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5月2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破除迷信二题
 韦群
“卞和献璞”的故事
我们经常看到的京剧“将相和”里面,提到那块有名的“和氏璧”,这块璧,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来历。
历史上是这样写着的:“楚人卞和得玉璞,献之楚厉王,王使玉人视之,曰:‘石也’;王以和为诈,刖其左足。及武王立,和又献之,玉人又曰:‘石也’;王又以为诈而刖其右足。及文王立,和乃抱璞而泣于荆山之下,王使人问之,曰:‘臣非悲刖;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为诳,所以悲也!’王乃使人理其璞,果得玉焉。”
这块玉后来为赵王所得,于是又引起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
为什么要提起这个古老的故事?因为美玉被包藏在石头里面的时候,不容易被人发见,发见了而献上去,又容易被那些“玉人”看不起,不仅不接受,而且要说他造诳,加以刑戮,因此,卞和所说的“贞士而名之为诳”,很值得我们深思。
在人民群众的智慧中,有无数的璧,不过其中的大多数,表面上看来不过是石头而已,在整风双反之前,不是也有许多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命的萌芽,被自以为是的“玉人”们看不起,而受到了打击和压制么?
厉王和武王下面的那些“玉人”,分明是当时的理玉“专家”,可是他们的鉴定水平和技术水平,看来是远远不及卞和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一条教训:就是要从璞中得玉,首先要破除对专家的迷信。
鸡鸣狗盗之辈
历史上有过这么一段故事:
孟尝君入秦,秦王以为丞相,有人进谗,秦王乃囚孟尝君,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求解于秦王幸姬,姬曰:‘愿得君狐白裘。’孟尝君有狐白裘,已献之秦王,无以应姬求。客有善为狗盗者,入秦藏中,盗狐白裘以献姬。姬乃为之言于王而遣之。王后悔,使追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时尚早,追者将至,客有善为鸡鸣者,野鸡闻之皆鸣。孟尝君乃得脱归。”
孟尝君门下,食客三千,在这中间,当然有许多高级知识分子,因此,鸡鸣狗盗之徒,在平时是不可能太被重视,也不可能发挥他们的作用的。可是一到紧急关头,当那些峨冠博带的大知识分子束手无策的时候,那些史无名姓而有一技之长的地位较低、学习较少的人,却大大的发挥威力了。
真正的学问,真正有用处的学问和办法,常常蕴藏在地位不高的平常人的身上,从这个故事,也可以使人破除对学者专家的迷信。


第8版()
专栏:

换骨·光明
冯健男
换骨
我初上阵不久,就要求担粪。队长对装粪的姑娘说:“给他少装点。”
我担着粪,往地里送。春风拂面,我汗如雨下;歌声四起,我肩痛难忍。我忍痛走着。一位赶车的老大爷对我说:“别着急,你换了骨头,就有出息啦!”
黑夜,腰酸腿痛,不能成寐。想起老大爷“换骨头”的话来,心里非常高兴。骨是人体的支柱,我原有的一副不足以担负农业劳动,当然得换。但换骨的精义,又不止此。毛主席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可见“骨头”又指革命者的思想和意志,“换骨”其实又指思想改造。通过长期的劳动锻炼,脱胎换骨,是会有痛苦的,但更重要的是快乐,后者压倒了前者——正是这样,我一觉睡到天亮,被准备出勤的钟声唤醒,一骨碌爬起来,迎接又一天的劳动生活。
光明
在送肥的队伍里,有一个双目失明的社员。他和别人一样,早出晚归,担得满满的,走得快快的。
当我和他走在一起的时候,我问:“你家里没有别人劳动?”他答:“哥哥,弟弟,侄子,都是好劳力。”“你为什么还来劳动呢?”“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大跃进!”
当我又一次和他走在一起的时候,我问他的眼是怎么瞎了的。他说:“叫地主的狗腿子挖了。”我正在想:我可得详细了解他的血泪史。忽听得他大声说:“挖掉眼睛也吓唬不了我!如今我眼前是一片光明。社会主义——毛主席指出的光明大道,多有奔头!”
他鼓起劲,健步如飞,一下子把我撇在后头。我努力赶上去,赶上去,肥土在箩头里被抖动得刷刷直响……


第8版()
专栏:大家谈

是“不容易了”吗?
何桂林
领导工作人员下马观花、种试验田等,在整风运动以来,已经形成了一种新风气。但是,也听到这样一种反映:“现在当领导干部可不容易了。”
革命的领导者,本来就是不容易的。他既是领导者,又是普通的劳动者;既要做群众的先生,又要做群众的学生。如果从这个角度看,“不容易”论是不无道理的。但是问题并不在此,而在于革命领导者本身的两种作风和两种领导方法。
作为领导干部,如果坐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看来是“容易”的,但实际上却不容易。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工作不深入,领导没力量,群众不满意。如果领导到群众中去,下马观花,同群众共甘苦,看来是“不容易”的,但实际上却是容易的。因为这样做的结果,问题发现了,领导有力了,群众拥护了。
这种“不容易”论,如果是出于感慨,在一定的意义下,倒可以说是一种好现象。如果出于叹息,就是改变领导作风的严重障碍了。


第8版()
专栏:

播种传单 (街头诗七首)
田间
挑战书泉边大柳树,挂起挑战书。要播幸福种,哪怕流汗珠?天上不下雨,也要大丰收!
抢时间太阳落,月下干,不落雨,就用汗;要向天公挑战,要和它抢时间。没有水,就挖泉,不下雨,就担水;推倒一切难关,决心征服大自然!
给社长社长走下地,来种万斤薯。干部当学徒,老农当师傅。亩产万斤薯,走上幸福路。人和神(注)挂起毛主席的像,日夜能见到阳光。老君爷我供上你,见了太阳也不亮。我们叫鬼神退位,自有我们好主张。七爷子八奶子滚吧,我们是地上的玉皇。
(注)万全县的消息,说县里收到供物一万多件,都是群众自愿送来的。他们有一个口号:要叫鬼神退位!
这个口号提的对。这是在春旱时向天公的一战!
手和胆
没有庄稼汉,
哪有米粮山?
我们庄稼汉,
不怕有难关——
硬干就是手,
苦干就是胆!
一位党员的话
谁要向国家争一口,
不如向地里争一斗;
劈开山就能唤到雨,
挖开渠就有清泉流。
播种员
是种子就要种下地,
种下地就叫它发芽。
有难关一定要打垮,
一定要跨上千里马!
〔沙更思插图〕(附图片)


第8版()
专栏:知识小品

荨麻及其他
林辰
艾芜同志在4月17日本版发表的“我也来谈谈打破碗花花”一文中,曾经提到四川的“一种叫做合麻的野草”。这种野草,在同四川邻近的贵州各地也很多,不光是生长在山野,就是在小县城内的空地上和人家后园的角落里,也可以随处发现。一般大约不过三尺来高,叶卵形,有锯齿,茎叶上都长着茸茸的细毛,人们只要一碰到它,便立即被这种细毛刺得火辣辣地发痛。我们小时候被它刺着,不知道有什么药可治,只有将手上刺痛的地方放在身上穿的土布衣服上用力磨擦,幸而不消多久也就自然好了。
这种野草的名称,艾芜同志说叫做合麻,又说“也许应该叫做割麻”。贵州方言中有个动词读如“呵”(照字书应写作蠚),意思是被粗毛一类的东西刺着,但语气较刺为弱,这种野草会刺人,所以也称为呵麻。其实它本来的名称应该叫做荨(一写作燖)麻。由于它具有这种刺人的特性,很早以前就已经被人注意,唐朝大诗人杜甫和白居易都曾将它写入诗中,宋朝宋祁的“益部方物略记”和张邦基的“墨庄漫录”以至清朝田雯的“黔书”、陈鼎的“黔游记”、李宗昉的“黔记”等书中,也都各有关于荨麻的记录,此外,在川黔各地方志中,一定还有很多记载。这里我们且看看田雯“黔书”卷四中的一则:“荨草,即燖麻,黔蜀有之,生于篱落溪崖间,叶类麻,毛多刺,螫人手足,肿痛至不可忍。杜子美所谓‘草有害于人,曾何生阻修;其毒甚蜂虿,其多弥道周’是也。不知者往往为其所中,比其毒于蜂虿蝎蝮,殆不为过,鉏而去之,置诸水中,勿使滋蔓,所以远恶也。然土人采之,沃以沸汤,则可已疯,亦可肥豕,世固无弃物哉。”这段文字记述荨麻的形态,特性和用途,相当详尽;艾芜同志说,“这种草农民最讨厌它,见了就锄去,可能已绝迹,我想也可以研究下子,在毒草中取出有用的药来。”看了田雯的记载,可知它的确可以做药,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十七也说它主治“蛇毒”和“风疹”,是一种有用的药物。田雯又说它可以“肥豕”,这是我以前在贵州时便早已知道的,那里的农民有时将它连茎带叶一同割下,混合在饲料里煮来喂猪,并不是完全一见就锄去。它的茎皮的纤维,还可供纺织作为原料。虽是一种很讨人厌的野草,却具备着治病、喂猪和作织物原料的三种用途。
此外,在4月24日的人民日报和北京日报上又见到一则消息说,四川奉节县一个供销社所办的餐馆,完全是用当地野生动植物作原料,其中有用葛根粉、蕨台粉做的烩面,可当饭吃。这两种野生植物,贵州也有。葛根,我们通常只当它水果吃,我还记得小时候,遇见乡间到城里来卖葛根的人,手提竹篮,篮内放着一块砧板,一把刀,和一根根手臂粗的葛根,我们给一个铜板,他便切给一片或两片。但因为它带着极大的药味,我们都不大喜欢吃。蕨台,即蕨菜台,一到春天,几乎满山都有,它的叶柄略有筷子粗细,尖端嫩叶卷曲如拳,赤褐色,采来以后,先用水泡一天,去其涩味,然后炒来当菜吃。但这两种东西,我以前从来没有听说可以制成烩面在餐馆里出售,这完全是现在想出来的新办法。由此可见,只要仔细加以研究,就可发现各地无可计数的野生植物的种种新用途,我们向深山老林要酒、要粉、要棉……的目的,是一定可以达到的。


第8版()
专栏:

再寄小读者
冰心
通讯六亲爱的小朋友:
4月12日,我们在微雨中到达意大利东海岸的威尼斯。
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常有人把它比作中国的苏州。但是苏州基本是陆地上的城市,不过城里有许多河道和桥梁。威尼斯城却是由一百多个小岛组成的,一条较宽的曲折的水道,就算是大街,其余许许多多纵横交织的小水道,就算是小巷。三四百座大大小小的桥,将这些小岛上的一簇一簇的楼屋,穿连了起来。这里没有车马,只有往来如织的大小汽艇,代替了公共汽车和小卧车;此外还有黑色的,两端翘起,轻巧可爱的小游船,叫做Gondola,译作“共渡乐”,也还可以谐音会意。
这座水城,是极其有趣的!你们想像看:家家户户,面临着水街水巷,一开起门来,就看见荡漾的海水和飞翔的海鸥。门口石阶旁边,长满了厚厚的青苔,从石阶上跳上公共汽艇,就上街去了。这座城里,当然也有教堂,有宫殿,和其他的公共建筑,座座都紧靠着水边。夜间一行行一串串的灯火,倒影在颤摇的水光里,真是静美极了!
威尼斯是意大利东海岸对东方贸易的三大港口之一,其余的两个是它南边的巴利和北边的特利斯提。在它最繁盛的时代,就是公元后十三世纪,那时是中国的元朝,有个商人名叫马可波罗曾到过中国,在扬州做过官。他在中国住了二十多年,回到威尼斯之后,写了一本游记,极称中国文物之盛。在他的游记里,曾仔细地描写过卢沟桥;因此直到现在,欧洲人还把卢沟桥称作马可波罗桥。
国际间的贸易,常常是文化交流的开端,精美的商品的互换,促进了两国人民相互的爱慕与了解。和平劳动的人民,是欢迎这种“有元相通”的。近几年来,中意两国间的贸易,由于人为的障碍,大大地减少了。这几个港口的冷落,使得意大利的工商业界,渴望和中国重建邦交,畅通贸易,这种热切的呼声,是我们到处可以听到的。
这几天欧洲的气候,真是反常!昨天在帕都瓦城,遇见大雪,那里本已是桃红似锦,柳碧如茵,而天空中的雪片,却是搓棉扯絮一般,纷纷下落。在雪光之中,看到融融的春景,在我还是第一次!
昨晚起雪化成雨,凉意逼人,现在我的窗外呼啸着呜呜的海风,风声中夹杂着悠扬的钟声;回忆起二十几年前的初春,我也是在阴雨中游了威尼斯,它的明媚的一面,我至今还没有看到!今天又是星期六,在寂静的时间中,我极其亲切地想起了你们。住学校的小朋友们,现在都该回到家里了吧?灯光之下,不知你们和家里人谈了些什么?是你们学习的情况,还是跃进的计划?又有几天没有看到祖国的报纸,消息都非常隔膜了。出国真不能走了太久,思想跟不上就使人落后!小朋友一定会笑我又“想家”了吧?——同行的人都冒雨出去参观,明天又要赶路,我独自留下,抽空再写几行,免得你们盼望,遥祝你们好好地度一个快乐的星期天!
你的朋友 冰 心
1958、4、12夜
意大利威尼斯


第8版()
专栏:书林偶拾

谭嗣同与戊戌变法
   知非
老舍同志所写的话剧“茶馆”,第一幕以1898年的戊戌变法为时代背景,对话中庞太监提到:“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
戊戌变法的维新运动,距今正好六十年,它的过程虽然仅仅一百天,但它直接孕育了后来的辛亥革命。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湖南浏阳县人,他青年时代曾从军新疆,又遍游南北各省,“察视风土,物色豪杰”。这时中国早已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起,次年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全国人民莫不悲愤,他写了一首诗,题为“有感”,中有“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深刻地表现出他热爱祖国的情绪。
甲午战争后,外国侵略者公开主张要“瓜分大清帝国”,刺激了有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要求联合起来抵御外侮,在政治上产生了改良主义的保国保种运动。这一运动的倡导者,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为首,康有为主张君民共治,谭嗣同主张完全民治;康有为主张与旧派妥协,谭嗣同主张斗争,所以后来失败后,康、梁逃到国外,他则慷慨牺牲。
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联合各省举人上万言书,组织“强学会”。议论朝政,各省也先后成立学会。谭嗣同在湖南成立了“南学会”,并主编“湘报”,积极宣传爱国救时的方法。
1898年夏天,光绪皇帝颁布了变法维新的诏书,谭嗣同因徐致靖的荐举,入京参预新政,被任命为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但是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暗中布置复辟、进行政变。光绪想依赖袁世凯的兵力保护自己,谭嗣同亲自去与袁世凯策划密谈,他没有认识到大盗袁世凯的本来面目。由于袁世凯的叛卖告密,慈禧立即囚禁光绪,逮捕新党,变法后的维新局面,便宣告结束。
维新失败后,康有为逃往香港;梁启超逃往东京。有人也劝谭嗣同逃亡,他毅然拒绝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与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等同时被杀,世人称为“戊戌六君子”。
他著有“仁学”及诗文集。在“仁学”中他表现了唯物论思想,充满了斗争精神与社会改革纲领,表达了对清朝反动统治的深刻仇恨。辛亥革命前夕“革命军”作者邹容,对谭嗣同极为崇拜,把他的遗像悬于座侧,并题诗云:“赫赫谭君故,湖湘志气衰,惟冀后来者,继起志勿灰。”他不愧是“可敬的启蒙思想家”(陈伯达同志语)。


第8版()
专栏:为什么?

饭前饭后不宜重劳动
根据生理学家研究,当人们将要进食的时候,胃肠里的消化液大量分泌,来迎接食物,消化它们。
消化液的分泌,是由胃肠的消化腺来负担的。这些腺体工作时,需要大量的血液供给它们养料和氧气等等。此外,脑子里有一部分专管吃饭这件事的神经;叫“食物中枢”。
如果饭前干重劳动,一方面血液分布到全身肌肉去了,影响了胃肠腺体分泌消化液的工作;另方面,神经中枢也没有准备,不能立时指挥胃肠工作,来引起食欲。
饭吃下去,消化工作正在紧张的进行。这时干重劳动,血液都分布到肌肉里去,也会影响消化工作,日久就会引起肠胃病。
饭前饭后进行一般较轻的劳动还是可以的。   (士)


第8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战士的喜悦
最近人民日报新开辟的“战士生活”一栏,深受广大士兵的欢迎。当第一篇描写战士生活的文章出现在第四版上后,有的战士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高兴地说:“看!人民日报也登载咱们战士的事啦!”
从这以后,战士们看报纸的劲头就更足了。每逢人民日报送到连队后,个个都争先抢着看,恐怕漏看了本栏内所刊登的每一篇文章。到了晚上俱乐部活动时间,战士们都自动地坐在读报员的周围,贪婪地倾听着每一句、每一个字,读完一遍还要再读一遍。
战士们有一个要求:不仅需要了解边防战士的多彩生活,同时,也希望多刊登一些具有新品质的人物特写,还有各兵种的战士生活。
解放军驻沈阳某部 宋宝海


第8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红”与“专”的结晶
5月8日人民日报第三版刊载的“独创风格的英雄工厂”是一篇很好的文章。这篇文章告诉了人们一个真理:“人定胜天”,“英雄人创造英雄事”。一个人只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为国家、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的精神和决心,就能战胜一切困难,不会做的能学会,不能做的也做得出来。本溪合金厂就是这样白手起家的,它不但给很多工厂解决了买进口货的问题,而且为国家积累了资金,这正是英雄人物们又“红”又“专”的结果。
这篇文章给人的教育很大,能启发人深思,能鼓舞人前进,真是一篇思想性很强的文章。希望人民日报以后多登这样有份量的文章。
工人出版社 张建萍


第8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侨生的希望
我是华侨学生。每天当我翻开人民日报时,总想看看有关归侨、侨眷、侨生情况的文章。可是,很使我失望,这类报道极少。现在全国各地的归侨、侨生都在大跃进中,许多令人振奋的新气象是值得歌颂和报道的。因此,我希望能多登些这方面的文章,使归侨和全国人民从中得到更大的教育,一齐跃进。
北京市第一中学 钟思潜


第8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多登中外学术动态
我很喜欢看哲学、政治、文艺、科学等方面的论文。不过现在的报章杂志很多,不能一一遍阅。人民日报如果能多登一些中外学术动态,那就好了。这样,我们就可以经常知道除自己的专业外的其他各门学术的最近动向,使自己的眼光不至过于狭窄,并且用最少的时间获悉最多的东西。
广东陆丰县龙山中学 张弛


第8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接受读者的建议
“半月一歌”改为“每周一歌”
副刊上的“半月一歌”和读者见面以来,连续收到不少表示欢迎的来信,很多读者并希望我们每周登一首歌。为了能为目前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歌咏运动尽一分力,满足爱好歌唱的读者的需要,从本周起,每逢星期四刊登一首新歌。我们热诚地盼望全国各地的作曲家、诗人能够供给我们各种题材、短小有力的群众歌曲和歌词,也盼望读者们对这些歌曲提出意见。
副刊编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