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5月1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竞赛不是打赌
任农
在大跃进中,竞赛成了促进的一种最好形式。通过竞赛过程中的评比、检查,可以互相促干劲,可以彼此学经验,使落后的赶上先进、先进的更加先进。在跃进中的农村走一走,就可看到从县、乡到社、队,处处都有社会主义的生产竞赛,这就掀起史无前例的生产热潮。河北省涞水县的胡家乡,开展了社际红旗竞赛,全乡面貌焕然一新,在积肥、种植早熟作物等突击运动中,都名列前茅,考了状元,由落后乡一跃为先进乡。这个乡有个富位村,由于开展了队与队、组与组、人与人的夺红旗竞赛运动,社员的组织纪律性大大增强,集合动作像战士一样迅速整齐,全村有四百余户,一、二千名社员,敲集合钟后二十分左右人便能到齐。
但是,万丈光芒的太阳难免有点黑点,洁白的玉器也难免有些瑕疵,这个县竞赛当中也出现了一些小毛病。在社与社竞赛时,有的互相规定了胜负罚约。如永乐农业社与富位农业社在积肥竞赛时,规定谁要连输三次,由负方社主任或支书为胜方拉马戴花送口肥猪(在全村中选最肥的);张翠台和辛庄头农业社在小麦管理方面开展竞赛时规定谁要输了,要送给对方一头好毛驴。
在竞赛当中,落后单位为了表示对先进单位的学习和尊敬,送一面红旗,献一张贺词,写一封贺信,这是可以的。但是像上述几个社,拿实物打输赢、作赌注,就不恰当,易生流弊。据说,永乐农业社连着败给了富位农业社两次,急得支部书记都流了泪(后来乡党委及时帮助该社赶了上去,第三次富位农业社输给了该社,才化险为夷);张翠台和辛庄头为了不输大毛驴,在检查评比过程中互相吹毛求疵,最后也没争吵出个结果来,又来了个二次竞赛。显然这是上述作法所产生的副作用,把人们在竞赛中的注意由互相促干劲、彼此学经验,转移向输赢东西方面,失掉了竞赛的真正意义和根本目的。
通过这些简单的事例,使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社会主义竞赛的目的是为了在社会主义建设上共同前进,应是既有互相比较,又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这样,你先进我就学你的先进,并加以发展,再赶过你;这样你又可以学我,再赶过我,你先进时除了带动以外还要帮助我赶上来,而当我赶过你时也要主动去帮助你。这样才能真正起促进的作用,而打赌式的竞赛,把目的缩小为眼前的一只猪或一头驴,结果便是你挑我的毛病,我挖你的墙脚,反而成了促退的作用。从这个也可以看出,这种赌输赢式的竞赛的实质,就不是社会主义的了。


第8版()
专栏:

青城山下
(四首)
戈壁舟
清水河
六十年前的清水沟,
一场大水给冲走!
清水河泛滥了六十年,
我们要它变成饱水田。
青城山头戴银盔,
开来了开荒突击队。
青城山下在打白头霜,
八十六岁的尚洪顺硬要来开荒。
上河下河人声吼,
清水河又变成清水沟。
清明
往年的清明撒谷子,
今年的清明赶栽秧;
往年栽秧靠男子汉,
今年妇女也下秧田;
往年谷子亩产几百斤,
今年要打两千斤!
赵老汉撕掉旧皇历,
密栽秧子好积极。
评比台
十字路口摆擂台,
有本事的都拿出来:
驾飞机,开火车,
坐不上汽车,
也要骑部自行车,
千百万人抢火箭,
谁愿去推鸡公车!
生产战场上比身手,
英雄跟着人造卫星走!
号声
红旗卷起启明星,
田野上飘着洋号声,
个个林盘里哨子响,
鸟儿的甜梦被惊醒,
条条小溪条条的路鸟声、人声,锄影、牛影。


第8版()
专栏:跃进之歌

金庄寨的泉水
张文荣
广西凤山县的高山深谷中,有个山村叫做金庄寨,这个寨子里,住了四十多户瑶、汉族农民。每天早上十点多钟,当太阳已升到半天高时,这个寨子还照不到阳光,高大的石山连太阳也挡住了。山中地少石头多,既无河流也无泉水。每天清早,各户派一个人远至邻县凌乐的磨里河去挑水,往返四十多里,要爬三个高耸入云的大山,一去就得花大半天时间。
解放前,这里曾流行过这样一首山歌:“苦命生在穷山沟,一滴水如一滴油;锅中无米又无水,山山寨寨人人愁。”早上,每家不管有多少个人都是共用半盆洗脸水,洗完脸,还留那洗脸水来喂牛。至于洗衣服,那就更谈不上了,他们常常隔一个月才洗一次衣服。说到洗衣服,还有这么一个故事:
去年11月的一天,有一个男人在磨里河里洗澡。来赶圩的人都很奇怪,大家纷纷议论,有的人怀疑可能是摸鱼,可是那个地方从来没有人去摸过鱼;有的说:“冬天下河,看来是发神经病吧!”他们向那男人喊道:“喂!你做什么冬天下河去,是摸鱼还是发神经呢!”那人听了,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原来那人就是凤山县金牙区副区长,他在去年春天被分配到金庄领导生产。自从到金庄以后,因为用水困难,很少洗衣服,更很少洗澡。去年11月的一天,他去赶磨里圩买东西,顺便带一大堆衣服去磨里河洗,后来索性再洗个澡。
去年12月的一天,山寨里的人们专门讨论了如何解决饮水的问题。大家算了一年之中,为了挑水,就浪费了一万四千个劳动力,要是把饮水问题解决了,这些劳动力就可用在生产上,一年至少能多种玉米二万斤。把这笔账一算,大家对找水源更有决心了,可是找了两天两夜,谁也没找着一滴水。有些社员说什么石头里能找出泉水,除非有仙人下凡;又说,再找十年八年,跑破脚板皮,也找不出泉水来。但绝大部分社员找水源的决心像钢铁一样坚硬,有些社员因爬山脚板被峻峭的山岩擦伤了,还是到处去寻找。他们说:“找不到泉水,誓不罢休。”可是找了几天,还是一点线索也没有。大家决定先去访问老年人,请老年人当顾问。这一着真要得,就在一位七十九岁的老太太杨莲那里,探出了泉水的线索来了。
杨老太太说:“很久以前,我还在童年的时候,曾听到老人们说在现在农业社办公室屋后有泉水。后来有一年因为兵荒马乱,大家准备外逃避难,离寨前,全寨父老一齐商量把那泉水井埋掉,好让匪兵在金庄干死。就这样,临逃前夜,寨上的人就用大石头把井埋了”。老人家的话未说完,有几个年青小伙子就拔步飞跑去找去了。经过大半天的紧张劳动,泉水井被挖深了一丈,大家都出了一身大汗,原来满腔希望着看到泉水,可是一滴泉水也看不到,有些人心灰意冷了,说:“杨老奶奶也是听老前辈说的,泉水不一定就在这里!”天黑了,大家只得收工回家吃晚饭。
这一夜,乡、社干部和群众专门研究杨莲老奶奶的话,认为奶奶说的过去老人埋井时,用一块大石头丢下泉水井去,今天挖土还未见那块大石头,明天再挖,如果碰上那块大石头,泉水就跑不了了。第二天上午,经过再挖二尺深的土,果然发现了一块如八仙桌大的石块,这时大家都跳起来了。寨上的人听到这个消息,都争先恐后地跑来看泉水,有的准备去磨里河挑水的也不去,拿着挑水桶来准备挑泉水回家。
在新挖水井的周围,拥有无数的人。大家都俯身往下看,聚精会神地看着在井底的人敲碎那块大石头。人们心想:石头敲碎了,下面就是水了。谁知道敲碎了石头,还是不见泉水。井底的人摸摸头,井边的群众都不约而同地叹了一口气。就在这个紧张的时刻,泉水慢慢涌出来了,埋在地下将近一百年的泉水涌上来了,而且越来越多,不到一个钟头,就把这个约一丈宽的水井装了半个井。
顿时,欢呼声震动了整个山谷,人声、歌声,在深谷里荡漾。大家都回家拿水桶来挑水了,连一个瞎了双眼的班德昌也挑了一对水桶来,人们问他,你做什么也来挑水呢?他说:“我活了几十岁,都没有挑过一担水,这回我特地来挑一担合作化的水回家。”乡文书还打电话到邻乡更沙去报喜讯。山寨的人们从此再不用爬高山去磨里河挑水了。过去煮菜不敢多放一点汤,而现在能喝到足够的汤水了。为用水而闹起架来的事,也成为过去了,往年这个时候,金庄寨的山地总有三分之一未犁,如今全寨的山地已全部犁好,并且已准备好春种。过去人们唱的那首山歌,有好几个字已被山上的人换了新的字眼:
合作化来得丰收,
有米有水又有油;
丰衣足食好年景,
山山寨寨无人愁。


第8版()
专栏:

一诗一画
邓拓诗 叶浅予画
南国风光爽朗天,香蕉初熟兆丰年。
阿侬心事郎知否?万绿丛中不羡仙。


第8版()
专栏:小常识

欢迎小白菜
江幼农
春夏两季是小白菜大量上市的时期(华北地区在秋天还有一次盛产小白菜的时期)。因为它价钱便宜,许多人因此看它不起,不愿意吃它。
事实上,小白菜类的蔬菜养份却是很好的。首先,维生素丙的含量,小白菜类相当高。大概每一百克(合三点二市两)小白菜类蔬菜的可吃部分,含维生素丙几十到一百二、三十毫克。一个人一天吃几两小白菜类,身体里所需要的维生素丙就足够了。其次,小白菜类所含的葫萝卜素也相当多。根据对北京、南京、开封等地产品的分析,大概每一百克可吃部分含到葫萝卜素一点几毫克以上。此外,如维生素乙1、乙2、尼克酸等维生素,矿物质钙和铁等,小白菜类的含量也都相当高,大概每一百克可吃部分含钙八、九十毫克到一百几十毫克,铁有一点多到三点多毫克,这是不少叶菜类都比不上的。
小白菜烹调时一定要用旺火,同时一熟就停止加热。如果用微火烹调,同时熟了还炒或再煮上半天,菜叶都黄软了,也就没有味儿了。


第8版()
专栏:大家谈

共产主义的精神
河北遵化县建明社 吴纯一
黄昏的时候,我们社里来了一行四十来辆的自行车队,车后都带着行李卷儿,有的在两边还挎着两只铁水桶,车杠上绑着扁担。随后,步行的大队来了,每人都背着行李、挑着两只铁水桶,有的还扛着镐。这是什么队伍?
原来,我们这个地区,从去年9月到现在没有落过一场透雨,县委号召:“一季无雨,保证播种;一年无雨,保证丰产。”这就要一方面全力抗旱播种,一方面大力修水利。比往年多用一倍以上的人,深感劳动力太少。在这紧张、困难的时刻,平原地区的农民兄弟来支援我们了。他们自己带着工具,带着粮食,热情地帮助我们抗旱播种,只我们社就来了二百五十多人。
这种共产主义的精神多么感动人啊!可是就在前不久,我还听到这样的议论:知识分子下乡劳动锻炼,一是增强体质;二是向农民学点实际的耕作知识,如此而已。至于思想意识和品质,那没什么可学的,因为据说农民大都是保守、落后、自私的。
我想,现在该是这些人睁开眼睛看看事实的时候了,难道农民弟兄们的这种豪壮的共产主义的举动,还不能使他们受到一点教育吗?


第8版()
专栏:读者中来

“红旗谱”和普通话
我很激动地看完了梁斌同志写的“红旗谱”,这真是一本好书,值得一读。但是看这本书,对我这个湖南人来说,也费了一把力气,因为其中有不少方言土话,我没有完全看懂,只做到七八离十。
有些方言俚语,确有生动、有劲、传神的一面,而且还不大容易找到适当的普通话代替。不过我们从另一方面着想,假如有一些方言俚语,虽然精炼,但不是本地人,就体会不到话的真正涵义,效果就不大了,“红旗谱”对我来说,多少有点这样的感觉。我想,要是梁斌同志能用普通话写,看起来一定更痛快一些,感受也会更深刻一些。听说梁斌同志还要把这本书写下去,希望不妨用普通话试试。同时,我也这样想:现在正在推广普通话,作家同志写东西,最好用普通话,这样既可在推广普通话运动中,助一臂不小之力,也可以在文学普及工作上,起到一定作用。
包头市青山区 沈其尤


第8版()
专栏:

新北邙行
赵朴初
一九五八年三月二十六日登洛阳北邙,群众方开渠道,引洛水上山溉田。
我来北邙山,不见古人墓。(注)
黄土何累累?云是开渠路。
田畴望无尽,深沟纵横布。
锄锸高下舞,邪许如潮怒。
待看四月一,洛水迈高步,
清流来滚滚,不舍旦与暮。
昔为旱云冈,今为水稻库,
谁知山川改,只在一指顾?
莫种白杨树,种桃千万株,
举杯邀明月,明月照沟渠,
沟沟映红颜,渠渠跃青鱼,
村村庆丰收,户户传欢呼。
寄语地下人,万古应自娱。
(注)北邙山为古代著名墓地,汉魏坟墓甚多,均已沉入地下。


第8版()
专栏:知识小品

馒头史话
方正
三国演义第九十一回说诸葛亮七擒孟获后班师回朝,前军来到泸水的时候,忽然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兵马渡不过去。诸葛亮问是什么原故,孟获答道:“旧时国中因猖神作祸,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并黑牛白羊祭之,自然风恬浪静,更兼连年丰稔。”土人也说要依旧例,用人头来祭,诸葛亮不忍心杀人,便叫宰杀牛马,和上面塑成人头模样,名叫“馒头”。当夜将馒头代替人头祭祀,到明天,果然云收雾散,风静浪平。这个故事,虽然在晋朝束晣的“饼赋”、宋朝高承撰的“事物纪原”、清朝康熙敕撰的“渊鉴类函”都有记载,但显然含有许多迷信成分。只有一点可信的是馒头最初是用来祭祀的。束晣说:“三春之初,阴阳交至,于时宴享,则馒头宣设。”“红楼梦”第十五回说:“原来这馒头庵和水月庵一势,因他庵里做的馒头好,就起了这个浑号。”这些说法都可以证明这点。不过,馒头后来用来待客,现在成了家常便饭。
馒头见诸经传的还有南唐的“子母馒头”。宋仁宗每年过生日就遍赐馒头给群臣,叫作“诞日包子”。古时又有馒设(音豆)、曼头、蛮头、玉柱、灌浆等等别名。
我们在北方吃的馒头有呛面的和发面的两种。发面馒头是纯用发过酵的面作的,吃起来疏松,容易消化;呛面馒头是用一半发面、一半生面合揉作成的,吃起来经嚼,而且耐饿。南方人也吃馒头,不过一般只当点心吃。
我想起我的家乡四川巴中,从前有专门卖馒头为生的人。他们住在乡下,每天早晨把馒头装在带格的竹背兜里背进城来,在固定的地点出售。那馒头有一种是雪白的,长圆形的,叫做“打拄子蒸馍”。这种馒头吃了经饿,特别受到盐贩子的欢迎。盐贩是由巴中到南部各县去背盐来卖的。他们背着一包盐十分沉重,走累了也不把它卸下肩来,只是用手里拿的那个丁字形的“打拄子”托着盐包,一边休息,一边从怀里取出馒头来吃,吃完了,喝点水,又继续赶路。巴中人就根据吃馒头最多的人的职业,抓住了“打拄子”这个特征,而给馒头起了这样一个富有地方色彩的别名。另有一种馒头是黑面作的,形状为扁平带折,价钱比馒头贱一半。有些人很喜欢吃,给它起了一个美名,叫作“黑面光节”。馒头商人有时也附带卖“火烧馍”,这也是用发酵的白面作的,外层烤得又黄又脆,内瓤却又白又软,最受乡村进城赶场(北方叫赶集)的农民的欢迎。说也奇怪,在巴中那样大的一个县城里,卖馒头、火烧馍的只有一家,并无分号。人们把作馒头当作最高的技术,轻易不敢尝试,只让这一家专利。现在,遥想这一家一定“公开秘方”,传授众人了。


第8版()
专栏:为什么?

酸醋和酒在一起有香味
当我们做含有酸味的菜肴时,往往要放上少量的黄酒或高粱酒,为的是使它发出诱人的香味来。原来在酸醋与酒中含有乙酸及乙醇,两者混在一起,经过搅拌后,发生化学变化,生成了一种新物质,称为酯,具有好闻的香味。 (耀)


第8版()
专栏:舞台与银幕

根据“林海雪原”改编的三出戏
在首都的戏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以京剧、评剧和话剧三出不同形式、根据曲波的小说“林海雪原”改编的戏。
京剧和评剧采用的是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改编的剧本“智擒惯匪座山雕”演出的。它主要是表现侦察英雄杨子荣深入匪窟这一段内容。北京京剧团的演出,具有民间传奇色彩,吸取了京剧“白毛女”表现现代生活的一些经验,演出很受观众欢迎。北京市评剧团以男角为中心演出了这个戏,是一个可喜的尝试。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的“智取威虎山”,除了反映人民解放军的剿匪活动以外,还着重描写了军民之间的血肉关系。


第8版()
专栏:舞台与银幕

新片种“在世界各地”
“在世界各地”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在1958年新增添的一种电影杂志片。取材范围广泛,包括世界各国的重大政治事件,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各国人民的文化生活和风俗习惯等。
这个片种每月出一号。第一、二号现在已制作完成,即将与观众见面。 (杜一平)


第8版()
专栏:舞台与银幕

电影歌曲音乐会
对于爱好电影歌曲的听众来说,中央乐团合唱队举办的电影歌曲音乐会,是一个很好的欣赏机会。演唱的形式多样,有独唱、重唱和合唱;演唱的内容,有最新的电影歌曲,五四以来优秀的电影歌曲,以及外国电影歌曲。独唱节目,有女高音刘淑芳的“永远歌唱共产党”、男中音魏启贤的“热血”等;大合唱有“宋景诗”插曲“不渡黄河誓不休”、苏联电影“幸福生活”的插曲“丰收之歌”等。(辛)


第8版()
专栏:舞台与银幕

绍剧“孙悟空大破平顶山”
绍剧的“猴戏”有着独特的传统风格。“孙悟空大破平顶山”,就是其中的一出好戏。全剧并不单靠武打取胜,而是以高度的喜剧性和深刻的性格刻划为特色的。六龄童创造的孙悟空,得到很高的评价。
 (刘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