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5月19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党的正确领导加上国家全力帮助
  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加速过渡
本报讯 记者黄昌禄报道:云南边疆处于原始状态的傈僳、佧佤、景颇、布朗、拉祜、怒、独龙等约有六十六万人口的少数民族在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已跃进到历史上新的阶段。
这些民族世代相传的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已经基本改变,去冬今春兴修的水利灌溉面积平均每人就有半亩,还开出了十六万亩水田,学习和创造了近百种先进的生产工具,他们祖祖辈辈不施肥料,现在几万个厕所遍布边疆,今年平均每户已积肥二万一千多斤;在这些民族中,已有三万多农户加入了合作社,占总户数的29%;许多束缚民族发展的落后习俗和迷信思想已被群众性的革命洪流冲破。
过去几年中,国家陆续拨发了五百七十万元专款帮助云南边疆的少数民族发展生产,其中大部分发给直接过渡地区的少数民族购买农具、耕畜、籽种和口粮。在当地党委领导下各民族原始落后的耕作技术开始改进,从1954年起,在部分民族中试办合作社,去年底入社农户占总户数的7%。在景颇族地区和攸乐人地区先后建立了十八个生产文化站,统一领导贸易、卫生、文教等工作来配合推动办社和生产。各民族生产都成倍地增加,开始削弱和取消了一部分不利于社会主义和妨碍生产发展的落后因素和剥削因素。
去年冬天,在全国大跃进形势的鼓舞和推动下,云南边疆各级党委即抓紧领导各族群众掀起一个以水利积肥为中心的大生产运动,每天出工几十万人,战线长达数千里,白天红旗漫山,入夜篝火映天。社会经济最落后的佧佤人早上天不亮便自己吹牛角出工,一直干到午夜。居住在高黎贡山上的景颇人自古以来是“正月晃过,二月晃过,三月四月混过,五月才把活作”,这次无论男女老幼齐上工地,过年也在工地上过“生产劳动年”。这是边疆空前的壮举,也创造出空前的奇迹。过去几乎没有水田的佧佤山上三个多月共开了水田五万多亩,沧源佧佤族自治县平均每人开了八分水田。大开水田引起生产技术上的一系列革命,耕地由轮歇变为固定,由不施肥而施肥,以前只会刀耕火种的佧佤人、景颇人、布朗人等学会了犁田、栽插等新的生产技术,各民族中涌现出大批的技术革新者,学习和创制了大量的先进生产工具,为生产力飞速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在生产高潮掀起之后,大部分地区同时在过去试点办社的基础上出现了合作化高潮,群众通过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领导取得了办社经验的条件下,怒江地区的傈僳族第一个实现了合作化,沧源的佧佤族与德宏的景颇族入社农户分别由占总户数的6.5%和12%跃进到48%和36%,过去办社较少的布朗、拉祜、怒等民族,也都大批建立了合作社,整个直接过渡地区入社农户由占总户数的7%跃为29%。社会主义的经济已在这些民族中形成气势磅礴的主流,扎下了坚实的根子。


第4版()
专栏:

  跃进 锺灵作


第4版()
专栏:

  傈僳族自治州基本合作化
本报讯 记者黄昌禄报道:全国由前封建社会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少数民族中,云南边疆怒江地区的傈僳族第一个实现了合作化。
云南省傈僳族共二十三万多人,主要聚居在滇西北高原怒江两岸的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上。几个世纪以来,傈僳人一直使用木犁和一寸宽的小锄在倾斜达五、六十度的陡坡上种庄稼。解放前平均每人每年只有两百斤粮食。由于生产力低,交通隔绝,使得傈僳族的社会发展非常缓慢,到解放时仍保存着浓厚的原始公社残余。在这种原始落后的经济基础上,形成傈僳人的思想依附自然,崇拜鬼神,把年成的丰歉、产量的高低都归于神鬼的喜怒,因而流行着杀牲祭鬼等许多落后习俗。
解放后,党培养了几百名傈僳族的干部,团结了与群众有联系的公众领袖,并在1954年建立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怒江地区各级党组织和干部积极教育和引导傈僳族的贫苦农民组织起来,从1953年开始成立了各种类型的互助组,在1956年分两批试办了一百四十六个生产合作社,入社农户占全州总农户的12.7%。
他们为了根本改变靠天吃饭的命运,在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上开出六万亩梯田。怒江地区党委根据群众的觉悟及当地条件,积极领导水利工地上的群众展开辩论,吸收广大贫苦农民入社,到目前为止,已有85%的农户加入了合作社,基本实现了合作化。
傈僳族人民决定明年再开十二万亩梯田,基本实现水利化和梯田化,五年内达到每亩产粮八百斤。在合作化同时,又大兴地方工业,国家派出了勘探队到这里帮助找寻地下资源,现已建成五十四个厂矿,诞生了傈僳族的第一批工人。还准备大力推行人民政府帮助他们创制的傈僳文字,三年内扫除青壮年中的文盲。历史上被远远抛在后面的傈僳族,跻于先进的社会主义民族行列已经指日可待了。
  (附图片)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第4版()
专栏:飞跃中的星火

  一条水沟的诞生
今年春天云南省双江县贺勐村的青年决定去挖一条水沟,这条沟老辈人曾经挖过几次,但中间有一段是悬岩峭壁,找了几条沟路都没有挖通。“鬼头”(村寨中掌握祭祀和卜卦的长者)阻挠说:那里有鬼神,老辈人都挖不通,你们也不能把水引过来。大多数青年由于去年开荒的事实受到了教育,不相信鬼头的话,说我们有共产党的领导,有政府的帮助就一定能挖得通。鬼头又说:要修沟就要杀鸡祭祀,看鸡冠好不好,鸡冠好才能修。这时团支部组织青年辩论“要发展生产要不要修沟”?“如果青年不动手修沟,光杀鸡,水会不会通过来”?经过辩论,思想通了,于是贺勐村的三十二个青年组织了一个修水沟突击队,请县农林水利科的同志帮助他们测量,又派了田老大、保老四等四个青年去学习打炮眼和爆破技术,县上又送来了洋锹、炸药等物资,修水沟的工程就开始了。
修大石岩那一段工程是十分艰巨的。在悬岩峭壁上就是灵巧的岩羊也难于通过,人要是跌下去就会粉身碎骨。可是青年们决心要修好沟,田老大和保老四等四个青年自告奋勇,用大绳子拴紧在身上,到大石岩上去打眼放炮。经过四十天战斗,一条二里长能灌溉一百亩田的水沟修通了,当清清的泉水绕流过来时,青年们都望着它发笑,他们说:还是听共产党的话好,如果没有党的领导和政府的帮助,光杀鸡祭鬼,水还是不会来。(附图片)
  苗地 插图


第4版()
专栏:飞跃中的星火

半耕半读的学校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开办的半耕半读学校,第一批学生已经毕业。
这第一批有景颇族、傈僳族等民族学生二十四人,经过九个月的学习,他们分别学会了景颇族的景颇文、戴瓦文、算术和珠算,并掌握一些先进的耕作技术。他们还种出四千八百斤稻谷、二千多斤花生和大批蔬菜。
这个学校是专门为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景颇族培养农业社干部和会计的。
学校就在田边,学员半天读书,半天生产,把学到的农业知识和先进生产技术,紧接着运用到自己开垦的水田和花生地上。


第4版()
专栏:飞跃中的星火

西盟山上有了水库
西盟佧佤族聚居地区有了历史上第一个水库。
这个佧佤山上的水库,建立在西盟山海拔二千多公尺的山头上。利用山峰环抱的洼地里的一股溪水筑起一座水库。有了这个水库,可垦六、七百亩梯田,还可养鱼。到工地来参观的佧佤族和拉祜族公众领袖人物和农民群众,都又惊异又感动地说:要不是共产党呀!有谁能给我们做这样的事情!
施工中,祖国内地派来了技术员和石工,当地的机关干部由工委书记亲自率领,来帮助佧佤人作义务劳动。修水库的佧佤农民,一批又一批地学会了爆破,石方等技术。他们当中优秀的已吸收做区乡水利辅导员。


第4版()
专栏:

云南直接过渡的各民族
佧佤族
佧佤族在我国云南省境内共有二十八万人,是云南边疆社会经济最落后、较完整地保存着原始氏族公社残余的民族之一。
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上,佧佤族流行着许多原始落后的风俗习惯。佧佤族的牲畜不用于耕作,专门供作“剽牛祭鬼”。在春耕时各部落要出去砍人头来祭谷,祈祷丰收,往往因此引起部落间的仇杀械斗。
佧佤族有语言而无文字,交往中用木刻和各种实物代替书信,如用辣椒、子弹表示宣战,用甘蔗表示和解友好,计算数字时用手指脚趾加减,只能算到十位。
在反动统治的年月,佧佤人与其他民族交往很少,佧佤山被传闻为一个神秘恐怖的地区。解放后,国家修筑了通往佧佤山的公路,建立了西盟和沧源两个佧佤族自治县。党和政府派了大批干部去领导佧佤人发展生产。西盟县解放时平均每人只有粮食二百斤,去年已增加为三百二十九斤。并试办了合作社,沧源县已有48%的佧佤农户加入了合作社。剽牛祭鬼和砍人头祭谷的落后习俗已逐步改变和停止。
景颇族
我国的景颇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边沿六县,共约九万人。
景颇族是个慓悍、热情的民族。男子外出,必配带长刀、猎枪或弩弓,酷嗜狩猎。每逢欢度民族节日,人们最热爱的游戏是打靶。由姑娘把精心制成的小布包挂在树梢上,让一群小伙子在几十步外用枪射击,谁将布包击落,谁就得到姑娘请喝酒的光荣。
景颇族在解放前,在生产方式上还保留一些氏族部落社会的残余,如共耕、集体建屋、平均分配猎获物等。
解放后,为了领导景颇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创造了山区文化站的新形式。这种文化站建立在交通比较方便、人口较为集中的景颇族居住的村寨里。包括卫生、贸易、学校、粮食、银行、群众工作等部门。他们共同帮助和促进景颇族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并逐步形成景颇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的中心。从前年冬天起,先后建立了二十一个山区文化站。这些文化站上已有二十多所小学和近两千学生,景颇族还有国家帮助制定的本民族文字。到目前止,这些文化站周围村寨的各族人民,已有七千多户组成四百八十八个农业社,入社农户已占总农户的34%以上。
布朗族
布朗族主要聚居区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布朗山,约有三万人。
长期生活在这座林深草茂、虎豹出没、与世隔绝的深山里,使布朗族的社会经济发展极为缓慢,一千多年来一直使用刀耕火种的方法生产,二十年前才开始用铁锄挖地。土地系村寨公有制与私有制并存,已开始发生土地买卖、典当及债利雇工等关系,但还保留着氏族社会的残余,如氏族成员同住一房、伙种土地等。
布朗族普遍信奉佛教,每个男孩都要到佛寺当一段时期的和尚。佛教对布朗族生产的影响也很大,每年到何处种山地,要请佛爷卜卦决定。布朗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
由于生产低下、交通闭塞和民族压迫等原因,布朗族在解放前的生活极为贫困。布朗山平均每人每年只有一百余斤粮食,全山没有一床被子,夜里全家睡在火塘边烤火度夜。解放后,国家运了几十万斤粮食和几万尺棉布到布朗山救济贫苦山民,还送给他们大量的铁质农具。1954年,在布朗山成立了山区人民政府,领导山民发展生产并开始建立党的组织,1956年组成了第一个合作社。去年,全山每人平均粮食已增加到三百八十斤,合作社每人平均粮食已达五百多斤。
拉祜族
拉祜族现在云南省境内的约有十三万人。
“拉祜”两字的意思是猎食虎豹。据说在远古的时候,各部落共同狩猎,捕获猛虎(拉祜语称为拉),就大家一起分食(拉祜语称为祜),因以为族名。今天,拉祜族已发展到以农业经济为主的阶段,还是保持着打猎的传统。
拉祜族除靠近国境边缘的发展比较缓慢,尚未形成完整的阶级社会以外,基本上已进入封建社会。自从明末清初,封建王朝册封了十八个土司和二十二个土目来统治拉祜人民以后,拉祜人曾累次起义反抗,被称为“久反之地”。直到1948年,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拉祜族人民向反动政府斗争,才出现了新的局面。
1953年4月1日,拉祜族根据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成立了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国家每年发放将近十万元的贷款和救济款帮助自治县发展生产。全县解放前平均每年每人只有一百斤至二百斤粮食,去年已达到四百七十七斤。
为了扫清向社会主义前进途中的障碍,自治县1955年至1956年在十六万多人口的地区采用和平协商方式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在靠近国境边缘经济更为落后的六万多人口地区,确定通过发展生产、互助合作的道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现在,两种地区共建立了二百三十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二千四百多个互助组,组织起来的农户已占全县总农户的85%。
怒族
怒族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土著民族。人口只有一万二千多人。前年,怒族和独龙族一道,联合成立了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
解放时,怒族使用的铁锄还只有巴掌般大,仿佛小孩的玩具一般。
怒族村寨由一个或几个氏族组成,各有自己的地界。各氏族都有自己的头人,他们没有特权。怒族的经济细胞已是个体家庭,已耕土地基本私有。但还保留着变态的“共耕”方式:几家人互出土地、籽种和劳力,共耕之后平均分配。据调查,共耕地占总耕地的30%,共耕户占总户数的50%到70%。
怒族喜爱饮酒、跳舞和唱歌。一年到头,日日夜夜,随时都可以听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歌声。
解放后,每年国家都要拨三、四万元,无偿发放铁质农具和其他生产、生活资料。因此,怒族的生产和生活水平迅速改观。去年平均每人已有粮食四百五十斤,比解放前增加一倍以上。现在,怒族已实现农业半社会主义合作化,许多妨碍生产的习俗正在改变着。
独龙族
独龙族到解放时,只剩有二千五百人。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
解放前,独龙族的大多数居民的主要生产工具是木锄、竹棍和石器,极少铁质农具。独龙族村寨是由几个父系家族或宗族组成,每个家族构成生产和消费的细胞。他们几代同居,住在一串长长的房子里。家族的首脑是辈份最高、年岁最大的男子。土地为村寨、氏族或家族共有,共同耕作,平均分配。
独龙人善用骨针缝制很精巧的竹篾器和渔网。妇女更擅长编制麻布衣和用各种贝类和骨类制成装饰品。女子还有纹面的习俗,在十二岁以后,便在面上刺青色的蝶状和几何形花纹。
独龙族崇拜自然神。他们最大的节日是跳牛锅桩。在这期间要剽牛祭祀,饮酒狂欢,歌舞数日。
1950年,独龙人得到新生,人民政府取消苛派负担,并大量发放了口粮、棉衣、盐巴和铁质农具。解放前那种90%以上的人缺口粮的情况迅速改变。现在,家家有了铁质农具,人人穿上棉衣。刀耕火种的独龙人学会用锄头和犁头了。独龙河畔第一次出现四百多亩水田。
前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建立了独龙族怒族自治县。
崩龙族
崩龙人是高黎贡山上古老的居民。全省的崩龙人只有四千多名。多系几户到十来户的小村寨,杂居在山区其他民族中间。
崩龙人善于经营山地和菜园,更擅长培育茶园。
崩龙人不和外族通婚。在本民族内婚姻是自由的,只要男女青年双方愿意,父母没有不答应的。
崩龙人和傣族一样,信奉佛教。他们也度泼水节。
现在,曾笼罩在崩龙人头上的所谓“瘴气”等流行性疾病的威胁,已经解除。在德宏地区潞西、瑞丽等县的山区文化站周围,都已试办了崩龙人组成的农业社。(本栏照片除署名者外均为本报记者王传国、黄昌禄摄)
  (附图片)
佧佤山达崩寨佧佤族妇女那吕和她的儿子岩朵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县三台山文化站拱别农业社的景颇族社员们在分配粮食
  西双版纳布朗山第一个农业社社员正在田里施肥
拉祜族女青年娜普(左)和娜朵在澜沧民族干校学习新拉祜文
碧江县知子罗社的怒族姑娘生普玛 王耀知摄(民族画报供稿)
在云南民族学院学习的三个独龙族学生(左起安峨、阿支、阿共)
崩龙族妇女利用简单的方法织布,可织出精美复杂的各种花纹


第4版()
专栏:

苏联国家交响乐团在京首次公演获得成功
新华社18日讯 苏联国家交响乐团今晚在天桥剧场举行首次正式公演。苏联艺术家们演出的每一个精彩节目,今晚都博得一千六百多听众长时间的热烈掌声和欢呼声。
陈毅副总理,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主任张奚若、副主任丁西林、屈武,文化部副部长夏衍,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会长楚图南、副会长阳翰笙,中苏友好协会总会副秘书长戈宝权和苏联驻华临时代办安东诺夫等人,出席了今晚的音乐会。
音乐晚会在高奏中苏两国国歌以后开始。在今晚由苏联人民演员伊万诺夫指挥演出的四个节目中,第一个节目是荣获今年列宁文艺奖金的苏联当代大音乐家萧斯塔科维奇所作的第十一交响乐。当演完这个乐曲时,整个剧场无比地欢腾起来,全体苏联音乐家不得不连续谢幕达五次之多。
陈毅副总理在演出休息期间接见了乐团团长阿诺索夫和总指挥伊万诺夫,祝贺他们的演出成功。陈毅热情地对伊万诺夫说:“你们完全赢得了北京的听众”。
  (附图片)
  演出结束时,陈毅副总理(右二)等步上舞台。热列庆祝他们演出的成功  新华社记者 吴化学摄


第4版()
专栏:

  绿化金沙滩
  中共山西省雁北地委第一书记 康伯成
古战场——金沙滩,位于雁北大仁、应县、山阴三角地带。总面积为二百一十平方公里。现有耕地八万五千余亩。其中包括有三十五个村庄,三十三个合作社,二万一千三百四十九口人。根据历史记载和现存的一些古建筑证明,金沙滩原来的面貌是:西北有巍峨雄壮的洪涛山,森林密布;东南有黄花梁,苍柏参天。山梁相对,形成两座天然的绿色屏障,保护着四十里的金沙滩和桑干河两岸的平原。元朝大德四年,曾组织军民万人,在这里屯垦,证明那时候这里是一片肥沃的田野。但由于宋、金大战和后来历代战争的摧残,使这一块肥美的地方一次又一次遭到破坏,森林被洗伐。使金沙滩变成一望无际的沙滩沙丘了。由于森林被砍伐,便造成气候干旱,风大沙多的荒凉面貌。人们说这里的气候是:“早穿皮袄午穿纱,抱住火炉吃西瓜”。形容这里的风沙是:“人在房上走,垫圈不运土,立夏不起风,起风埋住人”,“一年四季一场风,三年两头没收成”。的确这种风沙侵袭的严重情况,直接地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改善。从这一根本情况出发,发动群众,绿化金沙滩,向风沙斗争,就成为当地发展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
鉴于上述这种情况,于1953年我们即在金沙滩着手进行全面规划,划定国营林区,营造防风林网,首先进行试验。但是开始由于缺乏经验,没有掌握了风沙区的特点和规律,采取了与一般地区相同的造林方法,植树的成活率只达40%至60%,而且生长不好。黄花梁播种的数百亩杏树,因干旱没有出苗和风沙的积压而失败了。人们的议论很多,他们说:“雁门关外天气干,碗口粗的小树也得几十年”。说什么“种树不见树,造林不见林”,“干山头上望大海,远水不解近渴”等等。但我们并没有因失败而放弃这一改造自然的根本措施。也没有被那些右倾悲观的论调而动摇决心。经过研究,总结教训,还是继续地坚持了下来,终于获得了成功。事实对于人们的怀疑作了有力的回答,“不是雁门关天气干,碗口粗的小树还得几十年”,而是:“十年可以成橡,十五年可以成檩”。不是“种树不见树,造林不见林”,而是:“条条绿带,片片成林”。国营造林试验成功的这一面旗帜,既教育了领导,增强了信心和决心,也大大的激发了群众造林植树防御风沙的积极性。
经过两年试验,三年突击,到1958年春季,全滩已经基本绿化。过去风大沙多的荒凉面貌,初步得到改观。总计造林十一万八千余亩(其中国营造林六万六千亩,群众合作造林五万二千余亩),并有果树等经济林一千一百一十亩。占到总面积的33.7%,每户平均现在幼林二十二亩,田庄村一百五十二户每户平均已达三十亩幼林。1953年秋季,在金沙滩上三万亩严重风沙区的面积上营造护田林网。计造主副林带七十七条,长一百零九公里,带宽十七公尺,造林十一行,构成方格网眼七十七个,每网护田三百三十七亩,共计护地二万六千亩,在沙滩中编织成一张绿网,形成横竖成行的林带。1956年刘晏庄、尚希庄群众开始利用网眼土地进行播种。胡寨村由于造林防风的作用,人口和耕地已经固定。1952年全村仅留八户,现在三十二户群众都定居下来。历史上的缺粮社,1957年已经自给。黄花梁营造三条防风林带,全长九十华里,面积四万五千亩,使光秃秃的梁头,变为条条绿带和茂密的幼林,开始起到了“防风固沙,积雪沉泥”的作用。所以群众高兴的说:“牧草长满梁,刮风有树挡”。胡家岭、曹庄合作社,单位亩产量比过去提高30%多。目前幼林生长良好,干形通直,枝叶茂盛,高达一到三公尺。再待几年,住在金沙滩上的人们,只树一项就可以拥有万贯家产了。
五年来绿化金沙摊,我们所采取的措施是:
第一,全面规划,因害设防,国营造林与群众造林相结合。
改造金沙滩的首要任务是造林绿化,以最快的速度防治风沙的危害。但是这里地区辽阔,人口稀少,劳力缺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初我们规划的时候,就本着国营造林和群众造林相结合的原则,确定为两种造林形式。黄花梁面积八万亩,适宜于发展针叶林,群众力量达不到。因此就规划为国营林基地。先造速成树,使其早日起到防治风沙的作用,然后逐步更易为针叶林。金沙滩适宜于发展快速树,在林网内和村庄周围还可以适当的发展一些经济林,既能很快的防治风沙,又能近期得利用材,群众也办得到。所以除了三万亩严重的风沙区由国营造林局负责营造防风林网外,其余完全划为群众造林区。在此基础上,根据全面规划,因害设防的原则,我们将全滩二百一十平方公里的面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了区域性的营林设计。对林网、林带的设置,树种的搭配,防护林、用材林和经济林的配置,各种林的先后培植次序,都作了统一安排。规划的结果,整个面积内需要造林十五万亩,其中可发展苹果、槟果、葡萄等经济林一点五万亩,五年来已经完成原定规划任务的80%。目前所造之林,已经是连点成带,连带成网。
第二,依靠群众,相互支援,组织联社、联乡、联县协作。
绿化金沙滩的工作,从1953年开始,先由国营大面试验。群众造林,还多是小片栽培。合作化以后,与集体经济制度相适应的一种新的即以社为单位在统一规划下,实行集中成片造林。这是绿化金沙滩的主要形式。
今年春天经过伟大的整风运动,批判了右倾保守思想,并在全面大跃进形势的鼓舞下,我们又认真的总结了1956年全区组织二十万人半月绿化桑干河的协作经验,提出一年绿化金沙滩的口号。动员大仁、应县、山阴三个县一万五千人向沙滩进军。苦战八昼夜,基本绿化全滩,共造林五万四千余亩。八天的时间,几乎等于过去五年造林任务的总和。
绿化金沙滩的事实表明,整个造林工作,必须是按山脉、按河系,集中营造的新的方法。尤其是在地区辽阔,人口稀少,劳力缺乏的深山、荒坡,除了有计划的规划一部分国有林的造林基地外,只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扬广大群众的革命干劲,善于组织群众,互相支援,互相协作,必将大大的加快这些地方的绿化速度。
第三,接受教训,总结群众经验,加强技术指导。
在技术指导上不是没有教训的。1953年春季植树成活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因地制宜的具体的技术措施。我们接受了这个教训,并总结了当地群众中一些造林成功的经验。在技术上采取了以下五条措施:
1、选定了以当地耐旱、抗风力强、生长快的小叶杨,作为第一步绿化的主要树种,并在植树前精选青壮发芽能力强的秧苗。
2、根据沙滩、沙丘的干旱的特点,在造林前一季或一年,进行翻地整地,使土壤保蓄水分,以利树木成活。
3、推广压条的办法,即实行深埋、浅露、踏实的造林三要诀。按照群众说法叫做:“坑深二尺半,熟土坑底垫,埋深露头短,复土踏三遍”。
4、实行密植,增强抗风能力。
5、在幼林抚育上,实行当年植树,第二年深耕松土的方法,然后将幼林平茬,既促进了幼林的成长,又解决了树苗不足的困难。人们称之为“天然苗圃”。
推行上述五项措施的结果,植树成活率达到95%以上。并且每季播种以前,即以工地为学校,以工程为教材,开办技术训练班,先后共训练群众技术员二千余人。如今在造林技术上已经是人人皆懂,个个都会了。
金沙滩所完成的绿化工程,还是第一步,为彻底改变荒凉面貌,今春在六万五千亩的基本农田面积上,已经实现基本水利化。按照原定的规划,第二步在三十六个村庄范围之内,营造经济林一点五万亩。在林网的方格网眼空地上播种牧草,以改良土壤,发展畜牧业。我们可以预言,再过几年,四十里的金沙滩的风沙,必将被彻底战胜,这块荒凉不毛之地,一定会建设成为富饶美丽幸福的乐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