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4月1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长江后浪推前浪
李相生
规章是从实际事务中整理出来的条理。要把实际事务管理好,不可没有规章。如果实际事务能够保持它的常态,不发生或少发生规章以外的变化,那么,墨守成规的人便是办事的能手。而那些被称为办事的能手的人是往往宁愿实际事务保持常态不变或少变的,因为这样,事情便好办些,不会伤脑筋。可是实际事务的常态是不可能保持长久的,即使在社会进步极端缓慢的封建时代,积久也会有变化,以致发生成规和实际的矛盾。在那样的时代,这个矛盾的解决,最初大概总是已经改变了的实际被强迫服从成规,到得后来却是群众起来把成规连同墨守它的人一起推翻,在斗争中产生新的规章,由一班新的办事的能手墨守下去。
在古人里面最有胆量敢于打破成规的革新家大概要算王安石。宋史王安石传指责他说过“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话,这在我们现在听来没有什么稀奇,可是在王安石所处的时代,积极主张改革的人是很少很少的,许多害怕改革的老先生们或半老不老的先生们认为大逆不道,其他社会活动分子便也跟着认为大逆不道了。王安石虽然一度几乎把中央到地方一切墨守成规反对改革的官吏全撤职了,最后还是不能免于失败。
近代中国的变化和发展已远非以前任何时代所能比拟。墨守成规的人同各种各样要求改革的人中间的斗争也异常尖锐。在这个新时期的斗争中,墨守成规的人不论有多么顽强,总是难逃失败的命运。认为风水关系种姓兴衰的人反对修铁路、开矿山,可是铁路越修越多,矿山越开越多。手工业行会的师傅们把他们的技术看作是神授的,用宗教徒的狂热来保护它,拒绝任何改进,可是机器工业很快就把他们的手艺排挤到一旁,后继无人,不绝如缕。从前可以勉强墨守的成规到近代再也无法墨守下去了。
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后,我们国家的面貌变化更快了。高山正在让路,河水正在改途,转瞬之间沧海变为桑田。一切的领导者都必须善于从发展着的实际事务中不断地整理出新的条理,制订出新的规章来,经常按照新的条理、新的规章来办事情,才能把事情办好,否则就要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容易落后于实际。
毛泽东同志说:“人们的思想必须适应已经变化了的情况。当然,任何人不可以无根据地胡思乱想,不可以超越客观情况所许可的条件去计划自己的行动,不要勉强地去做那些实在做不到的事情。但是现在的问题,还是右倾保守思想在许多方面作怪,使许多方面的工作不能适应客观情况的发展。现在的问题是经过努力本来可以做到的事情,却有很多人认为做不到。因此,不断地批判那些确实存在的右倾保守思想,就有完全的必要了”。(“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序言)在整风运动中出现的广大人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的高涨,有力地证明了毛泽东同志这个指示的英明和正确,它根本不容许人们的思想有任何停滞不前的状态存在。成规不断被突破,新的规章不断产生,而又被更新的规章所代替,永无休止地前进,这就是我们的时代的特征。
可见在我们的时代,办事的能手只能是那些以人民的幸福为最高法律敢于向老古董宣战、敢于打破成规的人们,长江后浪推前浪,墨守成规的人已经再也不可能是办事的能手了。


第8版()
专栏:

无题有感
锺怀
“运动之风何时了!”
面对着一浪高一浪的整风运动和双反运动,有人不胜感慨。
天下无不散的筵席,一个运动既然有始,当然有终。
“何时了”?答曰:应该“了”的时候“了”。原来运动也是客观事物,什么时候开展什么运动,怎样开展,自有它的规律。并不是什么人兴之所至,凭空下一道命令,就可以掀起一个群众运动。也不因为什么人不喜欢运动,它就马上烟消云散。
如若不信,你不妨倡议一个“反对运动的运动”,看它运动得起来不?
在“运动之风何时了”下面,还有一句,叫做“学术之风何时兴!”
在感慨家看来,运动和学术是水火不相容的,有运动就没有学术,要学术就不能搞运动。
果真这样么?首都哲学界座谈会上,一位哲学家说:现在是中国人民思想最活跃的时期,每天都有新鲜事物出现,这是“出哲学”的时代。
同样谈到学术,看法大不相同。不免要请教一番:你要“兴”的是什么样的“学术之风”?


第8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多考虑工农读者需要
最近人民日报有了某些改进,我们很欢迎。我是农业社的一个社员,我们社里和队里又增订了好几份报纸。
改进在哪里呢?我看到的有两点:
一、报上画多了,从第一页到第八页,很多消息都配了图画。有时一看到画,就知道文章的大意。特别是第二版,有好几次啦,先进的农业操作方法和改进后的农具,都细细地画上了。我们队上开会也作了研究,有条件的,我们已在试着做。
二、编者按和编者的话多了。本来我们是干地里活的,常年忙,我们的文化又不大高,一拿到人民日报,两大张,也抓不着一个重点。就是一个版上,消息也很多,黑麻麻的尽是字,也不知道哪儿要细细看,哪条消息要念给大伙听。现在有编者按、编者的话,我们就根据编者指出的事,再去找那条消息,有的放矢,读报员也好办了。希望报社今后继续这样做。
辽宁北镇县胜利乡先锋三社
孟秋实


第8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关于插秧
水稻种植一般过程是先育苗后插秧。加工平整专供培育秧苗的田叫秧田,谷种撒在秧田里叫播种。秧苗长成后,拔出来再一丛丛插在普通水田里这叫插秧,有些地区叫“栽”。
你报3月18日第四版“在各地报纸上”一栏最后一段“护秧如育婴”所讲护秧棚,分明是指秧田,而文内却说“对于已插的秧苗,急需好好保护”。全国多少稻田,那来这么多棚子!
又3月21日第四版“下放以后”文中“虚心学习技术”一段,开头讲“栽下的幼小秧苗……”好像指已经分插到田里的秧苗,而中间丁道才说“秧田水太深……”,分明又指秧田。但插图所画又是插好的稻田。据时令,湖北黄陂也还不到插秧季节。
这些报道叫真正种田人看来,不但是笑话,而且也起不到传播经验的作用。希望采访和编辑同志今后注意。 读者张易山


第8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两点希望
人民日报二、三、四版登的一些结合某篇报道的短评很好。这些文章,有的贯彻了辩证法,运用报道的实际事情来讲道理,很容易使读者理解,而且理解得更深刻。这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宣传方法,不仅会起到指导实际工作的作用,也收到了理论教育的作用。我很希望一些哲学家和做理论工作的也多写点这类文章。
此外,希望人民日报能报道些高等学校中培养工农干部的好经验。因为怎样很好地培养工农干部,是高等学校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 北京钢铁学院 李崧


第8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帮助读者进修
辩证唯物主义
在这大跃进的时代,大家都感到学习和运用辩证法迫不及待。
近来,人民日报上增加了思想评论和短评、短论。有一些写得好的可说是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和观点的生动的、实际的教材。但我还希望能看到带有基础性、系统性同时又能很好结合实际来阐述辩证的方法和唯物的观点的文章,来帮助读者进修辩证唯物主义,使得我们在思想上来个大跃进。
北京读者 塞外


第8版()
专栏:新山歌

党的号召我相信农业生产大跃进,党的号召我相信,田过丈来粮过秤,皮棉百斤粮千斤。修个水库天来大,关水要关一山洼,要水翻山就翻山,产量怎能不增加?
(湖北“布谷鸟”)纲要传到社里,三更赶到工地,汗珠滴湿黄泥,社员大修水利。纲要传到田里,草子盖上棉被,大地披起绿衣,丰产打下根基。纲要传到栏里,耕牛穿起大衣,腊月暖如春季,冬耕快如机器。纲要传到校里,夜夜上课拥挤,书声琅琅不息,攻下文化阵地。纲要传到心里,社员团结一起,多出一分力气,建设社会主义。
(浙江“绍兴报”)合作化加机械化,社会主义奔头大,高山无路人有路,劳动机器如快马,茅草烂刺也开花。
(湖北蕲春)站在高山望平川,高山平川不一般,社会主义大建设,金垅银海万宝山。
(江西“井岗山报”)合作力量大过山,要叫河水把家搬,沙丘变成米柜子,幸福生活万万年。
(贵州金沙)


第8版()
专栏:新山歌

明年火车还嫌少一丘田割两丘禾,高级社里好处多,荒山变成金银丘,猪牛满圈鸭满河。前年卖粮用箩挑,去年卖粮用船摇,今年汽车装不了,明年火车还嫌少。
(江西“井岗山报”)大堰修在高山上,丘丘旱地变水塘,姑娘打扮有镜子,田里也能巧梳妆。二十里大堰变成河,二千亩谷子汽车拖,从早拖到太阳落,像牛身上拔根毛。
(湖北“布谷鸟”)前山连着后山坡,上垅禾连下垅禾,好像一铺绿毡毯,缝的牢牢难撕破。
(湖南“群众艺术”)好种出好苗,好花结好桃,种好秧儿壮,苗好一半粮。(山西运城,陈航搜集)


第8版()
专栏:

我们说了算河水急,江水慢,还得我们说了算,叫水走,水就走!叫水站,水就站,叫它高来不敢低,叫它发电就发电。
(辽宁朝阳,宋瑞麟搜集)是山,都要打扮,是水,都要灌田,是土,都要利用,是地,都要高产。困难是杆秤,看你硬不硬,你硬它就软,你软它就硬。
(四川什邡,陈宵搜集)


第8版()
专栏:

“九指头”弟弟
朱干
我在回家的路上,寻思着:现在到处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除四害,“九指头”弟弟可怎么办呀?
弟弟左手少了个指头,村里人叫他“九指头”。
大前年一天,他放学家来,扯住妈的衣袖,苦苦的问道:“妈,你说嘛!我怎么少了个指头?”
正在这时,一只受惊的老鼠,吱的一声,从梁上窜跳过去。妈说:“好啦!你问问老鼠吧,它知道
‘九指头’的故事”!
他惊奇了,缠着妈妈,要问个明白。妈妈叹口气说:“那年,你生下还不满两月,就像小枕头那么大,整天哇呀哇的。我和你爸爸给地主黑财迷种地,哪有工夫经常照看你呀!白天,我下坡之前,在篓筐里塞把谷草,把你放进去,用绳子系在梁上。有天中午,我回来奶你。一开了门,哟!一只筷子长的老鼠,忽然从篓筐里跳出来,哎!把我吓的浑身起疙瘩!我放下篓筐一瞧,天哪!可不是,你指头就少了这么一个!草上一滴滴鲜血……”妈妈说着,眼圈潮湿。
以后,“九指头”一见老鼠,就全身哆嗦,掩面哭叫着躲开。半夜听到老鼠叫,伏在妈妈怀里睡不着。……
我到了村头,见黑板报上红色大标题写着:捕鼠小英雄——“九指头”。我诧异了,再往下看,上面写着:“九指头”在除四害突击月内,扑灭老鼠二百五十五只,平均每天扑灭八只半……
我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到家问个明白。
门上贴着鲜红的除四害捷报。妈戴着口罩,在天井里洗涤家什。妈见我,并不搭话,只低声说:“你快去屋后瞧瞧,绳头放在树背后,雀儿上筐时,就得猛一拉呀!可得机灵些!”
我没见一个雀儿。回到天井里,我问妈:“‘九指头’呢?”“星期天嘛!捕鼠呗!”
“成了捕鼠英雄,真怪!”
“嘿!怪什么?该他有心窍呗!开头,还是老毛病儿,见老鼠就哆嗦。除四害运动搞的火热,捕鼠的孩子受表扬。他急的光哭。有一天,他想了个门道,叫我找只死老鼠,让他看看。说来真好笑哩!他离的老远,掩着脸,从手缝里看。后来走近几步,就放下手;再后来呢?就这么一步步向前挪动,弯腰仔细看啦!他?了?眼,笑着说:‘妈,我以前真蠢!这麻点东西,有啥怕头?’”
“他一放开胆,可就有股子干劲!什么‘鼠夹’呀!‘套匣’呀!
‘连环锁’呀!‘安特粉’呀!这些法儿,都学会啦!见个鼠洞,见个鼠脚印,都布下阵势哩!……”
我走进屋里,床上一躺,正蒙矓欲睡,只听天井里一阵欢笑声。
“妈!你瞧!我方才掏了个洞,弄住一窝,哈哈,老小九只啊!”这分明是“九指头”的声音。
“咦!那有啥稀罕!我拾掇家什,稍带捕住十一只麻雀哩!”这是妈妈的声音。
“哈哈!妈妈,你比我强;我可又比小花猫强。它整天价那么小心翼翼的,才咬住三只。妈,也得叫它来个跃进呀!”又是“九指头”的声音。……
村道上传来一阵枪声和锣鼓声,我睡不下去了。


第8版()
专栏:

苹果和帝国主义
翁心桐
苹果,古称“柰”,古书“齐民要术”、“本草纲目”、“王桢农书”里都有关于它的品种、繁殖、加工方法等的介绍。“苹果”这个名称的出现,最初见于“群芳谱”(1708年)。“群芳谱”里描写的苹果,“香闻数步,味甘松,未熟者食如棉絮,过熟又沙烂不堪食”,就是现在分布在西北和华北的绵苹果。
虽然我国是苹果发源地之一,但是留下来的品种,却只有绵苹果一种。这种苹果不耐贮藏,因此不能大量发展。目前我国市场上常见的和大量发展的苹果品种,都是过去被帝国主义者作为侵略工具带到中国来的。譬如东北辽南的苹果就是。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日本军阀夺得旅大和中东路特权后,为了巩固他们的政权,为了防止进一步侵入中国内地时的“后顾之忧”,向我国辽南大量移民。移民以侵略战争中的特务和退伍军人为核心,作为“民间”武装来镇压中国人民。为了解决这批移民的生活问题,日本军阀选择苹果栽培作为他们的职业。所以看中苹果,是:一、当时日本国内的苹果栽培正在新兴,经营者获利丰厚;二、移民不惯于我国东北原有大田旱作的栽培;三、苹果是多年生作物,七、八年后才能结果,十几年后才能丰产,这从巩固移民久居上来看,实在是最理想不过了。当时日本侵略者在日本学校里灌输侵略教育,办法之一就是用苹果诱惑学生说:“你们想吃苹果吗?那就到中国去吧,把中国人消灭!”
帝国主义者怎么也想不到:他们的侵略竟然失败了,他们带来的苹果却在中国土地上成家立业了。但是外来苹果的品种并不都是优良的,也并不一定适宜在中国土壤上生长。只是经过中国人民的血汗灌溉,智慧创造,才使外来苹果变种成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优良品种,而且产量质量日渐提高。当然,这成就大都是解放以后才得到的。
现在,东北辽南苹果区的产量已占全国总产量的80%。全国栽种的苹果树则已经达到三千多万株,大大超过了1870年—1949年全国七百万株的总数。至于产量,近来有些地区已出现了历史从未有过的万斤亩。目前我国苹果产量还只及日本的一半,但估计到1967年,就可以超过日本四倍左右。至于质量,去年波兰果树研究所所长批翁塞克院士到我国来考察果树时尝到我国苹果,誉为世界第一。当然,世界苹果品种近三千,各种苹果都各有风味,各人的口味也不尽相同,说我国苹果是世界上最好的苹果,怕是过誉了。但是我国某些品种的苹果,确实能够立于世界苹果优秀的行列中。这结果,是帝国主义侵略者始料所不及的。


第8版()
专栏:为什么

煤火上洒少量的水后烧得更旺
在煤火上烧开水的时候,往往会发生这情形:当开水沸腾时或由于其他种原因有少量的水溢出水壶后,煤火不但不会熄灭反而会燃烧得更旺盛。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煤的主要成分是碳,当少量的水遇到红热的碳时会发生一种化学作用而产生氢气和一氧化碳气。这些气体都能猛烈燃烧,所以火会烧得更旺盛。 (吉)


第8版()
专栏:

歌唱农业纲要四十条
   顾翌 词曲
〔编者附记〕为了进一步开展社会主义歌咏运动,并提供庆祝“五一”节的歌唱材料,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局和中国音乐家协会选出一批各地流行的、反映当前工农业大跃进的歌曲,供各地推广。我们将选择其中三首,在这里刊发。


第8版()
专栏:

大别山中(木刻) 莫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