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4月2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说“忙”
何明江
干革命事业的人,没有不忙的,因为形势逼人,不忙,怎么能实现那些宏伟的计划呢?所以我们的“忙”完全是一种蒸蒸日上、朝气勃勃的现象。
不过,有些机关的领导同志的“忙”却有另外的原因。比如有些同志在检查自己的五气三风时,说所以会产生这些缺点,其中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忙”:由于“忙”,所以平常接近群众少——官气;由于“忙”,所以自己没时间进行政治理论学习,政治嗅觉衰退,赶不上形势的发展——暮气;由于“忙”,不了解群众的干劲,在工作上缩手缩脚——保守;由于“忙”,所以没时间去检查工作情况,对工作不摸底,给国家造成损失——浪费。一言以敝之,都是因为“忙”。
我不同意这种分析。我认为他们之所以忙,正是由于不深入群众、不检查工作的原故。一般领导同志忙的无非是以下三点:一,开会忙。忙着出席本单位的会议,忙着出席上级召开的会议,尽管这些会议中有些常常是:“会而不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但会总是少不得的。二,听汇报忙。这处,那处;这科,那科;党、团、工会……汇报如雪片飞来,不忙就看不完,看不完就不行,因为还要向上级汇报呢。三,作报告忙。平常对思想工作抓得不紧,直到发现了问题,才匆匆赶着作报告进行教育,要作报告,就必须写讲演稿,就必须要“材料”,于是秘书,处长,科长……也跟着忙起来!
从以上情况看,我们不难找出避免忙的办法,那就是深入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相信群众。深入了群众,和群众同甘共苦,这样自然就不会再有官气;依靠了群众,能让群众办的就让群众去办,利用了众人的创造性,这样自然就不会保守或产生骄气;发动了群众,大家积极性空前提高,生产突飞猛进,领导为群众力量所鼓舞,这样自然就不会再有暮气或怨气;相信了群众,工作中的问题和群众的思想问题随时发现随时解决,领导抽出更多的时间去统一规划,掌握全局,这样,一种欣欣向荣、朝气勃勃的现象便会在全国出现。
因此,对那些少数领导同志来说,脱离群众,正是“忙”的根源。


第8版()
专栏:

勤风代官风
范力生
从去年整风以来社会上出现了不少新风气。辽宁省开原县街上多了背粪筐的干部便是一例。3月25日下午我到开原县委去办事情,看到在组织部的小楼下放着五、六个粪筐,里边有马粪。我顺便问了一个同志,他说,这是乡干部来县里办事情时路上捎代拾的。这真是一举两得!
这样的事情,过去是少见的,甚至是没有的。可是经过伟大的整风运动以后,人们的思想变化了,劳动渐渐地被人们认为是光荣的了,因而这样平常的劳动就被人们逐渐的和工作结合起来了。这样一来,勤俭自可成风,而官风骄气自然会取消,因为当干部的已经和普通背粪筐的人一样,都成为普通的劳动者了。


第8版()
专栏:

列宁参加义务劳动
苏联 阿·科诺诺夫
1920年在我国乘火车旅行的人都看见过“机车公墓”。那是当时人们给这堆放断臂残肢的机车的地方送的绰号。这些在内战炮火中被打得百孔千疮的机车,一个个横躺竖卧,在那里堆积成一座小山,显得十分零乱。
这是一个艰苦的时期,战争的遗迹触目皆是:河边上残留着炸断了的桥梁,城市里一片断垣残壁,铁路上停着瘫痪了的机车。
苏维埃国家必须重建自己的家园。于是一场惊天动地的事业开始了:为了帮助自己的国家,苏联人民利用休假日和平日的工余时间参加义务劳动。义务劳动的发起者是哈萨克的铁路工人。他们自告奋勇清理“机车公墓”,收集完整的零件。仿效哈萨克铁路工人的榜样,其他地区的铁路工人和产业工人也开始参加义务劳动了。
1920年5月1日是全俄罗斯义务劳动日。这一天,全国各地,从克里姆林宫到边远的西伯利亚的工人村,人们都参加了劳动。前去劳动的人们带着乐队,随着音乐的节奏,踏着整齐的步伐,简直像庆祝节日一样。
这天早晨十点钟,克里姆林宫连鸣了三声礼炮。工人、职员和克里姆林宫军事学校的学员一齐走上广场。
当大家集合完毕,准备整队出发时,克里姆林宫守卫队司令宣布:
“今天,列宁同志和我们一道参加义务劳动。”
列宁迅速地走到前头。
由于列宁是一个年长的人,军事学校的政治委员请他站在队首的右侧。列宁立刻站到指定的位置。
这时发出了口令:
“立正!”
“右转弯齐步走!”
大家踏着音乐的拍子,向克里姆林宫堆放圆木、砖头、木板和垃圾的地方走去。这个地方还放着破损的四轮车,地上可以看到炮弹坑。这些都是十月革命同白匪作战时残留下来的。
这次义务劳动的任务是,把克里姆林宫广场清理干净。
工作先从搬运木头开始,每根木头要由两个人抬,遇到太长的就要用四个人。列宁和一个军人配成一组。军人总是极力把木头细的一端让给列宁,自己抬大的、比较重的一端。列宁立刻发现了这种情况,就每次都抢在头里。
这时军人说:
“我才二十八岁,您已经五十岁了。”
列宁把木头重的一端放到肩上后,笑着说:
“既然我年纪大,您就不要跟我争论了。”
大家把广场的木头搬完了后就去搬橡树圆木。人们把圆木放在木棍上,六个人抬着。这是相当累人的工作,连惯常劳动的工人也都汗流满面。
这一次,跟列宁在一组工作的有三个水兵、两个工人。
其中一个工人望着列宁,半天终于说话了:“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您就是不来,我们也干得了。您有比这更重要的工作。”
列宁回答说:
“目前,这个工作就是最重要的”。
由于暖烘烘的太阳当头高照,由于列宁在身边劳动,人人都觉得:今天的劳动虽然沉重,但是节日却过得很快活。
每个人都想在列宁面前显显身手;歌声和谈笑声此起彼伏。谁也不甘落在列宁的后面。
休息时候,大家坐下来抽烟。可是列宁没有抽烟,看来连休息的意思也没有。他一会看看表,一会看看剩下的圆木和那堆砖。后来他走到同志们休息的地方坐下了。有人递给他一支香烟,他拒绝了说,他本来在中学读书时就开始抽烟,不过不久就戒掉了,以后再也没抽过烟。大家都愿意和列宁多谈一会。但他又掏出怀表。他今天还要赶到苏联人民委员会去参加一个会议。
休息以后,大家开始搬运砖头和垃圾。这次列宁更加卖力了。但他不得不在义务劳动结束的前几分钟离开,因为人民委员会等着他开会。
工作很快就结束了。人们感到疲乏,但是在分手时心情很舒畅。大家都意识到:今天他们确实做了一件重要的工作,下一个星期六义务劳动日将有新的成千上万的苏联人参加义务劳动,因为列宁给他们树立了榜样。


第8版()
专栏:

谦虚和朴实
列宁司机 斯·吉里
在我面前摆着一张列宁在1919年末亲笔写的纸条。上面写着:“吉里同志!福契也娃同志告诉我,雷科夫吩咐今天发给您和您的四个助手每人一件短皮袄、一双毡靴、一双手掌套和一顶帽子,收到了没有?列宁。”
这张字条的来由是这样的:在严寒的冬季,我和助手们在车库里工作时还没有毡靴、手套及其他东西。列宁很重视这件事。他关心着我们每一个人。
列宁最为关心和同情别人。他能及时地发现别人的不幸,忧伤或不安情绪,对别人的请求,不满或者要求从来不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有时他这样问我:
“怎么啦?我看您今天有些忧愁,不,不,老兄,不要抵赖,一定有什么事使您不安,对吧!”
听了这些话,你难道还能掩饰和隐瞒什么吗?
有一次他认识了我的妻子。以后他就常常询问她,打听我们的小孩米舒迪卡。当我送列宁到城外度星期日假日的时候,他常对我说:“吉里同志,你为什么总是不把妻子带来,下次一定要把她请来。”
克鲁普斯卡娅同志和列宁一样,也是个朴实和对人诚恳的人。在城外的路上,她总是详细地询问我妻子在克里姆林宫合作社工作的情况、住宅情况以及我留在彼得格勒的亲人。
列宁特别关心和同情同志们的各种需要,设法改善他们劳动和生活的条件,可是他自己却特别朴素,什么也不讲究。
我记起了这样一件事,当苏维埃政府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时,人们建议列宁住一座宽敞而舒适的房子。但是他谢绝了这个建议,并且搬到一座低矮的、房间又少、只有一般家具的房子里去了。
还有一件事。莫斯科附近的一个国营农场场长在列宁生病的时候给他送来了一篮水果。列宁狠狠地把这个“殷勤”的场长批评了一顿,并且命令他马上把水果送到儿童保健站去。
1921年在克里姆林宫里,我亲自碰到了这样一件事情。在克里姆林宫的理发室里,有好几个人在等候着理发。出乎意料地列宁也来了。他问了谁是最后一个以后,就谦虚地坐下来,从口袋里拿出一本杂志聚精会神地读起来了。有人建议让列宁先理。
“不,不,同志们,谢谢你们”,列宁说:“我们都应该遵守制度,因为这些制度是我们自己制定的。我等着。”
列宁对于那些阿谀逢迎的人非常讨厌。他不喜欢别人称他是什么“伟大的”,“天才的”。当人们在大会或会议上颂扬他或向他欢呼的时候,他总是皱着眉头,连连摇手。
“什么?什么?”,他笑着阻止了称他为“主席同志”的人的话,“为什么用这样漂亮的字眼呢?亲爱的。”“你最好还是用姓和父名称呼我,这是很简单的。”说着他又善意地笑了。


第8版()
专栏:

看反特影片“羊城暗哨”
方曙
每次看反特影片的时候,内心都感到无比振奋。为我们公安工作人员的英勇机智所折服,也为他们忘我的献身于祖国的赤诚所感动。在看影片“羊城暗哨”时,也有着同样的感觉。
“羊城暗哨”不仅以它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和题材吸引着我,它的明快的风格和简洁干净的处理手法,同样也引起我极大的兴趣。其中不少场面看得出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例如影片中相当重要的特务马老板经常出现的场所,便是有意被安排在一个古玩店中的。在那里,微弱的、暗淡的灯光照在古董上,四处黑影幢幢,显得阴森可怕;而马老板便在这恐怖的洞窟里接待他的狐群狗党。这样的背景衬托出马老板是陈旧的渣滓,是时代所唾弃的人。
为了使故事情节曲折和富有戏剧性,能抓住观众的心,影片中用了不少险笔。事件发展常常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例如公安工作人员捕获了潜入国境的特务二零九后,利用他的材料,和特务小神仙牵上线,会到了另一特务八姑,工作似乎进行得很顺利;然而就在这时候,八姑突然不理会那可靠的证件,盘问起化名二零九的公安人员王练来。这种做法,是出乎观众意外的。观众怀着紧张的心情注视着王练如何对付。不料王练却从容不迫,反守为攻。他夺过了八姑的手枪,逼着盘问起她来。他的“认真”的态度,不但赢得了八姑的信任,也使观众信服。而且这样处理,既加强了影片的惊险气氛,又阐发了主题思想,表现了我们公安工作人员的英勇绝伦,暴露了特务的狠毒狡猾。
可是在运用险笔的时候,影片也有失笔之处,例如对于梅姨这个人物的处理便是。梅姨是影片中所描写的那一群特务的头子。她是特务们所畏惧的上司,也是深入狼窟的侦察员王练一再想侦查到而一直未能发现的人物。正因为她在事件发展中占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正因为她老被人们提起而又迟迟没有出现,就愈益加强了这个人物的神秘性,促使观众更急切地想一睹这个人物的真面目。影片在利用旁的情节和技巧来吸引观众的同时,也力求通过对这个人物的描叙来抓住观众,不能不说是它的一个巧妙之处;但是当梅姨真正出现在观众面前,观众看出她便是八姑家的女佣刘妈时(王练便是住在八姑家里的),便不禁愕然了:“原来就是她呀!”这里包含着料想不到的惊讶,但是也包含着若干成分的失望。因为在这里,观众便不得不发出这样的疑问了:梅姨化装成刘妈的目的何在呢?如果说是为了监视八姑,八姑是个老牌特务,对于她的“组织”可以说是“忠心耿耿”的,似乎用不着;如果说是监视王练,影片中又没有比较清楚地把这一点表现出来。作为“当局者”的剧中人可以“迷”,作为“旁观者”的观众是不能不“清”的,否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观众便摸不着头脑了。其次,梅姨的身份一直是隐蔽的,那么作为一个头子,她通过什么办法和她的爪牙联系,她通过什么发号施令,这在影片中同样也没有交代和透露,因此同样也使观众弄不清楚。原电影文学剧本中,梅姨本来是马老板的代号,这样处理,虽然平淡一些,却比较合乎情理。现在影片增加了刘妈这个角色,并且让她来充当梅姨,自然可以说是险笔了;但从剧情稍嫌含混上来看,未始又不是败笔呢。


第8版()
专栏:

生铁久炼不成钢
米扬
俗话说:“生铁久炼便成钢”,其实生铁炼得过久不是钢而是熟铁。熟铁、生铁和钢都是铁和碳的合金,但是它们之间又有所区别。
从矿山上开采出来的铁矿是一种叫氧化铁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和焦炭按一定比例混匀,放到鼓风炉(俗称高炉)中加热到一千二、三百度后,铁就被还原出来了。这就是通常用来铸锅做犁的生铁。
把生铁放在转炉中熔化,从炉底吹进空气,空气中的氧和铁水中的碳化合成二氧化碳气跑掉了。观察碳被烧去的程度,火候到了,钢就炼成了。
生铁极脆,熟铁太软,钢则坚硬而有韧性。这与它们含碳的多少有关。钢的含碳量介于0.008%到1.7%之间,它是由极细粒的纯铁和碳化铁混匀的一种东西。颗粒极小,小到有时用显微镜都看不见,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它们的形状。如果含碳量高过了1.7%,这时在钢表面就要开始夹杂许多较大块的、性质较脆的碳化铁,强度就会大大减低,这就是生铁。含碳愈多,生铁的性质也愈脆。
钢有一种非常奇怪的性质,那就是烧红以后迅速冷却(例如马上丢到冷水中)和慢慢冷下来,硬度差别很大。速冷称为淬火。淬火后的钢特别硬,通常的刀剪工具都是淬过火的。
钢中要是再加些别的金属,常常能够得到各种特殊性能的合金钢。例如制造弹簧时需要弹性特强的钢时,需要加进一些硅和锰。普通的不锈钢则含有大量的铬和镍。
我国铁矿的蕴藏量极为丰富,1957年年底以前探明的储量已达四十七亿吨,仅次于苏联、印度而居世界第三位。随着勘探的深入,必将发现更多的矿藏。


第8版()
专栏:知识小品

山药蛋之谜
秦牧
“山药蛋”这个词儿,起初听到的时候,使人感到十分奇特。南方有一个刊物的编辑告诉我,解放初期当小学的语文课本里初次出现山药蛋这个名词的时候,他们收到了大量的来信,探询“山药蛋”究竟是什么玩意。现在,南方城市里人们已经普遍知道山药蛋就是马铃薯了。但是为什么北方人普遍把马铃薯叫做“山药蛋”,原因追究起来却是很有趣味的。
马铃薯在中国各地的名称多极了。北方人叫它山药蛋、土豆,南方人叫它薯仔、荷兰薯、潮汕一带又有人叫它“干同”。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些五花八门的名称呢?原来马铃薯和玉蜀黍、橡胶、烟草之类的东西,都是由于美洲的发现才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外来的东西常常引起了纷繁的命名,马铃薯也就有那么多的诨名别号了。人们所以把它叫做土豆,是因为它的味道有点像豆,而块茎又是长在土里的缘故。叫做“薯仔”,是因为它是“小小的薯”。叫做“马铃薯”,是因为这薯的大小类似马铃。叫做“荷兰薯”,是因为当马铃薯被传播过来的时代,正是荷兰商船纵横海上的日子。“干同”则是马来人对马铃薯的称谓,因为潮汕有许多人到马来亚去,就把马来话给带回来了。至于叫做“山药蛋”,这是因为北方有许多地区把薯类叫做“山药”,这个名称的意思就是说:“这是一种鸡蛋大小的山药。”
但是解决了这些问题,对于“山药蛋”这个词儿的古怪味道仍不能释然,为什么薯偏偏要叫做“山药”呢?
近来读了一些讲避讳一类掌故的文章,才弄清了这个问题。封建时代讲究避讳,帝王不许人民提及他的名字。这种避讳的范围越来越扩大,甚至同音的字也不许说。历朝以来都因此改了许多人的名字和变换了许多东西的名称。
“山药”原本叫做薯蓣,唐代的时候,唐代宗(“就是‘打金枝’一剧中郭子仪的亲家)的姓名叫做李豫,避讳那个“蓣”字,薯蓣给改成了“薯药”。到了宋代,英宗的姓名叫做赵曙,避讳那个“薯”字,“薯药”又给叫成了“山药”。为什么“薯”在北方许多区域都变成了“山药”而在另外一些地方却不避讳呢?不用说,这是因为当年在所谓“天子脚下的地方”,统治力量较强,因此避讳这把戏也就推行得比较彻底的缘故。
当“薯蓣”被改称成“山药”的时代,马铃薯还在美洲的山谷里悄悄地生长着,不为其他各洲的人们所知。但因为在它传入中国的时候,“山药”一词已经成为北方好些区域人们流行的口语,因此这种“蛋形的薯”,就得到一个“山药蛋”的古怪名称了。


第8版()
专栏:

不朽的草棚(外一首)
程光锐拉兹里夫的丛林簇拥着一座草棚,草棚里曾住过一个伟大的割草人。世界上一切帝王的宫殿都要倒塌,而这小小的草棚却会在人间永存。
红色的梦在这庄严的墓穴里,你睡得多么安静,在红色的灯光下,你正做着红色的梦——你梦见两篇红色宣言飞遍了全世界,梦见两个红色月亮歌唱在万里长空……(附图片)〔苏联少先队员在列宁博物馆内的幼年列宁的塑像前〕


第8版()
专栏:

奇妙的事实
△南美洲的何爱青鸟,色彩很鲜艳,身上羽毛为橄榄色,冠毛黄色。幼鸟翼上有爪,能借以攀树。     (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