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4月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打破另一种常规
知萍
每天的报纸都带来大量激动人心的消息。到处都在以乘风破浪之势,雷霆万钧之力,突破常规,向前跃进。保守之道大消,革命之道大长。人们都觉得在这个大跃进的浪潮中,谁要稍一松劲,就会被远远地抛在时代的后面。但也有些人被这种轰轰烈烈的局面吓得惊魂失魄,手足无措了。他们感到运动一个接着一个,太紧张了,不能够坐下来读读书,搞搞业务了,因此就有苦恼。
为什么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一环境,而人们的思想感情竟会如此不同呢?撇开其他因素不谈,单从思想方法上讲,这是革命的辩证法与保守的形而上学之间的不同。从形而上学的观点看来,世界上一切东西都是从来如此,不会变化的。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因此知识分子安静地坐下来读书搞业务,这也是天经地义不能改变的事。但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来,不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变化的,而且每一事物都在通过一系列的质的飞跃发展到更高阶段。我们平常所说的静止和平衡的状态,也是运动的一种形式。静止和平衡不是绝对的,只是暂时的、相对的;只有运动是永久的,绝对的。因此,坐下来静静地读书决不是搞业务的唯一的方法。
习惯于用形而上学的方法从事业务,这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科学研究和教学业务上的常规。这是另一种常规。它和旧的规章制度和生产定额不同。旧的规章制度有迹象可寻,易于比较,易于被人发觉。而教学和科学研究业务上的这种成规,却无迹象可寻,不易比较,不易被人发觉,而且与资产阶级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密切联系,更加不容易打破。因此,也就更值得我们着重提出加以注意,首先从思想方法上找出旧的业务观点的根源,才能够彻底加以清除。
对当前反浪费反保守的政治运动不感兴趣,愿意坐下来静静地读读书搞搞业务的思想,事实上是业务脱离政治、重专轻红的思想的具体表现。有这种思想的人,并不在少数。有些人还抱着暂时牺牲一些业务来参加政治运动的想法。他们认为运动就是搞政治,而业务是要坐下来静静地去搞的。不了解在阶级社会里科学文化业务从来就是为阶级服务的,就是说业务和政治两者是有密切联系的。业务为某一阶级服务这是个立场问题,也是个政治问题,当我国经济基础已实现了社会主义的改造之后,全国在政治上经济上经历着巨大变化向前跃进的时期,而科学和文教事业方面的知识分子却要坐下来静静地读书,这种思想方法的形而上学的性质难道不是很明显的吗?
参加政治运动真的妨碍了“业务”吗?
西安第一航空工业学校在这个政治运动中以反浪费运动为纲,打破了陈旧的办学的常规,创造了三勤、三放、四结合,用社会主义的新办法办学的范例。这种新办法不仅使学校本身的业务面貌为之一新,而且也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广泛的前途。有了这个创造,我们的国家就有了少花几倍的钱,多办几倍的学校,多培养几倍人材的可能。请看,反浪费反保守是一个政治运动,而西安航空工业学校却通过这个政治运动,在业务上来了个大跃进。问题是在于用什么观点和态度来对待这个运动。悲叹运动妨碍了业务的人当然作不出这样的英雄事业的。
只要观点一转,苦恼就变为乐趣。那么,抛掉形而上学的思想,作一个勇敢的前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战士,不正是一件好事而又同时是一件乐事吗?


第8版()
专栏:

谈几部新闻纪录短片
丁峤
最近上映的“反浪费专号”、“爱国卫生运动专号”、“农村大跃进”(第一辑)”和“移山造海过春节”是几部较好的新闻纪录片。它们成功的地方,就是创作人员确实握住了时代的脉息,跟着社会前进的迹印,大胆而富有创造性地把情况汇集起来,编成专号或特辑,使影片得以在同一的主题下,把目前几个全国性、全民性的伟大运动的动向反映出来。反映的面广了,内容丰富了,说服力也就加强了。例如“反浪费专号”便是用几个小标题,把工业、文化艺术和商业部门的几个有代表性的单位的反浪费的情况,在影片的总标题“反浪费的火焰”下有机地联结起来的。从中使人看到反浪费运动的大略规模,看到浪费现象的普遍和严重,不但丰富多样,而且完整统一。值得顺便提到的是一个技巧镜头的运用:让每个小标题的字幕,在熊熊的火焰上显现,不仅切合主题思想并有加强全片完整性的感觉。在新闻片运用技巧镜头方面,这是用得比较恰到好处的。“爱国卫生运动专号”同样用几个小标题集中反映了爱国卫生运动的各个方面的情况。如果说“反浪费专号”是集中的批评,那末“爱国卫生运动专号”就是集中的表扬。“农村大跃进”(第一辑)同样用几个小标题反映了各地农村大跃进的情况,集中表现了群众的智慧。
这些影片也各有自己的特色。“反浪费专号”的活泼流畅,具有幽默、讽刺的情趣,是批评样式的短片。“爱国卫生运动专号”却以细致的描写见长,如彭大娘热心查卫生一节,摄影师成功地介绍了街道积极分子彭大娘,她的一言一笑,一举一动都令人感到亲切可敬。这里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同时录音,彭大娘完全用自己的语汇(群众的语汇)向群众讲解卫生运动的好处,生动自然,使得人物更为真实感人。群策群力捉老鼠一节,先让人看到老鼠的活动,大鼠洞中堆积的粮食,然后逐一介绍群众创造的种种捕鼠方法,都加强了影片的感染力,引起观众莫大的兴趣。“农村大跃进”(第一辑)这一本杂志片在斟酌小标题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方面,有独到之处。如“决心引来漳河水”、“梁焕木巧计多谋”、“滑车飞挑千方土”、“千里峭壁凿渠道”、“快马加鞭治荒山”等措词用字富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与所要表现的内容,也十分谐和、统一,使影片的风格显得完整和突出。
“移山造海过春节”则以情绪热烈、气氛欢乐、内容紧凑见长。影片成功地把人们过传统节日的欢乐气氛和人们毫迈忘我的劳动热情揉合在一起,富有感情和力量。镜头衔接得很好,如老乡们组织慰问队到工地拜年接热火朝天的工地场景,老大娘煮饺子过节接工地上突击队挖土竞赛等都收到很好的效果。影片对劳动场景的拍摄也比较成功,如解放军某部战士们创造运输带和新式推土机(人坐在耙犁上一边用人拉一边自己双脚蹬土)的几个镜头,情绪非常饱满,又如表现年三十晚上人们通夜劳动,并组织了挑土竞赛,作为对春节的献礼时,画面上出现川流不息的在黑夜里挑土飞奔的人流,以及人们在零下十度的严寒中赤膊劳动等,也充分反映了人们“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英雄气概,使人真正感觉到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在建设自己国家和缔造自己幸福的时候,有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这几部影片篇幅很短,但是却有很强的感染力,这是值得重视的。


第8版()
专栏:大家谈

除四害也要实事求是
江苏无锡 丁勤昌
参加了除四害运动,受了不少教育。很多单位和很多人,都订了规划和计划,表现了除害务尽的决心,使人兴奋万分。
但也看到一些不够实事求是的现象。有个机关订了保证每周消灭麻雀五百只的计划,可是快到周末的时候,还只捉到三百只。于是,他们就发动附近的孩子们去捉,再用每只五分钱买来,算是本机关捉到的。
我觉得这样做法不好,除四害运动,是要每个人努力去除四害,而且要长期坚持下去做到彻底消灭四害为止。订出个数字指标,是为了有个奋斗目标,大家便于行动,也便于督促检查,而不是单单为了这个数字。如果人人都已尽了最大努力,就是没有捉够五百只,也算是好的;至于没有捉尽,还要继续去捉。相反,如果没有尽力去做,而靠买来充数,那也不能算是先进的。当然,组织家属、发动孩子来协助除四害,也是一种办法,但“买来充数”的作风总是不对的。“买来充数”,如果当作一种作风看,又不只表现在除四害上。我们每个机关的领导者是不是应该检查一下,是否自己脑子里也有“买来充数”的思想呢?尽管这只表现在一些具体事件上,也该清除掉。


第8版()
专栏:

诗应该加标点
刘岚山
先说三种情况:旧时候,在私塾念书,老师教四书,教到那里,就用朱砂红笔断到那里,所谓断,就是把那段逐句打捺点或圆圈;现在出版社重印古典书籍,有一项必须做的工作,就是断句,也就是加上半新半旧的标点,有的一律为逗号,有的一律为句号,1951年,前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就制订并公布了“标点符号使用法”。
为什么要这样呢?理由很简单:第一是使学生能读断句子;第二是帮助现代读者自己能读断句子;第三是帮助读者正确理解文章,也使作者原意能够合乎规范地表达出来;而且,现在的标点符号,已成为文字组成部分,正如排字架上的字格一样,它占有不能缺少的一格。
所以,现在人写文章,包括旧体诗词的创作在内,几乎没有不加标点的。
但也有例外,有些诗人就是不爱加标点。
这种不加标点的诗有好几种,这里只说两种:句中有句的诗,加;凡遇惊叹号和问号者,加;其余一概不加。田间同志近作有不少就是这样:
弟兄呵,佧佤人
你们就住在这里
你们住在这里
住了有几千年?
——长诗“佧佤人”的“献
词”中一段句中有句的诗,空一行,此外不用任何标点。楼适夷同志所译“愤怒吧,富士”诗集就是这样:是谁杀死了我每晚上 怨鬼们从这街头流浪到那街头血淋淋的口 破碎的胸膛挥着折断的宝剑拖着破烂的军装在废墟的街头流浪
——北条旱苗:“阵亡兵
士的歌”中一节
前者的内容可以理解,但第二句和第三句关系不明确,只得猜着读下去;后者第一句中的“我”以及和后面的相互关系,也都难弄清,感情更不好掌握。
这两位老诗人如此,跟着学的年青一代也有不少。诗不加标点的好处何在,我想了很久,没有想出来,但我认为诗是应该加标点的,理由如上所说。


第8版()
专栏:

淘米水里的沉淀物可做杂拌儿
哈尔滨电机制造学校每顿饭要用五、六百斤高粱米。那淘米水,过去都没有好好利用。后来炊事员郭景真利用其中沉淀物,做成了大量美味的点心——杂拌儿。做法如下:
把米淘好后取出,等几分钟,淘米水底就会聚拢一层沉淀物。把沉淀物捞起来用筛子筛一下,留下大的高粱粒及别的粿粒,单把那粉糊糊的沉淀物用面袋装起来,然后扎紧袋口,放进干灰里约三个小时,沉淀物就由稀变干了,取出干沉淀物,按每十斤搭配二斤白糖、八钱苏打粉的比率,搓在一起。干沉淀物由于白糖的溶化,又变成稀的了,这就必须拌进些干面,直到沉淀物发硬为止。然后像赶面条似的,把它赶成大饼,再切成一寸多长,筷子粗细的小条,放进油锅一炸,便成了杂拌点心,如果有条件再沾上糖浆,粘上芝麻,则色、香、味三者都佳,并不亚于食品公司出品的上等美味点心。
这种杂拌点心,全校已卖出二百多斤,吃的人都感到满意。校中膳食科统计,利用这种沉淀物,全年可做成一万五千斤杂拌,约可收入二千五百元。
哈尔滨电机制造学校 王常新


第8版()
专栏:跃进之歌

天生泉
李季
皋兰县的北山,
有个天生泉。
村子名叫庄子坪,
又干又旱又苦穷。
山是拉羊皮不粘草的干山,
地是十种九不收的庄田。
家家吃了上顿愁下顿,
人人穿了上身缺下身。
凭着这样的地,
凭着这样的山,
他们也能够战胜干旱,
改变自然。
过去山是和尚头,
沟里无水流,
现在清水遍地淌,
年年都丰收。
谁要是不相信人的干劲能胜天,
就请他到庄子坪农业社来看看。
块块旱地变成水浇地,
社员们高唱着英雄的壮言豪语:
“若要我们的合作社解散,
除非埋上个原子弹!”
问起原因,倒也简单,
挖开天生泉,要算第一件。
天生泉不是天生成,
它是靠人们的双手挖掘成。
大自然它把心长偏,
庄子坪雨少又缺河川。
干旱不是命定的,
难不倒英雄社的英雄汉。
天上地上没有水,
地层底下挖水泉。
地下水源旺如河,
打一口水井不解渴。
地下水流宽又广,
打几条涵洞来拦挡。
几条涵洞几里长,
活像伸到地底下的几只胳膊把水挡。
挡定水流顺着涵洞走,
几条涵洞合成一个出水口。
水源旺,水头高,
干旱的庄子坪有河了。
涵洞越长河越大,
旱地都变成水地啦!
三丈多深的地底下打涵洞,
又黑又湿又阴冷。
年轻人都要当“水老虎”,
争先下洞谁也止不住。
背上铺盖带上粮,
地层底下摆战场。
不见黄河心不甘,
不挖开水源不下火线。
一层泥巴一层沙,
硬石板碰断镢头把。
二十四五的小伙子正当年,
一镢头下去把尖碰弯。
撂下镢头用钢钻,
十二磅重的大锤抡开干。
虎腕震得冒鲜血,
石板上才打了一个白眼眼。
正是十冬腊月天,
狂风飞雪扑山川。
好汉们苦战已三月,
满洞里歌声混身汗。
过去挖地道为抗战,
现在打涵洞为生产。
不要看我们这干旱不毛地,
几年后也要跨过黄河撵江南。
出了涵洞见支书,
开门见山提意见:
泉是英雄好汉双手开,
为什么叫它“天生泉”?
支书问我该叫啥名字,
我说该叫它“跃进泉”!
(侯逸民插图)(附图片)


第8版()
专栏:小常识

生命的泉源——空气
斯南
地球的周围被一片汪洋大海似的空气包围着,我们就是生活在这个空气海洋的底部。这片空气海洋叫做大气,一切动物和植物都必须依靠它来活命。
空气,是许多气体的混合物,其中主要是氧气和氮气。除此以外,还有少量的惰性气体——氦气、氩气、氖气、氪气和氙气等。空气中还含有一些化合物: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它们在空气中的含量随条件而异,称为空气中的可变部分。
空气中的氧气是生物生命的源泉,没有它生命就无法维持。一切动物和植物都必须进行呼吸,呼吸作用就是生物利用空气中的氧在体内进行化学作用产生碳酸气和水蒸气排出体外,同时产生供给动物生活活动和保持体温(热血动物)所必需的能量。植物也因而进行了代谢作用破坏旧体素添造新体素。
氮气不能参与燃烧,生物也不能用它来进行呼吸,但是空气中含有78%的氮气也是生命所必不可缺少的。它在空气中起着冲淡氧气的作用,使氧化作用不致过于剧烈,否则一切将被纯氧烧毁。氮素还是动植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成分。
惰性气体不能与任何物质进行化学作用,所以被称为“惰性”。它对生物的生命虽无意义,但在工业上却有应用价值。在气球、飞船内灌入一些氦气,可以防止燃烧。氖气是制造霓虹灯的原料。氩气可以用来制造高强度的灯泡。
空气不仅对生物有着巨大的意义,也是我们近代工业的重要原料,空气经过压缩、冷却以后能制成液态空气,再利用各种气体蒸发能力的不同而使之分离,这样便制得纯氧和纯氮。纯氧和乙炔(电石气)燃烧时所生成火焰的温度高达摄氏三千五百度,应用于金属的焊接和剖切。
空气中的氮气应用价值更大,我们能直接用空气制造氨(阿莫尼亚)和硝酸,这在工业上称之为“氮的固定”。氨和硝酸是染料、炸药、药品,肥料工业的重要原料。
空气还能作为动力的来源。空气的流动可以产生风,我们的祖先在一、二千年前就已经利用风力来推磨和戽水。近代更利用风力来发电。
空气中的氮和氧会不会因为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工业上的大量应用减少呢?不会,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所放出的氧气比它的呼吸作用所吸收的氧气多二十倍,足够补偿动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掉的氧。氮气也能从动植物的腐烂和植物的燃烧中产生而得以补偿。


第8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读者·作者·编者
下放干部的希望
看到3月11日四版报道的河间县委全面领导下放干部的消息,感到很有启发。虽是作为领导经验来报道的,但其中所提的几个问题,对于我们下放干部都有帮助。希望以后能多作这种比较深入的报道。
另外,希望人民日报能根据下放干部在农村中的思想发展规律,比较集中地提出几个问题,如怎样对待又当学生又做政治思想工作、推广科学技术的问题,在三类社、队的下放干部如何使改造、锻炼与起好作用相结合的问题等,写一些具体分析的文章。 陈 育
经常刊登读者来信
每天来报,我都要看看读者来信。不论是农村、工厂、机关读者写的意见,我看了后都感觉对自己有帮助,值得我在工作中注意。我希望报纸能经常刊登读者来信。
陕西三原县安乐乡 贾长春一篇振奋人心的通讯
读了3月19日人民日报登的周扬、周而复的“向常熟人民致敬”一文后,内心充满着激奋和力量。
首先,深深为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常熟县人民那种冲天的革命干劲所鼓舞。我爱这篇通讯,更爱在跃进激流中的常熟人民,并预祝他们胜利,再胜利。
其次,感谢这篇通讯的二位作者——周扬和周而复同志,在百忙的工作中能抽出时间,亲自赴现场采访。希望作家们,特别是有丰富创作经验的老作家们,都拿起笔来,把当前生活激流中的英雄人物,用特写和散文形式表达出来。我们非常欢迎这种体裁。
辽宁瓦房店纺织厂 鲍洪良
欢迎这种报道
看了人民日报3月19日第四版上关于贵州的报道后,感到非常兴奋。
这种报道长期来我都希望看到,因为我们对边远地区了解得太少,特别是过去长期来就对这些地区有着非常坏的印象。可是解放后怎样呢?虽然我们也知道这些地区的一些进步,但毕竟少得很。看了贵报的报道后,就好像上了一堂丰富的政治课和生动的地理课。
同时这种报道非常吸引人,不但版面新颖,标题动人,而且内容很丰富,有报道、有资料、有评论,有插图,并有当地报纸上新人新事的介绍。
希望人民日报今后能够多组织这种报道,不但是边远地区,就是先进地区也是需要的。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董永俊
我很喜欢这一栏
人民日报三版上“光荣的劳动,光荣的人”是一个很好的、受到大家欢迎的一栏,我和我的同志们很喜欢。
从大跃进的热潮掀起后,各个战线上的人们都鼓起革命干劲,奋勇前进,新人新事不断地出现。为了表扬这些英雄和模范人物,便于大家向他们学习先进经验,我希望人民日报能够经常刊出这一栏,介绍模范人物们所创造的奇迹,并在这一栏中登上照片。
张家口市桥东区福寿街 健 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