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5月17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四个多月达六百八十万人次
  首都人民争先参加义务劳动
本报讯 今年以来的四个多月中,首都已经有六百八十多万人次参加了兴修水利、抗旱播种、植树造林、城市建设和服务行业等各种各样的义务劳动。
首都这种空前规模的群众性的义务劳动,是整风运动带来的一项重要成果。人们通过义务劳动,不仅提高了思想觉悟,加强了劳动观点,密切了干部和群众的关系,并且使劳动光荣的思想开始深入人心,起了移风易俗的作用。
参加的人数多、方面广,人们的热情高,共产主义精神奋发,是首都今年义务劳动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往年参加义务劳动的只有机关干部、学生和解放军官兵,今年不但有工人和农民,连科学家、教授、作家、演员、医生、资本家、街道居民、基督教徒和佛教徒也都自愿地参加了。许多过去没有参加过体力劳动的人,都以顽强的精神克服各种困难。很多人把肩肿、手破、脚起泡和风吹、日晒、霜打、雨淋、雪冻、寒侵,豪迈地称之为“全面锻炼”。
在十三陵水库工地的义务劳动队伍里,到处出现了以人民英雄命名的黄继光队、刘胡兰队、董存瑞队和保尔队,他们的口号是:生活工农化、劳动战斗化、行动军事化。北京师范大学保尔排的小伙子们,高举着“保尔·柯察金”的画像,生龙活虎地劳动着,有的学生一次挑四筐土,手里还提一筐。被人们称做“小罗成”的交通部的工人张林,他在天寒地冻中干劲冲天,他说:“寒风怕什么,它越冷,我越热。”这个部水运设计院的女技术员刘泽英开始劳动时挑土不行,铲土也没有力气,经过几天锻炼,参加了青年突击队,什么活都能干了,人们都叫她是“女虎将”。建筑工程部第七批参加义务劳动的一百九十多人中,出现了一个先进中队,五个优胜小队,六个劳动模范和二十六个积极分子。
很多人在义务劳动中提高了思想觉悟,改进了工作作风。冶金部设计人员李华如,通过一筐一铲的劳动,体会到祖国建设的艰辛,他保证今后在设计中绝不浪费国家一文钱。第二商业部安装公司干部李正洪在机关参加体力劳动时,说干电工眼睛不行,干管工嫌脏嫌累,经过义务劳动以后,他决心干管工了。北京市中医医院卫生员刘秀琴,过去贴大字报,责问领导上为什么让她当卫生员,在义务劳动回院后,她又贴出大字报,检查了自己轻视体力劳动的错误思想。
义务劳动使领导与被领导、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满了团结、互助和友谊。很多部长、将军、局长、处长、经理等领导干部,也都和大家一起参加了义务劳动。公安部部长罗瑞卿、交通部部长王首道等利用假日到工地上和部里的同志共同挖土、抬土。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陈锡联上将同炮兵司令部机关干部一起劳动了七天,和大家一起吃窝窝头,睡草铺。参加革命三十年的老红军黄文明少将,由于他劳动积极,并且给同志们打开水、打饭、扫地,被大家称为“好战士”、“好勤务员”。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办公厅秘书管文熊过去上班来、下班走,对同志不关心。这次义务劳动,使他和很多同志建立起劳动友谊,回机关后还常和在一起劳动过的汽车司机王宝昌谈心。
目前,爱劳动已经成为首都一种新的社会风气,到处都有义务劳动的人群。人们用义务劳动建造了东风湖、人定湖、红领巾水库、青年林、妇女林。许多大、中学校的学生利用假日到电影院、公园、商店等场所为观众、游人、顾客服务。有些机关已取消或减少了公务员,由干部自己打扫办公室。
  (附图片)
北京东单区的理发员齐丽影,在参加义务劳动时,还带了理发工具,利用中午休息时间给农民义务理发。
本报记者 安康摄


第4版()
专栏:

  不约而会 阎扩作


第4版()
专栏:

  参加劳动的体会
北京医学院副教授 林传骧
我是从旧社会来的知识分子。过去总认为脑力劳动者要高人一等。这次参加修建十三陵水库的义务劳动,真是上了一堂最好的社会主义课。
在劳动中,集体主义思想和个人主义思想不断地展开激烈的斗争,这种斗争非常具体而现实。例如在挑土时,一想到十三陵水库早日建成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好处,劳动劲头就大,疲劳也忘了,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如果是处处想到个人,挑土就不愿多挑,也就没有勇往直前的精神。
在劳动中,我亲眼看到解放军战士和农民们为了社会主义建设,那里需要,就到那里去的忘我精神。他们藐视艰难困苦,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种高度的社会主义觉悟,使我深受感动。知识分子把知识据为己有,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实在可耻。
通过这次劳动锻炼,使我更加有信心和决心改造自己,成为又红又专的知识分子。
  (附图片)
  林传骧在挑土
本报记者 傅军摄


第4版()
专栏:小资料

  义务劳动的果实
  十三陵水库工程完成三分之一
十三陵水库工程是今年2月中旬开工的,到5月14日,已经完成工程进度计划的37%。现在,每天有十万人在这里进行义务劳动。
这个水库流域面积达二百一十七平方公里,蓄水六千六百万公方,修成后可以灌溉二十五万亩以上的土地,每年可以增产四、五千万斤粮食;每年在两个月的灌溉季节中能发电二百一十六万度;每年可产鱼九十多万斤。
水库修成后,还可以调节首都的气候、雨量,使十三陵成为青山绿水的美丽公园。
挖掘十多个人工湖
两个多月来,在北京城区关厢已经用义务劳动挖了或正在挖着十多个人工湖,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建国门外的东风湖,朝阳门的工人湖,东直门外的十字坡湖,安定门外的人定湖,西直门外的太平湖,广安门外的青年湖,左安门外的康家园湖和潘家窑湖等。这些人工湖挖成后,总面积有九十多万平方公尺,等于两个北海公园的湖面。它不仅可以解决城内部分地区的排洪问题,它注蓄的雨水还可灌溉五千多亩田地,产鱼七十多万斤。湖周围的空地将全部绿化。
植树五千九百多万棵
今年入春以来,北京参加植树造林义务劳动的有一百四十一万六千多人次,栽种各种树木五千九百多万棵(其中有一小部分是农民自己种的),超过去年全市植树总数的十倍以上,另外还在很多山地造了林。


第4版()
专栏:

  “来历不明”的小伙子
一个假日的下午,十三陵水库工地的保卫组接到了一个报告。报告说工地上有个来历不明的人,既不是农业社社员,也不是义务劳动队队员,可是他一来到工地,就跟人们一起挑土。
工夫不大,一个身材不高、穿一身蓝色棉制服的年青人走进了保卫组办公室。
“你是从哪儿来的?”
“北京。”
“在哪个单位工作?”
“北京机械厂。”
“叫什么名字?”
“陈琬水。”
“到这儿来作什么?”
“修水库。”
这个小伙子原来是北京的工人,共青团员。他为农村生产大跃进轰轰烈烈的情况所鼓舞,老想也为农田水利化贡献一分力量。于是,趁休假两天的机会,连行李也没带,就上了汽车,来到了十三陵水库工地。工地上到处飘扬着红旗,数不清的担土工人的行列,一串串的斗车在纵横交错的轨道上奔跑,坝基上的拖拉机群发出震撼山谷的吼声。这宏伟壮丽的场景,使他十分兴奋。他向一个老农民要了一付筐挑起土来。起初,人们以为他是个记者或是干部;可是他干了半天也不吭声。人们开始怀疑起来,一盘问,才知道他跟工地没有半点关系。保卫组了解了这些情况以后,就给他准备了住处。
他的肩膀磨肿了,手碰破了,还是越干越有劲。天黑了,别人劝他休息,他不肯。他说:
“晚上我还加班呢。”最后在大伙的一再劝说下,他才不得不暂时离开工地。第二天天刚亮,他又出现在现场上了。
两天的假期很快就满了。陈琬水恋恋不舍地离开工地。但是他的动人事迹却在工地上流传着。
(赵世良)
  (附图片)
  苗地插图


第4版()
专栏:

周承渭工程师变了
当建筑工程部生产技术局工程师周承渭从十三陵水库工地义务劳动回来以后,大家都感到他变了。过去,下班以后,每逢机关里大扫除,他就悄悄地溜走。甚至要他出差,他都害怕旅途的劳顿。在家里,家务劳动他也是不管的。现在呢,在大扫除中,他不是忙着倒痰盂,就是忙着擦玻璃。在两个星期前,生产技术局准备把“修改施工规范的意见”分发到各省、市,数量有五百多份,一个收发员忙不过来,局的领导上指定几个人给收发员帮忙。周承渭听到这个消息,吃完晚饭也赶来了。大家和他开玩笑说:“过去遇到劳动,用轿子也抬你不来。今天没有你的份,怎么也来啦?”周承渭接着说:“这是大家的事情嘛!”最近,他还经常要求领导上给他出差机会,他说,十三陵水库工地的劳动使他体会到接触实际是改造自己的一个好办法。
当记者走到一间整洁宽大的卧室里去访问他时,他正在忙着打扫屋子。现在,他也参加家务劳动了,他的爱人专管照应孩子和洗衣服,清洁卫生工作和做饭是属于他的分工范围。谈到他对义务劳动的体会时,他谦虚地说:“十三陵义务劳动只是纠正了我过去好逸恶劳的恶习,这仅仅是思想改造的开始。”
(周定舫)
  (附图片)
  周承渭在从事家务劳动
本报记者 傅军摄


第4版()
专栏:

  卫星真大
天空虽多云 肉眼看得清
新华社上海16日电 今天十九点四十四分(北京时间),紫金山天文台佘山观象台的工作人员们,用肉眼观测到了苏联发射的第三个人造地球卫星。他们看见这个人造地球卫星经过大熊星座由北向南飞过,时间约一分钟。由于天阴多云,方位的观测不够清楚,但新的人造卫星看起来仍然很亮。
新华社郑州16日电 16日下午二十一点二十八分(北京时间)郑州市有许多干部和市民用肉眼看到苏联第三个人造地球卫星时隐时现地从西北向西南飞去。


第4版()
专栏:

  苏联大卫星上天
中国欢呼声震地
上海
据新华社上海16日电 苏联第三个巨大的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的消息轰动了整个上海。
不少人昨晚从收音机里听到这个喜讯时禁不住欢欣雀跃,马上到处奔走相告,有的单位还连夜出了快报。今天一早,许多工厂、学校的广播台都广播了这一消息。
上海汽轮机厂工人在报上看到苏联卫星和美国卫星的对比资料后,有人说:“美国大吹大擂,失败多次,才放了三颗小小的卫星。美国三个卫星的重量合起来还没有苏联一个卫星的零头重。”
  广州
据新华社广州16日电 广州人民欢呼苏联第三个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华南师范学院代院长、中国科学院广州人造卫星观察台台长黄友谋发表谈话说,苏联第三个人造卫星上天,说明苏联已经完全掌握了宇宙空间飞行所必要的基本技术。
中山大学物理系主任周誉侃和光学教研组主任高兆兰说,从发射人造卫星的竞赛中,可以看到两个阵营的和平竞赛,社会主义阵营一定胜利,东风必然大大压倒西风。
广州的许多市民昨天晚上和今天上午知道苏联第三个人造卫星上天后,纷纷打电话向报社询问详细情况,并且对苏联人民表示祝贺。沈阳
据新华社沈阳16日电 沈阳市人民兴高彩烈地欢呼苏联第三个人造卫星上天。
今天清晨,分布在沈阳各个角落的贴报板前面站满了阅读着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的行人。许多清早起来上班的工人和机关干部们在上班的途中都争相购买登载着这一消息的沈阳日报。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全体科学工作者们,知道这个消息以后,激动地唱起了“东风压倒西风”的歌曲。
上海、南京、广州
收听到卫星讯号
新华社上海16日电 今天上午,上海几个单位都根据二○·○○五兆周的频率第一次收听到苏联第三个人造地球卫星发射的电报讯号。收听到的讯号都是一短音、一长音、二短音合成一组,类似摩尔斯电码的“L”。
新华社南京16日电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收报机16日上午十点二十六分到三十三分收听到苏联第三个人造卫星的讯号,这时人造卫星正从南京上空经过。卫星讯号开始就很强,以后时强时弱,有一段特别强。这个卫星的讯号比第二个卫星的讯号容易分辨,听得清楚。
新华社广州16日电 广州市电信局收讯台在今天上午十时二十五分开始收听到苏联第三个人造卫星发射的电报讯号,讯号类似摩尔斯电码的“L”,声音清晰响亮。


第4版()
专栏:

估计苏联立即可以发射月球卫星
钱学森等谈苏联第三个卫星发射成功的意义
新华社16日讯 我国力学家钱学森、郭永怀、林鸿荪和林同骥,今日应新华社记者的要求,对苏联发射的第三个人造地球卫星发表感想。他们表示苏联发射出这样一个重大的人造卫星,给他们增加了大跃进的干劲;使他们相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政治作统帅,那末什么事情都可以干得成功的。
他们计算了一下苏联发射这个一千三百多公斤重的卫星起飞火箭需要多少重量。他们认为如果用过去所用的液态氧和酒精作燃料,那么起飞火箭的重量至少在一千吨以上;如果用新的燃料,起飞重量可以减少很多;假设最底下一节火箭用新的燃料,起飞重量就可降低到五百吨。钱学森估计苏联发射这样重的人造卫星,必定会考虑到改用新的燃料来减轻起飞火箭的重量。他认为苏联首先会考虑到采用比原来所用液氧加酒精要好一些的燃料;第二步,苏联会考虑到采用特殊高能燃料;第三步会考虑到用原子反应堆作为火箭的燃烧室;如果改用了新的燃料,火箭的结构就需要有根本的革新。
钱学森说,苏联能发射出这样重的地球卫星,证明苏联立即可以发射出月球卫星,只要把这次发射的一千三百多公斤重的地球卫星改为最后一节火箭,带上一个像第一个地球卫星那么重(即八十三点六公斤)的月球测视器,就行了,所不同的只是发射月球卫星需要严格控制速度和方向而已。


第4版()
专栏:

  张奚若举行招待会欢迎苏联国家交响乐团
据新华社16日讯 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主任张奚若今晚举行招待会,欢迎苏联国家交响乐团全体人员。
张奚若在招待会开始时致词,他说,苏联国家交响乐团的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演奏技巧,特别是他们艰苦朴素、团结一致为工、农、兵服务的工作作风,都值得中国的音乐工作者很好的学习。乐团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杰出的苏维埃音乐艺术,而且使中国音乐工作者得到了一个渴望已久的学习机会。
张奚若预祝苏联艺术家们的访问演出将进一步加深中苏两国人民的互相了解,更加巩固中苏两国的兄弟友谊。
阿诺索夫团长在讲话中热情地谈到,苏联国家交响乐团是第一个从欧洲到中国来演出的交响乐团,每一个苏联艺术家都为自己得到这个机会而感到非常骄傲。他还说,假如我们的演出能够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大跃进有所促进,那就是苏联艺术家们的最大幸福,就是他们完成了自己的演出任务。他希望苏中两国音乐家要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而共同努力。张奚若和阿诺索夫在讲话中都曾热烈祝贺苏联第三个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
苏联驻华临时代办安东诺夫应邀出席了招待会。
在招待会上,文化部副部长夏衍,中苏友好协会总会副秘书长戈宝权,苏联驻中国大使馆参赞苏达利柯夫和苏联乐团的两位音乐家都讲了话,他们一致祝贺中苏两国文化交流和人民友谊的不断发展。


第4版()
专栏:

  朝鲜人民访华代表团到达吉林市
据新华社吉林16日电 朝鲜人民访华代表团今天晚上乘车来到吉林市访问。
当许贞琡团长、金天海副团长和代表团全体贵宾由内务部副部长王一夫和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副秘书长周介文等陪同下车时,受到了车站上两千多人的热烈欢迎。贵宾们和前来欢迎的吉林市市长张文海、中共吉林市委书记李守善、吉林卫戍区司令员谢正荣少将等一一握手。


第4版()
专栏:

  第二次孟良崮战役
  新华社记者 林麟 王建林
在孟良崮战役十一周年前夕,记者由当年参加主攻孟良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刘文龙少校等陪同,登上了刚刚治理不久的孟良崮和它附近的山头。这里曾因全歼蒋家“御林军”七十四师而闻名于世;如今,又由于解放军官兵在这里发起第二次战役——向大自然作战,而使它增添光彩。
我们一行五人,由岱庄跨上孟良崮主峰的路线恰像一个马蹄形。虽然时间已过去十一年,在这一带的任何一个山头上,仍然可以发现蒋家“御林军”复没的遗迹:人骨、马骨、汤姆枪弹壳、蒋军领章和帽徽……。刘文龙少校还看到一个宜兴泥壶嘴,他笑着说,这很可能是当年蒋军飞机空投的“礼物”。
在我们走过的马蹄形地区内,和蒋军复没遗迹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漫山遍野的鱼鳞坑、截水沟、蓄水池像一道道的防线将孟良崮和其它山峰团团围住,远远看去,它又像古代武士身上披的鳞甲。这些新工程排列有序,整齐美观。在山沟,新修的拦沙坝和谷坊,大都用巨石砌成,坝墙厚约一公尺,坡度适宜,不是特大洪水,休想动它一下。
我们边走边谈,谈到这一带山地的水土流失情况。中共沂南县委办公室郭淑吉主任说,据六、七十岁的老人回忆,这一带的山上本来是有树木、长庄稼的。从岱庄到孟良崮的沙河,数十年前只一、二十公尺宽,而现在它已有四百多公尺宽了。解放以来,当地人民群众对治理孟良崮山区,曾付出了巨大的劳动。1952年在孟良崮主峰西面种植的二千多亩松树,现在已有一人多高,一片青翠。但是,由于山区人力不足,要靠他们自己的力量来根本治理,是有许多困难的。
今年3月间,山东省召开了全省山区建设会议,会上确定由部队包治孟良崮。他们接受任务后,全军上下都把治理孟良崮当作第二次孟良崮战役。在向孟良崮进军的誓师大会上以及以后的实际行动中,全体官兵都表示要以老大哥部队歼灭蒋家“御林军”七十四师的精神,向大自然作战,征服孟良崮。
在整个治山战斗中,各级指挥员也像战时指挥作战一样,把指挥所设在山上。工程一开始,指挥所就提出号召:全体军官苦战三天,成为治山技术员;全体士兵苦战七天,成为治山能手。所有军官在劳动中也都以身作则,某连连长王安平率领的五人突击组,曾在工程最后的一天,创造了每人平均出土五七·八立方的最高纪录,超过民工劳动效率的七倍以上。某部指挥连连长敬永褐率领十一个战士,在三天内修起可蓄水一百五十多方的谷坊两座。
在军官的模范行动带动下,广大士兵的劳动热情更加高涨。某部九十五名轻病号坚持参加施工,他们说:“当年老大哥攻打孟良崮时轻伤不下火线,今天我们建设孟良崮要轻病不下山”。
在工程的最后几天,孟良崮的主峰上到处响起铿锵的锤钎冲击声和连珠般的排炮声,像是当年对蒋军发起总攻一样。这是包治孟良崮主峰的某部一、二连为开山采石而放的连珠炮。他们用炸裂的二千多立方石料和遗留在山上的当年蒋军修工事的石头,筑起两道围山缓水拦沙墙;他们还在孟良崮主峰的四周修上有阶梯的道路。
在清明节那天,所有部队在开始施工前,分别以连为单位列队面向孟良崮主峰,向为歼灭蒋军而英勇牺牲的先烈们致哀。他们宣誓:要学习先烈们为民除害的精神,使孟良崮这穷山恶水变为青山绿水,使灾祸之根变为幸福之根。
这次孟良崮战役也像历次战役一样,是得到地方政府和广大人民热情支援的。沂南人民听说部队要去治山,早在3月下旬就突击几个晚上加宽道路;在部队出发的那天,自青驼寺向北长达七十里的沿途村庄的墙上和树上,都贴了欢迎标语;许多村庄设有茶水站,大爷大娘仍像过去支援前线一样为部队倒茶倒水;部队到达岱庄时,受到近千群众的冒雨欢迎。
解放军在第二次孟良崮战役中,以忘我的劳动,在短短十三天半内付出五万九千多个劳动日,在万亩荒山上依据不同地形修建了完整的防洪拦沙体系,共挖鱼鳞坑、截水沟、水平沟、截水槽九万一千九百六十个,筑塘坝、谷坊六千六百四十一个,整理倒坡梯田二千零六十三块,完成土方二十一万三千三百三十六又二分之一立方,给全山东人民特别是沂蒙山区人民治山增加了无限信心。沂南县人民决心在汛期前完成全县三十五万亩治山的任务。孟良崮上由解放军官兵挖成的部分鱼鳞坑和经过整理的倒坡梯田内,当地人民已播下树种和其它种子,他们决心把英雄的孟良崮变成花果山,把这一带的梯田、峪田变成米粮川,让英雄们辛勤劳动过的土地结出丰硕的果实。
  (附图片)
解放军挖成的鱼鳞坑布满了孟良崮的山麓。左上图是指挥员在评比检查,鉴定工程质量。 吴云龙、王俊文摄(新华社稿)


第4版()
专栏:资料

  孟良崮战役
从1947年3月起,国民党军队在人民解放军的重重打击之下,被迫放弃全面进攻,改取重点进攻。东面集中四十五万兵力进犯山东,西面集中二十三万兵力进犯陕北。5月11日,国民党军队集结十五个整编师近三十万人由临沂泰安一线,分三路北犯,企图把我军的主力消灭在沂蒙山区,或者压迫我军退至胶东狭窄地区。就在这时,我军以迅雷之势将敌人进攻的主力整编七十四师包围于蒙阴东南的孟良崮地区。从5月13日到16日经过四天激战,将国民党的头等精锐部队、全部美械装备、号称“御林军”的整编七十四师三万二千多人全部、彻底、干净地加以歼灭。该师师长张灵甫被击毙。当我围歼七十四师的时候,蒋介石曾亲自勒令其他各路蒋军拼死增援,但均被我军阻击不得前进。七十四师被歼后,进犯沂蒙山区的国民党军即全线溃退。孟良崮战役对国民党军在山东的重点进攻是一个粉碎性的打击,当时华东权威军事评论家评论这一战役说:“孟良崮战斗的胜利,标志着华东战局的开始转变,敌人将被迫停止其冒险进攻,敌人将转而处于被动,人民解放军将从此开始夺得战争主动权,将以坚忍的毅力,循艰巨的道路,逐次歼灭当面的敌人,争取全面反攻的到来。”
  (附图片)
十一年前的5月中旬,华东人民解放军向孟良崮前线挺进。
(解放军画报社供稿)


第4版()
专栏:

  劳动光荣 蔚然成风
  北京十三陵水库工地一角 本报记者 傅军摄


第4版()
专栏:

“我也去义务劳动了”
5月10日,北京许多街巷锣鼓喧天,第一批五千多名下乡参加义务劳动的街道居民出发了。其中有住在北京西总布胡同二十九号的家庭妇女丁葆琳,当她听到街道干部号召城市居民志愿到农村去义务劳动后,她想:农民兄弟有很多人都去修十三陵水库了,正缺人手,应该去帮助他们。再说下乡去劳动,这是光荣的事情。
她的请求被批准了。可是在出发那天,突然接到在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义务劳动的爱人的信。信里说他今天就要回家,要她给准备晚饭和换洗的衣服。要是在往常,她一定是照办不误,这一天她就没有理会,还是同邻居们一起出发到先进农业社去。只不过在临行前,给爱人留了个纸条:“……我也去义务劳动了!你想不到吧?我没到农村劳动过,这是个好机会,我不能放弃……回来咱们比比手看,看谁劳动得好!”
(雷润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