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5月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五突击”
 黎庶之
在农业生产运动中,时常有突击活动。有人说突击很好,有人说突击不好,但是都没有说出具体道理,所以问题还是论证得不清楚。
农民们自己提出了一个“五突击”的说法:一是突击落后、赶先进;如某一个单位或某一项工作落后了,就需要突击一下,赶上先进。二是突击困难、冲开路;如某一项工作无经验,有困难,就需要突击一下,突破一点,做出样子,取得经验,鼓舞信心,冲开一条道路,带动全盘。三是突击时间、抓季节;如时间紧迫,时机不能错过,就需要突击一下,以掌握时机,不违农时。四是突击开头、转经常;如一件新的工作,大家还不熟悉,还不习惯,就要突击一下,造成声势,作一个良好的开端并打下一个基础,以便真正能经常坚持下去。五是突击完成、赶任务;如一项工作任务已经接近完成,预定的期限也快到了,就需要突击一下,一鼓作气,把任务全部完成。
这样说来,问题就清楚了:突击的作用、突击的条件、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突击、如何运用突击、突击活动和全面工作的关系、突击活动和经常工作的关系……等等,都有了正确答案了。这样说来,也就既不是笼统地简单化地强调突击,又不是笼统地简单化地反对突击,而是细致地分析了突击,因此对突击给予了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这样肯定突击的作用,是有说服力;这样反驳否定突击的论点,也是有说服力的。
今天的农民,大概多数人还没有来得及去研究哲学,对于辩证法的原理,也未必就能熟知,但他们这个“五突击”的说法,却如此符合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是一种辩证的观点。
那末,这件事恰好告诉了我们认识的来源是实践,经过实践中多次的反复以后,人是能够达到对客观真理的认识的。当然,像农民这样的实践家,如果懂得哲学原理,除了对于生产将带来极大推动以外,他们对于客观真理的认识,对于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将会带来多大的促进作用,怕是难以估计的了。
而那些有“学问”的人,到实践中去充实自己,发展自己的认识,也是迫不及待的了。他们也能谈些关于突击好、坏的空论,但是远不如“五突击”说的深刻和具体,也正是说明的这一点。


第8版()
专栏:

克拉甫钦珂和他的版画
力群
1958年,已故的苏联著名木刻家克拉甫钦珂的夫人访问了我国,她除带来一个“苏联版画、招贴画、书籍插图、复制画的展览会”外,并以一百余件宝贵的克拉甫钦珂的木刻原作赠送给中国美术家协会。这件事表示了她对于中国人民的多么深厚的情谊!
中国的伟大文学家鲁迅和中国的版画家们,很久以来就是克拉甫钦珂的知音。鲁迅早在1930年编的“新俄画选”上介绍了克拉甫钦珂的木刻“列宁的葬仪”,之后在他1934年编辑的“引玉集”上又介绍了克拉甫钦珂刻的木“高尔基像”、“莫斯科的列宁图书馆”等作,到1936年鲁迅编选“苏联版画集”时,介绍了克拉甫钦珂的木刻画有十三幅之多,其中有“德聂泊河建筑工地”“拜伦像”等。相当满足了中国爱好者们的要求。但如果和现在展览在中国美术展览馆的一百多幅原作相比较,就不能不说,这次给与我们以更大的眼福。
鲁迅在“苏联版画集”的序言中谈到苏联的版画时曾说:“它不像法国木刻的多为纤美,也不像德国木刻的多为豪放;然而它真挚,却非固执,美丽,却非淫艳,愉快,却非狂欢,有力,却非粗暴;但又不是静止的,它令人觉得一种震动——这震动,恰如用坚实的步法,一步一步,踏着坚实的广大的黑土进向建设的路的大队友军的足音。”又说:“自十月革命以后,开山的大师就忍饥,斗寒,以一个廓大镜和几把刀,不屈不挠的开拓了这一部门的艺术。……我们可以看见,有那一幅不坚实,不恳切,或者是有取巧,弄乖的意思的呢?”
这些概括性的评语,虽指的是整个“苏联版画集”中的作品,但也完全适用于克拉甫钦珂的木刻。
克拉甫钦珂于1889年2月12日生于伏尔加河流域的沙拉夫省,1940年5月31日在莫斯科病逝。克拉甫钦珂在农民的家庭中长大。有一天当地乡村里来了一个为教堂画壁画的画家,给与幼年的克拉甫钦珂以深刻的印象,使他幻想着自己将来也成为一位画家。后来到莫斯科投考美术中学,做了当时声满全俄的弗·赛洛夫的学生。他热爱版画,并在这一艺术上显示了才能,终于成为世界著名的版画家。
克拉甫钦珂走上美术界的时代,正是俄罗斯的新旧历史交替的时代,当时的俄国美术,情况十分复杂,有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画派,也有现实主义的巡回展览画派,这之间有着尖锐的斗争。十月革命后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的美术,正是和旧的资产阶级的文化遗留下来的形式主义进行不调和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1916年,在历史的大风暴来临时,克拉甫钦珂怀着万分兴奋的心情迎接了十月革命,从革命胜利的第一天起,他就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献给艺术创作和社会工作。
克拉甫钦珂的木刻,主要是书籍插图,而且都是“木口木刻”(用木头的横断面刻制)。他能刻的非常精细,甚至用木刻刻邮票。他是苏维埃木刻画和彩色腐蚀版画艺术的大胆的革新家,他能锐敏地深刻地观察现实,创造出动人的形象。
克拉甫钦珂的木刻作品,有着显明的创造性,他善于运用黑白和各种不同的刀法构成作品的美丽的装饰风味。
成千上万的有克拉甫钦珂的插图的文学著作流传到国内外读者手中,克拉甫钦珂对于人民是否能够欣赏他的作品这一重要问题非常关怀。当1934年他到巴库油矿时,有一位工程师问他,“大家所熟悉的普希金与果戈里作品中的插图就是你作的吗?”他听到这句话,非常高兴,因为他理想过的为群众所能欣赏和理解的艺术终于实现了。
我们中国目前给文学作品作插图的工作还不够发达,木刻家们看了这个画展应有所感,应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在这一插图的艺术领域内开出美丽的花朵。(附图片)
〔下图是克拉甫钦珂的版画“德聂泊河建筑工地”组画之一〕


第8版()
专栏:大家谈

送上门,也要请进门
济南动力车修理厂 郭树荣
近来很多演出单位,把节目送上了门去演出;文物工作者提出倡议,要把文物送到门上去展览;前不久美协也在京郊组织展览。这是一种好风气。
所谓送上门,绝不是演演唱唱了之。而是要帮助他们建立业余文艺组织,教会他们一些节目,传授一些艺术常识等。也要带走他们给“回”上的一些礼物——阶级意识、民间艺术、群众的批评等。这也就联系到请进门了。
去年反右斗争开始后,有些大学请了工人、农民到学校去讲演,这可以说是请进门的开始。希望能够继续请下去。并且多开一些门,多请一些人。不尽限于大学之门,文联之门,而且也要请进机关之门,剧院之门,工厂之门,甚至干部的家门。请他们来讲演,演出,看演出参观和谈天。我觉得,这也是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和文艺工作者自我改造的一种辅助的方法。


第8版()
专栏:跃进之歌

祁门第一天
石方禹
离开车水马龙高楼如林的上海,仅仅几个昼夜的旅程,呈现在眼前的已是一片峰峦重叠的高山和淙淙汩汩清可鉴底的溪流。汽车穿山过岭地在公路上飞奔着,一路上平稳得就像在市区的柏油马路上行驶一样。这里看不到一座濯濯的童山,看不到一块荒芜的田地。山上是密密层层葱郁茂盛的松树和杉树,转眼前面又出现满山的茶树。采茶的季节立刻就要到了,茶树长得枝叶茂盛,远远望过去,就像一团团绿色的绒球绣在澄黄的绢缎上。祁门红茶,在国内外市场上这是多么惹人欢心的饮料呵!
田地里、山谷中,大麦迎着风在翻着波浪,油菜长得有三岁小孩那么高,油菜花黄得像蒸粟一样。从芜湖南下,再从屯溪西行,到处可看到这种油料作物。水稻插秧的时候快到了,新翻过的稻田上,春风吹过,积水在荡漾着。生产队的肥料星罗棋布地像小山一样堆积着,农民们提出“千担肥千斤粮”的口号,去冬积肥工作搞得热火朝天,大干特干了一个冬天。在公路两旁的电线杆上常常可以看到用木板制成的大横幅,上面写着:“保证亩产一千四百斤,争取一千五百斤!”这是大跃进声中生产队农民的决心书,这个数字远远地超过县委原定的八百斤的指标。听说祁门县由于经济作物种植得多,一向粮食要依靠外地支援,可是预计今年粮食产量不但肯定地可以自给,而且还会有盈余。
我是第一次到农村来,虽然已接触到的事物都是令人兴奋的,心里却不免还有一些初到一个陌生地方时的生疏的感觉。第一书记亲切而又带幽默的谈吐,使我立刻产生了到久别的老朋友家串门去的心情,觉得暖洋洋地。这一个乡不久之前,只花了几昼夜的时间就突击建立了一座水力发电站。这是祁门县第一座水力发电站,而在一年到两年以内,全县要做到乡乡有水电站,三年以内要实现机械化电气化。现在县里正向上海以及别的城市购买小型万能拖拉机。不久前我在报纸上看到这种拖拉机的照片,报上的消息说这种拖拉机几乎什么活都能干,所以名叫万能,特别适合于山区操作。除了拖拉机以外还买车床。第一书记的小书桌还放着一堆他从合肥带来的轴承弹子和一支计算尺。
祁门还有丰富的矿产。汽车到达祁门以前,就在一座建筑漂亮、规模不小的瓷土厂驶过,这里的产品是景德镇瓷器的原料。在第一书记的桌上还有一块矿石,这是从水晶矿里取出来的,在阳光的照射下它射出耀眼的光辉。除了水晶以外,矿石中还含有大量制造水泥和玻璃的原料。
“能做水泥我们就办水泥厂,能做玻璃,就盖玻璃厂!”这是他的豪迈宏亮的声音。
此外还有一个蕴藏量不少的矿山,是铜是金现在还不能肯定,不过“不管是铜是金,都要叫它见天日!”
县委的通讯员一再热情地要带我上水电站看看去,这当然是我求之不得的事。看了水电站,他又坚持带我去看看“那个慢吞吞的辗米坊。”这是一所低矮的小作坊,在水流冲激下,一个直径二公尺长的木轮在转动着,抬起横在架子上的三支槌子轮流地捣着陷在地里的水坑中的谷子。
“几十斤稻子要捣半天,叫人看了心急!”他恨恨地说罢立刻眉飞色舞起来,“有了电,它们该让位给辗米厂了!”
通讯员看上去不超过二十岁,满脸伶俐的颜色,他穿着被染成蓝色的军服。在回来的路上他兴致勃勃地告诉我第一书记一时忘了提起的事:
“还要通火车呢!”他严肃认真地说。
原来有一条从芜湖经过祁门到鹰潭的铁路不久后就要动工了。
“要再通火车呀,祁门就更不得了啦!”他大声地说。
我也不由地更加激动了起来。我似乎看到有一台火车头拉动了整个山区向前飞奔。这难道不是我们真实的生活吗:我们不正是以飞跃前进的姿态向社会主义飞奔,而走在生活的前面以雷霆万钧的力量牵引着生活向前跃进的不正是我们的党!祁门呵,再过几年我就不能再说这仅仅是农村了!我是到了一个多么美好而又前途似锦的地方来呀!


第8版()
专栏:

百花齐放
郭沫若
28一品红
如果有人否认,说我们是叶不是花;
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正面告诉他:
是的,你说得一点也不错,不要惊讶,
一切的花其实都是叶子之所变化。
(注)我们要说枫叶是花你能反对吗?诗人早就说过:“霜叶红于二月花。”何况我们的红真真算得一品红,我们是红在万花雕谢了的寒冬。
(注)花是由叶子进化而成,这是诗人歌德最初揭发的自然规律。歌德是进化论的前驱者之一。
29 风信子
人们乱叫我们为“洋水仙”,
我们要提出严重的抗议。
入中国的国籍已经有多年,
为什么还要加上一个“洋”字?
中国的同胞,中国的老乡,
请不要再喊我们是什么“洋”!
我们的花五色而有清香,
要为社会主义的春天开放。
30 柱头花
不要认为是建筑上的话,
在柱头上也公然要开花。
我们的茎粗、叶厚、花简单,
雅人们看起来不够潇洒。
但我们要为工农们吹喇叭,
生产大跃进就总要劲头大。
我们倒喜欢有一位国画家,
大胆地把我们画入了国画。
31 三色蓳
我们的母种是蓳,即紫云英,
花型变大了,被称为三色蓳。
我们在莫斯科还有耐寒种,
温度降到零下,但也不怕冷。
可见草木都有办法加以改变,
金鱼的变种很多也理所当然。
难道人就不能够改变自己吗?
没有问题,关键是在劳动锻炼。
32 紫云英
在草花中我们虽然是微不足道,
但我们的花色却是紫色的代表。
欧洲的诗人有时还肯歌咏我们,
中国的诗人却似乎性情太高傲。
也难怪,有的连菽麦都不能辨认,
有的在荷花梗上也会画出枝条。
高视阔步就好像一群双峰骆驼,
眼睛中哪会看得上路旁的小草。


第8版()
专栏:

一首好诗
清家修庙哩;
蒋介石胡闹哩;
毛主席叫人打窖哩。
窖里有了油,
吃穿不发愁。
这是在陕西蒲城流传的一首新山歌,作者是一位年迈苍苍的农民。
这诗好,它仅仅用了二十九个字,就写了几百年,写了三个不同时代的对比。这诗好,它有农民的纯朴语言,丰富想像:水说成“油”而且道出了“吃穿不发愁”的喜悦。这诗好,它富有关中民间风味。
(杨同州)


第8版()
专栏:小常识

省电耐用的日光灯
有畅
日光灯从诞生到现在只有二十来年历史,但是由于它具有许多优点:省电、耐用、光线柔和,所以很快就被人们广泛采用了。
比电灯明亮得多的日光灯,却很省电。电灯是靠灯丝高温发光的。日光灯的发光原理比较复杂。日光灯管的内壁涂有一种叫萤光粉的物质,灯管里充满着水银蒸气和氩气管的两端又各有一个电极。当电流通过灯管时,电极放出电子撞击水银蒸气分子,水银蒸气得到了电子的能量就放出一种看不见的光——紫外光。管壁上的萤光粉在接受紫外光以后能够把它变成眼睛看得见的光放出来,这就叫作萤光现象。日光灯产生萤光现象时灯管的温度只有摄氏四十到五十度。由于发光温度低,热的散失就比电灯少,电变为光的效率也就比电灯高得多。
日光灯还比电灯耐用。电灯发光需要高温,所以灯丝容易烧毁,一般灯泡的寿命在八百至一千小时左右。日光灯发光时温度低,灯管寿命一般在三千小时以上。
日光灯的光线也比电灯柔和。电灯由于靠高温发光,得到的光线总是带点红黄色。而日光灯发出的萤光同太阳的白光差不多。
但是,日光灯的装置费比较高。因为日光灯管内电流的传导,依靠管内的气体分子变成能导电的离子和电子。为了这样,必须在开灯的刹那,产生一个高达一、二千伏特的电压来冲击这些气体分子,而当灯点亮以后只需要几十伏特的电压便可继续发光,因此需要有一个开动器和限流器的装置,以便于在开灯的刹那产生高电压把灯点亮,并在灯亮以后控制灯内合适的电压。
使用日光灯,应注意下面几点:第一,因为每次开灯时都要产生高电压,所以电极在高电压冲击下损伤很大。为了延长灯的寿命,应该尽量减少开关次数。第二,电压太低,灯会点不着而连续闪光,这会影响寿命,所以电压不足的地方,一般不宜用日光灯。第三,外界温度太低时灯管内气压降低,灯也会连续闪光点不着。因此在温度低的地方一般不装日光灯。但是如果采用较高的电压和适当的保温装置,这一点是可以克服的,最近上海就这样试装成功了中国的第一条日光灯马路。第四,如果电压和温度都没有问题,但灯仍然连续闪光不着,应该赶快检修,不要继续试开把灯弄坏。第五,灯管打破时应马上把它扫走,因为灯内水银变成蒸气被人吸入后有害健康。此外,萤光粉中有些成份是有毒的,应该小心不要被灯管的玻璃刺破皮肤。


第8版()
专栏:舞台和银幕

重演歌剧“赤叶河”
曾和“白毛女”齐名的歌剧“赤叶河”,已经好几年没上演了。昨天起中央实验歌剧院在天桥剧场演出这个歌剧。这回的演出,情节略有修改,比以前的显得简练紧凑。牧羊人老宋出场时唱的:“赤叶河,赤叶河,赤叶河本是个荒山坡,从东到西二十里,黑个洞洞个大山壑。”那深沉苍凉的调子,把观众带入了解放前二十来年中的境况里去:苦难深重的中国农民在恶霸地主敲骨吸髓的重重盘剥下弄得家破人亡。当年,这个歌剧对土改曾起了鼓舞农民斗志的作用。今天,看了这个歌剧,观众重忆旧恨,未必不能对当前的大跃进添一把劲!
 (莫)


第8版()
专栏:舞台和银幕

纪录片“难忘的年代”
这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纪录片。它纪录了从1917年到今天的苏联国家生活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例如在建设初期人们怎样在荒地上建设工厂,工人们如何在实现农业集体化时期奔赴农村,苏联卫国战争以前的建设成就和卫国战争期间法西斯的疯狂破坏等等,看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从影片中,人们可以看到伟大列宁生前的活动以及斯维尔德洛夫、斯大林、加里宁、捷尔任斯基、克鲁普斯卡亚、基洛夫等的真实形象。 (江)


第8版()
专栏:舞台和银幕

英国片“巴格达窃贼”
这是根据“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改编的彩色神话片。内容比较一般,是叙述国王与公主相恋,经过苦难最后大团圆的故事。但是,影片中那位协助国王除奸的勇士巴格达的窃贼,最后竟不作宰相,干愿过他的自由生活,悄悄地离开国王而去的情节,对观众来说却不能不是个意外。
绚丽的彩色,阿拉伯古国的风物景色和奇妙的电影特技,都加强了这部神话片的效果。 (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