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5月14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上海里弄经过整风洗礼
  关心集体开始形成风气
本报上海13日电 记者鲁影报道:两个月的整风教育,在上海百万里弄居民中起了移风易俗的巨大作用,出现了热爱集体的新风气。在邑庙区露香园路敦顺里三号住着大小三十五口,整风使这幢一楼一底的七户人家日益亲密起来。居民中,除了后楼有人生肺病,独自烧饭以外,其余六家为了节省燃料合用三只煤炉。这幢楼没有专门厨房,住在二层櫊楼的居民徐嘉才愿意把自己租下来的前客堂作公用厨房,并兼作公用的过道、会客室。徐嘉才夫妻出去做工,居民小组长屠桂珍便替他们义务照顾孩子,等到孩子的父母放工回家,他的饭和菜都已烧好了。屠桂珍还担任里弄治保主任,里弄中工作一多,要忙到深更半夜,等她回家要洗自己的衣服时,三回倒有两回被住在前楼的居民华静芳拿去洗了。华静芳外出帮人家家务劳动,她的孩子、饭食不用发愁,同样也有徐三妹等邻居会主动照顾她。居民陈锡根的妻子年轻,参加劳动后工人阶级思想还没有树立,怀孕不到六个月就借故请假到别的工厂作临时工赚外快,同屋人一方面向他的组织上反映,对她进行教育,同时在她怀孕期间,帮她倒马桶洗尿布,这样从生活到思想上的耐心帮助,终于打动了这位年轻女工的心,使她初步认识了错误。这七家居民就是这样你帮我我帮你地生活在一起。
在工厂集中的普陀区、瞿家廊、朱家湾和平新村等许多工人居住的里弄中,每天有数百面小红旗挂在屋上或门前,旗上写着“夜班,静”的字样。这是居民们为使住在这里的夜班工人睡眠充足,保证生产而采取的一项措施。孩子们看到红旗就到别处去玩,流动摊贩看到红旗也都低声叫喊而过,使人多声杂的棚户地区显得格外安静。这种动人的事例是很多很多的。过去有些棚户居民对环境卫生采取你推我不管的态度,现在,他们看到泥泞的弄道和堵塞的阴沟,不再单纯依赖政府解决,而是自告奋勇地组织起来,共同出钱出力把它修好。过去很多家庭主妇为生活琐事争吵,甚至结下“深怨宿恨”,谁都不肯公开认错,现在,她们也变得虚心了,而且写大字报引火烧身,开团结会,登门拜访,主动消除隔阂。一些多年不理睬的邻居,经过诚恳的自我检讨和相互批评,关系有了显著的改进。
里弄居民中的新风气,是经过大鸣大放大辩论以后出现的。在里弄整风的初期,广大居民是偏重于从个人经济利益出发来考虑集体事务的。特别是对粮食供应和劳动就业两大问题的认识很不足。在辩论粮食定量问题时,对自私忘公的思想进行了严肃的批判以后,居民们才感到,里弄居民浪费粮食、影响工农团结、危害国家利益的现象,必须迅速纠正。在劳动就业问题上居民们辩论得相当热烈。帮助有些人克服了轻视家务劳动、嫌工资低不愿就业等错误思想。数千个长期在上海待机就业和没有固定职业的临时户口,在大多数居民说服教育下,心情舒畅地回乡生产。当前,上海里弄整风已掀起了一个以宣传六好(爱国、爱党、政治思想好,生产、工作学习好,勤俭持家清洁卫生好,扶养老人、教育子女好,团结友爱、互相合作好,社会主义道德风气好)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自我教育热潮。家家订“六好”公约,人人竞做“六好”积极分子。


第4版()
专栏:

  上海邑庙区义安里居住着六户人家,过去常争吵不和,整风后团结得如一家人。这是郭楚修把热饭送到刚出产院无人照顾的程美花手里。 霍生联摄 (新华社传真照片)


第4版()
专栏:

  老人之老 幼人之幼
北京横街居民亲密团结克己互助
本报讯 记者缪宜勤报道:在北京市东四区横街一带,“一家有事,全院帮忙,一院有事,全街帮忙”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正在代替过去的“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自私自利思想。
我走进横街三十八号,这一个整风后被人们誉为“团结院”的大杂院,在整风以前,许多老太太、老大爷都不大清楚同院住的是些什么人,吵嘴更是家常便饭;现在,岂止是和睦共处,简直是患难与共了。有一个叫张德贵的老人,八十多岁了,虽然有一个女儿,可是体弱多病,不能照顾他,他等于无依无靠。过去因为没有人给他缝缝补补,常常到了寒冬腊月,还是衣单被薄。经过整风,这一位老人的困难变成了大家的困难。去年,严冬还没有来临,同院的岳雅清老太太想起给自己的亲人缝制棉衣的时候,就想起了这位老人。她怕老人年老体弱,受不了病,就丢下自己亲人的棉衣,先给老人起早带晚缝制了一套棉衣。当岳雅清老太太拿着又软又暖的新棉衣送到张德贵面前时,这一位多少年来没有掉过泪的老人,曾感动得老泪纵横。在张淑芳老太太家里,我看见她的儿媳正在亲热地、小心地拍着一个胖娃娃睡觉。我想:这必是张淑芳的孙子无疑了,就问她:你的孙子多大了,谁知她说:这是邻居张文清老太太的孙子。张文清的姑娘去年调到边疆去工作,这个孩子带去不方便,就寄在妈妈这里。谁知妈妈今年春天三天两天闹病,没法照顾孩子,院里大伙儿都帮助她带。正说话间,张文清进来了,她听见我们正谈论孩子,连忙抢着说:咱院所有的人都成了这孩子的义务保姆啦!平时,只要孩子一哭,立即有许多人来抢着抱。
不仅在大杂院“亲如一家”,许多单门独户的居民也结成了深厚的友谊。横街十九号只有崔毅一家,上礼拜天,崔去参加义务劳动,当时居民委员会考虑到她有两个七、八岁的孩子,劝她不要去,可她一定要去,她说:孩子大了,自己可以去参加劳动锻炼,就是孩子吃饭要照应一下,不过,一想起整风后大家互相关心的劲儿,就完全放心了。果然不出她所料,她去以后,左邻右舍每天轮流帮孩子烧饭,十二号那天,正当我去访问,恰巧二十号的张大妈在给孩子蒸窝窝头,熬稀饭、炒韭菜。这一个礼拜天,二十一号的陈正心带着自己的孩子上大街玩,就把这两个孩子也捎上了。难怪横街三十八号一个年近六十的老大娘会说出这样的话:过去谁也不管谁,谁也埋怨谁,现在,谁也离不了谁,谁也怕委屈了谁。她还说她在这里住了近三十年了,现在才真正感到这个大杂院可爱,感到这个大杂院里的人可爱。
  (附图片)
苗地 赵志芳插图


第4版()
专栏:在各地报纸上

  在各地报纸上
牡丹花开五月天
甘肃日报在5月10日以一版整版地位报道定西专区召开的技术革命促进大会。版面上有诗人李季为大会写的“牡丹花开五月天”的诗,有诗人闻捷和画家耿汉等为大会作的组诗与画,还有题为“技术革命的车子开动了”的社论,向英雄的定西人民祝贺。新闻报道了大会情况,这次会包括各行各业的三千人的创造大军,带来了向科学技术进军的累累果实。大会的开法生动活泼,边展览、边改进、边看、边学、边研究、边推广,现场参观,就地评比,钻研实物,交流经验。大会充满着共产主义风格和征服大自然的英雄气魄。在大会的头八天内,就创造了七千三百六十四件新工具,大大超过了展览的数目。报道内容,鼓舞人心,诗画相映,版面也很活泼。
四十万篇
12日,新华日报三版头条描绘了常熟县群众业余创作空前繁荣的景象。在整个冬春生产运动中,这个县的群众就创作了口号诗、快板、小调、顺口溜、说唱和小说等共约四十万篇。这些作品都是结合当前工作和群众思想的,为生产大跃进立下了很大功劳。如去冬白茆乡群众对敲冰积肥有畏难情绪,开路先锋突击队就创作了“冰冻冰冻,我们是先锋,和你比比,谁是英雄”等作品,鼓励群众前进。中共常熟县委对繁荣群众创作很重视,除负责同志亲自动手编写外,还督促各乡党委和县文化馆大力收集、推广,并选择优秀作品编印成册。各乡干部也把群众的创作编成识字课本。如辛庄乡识字课本第一课就是:“辛庄乡,好地方,乡里社里规划忙。今年农村大跃进,千担肥料千斤粮,三万生猪一万羊,除四害,扫文盲,绿树成荫鱼满塘,辛庄乡是好地方。”
不能再等了
江西省人民委员会最近召开行政会议,专门讨论了创办江西大学、江西工学院、江西财经学院的问题。在这个会议上有力地批判了“条件差”、“有困难”的论调。方志纯副省长说:等条件已等了八年,不能再等了,条件是创造出来的,困难总是有的,在各兄弟学校的帮助下是可以克服的。到会的同志也一致认为,生产的跃进离不开文化和科学的跃进。现已决定从今年开始创办这三所高等学校,并分别组织了筹建委员会。10日江西日报的一版上刊登了这个振奋全省人心的决定。
利用水力建万能厂
11日湖南日报的一版上有一组引人注意的专栏,在专栏内刊登着三个县利用水力兴建万能工厂的创举。隆回县造端社利用水力带动轧花、弹花、碾米、榨油等机械的工厂,已投入生产。每天可以磨粉五百斤,轧花两百斤,弹花一百多斤。桂东县鳌山乡和新田县东门桥乡,正在兴建以水力为动力的农副业加工厂和万能工厂。这些工厂建成后,有的能带动十五种以上的机械,有的不仅做加工活,还要进行鼓风熔铁、制造颗粒肥料的生产。


第4版()
专栏:

  浙江玉环县二千多渔民集会
  控诉日本渔轮的暴行
新华社杭州13日电 浙江省玉环县渔民两千多人在11日举行集会,愤怒抗议日本渔轮违反中日渔业协定,侵入禁渔区破坏我渔业生产,并且淹死我渔民徐顺来的野蛮暴行。
有二十多名渔民在会上揭发了近年来日本渔轮一再违反中日渔业协定,进入我禁渔区,威胁我渔业生产和渔民安全的事实。从1957年到1958年5月1日为止,这里的渔民被日本渔轮破坏的绲就有六千八百篮,损失渔产六千八百担,价值人民币十四万九千多元;此外还毁坏我渔民定置的张网十三张和网筐七百八十对等许多生产工具。
同徐顺来在一条小钓船上的渔民郭阿才在会上详细地叙述了5月1日他们的小钓船被日本渔轮“有明丸”有意撞击和徐顺来被害淹死的经过。他说,当徐顺来落水以后,“有明丸”不但不抢救,而且故意顶住小钓船倒退了五十多步,使小钓船不能及时赶去抢救。徐顺来的尸体被捞起来以后,日本渔轮竟又追过来企图撞沉小钓船消灭罪证。郭阿才的叙述引起了到会渔民的无比愤慨,他们指出,日本渔轮的这种海盗行为是不能容忍的,日本渔轮必须赔偿我方的一切损失,并且对这一暴行负全部责任。徐顺来的妻子王仙桃也在会上控诉了日本渔轮的暴行。
会上还展览了日本渔轮的罪证——被撞坏的小钓船和死难渔民徐顺来的照片。


第4版()
专栏:

  朝人民代表团到长春访问
在铁岭曾访问朝鲜初等技术学院
据新华社铁岭13日电 朝鲜人民访华代表团今天由内务部副部长王一夫、辽宁省副省长张雪轩陪同,从沈阳到铁岭进行参观访问。
上午九时多,代表团在铁岭车站受到了中共铁岭县委书记李庆芳、副县长王文成和干部、学生以及朝鲜初等技术学院的战灾孤儿共一千二百多人的热烈欢迎。
设在铁岭的朝鲜初等技术学院为代表团举行了欢迎大会。学院的教务副院长李亨权代表全院师生热烈欢迎来自自己祖国的代表,并且向代表团汇报了学院几年来的工作和孤儿们的学习情况。许贞琡团长在会上向孤儿们介绍了朝鲜几年来农村的变化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并且勉励孤儿们在即将离开中国之前更多地学习中国农业生产的技术和经验。在欢迎会上还举行了受勋仪式,许贞琡团长把三级国旗勋章和功劳章戴在学院的中国职工朴永昌等五人的胸前。
会后,朝鲜贵宾们参观了孤儿的宿舍、教室和饭厅。午后,贵宾们参观了中朝儿童建造在风景区龙首山上的中朝友谊林。
下午四时多,朝鲜贵宾们离开铁岭去吉林省访问。
据新华社长春13日电 朝鲜人民访华代表团由我国内务部副部长王一夫陪同,今夜乘车来到长春访问。
  (附图片)
在我国抚育成长的朝鲜战灾孤儿热烈地欢迎来自祖国的亲人——许贞琡团长。新华社记者 牛畏予摄


第4版()
专栏:

  武汉街道整风后
干部作风大转变 居民觉悟更提高
本报武汉13日电 经过整风运动,武汉市街道广大基层干部和成百万居民已经建立了一种崭新的关系,这就是全体干部为群众服务的观点进一步加强,广大居民的社会主义觉悟进一步提高。
武汉市各街道居民群众在整风中,对街道干部、人民警察以及服务性部门的工作作风和经营作风贴了二百十一万多张大字报,提出二百四十多万条意见。有关单位对这些意见都认真地进行了研究并迅速改进了工作和作风。
江汉区积庆里街的街办事处和派出所过去是不到时间不办公。现在接受居民的批评,改为早来早办,晚来晚办,吃饭时间来了搁下饭碗来办;在开会和休息时间里,也有人值班;夜里的值班人员就睡在大门口,人来了一喊就醒,立即办理。过去居民来办户口站在派出所专门设的那个小小洞口外边,居民批评说:“小洞口外边办户口,见手不见人,真是衙门。”现在,他们拆去了小洞口,让办户口的人到屋里坐着办。
街道服务部门也纷纷改进经营作风。礄口、江汉、武昌等区的许多粮店都接受居民意见,改变了三不卖(不到时间不卖,中午不卖,星期天不卖)的情况,采取人歇营业不歇的办法,开放夜市,中午和星期天也照常营业。并提出“街道里巷作买卖,家家户户有柜台”的口号。
各街道居民通过整风辩论,普遍提高了社会主义觉悟,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协助政府加强治安管理,并自觉贯彻勤俭持家的方针。武昌民主路街居民在4月份进行了关于治安问题的辩论以后,有一百五十人主动坦白了自己随便拿公家东西,占公家小便宜的行为。居民们帮助公安部门破获刑事案件三十九起,揭发刑事犯四十七人。这个街道的救济户和一些生活困难的人还组织了一个劳动服务站,替人们洗衣、缝补衣服,织毛线和做零工、临时保姆等,她们一个人每月可收入二十多元。现在,一些参加了劳动服务站的救济户已经全部不要国家的救济费了。(张碨)


第4版()
专栏:

天津月纬路街的家庭妇女,在整风运动中本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建立了“家务服务站”,这是服务小组的妇女们正在为单身职工拆补衣服。 新华社记者 梁一丁摄


第4版()
专栏:

  “瞧,咱们两个小家伙不打架了!”
  “妈,瞧你们也不打架了!”
韦启 美


第4版()
专栏:

  新人物 新思想 新风尚
  戒指的故事
上海市立第四女子中学学生徐兰君,家里有父母姐妹四人,生活并不富裕。有一天徐兰君放学回家,在房前同里弄青年一起栽树的时候,忽然在泥土中看到一个金晃晃的东西,原来是一只鸭蛋形的金戒指。徐兰君当时曾为这个意外的收获而高兴起来,她把戒指擦干净,准备留在自己身边。晚上,徐兰君的姐姐(共青团员)知道妹妹拾到一只戒指,就对她说,“你是少先队员,拾到东西要交还失主。”母亲也对她说:“现在是新社会,整风以后人人思想更好了,我们再穷也不能把别人的东西留作自己用。”徐兰君一听,想到过去自己掉了钢笔非常难过,那么人家掉了戒指不是更要难过吗?自己小时候也曾把拾到的人民币交给民警,现在人大了,大家又在整风,更不能有这种坏行为,于是,她就把戒指托母亲交给民警处理。
第二天早晨,民警高祥拿着戒指在附近居民中访问,发现徐兰君的邻居周梅香在十二年前被孩子丢失的戒指同这只戒指完全一样。但当高祥把戒指还给工人家属周梅香时,她怎么也不肯要,说:“这是整风的功劳,应该把戒指献给国家。”由于民警再三说服,周梅香只好收下戒指。最后她同丈夫商量决定,又把戒指兑了现钱,全部用来购买了公债。这是她解放以来第一次买的公债。
赵宗莹的转变
进了北京横街三十二号院子,看见赵宗莹正在纳鞋底,身旁坐着三岁的女儿,脚上穿着崭新的紫红灯蕊绒单鞋,院子里一条长长的绳子上,晒着洗出不久的床单、衣服、孩子的尿布……。
做鞋子、洗衣服,对一个家庭妇女来说,本来是一件极为普通的事情,但对赵宗莹说来,却是整风后才开始的劳动。从前,赵宗莹每天睡觉要睡到快中午的时候才起床,一起来就给自己准备饭,每天不吃鱼就吃肉,还要吃小站米饭,饱吃一顿以后,下午还要睡觉。她嫌孩子吵,就把孩子委托邻居十三岁的李彬华看着,看两个钟头给一毛钱的工资,甚至孩子的尿布都雇别人洗,大的三分钱,小的二分钱。
街道大辩论开始了,大家天天讨论勤俭建国、勤俭持家,赵宗莹照样是吃饱饭蒙头大睡。邻居陈野萍是街道干部,也是她较好的朋友,就对她谈街道整风的情形,谈勤俭持家的道理。以后经陈野萍说服动员她去开会。院里的邻居逐渐和她讲起话来,大家决心帮助她改造,就一方面热情地帮她做点活,还不断地给她讲勤俭持家的重要。加上居民小组会讨论中给她的教育,她开始检查自己轻视劳动不劳而获的思想,并且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节约,慢慢从不借钱到有余钱。街房们看到她开始转变,不断鼓励她,她也感到人们看得起她了,逐渐有了改造自己的信心。在三天突击消灭麻雀的运动中,她的孩子正出麻疹,天不亮邻居听见她的孩子拼命地哭,走进房里却不见赵宗莹,后来才晓得她三点多钟就上房顶打麻雀去了。隔壁邻家的煤沫子老不清理,遇到刮风天,满院煤灰,她建议把煤沫子做成煤球,主人嫌麻烦,于是她便动起手来,不大会工夫,院里摆满了一摊煤球。
  妈妈的大字报
西安市西关介家巷三十一号贾瑞卿老太太听说贴大字报是帮助干部克服缺点的最有效的方法,就连续给她的儿子介未生贴了两张大字报。她给儿子贴大字报,不是嫌儿子不孝顺,也不是嫌儿子不好好做家里的事情,而是批评他“身为基层干部,经常不参加会议,对社会工作不积极,不联系群众……”。
介未生看了妈妈的大字报后,深受感动。他一方面为自己有这样一个母亲自豪;另一方面也为自己过去没有做好街巷工作而悔恨。他向群众作了检讨,并用大字报提出搞好今后工作的保证。最近,他每天不但帮助群众写大字报,还帮助普选工作队写选民榜。一天晚上,为了制订街巷居民倡议书,他一直工作到天快亮。当贾瑞卿老太太听到本巷群众表扬介未生工作积极时,她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多日来的心愿终于达到了。
  (附图片)
  苗地 插图


第4版()
专栏:

  双轮双铧犁是怎样推广的?
  中共贵州省江口县委书记 姚洪显
贵州省江口县已经基本上实现了新式农具化。全县推广了双轮双铧犁等新式农具四千四百六十三部(平均每四十六亩地就有一部新式农具),代替了九万多件旧式犁。过去提起双轮双铧犁,名誉臭得很,说它又重、又笨是一块废铁。一句话,就是在山区不能用。现在群众歌唱双轮双铧犁是:“过去双轮双铧犁壁上挂,旧式农具把田下,如今旧式农具高高挂,新式农具满田坝”。全县已有双轮双铧犁农具手九千三百三十九人(其中有女农具手五千四百五十二人),不仅男女青年会使用新式农具,许多的老年社员和少年也都能熟练地使用双轮双铧犁。
双轮双铧犁在江口县能够大量的推广使用起来,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55年,当四部双轮双铧犁第一次出现在江口县的时候,干部和群众中有保守思想的一些人,对这个新东西并不是欢迎的。坝盘乡大坳社的生产队长黄光友说:“双铧犁是磨牛磨人王,我一辈子也不愿见它。”有的青年技术队队员去牵牛犁田时,合作社只给一头瞎牛。县里开劳模会时,我们把新式农具奖给坝盘乡杨玉清互助组,他们拿回去后,农民们反而说:“啥奖励,冤花了我那二十多块!倒不如买点铧口还顶用哩!”这部新式农具在屋角里放了三年,连捆农具的稻草都没有解开。那时,到处叫喊“新式犁太重”,“不适合山区特点”,“不能下田”。个别地区干脆把它退回,或者卖掉。光是桃映区就将十部双铧犁折成铁拿去卖了。当我们拿着双铧犁正感到棘手的时候,省里供销合作社通知叫退双铧犁。文件里说什么由于我省地形复杂,很多田土的面积很小,同时在上半年的推广中,缺乏深入的调查了解,以致形成逐级分推,使新式农具未使用起来,因此,可以将已销售的双铧犁“退货”。面对着这种“上要退,下不使”,“上下夹攻”的局面,是顶住呢?是退回去呢?还是大力推广呢?这个问题就提到了县委会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了,于是便召开了一次县委会。参加这次县委会的共有十一个委员。当时决定不退,坚决表示要大力推广的有七人;其余四人思想不通,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有的同志说:“双铧犁就是不适合于高坡山区,干脆退了还好一点。”然而大部分的县委同志认为:这是先进与落后的斗争;双轮双铧犁的出现也和其它新事物的出现一样,总是会碰到许多阻碍的;要使群众相信双轮双铧犁的好处,关键就在于领导亲自动手,做出榜样,以实例教育群众。经过辩论,县委的思想基本上统一了,会议决定对双轮双铧犁的态度,不是“退”而是“推”。
我们采取的措施是:亲自带头下地学技术。选择了叫喊新式农具不能用的坝盘乡新江农业社作试验,组织了一个青年新式农具使用队。县委就依靠一部分积极的青年社员,进行了新旧农具对比的试验。青年新式农具使用队的队长田世魁,经过几天苦学以后,每天可以犁到五亩。但是其它社员不服“输”,他们选了五个老犁手和新式农具使用队的社员们比赛,看谁犁得深,犁得快。一天,社员杨福光、唐世贵等五个人,用五架旧式犁、五头牛,新式农具手田世魁一人用两头牛、一架双轮双铧犁,在同样的一坝田里进行比赛。结果田世魁一天犁了六亩,而那五个使用旧式犁的社员才犁了五亩。两者相比,新式农具要比旧式犁提高劳动效率五倍多。这一比,使大多数的群众高兴了,认识到新式农具的好处,那些有保守思想的人也就服输了。在新式农具使用队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学会了使用新式农具。
这次试验成功以后,县委更增加了推广的信心,肯定那种叫喊“新式农具不能推广”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决心采取革命的行动,坚决与一切保守思想作斗争,扫除安于现状的暮气,以活人活事具体事例,深刻地教育群众。
组织实地参观,让干部下田学习,这是打开推广新式农具局面的重要一关。1956年春天,以技术基础较好的坝盘乡为重点,组织该乡各个社的社干到全县的第一个新式农具使用队——新江社去参观和学习。在这次实地参观学习中,有四个县委委员、五个区委书记、二十五个支部书记和技术推广站的站长、重点合作社主任、团支部书记等六十六人,首先学会了使用双轮双铧犁。参观之后,通过他们以区乡为单位,举办了新式农具训练班。从此,恢复了双轮双铧犁的名誉。
区乡领导骨干虽然初步学会了使用双轮双铧犁,但是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思想情况还是复杂的。我们采取了评比和开展辩论的方法,来解决思想问题。在1957年县四级干部大会上,用桃映区和茶寨区作对比,开展辩论。桃映区有六个乡,共计六千三百五十二户,70%土地是平坝,论说,推广新式农具的工作应该顺利得多。但是由于区的负责人不重视,全区在1957年只推广各种新式农具六十一件,有十七个农业社去年还是新式农具的空白点。而高寒山区的茶寨区两个乡,一千八百八十户,由于他们解决了区、乡、社、队干部的思想问题,1957年全区就推广了新式农具三百三十五部。经过评比辩论,干部的思想解放了,于是桃映区就由原来的六十一部新式农具增加到一百部。
为了把新式农具普遍地使用起来,县委还总结推广了新江等社组织青年新式农具使用队的经验,实行了四固定一合理(耕牛、田土、人、农具固定,工分合理)。这就找到了推广新式农具的窍门,工作顺利地开展了。全县目前共组织了二百三十三个青年新式农具使用队。这个组织,在推广新式农具的过程中,起到了突击带头作用。
人们经过上述曲折的过程,感到双轮双铧犁很有味道,双轮双铧犁吃得开了。高坡山沟合作社都争着购买新式农具。去年秋收时,供销合作部门由铜仁县调来双铧犁七十九部、无轮一铧犁三百六十二部,德旺乡新式农具使用队一百六十七人牵起九十五头牛在公路边等,汽车一到,就把农具抬下来犁田。秋收后,全县使用新式农具犁的田就有五万一千亩。占小季耕地面积总数的32%。今年春耕中95%以上的田都是用新式农具犁的,一般都深耕到六、七寸。
使用新式农具能够使农业生产大发展,确保增产,这是江口县的干部和绝大部分农民从很多的对比中得出来的结论。去年新江社寨坝青年技术队,用双铧犁犁的三十六亩地,平均每亩收七百零五斤;用旧犁犁的九亩地,平均亩产只有五百零七斤。由于推广了新式农具,加上其他原因,粮食总产量和单产一年比一年提高。1956年全县使用新式农具的田土,占耕地面积的12.5%。这年粮食亩产达到四百七十斤,总产量比1955年增产13.8%。1957年使用新式农具的田土达到54%,比1956年增加91%,粮食亩产提高到六百一十二斤,总产量增加15%。因此大家对使用新式农具的好处信服了。
使用双轮双铧犁等新式农具的另一个好处,是犁得深,犁得快,工作效率高,节约劳力和畜力。由于新式农具的操作不吃力,现在越来越多的妇女、少年以及老年社员都学会了使用双铧犁。这样,就节约了大批的劳动力。往年春耕犁田季节到处是拉人拉牛,人力和畜力大感不足;今年70%的妇女使用了新式农具,不仅春耕中的人力和畜力紧张的问题解决了,而且腾出了三千九百八十五个男全劳动力,投入地方工业生产。
现在,广大农民在繁忙的春耕生产运动中,一边在进行着春耕生产,一边在积极创造和改良农具,形成了一个群众性的农具改革的高潮。这是技术革命的萌芽。目前生产要求与劳力不足的矛盾,绝不能单纯地采取加强劳动强度的办法来解决,关键问题在于由半机械走上机械化的道路。已经试验成功在全县范围内推广使用的有无轮双铧犁、木制无轮一铧、木轮双铧犁和耙田犁田两用双铧犁等农具和工具一百七十种,必须进一步改进提高和推广。
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贯彻执行党提出的多快好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江口县一定能够提前在三年内实现半机械化和机械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