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5月1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学习文化 革新技术 村村办夜校
湖北各地推广小庙乡经验
本报讯 湖北省各地在积极推广该省天门县小庙乡创办文化技术夜校的经验,成千上万所夜校已经开学上课。这种学校可以使广大农民迅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推动农业技术改革,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政治觉悟,促进农业生产的大跃进。天门县已创办文化技术夜校六千八百多所,参加学习的有十五万人。当阳县胡场乡、监利县尺八区、松滋县道观区等地,已创办文化技术夜校七百多所,参加学习的有二万多人。麻城县参加学习的将达二十万人。天门县所在的荆州专区,计划在两年内各农业社的生产队都要建立文化技术夜校。
目前各地夜校正结合生产广泛开讲选种、浸种、办秧田、防止烂秧和制营养钵、颗粒肥等技术课。学员们学了就干,对生产起了很大作用。天门县把夜校与种试验田结合起来,文化与技术结合起来,该县绝大部分文化技术夜校都种了试验田,界南乡界南二社的社员们在夜校里学习了棉花沟施底肥技术,又到试验田做了一遍,这样,许多社员都掌握了这项技术。广济县红旗乡红旗八社青年在夜校学习后,队队青年都办了青年试验秧田,使全社实现了新式秧田化。监利县蓝铺乡沿江社三十个青年,经三天学习,就有十五人学到了植棉十大措施的一般技术。为使文化与技术真正结合,各地还对民校教师进行了技术训练。
天门县小庙乡创办文化技术夜校已有三年多的历史,起初是该乡灯塔三社团支部为满足青年学习技术的要求,创办了一所“三员”(技术员、会计员、农具员)夜校。这办法很受青年欢迎,附近几个社也相继办了几所青年技术夜校。因为技术夜校的课程学了之后,能够立即用之于生产,原在民校学习的青年都纷纷到技术夜校去,使许多民校垮了台;学文化和学技术发生了矛盾,该乡党支部根据群众的要求,妥善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把民校同技术夜校合并起来,改称青年文化技术夜校,并在党支部副书记的领导下,编了一套文化技术课本。他们的办法是:根据生产的需要学技术,为了掌握技术学文化;做什么事,认什么字。这样认字记的牢,学了技术能提高生产,人人都说好,男女老少一齐往夜校里涌。夜校由六所一下发展到六十六所,出现了“老头班”“婆婆班”、祖孙三代一同上夜校。原来的青年技术夜校不得不把“青年”二字去掉,改名为文化技术夜校。现在,这种学习的风气在小庙乡遍及各村各社,队队办学校,人人学文化,个个钻技术。
小庙乡文化技术夜校所以受农民欢迎,是因为学习紧密结合生产,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每所夜校都有自己的试验田,夜晚学了技术,白天就下地实干。小庙乡是棉产区,经过夜校的教育,棉花生产的一套先进的技术知识和操作方法已为每个劳动者所掌握,许多人都能讲些科学道理。学员们对先进技术边学边干,试验成功了就在全乡推广,大大推进了生产。1953年该乡平均亩产皮棉二十斤,1956年获得皮棉百斤乡称号,去年虽然遭受严重灾害,仍能达平均亩产皮棉一百一十斤。今年全乡有近二千亩试验田,有的规划亩产籽棉三千斤,有的要创造天下第一田,要打破世界棉产纪录。
许多人经过夜校学习,识了字摘掉了文盲帽子。农民说:过去都是睁眼瞎,今天一眼看天下(读报)。现在全乡建立了一百一十四个读报组,经常读报;还有十五个俱乐部,二十八个创作组,四百一十八个演员,经常自编自演,自唱自乐。在今天的小庙乡,你要问生产技术吗?走遍全乡,从十多岁的少年到七十多岁的老汉,个个都能说出一大套。要看文化活动吗?姑娘们可随时把红绿绸带子往腰上一扎,唱起来,跳起来;每天一到黄昏,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祖孙三代,夹着书包,含笑上学堂。
现在,小庙乡的党组织准备在文化技术夜校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农业中学和群众性的业余农学院,领导全乡农民向科学技术进军,实现技术革命,使农业生产逐渐现代化。(附图片)
左图:天门县小庙乡文化技术夜校的试验田,对生产改革和推广新技术起了示范作用。这是外地参观团在灯塔五社的夜校试验田里参观,夜校学员伍元茂(左一)向他们介绍说:“过去生产靠天靠菩萨,现在增产靠技术靠文化”。右图:灯塔五社社员傅木官,原是半文盲,经过夜校学习,现在已当上了社技术主任兼夜校教师,而且是乡里有名的植棉能手。这是他在夜校里给学员们讲课。 新华社记者 于澄建摄


第7版()
专栏:

沁水县社社建立技术夜校
本报讯 据山西日报报道:山西沁水县在短短三个半月的时间里,使全县三百零八个农业社建立起三百零一个业余技术夜校,基本上实现了社社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工作。
今年1月,沁水县科普协会总结了去年试办的二十四个技术夜校的经验。这个县的端氏乡青锋社由于提高了农民科学技术知识,棉花由1956年的十几斤提高到1957年的四十九斤,粮食产量也大大增加。于是,沁水县决定在全县农业社普遍建立业余技术夜校。接着,县委第一书记李德全在三级扩大干部会上作了动员,号召全党学习科学技术,在五年内成为又红又专的干部。县委又召开了乡党委、总支书记会议,强调党必须抓好科学技术,保证管理好技术夜校工作。共青团县委召开了团干部会,要求共青团员在办技术夜校工作中起带头作用。各有关部门把这一工作列为检查基层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各有关部门在劳动模范、农业社的生产队长、党的宣传员等会议上都介绍了端氏乡青锋社建立技术夜校的经验。由于全面协作,大家动手,依靠群众,参加技术夜校学习的群众十分踊跃,端氏乡青锋社和大坪乡七一社,仅青年参加技术夜校学习的即达男女青年的70%—90%。
技术夜校的校址一般是利用原有民校或其他公房。教师是由技术推广站的推广员、民校教员、初中毕业生、卫生所和保健站的医生担任。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他们设立了传授站,由县农建局根据不同农时定期地进行技术传授。今春以来,县科普协会给技术夜校编写了适合农时季节,结合生产,通俗易懂的科学技术资料十二种共六千多份,解决了技术夜校的教材。
技术夜校建立后,由学员民主讨论,制订了教学制度。他们采取了干什么农活学什么技术,解决了群众对农业技术的要求,因而大大鼓舞了群众的学习积极性,群众反映:“技术夜校就是好,误工不多收效高,不仅能学技术,文化也能提高”。


第7版()
专栏:编后

普及科学技术知识
技术革命的开始,伴随而来的是文化革命的开始。工农业生产的大跃进,要求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为生产服务。天门县小庙乡的文化技术夜校自创办以来,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全乡男女老小积极入学。不少人由文盲变成半文盲或非文盲,由不懂新的农业技术,变成懂得部分农业技术或通晓农业技术——一支新的文化技术队伍开始成长起来了。现在湖北各地正在推广小庙乡的经验,也已收到成效。这在面临技术革命新形势的今天,是一件值得重视的事情。
近几年来,各地开展的扫除文盲、学习文化的工作,已经取得很大成绩;但也有些地方进行较差,不能坚持,几乎形成一种规律:“冬紧、春松,夏垮台。”这是由于同生产、同传授技术知识脱节所致。
天门县和沁水县所开办的文化技术夜校都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浙江等地也都在开展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的活动。这就使迫切需要科学技术知识的广大人民能够逐步获得知识,解决生产中所发生的问题。我们希望各地都能想尽千方百计,把科学技术知识普及到广大工农群众中去,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更好地贯彻执行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


第7版()
专栏:

生产到那里 科普工作跟到那里
浙江将广泛地举办农业技术夜校,建立群众性的科学技术研究小组,在全省普及科学技术知识
据新华社杭州9日电 浙江省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最近提出了“生产搞到那里,科普工作跟到那里”的口号,决心苦战三年,在全省青壮年和职工干部中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使科学技术在群众中生根。
他们将通过三种方式,在地方党委的领导下,和有关方面合作,使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深入到群众中去,为农业技术革命服务:第一种方式是广泛地举办农业技术夜校。今年要求全省三万六千个农业社都举办这样的夜校,吸收农业社骨干和社员一百万人入学。现在萧山、吴兴、富阳、开化等九个县已经建立农业技术夜校两千多所。第二种方式是建立群众性的科学技术研究小组。今年要求每一个社和每一个有条件的队都建立这样的小组,它的任务是研究改进、创造和学习生产技术、生产工具,通过试验示范普及推广。第三种方式是干部的试验田、讲习班和其他各种学习班。
现在,干部试验田、学习班和技术研究小组都正在成批地建立起来。兰溪县在4月14日前,已乡乡办起干部试验田、讲习班;同时已经建立了技术研究小组一百一十八个。海宁县已办干部学习班十六所,参加学习的干部有四百八十人。江山县已办七所干部红专夜校,干部学习班一般以乡为单位组织,根据试验田耕作和领导生产的需要,每周上课一次到两次。上课后就一起研究生产工作,很受干部欢迎。


第7版()
专栏:

建设共产主义新大学的四个环节
江隆基在北大校庆时作了报告
本报讯 中共北京大学党委第二书记、北京大学副校长江隆基以“兴无灭资、红透专深、为建设共产主义新北京大学而奋斗”为题,向全校师生作了纪念校庆六十周年的报告。
这个报告分析总结了双反运动中所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指出了今后为建设一个共产主义的新北京大学而奋斗必须紧紧抓住的四个环节:第一,贯彻阶级路线,认真实行向工农开门的方针;第二,加紧思想改造,向又红又专的目标大跃进;第三,贯彻执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提高教学的质量;第四,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作用,展开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斗争。
关于学校贯彻阶级路线向工农开门的问题,江隆基说,北京大学在解放后这几年里采取过一系列措施贯彻向工农开门的方针,每年入学的新生中工农学生所占的比例逐年有所增加,现全校工农学生占全体学生总数19.5%,这个比例还小,但更严重的是工农学生进校后淘汰率很大,主要原因是学校的教师多数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长期受资产阶级的教育,在阶级感情上和工农群众总格格不入。他们认为“工人是大老粗,农民是泥腿子,脑子不灵敏,生来无天才,先天无条件,不配学洋文”。而在招生工作和招生制度上也存在着重才轻德的观点,对新生政治审查不严,业务要求过高,怕把工农学生取多了会降低大学的水平。今后应该根据德、才、体并重的原则来进行招收新生的工作,吸收更多的工农入学。在谈到加紧思想改造,向又红又专目标大跃进时,江隆基先分析了在红专问题辩论中所出现的许多错误看法。如所谓“红专分工论”、“红专分段论”、“红易专难论”、“红不如专论”、“多专少红论”、“红专不可兼得论”、“红是手段专是目的论”……。归结起来无非是只专不红或“粉红色的道路”。而“粉红色的道路”实质上也是只专不红道路的伪装。这些基本上都是由于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作祟。
江隆基说:“我们认为真正的红是要有工人阶级的立场,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并能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服务。专,就是要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知识,并能运用本专业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去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所谓“又红又专”就是指具有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能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去从事学习、指导教学和科学研究,而且把工作的成果完全贡献给社会主义事业,全心全意为劳动人民服务。红与专两者是统一不可分割的,红即政治,它是一切事业的统帅和灵魂,专即业务,它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和武器,两者必须密切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又红又专、红透专深,体现了无产阶级培养干部的要求,是工人阶级知识分子必须具备的德才标准。而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是又红又专道路上的最大障碍,它是和工人阶级集体主义思想相对立的思想体系,不搬掉这个绊脚石,又红又专、红透专深就绝对办不到。
江隆基指出了知识分子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的来源后说:北大的师生基本上是属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范畴,解放以来在党的教育帮助下虽有不少进步,但由于资产阶级的立场还未完全抛弃,共产主义的人生观没有建立起来,因此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普遍严重地存在着。具体表现在很多教师是从个人名利、个人兴趣出发,根据资产阶级的教育思想和学术思想进行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在教师们的名利思想影响下,不少学生也走上了“只专不红”的道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业务书”。无论在分专业、选课、课外阅读或论文选题上,考虑的都是个人兴趣,个人名利,将来如何成名成家。如中文系有个研究生竟以“青霄有路终须上,宇宙无闻誓不休”为座右铭,“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为信条。在北京大学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谁战胜谁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我们必须用最大的力量来解决这个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加紧自我改造,清除一切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思想,树立工人阶级集体主义的思想。
在谈到贯彻执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提高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质量这个问题时,江隆基说: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经过几年来的教学改革,我们在贯彻这个方针,改革我们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上,虽然已经获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直到现在为止,我们有些学生以至教师在这个问题上还存在着不少糊涂观点,旧大学遗留下来的理论与实际分家、学与用脱节的现象还没有能够完全根绝。
江隆基说:知识的最根本的源泉是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但有些人则认为知识来源于抽象的思维,他们错误地把书本知识和理论完全等同起来,同时又把这种“理论”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这在社会科学各系主要表现在不少教师和学生对于书本现成原理的兴趣,大大超过对于实际的兴趣,他们只闭门读书,不愿进行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他们认为教学就是书本知识的贩运,科学研究就是从现成书籍和文献中东拼西凑写成文章,这就无怪乎他们所写的论文和所教的课,只有一些抽象空洞的原理,缺乏新的见解,缺乏生动的实际内容了。另外,在社会科学各系因受胡适实验主义的影响,也存在着轻视马列主义理论的趋向,因而许多教师只注意考据史料,不重视理论,甚至把史料、考据本身就当做“理论”。
江隆基指出,要进一步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就必须使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密切联系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自然科学各系应为经济建设和生产建设服务。重视同科学发展、国家长远建设有密切关系的基本理论的探索和研究。在社会科学各系最重要的是要厚今薄古,纠正厚古薄今的偏向。要联系阶级斗争和思想斗争的实际,要在教学中贯彻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精神,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具有高度的社会主义觉悟。
关于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作用,展开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斗争,江隆基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学说。承认不承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就是承认不承认工人阶级的领导和赞成不赞成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标准之一。学校还有一少部分人至今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采取了否定或怀疑的态度。他们总觉得马克思主义不合他们的胃口,千方百计地要给它加以修正。他们在教学和科学研究中自觉不自觉地贩运了许多反马克思主义或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散布了不少资产阶级思想毒素。整风运动中,群众在大字报上大量揭发的这方面事实是令人吃惊的。例如有的哲学教员在课堂上公开为唯心主义辩护,说“唯心论作为唯心论,不一定错误”。民法教授把定息解释成为“债权关系”。刑法教师错误地认为“现在人民内部的矛盾增多了,刑法的锋芒势必转向人民内部了”。历史教授向学生宣传资产阶级的治学方法,说:“研究历史有四把钥匙,即年代,地理,官职,目录”,唯独不提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这些论点,说明我们的教学内容之违反马克思主义原则已经到多么严重的程度。
江隆基谈到了北京大学在贯彻百家争鸣政策中开设了某些唯心主义的课程而没有收到好的效果的原因时说:“开设唯心主义的课程,这件事并没有错,今后还要这样做,但过去那样客观主义的不加批判的讲,是不对的。哲学系近两年来开过黑格尔、罗素和康德的专题讲授,而历史唯物主义却迟迟不能开出,至于马、恩、列、斯的专著,除苏联专家所开“列宁的哲学笔记”外,没有作为专题去讲授(只是在马列主义哲学史中讲过),而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之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毛泽东同志的著作,更无人讲授。这就使得唯心论与唯物论不是宾主有别,而是喧宾夺主;不是黑白分明,而是皂白不分。显然,这和“百家争鸣”的精神是不完全符合的。今后在继续贯彻执行百家争鸣方针中,必须展开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批判。不破不立,不和资产阶级学术思想大战几十个回合,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是巩固不了的。在过去几年内,我们和资产阶级学术思想进行过一些斗争,也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总的说来,做得还很不够。有的教师只批评古人,不批评今人;只批评外国人,不批评中国人;只批评死人,不批评活人。有的教师则在学术思想斗争中一直抱着消极的态度。我们必须注意扭转这种局势。
在谈到武装自己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时,江隆基批判了几种不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他说: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每一条原理,都必须联系自己的思想,联系自己的工作,联系革命和建设的实际。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原则,通过思想斗争和生活实践,变成有血有肉的生动活泼的东西;要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武器,首先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然后再用它去改造客观世界。他又说: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必须进行两条路线的斗争,一方面反对教条主义,另一方面要反对修正主义。知识分子成堆的高等学校,是修正主义的温床,特别要警惕注意和它斗争。
江隆基最后指出,两个月来的双反运动在大多数的师生中间,思想上都向前跃进了一步,这为全校整个工作的跃进打下了基础。他希望全体师生再接再厉的前进,为实现共产主义的新北京大学而奋斗。


第7版()
专栏:体育新闻

民主德国乒乓球队今战北京队
朝鲜举重队明日遇“八一”队
本报讯 应邀来我国访问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乒乓球队一行十一人于8日到达北京。在北京,他们将在今日晚上和明日下午同北京市乒乓球队进行两场友谊比赛。
这次前来我国的民主德国乒乓球队共有男女队员七人,他们都是国内著名的乒乓球运动员。
又讯 由朝鲜内阁体育指导委员会国际部长金连亿率领的朝鲜举重队一行八人于8日到北京。他们这次是应邀来我国作访问比赛的。
朝鲜举重队这次共来六名运动员(除重量级外,每级一人),其中有四名运动健将,两名一级运动员。
第一个迎战朝鲜队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举重队,比赛时间是11日。我国著名轻重量级运动员赵庆奎和次轻量级运动员徐鸿林也将在11日的比赛中作表演。


第7版()
专栏:体育新闻

蒙古足球队在上海一胜一负
锡兰足球队败于南京市队
据新华社讯 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市足球队以一胜一负结束了在上海的两场友谊访问比赛。5日以零比一败给上海市白队;8日以五比一击败了由华东师范大学学生组成的上海青年蓝队。
今天同上海青年蓝队比赛的这一场,上半时双方势均力敌,不分胜负。下半时第七分钟,上海青年蓝队在禁区前犯规,乌兰巴托队罚中,首先得了一球。不到一分钟,乌兰巴托队也在禁区前犯规,被罚命中,成了一比一。到最后三十分钟,上海青年蓝队体力不够,连失了四球。
据新华社讯 8日下午,锡兰国家足球队在南京同南京市足球队进行了一场友谊比赛,南京市足球队以六比二获胜。南京市足球队在上下半场各踢进三个球。锡兰足球队所获的两个球都是在下半时攻入的。


第7版()
专栏:

福建各级科普协会围绕农业生产
广泛传播科学技术知识
据新华社福州9日电 福建省各级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正围绕农业生产和技术革新运动,广泛地向群众传播科学技术知识。
早稻已插完秧的闽南地区,插秧中普遍推广了密植技术。在这个地区,目前能否保证禾苗不倒伏,就成为增产的重要一环。各地科学技术普及组织便及早通过农业社技术夜校、讲演站、大字报和深入田头讲解等形式,向农民宣传合理施肥和合理灌溉等防止早稻倒伏的科学知识和具体作法,既解除了一些群众怕倒伏影响增产的顾虑,也给群众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办法。
正在插秧大忙季节的闽江流域,各地科普组织便围绕推广早稻密植等技术知识进行宣传,帮助合作社解决推广密植中的各项技术困难。闽侯县沙堤乡在推广早稻密植时缺乏“密植法”插秧手,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耽误农事季节二十多天,严重影响早稻增产。这个乡科普会员小组立即在农业社技术夜校里讲解密植插秧技术和进行田头实地传授,八天内训练出“密植法”插秧能手二百二十人,使全乡在立夏前就适时完成密植插秧的任务。


第7版()
专栏:

“做一个工人阶级知识分子”
“青年共产主义者”丛刊第五集“做一个工人阶级知识分子”,在最近就要出版了。这一集丛刊专门讨论知识分子问题,文章论述了培养和建立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重要意义和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以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必须改造;知识分子改造的总方向和具体途径。有杨献珍的“和知识青年们谈怎样把自己培养成为工人阶级的知识分子”;张执一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和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等文章。它和第三集“在思想斗争战线上”两本书是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的良好读物。
(远秋)(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使人人成为新式农民
——小庙乡的文化技术夜校介绍
湖北日报记者 聂彬
天门县小庙乡3年前文盲充斥,生产技术落后,要办农业社,全乡找不到一个会计;那时,人们不仅不相信先进的植棉技术,还把棉花的虫害也看成是“天火”。
三年来,文化技术夜校彻底改变了小庙乡的这种落后状况,出现了一片新农村的新景象,这真是:
文化技术开了花,棉花产量大高涨。
劳动遍田野,歌舞满村庄;
白天是庄稼汉,夜来进学堂;
干劲加钻劲,跃进有保障。
在今天的小庙乡,你要了解生产技术,纵横走遍全乡,从十多岁的少年到七十多岁的老人,都能谈出一大套;要看看文化活动,年青的姑娘们可随时把红绿绸带子往腰上一扎,唱起来跳起来;每天一到黄昏,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祖孙三代,挟着书包含笑上学堂。
文化技术夜校把全乡的劳动人民从文化技术上装备起来。当年,农业社找不到一个会计,现在,已经有四百四十九人都能担任会计,有的已经当了夜校教师;还有一千八百四十九人由纯文盲提高到半文盲,都会认会写一表(社员记工日记表)、二册(经济手册、劳动手册)、三票(粮、油、布票)、四便条(收、支、借、领条)。群众掌握了文化,生活的也更欢乐了。群众说,过去都是睁眼瞎,今天一眼看天下(读报)。全乡有一百一十四个读报组,常年读报。还有十五个俱乐部,二十八个创作组,四百一十八个演员,常年自编自演,自唱自乐。尤其在生产技术方面,棉花生长过程中的一套技术知识和操作方法,已为每个劳动者所掌握,而且还能讲科学道理。人们摸透了棉花施肥、虫害、排灌、生长以及气候等一套规律。几年来,小庙乡的棉花生产,一直是随着技术的跃进,年年获得大面积的增产,还创造了高额丰产典型。小庙乡有70%的土地是沙质,1953年才亩产皮棉二十斤,1955年创办文化技术夜校和示范田推行技术改革,全乡棉花单产跃进了一倍半;1956年获得了皮棉“百斤乡”的称号;1957年虽然遭受了严重的秋旱,棉桃损失30%,乡的范围又扩大了,然而仍然获得了平均亩产皮棉一百一十斤的优良成绩。社员们都认为这是技术“显灵”了。
小庙乡的文化技术夜校是怎样创办和发展起来的呢?其中有那些经验值得各地学习呢?
1955年5月,党支部根据当时广大青年和贫农对摆脱文化技术落后状况的强烈要求,责成团支部在灯塔三社创办一所“三员”(技术员、会计员、农具员)夜校。同时,灯塔二社、四社、六社的青年们也自己搞起来了,连没有合作社的第三选区也“自发”地办起了一所。并将“三员”夜校改成了青年技术夜校。
每个夜校都搞了一块试验田(当时叫示范田),夜里学到技术,白天就实干,大家都觉得这办法很好。原来在民校学文化的青年纷纷往技术夜校跑,二十九班民校全部垮台。民校办不起来,许多农业社为找不到会计发愁。党支部抓住了群众的要求,决定把青年学文化和学技术统一起来,改为青年文化技术夜校。同时,党支部决定以党支部副书记为首成立文化技术学习指导小组,统一领导。在教学内容上,编了一套文化技术课本。
学文化同学技术结合起来了,既加速了扫盲,又加速了技术知识的普及。过去一字不识、也不懂生产技术、童养媳出身的张月喜,学习半年,能认一千多字,还当上了乡里技术员,她说,“做什么事,认什么字,就认得牢固;有文化学技术容易懂。”青年文化技术夜校一下子由六所发展到六十六所,学员增加了十几倍,示范田也跟着翻了二十五翻。夜校里出现了“老头班”、“婆婆班”,祖孙三代同坐一课堂的动人事例。青年文化技术夜校不得不把“青年”二字去掉,改名为文化技术夜校。
“做什么,学什么,用什么,教什么”,密切结合生产、服务生产、推动生产,贯彻“学以致用”的方针,这是小庙乡文化技术夜校突出的经验。1956年3月间,由于麦子生长太旺,棉花普遍发生了线苗现象,群众看着棉苗一天天瘦,找不到好的办法防止,耽心要减产。在这个重要环节上,全乡文化技术夜校,统一上了“防止棉花线苗”的技术课,第二天就有六百名学员出动扎麦把(防止棉花线苗的一种办法),并把技术传给了群众,完成了全乡扎麦把任务,制止了线苗。学员和校外群众反映,夜校上这课,等于“上”的棉花。
“校校办示范,事事做样板”,夜晚课堂听课,白天田间实习,学了就做,做了就传,做到理论与实际结合,传授技术与推广技术结合,把“学、看、做”结合起来。小庙乡文化技术夜校从成立那天起就是结合示范田进行传授和推广技术的,校校都有几块示范田。这种示范田有三种作用:一是组织学员进行实习,掌握操作方法,让理论指导实践,让实践巩固、丰富理论。第二,试验新技术,创造新经验。灯塔五社学员学习了米丘林育种的故事后,培育了一种取名“灯塔棉”的良种。经省、专区和二十多县的代表参观鉴定,认为这号棉种有毛多、抗虫、宜于密植、绒细、绒长、耐肥、耐旱等好处。第三,做样子组织群众参观,全面推广技术。据八十四块示范田的统计,全年组织了一百三十二次参观,受到教育的人达一万人次,推广的技术经验达十多种。各校在教学上还采取了各种各样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实物教学,“照图说事”,最广泛的形式是技术娱乐化。如选棉种时,夜校把选种的标准编成顺口溜:“紫红杆,桃子大,壳子薄,歪嘴巴,害虫少,炸的早,选它做种呱呱叫。”群众从唱歌中学到了选种技术。常年四季做些村中画牌、路旁挂牌、田间插牌,让人们走路都有识字学技术的机会。这样,小庙乡的文化技术夜校就坚持和巩固起来了,形成了“队队办学校,人人学文化,个个钻技术”的群众运动。
由于夜校的大发展,学员人数的大量增加,出现了谁来担任教师的问题;出现了队长每天晚上要开会布置生产和记工,学员要学习,经常发生争执的矛盾。
党支部采取了“以民教民”“边教边学”的办法,提出“队长办学,民师教学,干部当民师”。即先由技术干部教会乡干部,乡干部教会社干部,社干部教会夜校学员,层层传授,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党支部并从制度上规定,从乡到社到队的领导,要一贯到底地“两管”(生产、学校)、“两解决”(教师误工补助和夜校黑板、灯油等具体问题)、“四固定”(教员、学员、领导、学习时间)、“三经常”(布置、检查和总结)。在执行这些决议和制度中,党支部书记程传林和区委书记邹祖耀,都以身作则,带头教学,作出样子,创造经验。邹祖耀在灯塔五社三队,白天和社员一道下地生产,晚上当教师讲课,创造了“田头记工三分钟”和“放工布置学习,放学布置生产”的办法,完全解决了学习和会议的矛盾。接着,程传林又在幸福四社创造了“会场变课堂”的经验。正当播棉种之前,程传林向学员上了播种的技术课,传授了技术规格,提出了质量要求,布置了时间任务,既是上课,又是布置生产,解决了领导生产和领导学习的矛盾。
干部既当学生,又当先生,把生产和学习、领导生产和领导学习、学政治和学文化技术结合在一起了。这样,不仅解决了以往办民校受生产季节支配出现的“冬起劲,春松劲,夏少管,秋不问”的矛盾,使夜校能坚持常年学习,有力推动生产,同时,把文化技术统帅于政治之下了。
今年,小庙乡在文化技术夜校的基础上办起了中级业余农校;同时进一步使文化技术夜校和群众性的“试验田”结合起来,这就使文化技术夜校这朵花有了雄厚的基础,开得更茂盛。全乡三百四十八名队长以上的干部和近千名社员,种了一千九百六十七亩试验田。这些试验田的规划,有亩产籽棉三千斤的,有亩产皮棉一千斤的,有要创造“天下第一田”的。
(原载湖北日报,本报略有删改)(附图片)
志方 插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