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4月2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评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纲领草案
苏联 费多谢耶夫 波麦洛夫 契普拉科夫
今年三月南斯拉夫发表了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中央委员会纲领起草委员会草拟的、将提交在4月22日开幕的第七次代表大会讨论的南共纲领草案,现在正在进行讨论。据南斯拉夫报纸报道,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在讨论过程中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以便有助于纲领的定稿工作。
讨论和通过纲领,是每一个共产党生活中的大事。这是一个党的内部事务,不过也引起其他国家共产党人的注意,这是很自然的。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纲领草案所以引起注意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纲领中所研究的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南斯拉夫内部问题的范围。在纲领序言中就直接谈到了这一点:
“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纲领是对现代世界矛盾的分析。它确定了南斯拉夫共产党人对世界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关系一般问题的观点和立场。
“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纲领,表达了对当代国际工人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中某些最根本的问题的原则性见解。”
阅读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纲领草案时可以看出,其中包括了一系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共同原则,有不少正确的总结。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其中还有许多地方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同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和实践显然是有分歧的。这一点特别表现在如下几个问题上:关于现代国际发展的问题,两个世界体系的问题,各个国家、首先是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的问题,社会主义国家的问题,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各个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各个共产党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以及对现代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问题。
不能不提到,纲领草案中对现代国际局势的估计,对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的发展以及对国际工人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估计,在一系列极重要的问题上,是同1957年11月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通过的宣言和和平宣言中的估计相违背的。纲领草案的起草人指出,在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现阶段,“对某些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看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因此,这就不是局部的问题,而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上的原则性问题,在这些问题上,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纲领草案中提出了特别的主张。
这些日子里南斯拉夫正在讨论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纲领草案,我们愿意就一些原则性的问题提出一些同志式的意见,希望能得到纲领草案起草人的欢迎和讨论。
在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纲领草案中,关于现代资本主义和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道路的问题占有显著的地位。这里的中心思想是,在革命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还进行着资本主义改造为社会主义的进化过程。由于企图证明社会主义社会也可以通过进化的道路产生,于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的特有现象和过程,就产生了一系列反科学的、非马克思主义的、非列宁主义的观点。
在纲领草案中,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的正确观点中掺杂着错误的观点,在谈到目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地方更为如此。在这个文件中,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政治因素突出地提到了首要地位,忽略了对于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内在经济规律的分析。
草案的起草人一方面正确地指出了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日益增长的作用,但是又不正确地阐述了垄断资本同它的国家之间的关系。纲领草案中说,国家“日益监督资本,部分地限制私人管理资本主义财产的权利,并剥夺私人资本所有者在经济和社会中的某些独立职能。
“垄断资本巨头同国家管理联系起来的过程仍在继续。垄断资本巨头在他们掌管的某些部门中日益丧失其原有的完全独立的作用,而垄断资本的某些职能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转交给国家。”
认为国家干涉会缩小垄断资本的经济力量基础,是不符合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情况的。难道英国、意大利、法国的个别企业和个别行业的国家化缩小了整个垄断资本的经济力量的基础吗?绝对没有!这种干涉把陷在技术落后和亏本的工业部门(煤炭工业等)中的垄断资本解放出来。这种干涉把困难转嫁给纳税者,并且使资本家有可能把他们的资本投入其他更有利的部门。这种干涉使落后工业部门可以靠国家预算来更换自己的设备,于是垄断资本就能够获得廉价的煤和电力等,这就使所有垄断资本都分沾利益。
难道资本主义国家所进行的监督和调节限制了资本家对于财产的所有权和支配权吗?难道减少了雇佣工人受剥削的程度吗?当然没有!只要提出列宁的问题:谁监督谁,也就是说哪个阶级是监督者,哪个阶级是被监督者,那就很清楚,资本主义国家的监督和调节是有利于垄断资本和反对工人阶级的。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增长意味着垄断资本的进一步加强、意味着经济和政治权力进一步集中到垄断资本手中,意味着垄断资本利用国家为他们的自私的目的服务,并损害劳动人民的利益。
从纲领草案起草人下面的论断可以看出他们离开列宁主义有多么远:“由私人资本转给国家的某些职能愈多(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采取不同方式限制私人资本的权力),经济中的新的、就其客观趋向来说是社会主义的因素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压力就愈大。”
对于纲领起草人来说,国家成了同资本主义社会两个敌对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峙的超阶级的机构。草案中说:“国家机构,为获得其独立职能,往往把自己置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表现出限制私人资本作用和工人阶级作用的倾向。”
说资本主义国家“限制”工人阶级的作用,更正确地说是向无产阶级的政治权利和切身经济利益发动进攻,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能够指出一些有份量的事实来说明资产阶级国家反对资产阶级利益和反对垄断资本吗?不,不可能!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反对、而且也正在反对中小资本家来迎合大资本家,它可以限制个别的股份公司,但是它却永远必然为资产阶级的共同利益、为垄断资本的利益服务。
列宁曾经正确地指出过,并且生活也不断证明了,“生产更进一步垄断和进一步国家化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对于劳动群众剥削的加强、压迫的加强、反对剥削者的困难的增加、反动势力和军事专制的加强,同时也必然导致大资本家损害所有其他各阶层居民的利益而使自己的利润异常地增加,使劳动群众在几十年中受到贡税的奴役,要向资本家交纳数以十亿计的债款利息。”(“列宁全集”第24卷,第276—277页)
在目前的条件下,当社会主义世界体系取得了鼓舞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群众的巨大胜利时,垄断资产阶级也不得不作出某些社会经济性质的让步。然而,绝对不能因此就像南共纲领草案那样认为,资产阶级国家是超阶级的,是公正的“劳动关系和财产关系方面的调节人”。
草案中的下面的论断也绝对不能反映现实生活:“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为其在国家资本主义制度中的影响和地位而进行的政治斗争中的均势愈大,官僚分子的职能也就在努力保留国家资本主义关系的同时更为独立。”毫无疑问,很多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无产阶级的力量壮大了,但是国家机器仍然操纵在帝国主义资产阶级的手中,执行着它们的意志。关于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国家的“独立性”的论点抹煞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实质,并且转移了无产阶级对于用革命方法夺取政权的历史任务的注意力。
现代资产阶级国家是资本家用来维持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条件的阶级机构。它实质上是资本家的国家,是标准的资本家总和。受它支配的生产力越多,受它剥削的公民也就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工人仍然是雇佣工人,是无产者,资本家仍然是资本家,是剥削者。国家垄断资本所有制不能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冲突,而只是包含着解决这种冲突的可能性。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个别经济部门的国有化无论怎样重要,本身也不能直接导致社会主义。这已为事实所证明。例如,英国工党政府实行了某些经济部门的国有化,但是并没有使国家走到社会主义。要实现社会主义,必须工人阶级建立自己的政治统治,把基本生产资料掌握在手中,并且实现社会的社会主义改组。只有在实现了这一点的国家里才会有社会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一向认为,国家资本主义不会自行过渡到社会主义,而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只是加强了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前提。
南共纲领草案中包含有正确的论点,同时也有不少论点与上述论点有矛盾,这些论点给人们的结论是,只要资本主义中的“社会主义现象”、“因素”、“倾向”单纯在数量上不断增加和积累,就能过渡到社会主义,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制度中可以自发地长出社会主义。例如,纲领草案的起草人一方面指出“只有工人阶级自觉的政治活动”才可能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但另一方面却把这种活动仅仅归结为“争取政权中的领导作用”,也就是说在现有的资产阶级政权中争取领导作用。他们说,“社会主义倾向渗入国家资本主义制度”,他们还说,“国家资本主义关系的特殊形式可以是资本主义保全自己的最后努力,也可以是走向社会主义的第一步,也可以同时既是前者也是后者”等等。
这样来提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是不能令人同意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资本主义自己替自己造成了掘墓人,自己造成了新制度底原素,但同时这些单个的原素若不经过‘突变’,便丝毫也不能改变一般实际情形,不能触动资本的统治。”(“列宁全集”第16卷,第318页)
纲领草案的起草人认为,“所谓经济民主的发展程度也取决于”争取工业国有化、争取工人参与管理国有化和私营的生产的斗争是否顺利。然而,工人参加“管理”资本主义生产,如果脱离群众性的政治斗争,本身就不具有革命的社会主义性质。如果不同群众的政治斗争联系起来,这样的口号就不外是号召工人组织长入资本主义制度之中,号召人们放弃革命斗争。
纲领草案中还有一点特别令人注意,这就是对摆脱了殖民主义压迫的国家的社会发展途径问题给予十分简单化的解释;纲领草案在论述这个复杂问题时没有全面考虑上述国家的特点,也没有考虑内外因素对它们的发展的影响。
纲领草案的起草人把资产阶级国家看作是超阶级的东西,这就违背了列宁关于打破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和建立新的无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学说。在他们看来,整个问题仅仅归结为,工人和资本家为争取对一个国家机器的控制而斗争。纲领草案说,资产阶级“竭力首先通过对国家政权机构的决定性监督,来保持尽可能多的阵地和基本的社会特权。……与此相反,工人阶级自觉和自发地……不断施加压力,以消除或限制资产阶级的各种特权,并为扩大和加速经济职能的社会化、为争取在管理这些职能的机构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掌握国家政权而斗争”。草案中还指出,工人阶级“争取政权中的领导作用”、“将国家机器变为社会的公仆”的斗争可以实现从国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立场对现代社会发展所作的分析也表明,在任何情况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要前提都是:无产阶级在它的先锋队的领导下夺得国家政权、建立工人阶级的政治统治,建立这种或者那种形式的无产阶级专政,依靠这个政权把生产资料变成全民的、国家的财产,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共产党认为,社会的社会主义改造可以视各国具体条件的不同,或者通过暴力的道路,或者通过和平的道路。然而就是和平的道路也是革命发展的道路,是革命的一种形式。某些南斯拉夫理论家却不提同是革命性的暴力或和平的道路,而提革命和“进化”的道路。其中第二条道路不是革命的道路。
工人阶级争取用社会主义原则对社会进行革命的改造的斗争,必须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的领导下,才有可能取得胜利。然而南共纲领草案的起草人居然认为有可能通过非革命演进的道路达到社会主义,结果他们自然就会否定党的领导作用。不但如此,他们还认为,共产党在工人革命运动中的领导作用是“垄断”。他们说:“认为共产主义政党可以垄断社会主义运动的每种形式、并认为社会主义只有在这些党里也只有通过这些党才能体现出来的观念,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在实践中也是十分有害的”。
纲领草案的起草人甚至认为,在某些国家,工人阶级可以根本不要自己的政党就能取得政权和实现社会主义。他们写道:“在实际上不存在什么典型工人阶级政党的国家里,譬如美国,最大的可能就是把工人群众组织在工会里,首先通过工会日益把他们卷入自觉的社会主义力量成长的过程,卷入工人阶级为加强其社会影响和争取在政权体系中的领导作用的斗争中去”。这种结论难道有什么事实根据吗?难道工会,尤其是目前站在保护资本主义制度立场上的美国工会,有可能使美国达到社会主义吗?这种假定大概会使美国工会的领导人也诧异不止。
在南共纲领草案中,虽然也提到了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的功绩,但是对现阶段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它的队伍的团结和一致的加强,却几乎没有提到。重点移到了对各国共产党活动中某些缺点的无端的批评。据说,“官僚主义、教条主义、以左的词句掩盖的机会主义、宗派主义,过分相信实力,以及思想垄断和政治垄断等”,都是这些党所固有的。不用说,这种说法不符合实际情况,并且同兄弟共产党之间为了加强思想——政治一致所可以进行的原则性的、同志式的批评毫无共同之处。
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正在蓬勃发展。各国兄弟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去年秋天在莫斯科举行的会议极其有力地显示了这个运动的团结一致和它的重大成就。
南共纲领草案在阐释国际关系方面的严重缺点是,它忽视了世界已经分裂成为两个体系——社会主义体系和资本主义体系这样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事实。不错,在这个文件中也可以看到“社会主义世界”的字样,但是,这几个字并不是指实际存在的社会主义世界体系,而是指某种非常模糊不清的东西。草案中指出,南斯拉夫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社会主义世界、即现代人类的社会主义和进步力量的组成部分”。
纲领草案没有充分明确地揭示现代世界发展的基本矛盾——受到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和经济上不发达国家人民群众支持的、不断壮大和不断加强的世界社会主义体系同已经过时的、然而还保存着相当有力的地位的资本主义体系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关于有两个世界体系存在的问题,实质上被关于两种军事政治集团的问题所代替了。草案虽然也指出了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对现有各种集团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实质以及作用的看法是有区别的,但是在具体分析国际局势紧张原因的时候却没有把两种集团分别对待。
大家知道,战争威胁的根源在于帝国主义的本质。然而草案的起草人认为国际局势紧张的根本原因不是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政策,而是由于两种军事政治集团的存在。这显然是违背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际局势紧张的原因的原理的。和平宣言中说,“对和平事业的威胁,对各国人民安全的威胁是来自何处呢?热中于战争的和幻想战争的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在目前的军备竞赛中大发横财的垄断资本集团。”下面接着说,“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集团在垄断资本、尤其是美国垄断资本的压力下拒绝关于裁军、禁止核武器及其他防止新战争的措施等建议。”和平宣言同时指出,“在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没有热中于战争的阶级和社会阶层。这里执政的是工人和农民,他们在过去所有战争中都受牺牲最大。难道他们会希望新战争吗?共产党人的目的是要建成能保证全体人民的福利、各族人民的繁荣、各民族间永久和平的社会。社会主义国家需要持久的和平来建设这种社会。”
可见,也有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的代表参加制定和投票通过的和平宣言已经指出,对和平事业的危险起源于资本主义垄断资本,无论是共产党或社会主义国家都没有发动战争和对别国实行军事进攻的动机。而南共纲领草案却认为战争危险的根源是由于存在着集团,它把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政策和帝国主义国家统治集团的侵略政策混为一谈了。
极其令人惊奇的是,纲领草案中根本没有谈到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尖锐化的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的加深,也没有谈到西德军国主义复活、美国的侵略政策以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军事化。看来,共产党人的纲领中是不能回避这些问题的,这尤其是因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任务已经在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的代表们通过的、受到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支持的宣言中特别有力地指明了。宣言中说,“美国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力图依靠所谓‘实力地位’政策统治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并且企图阻挠人类按照社会发展规律前进。它们打着‘反共’的幌子,企图统治越来越多的国家,力图消灭民主自由,威胁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族独立,想要以新的形式给已经解放了的人民重新套上殖民枷锁,并且经常不断地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敌对的颠覆活动。美国某些侵略集团的政策是要把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切反动势力集结在自己的周围。这样,这些集团就成为全世界反动势力的中心,成为人民群众的最凶恶的敌人。”
然而,这一切都被南共纲领草案起草人所无视了。看了草案后使人产生这样一种印象:批评的锋芒客观上是针对着社会主义国家和工人政党的;在批评集团的幌子下实际上是批评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致。
大家知道,帝国主义、而且只有帝国主义在执行实力地位政策,然而纲领的起草人却硬说社会主义国家也在执行这种政策。纲领起草人写道,“国际关系之所以不能获得较长时期较巩固的稳定,首先就是由于目前矛盾的尖锐化促使这些或那些大国、这个或那个集团对国际关系强加实力地位的政策。”
纲领草案毫无根据地把全体爱好和平人民合理地对西方国家统治集团的帝国主义政策提出的一切指责,也加到一贯执行和平外交政策的社会主义国家头上,不分皂白地把“霸权”这个字眼既用来评价帝国主义国家的政策,也用来评价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
例如,苏联实行的外交政策是不是可以叫做“实力政策”呢?当然不能!实力政策就是:为了建立自己的世界霸权而准备新战争,强迫他国接受自己的意志,力图剥削世界,获得垄断性超额利润。苏联实行的是和平的外交政策,它没有任何侵略和掠夺的目的。苏联没有任何经济上的动机驱使它去侵占别国土地和掠夺别国人民。
实力政策是由垄断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产生的,垄断资产阶级认为,可以用“实力”来阻止或者甚至消除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作用。这是垂死阶级的信念的标志。苏联把自己的政策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上,而马克思列宁主义同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暴力论”是格格不入的,它是从客观历史规律出发的,根据客观历史规律,过时的社会制度要被另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所代替。
在纲领草案中包含着一些关于所谓划分“利益范围”和“势力范围”的毫无根据的说法,硬认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参加了这种划分,这些说法引起了坚决的抗议和反对。草案中说:“划分势力范围的方法和其他类似的政治形式早在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同盟国首脑会议上就已经出现,而在战后继续存在着。”在草案的另一个地方说:“势力范围的政策毒化了(并继续毒化着)国际关系。德国、朝鲜和越南的人民生活在分割为拥有不同社会制度和人为界限的国家里,它们是公开冲突潜在的策源地。”
大家都知道,无论在德黑兰、雅尔塔、或波茨坦,苏联都没有为自己争取任何“利益范围”和“势力范围”。苏联在这些会议上进行斗争,是为了中欧和东南欧各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决不是为了争取自己的势力范围。这乃是使挣脱了法西斯枷锁的各国人民有可能选择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条件之一。
至于说德国、朝鲜和越南人民遭到分裂,那是帝国主义者造成的,他们反对这些国家之中任何一国和平统一。根据官方文件可以了解,到现在为止,在这些问题上,例如在德国问题上,苏联和南斯拉夫的立场是没有分歧的。我们想提醒一点,在苏联和南斯拉夫两国政府在南斯拉夫总统约·布·铁托访问苏联时发表的联合声明中指出:“……两国政府认为,在战后德国领土上形成了两个主权国家的今天,要达到德国的统一,必须通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之间的谈判。它们还认为,其余的国家,首先是大国,应当为了德国人民的利益,同时也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在这方面作出努力。”
在军备竞赛、“通过武装保持均势”的政策、核能利用等方面,纲领草案的起草人又对双方都加以谴责,虽然大家知道,社会主义阵营对军备竞赛是没有任何责任的。这个阵营的成员国正在尽它们的一切力量来制止军备竞赛。但是很自然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在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保障自己的安全。这点对保障未参加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的安全,也有不小的重要意义。
令人注意的是,纲领草案中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政策的攻击,同南斯拉夫总统约瑟夫·布罗兹·铁托在南斯拉夫政府代表团从莫斯科归国后于1956年6月28日在贝尔格莱德群众大会上所说的话是矛盾的。他当时说,“从宣言中有关国际问题的部分可以看出,在有关巩固和平和国际合作、各国和各国人民间的关系、有关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的许多极其重要的问题方面,我们的观点是相同的”。铁托同志恳切地说,“苏联人民珍爱和平甚于一切,苏联高级领导人也跟人民一样有这种愿望。”
不能认为南共纲领草案中提出的国际关系的新结构是正确的,这个草案把社会主义阵营的外交政策同帝国主义阵营的外交政策混为一谈了。
苏联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紧密合作,同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肩并肩地尽最大力量来防止新战争。最近一段时间,苏联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新建议,采取了一系列外交步骤,目的是要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制止军备竞赛、禁止核武器。不久以前,苏联最高苏维埃作出了关于苏联单方面停止原子武器和氢武器试验的决议。苏联最高苏维埃呼吁美国和英国也仿效苏联的榜样。苏联的建议还没有得到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统治集团的积极对待,这难道也怪苏联吗?西方国家不愿意仿效苏联的榜样,不愿意停止试验原子武器和氢武器,这难道也怪苏联吗?苏联、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阵营其他国家意识到它们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正在坚定不移地实行维护和平和各国人民安全的政策。
南共纲领草案的起草人在谈到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时承认,这“对于国际社会主义来说,都是宝贵经验。”草案中指出了苏联作为给其他国家树立了社会进步发展范例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作用。草案中谈到了苏联在建设工业基地和在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关系方面的巨大成就,这种成就使苏联有可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反希特勒同盟的其他国家合作,战胜法西斯势力集团。
草案起草人固然指出了工业化方面的成就,但是却完全避而不谈苏联在对于无产阶级专政说来是极其主要和极其复杂的一个社会主义建设问题——把数百万农民群众,个体的、私有的小农经济引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问题——上的经验。难道这个问题不是摆在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切国家的面前的吗?既然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那末,怎么能够不考虑苏联集体农庄建设的最丰富的经验呢?
应该说,整个南共纲领草案对苏联所走过的历史道路作了极其偏颇的、片面的阐述。在草案中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其他人民民主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没有作应有的阐述。
大家都知道,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完全证实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下列论点的正确性: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是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一切国家所固有的一些主要规律为基础的。遗憾的是,在纲领草案中没有注意到社会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相反地,在纲领草案中却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苏联过去的缺点和错误上;这些缺点和错误被草案起草人说成是某种“官僚主义—国家主义倾向”,所谓“官僚主义—国家主义倾向”就是指有人想把国家机构变为“社会的主人”。
草案起草人在批评有人企图“在理论上和思想上为个人崇拜辩解”的幌子下来责备苏联共产党人,说他们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原则、首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和法制的理论作了修正。他们写道:“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也就是关于逐渐消亡的国家和工人阶级在摧毁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关系自由发展的政治、物质条件过程中的斗争工具的理论)变成了斯大林的关于国家的理论,即国家不在消亡、而必须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里日益加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给了国家机器太大的作用,而这种作用迟早必然会开始妨碍社会主义的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发展。”
可以完全肯定地说:所有这些说法歪曲了苏联的社会生活和理论思想的发展过程。
说斯大林认为国家不会消亡,认为应该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不断地加强国家,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斯大林关于国家问题、关于无产阶级专政问题的观点反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斯大林以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态度,是在发展中来研究社会主义国家的。他根本就没有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形式是永久不变的,社会主义国家最初的一切职能都将长此保存。随着社会主义的胜利,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的形式和职能都大大改变了。在谈到这些变化的时候,斯大林说:“在国内实行武力镇压的职能已经消失了,消亡了,因为剥削制已被消灭了,剥削者已不存在了,再没有什么人必须加以镇压了。”(“列宁主义问题”第11版第645页)
斯大林不止一次地讲过: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不会有国家权力的,国家到那时候是要消亡的,斯大林的这些话是大家都知道的。在苏共第十八次党代表大会上,他再一次说明了: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如果资本主义包围不存在了,如果外来的军事侵犯的危险消除了,国家就要消失;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只是当资本主义包围还存在的时候,当外来的军事侵犯的危险还没有消除的时候,才需要暂时保留国家。
南共纲领草案的起草人在谈到国家问题的时候,也如同谈到其他许多问题的时候一样,是很明显地不合乎逻辑的。草案说得对:应该反对无政府主义者低估国家的倾向,国家是破坏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基础和奠定社会主义建设基础的最重要的、必要的杠杆之一。可是,应该指出,他们承认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作用以及反对无政府主义者低估国家权力的作法,看来只不过是留一个退身步而已,因为他们强调地提出国家消亡的论点,认为这是今天的直接的、主要的任务。
草案起草人把国家在共产主义社会以前还必须存在的看法说成是“对马克思主义作国家主义—实用主义的修正”,他们说:“因此,在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的政权巩固后,国家逐步消亡的问题就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基本的和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了。”
既然纲领草案的起草人指责别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问题的原则作了修正,因此我们不得不叙述一下科学共产主义奠基人关于国家、关于无产阶级专政问题的观点。
承认在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发展为完全的共产主义以前国家应当存在,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石。列宁不止一次地说,为了国家的完全消亡,需要完全的共产主义。
一些国家的修正主义分子近来在批判“斯大林主义”的幌子下,就列宁、列宁主义对无产阶级专政的态度散布了歪曲的、虚伪的观念。他们简直把列宁描写成一个自由主义者、无产阶级专政的反对者。然而谁都知道,正是列宁全面地拟定了关于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中阶级斗争的学说、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历史经验证实了列宁的下列论点: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中,阶级斗争没有停止,而是采取了新的形式。大家知道,被推翻的剥削阶级的反抗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阴谋、怠工、反社会主义宣传和诬蔑、对小资产阶级的影响、最后还有对无产阶级专政的武装进攻。进行这种反抗的既有国内的剥削阶级残余,也有逃亡的资本家和地主以及国际反动派。
工人阶级希望尽可能和平地、无痛苦地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阶级斗争的尖锐化招致巨大的牺牲、生产力的破坏、经济困难、崩溃和劳动人民的贫穷困苦。但是,如果工人阶级完全指望地主和资本家和平让出政权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如果他们不对被推翻的剥削阶级的反抗进行镇压,那末他们就不得不放弃社会主义。
由于社会主义在苏联的胜利,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的形成,全世界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壮大,目前有较良好的条件可以比较和平地、无痛苦地过渡到社会主义。中国和其他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丰富经验鲜明地显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这种新的可能性的意义。但是,这完全不等于说,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敌对分子就不会加强反抗了,阶级斗争就不会尖锐化了。不能撇开国际局势不问,不能忘记,我们是生活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世界体系并存的环境下,是生活在国际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阵营进行极其尖锐斗争的情况下。譬如,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提醒我们,就是在今天,在正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各国,要是无产阶级专政削弱,就有可能发生反革命挑衅和骚动。只要还存在着剥削阶级的残余,只要他们还有一点点希望能依靠小资产阶级分子的支持,就会有反革命活动加强的危险,这种活动会受到国际帝国主义的激励,并得到它的直接支持。
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纲领草案的起草人,对国家消亡问题的提法,没有考虑到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经验和现今国际局势的性质,对帝国主义侵略社会主义国家的危险估计不足,对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条件下的阶级矛盾的危险也估计不足。
草案中列举了过渡时期社会发展中的许多矛盾,但是没有突出其中的主要矛盾,即不断生长的社会主义力量和腐朽的资本主义力量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被掩盖、甚至消失在纲领草案罗罗嗦嗦地描写的一大堆其他矛盾中去了。
此外,这个文件的起草人,不是把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残余和滋生资本主义的小私有者自发势力的斗争看作基本矛盾,而是如他们所表达的那样,把经济和其他社会职能的管理形式和方法问题,把民主和逐步限制“行政集中领导”问题等等,看作了基本矛盾。他们写道:“解决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矛盾,首先意味着解决这些问题,这就能够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种形式不断前进”。即使承认纲领草案中提出的、我们提到或者没有提到过的一切问题有一定的意义,难道它们就构成过渡时期矛盾的实质吗?
顺便说说,草案起草人写道,行政集中领导是过渡时期、归根结蒂也就是社会主义本身所固有的矛盾,这是不正确的。大家知道,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管理是以民主集中制原则为基础的,这一原则在各个阶段随具体条件而转移,体现在各种不同的组织形式中。对列宁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任何曲解绝不是社会主义本身固有的矛盾。
辩证法教导说,不能把现象中的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混淆起来。如果在政策中犯了这种混淆的毛病,就可能破坏劳动人民的团结、工人阶级和农民的联盟,从而帮了社会主义敌人的忙。
历史经验表明,在还存在着剥削阶级和小私有者自发势力的、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不能把国家消亡的问题作为实践问题提出。
就是在剥削阶级被消灭后,国家仍然要保存下来,虽然镇压剥削阶级的职能已经消逝。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写道:“必须了解,一个阶级底专政不仅为一般阶级社会所必需,不仅为已推翻了资产阶级的那个无产阶级所必需,而且为从资本主义过渡到‘无阶级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整个历史时代所必需,——只有了解了这一点的人,才算是领会了马克思关于国家学说的实质。”(“列宁全集”第25卷,第384—385页)
为什么国家不能在剥削阶级被消灭后立即消亡呢?
第一,为了防御帝国主义者的阴谋和军事进攻需要国家,因为帝国主义者没有放松、而且在加紧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破坏工作。
社会主义国家主张和平共处和两个对立的社会政治制度展开竞赛,但是,帝国主义侵略集团不放弃用暴力在社会主义国家恢复资产阶级—地主制度、消灭社会主义制度的阴谋。如果缩小和取消国家在国防方面的极重要职能,社会主义国家就会在国际帝国主义面前赤手空拳。
第二,在社会主义下,工农两个友好阶级之间还有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本质差别还没有根除,消费品还不丰足,分配是按照按劳取酬的原则进行的。由此,就必须由社会、由国家对劳动量和消费量严加控制。
列宁写道:“当社会已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原则时,就是说,当人们已如此习惯于遵守公共生活底基本规则,而他们的劳动生产率已如此发展,致使他们自愿地尽其所能来工作时,国家才会完全消亡。”(“列宁全集”第25卷,第440页)
第三,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民族差别还长期存留着;民族主权不仅不会消亡,而是恰恰相反,真正得到了保障和加强。但是人人知道,民族主权是和国界问题联在一起的。在观察国家命运问题时,不能撇开划定国界的问题。列宁主义教导,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在各个方面实行充分的民主化,所以不能拒绝民主地划定国界。要知道,如果没有了国家,也就没有了国界问题。列宁说:“国家‘消亡’了,共和国也将没有了。”(“列宁全集”第22卷,第309页)
南共纲领草案的起草人谈论了加强国家的独立,而又宣布国家消亡是个实际任务。如果他们是首尾一贯的话,那末就应该提出消除国界的问题。但是,难道有哪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关于消除国界的问题已经成熟了吗?列宁是完全正确的,他把国家消亡的问题不仅同阶级的完全消失联系起来,而且还同各民族日益紧密的接近和结合这一问题联系起来。
列宁说:“为了消除民族压迫,必须有一个基础即社会主义生产,但是,在这个基础上还必须有国家的民主组织,民主的军队等等……在这个基础上,首先实际地开始绝对消除民族间各种微小的磨擦,民族间的微小的不信任,在这个基础上各民族尽快地建立接近和结合,这种接近和结合是以国家消亡而完成。”(“列宁全集”第22卷,第311页)
由此可见,根据列宁的观点来看,各民族的接近和结合不是以国家的消亡开始,而是以国家的消亡来完成的。
列宁的这些指示在今天仍然有着迫切的意义。大家知道,许多国家只是在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时候才取得了本国的民族独立。毫无疑问,将来也只有在社会主义取得更多的成就和资本主义进一步削弱以后,许多国家才能获得民族主权。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国家消亡问题,就是取消世世代代处于殖民主义者奴役下的各国人民争取民族主权和保证取得国家独立这一极为重要的问题。
看来,纲领草案的起草人并没有考虑到国家消亡的根本前提这一问题。他们可能是根据国家的某些职能现在已在消亡这一点,而完全从量的观点来看问题,认为国家职能在量的方面的减少就是国家的完全消亡。
但是,把国家某些职能的改变和消失这一问题同作为一定社会政治现象的整个国家的消亡混淆起来,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国家根本没有过时,还不能提出国家尽快消亡的课题。社会主义国家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广阔舞台。
不应该认为,好像可以用这种或那种行政措施、即通过行政命令来加速国家的完全消亡。前面已经说过,国家完全消亡的问题是阶级和阶级差别完全消失的问题,是各民族进一步接近和结合的问题。
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也就是国家结构的范围。可以更换国家机构的名称,可以把它们的职能转交社会团体,但是不论国家机构或国家职能都并不因此而在实质上不再是政治性的了。
只有在完全的共产主义社会,也就是在阶级消失、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根本差别被消灭、各民族进一步接近和结合的情况下,社会职能才会丧失自己的政治性质,而变为维护社会利益的普通的行政职能。
要求在党的纲领草案中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一阶段国家消亡的论点,这在现代共产主义运动中完全不是什么新东西。远在1918年,苏联的某些理论家在讨论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新党纲草案时就提出过这种要求。当时列宁反对这种要求,列宁说,在理论著作、文章、演讲和讲话中,可以、而且也应当提出这些问题。但是,在纲领中还不能提这些问题。“过早地提出国家消亡,将会破坏历史前景。”(“列宁全集”第27卷,第123页)
在阅读南共纲领草案时给人一种印象:起草人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和民主不相容这一不正确的观念为出发点的。他们显然认为,如果国家不取消和消亡,社会主义民主就不可能得到发展。
但是,这种观点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不符合社会发展过程。不能把社会主义民主同社会主义国家对立起来,不能认为似乎只有国家权力削弱和消亡才可能发展民主。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没有把社会主义民主同无产阶级专政对立起来,恰恰相反,他们认为无产阶级专政是民主的最高形式。在“共产党宣言”中把“无产阶级变为统治阶级”和“争取民主”这两个概念并列提出,这决不是偶然的。问题的这种提法很好地说明了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时期国家和民主的相互关系。
无产阶级专政不是一般的国家,不是少数压迫多数的机器,这是同剥削阶级专政不同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不止一次地说过,无产阶级专政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因为此时政权是属于社会的大多数、即全体劳动人民的。
马克思主义奠基人认为,工人阶级国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这个国家将是真正民主的国家。马克思强调指出无产阶级专政同人民群众之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他写道:这是“把政权转交人民群众本身,他们用自己的力量把压迫他们的有组织的力量取而代之。”(“马克思和恩格斯文集”,第3卷,第327—329页)
在草拟纲领草案时,起草人显然没有考虑到国家消亡是一个客观发展的长期过程,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决不意味着国家的消亡。当民主最充分的时候,民主本身也将同国家一道都将逐渐消亡。列宁写道:“当然,民主制也是一种国家底形式,它应当随着国家底消灭而消灭,但是这只有在彻底胜利了的和稳固了的社会主义过渡到完全的共产主义时才能达到。”(“列宁全集”第22卷,第132页)后来,列宁解释说,他是有意强调这一原理的,即“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当国家消亡的时候,民主也将消亡。”(“列宁全集”第22卷,第309页)
纲领草案的起草人反对对国家的偶像崇拜。但是,对于作为一定的国家形式的民主制也不应该有偶像崇拜。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考察各种现象,既不崇拜国家,也不崇拜作为国家的一个形式的民主制。
在南共纲领草案中把关于民主制的发展、关于反官僚主义斗争的问题同国家消亡联系起来。然而,认为似乎只有国家消亡才能克服官僚主义和发展民主,这种看法当然是不正确的。列宁曾经无情地同官僚主义作过斗争,坚决致力于消除这一恶劣现象。但是,他警告不要在向官僚主义作斗争这件事上投机。在讨论工会问题的时期,有些人曾提出“消灭国家官僚主义和国民经济官僚主义”的口号,当时,列宁说,这是一种哗众取宠的说法。他说:“1919年我们在纲领中写道,我们这里有官僚主义。谁要你们消灭官僚主义,谁就是哗众取宠的人。如果有人挺身出来对你们说:‘消灭官僚主义’,那么,这就是哗众取宠的做法。这是无稽之谈。我们将成年累月地同官僚主义作斗争。如果谁不这样看问题,谁就是欺骗,谁就是哗众取宠,因为要打倒官僚主义,需要许许多多措施,需要人人识字,个个有文化,人人都参加工农检查机构。”(“列宁全集”第32卷,第46—47页)
同官僚主义作斗争意味着更加广泛地吸引群众参加管理。苏联共产党保证群众创造性地讨论一切切身的重大问题,竭力提高劳动人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拟定和讨论各种法案、国家预算、国民经济计划和各个企业的计划中,在制定工业、住宅和文化建设的措施中,在解决管理国民经济的问题中,都有由选举产生的国家政权机关和社会团体的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千百万劳动人民积极参加。列宁正是这样理解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的:随着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群众越来越广泛地参加国家管理,参加讨论和实际执行政治任务和经济任务。列宁写道:“民主的组织原则……意味着每一个群众的代表、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处于这样的条件中,使他们既能够参加讨论国家的法律,也能够选举自己的代表,又能够执行国家的法律。”(“列宁全集”第27卷,第185页)
南共纲领草案的起草人在批评“党政不分”的口号下,实际上走上了否定工人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作用的道路。他们认为党应该只是一个“思想因素”、“发展社会主义意识的因素”,但是应该不再是“政治因素”、“政权因素”。
在社会主义国家,思想一致的共产主义者的战斗组织——革命的工人阶级政党是主导力量和指导力量。我国的工人阶级和人民民主国家的工人阶级只有在自己的队伍中保持最严格的集中制和纪律的情况下,才可能战胜资产阶级,才可能引导所有的劳动群众跟着自己走。这种纪律性和组织性是由这样一些因素形成并加以维持的,即无产阶级先锋队的觉悟、它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忠诚、它的勇敢刚毅不拔的精神、同群众不可分割的联系和正确的政治领导。
工人阶级政党的使命是教育和团结无产阶级和一切劳动人民中的非党群众,反对小资产阶级的动摇性和影响,在政治上领导无产阶级的整个活动,并通过他们来领导全体劳动群众。
有些理论家硬说,承认党在工人阶级对社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斗争中的领导作用,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学说的,这种论调是完全不正确的。共产党人并不把自己的活动跟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立起来,而是研究这种客观规律,总结革命实践。他们依循的不是主观愿望和看法,而是客观的真理。
贬低党对非党工人群众和所有劳动人民的领导作用和组织作用,是对科学共产主义的背离,是自发性和放任自流的“理论”和实践的表现。没有一个团结一致的、在斗争中经过锻炼的党,工人阶级就不可能对社会实现政权领导,不可能制定并实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不可能引导一切国家机构和劳动人民社会团体的活动为一致的目标——为共产主义的胜利而奋斗。列宁教导说:“党——这是无产阶级直接掌权的先锋队,是领导者。”(“列宁全集”第32卷,第76页)
由此可见,南共纲领草案的起草人指责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作“实用主义—国家主义”的修正,实际上他们自己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关于国家消亡、关于共产党作用的基本论点。
由于最近几十年世界上发生了深刻的进步的变化,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思想的作用大大地增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十分重视加强劳动人民的国际团结,十分重视民族任务和国际主义任务的正确结合。
在南共纲领草案中有不少篇幅研究这些问题。其中说到,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在自己的队伍中发扬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思想并以它的精神教育南斯拉夫劳动群众”。草案中有一些无可争论的论点。但是这个草案中对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实质的说明、对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说明,以及对草案起草人认为共产党在彼此关系中和社会主义国家关系中所应该努力实现的目标和任务的说明,是片面的,是同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所确认的观点相违背的。
列宁写道:“真正的国际主义,只有一种:这就是竭诚工作来发展本国的革命运动和革命斗争,毫不除外地帮助(以宣传、同情和物质来帮助)所有各国中同样的斗争,同样的路线,而且只帮助这种斗争和这种路线”。(“列宁全集”第24卷,第54页)
当存在着社会主义世界体系的时候,当国际工人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成长壮大的时候,当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声势浩大的时候,在当前这样一些条件下,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呢?这就是:支持社会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人运动支持苏联、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而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人民也支持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人运动,所有国家的共产党团结一致,支持为民族独立、为反对帝国主义而斗争的各国人民。我们时代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中的新东西就是:它一方面还保留着作为国际工人运动原则的全部意义,同时也构成已经摆脱了资本主义枷锁、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道路的各国之间关系的基础。这些国家彼此间建立了平等的、充满同志互助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交流生产经验和科学技术成就。
正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这种互助合作没有在纲领草案中得到反映,而这种互助合作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在这些国家关系中主要的、基本的表现。根据草案中的观点,社会主义国家相互关系的国际主义性质仅仅表现为遵守平等和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
无需争论,这是非常重要的原则。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始终不渝地要求并且力争各民族和国家的绝对平等,尊重各国人民的权利、他们正当的利益、他们的民族传统、感情、文化。而草案起草人的观点同国际共产主义工人运动中公认的观点之间的分歧的实质,并不在于是不是需要严格遵循平等的原则。这种分歧的实质在于,在纲领草案中,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仅仅被归结为平等和不干涉内政的原则,而加强社会主义国家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的团结和合作的必要性则被置诸脑后了。
要求承认民族平等也是小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特点。正像列宁指出的那样,它宣布,承认各民族的平等就是国际主义,而就连这一点也纯粹是停留在口头上,事实上却完整地保留着民族利己主义。列宁解释说,在无产阶级专政即将在一些国家中建立起来并且将能够对全世界的政治起决定性的影响的情况下,同小资产阶级根深蒂固的民族主义成见进行斗争就将特别迫切、紧急。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在某种情况下要求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斗争的利益服从世界规模的这种斗争的利益。
然而,在南共纲领草案中只讲到,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必须建立在独立、完全平等和尊重每个国家特点等原则上”。
争取在社会主义国家和无产阶级政党相互关系中确立这些原则的斗争,实质上在纲领草案中被认为是国际主义的唯一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运动相互关系的最高目的”。
人们不禁完全有根据地问:平等和不干涉的原则能不能表示社会主义各国关系的全部实质。不,不可能。这些国家的政权属于劳动人民,它们的命运由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利益和目的的共同性紧紧地相互联系起来,它们在相互关系中严格遵守以兄弟般的相互帮助、支持和合作为基础的平等原则。它们中间每一个国家都力求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方面给兄弟国家全面的帮助和支持,同时本身又倚靠它们的帮助和支持。在这当中,平等的原则决没有被违反:社会主义的相互帮助就其本质来说排除了一个国家占优势而损害另一个国家利益的可能性。恰恰相反,它促进共同的提高,更加充分地发挥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每一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力量,并且加强了这整个大家庭的力量。
南共纲领草案起草人提到在社会主义国家关系中会发生破坏社会主义原则的事,企图以此来支持他们对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片面理解。他们写道,“实践表明,或者由于强大的国际政治地位,或者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同程度,有可能产生这种情况: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会以种种不同的方法维持同另一个或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不平等关系。”
这种说法是没有任何根据的。社会主义国家相互关系的实践,纲领草案起草人所提到的实践,恰恰反驳这种说法。这种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各国人民的合作由于它本身的性质不会使平等和独立遭到破坏。社会主义国家是真正自主、独立的。
安排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历史上完全新的事情,的确,在这件事情上犯过个别的缺点和错误。但是大家知道,这些缺点和错误已经是历史了,它们已经被坚决地消除了。即使在它们存在的时候,它们也不是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的实质,这些关系实质上是真正社会主义的、国际主义的。
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一贯遵循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原则。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再次肯定始终不渝地执行列宁主义的平等原则的必要性,强调指出考虑社会主义各国历史和民族特点的重要性。早在代表大会以前,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就主动消除过去同南斯拉夫关系方面所犯的错误。但是,纲领草案的起草人援引了社会主义国家相互关系方面过去曾经有过的缺点和错误,实质上把这种相互关系的全部经验都否定了,漠视这方面的基本的、主要的东西——国际主义性质,兄弟般的互相帮助和合作。
南共纲领草案中所使用的名词“思想垄断”和“政治霸权”实质上是反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原则和共同规律性,因此是反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思想上和政治上的团结的。南共中央纲领起草委员会企图以它起草的草案的全部内容来驳倒已经由实践肯定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一切国家向社会主义发展的共同规律(同时其中每一个国家都考虑自己的历史和民族特点来解决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问题)的原理。根据草案表示的观点,每个国家应当通过自己特殊的道路向社会主义前进,完全从它固有的特殊的条件出发,不注意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各国所具备的共同点。草案实际上袒护“民族共产主义”,大家知道,民族共产主义强调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民族特点,同时否认社会主义各国经验中显示的主要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这个文件把对“民族共产主义”思想的批判说成是“教条主义观念或大国利己主义观念的结果,或者是资产阶级思想影响或阴谋的结果”。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问题上,有着共同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这种观点反映在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的宣言中,并且得到资本主义各国共产党的赞同。南共纲领草案的起草人拚命把这一总结现代社会发展全部经验的观点同自己杜撰的概念对立起来。究竟谁在力图“思想垄断”?如果所有兄弟党持有统一的思想,就不存在它们中间任何一个党“思想垄断”的问题。
各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思想上的一致会不会降低各国党的独立性呢?不会,一点也不会。各国兄弟党思想上的一致和相互支持是各国党胜利完成民族任务和国际任务、顺利履行各国党对本国工人阶级和本国人民所承担的义务的最重要的条件。如果哪个党竟要走上同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不同的思想立场,那末它就有离开正确路线、脱离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孤立自己的危险。
在著名的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宣言中,极力强调了巩固各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团结的重要性,这些政党对于世界社会主义体系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命运负有特别重大的历史责任。宣言说:“毫无疑问,为了有效地团结工人阶级,团结全体劳动人民和进步人类,团结全世界爱好自由和和平的力量,必须首先加强共产党和工人党本身的团结,加强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之间的团结。这种团结是一切更广泛的团结的核心,是工人阶级事业胜利的最基本的保证”。宣言接着说:“参加会议的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声明,为了社会主义各国大家庭的进一步团结的利益,为了国际工人运动以及和平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利益,它们将始终不渝地加强彼此间的团结和同志式的合作”。
草案起草人说:“某种思想或某种社会主义建设形式是否正确和是否进步,只取决于它是否具有生命力,是否经得起实践的考验,而并不取决于这个或那个国际中枢的批准。”这种说法自然使人不禁要问:难道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的某种中枢,不是从实践中、从研究理论问题时总结历史经验所产生出来的吗?毫无疑问,这是从革命实践中产生的。当然,各国党历次国际会议的宣言,如果不具有科学的思想,那自然要另作别论。但是,历史并没有提出什么根据来说明各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的决议不正确。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是总结经验、总结国际工人运动的实践、总结全部历史发展的经验所产生的国际学说。这种学说被各国党的集体努力、其中也包括各国党的国际中枢所发展。不能不提一下,科学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就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受国际无产阶级组织“共产主义者联盟”代表大会的委托所起草、并得到了国际工人运动的拥护的。
由于南共纲领草案起草人谈到工人运动中的所谓“霸权”,我们必须提出以下看法。马克思列宁主义并不否认有这种可能性:某一国共产党,某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起主导作用。但是,究竟由哪一个党、哪一个国家来领导国际工人运动,这并不取决于任何人的主观愿望,而是取决于客观条件。这具体地决定于以下条件:什么地方是革命运动的中心,什么地方首先实际解决了对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迫切任务。
比如说,十九世纪中叶,革命运动中心是在德国,当时起主导作用的就是德国社会民主党,而德国工人阶级领袖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领袖,成为科学共产主义的奠基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革命中心转到了俄国,因此,俄国工人阶级、我国共产党就由于历史发展进程而站到国际工人运动的最前列,而我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领袖列宁,也就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所公认的领袖,成为马克思—恩格斯学说和事业的继承人。
1957年11月所举行的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的参加者,在所通过的宣言中指出,不可摧毁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是以苏联为首的。这些话反映了苏联在争取社会进步、人民自由和和平事业的斗争中的领导作用,这种作用是历史上形成的事实。
苏联是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获得了胜利的国家;它开辟了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现在正在解决完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这一任务。每一个客观的人都不会看不到,国际帝国主义对于一切社会主义国家的打击,主要都是由苏联承担起来的。可以回想一下战后的最初年代。当时帝国主义强国对于年青的、还不巩固的人民民主国家施加了极其巨大的压力,力图干涉它们的内政,来支持剥削阶级,扼杀人民奔向新的社会主义生活的愿望。只是由于苏联的强大,由于它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坚决回击,由于所有脱离了资本主义体系的国家的紧密的联盟,这些国家人民的历史果实才得以保全,他们进行建设性劳动的和平条件才得到了保障。1956年秋季,苏联应匈牙利政府的要求,对这个国家的人民给以兄弟般的援助,帮助他们粉碎了霍尔蒂分子、帝国主义代理人所煽动起来的反革命暴乱。把苏联帮助其他国家巩固它们的独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果实这种无私的援助称之为“霸权”,这就背离了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在社会主义阵营中起主导力量的作用,在世界革命运动中起先锋队的作用,同“霸权”毫无共同之点。
不过,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独立的真正威胁是不是存在呢?是存在的。但是这种威胁并不像南共纲领草案所说的那样,是来自“某个社会主义国家”,而是来自国际帝国主义。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不是用钟声来迎接,而是报之以疯狂的仇恨,在很多情况下还报之以枪炮。在帝国主义者多次企图毁灭和破坏苏维埃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之后,在不久前的匈牙利事件以后,大家都很清楚,帝国主义反动派过去和现在,都不甘心于这些国家的存在。帝国主义集团对于社会主义阵营各国所策划的广泛的颠覆活动,是尽人皆知的。
这一切恰恰雄辩地说明了一点:必需全力巩固社会主义各国人民兄弟般的友谊和团结,使他们的国际主义团结日益成长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紧密的团结和相互支持,这是它们独立的保证,是人民自由、社会进步和世界和平事业的支柱。南共纲领草案中所提出的论点,不能促进社会主义国家团结一致的加强。
南共纲领草案没有指出社会主义建立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新型国际关系这个事实。而且草案起草人实质上抹煞了这个事实,硬把剥削阶级统治下所产生的一些国际关系的特征加在社会主义身上。
草案起草人认为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可能剥削另一些社会主义国家,这种“理论”是奇怪而骇人听闻的。草案起草人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比较强大的国家力图取得霸权,统治其他国家人民和建立世界统治,剥削和压迫弱小国家,然后却写道:“类似的倾向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期,也是一种经常的危险,这就是说,只要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别还造成各国劳动人民物质状况的极大悬殊,只要个别民族或个别国家由于某种原因而取得的霸权地位还能够对另一些国家使用这种或那种形式的经济剥削,就会存在这种危险。只要存在这种可能性,就会有利用这种可能性的想法和企图。”
南共纲领草案起草人硬说社会主义国家相互关系中有剥削倾向。这种说法根本违反实际情况,完全是信口雌黄,这点难道不清楚吗?这些说法都是以他们所提出的那种违反客观现实情况的论点为基础的,这种论点就是,似乎存在着“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这里,草案起草人把帝国主义的发展规律同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混为一谈了。大家知道,在帝国主义条件下起作用的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政治不平衡发展的规律。
在帝国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意味着什么呢?这首先意味着,帝国主义国家的发展是跳跃式的、互相冲突的。一些国家赶过另一些国家,排挤掉它们而自己向前发展。与此同时,垄断资本对劳动群众的剥削以及附属国和半附属国遭到的掠夺也随着加强。新兴的国家打败同它竞争的国家,力图扩大势力范围、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力图称霸世界。在这种基础上不断发生尖锐的冲突,发生争夺他国领土和奴役各国人民的战争。
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资本主义,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随着实行了决定性生产资料的公有化,从而消灭了各国经济和政治不平衡发展规律起作用的基础。与帝国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性的规律相反,在世界社会主义体系里起作用的是各国匀称、平衡地发展的规律。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和社会主义在世界舞台上地位的加强,这种匀称性的意义越来越大。在世界社会主义体系中,由于各国之间实行兄弟互助和合作,在经济和文化方面比较落后的国家能迅速赶上先进的国家,于是就呈现共同繁荣的局面,这正是社会主义的特征。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越是巩固,它们的合作越是广泛和完善,那末这种进步的过程也就越是顺利。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各国人民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实际不平等现象迅速地得到克服,各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水平逐渐趋于平衡。
譬如苏联,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前,俄国中央各省同各民族边区之间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非常悬殊。只过了四十年,从前是民族边区的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现在在经济和文化水平上已经同俄罗斯联邦并驾齐驱了。它们拥有以现代化技术为基础的高度发达的工业以及大规模的机械化农业。苏联各族人民的文化取得了真正的繁荣。许多在过去甚至没有自己的文字的民族,也在发展着社会主义内容和民族形式的文化、文学和艺术。这一切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伟大的改造力量,这是苏联共产党和苏维埃国家所执行的列宁主义的真正国际主义政策的结果,是苏联各族人民友好合作的结果。
苏联、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其他人民民主国家不断加强它们自己之间的友谊和团结,同时也竭力同其他一切国家扩大经济和文化联系,只要这些国家有这种愿望的话。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团结一致并不是为了反对任何其他国家。但是,这个阵营里的每一个国家都正确地认为,它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应当比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更为密切。
如果在外交政策方面采取实质上是南共纲领草案所提出的路线,那末就会使社会主义国家互相分离,使它们之间的友谊和团结削弱。毫无疑问,这对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独立和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包藏着严重的危险。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原则执行得越加彻底,同沙文主义和民族主义斗争得越加坚决,那末各个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之间的团结也就越加巩固。列宁特别注意必需同那种在漂亮动听的借口下鼓吹分裂工人阶级的非常巧妙的民族主义作斗争。列宁写道:
“有觉悟的工人竭尽一切力量反击各种民族主义,无论是粗野的、强暴的、黑帮派的民族主义,或是那种最巧妙的鼓吹各民族一律平等……同时却按民族来分裂工人的事业,工人的组织和工人运动的民族主义”。(“列宁全集”第20卷,第266页)
本文涉及南共纲领草案中所提的一些本质问题。对草案中提出的论点进行分析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个文件的起草人虽然说是想“丰富全人类共同的社会主义宝库”,但其实是在其中插入了许多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格格不入的主张。
在这方面,纲领草案起草人竟敢硬说什么“近几十年来马克思主义思想落后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了”。
在目前,当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掌握了千百万人的心灵,当差不多占人类三分之一的人口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下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当社会主义取得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胜利,当社会主义建设已经不是摸索前进、而得到了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丰富起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光辉照耀,当这样的时候,听到有人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落后”的这种论调,是令人奇怪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和其他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的决议中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原则性问题做了阐述,这种阐述极其令人信服地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蓬勃发展!1957年秋天在莫斯科举行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作出了具有巨大意义的理论总结。
资产阶级宣传机关抓住了纲领草案中同共产主义的思想原则相矛盾的论点来达到他们自己的目的。他们拚命阿谀纲领草案的起草人,赞扬纲领草案,说它提出了
“同莫斯科路线有原则分歧的广博的理论论据”,说它“再次提出了1956年秋天同克里姆林宫引起尖锐纠纷的思想观点”。但是大家早就知道,资产阶级宣传机关进攻“莫斯科路线”和“克里姆林宫”,所指的是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路线。资产阶级宣传机关在妄想削弱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方面一向是错误的,这一次也一定要犯错误。
南共纲领草案以总结的形式反映了不是现在才出现的南斯拉夫同志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歧。纲领草案表明,在许多重要的问题上,这些分歧仍然存在。
大家知道,为了和平和社会主义事业,苏联共产党和其他兄弟党最近几年来作了许多努力,以便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的基础上同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相接近。在这方面,苏联共产党一贯根据这样一个出发点,即这种接近不能靠牺牲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而作的让步来取得。现在,当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纲领草案在一系列极重要的问题上显然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基础的时候,就不能再保持沉默,不能不提出同志式的原则性批评。
当然,党的同志式的批评不应该成为我们两党和两国间的友好关系继续发展的障碍。
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中央委员会纲领起草委员会正在继续进行改进草案的工作。我们衷心希望南斯拉夫同志在这件大事上取得成就。我们希望,新的草案能完全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上,从而符合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和南斯拉夫人民的利益,有利于加强兄弟社会主义国家、兄弟共产党和工人党之间的团结,有利于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这样的纲领草案必能使所有的共产党人都深深感到满意。
(原载苏联“共产党人”杂志1958年第六期)
(新华社莫斯科21日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