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5月2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迷信和平凡
 张家淳
说起来也许有人不大相信:一个只有十四岁的小学生,竟接连创造发明了三项工具:水力碾火药盘、渠杆滑轮起土机和杠杆起土机。这个人就是甘肃省临洮县的少先队员张裕福。
为什么这只有小学六年文化程度的孩子,却做出了这样大的贡献呢?答案在这里:赤子之心往往比成年人更可贵,幼小的心灵也能产生奇迹。张裕福小朋友心想:“叔叔伯伯们都在为社会主义建设研究创造,我是一个少先队员,也应该为社会主义建设出一把力。”这样,经过刻苦钻研,终于创造了这三项机械。
虽然这些东西还没有“惊天动地”,但它的意义却是重大的。在某些人心中有种偶像崇拜在做怪,盲目地迷信妨碍了技术的革新,他们崇拜的偶像就是:“洋”——人家外国还没有成功呢,我们就要搞,这不是瞎胡闹吗!“名”——人家专家还没有研究出来,我们算老几?“古”——人家几千年的古人都没有敢碰过这样问题,哼,我们岂不是自找苦吃!“书”——古今中外的书籍上都没有提过、记载过这类问题,我们才有多少知识,就异想天开,嘿,笑话!……
谬论种种,归根结蒂只有一个:自暴自弃。他们认为:我们这些平凡的人是不可能干出丰功伟绩来的。事实当然不是如此,而是恰恰相反,许多平凡的人做出了许多不平凡的事,历史正是这许许多多的平凡的人写出来的。王崇伦发明了“万能工具胎”一年完成四年任务,被公认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黑龙江的苏广铭被誉为“技术革新的标兵”,他们都是平凡的人。从历史上看,米丘林没有进过大学,但是有谁能否认他的劳动价值?著名的物理学家法拉第,科学家和政治家富兰克林是学徒出身,爱迪生和诺贝尔只念过几天小学,却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他们也都是平凡的人。
今天,我国各行各业,都鼓足了干劲,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大跃进。世界上有而我们没有的,我们一定要有;世界上没有的,我们也要有。这就是我们时代的伟大气概。我们一定要这样做,要实现它的一条重要手段就是要我们大胆思考,敢做敢为,打倒偶像破除迷信,技术革新,出现更多的王崇伦、苏广铭、张裕福……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今天,我们的国家在各方面给了我们有利的条件,只要我们破除迷信,大胆思考,我们这些平凡的人是会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创造出不平凡的功绩来的。


第8版()
专栏:

社会主义交响乐的光辉成就
——苏联国家交响乐团音乐会听后
 李德伦
中国音乐听众渴望已久的苏联国家交响乐团,终于在本月17、18、20、22日的交响乐音乐会上和正在北京开会的中共第八次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代表们以及北京听众见面了。北京听众以极为热烈而兴奋的心情和欢呼掌声欢迎苏联国家交响乐团的演出。
在这四天的演出中,我们完全可以说苏联国家交响乐团是一个世界上第一流的交响乐团。它具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演奏方法,在演奏艺术上也表现了俄罗斯民族风格;这从他们在演奏上的深刻的思想性和演奏上特别富于表情和歌唱性的特点上可以看出来。此外,它还不同于苏联其他交响乐团的,就是乐团音色的特别圆润丰厚和在演奏上的热烈激情。
在他们的演出节目中,有萧斯塔科维奇为纪念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创作的、以1905年革命为标题的第十一交响乐,还有赫连尼科夫的第一交响乐。这两首交响乐都是用极为生动的现代音乐语言和很复杂的形式表现的,但乐团指挥苏联人民演员伊凡诺夫以他对作品思想深刻的理解和极大的热情,全体乐团演奏员通过第一流的技巧和情感上的深刻体会,给全曲每一乐句和每一音符都赋与了生命,使伟大的革命史诗在交响乐中再现了。听众也宛如置身于虎啸着的革命浪涛的音乐海洋中。
赫连尼科夫的第一交响乐所用的音乐语言恐怕比萧斯塔科维奇第十一交响乐还要难,但由于指挥功勋艺术家阿诺索夫教授高度的修养,对作品思想情感清晰明了的处理,使我们体会了交响乐中所表现的精神焕发、感情真挚以及乐观主义的苏维埃青年们的形象。
节目中还包括了著名的俄罗斯古典作品。格林卡的“芦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阿诺索夫教授以极快的速度有力地表现了此曲明朗豪迈的风格。柴可夫斯基的“1812年庄严序曲”的演奏,是我所听过此曲时最满意的演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参加了演出,当他们在最后共同演奏庆祝胜利的“光荣颂”时,使我们非常感动。这的确象征了中苏两国人民紧密团结着的战斗的友谊。而伊凡诺夫同志的指挥更增加了作品壮烈生动的英雄气概。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乐对北京听众来说是比较熟悉的了;但是我们倾听到一个真正俄罗斯风格的演奏,这还是第一次。阿诺索夫教授的指挥展露了作品思想的最深处,他还突出地表现了作品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和不歇的斗争精神。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每次演出都包括了中国作品。伊凡诺夫同志以非常光辉而流畅的手法表现了贺绿汀和马思聪的四首小曲“森吉得马”、“晚会”和“塞外舞曲”、“思乡曲”。我自己曾经指挥过施咏康的“黄鹤的故事”交响诗,也听过别人的演出,但总因为处理得比较松而使人感觉作品冗长。但是这次苏联国家交响乐团在阿诺索夫教授的指挥下,以他在对曲体结构上严密的逻辑性的处理和一贯到底的精神,又加上乐团在感情力度对比、音色变化和丰富的表现力上的许多长处,大大地超过了以往的演出。长笛独奏者哈尔润夫斯基的表演也很精彩。在22日的演出中,最近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柴可夫斯基小提琴比赛获奖者毕开金赶来参加演出。许多听众还记得他在1950年曾来过我国。他演奏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第二乐章时声音非常宛转动听,演奏第三乐章时表现出他那熟练的技巧和有力的气魄,不愧为继承了奥伊斯特拉赫衣钵的苏维埃学派的优秀小提琴家。
苏联国家交响乐团这次来华演出,不仅在更加密切中苏两国人民兄弟般的友谊和文化交流上产生重要的作用,并将对我国音乐活动给予巨大的支持和影响。为我们今后建立具有民族风格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演奏方法这一艰巨的任务作出了活生生的榜样。


第8版()
专栏:文艺新书

文艺新书
“关汉卿戏曲集”
关汉卿是我国元代的伟大剧作家,在文学史戏剧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他所创作的剧本据考证共有六十多个,可是现在流传下来的完整的剧本却只有十八个。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关汉卿戏曲集”,除收集有“单刀会”、“西蜀梦”、“蝴蝶梦”、“救风尘”、“谢天香”、“鲁斋郎”、“窦娥冤”、“金线池”、“五侯宴”、“望江亭”等十八个剧本外,还收有他的残剧、存目和散曲。这部书共分上下两册,出版平装本和精装本两种。
中国戏剧出版社还将出版“关汉卿杂剧选”和“关汉卿戏剧图片”两书。人民文学出版社也将出版一本“关汉卿戏曲选集”。(宣)
徐悲鸿的画集
徐悲鸿是中国当代杰出的画家、美术教育家。他的作品丰富多采,影响深广。为了较全面和系统地介绍他的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将陆续编印出版以素描、彩墨画、油画三个分册组成的徐悲鸿画集。
第一分册选辑了徐悲鸿的素描作品一百一十三幅,内容有习作、创作的草图、速写等。 (王)
“一个人的道路”
“一个人的道路”是波兰现代杰出的作家聂维尔利的作品,曾获1952年波兰国家奖金一等奖。这是一部工人的斗争史,反映了1920至1936年间波兰伏洛斯拉威克城的纤维工厂工人的被奴役的生活;描写了波兰无产阶级对法西斯统治进行英勇无情的搏斗的情形。
这部小说渗透了工人革命斗争的忘我精神,并塑造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施泽斯尼的光辉形象。从书中可以看出波兰已实现的幸福生活是怎样争取来的。本书分上下两册,已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王树)
“马克·吐温评传”
本书介绍了马克·吐温的几部重要作品,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写作经过,同时也简要地叙述了马克·吐温的生平。作者波布洛娃一方面通过对各个作品的分析和评论,展示了马克·吐温的思想面貌和艺术观点,说明了这位现实主义作家的成长过程,另一方面又通过马克·吐温的遭遇,他在生前和死后遭受迫害和诽谤的种种事实,揭露了美国资产阶级绞杀进步文学、欺骗读者的可耻行为。本书已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芬)


第8版()
专栏:

九岭十八沟(外二首)
井岩盾九岭十八沟,沟沟水利修。荒坡开稻田,穷沟变富沟。再过二年你来看,灯光灿烂比星稠!
小河谣小河日夜哗哗淌,好似玉液和琼浆。眼看白白流失去,心中实在疼得慌。旱地不浇难丰收,稻田无水不打粮。快修堤坝开渠道,不让流水离故乡。
口号谁真英雄谁好汉,群英会上比比看,骨头要比钢铁硬,石头也能咬八瓣!


第8版()
专栏:观众的话

激动人心的“水”
彭启良
正像影片片名所标示的一样,“水”的主题异常鲜明突出。故事发生在1947年,我西北方面军的一个后方医院在敌骑兵队的尾随下正在沙漠中转移。从转移的担架队出现在沙壁滩上开始,整个影片的线索,每一个人物的出现,以及每一个具体情节的发展都与水以及和水的斗争紧紧地联系着。这支队伍为了摆脱敌人,大家急行,看来已有几天了;个个人的嘴唇都已干裂,重病员已奄奄一息,挑担架的老乡们已举足困难,不时有人昏倒过去。这时全靠几个护送的医务人员在撑持着。他们多么需要水呀!
剧情的安排和人物的刻划都丝丝入扣、纯朴真实。影片开始时,眼前是一望无垠的沙漠,沙漠中所特有的阵阵旋风卷着热沙呼啸而过。整个画面给人以窒息、沉重感觉。人的声音和对话都是不多的,……。
突然一个老乡倒下去了,水!水!同时几个人喊着……一个头部和下肢受伤的伤病员坚持要把自己的小毛驴给刚才倒下去的老乡骑。于是,他们又开始移动起来,走呵,走呵,最后他的枪伤又发作了,终于因来不及挽救而贡献了自己的生命。死的时候,他仍然是默默的,然而观众会感到在这默默的后面埋藏着一个革命者多么清醒的理智和高尚的感情!同志们正准备在沙丘上安葬他时,突然有人发现在前面遥立着一棵树!水,水呀;终于有了源泉了——也就在这个时候影片掀起了高潮,展开了和敌人争水的你死我活的斗争。处在敌人绝对优势的不利情况下,表现出了我人民解放军高度的勇敢、机智和顽强的斗争精神,终于战胜了敌人,战胜了死神,敌人作了我方的俘虏并给我们送来了马匹。在影片尾声时,天上仍然白云复盖,前面仍然是无边的沙漠,但我们终于杀出了血路。
影片除了反映我人民解放军是一支英勇顽强的部队以外,还表现了人民的军队和群众的血肉关系,这是一部极富教育意义的动人的影片。
影片的缺点是对人物的刻划还不够深刻,例如指导员的形象就比较简单、肤浅,给观众的印象不深。
据说,这部影片是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年征文中的一篇改编的,我们真诚地期望着剧作家和从事电影工作的同志们能够更多更多地把中国革命斗争三十年来丰富而瑰丽的史诗搬上舞台和银幕。这将是具有巨大意义的工作。


第8版()
专栏:小常识

闲话毛笔
 赵捷民
我国旧用的笔,用羊毛和鼬毛作成,所以叫做毛笔,自从有了钢笔以后,用毛笔的已不太多。但是书法家、国画家还是一时一刻离不了的。毛笔的沿革,有它的一段历史。
商代的龟甲文,都是用刀笔来刻划字。但是当时还没有刀笔这个名称,而称为“削”。周朝竹简盛行,于是才有了笔的称呼。刀笔的形状是斜刀形,由竹制成,可以蘸墨写字。周末虽然已经有了在帛上写字的办法,但是主要还是竹简。所以仍用刀笔。字写错了可用刀笔削去。“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作春秋,就用过削。
相传秦朝大将蒙恬开始造毛笔。“史记”说蒙恬取中山(河北正定一带)兔毛造笔。至于蒙恬的笔究竟是怎样造的呢?“古今注”说,蒙恬以枯木为笔管,鹿毛为心,羊毛盖于四周,束于管里。鹿毛硬,羊毛软,不但能含汲较多的墨汁,而且写起来也软硬适宜。因此毛笔就代替了刀笔。
西汉帛书较普遍,东汉更发明了纸,虽然竹简应用还很多,刀笔也没有全废。但此时所用刀笔和周时已有不同。笔专用于写字,刀则专作削去错字之用。
晋朝时,纸已大兴盛,竹简逐渐被纸代替,刀笔也就随着废了。所以晋以后就没有关于刀笔的记载了。而善用毛笔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也出现了。此后一般造笔都用竹管和兔毛,不断地有所改进。


第8版()
专栏:

·奇妙的事实·
鸟类中最大的鸟蛋是鸵鸟蛋,像人头那样大;最小的鸟蛋是蜂鸟蛋,像黄豆粒那样小。

南洋群岛有一种“做冢鸟”,生了蛋用泥土、树叶、菌类等把蛋埋起来,这些东西发酵生热,小鸟就孵出来了。


第8版()
专栏:

千万人的心声
——给徐先国同志的一封信
王震
在5月7日人民日报第八版上,读到了你的诗“永不放下枪”,我深深感动了。你唱出了我的心声。我相信,我们成千上万的同志们都会同你合唱。
“一颗红心交给党,英雄解甲重上战场,”“用拿枪的手把起锄头,强迫土地交出食粮。”是的,在毛主席的号召下,我们正是这样地走上了生产建设的光荣岗位。
六亿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干劲,产生了多少鼓舞人心的诗啊!不久以前,我同郭老谈论过人民解放军将士赴全国各地参加国营农牧场的生产工作的情形,他热情地写了以“向地球开战”为题的歌颂人民解放军的诗篇,而且当场为我朗诵一遍。我当时就觉得并不是我一个人,仿佛有千万个同志在倾听,这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作品的感染力,你的诗代表了我们的战斗意志并代表了读者向郭老的美好歌颂致谢。
你这首诗我认为是北大荒战士们的声音,我已经请总政治部慰问团的同志把它谱成歌曲。我建议你把“让血迹浸染的军装,受到机油和泥土的奖赏。让子弹穿透的疤伤,在黑土地上泛红发光。”改成这样:
“让胜利光荣的军装,
受到机油和泥土的奖赏。
让坚强有力的臂膀,
在黑土地上焕发红光。”
我觉得,我建议修改的两句,作为诗和具体的人,也许就像你和我们许多同志,是揭示本身内心的感情,是很动人的。但是为了把它谱成歌曲,使更广大的英勇的没有负伤的同志一齐歌唱自己,我就想作以上的修改。同时,在歌唱时的情绪上会更和谐,更欢乐些。当然,这个建议未必妥当,只供你参考而已。
看样子,你是已经到北大荒去了。希望你和你的周围的同志们,如同你的诗中所描绘的那样英勇,豪迈,“一颗红心交给党,英雄解甲永不放下枪”。
最近我又会到郭老,他说他也很喜欢你的诗并谢谢你。


第8版()
专栏:

关于“永不放下枪”
郭小川
5月7日的晚上,我到一位将军的家里去作客。一见面,将军就告诉我:“今天人民日报上登了一首好诗。”我拿过报纸看了两遍,觉得确实不错。
这首诗的题目叫“永不放下枪”,是解放军少尉徐先国同志写的。据了解,这位徐先国同志在从河南调往黑龙江省密山地区国营农场的前夕,看了郭老的“向地球开战”一诗以后,特地写了这首诗回答郭老的“称赞”,并且表白自己的决心。诗一开头,就颇有气魄:
一颗红心交给党
英雄解甲重上战场
不是当年整装上舰艇
不是当年横戈渡长江
儿女离队要北上
响应号令远征北大荒
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英雄的豪迈的脚步声。“一颗红心交给党”了,今天虽不是跟敌人作战去,却也是“重上战场”,这是“向地球开战”的另一种“战场”。
下面四段,进入了全诗高潮,掀起了情感的波澜:
用拿枪的手把起锄头
强迫土地交出食粮
让血迹浸染的军装
受到机油和泥土的奖赏
让子弹穿透的疤伤
在黑土地上泛红发光
一颗红心交给党
英雄解甲永不放下枪
这几句诗,真地把将军感动了。他说:“这些话,很动人,也道出了像我这样的老战士的心声。……”是呵,“用拿枪的手”“强迫土地交出食粮”,多有气势!多有力量!(“强迫”和“交出”四个字用得多好!)合乎一个战士应有的革命风格。后四行的意境更高,不但使有过亲身体验的老战士动心,就连我这没有负过伤的、不老不少的战士,感情上也很激奋。
将军说:“应当请一位作曲家,给它谱成歌曲。”于是,我们一遍一遍地吟诵起来。我们发现,这首诗虽然整个说来是不错的,但也确有些用词不当的地方,如“血迹浸染”军装,“血迹”已经有“浸染”的意思,再说“浸染”就显得累赘了。“子弹穿透的疤伤”,也不确切,这里的所谓“疤伤”,是子弹穿过的伤口结了疤呢,还是“疤伤”又被“子弹穿透”呢?原意在这一点上是不清楚的。我们又想到,如果把这两句改一改,不说“血迹”和“疤伤”,不是更合乎在北大荒参加生产建设的官兵的实际情况吗?我们当即拟出了一个修改的方案,打算请原作者考虑。
为了这首诗,我们用了几小时的时间,但我们过了一个很愉快的晚上。现在想来,当时使我们感到愉快的,首先还不是这首诗,而是这些人。只有具有这种革命风格的人,才能写出反映这样的人的诗来。作者并不是知名的诗人,然而生活的力量却使他写出诗人都未必写得出的诗来。我想,如果千千万万的、在生活上乘风破浪前进的人们都来写诗,那一定会涌现出伟大的天才来的。
将军在临走时嘱我写篇短文评论一下这首诗,我没有能力支起评论文章的架子,只好将经过情形纪录如上。


第8版()
专栏:

老羊倌〔雕塑〕
马改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