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4月1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诗上街头
臧克家
在大跃进的鼓角声中,诗,一跃跃上了街头。
在河北农村的墙头上,在北京街头的映壁上……出现了街头诗。这些诗,短小精悍,朴素无华,站在街头上,用有力的声音向过路的人们呼喊。许多人走到这里停下了脚步,一句一句的诵读着这些诗句。它们是很吸引人的,因为它们及时地配合了政治号召,像绿化,春耕,开渠……。诗人们凭了敏感和热情,凭了亲身体会和幻想,写了这些诗。它们虽然短短几行,却能打进心坎,使人鼓舞。
街头诗是有着它们光荣战斗传统的。抗战期间,在延安,在解放过的乡村,田间同志和别的许多诗人就曾经运用这短小的武器作过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那些诗,有的仅只两三句,它抓住了问题的中心,表现了人民的情感,用群众的语言表达出来,一下子就把人抓住了。抗战胜利已经十几年了,人们还记得这些诗。它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它有艺术的不死魔力。
一切文艺都服从政治。诗,更直接、更及时。街头诗呢,又是诗阵地上的尖兵。
一切文艺都应该为群众服务。街头诗,它和群众的关系特别密切,它是人民的眼睛,人民的心声。
街头诗在今天大活跃,决不是偶然的。这是大跃进的时代,这是革命英雄气概充沛的大创造时代,这是热血奔腾、幻想奇出的时代,这是诗的时代。农民在对自然斗争中创造了大批诗歌,情况繁盛,形成了社会主义时代的新国风;工人和干部同志们,用诗歌写大字报,把它作为抒发思想情感的利器。许多诗人下放了。许多诗人走到了工地上、乡村里去。光华灿烂的生活远景,干劲冲天的劳动人民,给了诗人们以无限的力量和泉水似的灵感。诗人们就生活在劳动人民中间,作为其中的一分子。在生活上,在劳动上,在情感上,慢慢地在和劳动人民结合。在劳动人民的鼓励下,在劳动人民诗歌创作的推动、启发、刺激之下,诗人们大量写诗,把这些诗贴到墙头上、街头上去。
街头诗承接着过去的优良传统,但必须再前进一步。因为,时代更前进了。街头诗一定要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及时地反映人人关怀的现实事件,可是不能把它写得和标语口号没有分别。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口语化的语言,还要达到相当的艺术水平!不光要求人人看得懂,念出口就完事,必须富有艺术的魔力,抓住人永远不放。过去,诗人差不多各有自己一套,花样虽各异,但不能打入群众的情况是不二致的。今天,诗人们在改变生活,在改变思想情感,也在改变自己的诗风。
民歌体,快板体,或者是三言两语的短句,一般地讲是街头诗最好的形式。这并不是说,只能用这样的形式。形式应该多样化,以群众的接受能力和喜爱做标准。
街头诗是诗歌大众化的最好手段,它站在街头上直接和群众见面。上面说过,它为人民所喜爱,并不仅仅因为它比较通俗,更重要的是它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人民一脉相通,它反映的现实和斗争,正是人民最关心最注意并且正在致力的。
目前,许多诗人在写街头诗,形成一种新的诗风,这是值得高兴的。看了一些街头诗之后,觉得有许多深入浅出,确是好诗。但有一些在形象、语言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缺点,如果用鲜明新颖的形象,生动活泼的语言,像农民自己所创造的某些作品那样,那一定会受到更大的欢迎。
街头诗目前刚刚在发展,我们首先应该肯定它的普及意义,不能要求过高,在前进的过程中它一定会步步提高。现在已经产生了一些为群众所喜爱的作品,通过报刊的转载,广播录音和大会朗诵在发生影响,将来一定会有更多更好的街头诗出现!


第8版()
专栏:

给英雄们
——为十三陵水库工地写的快板
沙鸥
给挑砂土的你们像万只飞梭,你们像一条长河,你们挑着千代的幸福。挑着关牢洪水的大锁。
给挖土的天空比昨天更高,月亮比昨天更小,地皮比昨天更薄,红旗笑得比昨天更好。给推斗车的战士斗车装不了,铁轨受不了,来去一股风,要把山推跑。
给供销社主任半夜披衣起床,忘了夜寒路长,四桶煤油送到,大汗湿了衣裳。两队没有缺油,工地灯光明亮;含笑告别回家,迎着满天曙光。
给一位下冰河的民工你一手拂开风雪,你一脚踏碎冰砖,你带头走了一步,像射出一支飞箭,木桥提前搭好,冰雪化为春天。给一位转业军人回到久别的家乡,炕席还没有睡暖,急忙来到工地,一天搬走一山,当年一条英雄,今天一位模范,在你谈笑间,山河已改变。
给一位女民工婚期似蜜甜,盼望好几年,水库动了工,热情像火焰。告诉小伙子,婚期迟几天;洪水不等人,完工再团圆。


第8版()
专栏:

大战麻雀
吴视四月十九,鸡叫起床,英雄人民,磨拳擦掌。城乡内外,战旗飘扬,惊天动地,锣鼓敲响。数百万人,大战一场。成群麻雀,累断翅膀。漫山遍野,天罗地网。树桠屋角,不准躲藏。昼夜不休,张弓放枪,麻雀绝种,万石归仓。


第8版()
专栏:

大家的诗
老舍大家的诗大家作练习练习真不错大家的诗大家念这是咱们的文化站大家的诗大家评好诗传遍北京城
〔“曲艺月刊”编辑部最近在北京王府井北口人行道上,创办了一块“街头说唱”牌。老舍同志这首诗是头一期的开场白。〕


第8版()
专栏:

写在暖泉乡
徐迟
河北省怀来县的暖泉乡,全乡五个村是一个长形的成千顷的大葡萄园。背靠花果山,面临官厅水库。
冬天,风沙大。葡萄条埋在沙土里,越冬休眠。春天,葡萄条出土了,支起棚架。到夏季,大地被绿叶覆盖,百花齐放。空气中洋溢着芳香,终日不散。秋天,各种水果下来了,一筐筐的销售到北京、天津和上海,其中以沙营村所出的“沙营葡萄”最为有名。
这个乡,在今年的冬天里,鼓起了干劲,决心向前大大的跃进。水果葡萄的产量,计划从去年的一百二十万斤跃进到一百八十八万斤,外加要新发展八百六十亩果园。更因为这过去是个缺粮乡,今年要争取粮食自给而且有余。
在这个乡里,我呆的时候不长,却已看到许多激动人心的事情,令人心头痒痒的,想放声歌唱。恰好县委从电话会议中发出了号召,要提倡街头诗,就开始试作了几首,并且拿了几枝粉笔,走上街头——突然,整个乡在我面前展开了它无数面雪白的墙壁,如同无数本诗集或无数期诗刊展开了它的篇页。这使人又喜又惊。喜的是诗歌得到了一个新的发表场所,它的篇幅很丰富,不受印张的限制。而它的读者就近在眼前,批评家也近在眼前,这一点则不免又使人有点儿惊惶了。
暖泉谣暖泉好,河滩种水稻,坡上架葡萄,梨树大红枣,沙果和海棠,还有各种桃。暖泉暖,前靠水,米粮川,后靠山,花果山,生活虽改善,不自满,说起来还比不上北京天津和上海。暖泉清,加把劲,过长城,争取今年过黄河,亩产四百斤,明年后年下江南,葡萄园里大跃进。
葡萄小令清明出土,谷雨出芽,立夏出叶,小满开花。寒露收果,果名“秋紫”,紫红颜色,酒浆之汁。名满全国,沙营葡萄,勤加修剪,霜降埋条。技术之精,夙有名声,更要革新,益求先进。
战胜大自然四害要除尽,斩草要除根,全乡总动员,清洁而卫生。还要打树药,扑灭病虫害,虎蛾毛毛虫,吃的葡萄叶,可恨毛毯病,叶上织毛毯,东方金龟子,嫩芽它最爱,红颈小天牛,危害根和干,赶快取出喷雾器,扑灭这些病虫害。喜鹊喜鹊是凶鸟,爱吃白葡萄,射手快瞄准,对它不能饶。还要防天灾,风灾和雹灾,布满防风林,改造小气候,接受新技术,千万不保守,管理要改善,战胜大自然。


第8版()
专栏:

种蓖麻
宛青院里闲着一块地,今年你家种点啥?种点菜?种点花?最好还是种蓖麻。种蓖麻,好处大,工业农业都用它。春种一粒籽,秋收几大把。收购员见了笑哈哈:“你们真是爱国家。”


第8版()
专栏:

选民榜
陶钝张大娘,七十三,她是选举的宣传员。红花插在白头上,嫁时衣裳拿出来穿。前头锣鼓震天响,她在秧歌队里扭的欢。中间抬着选民榜,选举人的名字列上边。问大娘“那里来的这股劲?大娘说“人民当家有了权。又赶上生产大跃进,我觉得年青了五十年”。


第8版()
专栏:

老黑豹赤背上山(外二首)
乔羽宋崖凸,地势恶崖头底下是陡坡钁头碰上红石板一天磨去半尺半工程艰巨是考验看你坚决不坚决有人埋怨土太少有人怪罪石头多急坏英雄老黑豹解扣就把棉衣脱赤着脊梁冲上去后跟勇士二十多钁头好比剪山斧钢锨就像快刀切土翻石滚山摇动汗珠就像大雨落叮叮噹噹一前晌鱼鳞片片满山坡〔注〕铁打镢头能磨坏人似金钢不怕磨
〔注〕鱼鳞坑,是沙河县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工程。
花木兰班今日花木兰不用巧装扮铁锨一张镢一把征服万年老荒山赵巧的〔注〕赵巧的 五十八脚虽小 干劲大举起一把大铁锨好似猛虎出山洼领兵西征百十里高山见她也害怕
〔注〕赵巧的是沙河县老八里庄党支部书记,是河北省著名的勤俭持家模范。这次组织绿化大军,以村为连,赵巧的同志任连指导员。


第8版()
专栏:

“街头诗”编辑札记
王洁
一个半月以前,我们把一张街头诗贴在文联大楼的门外墙上。许多人鼓舞我们。街头诗就每周一次地贴出去了。现在已出了六期。
篇幅不大,只有两张对开报纸,用毛笔抄写,每一期只能发表五六首短诗。许多诗人都爱护这一块小小的园地。六期中,先后发表了臧克家、袁水拍等近二十位同志的作品;从第五期开始,得到了画家米谷等同志的合作,有了生动的插画。
我们把街头诗作为改变诗风,使诗歌更容易与群众结合的一种“试验田”。一个半月的时间不算长,这小块“试验田”却给我们提供了颇为值得重视的经验。
我想先说一点有趣的感觉。我们写的诗,抄在稿子上,或印在刊物、报纸上,因多年的习惯,视之泰然;可是,当用毛笔把核桃般大的字写在白纸上,贴在墙上,感觉就不同了;有的诗,群众念得上口,念得愉快,有的诗,群众念一两句,就不念了。
有时,我们也直接去问几位经常的读者——三轮车工人,我们认为比较有诗意,有情趣的诗,他们不喜欢;而我们认为“平平之作”,他们却很喜爱。可以看出,这中间确有一段距离。
但街头诗既然是直接拿到群众中去,必须力争得到多数人的喜爱。要作到这一点,首先要考虑的是表现方法的问题。不是任何表现方法都是街头诗的读者所习惯的。如果我们研究一下民歌、小调、快板的一般的表现方法就容易理解了。要尊重他们的习惯,通过这条道路使他们能接受,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谈到提高他们的欣赏力。否则,就会脱离群众。我们发表的几首比较为群众喜爱的诗,从表现方法上来看,都不是转弯抹角的;都不是看了一半还不知道中心意思的。
其次,要能上口。这与语言有关,与形式也有关。语言当然要通俗,要善于运用精彩的口语,要写短句。形式上要注意群众的习惯。我们也有意地发表各种形式的作品。但节奏鲜明却很重要。
题材也很有关系。街头诗由于贴的地方不一样,在取材上应有所不同。国内外的大事应该写,但当时当地的人民生活中的重大事情也切不可忽略。这样,街头诗才能充分发挥鼓动性,战斗性;才能很好为社会主义服务。
不能认为群众只喜欢死死板板的纪事文。街头诗同样要有幻想。如有一首“种蓖麻”,一位三轮工人说,他最喜欢。这首诗不仅比较精炼地写了种蓖麻是件好事情,而且,作者还通过幻想写出了蓖麻丰收,送到了国家的收购站,种蓖麻的人受到收购站的表扬。诗离不开幻想,而群众也需要有幻想的诗。
随着社会主义文化的大跃进,改变诗风的问题提出来了。我们想利用这块“试验田”,在中国古典诗歌及民歌的基础上,尝试着创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


第8版()
专栏:

知识分子四字经
袁水拍眼睛向下,志气向上。立场站稳,尾巴夹紧。向青年团学革命干劲,向老干部学忠心耿耿。改进工作,多快好省。横扫五气,红透专深。上山下乡,不二法门。向左看齐,向党交心。三年苦战,四字真经!


第8版()
专栏:编后小语

让“街头诗”遍地开花
今天我们编了一个“街头诗”的专页,目的是向大家介绍这种短小精悍的诗体,希望它在祖国城市和乡镇的街头遍地开花,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这是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的轻便工具之一。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在机关、工厂、农业社的大门口,在连队的营房里,在工地上,在学校门口,在文化馆、文化站的照壁上,在公园里,在热闹的街头,出现一块块“街头诗”的园地,有一些群众自写自唱的处所,由有关单位加以帮助和领导,这对宣传我们的社会主义生产大跃进,对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教育,该是能增加一分力量的。姜宗元运输工具齐出动,送肥下乡如赛跑,支援农业大跃进,提前实现四十条。女同志,不简单。鼓起干劲来挑担,气概不减男子汉。“你的年纪轻,挑多怕不行?”“不久要下乡,先来练练劲。”年纪太大不能挑,送茶送水来慰劳。工具不够有办法,脸盆铁桶派用场。你传给我,我递给她;一人提一桶,人多力量大。


第8版()
专栏:

秦淮河畔
姜宗元
运输工具齐出动,送肥下乡如赛跑,
支援农业大跃进,提前实现四十条。
女同志,不简单。
鼓起干劲来挑担,
气概不减男子汉。
“你的年纪轻,
挑多怕不行?”
“不久要下乡,
先来练练劲。”
年纪太大不能挑,
送茶送水来慰劳。
工具不够有办法,
脸盆铁桶派用场。
你传给我,
我递给她;
一人提一桶,
人多力量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