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4月30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社论

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的理想。在剥削者居于统治地位的时代,这只能是一种幻想;在人民当家作主的今天,这才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几年来随着生产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我们的国家已经基本上消灭了失业的现象,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对于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力和生活困难的人,党和国家也予以高度的关怀,给了他们必要的物质上的帮助,特别是组织他们中间还没有完全丧失劳动力的人,分别参加了适合于他们情况的生产。这样,不仅使他们有了进一步提高生活的可能,而且使他们同样有机会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江苏省徐州市在这一方面所达到的成就便是一个鲜明的生动的例证。这个城市除了极少数完全丧失劳动力的人以外,依靠政府补助和救济的鳏寡孤独和城市贫民已经全部参加了生产。
从组织生产入手并为生产服务,是城市优抚救济工作一贯坚持的方针。几年来的事实证明了,这条方针是符合于党的一切从六亿人口出发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方针的。人们都知道,生老病死是人类生活的自然法则,不论什么时候,都会有一部分人,因为老病残疾而全部或部分丧失劳动力。对于这些人,由国家在物质上给予必要的帮助,这是完全应该的;但是如果单纯依靠政府的补助和救济,不为这一部分人找别的出路,长期下去,这不仅对城市是一个包袱,而且在其他人的生活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他们也不会对自身的处境感到满意。如果把他们组织起来,进行他们能够胜任的生产,他们不仅能够逐步作到养活自己,而且还可以为国家创造财富。这就说明,在解决城市贫民和孤老病残者的生活问题上,采取以生产为主、辅以必要救济的方针,是一条积极的方针,是使城市中生活困难的烈属、军属和鳏寡孤独富裕起来的根本道路,是党和国家对这部分人加以妥善安排的根本措施。
长期依靠政府救济的人,绝大多数是老弱残废者,没有条件参加工矿企业的生产和机关工作。就这一点来说,他们好像是无用的人,只能消费而不能生产物质财富。但是,就是在这些人中间,完全不能劳动的人也只是极少数,多数人还有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组织他们参加适合于他们情况的生产,他们就会变为有用的人。有用和无用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有用变为无用,无用变为有用。在资本主义社会,本来是有用的人和物,也会变为无用的人和物;在社会主义社会,本来是无用的人和物,也会变为有用的人和物。这种辩证地观察问题的方法,还有许多人不懂得。这主要因为他们的思想多少有些僵化,看到事物的这个方面,就看不到事物的那个方面,因而在城市的福利工作上,得出了只能救济不能组织生产的结论。徐州和其他城市的经验告诉我们,组织起来进行生产自救,在我们优越的社会条件下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绝大多数城市贫民和鳏寡孤独者的愿望。他们在党和政府的不断教育之下,一般都懂得劳动是光荣的,不仅不愿意让政府白白地养活自己,还想对社会主义建设有所贡献。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能不能针对他们的特点,采取适合于他们的方式组织生产,在政治上加强对他们的领导,在经济上给予他们必要的援助。只要具备了这些条件,各个城镇的社会福利生产都会搞起来,使国家不花或只花很少的钱,就能够解决这部分人的生活问题,而且会使他们的生活过得愈来愈好。
有些人虽然也承认应以生产自救为主,可是在组织生产上却有一套固定不变的看法。他们认为既然要搞生产,就必须搞得像个样子,因而总是想和大工厂看齐;至于小型作坊和临时性的生产小组,他们是看不起的。因此,虽然靠政府的投资组织起一些生产单位,在解决城市贫民的生活问题和改造游民等方面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因为这些生产单位多是比较大型的,许多劳力不强和有残疾的人不能参加,他们的问题就仍然没有解决。这看起来是方法问题,但却妨碍了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徐州市的民政部门,本着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和因陋就简的原则,想尽一切办法,把可能利用的人和物都尽量利用了起来。在他们组织的社会福利生产中,有固定的生产,也有临时的和季节性的生产;有集中的生产,也有分散的生产;有大型的生产,也有小型的生产,而且多数是小型的生产;有用好料进行的生产,也有用废料废物进行的生产,而且多数是用废料废物进行的生产。在各类生产中,又根据各人不同的情况,分配他们的工作,能够站着生产的就站着生产,能够坐着生产的就坐着生产,等等。这种不为陈规旧章所束缚,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创造性的工作作风,是徐州市的社会福利生产能够蓬勃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既然组织社会福利生产,是解决城市贫民的生活困难的必由之路,又是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必须采取的措施,这个工作就应该提到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各个城镇的党的领导机关,都应该把组织社会福利生产列入城市建设计划,督促民政部门,并组织有关部门的力量,帮助他们解决能够解决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要加强对他们的政治思想领导。要使所有的民政干部都懂得,从生产入手并为生产服务,是城市优抚救济工作的根本方针,而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必须长期地坚持下去。除少数完全丧失劳动力或生活临时发生困难的人,仍然要给予他们必要的补助和救济以外,凡是能够参加生产的人,都应该有计划地把他们组织到生产中来,变消极的救济为积极的生产。党委还要帮助民政干部树立起明确的依靠群众的观点,把组织社会福利生产变成群众性的行动。凡是有利于改善群众的生活和国家建设的福利生产,都应该放手让群众来办,由国家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在中共徐州市委的领导下,徐州市民政部门就是这样做的。他们广泛地向群众宣传了生产自救的城市救济工作方针,把居民委员会的力量充分运用了起来。许多居民委员会,都把组织社会福利生产作为主要工作。在城市贫民较多的地区,这样安排居民委员会的工作是适当的。因为群众的生活困难问题,是这类地区街道工作中的主要矛盾;抓住并解决了这个主要矛盾,就能够把街道的其他工作带动起来。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做到;而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使我们的国家更快地富强起来,使我们的人民过着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徐州市民政部门在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方面的工作,是作得相当出色的,今后还应当大大地前进一步。其他城镇的民政部门应向它们学习,同它们开展革命的竞赛,在组织社会福利生产上也来一个大跃进,大家都为加速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1版()
专栏:

文化大翻身的日子已经到来
黑龙江基本扫除了文盲
本报哈尔滨29日电 “五一”前夕,原来文盲达85%以上的黑龙江省,提前九年基本完成了扫除全省青壮年文盲的任务,使全省86.92%的青壮年职工都认识了二千多字;81%的青壮年农民认识了一千五百多字。市民和手工业合作社的社员也都超过了国家规定的识字指标。至此,全省人民盼望千百年的文化大翻身的日子已经到来,劳动人民拔掉了文化落后的“白”根。为进一步全民学习文化科学技术打下了初步基础。黑龙江省在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后,为了巩固和提高扫盲的成果,已开展了“读百本书、写万个字”的多读多练活动。同时正在乘胜前进,朝着扫除剩余的一部分文盲,和普遍建立业余中小学和干部红专学校跃进。
右图:黑龙江宁安县勇进农业社保管员刘文奎,在扫盲班毕业以后,已识字一千八百多个。 新华社记者 胡伟摄


第1版()
专栏:

变消极救济为积极生产 让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徐州——城镇社会福利工作的榜样
二万多贫民全部生产自给 许多贫民生活达到一般居民水平
本报讯 在1955年还有二万八千多贫民依靠政府救济为生的江苏省徐州市,从今年4月份起就不要国家发放救济款了。最近,江苏省民政厅在这个市召开了城镇社会福利生产工作现场会议,推广他们的先进经验。
会议采取边看边谈、看看谈谈、谈谈看看的办法,听取了徐州市民政部门的工作情况和经验介绍,参观、访问了一些社会福利生产单位和居民委员会,使到会代表进一步明确认识了城镇社会福利生产工作的方针,学到了具体的做法。
江苏省各级民政部门几年来曾组织了一些社会福利生产工作,但是还有一部分人对于“生产自救,群众互助,辅以政府救济”的方针认识不足。他们片面地认为:城镇社会福利工作主要是搞救济,搞生产比较困难。徐州市的事实有力地批判了这种看法。这个市从1952年开始组织贫民、烈军属参加生产,到现在已有社会福利生产单位三百零一个,参加生产的人数近二万人,救济对象已经基本上全部参加了生产。1956年和1957年两年中,这些生产单位发出的工资相当于同期救济费的十一倍多。许多过去一天不救济、一天揭不开锅盖的救济户,现在靠自己的劳动收入生活了。1955年全市有贫民补助和救济户二万八千多人,到今年3月份只剩二千多人,从4月份开始可达到全部生产自给,不再向国家要一个钱了。(对于个别完全丧失了劳动力的鳏寡孤独,由生产小组根据自愿原则,互助解决。)许多救济户的生活达到了当地一般居民的生活水平。到会代表看到徐州市的这些事实,深刻地认识到:市镇民政工作必须以社会福利生产工作为中心,大力组织市、镇烈军属、贫民参加生产,才能帮助他们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同时把其他的民政工作带动起来。
在讨论方针的同时,有人认为徐州条件好,比如交通发达,山多……所以搞社会福利生产容易。通过参观、访问、介绍经验和座谈,代表们恍然大悟,一致认识到:徐州不但没有什么优越条件,而且因为过去是兵家必争之地,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素有“穷山恶水”之称。但是他们决心大,干劲足,有坚强的克服困难的毅力以及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从实际出发的工作作风。市民政部门的干部为了解决原料问题,跑遍了十三个省。许多基层干部披星戴月,冒着风雨到外地寻找生产门路。他们找到什么就干什么,谁能干什么就干什么。有山就开山采石,有荒滩就设法改良成果园,有垃圾就从当中找宝贝。他们从五金厂、钢铁厂里地下扫起来的“垃圾”中炼出铜块、铁块;把鸡鸭行里破烂得当柴火烧的鸡筐,变成火柴盒、冰棍棒、造纸原料、小竹凳四种东西。工厂里工人用过的又脏又破的手套,他们把上面的油分提取出来,然后洗净、漂白,拉出线来,织成再生手套。在人力使用上,极大多数生产对象都是老弱孤幼甚至残废者。但是老年人“老而不衰”,残废人“残而不废”。他们都根据本身的条件和力量,参加力能胜任的生产工作。这样,真正做到人尽其力,物尽其用。这些事实打破了部分代表的“条件论”。他们认识到这是自己的右倾保守思想在作怪。
还有一部分人一谈到具体做法时,总认为“有钱好办事,无钱难办事”;有的认为“花钱少,容人多,是个秘密”。因此,他们在组织生产时贪大,想一步登天,有人还带来了要钱的预算。但是,他们亲眼看到了徐州市如何贯彻“穷办厂”的方针,如何本着“投资少,容人多,收效快,粗工易学以及群众自办、政府扶持”的原则,进行社会福利生产工作。没有资金,就发动群众自筹或者挪借,没有房屋,就借用干部家的房子,或在居民委员会办公的地方生产,甚至就在露天生产。等到生产慢慢发展起来后,政府才给予必要的帮助。这样做,花钱少,办事多,解决问题大。这个市的云龙区,今年新组织了三十个生产小组,吸收了三、四百人,没有要政府投资一文钱。这个区的席薄厂,在1957年7月1日建厂时,只有七个人,十一元资金;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已发展到二百多人,积累资金三万五千多元,1957年的生产总值达到十一万元,并自己动手建起厂房三十三间,席棚五百六十平方公尺。这些事实使代表们感受很深,原来想要钱的人自觉地批判了阔气思想和“大少爷”作风,不再要钱了,并且表示要赶徐州,比徐州,发动群众“穷办厂”。
对社会福利生产工作的方针和具体做法有了认识以后,代表们又进而研究了一个问题:“社会福利生产工作究竟以搞大型的为主,还是搞小型的为主”?徐州市的经验为大家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市较大型的工厂一般都是由小型的生产小组发展起来的,起先属街道办事处或居民委员会领导,当具有一定规模以后,才由市、区领导。这样,市、区有若干大型的生产单位作为骨干,街道有更多的小生产单位来发展生产。因此,民政部门组织生产必须“骨肉结合,大小相连,以强扶弱,相互依存”。这样,才能巩固。
参加会议的代表在思想大跃进的基础上,个个情绪饱满,干劲十足,认为民政工作大有可为。大家在会上订出了今年的工作规划,互相挑应战,并提出“民政工作大跃进,劳动生产满堂红”的行动口号,向全国各省、市民政工作者提出倡议,开展民政工作大跃进的友谊竞赛。(附图片)
徐州社会福利生产工作的巨大成绩
附注:从1958年4月份起徐州市贫民二万八千多人都已不需要国家救济。


第1版()
专栏:

聚宝盆 英韬


第1版()
专栏:

文化部号召全国艺术团体
发扬街头演出的战斗传统
新华社29日讯 文化部今天通知各省、市、自治区文化局(厅)和文化部各直属剧院(团)学习杭州越剧团在城市街头进行演出的做法。
通知指出,街头剧、街头演出是革命文艺的光荣传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演出的街头剧、广场秧歌剧都及时反映了当时的实际斗争,形式活泼,演出灵便,充分发挥了革命文艺的战斗作用。
通知说,全国解放后,农村的广场演出虽然还保存下来,城市街头的演出除了庆祝重大节日以外,就很少见到了。杭州越剧团同话剧工作者合作,及时编排配合政治运动的新剧目并在街头演出,应引起各地的注意和重视。
通知中要求全国所有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如本身条件可能,应多创作排演一些短小精悍多种多样的反映现实生活新节目,抽出一定时间,有计划地在城市街头演出(或同别的艺术单位和艺术院校联合演出),使革命文艺更多、更快地同工人、农民和广大劳动人民见面,对他们及时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第1版()
专栏:

共产主义思想高涨 生产关键问题解决
上海徐汇区用庙会形式召开生产协作会议
本报讯 解放日报消息:26日上午,中共上海市徐汇区委用庙会形式召开了一个全区性工业生产协作大会。参加这次大会的有全区二百四十一个中心厂和独立厂的领导干部以及生产业务干部等七百余人。经过大会的联系活动,有一百五十多个厂、二百二十多个厂次互相发生了协作关系,互通有无,互相支持。“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洋溢全场。
协作会议的开法是新颖活泼的。场里场外贴满了各厂的大字报,有图片,有表格,还有的厂陈列了剩余物资的样品,很明显地表明那个厂有多少潜力和物资可以支援兄弟厂,也表明那个厂要求支援些什么。看了大字报和样品,供求双方就当面协议,当场成交。有的厂看遍大字报,没有解决问题,就用麦克风叫,兄弟厂听到了就主动去联系。如大中原电阻厂要求支援钢皮退火,复华拉丝厂马上答允帮助。
通过会议,许多厂解决了大跃进中的生产关键问题。例如:沅丰袜针厂工人提出许多合理化建议,把手工操作改成自动化,可是厂里自己不会制图、制模、翻砂,也不会机修,曾派出五、六人跑遍了全市二十几个厂要求支援,都没有办法,全厂焦急万分。但是在这天的协作会上,只一小时就完全解决了问题。他们找到光华桅灯厂搞图纸设计,找到钟才记木壳厂搞木模,找到徐汇铸铁厂搞翻砂,找到鼎新印染厂搞机修。公方代表欢天喜地回去向工人报喜。
有的厂既支援别人,又解决了自己的困难。新华汽车修配厂任务只有50%,发生困难,而安全消防器材厂任务很紧,正在找人帮助。在会上两下子当场挂钩,新华厂成了安全消防器材厂的长期加工厂。有的厂还派出技术力量援助兄弟厂。上海水泥厂派出五级、三级技工各一名支援宏文造纸厂一个月,又派出五级电焊工一名支援中联染料二厂一个月。有许多厂在会上交流剩余物资,互通有无。新大陆螺丝厂原有车刀头四十多只、风钢刀六公斤多、铣头两只,这些物资积压了好几年,双反后报告到专业公司也无法处理。在这次大会上终于找到了主顾,使这些积压物资重新发挥了作用。
这个会议不仅是生产协作大会,而且也是政治大会。不仅在生产上协作,更重要的是发扬了共产主义思想。许多厂想尽办法帮助兄弟厂解决困难,动人的事例不断涌现。例如四达医疗厂的一部六尺车床有七个厂要,第一个登记的是新丰橡胶厂。但是当新丰橡胶厂知道天星糖果厂比他们更需要的时候,就毅然让给后者。有些厂虽然全年的任务已很紧,无法接受大批任务,但他们还是千方百计挖潜力,花少量时间帮助兄弟厂来解决急迫的关键问题。徐汇翻砂厂组织了一个支援小组利用业余时间帮助兄弟厂翻砂,厂里行政干部和脱产干部中会搞翻砂的也全部参加。福星机器厂全年任务也很紧,但这个厂有一千个工人(三级到七级)志愿报名利用业余时间支援兄弟厂的车、钳、刨、铣任务。
经过大会及分散联系活动,到会干部都感到收获很大。不少干部反映:“不但生产上解决了问题,同时看到大家的集体主义、互相支援的精神,思想上也有很大启发。”有二三十个工厂马上写大字报公布潜力,决心支援别人。


第1版()
专栏:

鄠县平川农民发扬共产主义精神
万人大军支援山区建设
据新华社西安29日电 陕西鄠县平川地区的农民,最近在“平原山区一条心,发扬共产主义精神,团结起来除祸根”的战斗口号下,组织起一支近万人的支援山区基本建设的大军。他们自带口粮、工具、行李,上山和山区农民一起治理荒山建设山区。从本月6日到13日的八天时间内,他们修好梯田七千多亩,挖鱼鳞坑三万六千多个,修建水簸箕、谷坊、涝池、淤地坝等近千处,使八千四百多亩山地的水土流失得到控制。
鄠县的荒山、秃岭和陡坡面积有三百四十多平方公里,每年流失的泥土约有四百六十多万公方。不仅使山区农作物产量逐年降低,而且使山下平川不少农田经常遭受洪水灾害。
但是要治好山区需要三十五万多个劳动力,山区只有两千八百多个劳动力,以每日出动一千个劳动力计算,需要一年才能完工。中共鄠县县委研究这种情况以后,决定成立水土保持指挥部专门领导这一工作,并动员平川地区农民支援山区建设山区。
县委的这个决定,受到平川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都说:“平原没有山,年年被水淹,若要水不淹,就要去支援。”原来估计抽出三千多人,但是动员之后自愿报名要求上山的有近万人。他们表示,“山不治好不下山”。
6日以后,这批建设大军纷纷上山,在长达六十华里的三百多个大小工地上和山区人民携手建设山区。他们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能修梯田的修梯田,宜打坝的打坝,可修鱼鳞坑、水簸箕的修成鱼鳞坑、水簸箕,并把植树造林和上述工程紧密结合起来。山区人民表示:要在夏收前让鄠县所有荒山、秃岭作到山上栽树,山下打堰,泥不下山,水不出沟。


第1版()
专栏:

下图:山西寿阳县各农业社实行社会主义大协作,互相调换了插花地和远地。这样,远地都变成了近地,耕作、施肥彼此方便。下图是两个农业社的干部正在商量互换土地和改变河道的位置。
新华社记者 周树铭 张瑞华摄


第1版()
专栏:

上图:寿阳县新生社收到了兄弟社支援的五万斤山药蛋种籽。社主任赵来远(右)越看越高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