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4月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把计划交给群众
田连阡
各地农业合作社在制订今年的生产计划的时候,有各种不同的做法。这些做法可以归纳成两种。一种是发动群众大家来订;或者是由领导上订出个样子交给群众详细讨论修正,最后定案。这种计划一般是既有先进的增产指标,又有切实的增产措施。计划订出之后,社员们就满怀信心地为实现这个计划而奋战。
但是也有一部分合作社情形不是这样,他们完全是另外一种做法。有的社一开始就是由少数干部拟订生产计划,不经社员群众讨论;有的是在几个月前制订计划草案时经群众讨论过,但是后来增产指标一再提高,却没有经过群众讨论;有的是经群众讨论了,但讨论得不细致,不切实,以致有的增产指标不切合实际,有的措施不充分、不积极;或者是各种指标之间比例不合理。这些合作社的计划,还没有真正成为群众自己的计划,当然也就难以保证它变成群众的行动。凡有这种情况的合作社,都有必要来一次补课:把生产计划交给社员群众,让大家充分讨论,对各项指标和措施加以修正、增订、补充,使生产计划更加积极而又可靠。只有这样,群众才会为实现这个计划而奋斗。
有的合作社干部怕社员有“右倾保守思想”,怕公布了计划大家“通不过”。这种想法是很荒谬的:生产计划怎么能向社员保密呢!生产计划是全体社员的公事,不是少数干部的私事。只有群众自己制定的和群众能够了解和接受的,它才有实际的价值。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很难实现。即使现在不让计划跟群众见面,到了包工包产的时候,还是得见面。1956年曾经有一部分合作社包工包产包不下去,原因就是这些计划事先未经群众讨论。这样的教训不应当再重复。
计划交给了群众,是不是真会通不过呢?这要看计划本身是否有确实的根据和措施。如果有,群众一般是会接受的。如果群众真正是因为有保守思想而不接受先进的计划,那我们也不能不去触动这种思想,因为错误思想是不会自行消逝的。而发动群众讨论生产计划,则是克服保守思想、提高生产积极性的有效办法。我们应当相信群众中的积极因素一定会战胜消极因素。害怕群众有保守思想而不敢把计划交给群众讨论,这种想法是不相信群众、不懂得群众路线的表现,必须彻底纠正。


第2版()
专栏:

云南贵州油菜生长很好
各地正加强后期田间管理迎接丰收
本报讯 云南省二百七十多万亩油菜生长良好,目前有的地区已开始收割,大部分地区还在落花,至4月下旬可收割完毕。据省农业厅在各地实地观察后估计,今年全省油菜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可比去年增加23%,总产量将由去年的七十九万余担增加到一百一十万担。
云南去年下半年和今年春季,大部分油菜产区从播种以后没下过雨,虫害也很严重。在农业生产大跃进的鼓舞推动下,各地领导和群众打破了“油菜是懒庄稼”的传统思想,改变了过去耕作粗放的习惯,及时进行了抗旱、除虫、补苗等措施,加强了田间管理。全省油菜丰产县江川的渔村农业社,今年一千余亩油菜全部受旱。全社农民在党支部领导下,用二百多架水车从星云湖中车水灌溉,估计每亩可产二百八十斤,其中五十多亩可达每亩五百斤的高额丰产。最近云南各地连下两场春雨,正在花期阶段的油菜如获甘露。农民正进行后期加工,迎接丰收。 (黄昌禄)
本报讯 贵州省去冬播种的六百四十多万亩油菜,目前除毕节高寒山区部分地区还在抽苔外,其余地区都在开花结实,可望丰收。
贵州省今年油菜播种面积比去年扩大了70%以上。各族农民为了争取油菜子丰收,目前正在加紧进行田间管理。遵义专区由于安排了10%—20%的劳动力,现在油菜已薅了四道,淋了三道,正在进行第五道薅淋工作。过去很少有薅淋油菜习惯的毕节高寒山区,目前已普遍突击薅淋了一道,并开始进行第二道薅淋。 (贺永丰)


第2版()
专栏:

全国灌溉面积扩大了多少?
二亿七千万亩
据新华社1日讯 据有关部门截止3月31日统计,全国已经完工的农田水利工程,共可增加灌溉面积二亿七千二百六十多万亩,经过修订的1958年扩大农田灌溉面积计划已经提前半年超额完成。当前,兴修农田水利的运动仍以每天平均扩大灌溉面积三百万亩的速度继续向前发展。
1958年原订扩大农田灌溉面积九千二百二十一万亩(从1957年10月起至1958年9月止),这个计划到1月末就已被全国农民的革命干劲所突破。针对农民越干越勇的情况,各省和自治区都先后修订了计划,使全国1958年扩大农田灌溉面积的计划增加到二亿六千万亩。现在,这个计划又被突破了。总计从去年10月起六个月中,全国新修农田水利工程扩大的灌溉面积,等于解放前几千年所发展的灌溉面积120%。超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增加的灌溉面积30%。为1955年冬和1956年春那一次水利高潮完成实绩的两倍半。


第2版()
专栏:

全国农田水利和水土保持计划实现情况统计表
(截止3月31日)
注:福建、广西两省系3月20日数字。


第2版()
专栏:

让适龄母牛头头配种
四川湖南正采取措施消灭空怀现象
本报讯 四川日报消息:万县、南充、达县等专区已掀起耕牛春季配种的高潮。南充全专区到3月15日止,已有一半母牛配了种,其余一半母牛将在4月中旬配完。万县专区的忠县、梁平等七个县,到3月13日,平均春配率达到44.63%。达县专区也有十多万头母牛配了种。
这些专区对今年母牛春季配种工作都及早作了充分准备。达县专区在整风运动中,就作了耕牛繁殖规划,新建了二十个耕牛人工授精站,并结合全面实行耕牛看槽制度,广泛训练了农业社中的农民畜牧技术员,为繁殖耕牛打基础。万县专区开展耕牛配种以前,普遍注意解决农民中怕母牛怀孕后养护管理麻烦、小牛糟蹋庄稼等思想顾虑。忠县在解决这些思想问题时,除宣传了奖励繁殖耕牛的政策外,还向群众算了三笔账:一、全县母牛配种率如达到90%,每年可产小牛一万二千多头,平均每户可增加三元多收入;二、如每头牛每年积肥一万斤,全年可积肥一亿二千万斤;三、牛增加了就可以保证深耕细作,适时栽插,扩大复种。这样,大大提高了群众繁殖耕牛的积极性。
本报长沙专电 目前正是耕牛配种季节,湘潭专区采取有效措施,使三万七千一百九十九头发情母牛头头配种受孕。没有发情的母牛,也正在采取多喂精饲料、减少劳动工时等办法引情、诱情、催情,刺激发情配种。
过去几年,湘潭专区对繁殖耕牛工作不够重视,到去年年底,耕牛存栏数只有四十万七千多头,比1951年减少了60%。据调查,这些耕牛中目前已有18%是老弱残废(包括小牛)。为了改变这一情况,中共湘潭地委要求各地抓紧母牛春前发情时机,及时配种,争取在今年年底全区耕牛存栏数达到四十七万多头,比去年增加15.2%;并将繁殖耕畜作为大跃进评比内容之一。3月份全区开展耕牛配种突击月,县、乡党委副书记领导这一运动,各乡、社普遍建立耕牛配种站。各地畜牧兽医干部也全部组织起来,对全区母牛进行普查,登记发情期,限期配种。一个群众性的耕牛配种突击运动就在全区开展起来了。 (龙文明)


第2版()
专栏:农业高产志

上海一奶牛产奶量全国第一
3月28日上海市有一只奶牛产奶一百三十三斤,比北京市公私合营北郊畜牧场五岁的“北京一号”奶牛日产奶一百三十点五斤多二斤半,创造了全国最高纪录。这个产量接近苏联荷兰牛最高日产量一百四十斤的水平。
这头牛是上海市牛奶公司第二牧场优秀挤奶员陈学明饲养的四○○号五岁荷兰奶牛。由于陈学明改进了饲养方法和加强了清洁工作,使这头牛在十天内产奶量增加了一倍。(附图片)


第2版()
专栏:

牲畜档案
山西省隰县东方红第三农业社创造出一种管理牲畜的新办法——牲畜档案制。最近社里采取这种办法已经给全社的三百零七头牛、马、骡、驴分别建立了档案材料。
这种办法是东方红第三农业社社员们在不断改进牲畜管理工作过程中提出来的。这个社对牲畜使役、养育工作一向很重视,早在1956年就为每个牲畜建立了评比、检查卡片。由于农业社牲畜迅速的发展和饲养管理的改进,这种卡片越来越显得简单零碎,不能适应需要了。经过社员们一再苦心摸索、钻研提高,最近总结创造出牲畜档案制。档案的内容有性别、口齿、毛色、身长、胸宽、特点、习性、饮食快慢、生产、配种、健康状况,以及四季评比记录等十三个项目。制成表格,每个牲畜登记两份,一份由生产队掌握,一份由社畜牧股掌握。负责使用、饲养和检查牲畜的社干部和社员们,随时把牲畜的变化和有关情况如配种怀驹、评比、劳动表现等,写在档案表格材料上,牲畜转移到那里档案转移到那里。新生下幼畜,马上就给他建立起档案。
这种办法好处很多,能够合理地使用牲畜,按畜分配适宜农活。擅长拉车的拉车,适宜犁地的犁地。无论是社内调整或向外出卖,随时带上档案,对新使用牲畜的社员和买主都很方便。农业社根据档案材料还能有计划地掌握牲畜繁殖、推销和淘汰工作。这个社社员分居在二十七个小村庄,社内牲畜实行分户喂养的办法,牲畜档案还能作为评比饲养员、饲养户工作好坏的根据。 (杨义)


第2版()
专栏:

福建仙游县乡乡有牲畜保健员
据新华社福州1日电 福建省仙游县已经新训练出四七九个兽医和牲畜保健员,连同原有的兽医和牲畜保健员在内,全县九十一个乡镇平均每个乡镇已有两个到三个兽医或牲畜保健人员。有六十九个农业社已经建立了兽医室和牲畜保健制度。
在已经建立兽医室和实行牲畜保健制的农业社中,兽医和牲畜保健员除了定期对家畜家禽进行健康检查和防疫注射外,还经常协助和指导农业社和社员作好饲养管理工作。


第2版()
专栏:小常识

牛吃盐,好处多
有一些牛的食欲不旺,架子很大,却没得膘,拉力不强。怎样才能使这些牛的食欲旺盛呢?最好的办法就是用点盐来喂牛。牛吃盐后,胃受了刺激,胃口就会逐渐大起来,膘也慢慢厚起来,皮毛长得油光水滑的。喂盐的时候要注意,多了少了都不好,最好一个月喂一斤盐,分成很多次喂。 


第2版()
专栏:

多产的牛妈妈
——一头母牛三年变五头
张其盈、田德之
陕西渭南县官道乡阎家农业社,有一头母牛,在不足三年中增殖到五头牛,创造了个体牛的最高丰产新纪录。现在这五头牛,个个长得膘满肉肥,活泼健壮。群众认为这是一件大喜事,给今后大量增殖耕牛,提供了可靠证据。
阎家农业社与附近农业社的情况一样,以前都没有繁殖耕畜的习惯。当地农民养的母牛大部分都是不配种而终身空着怀;有的虽然繁殖牛娃,也是隔三、五年才生一个;只有极少数的母畜是一头三年生二头。至于让一头母牛一年生一胎,甚至一头母牛三年变成五头牛,群众都认为这是很难办到的事情。1953年官道乡的党政领导,号召群众大量繁殖耕畜,发展农牧业生产,加之畜牧兽医站的技术指导,群众开始重视了耕畜的繁殖。1955年阎家村成立了初级社,这时有一头二岁(周岁)的母牛,就在当年4月中旬第一次配种受了胎;到1956年2月5日生下了第一个牛娃(母牛)。此后,这头母牛,连着一年怀一胎,一年生一个小牛,到1957年元月26日,生了第三个牛娃。其中1956年2月15日生的第一个牛娃,长到1957年4月20日(十四个月零五天)第一次发情又配上了种,到今年2月20日,又生下个牛娃。这样,在两年十个月零五天中,原来的这头母牛加上它的女儿和外孙女一共是五头牛。它们的每次配种和产仔的时间是这样的:(附图表)
阎家社做到一头母牛三年变五头,是不是偶然的呢?不是的,他们在这一方面做过很多工作,并取得了以下经验:
一、实行“热配”:母牛怀胎期,一般是十个月左右。因此要想做到一年生一胎,就必须让母牛在每次产仔后二个月内能够配种受胎。“热配”即每次产后一到二月就配种受胎了,所以每次由配种、受胎到生产,都没有超过一年。
二、适时掌握提前配种:母牛所生第一个牛娃是母牛,这是造成“三年变五头”的客观因素。但是,如果小母牛第一次配种受胎期过晚仍然是不行的。阎家社让这头大女儿长到十四个多月,第一次发情时即进行配种受胎,所以,比当地一般母牛首次怀胎提前了半年到一年,这是争取“三年五头”的关键之一。那么,母牛提前配种,怀胎会不会影响母牛体质健壮和牛娃的正常发育呢?阎家社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母畜饲养管理得好,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现在这头大女儿身高三点八尺多,它的女儿生后十二天,体重就达五十六斤,并不比别的差。
三、加强饲养管理:母牛能够正常发情、做到“热配”,小母牛能够提前发身(第一次发情)与提前配种怀胎,这是与母牛本身发育快慢、体质强弱等分不开的;而这些又是决定于喂养和管理的好坏。阎家社在这一方面做的比较突出,其经验是:(1)母牛产后加强饲养,补喂糜子面粥,加喂食盐和茴香。据饲养委员阎德升说,喂糜子粥能使牛体发暖健壮,喂食盐、茴香能增加食欲,吃的多。这样母畜强壮,奶水多,小牛长的也美。(2)确定专人喂养母牛,实行单槽喂,对母牛加强照顾。如生后五天内不给吃拌草,冬天多喂干苜蓿和青贮饲料,经常饮温水,夏天多喂青草。(3)训练牛娃早吃草。在小牛长到一个多月后,即补喂少许棉子皮、干苜蓿等,到五个月后,就可断奶,以减轻母牛的负担,对母牛身体有好处。
四、合理解决了繁殖与使役之间的矛盾:母牛连年产仔,对使役是有些影响的。但是,只要计划好配种期,使母牛产仔期和农活繁忙季节错开,这个矛盾基本上是可以解决的。阎家社的这头母牛的每次产仔期,都在1月至3月之间,这时除了拉土送粪以外,其他畜力农活很少。
阎家社的全体社员和社干对繁殖耕畜的劲头更足了。他们今年要做到“一头母牛三年生三头”“三年变五头”“四年变八头”(再过一年,老母牛和它的大女儿、二女儿各生一头牛娃,连以前的三年五头一共是四年八头),创造出全社母畜大丰收的新纪录。


第2版()
专栏:优良品种

优良品种
三河马
三河马是我国一个较新的优良地方马种,自开始培育到现在只有几十年历史。这种马产在内蒙古东部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旗的三河地区。它的祖先虽然是后贝加尔马,但是由于在三河生活繁衍了数十年,并和别的马发生血缘关系,所以外型、体质和性能等有了变化,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类型。
三河马体高一般在一百四十厘米左右,比通常看到的蒙古马高出十多厘米;它的体重在三百到三百五十公斤之间。
三河马的优良特性是体质结实,坚忍耐劳,能适应粗放的饲养管理。根据初步测验,它的速度和挽力都有良好表现。一百公里的长途,它只要七个半小时就能跑完。
山东大黄牛
山东黄牛是我国优良黄牛品种之一。山东牛分山地牛和平原牛两种体型,平常所说的山东黄牛是指的后一种。
山东黄牛性情驯良,步伐稳健,有持久力,是好的役用牛。它在役用性能上,挽力大而持久。据群众试验,两头牛挽双轮双铧犁,每天最多可耕作零点八公顷。这种牛在山东北部,每头可负担耕地三公顷左右。在拉车上,它的劲头也是很大的。两头牛挽铁轮木轴车,能曳重一千公斤,每天在土路上走三十五公里。
山东黄牛的繁殖力很高,一般每年一胎,一生可产犊十几头。(附图片)


第2版()
专栏:

“技术长翅,机器长腿”
辽宁有了解决缺乏技术和机器的办法
据新华社沈阳1日电 辽宁省采取“技术长翅、机器长腿”的协作办法,解决水利建设大跃进中缺技术、缺器械的困难。
“技术长翅”是:有技术的人向缺技术的地方飞,缺技术的地方派人向有技术的地方飞。“技术长翅”的主要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互相交换劳动力,由老水田区向新水田区派出农民技术手,边劳动边传授技术;新水田区派出精明强干的社员到老水田区学习技术,代替被派出传授技术的农民劳动。这样老水田区的技术可以迅速飞遍新水田区,而且不致因出去传授技术的农民多了而影响本地生产。另一种形式是以先进的地方为学校,集中周围的领导干部和群众到现场参加施工或操作,由当地的先进工作者或技术人员进行解说和技术指导,做完了就检查评比,指出优缺点,边做边传播技术。从2月中旬到3月末,由省统一组织劳动力交换的已有九百多人,由各地区自行协商交换的有两万多人。安东、新宾、凌源三县3月份在一些水利建设工地上,就为各县训练了四千多人。这种“技术长翅”的办法现在已经推行到粪肥发酵、水土保持、果树栽培等各个方面。
“机器长腿”的做法是:把抽水机械装上车轮或装在拖车上,在甲地抽水的间歇时间,就拉到乙地使用;在一个地方遇到突击性的抽水任务时,就及时调集机器支援。这样就使每一台抽水机器都能充分发挥效能。锦州、安东两专区正组织铁匠、木匠给各种抽水机械安装车轮。
今年辽宁省新修水利工程九万多处,新开水稻田五百万亩,锦州、铁岭两个过去种植水稻较少的专区,稻田面积突然增加四倍以上,安东、辽阳两个老水田区,稻田面积也增加了一倍到两倍,各地区——特别是新水田区,都大感技术力量和器械不足。上述的协作办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附图片)
带翅混实铁锥空竹锥金锥侧面


第2版()
专栏:

陈法田跃进锥创造人
河南内黄县毫城乡岸上农业社生产队长陈法田苦钻苦干二十八天,发明了先进的开井下泉工具——跃进锥。这种“跃进锥”可使下泉效率提高六倍多,透过铁板沙土层的效率能提高七十多倍。岸上农业社在考察“跃进锥”的效率时,下了一眼六丈五尺深的泉,从始至终全部操作过程仅用了四十个小时。据内黄县水利局鉴定,用旧式锥在同样的土层下泉六丈五尺,最短时间也需要十一天(二百六十四小时)。在上述实验过程中,曾遇到了二尺二寸深的铁板沙土层,“跃进锥”透过这一层土层的时间是两小时;而在毫城乡南野庄农业社下泉时,用旧式锥打眼,在同样土层上三天三夜才打下去一尺深。
“跃进锥”可以一顶五用。以前,每盘下泉架子需要配备六根空锥(一点五寸、二点四寸、四寸锥各一根,二寸锥两根,一根开石锥),而现在只需要一根跃进锥和一根二寸光锥(掏硬质土和一般土层的开生用)。“跃进锥”造价便宜,制造简单。可以就地取材,利用旧犁勾等破铁旧钢。(附图片)


第2版()
专栏:

大黄牛上了吕梁山
本报记者 冯建韦、杨义
今年春天,记者访问吕梁山南麓重峰叠岭的山西隰县时,到处听到一件众口赞扬的稀罕事:晋南平川的大黄牛优种搬上西山,改良了当地的小山牛。
两幅不同的图画
在山坡、在河岸、在田野、在槽圈,不管数量有多少,但是所有的牛一看就能分出两种类型,构成了两种迥然不同的图画。
一种牛个子小、很瘦弱。有的牛两头合一犋,拉上木犁还摇摇晃晃,走动很吃力;甚至三头套在一起,还拉不动双铧犁。这就是当地的山牛。这种牛挺能吃,但养上好多年不值几个钱,杀了也得不到多少肉。农民们对这种牛很不感兴趣,形容它是:“头小腰细个子低,身体瘦弱没力气,不是皮毛色发黄,差点看成老绵羊”。有的农民养牛得不上利,望牛兴叹说:“腿细腰短头又小,几次上会卖不了,喂上一年几个月,三元五元没人要”。真是:没牛想养牛,养上气破肚。
另一种是用平川大黄种牛改良的牛犊,情况则完全两样。这种牛又肥又壮,精力充沛。虽然口齿小,个头却很出众,站在一块比较一下,三岁的优种牛比四岁的当地山牛大一倍还多。这种牛使用起来得心应手,一头就能拖上双铧犁耕作。农民们十分喜爱这种牛,夸奖它是:“扁担角、堆堆蹄,五短(四腿短脖子短)一长(腰身长)生的齐,尾巴翘起像杆旗”。下李乡农业社社员编了一首顺口溜,歌唱改良牛种是:“什么籽、什么苗,种好葫芦结好瓢。牛种改良长的大,拉上犁耙赛马跑,搞好生产收入大,支援国家工业化,牛羊猪鸡都换种,改善生活有办法。”
试验再试验
画家画这两幅画也许不太费事,但是,从过去的老样子变成现在的新样子,从工作上说那可是一段曲折的不平凡的过程。开始进行改良耕牛工作,是在1953年。那时,中共隰县委员会曾召集农林畜牧部门干部研究了山牛退化的原因和改良措施。找到了山牛退化的根本原因是长期以来混群放牧,野交早配所造成。根据当时的调查材料,野交早配的九百二十二头母牛,流产和死犊达到了四分之一,生下的牛犊都不成个样子。明确原因之后,究竟采取什么措施呢?县委提出先重点试验。
第一次试验在1953年,全县选择了十二个试验点,从当地牛群中选留下十二头好公牛进行专种交配,改变了当地混群放牧、野交早配的习惯,全年交配母牛七百二十八头,第二年产犊成活率达到95%,比野交乱配的九百二十二头产犊成活多了五分之一。从连续两年的试验的结果看,小牛质量有显著提高,但是,由于种牛质量不好,提高质量的速度很缓慢。为了解决种牛的问题,1955年开始从晋南平川引进十四头大黄牛种畜,在母牛多、饲养条件好、野交早配严重的十二个农业社和两个兽医站进行重点试验。当年共交配了五百八十八头母牛,受胎率达到98.8%,产犊成活率达到了96.7%,牛犊又肥又大。这次引优种上山的试验打响了第一炮,为全县耕牛优种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从习以为常的野交乱配,到出高价远道购买优种配种,这是隰县养牛史上划时代的大变革。开始农民们根本不相信外地牛能和本地牛交配,后来谁也不愿意出钱买种牛,花钱给母牛配种。针对这种情况,隰县决定通过参观典型,好坏对比算账,从进行思想教育入手、边试验边推广,逐渐打开僵持局面。
最早试验的下李乡东方红农业社受到的阻力,足可以说明一斑。当社主任从县里拉回大黄种公牛以后,从干部到群众产生了许多抵触思想,归纳起来有七怕:一怕当配种行家丢人,二怕娶不下老婆,三怕没有母牛来配种,四怕收不到配种费,五怕平川牛上山不好喂赔了本,六怕平川牛不适合山地用,七怕公牛大、母牛小,难产出事故。针对这些思想,党支部向大家算了两笔账:一笔是,虽然大黄种牛贵,如果全年交配八十头母牛,一年收费就可赚回本钱;第二笔是,虽然配一头母牛出三元配种费,可是生一头优种牛犊至少能卖十块钱,另外,对提高农业生产、改变山区面貌的好处更多。最初谁也不当配种员,积极分子丁有元担负了这项工作后,全家人纷纷埋怨,老婆吵闹,岳父和他断绝了来往,村里爱说风凉话的人,都说他当了“牛外爷”了。经过社主任多次鼓励教育,并派他参加县里的配种技术会议,才坚定了他的信心。就像东方红农业社一样,全县第一批十二个配种基点,通过签订合同,把种牛赶到庙会上宣传,送到门上去配种,头一年十四头大黄种牛配种了五百八十一头,占当地适龄母牛的74%。第二年(1956年)配种五百八十八头,受胎率达到98%,产犊成活率达96%。至此,引用黄牛种畜繁殖的试验便宣告成功了。
新的发展道路
隰县,在未引用黄牛种畜上山前,也和其他山区一样,并没有掌握解决生产发展和畜力不足的矛盾的门径。那时,总认为有了比没有强,多了比少了好,一味发展数量。结果,交配的多,怀犊的少,生犊的多,成活的少,而且耕畜质量显著退化,一代不如一代。
1955年试验平川大黄牛配种成功以后,给解决耕畜不足的困难摆出一条新的道路——通过提高耕畜质量,相对解决数量不足的道路。根据这个新的经验,中共隰县县委会决定扩大进行品种改良,把试验成果推广到全县,于是,派出较强的干部到义泉、环珠等十二个社培养典型,创造公牛保健、劣牛阉割、训练繁畜员和四净(草净、料净、水净、槽净)五定(定草、定料、定工、定膘、定期检查)等一套完整的配种和管理经验。全县立即分五个重点,组织农业社干部、老农、饲养员和配种员参观评比,县里举行改良耕畜的展览会,这样就使很多怀有疑虑的人打消了顾虑,信服了晋南大黄牛,当场就纷纷订购种牛,全县一下发展到五十四头大黄种牛。
与大力推广优畜配种的同时,阉割本地劣种公牛,停止野交乱配,并且适当的就群选种繁殖,也是隰县改善耕牛质量,遏止品种退化的另一个有效措施。
改善耕牛质量是关系全县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的革命性的措施。隰县自始至终,都贯彻全党动手、各部门密切配合的作法。供销合作社派干部到晋南协助购买大黄牛种,银行贷款三千元解决资金困难,粮食局及时供应种畜饲料,食品公司大力收购各地淘汰的瘦弱老牛。这就作到了:种牛供应及时,养牛有料,配种有种牛。兽医人员对改良耕牛有着很大贡献。当大黄牛经过长途劳顿赶上山后,他们立即分头检查,发现病情,马上就医,根绝种牛发生疫病。接着他们又分工看槽保畜,定期检查,传授技术,先后培养了五十个兽医技术员,六十三个配种技术员,还指导改善饲养管理。为了系统地考察改良情况,分别在午城、千家庄等五个社,试行谱系登记卡片,给精确的科学研究工作准备了资料。
在负责养护种牛的农业社里,也作了一系列的接待准备工作。各社都把种畜交给最有经验的人,专门负责喂养,及时解决防冻设备和饲草问题。并且实行了种畜饲养和管理定额报酬办法,规定每喂一头公牛,一天记二分工,每配四个牛记十分工,每产一犊记八十分工、每积二十担粪记八分工。如给社外配种,则以配种费的25%到30%奖励他们,这样就大大刺激了饲养和管理人员们的劳动积极性,全县种畜都达到膘实体壮、交配的母牛几乎头头受胎,个个幼畜成活。
轰动吕梁山
到目前为止,隰县改良牛犊已达到了现有山牛一万一千多头的55%多。全县乡乡有了大黄牛配种站,平均每七十头母牛,有了一头优良种牛,已经形成了一个遍布全县的优种配种繁殖网。同时,各农业社禁止混群放牧和野交早配,也已建立一套管理制度。本地的劣种公牛已经全部进行阉割,野交乱配现象已经根绝。全县山牛质量退化的落后现象已经基本改变。
根据县委最近的调查材料,用大黄牛配种,受胎率一般比当地劣种牛野交乱配高20%到30%,牛犊成活率高25%左右。大黄牛配种的第一代牛犊——一千九百八十七头改良牛犊,显得格外壮观。一般的优种犊头大、胸宽、蹄腿壮、毛色光润、精神健旺,价值高过劣种犊两倍到三倍。君庄和上庄进行牛犊体测的结果表明,优种牛犊比劣种牛犊平均身高30%,身长多30%到40%,胸围宽10%以上,体重多一倍。
隰县农民习惯使用牛,牛是当地耕作的主要动力。晋南大黄牛上了山,本地的劣种牛割了旦,隰县耕牛大变样,胜利消息一传出,马上就轰动吕梁山。事实上,隰县改良耕牛品种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吕梁山,到目前为止,山西省已经有九十四个县派代表来到这里参观学习。(附图片)
当地山牛和改良牛 周树铭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