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58-05-14

1958-05-14新闻联播 文字版

社会主义是天堂,缺少技术不能上!——歌唱农业技术革命的民歌选辑

第8版()<br/>专栏:<br/><br/>  社会主义是天堂,缺少技术不能上!<br/>  ——歌唱农业技术革命的民歌选辑<br/>  技术改革加劲干<br/> 社会主义是天堂,<br/> 缺少技术不能上。<br/> 为了全面大跃进,<br/> 个个必须动脑筋。<br/> 超卫星越火箭,<br/> 技术改革加劲干。<br/> (河南长葛)<br/> 万人大会轰连天,<br/> 技术革命五八年,<br/> 保守思想焚烧掉,<br/> 技术革新定实现。<br/> (湖北红安)<br/> 尚儒乡的程立均,<br/> 生产跃进好干劲,<br/> 脚上疮口茶杯大,<br/> 肿得让人看了怕。<br/> 叫说县里开技术会,<br/> 一步一跛来县城,<br/> 别人劝他不要去,<br/> 他说:“不懂技术更痛心。”<br/> (湖北红安)<br/> 抽水机,轮子转,<br/> 抽出水来一棚伞,<br/> 能浇地能灌田,<br/> 龙王气的白瞪眼。<br/> (河南禹县)<br/> 夜校改为技术校,<br/> 天天推广好经验,<br/> 党团员带头干,<br/> 搞不好改革非好汉。<br/> 脑子使破心想烂,<br/> 改革工作赛过电。<br/> (河南鲁山)<br/>  一人献一计<br/> 一人献一计,<br/> 三人改工具。<br/> 七天改完磨,<br/> 二十天改完防霜器。<br/> (河南新郑)<br/> 找诸葛,去访将,<br/> 咱乡坚决变个样。<br/> 书记动手,木匠当先,<br/> 机械化保证能实现。<br/> (河南长葛)<br/> 打破陈规老经验,<br/> 干劲、技术要占全,<br/> 光干不学新技术,<br/> 好比上县把路弯。<br/> (陕西高陵)<br/> 脑子想,手磨烂,<br/> 为发明,忘吃饭,<br/> 失败了,重新干,<br/> 成功了,不自满。<br/> (河南长葛)<br/> 机器开动轰轰响,<br/> 制出新茶味芬香,<br/> 从前用手多疲累,<br/> 如今既快又舒畅。<br/> 水利机器来制茶,<br/> 老幼无人不称夸,<br/> 技术工人是哪个?<br/> 就是社员王春花。<br/> (福建福安)<br/>  改良工具家家忙<br/> 翁翁响,叮叮噹!<br/> 改良工具家家忙,<br/> 户户变成小工厂,<br/> 人人赛过诸葛亮。<br/> (河南临汝)<br/> 谁说人力难胜天,<br/> 铁龙抽水上山巅,<br/> 高坡旱地装满水,<br/> 笑的太阳空发癫。<br/> (贵州天柱)<br/> 农业技术大革命,<br/> 发明创造干的欢,<br/> 又改犁,又改车,<br/> 新式农具几百件。<br/> 最有效的是手摇磨,<br/> 又省劳力又简单,<br/> 一天磨面六百多,<br/> 两天磨面一千三。<br/> 群众叫它小钢磨,<br/> 人人看见都喜欢。<br/> (河南长葛)<br/>  推广新农具<br/> 老式旧木犁,<br/> 耕不深来浪力气。<br/> 改装新式犁,<br/> 深耕五寸不希奇。<br/> (江苏常熟)<br/> 播种机器下了乡,<br/> 姬塬庄上闹嚷嚷。<br/> 铁链一转轮胎动,<br/> 籽种顺着漏斗奔,<br/> 十二漏斗齐沿了,<br/> 一次就耧几跷远,<br/> 老乡看罢都称赞,<br/> 靠它增产不费难。<br/> (陕西定边)<br/> 六队决心强,<br/> 积肥变了样,<br/> 连夜来动手,<br/> 工具大改良。<br/> 两只双轨道,<br/> 大家都表扬,<br/> 效率大提高,<br/> 增产有保障。<br/> (浙江海盐)<br/> 老犁用了几千年,<br/> 泥脚越犁越浅见,<br/> 新式犁儿犁进地,<br/> 老土翻转见青天。<br/> (贵州普安)<br/>  歌唱车子化<br/> 襄阳专区车子化,<br/> 万条扁担齐放下,<br/> 推着小车吱吱响,<br/> 男男女女把歌唱,<br/> 运输再不压肩膀,<br/>  人人感谢共产党。<br/> (湖北襄阳)<br/> 灯下筑路条条平,<br/> 村内家家造新车,<br/> 献钱,献料,献巧计,<br/> 两夜造车二百多。<br/> (广东潮安)<br/> 一乡实现车子化,<br/> 消息传闻千万家,<br/> 千乡百里传经验,<br/> 全县社社遍开花。<br/> (广东潮汕)

迷信打破了!

第8版()<br/>专栏:<br/><br/>  迷信打破了!<br/>  何继光<br/> 我们单位的负责同志报告说:“洛阳市除四害的成绩很大,四害已基本肃清。某些原来怀疑、认为在洛阳市不可能消灭四害的人,现在迷信打破了!”<br/> “迷信打破了!”这几个字对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它首先使我感到高兴,因为人民群众用行动和成绩,使得某些同志从迷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br/> 一提起迷信,总会想到那些烧香拜佛的人,他们对鬼神非常虔诚,认为鬼神有不可抗拒的魔力,能摆布人的命运。虽然,我们那些同志并不相信鬼神,从本质上来说,也根本不同,但是他们总认为困难有不可抗拒的魔力,能摆布革命工作。这种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片面的方法,是形而上学的方法。<br/> 主观片面,就是只看见一面,看不见另一面,只看见困难,看不见有利条件。往往还把困难夸大,见难而退;把有利条件缩得很小,丧失信心。他们宁可相信麻雀之类是顽强的,而不相信群众是有办法的。<br/> 形而上学,就是不能认识事物是发展的,用老眼光看新问题。他们认为,麻雀活了几千年,就是现在,在其他国家也还活着,怎么能够消灭呢,简直不能相信。<br/> 这些人的思想方法,有两个共同点:其一,是对人民群众的作用估计得非常不足。看不见提出消灭麻雀的不是旧朝代,而是在党领导下组织起来的、充满着“旋乾转坤”的英雄气概的中国人民。其二,是站在促退派的立场上。这些人对周围的成规习以为常,对新生事物看不顺眼,对跃进发生怀疑,对困难唉声叹气。<br/> 困难,就是矛盾。矛盾既然有产生的因素,也必然包含着解决的因素,我们正是要去寻求解决矛盾的因素,利用它克服困难。如果断定困难不可克服,岂不是就断定革命工作只能停滞在现在,不能向前发展了吗?有了这种思想,怎么能拿出勇气来克服重重困难建设共产主义呢?<br/> 俗语说:“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当一个人杵磨铁的时候,总有少数人摇着头表示不相信,甚至还说几句不好听的风凉话,但是,当一根绣花针摆在他眼前时,他大吃一惊,不得不相信了。发展我国的生产力,就是要靠我国人民苦干,拿出铁杵磨成针的精神。十五年赶上英国靠谁?靠人。技术革命靠谁?靠人。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在今天表现得正是生气勃勃,充满着大无畏的精神。<br/> 怎样克服“迷信”呢?办法虽很多,但我想最好的要算接触实际。通过亲身的体会,许多看起来办不到的事情,怎样在群众的热火朝天的干劲下,胜利地办到了!这就能使自己僵硬的思想起很大的变化,残余的迷信也就一定能打破。

我们喜欢“来信”栏

第8版()<br/>专栏:读者·作者·编者<br/><br/> 我们喜欢“来信”栏<br/> 人民日报最近开辟的“来信”栏,我们工人非常喜欢。每逢报上登出这一栏,大家都争着看。因为都是一、二百字的短文,内容多是与人民生活直接有关的一些具体问题,读起来又容易又感兴趣。又因为它真正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与要求。如5月5日登的“安定车站站长真关心人”,读后使人感到新社会人与人之间是多么亲切呀!同一天登的“火车头牌马蹄表爱睡觉”这个批评,人们看了很支持。我想上海公私合营远东造钟厂的同志看了之后,一定会改进产品质量。同时也能提醒别的厂子注意质量。<br/> 沈阳车站 杨成仁<br/> 4月28日人民日报三版刊登的“来信”专栏太适合我们的要求了。我们早就盼望人民日报多登工农群众的来信。可是像这多种多样、信中带有插图的“来信”专栏还是最近才出现的。这一天仅我们工厂大门外的报牌前,就围着许多工人看这个专栏,都称赞好。希望以后多登一些像这样的群众来信,多发表一些漫画。也希望采用一些群众的画,别总在几个画家身上去挤油。群众的漫画在我们厂里也不少。<br/> 长辛店铁路工厂 赵学勤

深为感动

第8版()<br/>专栏:读者·作者·编者<br/><br/> 深为感动<br/> 读了4月30日人民日报上“徐州——城镇社会福利工作的榜样”的报道和“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社论,我深为感动。<br/> “二万多贫民全部生产自给,许多贫民生活达到一般居民水平”,确是一个奇迹!“变消极的救济为积极的生产”,这是何等伟大的成就!<br/> 现在美国正遭到经济危机的袭击,失业半失业的已达到一千多万,而我国的徐州却传来了没有贫民的好消息,这个对比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多么优越!汉口读者 晚晴

多发表短小精悍的作品

第8版()<br/>专栏:读者·作者·编者<br/><br/> 多发表短小精悍的作品<br/> 老舍先生写的“访问杜勒斯”(载4月11日第八版)是一篇很好的相声,全文不到六百字,却生动、形象地揭穿了杜勒斯的蛮横无理、颠倒黑白、倒行逆施、坚决与人民为敌的反动本质。<br/> 相声的结尾特别妙:“你(指杜勒斯)越说再见就越快见不着你了!”“怎么见不着我了呢?”“你越问,我越不说!”讽刺深刻,语意深长。<br/> 我们非常喜欢这篇小相声。当然我们也同样欢迎其他形式的短小精悍、丰富多采的作品。<br/> 浙江师范学院 王良骅

把地名登详细些

第8版()<br/>专栏:读者·作者·编者<br/><br/> 把地名登详细些<br/> 人民日报刊登一些东西,时有不说清地名的毛病。比如5月1日第二版登的一篇“团结院更加团结”的文章,地址是“前门区裘家街棉花下四条三号院”这个就不完全清楚。哪地方的前门区?这个除了北京读者知道,别的地方的读者就不一定知道了。如果外地的居民或做街道工作的人们要想访问学习一下这个“团结院”,那就只得向人民日报查询了,这会带来许多麻烦和不便!人民日报不是地方报纸,希望今后能认真注意这个问题。<br/> 北京西外东小村 钟玉

“浮草日记”引人深思

第8版()<br/>专栏:<br/><br/>  “浮草日记”引人深思<br/>  凤子<br/> 凡是在旧社会剧团呆过的人,今天来看“浮草日记”,自然会有亲切之感。市川马五郎领导了一个人数不多的剧团。因为他热爱和忠实于艺术,在今天的日本,他和他的剧团同人就被逼得活不下去。要活下去,就得同资本家订城下之盟,接受被开除的演员幸之助回团演主角,出卖寄女给资本家,演大腿戏。为了爱戏,马五郎忍受了像乞丐一样地向资方讨口饭吃的生活;可是,要出卖艺术家的良心,马五郎宁可饿死,甚至剧团散伙,也绝不干。<br/> 马五郎和他的剧团所经历的一些生活,对中国观众说来也不是陌生的,中国舞台上也曾不同角度地反映过中国艺人在旧社会的生活,“名优之死”、“方珍珠”和马五郎,虽然他们所处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不尽相同,但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决定了他们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命运;在马五郎和他的剧团同人们的身上,我们更多的看到在旧社会挣扎和斗争过来的戏曲艺人和话剧工作者们的影子。<br/> “浮草日记”不只是暴露社会黑暗和反映今天日本歌舞伎艺人的生活真实,编剧和导演通过马五郎剧团提出了戏剧艺术为谁服务的问题,也解决了应该为谁服务这个问题。马五郎剧团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马五郎本人也病倒了,眼看这个团体只有解散的一条路了。他们来到工矿区,工人正在罢工,同是受压迫的歌舞伎演员们却对这样一个人吃人的阶级社会的本质毫无认识,反而责怪工人罢工是“没事找事”。可是,就在这个绝境里,工人们自己饿着肚子却给予马五郎剧团物质的和精神的支援,分出自己仅有的一点口粮。这一支援,使得马五郎剧团演员们苏生了。尤其是在工会组织下演出了一场动员工人家属坚持罢工的戏,一贯演古代传说中的英雄故事的歌舞伎,一变而要演出活生生的阶级斗争题材的现代戏,这是一个大的斗争,大的革命;可是艺术实践证明了一条真理:忠实地反映劳动人民斗争生活的戏,一定会受到劳动人民的热爱和欢迎的。马五郎说的好:“观众的欢呼,使我在台上感到我扮演的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时代不同了,人民的世纪里,劳动人民当然应该是今天舞台上的英雄,“浮草日记”的编导者明确地提出了艺术创造上的重要问题,这个问题提得如此有力,也就点出了“浮草日记”这部影片主题的积极性,我觉得这应该是本片最成功的一方面。也是值得我们深思、学习的。<br/> 作者真山美保女士来北京时曾匆匆会晤过,她向我提到过她这部作品,不想未看到她本人的演出而先看到这部影片了。山本萨夫先生的导演是我们熟悉的,影片的成功说明编剧导演在艺术创造上的合作无间,同时每一位演员在人物的刻划上也都有独到之处。

滹沱河畔(外一章)

第8版()<br/>专栏:<br/><br/>  滹沱河畔(外一章)<br/>  辰戈<br/> 滹沱河静静地流,她带着有趣的传说,却还带着英雄故事,从你面前缓缓地向东流。望着她那细细的发白的浪花,那往日可歌可泣的故事也向你涌来,掀起你胸中的浪涛。<br/> 时间流过去了。滹沱河水也打破陈规,向山上流去。黄壁庄东,一台锅驼机在抽河水上山。“猛干水利,引水上山,旱地全部变水田。粮食亩产八百,要摘皮棉九十三,山芋平均亩产四千。苦干水利两个月,享受万万年。”这条巨幅标语,由村北直贯村南。<br/> 快近黄昏了,许多妇女在扫得很净的村路上洒水。他们修水渠、植树、搞卫生,通宵苦战半个月了。村口上,成群的孩子围着彩牌楼,有几个孩子扶梯往彩牌上贴纸花。这搭的是“跃进门”。跃进门两面各有一付对联。一付是:“地厚万尺决心挖出水源,山高万丈也要引水上山。”另一幅是:“宁可多流十斤汗,不能少打一斤粮。”<br/> 黄昏了,山坡上,河堤边,到处都是军官,脱了上衣,汗流满面,为黄壁庄植树。一百二十人,抡起一百二十把开山镐,赶山锹,两个小时多一点,种了二千多棵树苗。等这些杨树苗长大了,夹在杏林间,又有一片新的丛林。当大家有说有笑荷锄归去的时候,星空正罩着马鞍山,它显得那么高大。那匹拖载着这巨大马鞍的战马,是否正在滹沱河饮水,待旭日初升,迎着朝霞向东方疾奔呢?<br/> 赵王台<br/> 村西二里路是赵王台。相传廉颇曾在此统帅几十万大军抵抗犬戎。台在哪儿?只有一堆黄土。台下的“八角琉璃井”,只见一堆乱石。“八角养鱼池”,成了八角形的一大片麦地,麦苗已长出来了。赵王台是当年城里的辉煌建筑,现在城已埋入地下,社员赶着牛在“城”上种田。真所谓“边风急兮城上寒,井径灭兮丘陵残。”帝王将相一代豪华,已一去不复返了。<br/> 村北的山沟里,成百的社员在挖黑泥。挖的挖,推车的推车,硬把黑泥垫在山坡上,要垫出一片麦地。社员有一种冲天的干劲,使古老的土地充满青春的气息。待收工回来,说着,笑着,唱着,穿过桃杏成林的村边,红日已向西山渐落。可村里墙壁上这首街头诗还能看得很清楚:<br/> “我们爱唱歌<br/> 唱罢合作化<br/> 又唱跃进歌<br/> 唱的水土不下山<br/> 唱的亩产千金多<br/> 唱的牛羊满山跑<br/> 唱的山沟变金窝<br/> 随着歌声渡黄河<br/> 塞上要唱江南歌”

有趣的数字

第8版()<br/>专栏:<br/><br/> 有趣的数字<br/> 人体内的全部细胞,约有五十种之多,总数则约有一千万万万个,其中最多的是脑神经系的,约有二十万万万个,血液有十五万万万个。

我遇到的几个人

第8版()<br/>专栏:<br/><br/>  我遇到的几个人<br/>  刘进举<br/> 王鹤亭老大爷<br/> 下放后,我跟他一起干活的时候多,他关心我,教我农活。我初一干活是楞劲,老大爷就告诉我:农活多着呢,长着呢,不是一天两早晨就完了,不能使楞劲。有重活或不好干的活,他先抢着干了,让我干轻活。一次,打盖薯炕的草帘子,他怕我手疼,不叫我摞,叫我给他递草把,我坚持要试试,结果,因为我不会使这股劲儿,不到两个钟头,手就出了泡,大爷就像疼他自个一样难受,无论如何再也不叫我摞了。干活也是掰着手教我,打草帘子时,把怎样摞麻经,怎样递草,甚至连每一个工序的节骨眼都耐心地教给我。就这样,十天的工夫,教会了我捣粪、送粪、种地拉滚子、上薯炕等七、八种农活。真是个好老大爷!<br/> 刘大嫂<br/> 我住在刘大嫂家里。参加劳动的第二天,下地去打圪拉,刘大嫂知道我准渴,上午十点多钟,就叫他女儿拿一杯开水给我送去了。又一次,我到乡去开会,大嫂怕我饿,非叫我带饭不可。我以为半天就能开完会,没带去。没想到,会一直开到下午十点多钟。刚过午,大嫂又叫他女儿把蒸好的白薯干给我送去了。回来大嫂对我说:下回可不能这样作了,出门一定得带饭去。<br/> 马大爷<br/> 我到离家十五里地的北山去造林。造完了,和另外两个下放的同志走山道回来。这个山道确实不好走,得翻四道岭,还都是崎岖小道。我们过一道岭,又过一道岭,不知道走那条道对了。正着急,发现山脚下一个小村庄——小河庄,有五个老乡在打薯炕,就上前打听了一下。我们上岭走了,这五位老乡还在望着我们。我们走上山头,他们在后面高声喊着:往上走就有明道!走正南去的道!我们听不清,一位五十多岁的马老大爷,就跑上山头,指给了我们道,还一定要送我们到家,我们走了,老大爷还在山顶上看着我们。

橡胶和它的弹性

第8版()<br/>专栏:小常识<br/><br/>  橡胶和它的弹性<br/>  夏露<br/> 公元1700百年左右,有一群法国的地质学家到了南美洲,其中有一位名叫康达明的,发现当地的土人把布用一种树的树汁处理后就可以防水;把用粘土做好的模型上涂上一层层这种树汁后,就可以做出许多器皿来。这种树,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橡胶树。<br/> 橡胶树汁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橡胶乳。它是橡胶、蛋白质、醣类等混合物在水中的乳状液。如果把布或粘土作的模型放在橡胶乳中浸一下,然后放在太阳下晒,乳的水份跑走后就变成一层很薄的膜,这样多次重复处理后,就可以留下一层比较厚的橡胶层了。当时土人所以能够用橡胶乳制造防水布和各种粗糙而简陋的橡胶器皿,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如果在橡胶乳中加入醋酸,橡胶就沉淀下来,再经过干燥、烟熏,就成为天然的生橡胶。<br/> 天然橡胶是由异戊二烯(由碳原子和氢原子结合成的一种不饱和化合物)按一定方式结合成的大分子所组成。在橡胶中,这种大分子是卷曲着的,或者相互纠缠在一起,所以当我们用力拉它时,这些分子就伸长,松手时,这些分子又收缩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就是橡胶的弹性。由于橡胶具有这种性能,所以它可以用来制造橡皮衣、胶鞋、飞机和汽车的轮胎……等。它的用途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交通、电讯、国防工业的各个部门。<br/> 生橡胶遇到油类就发胀,在比较高的温度下就发粘,在比较低的温度下却又失去弹性而变硬,同时容易受日光和空气中氧气的作用而变质老化。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把硫和生橡胶混在一起加热处理后,对于油类、温度、日光以及氧气的抵抗力都大大地增强了,这就是橡胶的硫化。<br/> 天然橡胶的产量毕竟有限,目前人们已经能够利用酒精、电石、石油废气和煤焦油作原料,合成各种各样的人造橡胶,使它们各具独特的用处。<br/> 人造橡胶中有的比天然橡胶还不容易透气,适于做气球和内胎;有的特别耐化学药品,既不怕酸也不怕碱,适于制造化学工厂中的运输带和贮槽的衬里;有的绝缘性能比天然橡胶好,更适合于制造电线、电缆的包皮和其他的绝缘材料;有的在高温和很低的温度下,都保持它的弹性,适于制造耐高温和低温的橡胶制品。

静物写生(图片)

第8版()<br/>专栏:<br/><br/>  静物写生 〔油画〕 刘自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