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5月2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党的正确领导无往不胜
陕西省委采取措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本报讯 记者戚元珍报道:中共陕西省委已经加强了对教育工作的领导。5月初,中共陕西省委召开了全省高等学校党委书记、校院长座谈会,讨论加强高等学校党的领导和学校工作中克服教条主义等问题。接着,中共陕西省委又召集各地委、县委主管文教工作的书记和宣传部长等一百二十多人举行了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着重研究举办民办农业中学和普及小学教育、大力提高公办普通中小学质量及进一步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等问题。
随着工农业生产大跃进,一个群众性的学习文化的高潮,已经开始在陕西省出现。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全省就有二十个县普及了小学教育。郿县、商县等地还办起了民办农业中学及其他职业中学等二百四十多处。安康县在三天中就办起了近千所民办中小学,普及了小学教育。
为了适应这种新形势,中共陕西省委在今年举行过的两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就把普及文化教育、扫除文盲等文化教育工作,作为会议主要议题之一,会议总结了西北农学院和烽火农业社建立联系制度、西安第一航空技工学校坚持勤工俭学和蒲城县新丰社办夜中学等经验,决定向全省推广;还做出了关于工科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为地方工业培养技术干部、高等学校为中学培养师资等决定,使教学、科学研究和生产密切结合起来。
省委采用以点带面的办法,大力发展普通教育事业。中共陕西省委书记赵伯平发现蒲城县新丰农业社的党组织依靠群众办学的经验后,立即派人协助县委总结经验,在全省推广。
省委还责成有关领导部门召开了现场会议,推广华阴县五方乡民办中学班坚持边劳动边学习和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的办学经验。
同时,省委经常派人深入各高等学校帮助开展双反运动。约在半个月左右,就召集一次各高等学校 党委书记进行检查;还及时在交通大学、西北大学等四个高等学校召开交流教师思想改造中如何大破大立、边破边立等经验的现场会议。
省委在最近召开的会议中提出,必须实行书记挂帅,全党动员,依靠群众,全民办学,在全省范围掀起一个群众性的办学运动。并确定了下列措施以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促进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各级党委要有一名书记或副书记专管教育事业,根据实际情况一年内对教育工作研究若干次。给教育部门配备一批干部。目前,省委已经抽调了一批经过锻炼的党员分配到高等和中等学校担任领导工作。各地党委在今年暑期以前也要配齐本地区中小学的党员校长。在十二班以上的中学里,配备一名专职的党支部书记。建立和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壮大学校党的队伍。把过去教育事业的条条领导为主的办法,改变为以块块领导为主,把现有的六十多所完全中学、高级中学和十三所中等师范学校全部交给专区和县直接领导。小学教师全部由县负责,统筹安排。中学和中等师范学校的招生工作也实行各专区和县单独招生的办法。
省委为了解决教育事业大发展中的师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确定各地当前采用短期训练、逐级提拔、平原支援山区、公办支援民办、延长师范学校毕业生实习时间等办法,大力培养师资,满足教育事业大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做长期打算,确定现有的两所师范学院负责培养公办中学的教师。从1961年起,公办中学的师生全部由本省大专学校培养供给;正在筹备的延安公学、汉中师范专科学校,培养延安和汉中地区的农业中学教师。把下放到专署和县(市)的十三所中等师范学校,作为各地主要培养民办中学师资的基地。
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省委确定各地在整风运动的基础上,依靠全体教师有计划地慎重地开展一次教学改革运动。对教学思想、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作全面彻底的检查,及时改进;加强和改进学校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除在教学改革中改革政治课教学,还注意通过各种教学加强思想教育,正确地贯彻勤工俭学的方针。加强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和思想改造工作;用理论联系实际、系统学习马列主义等方法从根本上进行改造。


第7版()
专栏:

敢想敢干 后生可爱
青年人在党的支持下发扬独创精神
据新华社天津27日电 天津市科学工作委员会和共青团天津市委员会最近联合召开支持青年发明创造座谈会,十多位老科学家参观了天津青年一百七十多项发明创造的实物展览,并听取了九名青年革新家的代表介绍他们的研究过程和取得的成就。到会的老科学家一致认为:青年专家是当前开展技术革新和推动科学研究中的一支很可指望的力量。
仁立蛋品厂青年技术员马国荣曾试用许多办法消灭蛋粉中的沙门氏菌。当他采用真空充氮法试验了三百次都未成功的时候,有人就劝他放弃,说他这个办法没有科学根据。但他认为世界上的科学根据都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的,等他试验成功了,科学根据也就有了。在党、团组织的支持下,他又试验了二十二次,终于获得成功。发明不用染料染色布的天津织染厂青年梁树楷,听说“羊毛重氮化可以变色”,他用这种方法染毛织品获得成功,正在进行染丝绸的试验。
这些青年人敢想敢干的共产主义风格,使老科学家们非常钦佩。天津市科学工作委员会主任、天津大学校长张国藩在座谈会上说:看到青年们这些新的发明创造,使我感到科学家一个首要的问题就是思想解放。为什么古今中外的重大发明创造,大都是出自学历不深的青年呢?我想就是他们不受书本知识和权威专家的约束。因此老一辈的科学家们,如何把自己的思想从科学神秘化的影响下解放出来,是当前很迫切的问题。天津化工研究所所长陈调甫说:在这次会上,使我看到后生的可敬和可爱。陈调甫认为,这些青年有三点值得老科学家学习:第一,他们思想上没有名利包袱;第二,有不屈不挠的恒心;第三,不管大小问题,只要是生产关键,就下功夫研究。


第7版()
专栏:

江苏各高等学校党委加强社会主义教育课程
结合政治运动开展教学
本报讯 记者魏文华报道:江苏省各高等学校党委加强对社会主义教育的领导,改进教学方法,结合政治运动开展政治教学。
江苏省十六所高等学校在整风运动中,加强对社会主义教育的领导,教育计划和整个工作都由党委决定和统一安排,各级党组织保证贯彻。全省有十一所学校由党委副书记、党员副院长兼任马列主义教研室主任,其他学校也都有一个党委书记或副书记主要负责领导这方面的工作;大部分学校并已将党委宣传部和马列主义教研室合并或者“合署办公”;通过这些措施,使党委直接抓起马列主义教研室的工作。各校还整顿了政治教师队伍,调配了一定骨干,充实了社会主义教育的力量。
对社会主义教育教学,有些学校党委负责同志或党员院、校长亲自担任讲授,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郭影秋亲自为研究生讲授哲学课。各校对专职政治教师从各方面组织锻炼;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情况进行了解,学习运用阶级分析观点去分析学生的思想。全省各院校又先后组织两批政治教师共七十余人下乡劳动锻炼,在校的教师大部下系、下班担任党、团工作,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去经受锻炼,改造思想。政治教师下系后,与学生同起同息,和学生打成一片,师生之间消除了隔阂。政治教师通过实践深刻地认识到过去教学中确实存在着相当严重的教条主义,在实践中注意改进。南京大学等校的教师已开始对一个班级、一个小组、一个学生进行典型调查研究,许多教师备课、讲课都注意联系实际,受到学生的欢迎。
各校社会主义教育,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政治理论教学工作和党的思想工作结合起来,密切结合当前各项运动和每一个阶段的中心任务,以及学生的思想来进行教育。本学期开学以后,各校先后进行了国内外形势、两类矛盾、社会主义竞赛、勤工俭学、红与专等问题的教育,比较深透地解决了学生中间许多思想问题。教学中运用群众路线的教育方法,各校一般都是先发动群众大鸣大放,贴大字报,举办展览会,在揭发了大量事实的基础上,再展开讨论、争辩,由群众教育群众,使学生明确地认识到应该破什么,立什么。这种生动、具体、富于战斗性的教育形式,既教育了学生,也教育了教师本人。现在学生中政治思想和民主生活空前活跃。各校通过大字报、展览会,广泛地、深刻地揭露了青年学生中存在的资产阶级思想。通过教育,广大青年明确认清了政治方向,因而积极要求“加强自我改造”,纷纷制订和修改个人进步计划,向又红又专的目标努力。目前各校已掀起了整风、学习、劳动三高涨的热潮。


第7版()
专栏:

陕西各级党委负责干部经常到学校讲政治课
据新华社西安27日电 中共陕西省委和各基层党委的负责干部,亲自出马担任当地学校的政治课教师和其他教学工作,经常给广大师生作时事政策报告,以加强教育事业大发展中的领导和解决教师不足的困难。
中共陕西省委书记方仲如、候补书记兼宣传部长赵守一,中共西安市委书记冯直、陈元方,常委委员丛一平、牛卫中等负责干部,每学期都定期到西安地区各高等院校作时事报告,讲解国内外形势和当前工农业建设情况。最近,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华莘已被陕西师范学院聘请为教育学教授兼任教育学与心理学教研组主任,他已到校开始讲课。西安市委陈元方、丛一平、牛卫中等也在积极备课,计划下学期到西北大学讲授哲学。华阴、咸阳、宁强、洛川等县的中共县委和乡党委的负责人,除了经常到当地民办中、小学进行具体指导外,普遍兼任了当地学校的政治课教师。


第7版()
专栏:在学校里

香附子草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师生在湖南酿酒总厂职工的大力支持帮助下,用野生植物香附子草酿酒成功,这是省酿酒工业上的一个重大的发现。
香附子是一种生长能力很强,遍地皆是的野草,它的块根只中药里用一点,过去也有化工厂利用它试提香料油,因含油太少,提炼起来不合算,也就把它从香料油原料名单中钩消了。这次,一中化工组的师生在提炼香附子油时,也感到出油率太低,便组织力量进一步研究,经过化验,发现这种野草不仅含香附子油,而且淀粉含量高达65.8%,用土法发酵,试了几次,酒是出来了,但数极少。这时,他们就去找湖南酿酒总厂,请他们给以技术上的帮助,经酒厂职工与他们一道反复研究以后出酒率达到42%,度数为六十度。如果原料粉碎得更细,出酒率可以提高到60%以上。


第7版()
专栏:在学校里

万能投影显微镜
我国第一架万能投影显微镜,最近在苏州试制成功,并命名为“东风牌58—4型万能投影显微镜”。
这种投影显微镜在普通显微镜上运用折光反射原理,装置放大射影的机件,使放大后的影像能清楚地呈现在一块园形的银屏上。它的放大能力为五千倍,同时,它还可以像放幻灯似地,把影像射到银幕上,这样,放大能力可达到九千倍以上。
这种投影显微镜具有金相、偏光、微生物、位相差等各种显微镜的特点。可用于医药、科学研究及教学方面广泛应用外,还可以检查工业产品的质量,以及地质勘察上用以鉴定矿石等。
这架显微镜是江苏师范学院物理工场、苏州眼镜厂、苏州市五金翻砂合作社等方面协作制成的。现在这些单位已抽调力量组成了地方国营光学仪器厂,准备大批生产。
(立频)


第7版()
专栏:

学习文化促进技术革命
沈阳有三百多所职工业余文化学校
本报讯 记者姚桂芝报道:沈阳市有关部门在教育大跃进中,很重视职工业余教育。现在全市已有职工业余文化学校三百零三所,其中有业余大学九所。这些学校吸收广大的职工参加学习,经常参加学习的有十八万二千多人。现在有专职教师近二千人。业余教育几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已经收到很大成绩。
沈阳市职工业余学校是多种多样的,大学有包括二十八个专业,四千多人学习,还有中、小学。由于许多职工坚持文化学习,现在全市业余小学毕业的职工有四万多人,业余中学毕业的职工有五千多人。
许多职工,学习了文化之后,能看书看报、算工算料、记工作日志;并运用所学到的原理,改进工具和技术。沈阳农业机械厂工人张继文,曾经运用学到的几何原理,改进了五种样板,其中仅一种就提高效率十倍。该厂工人顾春亮坚持文化学习,参考科学技术书籍,改进了二十四行播种机大架子上使用的大卡子等工具,提高工作效率五倍。
职工文化水平的提高,给学习政治理论和技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沈阳医学院公务员高俊丰和朴玉林,在1950年只有高小文化程度,由于几年来一直坚持文化学习,已经由业余高中毕业,担任研究室的技术助理工作。
在生产大跃进和技术革新的鼓舞下,职工们学文化、学技术的积极性更加高涨。


第7版()
专栏:

一所新型的农业大学
在禹县天王山古寨里诞生
据新华社郑州27日电 河南禹县天王山上的古寨里,群众自办起一所新型的农业大学。这所学校的校舍是三十二间石窑洞,全校一百多名师生就住在里面。他们在试验田里上课,露天地里开会,“石头当凳子,大腿当桌子”。全体师生发出誓愿:“战胜艰难困苦,攀登科学高峰”,为山区培养农业专家。
这所学校设有农、林、水利三门专业课程和一门政治课。农业系有土壤、耕作、选种、施肥、作物栽培、良种繁育等学科;水利系有测量、水文气象、水利土壤、水土结构等学科;林业系也分树木、森林、果木栽培、采伐等学科。学习采用讲课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本着自己办学自己学、自己劳动养自己、自创工具自己用的精神,一切因陋就简,坚决贯彻勤俭办学的原则。农业社拨给他们的一百四十亩土地,又是试验田,又是生活来源。他们争取今年下半年,全部达到自供自给。
这所学校的学生都是高初中毕业生,其中有些是去冬今春治山治水的英雄模范。教员是水利电力部下放到这里的一位留苏水利副博士和河南农学院的一位下放助教等。学生入学测验的科目是:深翻土地和种棉花。填写入校志愿表是采取写大字报的方法。有位共青团员在大字报上写着:“我不是为享受来天王山,是为红透专深,我要用技术和双手开发山区”。他们计划两年读完大学农、林、水利三方面的主要课程。中共禹县委员会已派一批较强的干部来领导这所学校。


第7版()
专栏:出版消息

“下放干部劳动锻炼的收获和体会”
“下放干部劳动锻炼的收获和体会”是中国人民大学下放到农村的数百名教师和干部,经过几个月的劳动锻炼,已初步取得了一些成绩。他们把自己的亲身体验写成文章,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印成单行本出版。
这本小册子是在实际工作中写出的,因而写得比较生动和具体。书中对于下放干部劳动锻炼的一些主要方面,即生产劳动、思想改造和群众工作等,都作了较为全面的说明。对于如何加强和改善下放干部的领导和管理的工作等问题,也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意见。但是,由于他们参加劳动的时间还不长,所以关于在农业大跃进中下放干部如何跃进、如何做到红透专深等问题,书中缺乏应有的反映,而这些问题都是大家所关心的。希望今后有更多这样的书籍出版。
(为云)


第7版()
专栏:出版消息

“改造自然争取丰产”
农业部粮食作物局为了交流各地经验编辑了“改造自然争取丰产”一书,已由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这本书选编了十五篇典型材料,包括天津改造洼地、河南治服漭河及各地在水土保持、改良土壤等方面的经验,这些经验对实现“四、五、八”的指标有重大的意义。
(丰)


第7版()
专栏:出版消息

“改良提水工具”
农业部农田水利局编辑的“改良提水工具”一书,介绍了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等省群众创造和改良的先进提水工具。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制造简单,就地取材,使用方便,造价低廉,群众爱用。本书对每一种工具除了用浅显文字说明以外,对解决提水工具不足的困难,会有很大帮助。这本书最近已由水利电力出版社出版。 (力)


第7版()
专栏:出版消息

“技术交流参考资料”
上海市工业生产比先进比多快好省展览会为了更好地传播和交流先进经验,决定编辑“技术交流参考资料”,以活叶文选形式出版。这套资料约有三百种,包括重工业、化学工业、轻工业及纺织工业等方面,目前正由科学技术出版社陆续出版。 (乾)


第7版()
专栏:

试论技术革命的内容与主要标志
蒋一苇
一个规模壮阔的技术革命运动,已经在全国各地萌芽。毛主席早在1955年“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指出:“我们现在不但正在进行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且正在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生产的革命,而这两种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当时毛主席还预计,在第一第二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内,农村中的改革将还以社会改革为主,技术改革为辅;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内,农村的改革将是社会改革和技术改革同时并进。同时指出:“中国只有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彻底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又在技术方面,在一切能够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地方,通通使用机器操作,才能使社会经济面貌全部改观。由于我国的经济条件,技术改革的时间,比较社会改革的时间,会要长一些。”
毛主席在这些话里明确地指出了,我国将从大规模的社会革命过渡向大规模的技术革命。全国人民在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大大加快了历史的进度:1956年基本实现了工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7年在经济战线胜利的基础上,又取得政治、思想战线上的决定性胜利;目前全国出现了一个规模空前的工农业生产和各项工作大跃进的形势,大规模的技术革命问题提到历史的进程上来了。刘少奇同志在他代表中央委员会向党的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工作报告中说:“提出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的号召,这就是说,我们的不断发展的革命,现在又需要前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党的这个及时的号召,迅速地受到了广大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热情的响应。事实上,人民群众已经行动起来了;在许多地方,征服技术落后和文化落后的伟大的进军,已经轰轰烈烈、蓬蓬勃勃地开始了。”
开展技术革命,首先不能不接触到几个认识上的问题,那就是技术革命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呢?它的主要标志又是什么呢?技术的进步怎样才算革命?技术革命是否包括所有的技术改进?等等。这些问题,虽然都是一些概念上的问题,但是,弄清楚这些概念,对指导运动的发展是会有好处的。这里大胆地提出我个人的一些看法,不正确的地方希望大家指正。
怎样全面看技术革命的内容问题
要说明技术革命的内容,必须从技术这个概念的含义说起。究竟什么是技术呢?看来是一个常见常用的字眼,轮到跟它下个定义,却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在资产阶级文献中关于技术的定义,都只说技术是人类利用自然的技能、本领、方法和知识等等,而忽视了它的物质形态方面。在某些主张以物质形态来说明技术的学者当中,认为技术就是各种劳动手段。在有些学者中有的把技术和生产工具混为一谈,忽视了劳动手段的多方面的内容;有的把技术和生产资料混为一谈,认为技术不仅包括劳动手段,还包括了劳动对象;有的把技术和技术操作混为一谈,认为技术应当包括劳动方法等等。有的认为技术只能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广义的劳动手段。这些争论虽然是学术上的问题,但是,当我们的生活需要一定的理论来指导的时候,弄清楚这方面一些根本的概念还是十分必要的。
一个概念的解释是否正确,主要是看它能否完善地说明一个事物的各方面的现象与问题。对技术这个概念的正确解释,必须能够说明有关技术问题的各方面现象与问题,能够概括技术进步的各个基本途径,并且指出这种进步的主要方向。把技术的含义限于它所体现的物质形态,特别是限于广义的劳动手段这个范围,是很难说明以上问题的。
首先我们试分析一下,技术能否只从物质形态这一个方面来解释呢?我认为,不能够。
马克思对人类的生产劳动,曾经作了一个经典性的解说,他说:“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由他自己的活动,来引起、来调节、来统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资本论”,第一卷)这就是说,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改变自然界,使自然界变为适应自己需要的状态。这里可以看到人在劳动过程中的主脑地位,人是主动者,物是被动者,所有的劳动技术也是在人的支配下,作为改变自然界的方法与手段而出现。
所有劳动过程,归根到底都是要达到改造自然的目的。但是,人类改造自然决不能凭着主观愿望,任意地改造自然。他首先要认识自然,掌握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然后利用这些规律,采取适当的方法和相应的物质手段来改变自然。这种改造自然界的经验是随着人与自然斗争历史的发展,日积月累地积累起来、丰富起来的。这些经验和知识,一部分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一部分则成为技术科学,表现为各种不同技术过程的原理部分。
在生产过程中,人类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自然规律的经验和知识,设计生产的技术过程,创造各种生产工具与设备,并且在人的操纵下,进行改造自然的活动。在活动的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掌握新的、更深入的自然规律知识,根据这些知识和经验,人们又进一步来改善各种技术过程,改进工具,改进操作方法,以提高生产活动的效果。
拿人类使用电能作一个例子来说,人类是经过长期的摸索来掌握电的一般规律,这部分知识逐渐积累为“电学”,成为自然科学的一个独立部门。把电运用到生产中去,也是经过长期的实践,逐步积累了运用电来做工的经验和知识,这部分知识逐渐形成技术科学中一个重要部门,即“电工学”。一切电气工程的设计、电气设备的发展,都是和电工学的发展分不开的。
由此可见,技术的发展有物质形态的部分,还有体现为意识形态的部分。除了看到物之外,还要看到人。
把技术的概念限于物质形态的范围,许多问题无法解释。这在农业技术上表现得特别明显。随便举几个例子来说吧:改进耕作方法,总不能说不算是技术改进吧,耕作方法中有轮作、间作、套种、密植等许多先进方法,这些方法是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或农业科学研究的成果。这些方法是技术的经验形态,不是物质形态。其中有些方法要影响到农具的相应改变,但方法本身仍是一个独立的技术形态;有的方法如轮作则和农具问题没有什么关系。其他如农时的掌握、种子的处理、土壤的改良、病虫害的消灭等等,都是独立的技术形态,这些发展更多地依靠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经验的积累,和农业技术在物质形态方面的发展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在工业技术上,同样有许多问题是不能都用技术的物质形态发展来说明的。物质装备水平固然是工业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但是人掌握技术的水平同样也是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样一台设备,善于操作和不善于操作,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这种事例是太多了,而操作方法的改进为什么不能列入技术概念的范围呢?苏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曾经提出“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当时对这个口号中的技术二字,着重是指的技术装备而说的。到了第二个五年计划进一步开展技术改造的时期,就提出要用“干部决定一切”来代替前一口号。斯大林说了一句有名的话:“技术没有精通技术的人材,便是死的东西。技术有精通技术的人材来使用,便能够而且应当显出奇迹来。”由此可见,人掌握技术装备的经验、技巧仍然应该是技术进步中一个重要问题。人的经验实际上还不仅表现在对已有技术装备的掌握上,还表现在对技术装备的改进与新技术的设计上。没有精通技术的人材,不仅技术装备是个死东西,而且技术装备也无从产生出来,技术装备仍然要靠人积累技术经验来设计和改进。
认识到所谓技术不仅有它物质形态一面,而且有它的经验形态的一面,对我们开展技术革命是有好处的。这将使我们既见“物”,也见“人”,防止片面强调物质基础的一面,而忽略非物质方面的发展。各种技术方法上、操作方法上的改进,充分利用现有物质装备来达到多、快、好、省的方法,都应该看成是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同时,还要十分重视技术科学以及有关的基础科学的发展,把这方面的发展看做技术革命和再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使技术革命运动成为具有广阔内容的群众性运动。
什么是技术革命的主要标志
技术革命的全部内容和技术革命的主要标志,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把这两个概念含混起来,必然要造成两种错误的观念:或者只看到全部内容,看不见这些内容中的主要标志;或者把主要标志来代替了全部内容。
上面提出了技术的意识形态部分来和它的物质形态部分并立,是否可以认为这两部分内容的重要意义完全平等呢?不,应当说物质形态部分是技术的更重要的标志。
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一种物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改变客观的自然界,除了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物质力量外,还利用自然物质和自然力。技术越进步,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越多地利用各种自然物质与自然力。因此,技术不仅体现在意识形态的方法与经验中,更体现在实现这些方法的生产工具等物质形态中。技术越是进步,这种情况也就越显著。依靠手工劳动的手工业者,他们所使用的手工具很简陋,劳动主要依靠自己的体力和技巧,因此手工业者的技术很大部分是经验形态的,也就是所谓“手艺”,技术的高低就看手艺的高低。机器代替了手工具,技术的物质形态扩大了,掌握机器的工人技能并不比手工工人低,但从比重来说,决定技术水平高低更大的成分却移向物质形态的部分去了。历史越往前走,人类越是把自己的技术经验部分体现到物质设备当中去了,经验部分并不是缩小了,但是它更多地集中到物质当中去,因此,技术的物质形态越来越更足以表明技术的水平。
认识到技术不仅有物质形态部分,而且有其经验形态部分,可以使我们全面认识技术发展的各个方面;认识到技术的物质形态部分是标志技术水平的根本东西,就可以使我们在全面认识的基础上,抓住了根本的部分。
但是,技术的物质形态这一部分,是否就限于广义的劳动手段呢?作这样的规定,又会发生许多说不通的地方。
生产过程,除了人的因素外,从物质部分来说,基本上包括三个部分,即动力—工具—对象。任何生产过程总是用一定的动力通过一定的工具来改变一定对象的形态、性质或位置。技术的发展,从它的物质形态来说,也就是这三方面的不断革命。动力从人力到畜力、到蒸汽、到电力、到原子能;工具从简单工具到机器、到自动化设备。这两方面的内容都包括在劳动手段之内。机械化、自动化、电气化等技术进步途径,主要是表明这两方面的技术发展方向。但是,技术发展是否也体现在劳动对象这方面的发展呢?历史和现实的许多事实说明,劳动对象的革命,不仅本身是技术的革命,而且要引起整个技术的革命,或者为其他方面技术革命创造条件。
在农业上,作物品种的改良不能不说是农业技术的一个极其重要方面,而米丘林学说的理论与实践正是这一方面的技术大革命。
在工业上,原材料的革命是技术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方面。用合金钢代替普通钢,用人造纤维代替植物纤维,各种塑料的发展,这些都属于劳动对象这一部分的革命。作为技术发展主要途径之一的化学化,它的重大功绩也就在于大大扩大和革新了人类的劳动对象,而这方面的发展,给人类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果,而且往往要引起其他方面(动力、工具)的重大发展。
从劳动对象来说,技术进步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用新的对象代替传统的对象,如用人造纤维代替植物纤维,必然引起纺织工业的大革命;另一方面是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这方面不仅可以创造更多种类的生产与生活资料,而且是解决生产资料资源不足的一个重要途径。例如,最近各地开始充分利用野生植物,就是在劳动对象方面的一个重大发展。这方面的发展应当说同样是有很大技术意义的。因此,技术的物质形态部分,不仅要包括劳动手段,还应包括劳动对象在内。总的来说,技术发展或技术革命的主要标志,应当说是全部生产资料的革新。
但是,在生产资料的三个主要内容:动力、工具和对象之中,谁又是主导的一个环节呢?作为生产的筋骨和脉管系统的生产工具,应当说是一个中心环节。
动力、工具、对象这三方面的进步与发展,都不可能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总是互相要求和互相影响的。但是,生产工具的发展是技术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从技术发展的历史来看,生产动力和劳动对象的革命,虽然和生产工具一样,对整个生产发展发生极其重大影响,但是一般来说,动力与对象的变革需要经过较长的时期,一旦变革,总是用飞跃形式出现的;工具则不然,它几乎是日新月异地发生变化,而且它的任何一部分改进,都能够立即给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效果。
生产工具和动力(能源),和劳动对象还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动力和劳动对象的变革,总是要求有相应的工具变革,没有相应的新工具,一般来说,前者就很难实现它的变革;而工具自身的变革,一般来说,可以在动力与对象不变的情况下单独进行。目前全国农村出现了一个改革工具的运动,这些新农具仍旧依靠人畜力作动力,但是却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如果要把农村动力由人畜力改为机械动力,不相应改变工具就不可能。工业方面大量的工具系统的技术改革,同样也都是在动力与对象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
生产工具不仅有可以独立发展的特点,而且它又是技术发展的先驱部分,动力与对象的革命常常是由工具的发展而带动起来的。马克思在分析产业革命的时候,曾经指出蒸汽机的出现是由于工具机发展要求有更大动力的结果。我们知道,作为生产资料的劳动对象,如金属材料的发展,也主要是适应生产工具的发展的结果。
由此可见,生产资料的革新是技术革命的主要标志,而在生产资料的革新当中,生产工具的革新又是一个中心环节。
技术革命与技术革新
任何革命都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飞跃,技术革命没有例外,也应当表现为飞跃性的进步。所谓飞跃,也就是量变向质变过渡。技术的发展同样有量变阶段与质变阶段,前者是革新,后者是革命。
从技术物质形态的三部分——动力、工具、对象的发展历史来看,都可以看到它们是经过了几次大革命的。最原始的动力,是人们使用自身的体力做动力,然后使用畜力、蒸汽、电力以至原子能等等;最原始的工具是一种简单的工具,进一步发展为一个机构的工具机,然后到近代的复杂的联合机、自动生产线等等。这些过程中,每一个跳跃都是一次重大的革命。目前各地农村出现了“车子化”运动,用车子代替简单工具的扁担,从工具的发展来说,就是一个跳跃性的革命。其他农具的改革中,有很多是革命性质的,虽然这种革命还只是走前人早已走过的路。但是,“车子化”还不能说是机械化,或者只能说是半机械化,因为机械化还需要加上动力机的应用,车子加上发动机,较完善的水车加上发动机,那就要算机械化了,那是进一步的革命。
但是,在整个技术的发展中,除了革命性的发展,还有大量的渐变性的改进和革新,而这些革新正是促使最后达到革命的基础。
我们能不能把技术革命运动理解为只许搞革命,不许搞革新;或者认为搞革新就没有意义呢?这种理解是一种把革新与革命对立起来的错误理解。技术革命作为一个历史任务来进行,它的目标是革命,它的内容则是大量的技术革新与革命的同时涌现。革新不仅是运动的大量组成部分,而且是最有现实意义的部分。技术革命是一种不断的革命,实现了低一级的革命,还要向高一级革命发展,在两次革命之间则充满了无数的、大大小小的革新。
发展生产力就是技术革命的目的。一切有利于当前生产力发展的技术改革,都应当成为我们技术革命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小革新到大革命,动员全民力量,万端并举,革新再革新,革命再革命,看来这个伟大的历史跃进,必然是以这样一个汹涌澎湃的形式出现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