性地发展医药工业,让中国医药工业在世界上大放异彩”的新方针,并且采取许多措施来改变医药工业的落后面貌,保证使中国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卫生的国家之一。
我国拥有丰富的医药遗产。中药和中医同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和疾病进行斗争的武器,目前许多西药不能医治的疑难杂症,往往中药可以治好。比如目前没有对症西药的乙型脑炎,中药治愈率却达到80%以上。至于民间流传的医治蛇毒、麻疯、高血压、淋巴腺结核的单方更是屡见不鲜。承继和发扬我国这一科学遗产,不仅可以更好地为六亿人民的保健事业服务,而且可以对世界医药科学作出巨大贡献。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医药工业取得了很大成绩,1957年医药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加了四倍半,解放前绝大部分依赖进口的四百种通用西药,目前已经有一半左右可以自己制造。但是,过去医药工业部门对发展中药的重大意义却认识不足,认为搞西药的不必过问中药,有些行之有效的中药自己不研究,等到外国人学去了,才又从外国学回来。整风中,这种盲目崇拜外国的资产阶级思想受到了严格的批判,大量的事实使医药工业部门的工作人员认识到,要实现医药工业的飞跃发展,必须破除厚西薄中思想,发扬独创精神,实行中西药并举的方针。
现在,他们已经根据这一精神订出了组织工厂和研究机构向中医学习,研究与总结中药特效处方和调查各地药用植物的初步规划。像已经初步证明可以治疗高血压的野生植物萝芙木、治淋巴腺结核的猫爪草、治鼻窦炎的鹅不食草,都已列入了研究计划。其中萝芙木研究成功后可以用来代替进口名药寿比南使用。对于流传民间其他有效的药方,也将整理研究。像麝香、虎骨等目前供应不足的中药,要试制适当的代用品。
西药的研究试验也要跳出各国常用药四百种的圈子。到1959年,除了要把世界上常用药全部试制成功以外,还要动员各方面的医药研究力量,为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特效药可医的疾病和克山病、柳拐子病等地方病,寻找新的药品。对于效用高、使用方便的避孕药也要进行研究。对于不适合中国人民体质的药针药片的剂量,要适当加以改变;某些中国人难于辨识的翻译药名也准备更改。
最近各制药厂和研究机构都已加快了研究试制的步伐。像治疗恶性贫血的维他命B12,治疗小儿肠炎的新霉素、疗效与金霉素相仿而副作用小的四圜素和土霉素等抗生素都相继试验成功。不久前从土壤中找到的一种新的抗生素——放线菌素K,经过初步试验有治疗癌症的效能。
医药工业部门还为支援农业生产促进牲畜生长而研究制造药品和兽药。据试验,在猪饲料中加入少许金霉素,可以使猪长得快,少生病,肉味也更鲜美。用稀释的青霉素溶液喷桑叶养蚕,蚕的成活率可以提高10%,出丝量也能增加10%到40%。现在北京、内蒙古、湖北、广东等地都已着手筹建畜用金霉素工厂,其他地区也准备陆续兴建。西南、上海、武汉等地的药厂也都分别担任了研究制造医治猪瘟、鸡瘟、羊癣等兽药的任务。


第3版()
专栏:

思想解放鲜花开
——遵义县地方工业通讯之一
本报记者 周静宇 郭龙春
在贵州,你想了解县工业的干劲,人们很自然地介绍你到遵义县去。
沿着川黔公路由贵阳北上一百九十公里,就到达遵义。这是历史名城,我国革命史上有名的遵义会议就是在这里召开的。
旧基础顶不上养鸡收入
过去,除了遵义市(省属市)有一点工业以外,县办的工业总共不过二十处,全部是土法制造、手工操作。诸如土法造纸厂、小型面粉厂、砖瓦石灰厂等等。烤烟自己不能加工,要运往重庆和桂林去;茶叶自己不能加工,要运到西康去;毛猪不能加工,要调运到外地去;有许多东西,先把原料运出去,接着又把产品运进来,人民生产和生活上的必需品有很大一部分靠外地供给。县工业科的同志说,遵义县的地方工业产值(包括手工业在内)在1952年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0.85%,1957年虽然增长十二倍,但仍只占到工农业总产值的5.41%,还抵不上全县农民养鸡的收入。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比喻啊!
难道这里没有办工业的条件吗?不,条件很好。全县到处有铁矿,团溪、尚稽、西坪三个区的铁矿层很厚,藏量很大,品位很高,含铁量在70%以上;乡乡有煤矿,许多煤层露在外面,用不着勘探就可以采掘。另外,硫磺矿、锰矿、汞矿、磷矿等藏量也很大。而且这里的地质绝大部分是石灰岩,在山坡山凹里随处可以烧制石灰。至于地上的资源也是数不胜数。这里年产烟叶约二千五百万斤,菜籽两千一百万担,茶叶两千担,松脂一千万斤。满山遍野可以利用的野生原料则更多。以上是看得到的一些资源,还有那些没有发现的资源,就一时无法弄清了。县工业科陈列了各种各样的石块,都是群众自动送来的,由于化验设备不全,有些还弄不清里面含有什么东西。地质勘探队常常把一片荒山圈起来,不许动,群众问他们是什么矿,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好含含糊糊地说是“保密”。
工农业并举
大开窍门
既然有这样好的条件,为什么工业产值又小得那么可怜呢?根本原因是过去把工业看得很神秘,不敢想也不敢做。
农业大跃进的形势,要求人们大力兴修水利,大量积肥,改良土壤。这里,大部分土壤是酸性土壤,而石灰是改良酸性土壤的最好肥料,又是兴修水利必不可少的材料,这就需要生产大量的石灰;为了烧制石灰,又需要大量的煤炭,过去习惯于用木炭作燃料的,在封山育林以后,不得不改用煤炭,这就需要大量开采原煤;由于除四害、讲卫生的结果,需要改建猪圈厕所,实行人畜分居,这就需要生产大批的砖瓦。此外,农业大跃进的形势,还迫切地要求人们革新技术,改良农具,这就需要制造农业机械。总之,农业生产的需要很多,在这样的形势下,地方工业不能不跟上去,于是,不敢想的想开了,不敢干的干开了,工业神秘化的观念在人们的思想里开始发生了动摇。不过,窍门开的还不大。
党中央关于工农业同时并举的方针贯彻到县以后,县的四级干部会议上检查了神秘化观念,一个个打开了窍门,接着,又在组织机构上确定了各级专管工业的人员,于是,原来准备小干的,现在准备大干了,许多区提出了大跃进的口号,虾子区提出了“百厂乡、千厂区”的口号,南白区提出“乘飞机,坐火箭,工农业并肩齐飞”,松林区提出“大想大干,突破千个难关,克服万个困难,发展地方工业”,尚稽区提出“一天查勘,日夜办厂,三天办起来,五天见效”。轰轰烈烈,干劲十足。
开始,我们有点怀疑:三天怎能办起一个工厂来呢?县委工业交通部的同志给了我们一份统计材料。今年春季已经建成投入生产的有脱氟磷肥、颗粒肥料、硫磺、炼铁、造纸、煤厂、纸浆、人造棉、陶器、竹器、火硝、代用品酿酒、皮鞋油、食糖、酱醋、豆腐皮、牛马板车等共二百零六项厂矿,农业社办的工业已经投入生产的有八千二百九十四项。平均每一分半钟(假定一天按十二小时计算)有一个厂矿投入生产。过去,像脱氟磷肥和人造棉这样的工厂在人们的脑子里连名字也没有,现在已经成为人们熟悉的工厂了。按照科学资料,制造脱氟磷肥需要电炉旋窑才能达到脱氟的要求,现在他们用烧石灰的土窑就把脱氟磷肥烧制出来了。这个事实,愈益证明中央关于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的方针的正确性。中央指出:“由于地方工业同农业有更为直接更为密切的联系,所以,实行这个方针,就可以更有成效地使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和相互支援,就可以把地方办工业的积极性,人民群众办工业的积极性更广泛更充分地调动起来,从而必然会加快我国工业化的速度和农业技术改造的速度。”从遵义县的情况看来,人民群众办工业的积极性可以说是充分调动起来了。
富有磁性的远景规划
目前,遵义县地方工业发展最快的绝大部分属于手工操作的小型工厂,至于需用机械的那就比较迟缓了。县委刘绍乾同志告诉我们:凡是手工操作的工厂大体在5月上旬完成,因为手工操作毕竟比较简单,三、五个人可以建个煤矿和石灰厂,用不着厂房和办公室;困难的是机械设备,需要到外地采购,不是那末得心应手。譬如很多乡和社都想办个饲料加工厂,却买不到饲料粉碎机;有些砖瓦厂也想改用机器制砖,却买不到制砖机。这个事实,说明了一个县必须有自己的骨干工业,装备自己需要的简单机械,使县的骨干工业和手工操作的工业密切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城乡工业网。
遵义县已经把县级的骨干工业列入了规划。这些骨干工业包括:
三十台机床装备的农具厂一座;
年产八千吨的碳酸氢铵化肥厂一座;
二千二百五十瓩的火电站一个;
三千瓩的水电站一个;
年产一万吨的炼铁炉一座;
新建煤矿两个,扩建煤矿两个,年产煤十五万吨。
其他复烤厂、榨油厂、纸厂、糖厂、水泥厂、缫丝厂、煤炼油厂、罐头厂各一。
以上十四个项目在中央各有关部门和省级领导机关具体帮助下,绝大部分在今年下半年开始兴建,明年上半年投入生产。现在,正在积极筹集资金,准备必要的基本建设,并且坚决采取以厂养厂的办法,扩大现有工业生产的积累,达到地方工业的发展。
遵义县计划今年的工业产值为五千万,到1962年为四亿五千万元(那时农业产值为三亿),占工业农业总产值的60%,比1957年增长八十七倍。
国家计委工作组的同志帮助他们算了两笔账:
第一笔账:按规划完成后,第二个五年县财政收入合计为一亿三千万,除了农业、林业、水利、交通、邮电、文教、行政管理费用四千四百万,至于工业投资五千万,流动资金三千五百万,也完全可以解决了。
第二笔账:五年内农业社的公共积累到1962年总数可达一亿五千万元。假定那时每社增添拖拉机十台、抽水机三台、卡车三辆、以及修仓库、办水利等等,总共不过九千四百万,还剩下五千六百万没处花销。
以上两笔账,说明实现第二个五年计划遵义县的县工业就成为全国城乡工业网的一个组成部分,遵义县的农村就是机械化、电气化的农村了。
一幅美丽的远景规划正在发生巨大的磁力,吸引着遵义县的几十万人民在工农业并举的方针下为改变面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而奋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