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58-04-05

1958-04-05新闻联播 文字版

老当益壮与未老先衰

第8版()<br/>专栏:<br/><br/> 老当益壮与未老先衰<br/> 杨献珍<br/> 今天读了一个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战友叫做库诺的、大概是在1917年十月革命后不久所写的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回忆录,其中有这样几句话:<br/> “我是还活在世上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同时代人,虽然我已经八十六岁零八个月,但我仍然身体健康,精神饱满,充满青年的热情。”(注一)<br/> 倍倍尔所写的“伦敦之行”一文中说:<br/> “恩格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有非凡的工作能力;当他七十高龄的时候,他还学习罗马尼亚文,……他总是朝气蓬勃,精神饱满……。”(注二)<br/> 这是前辈老革命家的典范,他们真是“老当益壮”。<br/> 对照我们的教学工作人员中,有青年,有的至多是中年,应当说是还在壮年时代吧,就已有了老头气,未老先衰,有的甚至向往着八宝山,这不仅是“暮气”,简直是有了“墓气”了。<br/> 应当从灵魂深处挖掘一下这种“墓气”的根子。(注一)见:回忆马克思恩格斯第234页。(注二)同上书第245页。<br/> (编者注:这是杨献珍同志的一张大字<br/> 报,我们把它发表在这里。)

致某些“稳健派”同志

第8版()<br/>专栏:<br/><br/> 致某些“稳健派”同志<br/> 马蓝<br/> 有些同志,看问题很尖锐,是非心里很明白。但在一些原则性的矛盾、斗争面前,却表现得出奇地“稳健”。不论同志们怎样争得面红耳赤,相持不下,他们总不大愿意“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有人问之,则曰:“还不到时候”。一直要等到问题争得差不多了,原则在那一面,基本上已经明确,或领导上已向那一面点了头,这才积极拿出自己十拿九稳的正确见解。<br/> 这不能不使我联想到:有如两军作战,当同志们都冲上前线时,有个战士还躲在碉堡里,“冷静地”观战,不管同志们伤亡如何,他按兵不动,吝啬一枪一弹。直到城门已经攻破,胜利在望,这才忽然跨马奔驰,抢上前去,夺下城头的大旗。<br/> 或者城门终于不破,那也没有关系。因为<br/> 一、他没有“浪费”一枪一弹。<br/> 二、没有暴露目标,“徒然”树敌。这样做,对自己当然最有利,但请问“稳健派”同志,对革命如何?

观画

第8版()<br/>专栏:<br/><br/> 观画<br/> 老舍<br/> 看了吴镜汀、秦仲文等六位先生的山水画展览(地点:北海公园内画舫斋),有些感想:<br/> 我高兴地说:传统的山水画并未走到山穷水尽之境。这次展览的作品中有许多新的尝试与成功。修建十三陵水库、各样工地、西北的土山窑洞,农村生活写实等等已都入画,而且并不难看。足见保守思想一经打掉,即能突破陈规,别开生面。画法一定不是一成不变,万不可改的。<br/> 是的,山水画的革新是技法问题,也是画家对新事物和劳动人民爱不爱的问题。在周元亮先生的一幅小画里,画的是乡民在路上拾粪。哎呀,这要是放在解放前,岂不使高人雅士气个半死么!青山绿水画面里向来是古代衣冠的隐士的藏身之处,谁敢画上拾粪的呢?这太不雅了!可是,在周先生明白了劳动的可贵与劳动人民的可爱之后,他的胆子就大起来,不管高人雅士怎么生气了。结果怎样呢:这张画虽然不无缺点,可是也还很美。爱新社会才能关心新事物,才敢画出有新内容的画来,这比改革技法更要紧。看不起劳动人民的不会把他们放在美景里。<br/> 六位先生的笔墨都有根底,所以内容虽新,看起来却还是传统的山水画。最突出的一点是构图新颖;大多数的作品已经放弃山峰松林夹着一条瀑布的老套子,而按实取景,各绘所见。他们画了画谱画册中所没有过的景色。这就证明:近些年来山水画的所以死死板板,并不是山水画传统本身的毛病,而是因为画家懒惰,只从画谱与古人作品中取稿,给山峰与瀑布搬搬家就算一张新画。这样,大家所画的景物全差不多,只好专从笔墨趣味上断定优劣,以至叫外行人看不懂,莫测高深。于是祖国的伟大山河与山水画脱了节,广大人民也与山水画脱了节。这个损失不小。在这种情形下,画家们往往在画中题上:仿王石谷,或拟大涤子法等等。摹仿本非极体面的事,可是画家竟自以此自夸,的确忘了推陈出新,而山水画的前途乃大为可虑!这次展览中的大部分作品,因为是新的尝试,当然不尽成熟。可是,今天还未成熟的东西,明天就会成长起来,渐至成熟。我们应当看得远一些。<br/> 新的构图必然引起两种革新:技法的改革与什么是美的问题的改变。关松房先生的“晓雾”画的是建筑工地,周元亮先生也画了修建十三陵水库等等。他们的取景构图都前无古人。因此,他们也需要新的技法。很明显,他们在传统的画法外,还吸收了一些洋画的技巧。这是必然的。要推陈出新,就必须多想办法,丰富技巧。我们也看得出,他们虽然吸收了一些新画法,可是还力求不失去传统山水画的特色。这就必有不少的困难。我希望大家(包括内行,外行;国画家与西画家)都好好地谈一谈,到底应当怎么办。足不出户,“创造”山水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了。我们今天应当叫广大人民从绘画中看见祖国的灿烂如锦的山河,使大家更爱祖国。这不是件小事,大家应当多发表意见,解决革新实践中的困难。可是,在交换意见的时候,千万先别泼凉水!<br/> 可能有人泼点凉水,因为看不惯新山水画的设景构图。这就来到什么是美的问题了。我不懂美学,不敢乱说。我只知道:看惯了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老山水画,再看结合现实生活的新山水画,恐怕有点不顺眼,不顺眼也就不顺心。我希望美学专家也来谈谈:空山不见人是绝对的美呢,还是也可以改一改呢?有理论的根据,会叫实践者增加改革的勇气。<br/> 也许有人说:这次展览的新画还不过是画稿,不能算是成熟的作品。意在言外,这些画可以展览,也可以不展览。我不同意这个看法。由画家来说,稍有心得,即骄傲自满,是不对的。由我们来说,不许新苗露面,新的花朵即无从开放,即使这次展览的都是画稿,为什么不可以和人民见面呢?再说,历来仿谁仿谁的习作才正应当称为画稿,反倒受到重视,以至藏在博物院与画馆中,为什么革新的有些创造性的作品不该展览呢?

晓雾(图片)

第8版()<br/>专栏:<br/><br/> 晓雾(国画)<br/> 关松房作

大字报还有一个好处

第8版()<br/>专栏:读者中来<br/><br/> 大字报还有一个好处<br/> 3月24日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马前卒的“写大字报的好处”一文,我觉得大字报除那些好处外还有一个明显作用,那就是能促进扫盲运动的开展。<br/> 大字报是发表意见的一种形式,但它不光是想、说就行的,还需要写。问题就在“写”上。有一些同志,肚里有不少货色,就是写不出来,看到别人写真是又急又恨,这就激发他“学习”的热情了。例如我们单位内有些同志就这样,在平常不写字不觉得,动员他上扫盲识字班也不大积极,可是在这次“大鸣大放”,“双反”运动中,深感不能写字之苦,因而学习热情高涨,劲头也来了。<br/> 领导同志也可以用大字报来作为动员扫盲的一个实例。<br/> (江苏省盐城邮电局 艾斐)

新山歌

第8版()<br/>专栏:<br/><br/> 新山歌<br/> 火炮一声震动天,<br/> 千年岩石把家搬,<br/> 清泉像匹白棉布,<br/> 天上挂到地平川。<br/> (湖北郧县)<br/> 兴修水利好处多,<br/> 绿水笑着上山坡,<br/> 山青稻香水磨响,<br/> 日子越来越快活。<br/> (湖北均县)<br/> 今天一个凸,<br/> 明天把凸消,<br/> 后天再来看,<br/> 劈山一道槽。<br/> (湖北均县)<br/> 水库筑得像城墙,<br/> 水圳弯弯十里长,<br/> 任它天旱不下雨,<br/> 社员自己当龙王。<br/> (江西吉安)<br/> 锣声和太阳比早,<br/> 汽灯和月亮比明,<br/> 人群和星星比多,<br/> 一心要征服山河。<br/> (浙江义乌)<br/> 洼地大丰收,一年月月秋,<br/> 一二月治鱼三四月藕,<br/> 五六月打蒲又麦收,<br/> 七月里拔麻收菱角,<br/> 九十月里过大秋,<br/> 十一月里正打苇。<br/> 十二月鱼业又抬头<br/> (河北文安)<br/> 大别山涧漂渡船,<br/> 数里碧绿波浪翻;<br/> 沿河两岸土翻身,<br/> 河滩涝地变良田。<br/> (河南商城)

关于“荣誉”

第8版()<br/>专栏:<br/><br/> 关于“荣誉”<br/> 吕林<br/> 每当看了一次好的演出,我们都会有过这样的感觉:尽管表演者并不著名,有的甚至记不得他的名姓,在我们步出剧场的时候,总会交口称誉或者在心底里暗自赞许。在表演者,这口头的称誉虽然未能听到,而那心底的赞许更无由知道,正如表演者对我们并不著名因而不记得他的名姓;然而这,便是一种荣誉。<br/> 对于任何一个普通的人,都可以有他的荣誉。不论是交通警察——当他在他井然地指挥着纷杂的车辆之中,机警地制止了一辆鲁莽的自行车,而护住一位慌张过街的老太太,免致撞倒;不论是售货员——当她在她敏捷地应接着拥挤的顾客之际,耐心地让那好挑剔的顾客也终于挑选到最合他心意的一件,想方设法把售缺的货物交到那已经问了几家的急需的顾客手里;……身受者会感激,旁睹者会默许,这在交通警察、售货员、……,也便是荣誉,虽然人们的感激和默许他并不知道、并未听到,尽管人们不知道他们的名字,甚至他们制服上的号数也未及留意。<br/> 荣誉,就是为人民的劳动,劳动中的贡献——那怕是一点点。荣誉,在不相闻知中也是存在,并不只在于有了名望、地位。名望、地位是较大的荣誉,因其为人民劳动的贡献较大而给予。它并不是荣誉之因,而只是荣誉的果。根本的,是为人民劳动着,而有贡献。因而任何一个普通的人,也时刻会有着荣誉,只要他是这样在做。<br/> *<br/> 我们的手腕上有一只表,靠它掌握时间。时间由表面的时针分针和秒针告诉我们,因而我们日常所注意到的,是这时针分针和秒针。当然,由此也可以知道,它们在显示时间上的重要。然而,只要打开表的背面,就会看到,推动时针分针和秒针之显示时间的,也还由于内部的复杂的机器;而其中每一精巧的机件,对于表面的时针分针和秒针在显示时间上,都起它一定的作用。只是由于我们很少有必要打开它,才往往只看到时针分针和秒针它们在运动。<br/> 人们的劳动,因其工作的性质而有不同的方式,但归根到底,它的本质是集体。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提到“个体劳动”,这不过是一定性质的劳动的方式之一种。有谁能说出一种纯粹的“个体”劳动?作家的劳动具有极大的个体性,但他的作品能不经过编、排、印、校而行之于世?即便它只靠作家自己的手抄而流传,然而它的内容能不源于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它的技巧能够离开先辈与同代作家的经验的借鉴和古往今来的作品的熏陶?如说这一些也主要由于作家本人的才能,则作为他的劳动的最基本的条件的掌握文字的能力,难道是先天赋予或者是自我造就?可见,就是这具有极大的个体性的劳动,也犹如那表面的时针分针和秒针之在显示时间上,还有着内在的无数“机件”的作用。<br/> 这样,关于荣誉的概念就还需要扩充;荣誉是为人民的劳动、劳动中的贡献,这劳动贡献固然见诸于个人,但它始终有着集体的作用,因而荣誉最终是集体的,它归于集体劳动着的人民群众,而体现这劳动贡献的个人,则是享有其中主要的一份。<br/> 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是不会埋没任何人的。只要有人在为人民劳动中稍有贡献,相对地就会容易出名。有了一些名望、地位以及任何一点荣誉的人,对于自己的荣誉,应该理解为这是需要以更多的劳动和更大的贡献来偿付的预支,而不能当作这是对他的劳动贡献的远不为过的承认。<br/> 而那广大的散在各种岗位上的劳动者,日复一日地勤苦劳动,把自己的精力的每一点每一滴暗暗献给人民,不求闻达,这样的虽是平凡的人,却是美丽的。因为,他们像那荒僻的沙河里的金屑,虽然散杂在沙粒里,粗一看去不易为人所发现,但它们在共产主义的阳光的照射下,闪耀着一丝丝金色的光芒!

桃红柳绿说清明

第8版()<br/>专栏:<br/><br/> 桃红柳绿说清明<br/> 文农<br/> 清明,人们往往先想到寒食节。寒食节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即清明节前一天;也有认为在冬至后一百零六天,清明即寒食的。<br/> 照旧俗,寒食节要禁烟火。据说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春秋晋国人。当时晋国公子重耳被逐在外。介子推为了图谋晋国的强盛,尽忠于流亡中的重耳,企望重耳有所作为。后来重耳回国,作了国君,便是晋文公。晋文公既得名位,便同其他从者上下欺蔽,追逐名利,而对过去忠心耿耿的介子推却忘恩负义,不再重视他。介子推看透了“谲而不正”的文公,便偕同年老的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为了掩饰自己的过失,到绵山去寻访介子推。偌大的绵山,遍访不得,晋文公便下令烧山,想用火逼介子推母子俩下山来。这场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绵山已变成一片枯焦的秃岭,可是仍不见介子推母子的踪迹。最后才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他们的尸首。<br/> 人们为了哀悼介子推,大家便在这天禁火举炊。这天的饮食,每家都要事先准备好,所以就把这天称为寒食节。<br/> 进入寒食,已是桃红柳绿的时节。“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春意确实已经很浓了。因此各地又有“踏青”、“插柳”的习俗,其中最重要的活动是祭扫坟墓。清明扫墓,大约始于唐朝。清明时候,地气转暖,木生草长;冰河解冻,溪河流水潺潺。那山上的墓冢,或被水冲陷了,或已长上萋萋青草,因此人们踏青到自己的亲人和祖坟上去修葺或者加固一番,也表示对死者的追念。<br/> 过去,每逢清明时节,有钱有闲的人,当然会借节日游山玩水,而广大的劳动人民却处于饥寒之中,“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因此,每到春天,只看如何及时播种争取丰收,使自己能够得一温饱。寒食前后,正是抢耕播种的时候。“二月清明莫在前,三月清明莫在后”,便是广大农民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关于浸种的谚语。因为“二月清明”,正是春寒料峭,种谷难萌芽;“三月清明”,春又将残,再不浸种,生产的季节就会太迟了。

“红色卫星闹天宫”

第8版()<br/>专栏:舞台和银幕<br/><br/> “红色卫星闹天宫”<br/> 在我国丰富的古典戏剧创作中,有不少是根据深入人心的民间传说编成的。京剧“红色卫星闹天宫”也是这样。它把苏联发射的人造卫星人格化了,穿插在嫦娥和织女的故事中,并且使他参与了一场正义的斗争。这种传奇式的想像是符合观众的意愿的。<br/> 新社会里有说不尽的新传奇,需要今天的艺术家来加工创造,“红色卫星闹天宫”的创作和演出是可喜的。 (兰)

彩色戏曲片“雁荡山”

第8版()<br/>专栏:舞台和银幕<br/><br/> 彩色戏曲片“雁荡山”<br/> 重头武戏“雁荡山”,是第一届全国戏曲会演大会上得奖的京剧剧目。剧情是:隋朝末年,人民不堪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纷纷起义公率领下,打败了雁荡山守将贺天龙,获得胜利。这出戏具有独特风格:没有唱词、道白,完全是武打场面。北京电影制片厂把这出武戏搬上银幕,摄制成彩色纪录片。剧中孟海公和贺天龙两个角色,由中国戏曲学校学员、武生柏之毅和武净袁国林饰演。<br/> 影片的优点是:适当地利用了布景和摄影技巧,把剧中陆战、水战、追击、攻关各场戏的武打技艺表演,清楚地再现了出来。<br/> (袁心)

小型新歌剧

第8版()<br/>专栏:舞台和银幕<br/><br/> 小型新歌剧<br/> 小型新歌剧原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中央实验歌剧院在跃进中,改变了过去只搞大戏,忽视排练小戏的偏向,采取了大家动手的做法,在短短的十几天内,已经创作和演出了:“金凤树开花”、“风雪摆渡”、“半夜失牛犊”、“补皮鞋”、“办嫁妆”等十来个反映现实生活的小型新歌剧。这些剧目已先后在北京各区的工人俱乐部以及阜平山区、保定、良乡等处演出,很受群众欢迎。(黄山)

青年工人进行曲(歌曲)

第8版()<br/>专栏:半月一歌<br/><br/> 青年工人进行曲<br/> 〔说明〕<br/> 上海的作曲家们为祝贺全国青年工人代表会议的召开,热情地创作了几首歌曲,上面这首歌曲便是其中之一。希望全国的作曲家和诗人们创作更多的工人歌曲,并通过这些歌曲把厂矿企业中的社会主义歌咏运动热火朝天地掀起来。<br/> 这首歌曲有力、容易学唱,在青年工人集会、游行或其它场合中都可以唱。速度相当于快步进行的速度,整个曲调的节奏要唱得强弱分明,唱到第9小节——12小节时,情绪应显得特别兴奋,有“>”的音要特强,“学本领”“大跃进”几个字要清楚有力(但不必太强),第13小节——16小节渐强,蕴蓄着潜力,到最后一句时,便可纵情地唱出来。

大家来“采风”

第8版()<br/>专栏:大家谈<br/><br/> 大家来“采风”<br/> 浙江师范学院 李广德<br/> 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多是来自民间的歌谣,其中的“国风”更是直接地集中地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这些好诗怎样来的呢?汉书:食货志说:“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这些流传在民间的歌谣,是经过无数的“行人”采集了起来的。今天,在我们的生活里,每时每刻都在产生着诗,这些流传在人民口头上的诗歌,我们有责任把它记载下来。<br/> 要及时地反映我国人民大跃进的劲头,反映大跃进中出现的各种奇迹,光靠作家写文章是太不够了。工农群众时时刻刻进行着创作,我们下乡的同志,下乡的作家和诗人,除了自己创作以外,还要担负起“采风”的任务。我建议组织一个“采风”的竞赛,看谁“采风”采得多,采得好。同时我也建议各地从事宣传工作的同志,也来动手随时随地的“采诗”。<br/> 让我们每个人都来“采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