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5月1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话说牛粪的身价
  何科明
自从最近发现牛粪可以喂猪以后,牛粪就从一般的肥料一跃而为一种饲料,从牛栏跃进到科学家化验室里了。这也是农村生产大跃进中的一个跃进。我们要多养猪,就得多找饲料,但是多养猪和饲料不足是有矛盾的,群众就千方百计地要解决这个矛盾。于是,终于发现了牛粪可以喂猪这个奇迹。
广东鹤山县普遍推广牛粪喂猪的经验,对我们有许多启发。这个经验对养猪和养牛的事业发生很大影响。养猪业和养牛业必然并肩前进。牛,可以耕田,肉可食,粪可肥田,皮可做皮鞋皮箱,骨可做肥料,也可做牙刷,角可做梳子也可刻印章,现在又发现牛粪可以喂猪。牛,简直一身都是宝。
这个经验也正说明农村里建设社会主义的无穷无尽的潜力和人民群众的伟大的智慧。牛粪,由群众的实践证明是猪的好饲料,现在由科学家给予科学上的评价,就使大家普遍推广更有信心和把握。这说明,科学知识和群众的经验结合起来是多么重要。科学工作只有深入群众才能开辟新的天地,才能发挥自己的力量,这证明科学工作者只有为工农服务,为生产服务,才有无限广阔的前途。农业大跃进揭开了技术革命的序幕,群众的智慧和科学工作者结合,就是技术革命的力量无穷无尽的源泉。有了这两种力量的结合会起高山可以让路,河水必须低头的移山倒海的作用。
类似牛粪可以喂猪的发现和创造,最近真如遍地开花:如利用粪便制造沼气发热发光;用药品加快猪的肥胖速度;打破碗花花可以消灭蚊蝇;野生植物可制酒、糖、油、粉、棉、纸、胶、麻;兴修水利也表现出惊人的气魄。技术改革,有千种万样的创造和妙计……这些事实,无不证明我国的农村很大,有很多宝贝正待我们去发现,有很多学问正待我们去钻研。对于下放到农村的知识分子说来,正是到了“用武之地”,红深专透是大有可为。问题就在于知识分子和科学工作者们自己了。如果还认为只有读大部头书,只有蹲在研究室里,才能“专”出名堂来,那就不仅仅是错误的思想,而且是十分愚蠢的。


第8版()
专栏:

  山区的春光
金近
板栗树变魔术
清明早已过去了,谷雨也过去了两三天,春天从淡绿色变成深绿色,从暖和转到大热,连迟迟不出叶芽的板栗树,也缀上点点新绿,这些叶芽好像有意逗人似的,只一夜工夫,就变成满树绿叶了,简直像魔术师变魔术一样快。桃树收起了鲜红的花朵,正在想办法结出更大更甜的桃子来,燕子姑娘最关心这件事,常常飞到树顶上去问,不知道桃树是怎样回答的;不过我们可以相信,桃树决不是一个懒汉,也不是一个笨蛋,你只要看她长得多健康,多灵巧,就会知道她是很有把握的。
秧苗上小学啦
我第一次看到秧苗的时候,还是钻在谷种子里面的一些白白的小嫩芽,那时候天气很冷,早晨山坡上、草屋上都铺满闪着银光的浓霜,生产队长披着一件厚棉袄,领我到一间小仓库去看早孵的谷种子,他从湿漉漉的谷箩里抓起一把来给我看,多有趣啊!就像刚出世的婴儿。过了几天,谷种子都撒到田里去了。一块块长方形的秧田坂,真像托儿所里的小床,这些谷种子就送到托儿所里去生活了。以后,每天傍晚我就碰到这个生产队长,他背着一支土枪,来来去去的守卫着秧田,不让贪嘴的麻雀来偷吃谷种子。现在秧苗有三寸多长了,它们又得分班啦,种到另外一块田里去,就是说,从托儿所里出来,去上小学。最大的秧苗真的上学啦,它们整整齐齐的排着队,站在水田里,一阵春风轻轻地吹过,它们点点头,知道春风是老师,应该行个礼。可是,还有很多很多要上小学的秧苗都等着呢,生产队长和队员们,要给它们分班,真是够忙啦。
茶树等不及了
冬天,茶树没有落过叶子,在山区里,它也是经得起风霜雨雪考验的。不过,冬天毕竟是冬天,茶树长不出嫩叶子来,老是黑簇簇的,等待春天快快到来。茶树一见到春天,高兴透了,马上吐出鲜嫩的叶芽来欢迎,这些小叶子长得真吃力,长了好些日子才露出一点点芽头。清明以后,有几天人们热得穿不住夹衫了,又下了一场大雨,第二天茶树添了很多新叶子,像葵花子那么点大,这些叶子还小着呢。谷雨到了,又下了场大雨,雷声轰隆轰隆的,这是今年第一场大雷雨,第二天早晨,山顶上还在放着白蒙蒙的雾气,溪水哗哗地流得很急,茶树的嫩叶子都长大了,又嫩又壮的新梗子也顶起来了。茶叶要采啦,谁来采呢?村子里的老妈妈们、姑娘们和小学生们,已经做好准备,就要上山来采,他们迟来半天都不行,茶树等得真着急,要是晚采一天,嫩叶子就老了。其实,社里的生产队长心里更焦急,他调动了队里所有的女劳动力,又叫小学生和老师帮忙,还不够,正好县里的中学生要到乡里来帮忙搞生产,社长高兴得跳起来,他在电话里说:“快来吧,最好今天就来!”
山上的茶树也在准备吐出第二批嫩叶子来,它们还要跟采茶的人比赛呢,到底是采的快还是长的快。
顽皮的竹笋
满山的青竹子都是那样,做了妈妈,什么也不管,因此弄得竹笋很顽皮,一忽儿这里窜出一个来,一忽儿那里又顶起一个来了。拗笋的社员们一面爬着没有路的竹山,一面把拗断的竹笋扔进一只大布兜里,不论雨下得多么大,他们不能后退,因为差半天工夫,竹笋就老得不能吃了,只能留下来做竹子。有经验的社员说,要是第一批长出来的竹笋不拗掉,以后长的竹笋就少了,你如果拗得越多,就长得越多,竹笋就是这样顽皮。
有名的天目笋干就出在这个地方,出在这个时候。县委书记说,这时候是个黄金时代,千万不要放松一步,只要稍稍放松一下,社里就要损失好多钱。
  紫云英姑娘,明年再见!
在这个山区里,人们叫紫云英只叫她的小名——花草,今年社员们谈起花草,连八十岁的老公公都觉得骄傲。他说,活了这么大年纪,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好的花草。乡总支书记跑到田里去,拔起一株用尺量量,哈!有三尺长,正好每亩收割九千斤,今年水稻大丰收的底子已经打好了,这是多好的肥料!你走过花草田,就能闻到一阵阵醉人的香味,紫云英穿着绿衣衫,顶着一朵朵又紫又白的小花。如果这些花草种在什么花园里,就不会长得这样粗壮。农民所以叫她花草,也就是承认她不是一种娇生惯养的花。
稻田要耕了,花草也变老了,小花朵谢了已经结成子,梗子红红的,再不割就不能做猪饲料啦。养猪队里人手少,五个人要割三十亩花草,算起来要一个月才能割完,那怎么行呢?花草田在十天里面都得耕掉,可是养猪队里有一百二十多头猪,每头猪一年要吃三千斤花草,要是买别种饲料来喂猪,那又要花好多钱。养猪队长正急得没办法的时候,老师带着三十多个少先队员来支援了,他们自己带来镰刀,跳到田里就割,嗖嗖嗖,割得真快啊。
紫云英姑娘,明年再见!明年你一定会长得更美丽,更粗壮,因为今年已经选了最好的种子,好好保存起来了。


第8版()
专栏:

  巧木匠
  俺乡十四庄,
  几个巧木匠,
  发明手摇磨、
  出面效率强,
  日磨五百斤,
  二人不用忙。
(河南 长葛)


第8版()
专栏:

  一诗一画
  朝朝拾粪亦寻常,
  上学归来又满筐。
  生长农家留本色,
  少先队里好儿郎。
左海 诗
   毓继明 骆永亮 郭振华 画
  (附图片)


第8版()
专栏:

  马克思搜集民歌
世界上有许多鉴赏民歌特点和自然美的人,我们伟大的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就是民间诗歌创作的最卓越的鉴赏家之一。当他还在大学上学时期,就已在搜集、研究、选择各族民歌中的优秀作品。他把许多民歌亲手抄在一本纪念册中。在纪念册上写着:“这些民歌是我从德国(全国各种方言)、西班牙、希腊、拉脱维亚、拉普兰、爱沙尼亚、阿尔巴尼亚等民歌选集中摘录下来的。”1839年,他把这本纪念册赠给了自己的未婚妻燕妮·维斯特法琳。
下面就是马克思搜集的一首民歌:
鸽子(罗马民歌)
蓝色鸽子,你飞向何方?
请缓缓飞到我的近旁,
给我丢下一支羽毛,
好让我写信给远方姑娘。
我用羽毛蘸上热血,
在信上刻划我的心。
这封信饱藏着诚挚的爱,
请你捎给我心上的人。
如果她甜睡还没醒来,
请留下信,悄悄飞开。
马克思搜集民歌的事例,正是我们今天的好榜样。我国民歌非常丰富,各地近来已经陆续收编成小册子。今后还应该更普遍地更多地创造民歌,搜集民歌,编印民歌。


第8版()
专栏:观众的话

  又是一出好的现代京剧
  蓝澍
看完了曲波同志的小说“林海雪原”,其中侦察英雄杨子荣深入匪窟,智擒匪首座山雕这一段,深深地吸引了我。当时便想,这要写成戏,可真是一出矛盾尖锐、富有戏剧性的好戏。后来听说被改编成了京戏,更觉得这一定不错。因为京剧的传统剧目中就有不少这一类的戏,而最近两出“白毛女”的演出,更可作为上演这种现代题材的京戏的借鉴。
果然,北京京剧团演出的“智擒惯匪座山雕”,获得了观众热烈的欢迎和赞扬。这出戏的改编和整个演出都较好地传达了原作的精神,鲜明地表现了人民解放军勇敢机智、战胜匪徒的乐观主义精神。改编本和小说的情节基本相同,个别地方的剪裁,也是为了独立成章,更加符合戏剧的要求。譬如这一小分队战士化装匪徒审问座山雕手下的一个小喽啰,不是杨子荣不露面,而是让他来做这一场戏,趁机考验他倒底能不能混过匪徒的耳目。这样,便为杨子荣后来深入匪穴,取得座山雕的信任里应外合攻破匪巢增加了信心。又如剧中给座山雕添了一个名叫一枝花的干女儿,写她一见杨子荣这个小伙子便想把他搞到手,因此处处为他说话;杨子荣则顺水推舟,利用了一枝花喜新厌旧的弱点,更好地在百鸡宴上布置“酒肉兵”。一枝花这个人物的存在和她这种行为也是合乎情理的。
整个戏的演出有唱、有做、有打,是京剧的味儿;几个主要的角色,如杨子荣、座山雕等都有几段好唱,更是京剧观众所期望的。值得提出来的是,饰演解放军的演员们所扮演的人民战士的形象,特别是侦察英雄杨子荣和年轻的指战员少剑波,给观众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人们并没有感到这是些穿军装、走方步、讲古话,不古不今的人。而这一点却是观众最担心的。
大跃进以来,首都戏剧园中鲜花盛开,京剧“白毛女”和“智擒惯匪座山雕”的相继演出,使这古老的京剧也放出新的光彩。这不仅显示了京剧界从保守思想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创造力量,也说明了爱好京剧的观众对于现代剧目的迫切要求。


第8版()
专栏:

  百药齐放
  郭沫若
39 牵牛花
  一大清早我们就奏起喇叭:
  “太阳出来了,快把干劲放大!”
  万只喇叭齐奏,雷霆都喑哑,
  吹起六亿人民如奔腾万马。
  倒海排山,不要怕把天弄垮,
  人们有补天能力就像女娲。
  天下既是劳动人民的天下,
  赶快建成社会主义的中华!
40月光花
  我们和牵牛花有不少相同之点,
  但牵牛花开在早晨,我们在晚间。
  乳白色的花朵放出些香味清淡,
  叶够肥润,藤善攀缘,可直上屋檐。
  科学家把我们嫁接在白薯上面,
  结出的白薯大如倭瓜,又多又甜。
  白薯本以产量丰富而受人称赞,
  咱们结了婚,保证着多产再多产。
41十里香
  我们是白色的单瓣野蔷薇,
  我们的香气随风可达十里。
  只野生在四川、云南的乡间,
  像往日的农民不受人重视。
  为什么不移植到别的省份,
  连川滇也不肯种在庭园里?
  如果栽培多,用来制造香水,
  岂不是经济而又非常名贵?
42 十姊妹
  我们是一种最普通的蔷薇,
  一簇十朵花,故叫作十姊妹。
  这可意味着团结就是力量,
  十个指头比一个指头有为。
  有时候量变可以引起质变,
  花小而多便可以增加壮美。
  我们是尽可能地开出繁花,
  使你会耽心,要把花架压碎。
43 月季花
  比起十姊妹来我们是在单干,
  我们的花型虽大却不能成团。
  即使月月季季都能开出花来,
  毫无香气也是个最大的缺点。
  假使把我们嫁接在十姊妹上,
  花型既大而又成团不是更强?
  又假使把我们嫁接上十里香,
  岂不会香闻十里而艳丽无双?
44 玫瑰花
  月季花的建议,我们是全表同情,
  我们比月季花就只多一点香韵。
  谁能够把我们嫁接上十姊妹呢?
  我们不想保守,真愿意跃步前进。
  我们的花如果能成为一架两架,
  而不是像目前这样的一盆两盆;
  开得多,开得快,开得好,又开得省,
  那在我们也就是社会主义革命。


第8版()
专栏:

  玫瑰(木刻) 刘岘


第8版()
专栏:家庭教育随笔

  给孩子树立榜样
  徐篆
两岁的晶晶,跪在椅子上,手里拿着一个小细棍,在桌子上的一张纸上划来划去,划一会,就把小棍在椅子旁边甩一甩。这很明显是在摹仿成人写字。但是,她为什么写一会甩一甩呢?原来是她妈妈的自来水钢笔有些不下水,写一会就要甩一甩。晶晶虽然不理解妈妈为什么甩,但是她也在认真的摹仿着。
三岁半的小娴,坐在靠近小桌的小椅子上,用小剪子把白纸剪成小方块,再用浆糊贴在另一张大纸上。我以为她在用小方纸块贴图案花纹呢,就随便夸奖她一句说:“小娴真能干,会贴花了”。她很郑重地说:“不是贴花,是写错了!”说着还表示很惋惜的神情,嘴里不断地说:“唉!写错了!唉!写错了!”原来是她的妈妈这几天在抄写一份材料,有时写错就用小方纸块贴补改正,当然也表示惋惜。因此,孩子在旁边都观察到了,也就很自然地摹仿着,连一些细微的动作和表情也反映出来。
两岁半的小兰,对娃娃说:你不听话,你不乖,我把你抱到外面去,不要你了。又说:你不乖,我不给你带糖。这充分地反映了她妈妈对待她的态度。这也反映了妈妈不正确的“威胁”、“利诱”的教育方法,而影响孩子对待人的态度。
六岁的胜利,是个非常活泼爱动的男孩,他在幼儿园里,爱打人骂人。虽然经过老师不断地教育,仍然没有改正。老师劝告他说:你看我们幼儿园里,谁也不打人骂人,老师也不打人骂人,小朋友们也不打人骂人,好孩子是不打人骂人的,你为什么爱打骂人呢?胜利很肯定地说:我爸爸就爱打人骂人,他还打我妈妈呢!
由以上几个实例,充分地说明学前儿童是敏锐的观察者。他们能够观察到成人没有注意到的一些细微的事情,并且能够逼真地摹仿出来,连他们不能理解的动作,也在认真地摹仿着。可是,在这般年龄的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是很薄弱的,他们只知摹仿,而不知道那些是对的,那些是不对的。因此,孩子们周围的成人,尤其是和孩子们最接近的父母,必须严格地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为孩子树立榜样,影响孩子的行为。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成人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


第8版()
专栏:大家谈

  小事情里的大道理
  沈容
很久没有离开北京,最近有机会出去了一趟。一上火车,非常突出的印象是十分整洁。
“你们的车厢真干净。”列车长走过的时候,我忍不住称赞起来。
“我们还不是最好的,旅客的意见还不少哩,我们非常欢迎旅客们提意见。”
列车长一面回答,一面拿了一本意见簿给我看。虽然大家刚上车不久,但是已经有人写上意见了。一位旅客表扬了一位服务员的服务态度好;另一位旅客建议多广播一些最新的消息。
这件事深深地感动了我。
过去,很多人害怕别人提意见。有的明明知道自己有缺点,就怕别人碰着痛处;有的是自己已经真正尽了力,认为无懈可击了,一听到意见,就立即露出不高兴的神情,或者赶快加以解释。现在不同了。人们不仅不讳疾忌医,而且在自己已经尽了力之后,还衷心地欢迎别人提意见,把这当作改进工作的依据。
天下永远没有绝对完美的事物,我们的工作本来就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好。即使今天已经做得很好了,明天情况一变,又会发生新的问题。过去人们怕人批评,除了讳疾忌医之外,还由于不承认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的规律。可喜的是这种好像很深奥的哲学上的道理,今天已经掌握了我们许多人的行动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