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4月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一个又红又专的榜样
——鹿邑县桑园乡干部种试验田的经验
中共中央转发河南省委批转“鹿邑县桑园乡干部种试验田的经验”各省、市、自治区党委:
河南省委批转“鹿邑县桑园乡干部种试验田的经验的报告”(一个又红又专的榜样)很好,转发各地参考。
我们相信像湖北省红安县的干部那样种试验田,从生产中领导生产这样一种良好的领导经验,其他地区一定也有。河南省鹿邑县桑园乡的干部四年来坚持种“丰产田”的榜样就是一例。希望你们在推广红安种试验田经验的同时,注意总结当地类似的经验,以便更快地指导农村工作干部搞好种试验田的工作,改进和提高我们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方法。 中 央
中共河南省委会的批语:
鹿邑县桑园乡干部种试验田的经验,是一篇很有价值的材料,特转发各地,请你们细致阅读。
桑园乡的干部四年来坚持种“丰产田”,取得很大的成就,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全乡干部中特别是乡党委副书记傅景玉同志,排除各种困难,积极钻研技术,带头种丰产田,由外行变内行,推动全乡生产连续跃进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这个乡的干部,原来有许多人不懂生产,经过种丰产田,多数已经变成了生产能手;原来干部和群众的关系不够密切的,现在和群众亲如一家,群众由厌干部变成了争干部;原来全乡粮食平均亩产一百六十四斤,现在亩产达到四百零四斤。这种方法,实际也就是中央所规定的种试验田的方法,经过种试验田,达到锻炼干部,联系群众,推动生产,又红又专,政治与技术的统一的目的。问题在于我们过去没有认真总结这些经验,提高到改进领导方法上加以普遍推广。省委要求各级党委,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普遍推行试验田的通知,普遍学习红安县的经验并将桑园乡的经验一并研究,把种试验田的方法,在全省普遍推广。
桑园乡干部种丰产田已有四年之久的历史,1954年开始创造,1955和1956年逐步推广,1957年普遍开花。中间经过许多曲折的过程,终于获得了丰收的果实。下面就是这个乡建立试验田的一个大概发展的过程。
碰了钉子,受到了教育
1953年由土改转向生产,桑园乡全体干部积极响应了党的号召,领导群众开展生产运动。但是,由于有的干部本身没有经过实际生产锻炼,缺乏生产知识,有的虽参加过劳动,但技术不高,讲生产不会生产,讲技术不懂技术,群众说干部领导生产是外行,干部本身也感到苦恼。有的群众批评干部说:“你们睡到日头多高才起床,不上地生产,连二十四个季节都不懂,一亩下多少种都不知道,怎领导生产呢?”有的故意为难干部叫给定“籽眼”(耧出种籽的地方)。乡党委副书记傅景玉在杜楼村开会向群众讲生产时,当场就有人站起来说:“你们知道麻喳子几个牙?还讲生产哩!”乡干部开始对群众的批评,思想上不大通,认为“干部不如土改时吃香了。”到区里开会时,向区委汇报了碰钉子的经过,区委书记彭金生同志向大家总结了碰钉子的教训:“不懂技术,就抓不住群众要求。”号召大家下决心向老农学习,钻生产技术。任何事情都有好坏两个方面,群众的讽刺和批评,促进了干部钻研生产的积极性。
傅景玉的创造,打响了第一炮
乡党委副书记傅景玉同志受了彭书记的教育,认为群众批评的有道理,1954年秋天便下决心先从自己头上“开刀”,亲自带头种试验田(当时叫丰产地)。傅景玉是本乡人,确定在自己家里地上种二亩试验田。开始他和别人商量,人不理他。但他并不灰心,和自己的老父亲下地种密植麦。到了地里,老头一听说是采用套耧密植,下种量由十二斤增加到二十二斤,气的双脚乱跳,指着傅景玉骂了一顿,扔下耧回了家。这时傅景玉一人没法下种,只好把麦种和耧背回家去。种试验田的一股热情支持着傅景玉,搞不成功决不罢休,当天把自己的姐夫请来,才把二亩密植小麦种上。麦子种上后,他唯恐麦子长不好,于是就把自己的屋山墙扒了一个,积了七车屋土肥,施了两次追肥。结果麦收时获了丰产,每亩平均产量二百八十七斤,比当地一般小麦亩产一百四十斤高一倍以上。傅景玉的试验田打响了第一炮。村上群众普遍反映说:“这个办法真中,明年咱也试试。”傅景玉的老父亲傅松林也惭愧地说:“真是老法子不能治新病,老技术真不中了。”1955年傅景玉种了三亩试验田,是“九头”小麦,每亩下种二十四斤,肥料比1954年上的多。因为1954年的小麦丰收,教育了傅景玉的父亲,这一年他和傅景玉合作的很好,整地时帮助整地,下种时高兴地帮助架耧。由于新老技术的结合,这一年小麦获得了更大的丰收,每亩平均三百七十斤,比当地一般小麦产量高两倍多。1956年傅景玉的试验田品种增加了好几样,除小麦、玉米、红芋外,还试验了一亩二分麦茬栽谷子。移苗栽谷是为了赶季节种白菜,创造一年三作。移栽谷子是一件新工作,许多社员不赞成,傅景玉一面说服大家,一面带领几个积极分子下地移苗。他们在移苗栽种的时候,有些走路的人还讽刺说:“你们还栽哩!俺那里昨天栽的今天就收了。”和傅景玉做活的几个人也动摇了。在傅景玉的领导下才坚持下来。谷子长到快熟的时候,许多社员还不相信能丰产,有的说“快到北地看看咱千斤粮万斤菜”,有的说“一百五十斤包给人家还得连秆草在内”。傅景玉心里也很耽心,经常下地查看,和其他谷子比较,他发现:试验田的谷子虽然长得低,但株数多,穗很结实;其他地里的谷子长得虽高,但株数少,穗很松。他这才放下心来。收割的时候,一车没拉完,结果每亩平均收到五百七十七斤,比社里的春谷每亩二百八十斤高一倍多。许多社员说:“咱社里真有福气”。有些老农说:“骑马也赶不上新技术。”傅景玉经过四年亲自种试验田,得到了全乡群众的拥护,和群众亲如一家。凡是推广一件新的技术,农民都要先和他商量,只要副书记点头,群众马上就干。
由点到面,普遍开花
傅景玉1954年种的二亩试验田获得成功,给全乡干部指出了方向,大家一致表示决心要种试验田,学会生产技术,由外行变内行。乡党委认真地总结了傅景玉的创造,决定在全乡推广。1955年全乡种了十一亩试验田,1956年试验田发展到五十八亩,1957年社社种试验田,发展到七百一十四亩。全乡十三个乡干部,除两个秘书外,有十一人经常参加劳动;七十个主要社干,有五十四人经常参加生产。去年试验田获得了空前未有的丰收,亩产一千五百斤以上的十一亩,亩产千斤以上的一百三十六点五亩,亩产八百斤以上的三十亩,亩产六百斤以上的一百八十亩,亩产五百斤以上的三百五十六点五亩。傅庄队四十八亩小麦平均亩产四百八十斤,其中有四亩多浇雨水,施了两次追肥,亩产达到六百二十三斤;四亩玉米亩产一千一百零二斤。冯楼队试验的三亩半一年三熟作物(麦茬种谷,谷茬种白菜),亩产粮五百七十斤,白菜二万四千斤。桑园社试验的混作犁垡豆子亩产三百八十斤,三亩水稻亩产六百四十斤。试验田的平均产量都比一般产量高两倍以上。乡党委根据生产季节,利用试验田的经验来指导全乡生产运动。1956年组织了六次参观,推动全乡70%以上的小麦实行了密植,改换了良种。1957年组织了二十四次大型的参观评比,大大推动了生产运动。去年秋天抗旱种麦时,开始群众劲头不大,乡党委连续组织了六次参观试验田的抗旱种麦,使全乡抗旱运动迅速形成高潮,提前完成了种麦任务。阎草娄社七十四岁的老社员阎修敬,原来不相信新技术能增产,参观了试验田服气了,他向社员报告参观感想说:“新技术比老办法强得多。”
试验田的三种形式
试验田的形式大体可分三种:第一种是队里搞试验田,干部进行指导。这种办法适合工作岗位不固定的干部,缺点是不能取得系统的生产知识。第二种是固定地块,干部包工、包产、包技术。这种办法适合社干和常年驻社的干部,能够自始至终参加生产过程,容易学会生产技术,但不易和群众密切结合,互相学习。第三种是干部和群众合伙搞试验田。这种办法好处多:能和群众取长补短,新老技术结合;能和群众打成一片,建立深厚的感情;能够及时了解生产中的情况和问题,以生产领导生产。在试验内容上,主要是在同等土地上,划出一块试验田和一般地作对比:浇水和不浇水,浇一水与浇几水对比;密植与稀植,早播与晚播,单作与混作对比;施底肥与追肥,一肥与几肥对比;深耕保墒与浅耕对比;良种和劣种对比。这样,便于群众作显明的比较,说服力大。
试验田的作用和好处
促进了农业生产大跃进。该乡连年获得增产的原因,除了在合作化的基础上认真贯彻了兴修水利、大量积肥等项基本措施之外,试验田起了很大的作用。全乡1953年粮食平均亩产一百六十四斤,1954年平均亩产一百八十四斤,1955年平均亩产二百三十九点五斤,1956年平均亩产二百八十六点五斤,1957年平均亩产四百零四点七十五斤,比1953年增产将近一倍半。1957年全乡出现了两个亩产五百斤社,三个亩产六百斤队,八个亩产五百斤队;有一千二百六十九亩地亩产八百斤以上,有二百零六亩地亩产千斤以上。随着生产逐年增加,五个缺粮社全部变成余粮社,全乡82%的社员增加了收入。1955年卖给国家余粮二十七万多斤,1956年卖余粮五十九万多斤,1957年卖余粮一百五十万斤。同时扩大了公共积累,全乡二十三个农业社,共有公共积累六万二千七百六十四元。社员吃粮标准年年提高,1955年每人平均三百六十斤,1956年每人平均四百二十斤(包括超产粮),1957年每人平均五百斤(包括超产红薯)。群众生产情绪高涨,心情畅快,到处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桑园乡变了样,群众有吃、有穿、有歌唱;千斤粮、万斤菜,割了麦子种谷子,割了谷子种白菜;过去天旱饿肚子,现在天旱不用急。天越旱,地越干,干部领导上前线,井台上边安大营,井台下边是战线,水车好比机关枪,泼水好比是炸弹,干地好比是蒋介石,一见炸弹消灭完。”
改变了干部作风,密切了群众关系。全乡十三个脱产干部,除两个秘书外,十一个人常年驻在农业社亲自种试验田,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乡党委副书记傅景玉和乡长花俞春二人已经成了种地行家,摇耧、撒种、扬场、犁耙地都会干,有五人相当于农民中等技术水平,有四人学会了一般技术。七十个主要社干,除十六个主要会计外,都掌握了生产技术,都能亲自带头领导社员生产。鹿庄社党支书过去根本不会种庄稼,现在学会了犁耙整地等五种主要农活。副乡长李万贵是个青年积极分子,没参加过劳动,农活一项不通,经过二年实践劳动,学会了生产,去年试验田种的麦茬玉米,每亩产四百三十四斤。干部在劳动过程中,和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群众由过去烦干部变成了争干部。阎草娄社老中农阎修敬过去听说干部讲生产起来就走,现在要求干部到他队里领导生产。王统庄、冯楼寨、鹿庄等社驻社干部调走时,社员和社干三番五次地要求乡党委不要调走。
打破了常规,改变了群众的旧习惯。过去群众根本不上追肥,现在都能上二次到三次;过去对外地良种不相信,现在普遍采用了良种;过去推广新技术,群众不听,现在一提倡就跟着干。群众普遍称赞试验田是增产的引路人,是开心的钥匙,是教育人的课堂,照试验田的办法搞没错。
改变了落后村、落后社的面貌。全乡原有七个三类社,过去各项任务都完不成,不接受先进技术,生产搞的很差,现在都变成一、二类社了。宋沟社过去亩产量只有几十斤,1956年搞了七亩试验田,亩产量提高到七百二十四斤,社员生产劲头大大提高。鹿湾庄过去小麦每亩只收五十斤,去年每亩收到一百一十六斤;秋粮过去每亩只收八十五斤,去年每亩收到二百斤;这个庄过去每年都欠几千斤公粮,从1956年以来都能提前完成。
把试验田形成制度
桑园乡干部种试验田的领导方法,给农村干部指出了又红又专的道路。全乡干部正在信心百倍地领导农业生产大跃进,决心要使自己成为农业生产中的能手。为此,乡党委决定,要把试验田形成制度,长期坚持下去,并对今年种试验田已经作了全面安排。要求在已有基础上,每个乡干部种二至三亩试验田,社干部每人种三至四亩,每个队种五亩左右。所有试验田都要达到亩产一千斤以上,其中十五亩重点试验田达到亩产双千斤。现在工作组和乡干部每人都买了粪筐,在工作空隙中拾粪。傅景玉同志已经积了三千斤肥料,正在上试验田(小麦)的第四次追肥。广大群众全力投入了水利和积肥、施追肥运动,为1958年达到亩产五百六十斤,1962年达到亩产千斤乡而奋斗。
中共商丘地委办公室
1958年2月17日


第2版()
专栏:社论

让更多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人物出现
正当全国各地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急速地向前发展的时候,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今年冬季在北京召开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这对于促进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实现1958年生产大跃进以及提前实现农业发展纲要,都将成为巨大的推动力量。我们预祝今年有更多的县市提前实现“四、五、八”的粮食亩产指标和一百斤皮棉的棉花亩产指标;预祝属于应产八百斤和四百斤、五百斤的地区有更多的乡、农业社和国营农场,在今年分别达到亩产粮食二千斤和一千斤,皮棉二百斤;预祝在增产油料、水利化、绿化、除四害、改良农具、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林业、牧业、水产业、发展农村文教卫生、交通邮电和商业等各方面,都有更多的单位和个人做出特殊优异的成绩。
在社会主义的时代,先进单位、先进人物、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的意义是特别重大的。在资本主义国家需要十来年、几十年、上百年才能普及、甚至永远不能普及的新东西,在社会主义国家简直只要几个月就可以在很大范围内普及。因为现在人与人、地区与地区、单位与单位的关系,都是同志之间真诚协作的关系,而不是资本主义国家那种互相倾轧和互相危害的关系。人们都愿意用自己的新技术新经验去帮助别人,使别人更快地发展,而不是把这些新东西密封起来,互相保密。在这里,任何兄弟单位和友邻地区的发展和进步,都会使自己单位和自己地区感到兴奋和愉快。因为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造福于国家和人民,在我们祖国建设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的科学和文化。
先进单位的出现,将使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进度大大加快。1957年已经出现的几十个提前实现了粮食亩产“四、五、八”和亩产百斤皮棉的县(市),亩产量更高得多的乡和社,以及在其他方面有优异成绩的单位,事实上已经成了全国的大红旗。它们给全国人民指出了农业生产大跃进的前景,打开了全国人民的思想和眼界,同时用自己的先进经验帮助了全国,使那些具备同样条件的地区和单位学到了办法,坚定了提前实现“四、五、八”和其他指标的信心和决心。今年,更多的地区和单位以至全国,都将纷纷起来学先进,赶先进。水利,现在已经比1957年多修了好多倍,积肥、绿化、除四害、工具改良也在以过去人们难以想像的速度向前猛进。社会主义的革命大竞赛,今年比过去任何一年都更为热烈,更加具有广大的群众性,也更有实效!任何过去怀疑我国农业前进速度的人,今年都会感到大有希望的。
党中央和国务院所规定的选拔先进单位和先进人物的方面非常广泛,粮棉油料、农林水牧、文教卫生,商业,交通各方面都要选拔。这里很明显地可以看到,我们的党和国家不仅是要自己的人民吃饱穿暖,而且是要整个改造农村面貌,把落后的农村变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农村,使我们的五亿农民群众大家都能过现代化的文明幸福生活。这是多少年来无数志士仁人所追求的东西。这些美好的远大的理想,我们要在自己手里把它化为现实。这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了!
但我们不能沉溺于美丽的理想和先进的计划。我们要千方百计寻找出实现理想和计划的各种具体的方法和措施。这样多的项目都要争取如期实现以至提前实现,领导上就不能没有仔细的科学的安排。比如说,为了多产粮棉,水利工程要争取当年受益,肥料的数量要加大,质量要提高,要精耕细作,改进技术,有的还要改造土壤(或深翻耕地),搞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等一大套。任何一方面搞不好,就很难保证多产粮棉。而这些又都是需要有人去做的。劳动力怎样组织,怎样分配使用,这一切都必须统一考虑。这很像是打一场总体战,海陆空哪一方面都得配合上。有一方面配合不上就打不了大胜仗。
远处着眼,要同近处着手结合起来。眼下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争取小麦和油菜等夏熟作物的大丰收。这就需要对春灌和田间管理等当前急务特别抓紧。这一着抓不紧,全年的指标就会因夏季不能丰收而落空。同样,为了秋季丰收,春耕准备工作和春播工作的领导和检查就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现在好些省的主要领导同志(省委书记等)都亲自率领检查团深入到乡和社去检查实际情况和措施,帮助下面同志解决具体问题,克服困难,进行具体的组织工作,这是防止落空的最大的保证。各级所有的领导机关和领导人都应当这样做。官风必须坚决扫掉。
检查的活动,需要同参观评比的活动结合起来。有些地方在检查某单位的时候,把好多单位的代表同时带来参观,互相评比,取长补短,这在及时推广好的做法、推广先进技术和经验上以及避免错误和弯路上都是最有实效的。各地现在已经在普遍运用这种方法,但还需要注意经常用,不要时紧时松。即使是先进的单位,也需要经常注意别人的长处,虚心学习,勤于参观。只有这样,才能永远保持前进的速度,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生产工具的革新和创造,在许多地方已经成为广大群众性的运动,甚至达到了乡乡有创造,社社有改良。这是农业技术革命的萌芽。我们要十分积极地领导和组织目前群众性的工具改革运动,使它更快地更好地向前发展。工具改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也是克服目前劳力困难的真正出路。现在好些县份已经提出几年内争取初步机械化半机械化和电气化的计划,省市和自治区的领导机关应当给以积极的协助和支持。我们对农业的机械化和电气化不应当看得太神秘,太遥远。突变是渐变的结果,质变是量变的结果。我们不能希望将来有那么一天忽然一下子就依靠国家把全部农业机械化了,而只能抓住现在,抓住已经出现的工具改革运动,因势利导,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人力物力,把这一运动引向农业技术的大革命,引向机械化。事实上,现在各地不仅出现了十来行的条播机,效率提高好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各种机械,而且自发地造出了小型的动力机械如拖拉机等。小的水力火力发电站,风动工具,以及沼气动力,都在不断地涌现出来。
社会革命加上技术革命,生产关系的改革加上生产工具的改革,这就是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道路。
大生产季节已经开始,我们希望在争取夏季大丰收、秋季大丰收、绿化、除四害、工具改革等各个方面,都在今年涌现出更多的更出色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人物。


第2版()
专栏:优良品种

“红安直立”和“伏花生”
“红安直立”是花生良种中的一种。这个品种的优点是:1、生殖力强,产量较高。分枝及结果率都超过一般品种,结果枝数平均达五到六个,每窝结果一般有八十到一百个,多的有二百多个。2,生育期较蔓生种短十多天,约一百四十到一百五十天成熟,可减少秋旱的威胁,产量比较稳定。3、分枝紧凑,宜于密植,结果集中,收获方便。红安县基本上都采用了这个品种。
山东“伏花生”也是花生中的一个优良品种。这个品种是山东福山县两甲庄村左乔生老大娘由当地墩花生内选育出来的。这种花生,生育期很短,仅一百到一百一十天就能成熟,比一般品种早熟一个多月,可以和冬小麦轮作,实行一年二熟。这个品种的花生皮壳薄,籽仁饱满,出仁率较一般品种多10%—20%,而且株形直立紧凑,适于密植。
山东莱阳、惠民、临沂、聊城等专区和河北省一些地区的“一窝猴”花生,四川南充县的“扯兜子”花生,河南“直立种花生”,广东的“狮头企”花生,江西的“强盗花生”等,也都是群众喜欢的优良品种。这些花生一般都具有产量高、出仁率高、生长期短等优良特性。


第2版()
专栏:

利用空闲地多种向日葵
河北黑龙江发动群众大量种油料作物
本报讯 河北省今年要充分利用一切空闲地和盐碱洼地种植向日葵等油料作物。现在衡水、武邑、枣强、深县等五县农民,已利用空闲地种植向日葵等三万多亩。临城县孟家庄、赵庄等九个乡的五十九个农业社,利用地边、沟壕等空闲地,播种了二千五百多亩蓖麻子和向日葵。承德专区也正积极的筹划和调运种籽,准备大力突种。
据省有关部门估计,河北省可以利用种植向日葵等油料作物的土地有三百万亩左右。按每人种五株向日葵来说,全省就能生产向日葵两千五百万斤,如果加上每人种五株蓖麻子的产量,两项不仅可以给农民增加一千二百万元的收入,还可以给国家增加二千五百六十万斤的油脂。
本报讯 河北东光县后店乡妇联发动全乡妇女苦战一昼夜,在八百多亩闲散地上种上了油料爪豆作物。后店乡共十九个村,场边、地头、庭院、屋后闲散土地很多。
乡妇联领导全乡妇女算细账摆事实,找出了种植闲散地利国利民的三大好处:既能增加农作物产量,增加社员收入,又能解决猪饲料的困难,节约粮食,以每棵大麻子收四两计算,每亩一千五百棵,能收三百七十五斤,每斤一角五分,一亩就收入五十元,并且还给国家增加油料。在统一思想摸清了闲地,收集了样子的基础上,全乡共组织起四百一十个妇女突击小组,于3月13日向闲散土地大进军,一齐突击,一天的工夫,即把全乡八百四十一亩闲散地全部种上蓖麻、向日葵、蔬菜瓜果。东光县现正准备发动起妇女将全县一万二千余亩空闲地种油料作物、蔬菜等。
本报讯 黑龙江省今年计划增产油脂一万吨,饲料一百万吨。省人民委员会为保证油料增产计划的实现,最近提出农业社的每个生产队都要在播种计划以外,利用地头地脑、山荒洼地、盐碱地、沟边壕沿,种植半公顷到一公顷油料作物;国营农场、劳改农场、军垦农场在不挤粮田的原则下,种植一万五千公顷油料作物;大力发动农民,利用房前房后,园田地边、道边沟沿,每人种植向日葵、蓖麻十株以上,或者收获苏子、蓖麻籽一斤;发动城镇的学生、职工、居民种植油料作物;动员老年人、妇女和学生,采集野生油料。


第2版()
专栏:

兴化油菜高产的经验
江苏省农业厅副厅长 王一香
现场参观了江苏兴化县油菜栽培经验,打破了人们对于油菜产量是否稳定、是否可以高产的“谜”,揭开了油菜产量可以跃进的“窍”。这个县去年油菜种植面积五万二千多亩,比1952年扩大70%;单产一百八十五点四斤,为1952年的一点四五倍;总产量为九百七十四万五千斤,为1952年的三点三倍。兴化在优先发展粮食的同时,油菜的面积逐年扩大,单产逐年迅速提高,所取得的经验是十分丰富的,主要的有三点:
第一,兴化经验证明了,只要人们有干劲,油菜是可以高产的。兴化县在垛田地区种植油菜,土壤、水源、泥肥等具有比较有利的条件;但是,冻害、病虫害都和其他地区大体相同,其中冻害要比苏南更厉害些。尤其是垛田地区湖河交叉,土地零星分散,种植油菜的操作上和所需要的劳力方面比平原或圩田困难更多。比如垛田土质松,地势高出水面三公尺左右,水分五面蒸发,五面种植,浇水工作量很大,但他们不是采取消极的种植抗旱低产作物的办法,而是采用多浇水勤浇水的积极办法,单油菜一季用水每亩即达六万八千斤,全年每亩用水将达二十万斤;特别是后期每亩施用泥浆就达六万斤。1954年严重的冻害,油菜死苗40%,他们从残留的植株中,细心精选核定品种,找出了高产品种和抗寒品种杂交的正确方向。同时,湖浪和雨水冲刷比较厉害,为保持和扩大耕地面积而需要整理土地的工作,也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兴化垛田地区人民正视自己的有利条件,和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克服了一系列的困难,取得了油菜大面积的丰产。由此可见,干劲就是油菜产量获得跃进力量的一个源泉。
第二,兴化县委对油菜生产领导的特点,就是一方面加强增产油料对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一致性的政治思想教育,同时又指定一个副县长和技术员,成立了专门的组织,加强油菜生产的业务和技术指导,一方面又坚决执行了对超产超售菜子任务的就奖励一定数量油票的政策,使政治工作、业务指导、经济工作紧密结合,为促进生产服务。
第三,兴化县油菜栽培方面几个主要经验也是有普遍意义的。比如:?利用了高产的“瓢儿白”品种与耐寒的“青羊儿头”品种杂交后的杂种优势,为保苗越冬和获得高产创造了基础(当然这方面还需要继续提高)。?为适应三大季(油菜、芋头、大白菜)栽培制度,而采取了分期育苗培育壮苗,全面推行移栽和分期移栽,妥善地解决了三大季前后作衔接上的矛盾。?密植匀苗,每亩一万二千株以上。?根据油菜后期生长发育需要而进行追施四次泥浆肥,达到“稳根”、“发杈”、“开花到顶”、“结子像鱼眼睛”的丰产目的。?在收割季节中也创造了带土拔株、争取后熟、交叉簇堆、精细脱粒的丰产丰收经验。所有这些,使人完全信服他们确是抓住了油菜增产的关键,表现一贯到底的干劲,贯彻勤俭种地、精细种地的方针。特别是后两条经验,是争取今年油菜产量大跃进的十分紧急的措施。
兴化县委在进一步总结了自己的经验和检查了当前油菜生产以后,号召全县突击油菜的后期培植。号召全县社社种蓖麻,队队种葵花,开展每户十株百株运动,力争油料产量今年翻一翻。
目前,正是油菜管理和夏秋油料作物即将播种的时间,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兴化县发展油料作物的干劲,学习兴化栽培油料作物的创造精神,保证今年油料的增产。
(原载新华日报,本报略有删节。)


第2版()
专栏:名词解释

兴化的垛田
兴化县的垛田,是当地农民在低洼的地上掘土分块(或分片)筑成的一种田。垛田类似北方一些易涝地区修筑的沟洫台田。垛田具有抗御旱涝的作用。水多的时候,由于它高出水面很多,不受水害;干旱的时候,由于它的下面有水可以提水灌溉。一块垛田与另一块垛之间的低洼积水部分,每年可产生大量具有一定肥效的淤泥。这也是采用这一方法的另一好处。


第2版()
专栏:

结合需要先钻一门
青海农业干部种试验田由外行成内行
本报讯 青海省农业区各县的领导干部都在结合着种试验田的生产劳动学习科学知识。
青海省农业区自然条件很复杂,为了在技术上保证生产大跃进,各县的领导干部去冬以来就根据需要着重学习一两个农业生产上的专门课题。湟中县地域辽阔,当地农民一向不重视施肥,中共湟中县委第一书记柳一同志就重点学习土壤学和肥料知识。他除了请农业技术干部指导阅读有关书籍和五种农业杂志,还亲自动手找肥源、制肥和做各种肥效测定的试验。在他的影响下,全县干部对于各种农家肥料和颗粒肥料的沤制、加工和使用,都能够做到不讲外行话,不干外行事,肥料与土壤的关系也基本上弄清楚了。
互助土族自治县常受干旱威胁,县委第一书记吴正夫同志就着重研究水利问题,经常带领群众攀山越岭寻找水源和规划渠道。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和实践,他已能独立做渠道的定线和测量工作了,正在施工的十六条盘山干渠,有六条是他亲自勘查水源和定线的。自治县的大部分干部对于兴修水利也逐渐由外行变成了内行,有的人还创造了简便水平仪、吊杆送土器等工具。
由于上述那些县的领导干部做出了较好榜样,农业区各县学习科学知识已经开始形成风气。有的县已经开始组织上大课,有的县正在计划开办干部业余技术学校,或由农业技术推广站分片包干辅导干部学习。 (杨立本)


第2版()
专栏:野生植物资源

野生植物资源
苍耳籽
苍耳籽是一年生草木野生植物,它的分布很广,几乎遍及全国。苍耳籽含油量17%—21%,一般的出油率是10%,最高的出油率是15%(在山西临县)。苍耳籽油为干性油,可以掺和桐油制油漆,也是制造油墨、肥皂的主要原料。这种油也能点灯、食用。苍耳籽油饼也可以作饲料、肥料。据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化验,苍耳籽油饼的营养价值和豆饼差不多。1956年各地收购了苍耳籽大约五千吨,可产油五百多吨、饼三千吨。
橡子
橡子是橡树的种子。橡树又叫麻栎、柞树、青冈树等,是一种生于山区林野的落叶乔木。这种树在我国分布极广,橡子的产量很大。据有关部门估算,全国每年橡子的产量约有四百六十万吨。
橡子仁一般含淀粉50%以上,适于酿酒、制淀粉。据河南个别酒厂试验,每百斤橡子仁可产五十六度白酒三十七斤到四十斤。白酒的质量和用粮食酿造的相同。用橡仁制酒剩下的酒糟,还可以作饲料。
橡仁也可以作人的食品。四川有用它作豆腐的,山西有用它掺面作点心的。橡子外面的橡壳(即橡碗子)可以提炼制革工业不可缺少的鞣剂——烤胶。
盐蒿籽
盐蒿籽(又名碱蓬)生长在我国沿海地区,产量高而集中。据统计,江苏、河北、山东三省年产量在五千吨以上。盐蒿籽的含油量在26%左右,出油率在16%以上。油性、用途大致和苍耳籽相同。1956年辽宁、山东、江苏三省共收购盐蒿籽油四十四吨。这些油一部分供应上海油脂、肥皂厂,一部分供应农民油漆农具。


第2版()
专栏:农业高产志

湖北红安第一个花生高产县
湖北红安县在去年秋旱八十天的威胁下,四万七千多亩花生田获得平均每亩六百斤的高额产量。在出现大面积丰产的同时,这里许多农业社还在不同的面积上,创造了一千一百二十八斤到一千二百八十斤的高产纪录。据统计,去年全县有一百二十八个社平均亩产花生八百斤以上,全县有三千多亩花生田达到千斤。
红安县花生增产的经验,概括起来有这样几项:党委和农业社有专人领导这项生产;普遍精选良种;根据作物的需要,分期施足各种肥料;根据地力适当密植;精细锄草,培土壅蔸。


第2版()
专栏:农业高产志

十省代表群集红安
在花生高产县开会
本报讯 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湖北、河南、江西十个省农业生产部门的代表,4月9日在湖北红安县举行油料生产会议。各省代表在这次会议上,除了讨论和制定今年和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的规划外,并就近学习红安花生丰产经验。


第2版()
专栏:编后

算小账,办大事
农村里门前屋后、田埂地角、沟边路沿都有许多空闲地。这些地,人们在算大账的时候往往把它遗忘了,原因是它们星星点点,不值得一算。其实,小账可不能不算。许多小账加在一起就成了大账,把小账算好了,就可以办大事。当大家正在安排增产措施,力争生产大跃进的今天,算账的方法很值得研究。河北临城县九个乡五十九个农业社已经在零散的空闲地上种上油料作物,总数有二万五千多亩。足见这里的人真会算账,从小账中算出大账,使人看到空闲地增产的潜力。因此,我们提倡每个农业社都来算一下这笔小账,把空闲地都种上油料作物。
今天,大家在大片的土地上精耕细作,表现了对土地有很深的感情;但是,大块小块应当一视同仁才好。土地就是如此,哪怕它是一星一点,它对一切殷勤劳动的人,却从不曾辜负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