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4月1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跃进之歌

金黄的苹果
刘白羽
曾经在熊岳作过试验的日本渡边博士,得出一个结论:在北纬四十二度,那就是说在沈阳以北,苹果不能生长。我们社会主义时代的人,创造性地推翻了这一个结论,在北纬四十七度二十的齐齐哈尔,结了金黄的大苹果。
落过雪的一个早晨,我去访问齐齐哈尔园艺站,就为了看看咱们的苹果的大跃进。
在办公室长桌边,我会见了由哈尔滨开绿化跃进大会刚刚下火车的阚巍站长。他们把大玻璃罐摆在我面前,里面浸着几枚这寒冷地带生的黄澄澄的大苹果。“西满气候严寒,无霜期短,冬天零下四十度,土地都要冻裂,夏秋又多大雨,人们都说这儿不能结苹果。”这时从他的脸上闪露出革新者诚朴的愿望,“可是米丘林说过:‘植物学家不应该等待自然恩赐,而应该向自然索取。’苏联的土壤学家威廉士说过:‘没有不好的土地,只有不好的主人。’”但是,1951年从南满移来的三百多株苹果,大都冻死了,不过成为奇迹的是有几株却活下来了。这比从沙里淘出一点金子还可贵,他们就像爱护自己亲儿女一样,用纸、稻草、牛粪和黄土为苹果树保温,争取它们活下来。然而,那一种新开辟的道路上没布满荆榛呢!当一种大胆的尝试尚未成功,风言风语便传播开来了:“别看弄活了几棵,那是给苹果树穿了棉袄,这是什么米丘林路线?这是反米丘林路线!”“说北满不能种苹果就是不能种,别瞧活了几棵,三五年还是免不了死掉。”但是想让严寒地带的人有苹果吃,想让人摆脱严寒与风雪支配的勇敢思想,受到了党的支持:“难道这儿的孩子只应该吃山丁子和酸杏子?不,我们不但要苹果,还要葡萄,……”可是葡萄到春天连一株也没有活。这有着无限威力的大自然真是这样难以征服吗!?挫折与失败,失败与挫折,这加强了试验站人们的进一步探索。
谈话稍停,户外寒风的吼叫就要压倒一切。不过墙壁上悬挂的彩色米丘林画像在严峻地望着我们。这白发老人,不只是一个倔强的老人,更重要的是他的心里充满对人类的热爱。
我们在苹果园里走着,风扬起漫天的雪雾。可是现在在这儿恣意歌唱的早已不再是风和雪,而是那一株株一排排的苹果树了,你看,那细长枝条微微颤抖,就像昂着头的骄傲的姑娘。
“我们的苹果树,终于结了三颗苹果,……”
就是那时候,朱德副主席来到了园艺站,他鼓舞了人们,他说这三颗苹果是寒带地方的星星之火。
我们的社会给一切智慧、尝试、创造安排下最自由的、广阔的道路。园艺站的人忍受了漫长路途上的艰难,他们用西满草原上顶耐寒的山丁子树接枝,又创造了三种防寒方法,终于使温带植物变得严峻坚强了。人民日报发表了一则消息,有一天一位农学院教授就坐着一辆马车摇摇晃晃地来到了园艺站。原来是从遥远遥远的浙江来的。那时苹果、葡萄、桃都在这“寒冷的王国”里成长了。他们报告了他们所采用的方法,他们检验了他们的收获品,阚巍同志问:“行吗?”教授的回答很肯定:“行。”关于园艺科学技术的胜利,齐齐哈尔园艺站可以写一本出色的总结,我在这儿想探索的却是革新者的心灵。比方我们常常在童话里看到这样的句子:冬天来了,花儿枯萎了,树在暗暗地哭泣。孩子也许要问:“树也会哭泣吗?”如果您是个植物学家,您就懂得,树木有它自己的生命,自己的习惯,自己的性情。一个植物学家作的不是枯燥无味的工作,不是整天在同一块木头作伴,不,他观察着,体贴着,培植着,鼓舞着,他和植物之间有着共同语言,他把智慧、爱、心血贯注到植物身上去。当我走进一座巨大的玻璃暖房时,我看到,外面是茫茫白雪,里面是一片碧绿,幼年的葡萄藤调皮孩子般舒展着枝蔓,这儿还有柑橘,有菠萝,有香蕉,都闪出一种愉快的绿色。这些远离热带家乡的植物,受到谁的爱护而长得如此欣快?原来培养这些幼生植物的女技术员日夜守候在跟前。她们的床铺就设在暖房里,她们用她们的心身体会着植物的寒暖。她们打开电灯让我看看花,我应该说这些花是从充满对生物热爱的心灵里生长的。要不是这样,这些树怎么能在冰天雪地下成长。
苹果在西满草原上前进呢!在那三颗金黄色苹果之后,可爱的小伙伴就成群结队而来了,去年他们收获了五百多个苹果,六千多斤葡萄。
当我们从宿舍走过,我看见手风琴扔在坐椅上,人呢,在蒙头大睡。我当是值夜班的,陪我走来的女支部书记说:“他们都是跟阚站长刚从哈尔滨回来,在火车上一夜没好好睡。”我望着阚巍同志:“那么你连休息也没休息呀!”他却满面漾着愉快的笑容。因为“这回在哈尔滨会议上,我们这个园艺站包下了嫩江地区十三个县加上肇东、肇州、肇源,还有齐齐哈尔,包绿化,包技术。”“那么你计划怎么办呢?”“今年我们要拿出六个苹果品种,八个葡萄品种,三个桃子品种给这广大地区的农业合作社种植,我们要到合作社去把寒带栽培管理方法交给农民群众,我们还要大量繁殖育苗,光苹果就育苗一百二十万株,我们让这广大地区长满金黄的苹果。”就以齐齐哈尔市为例吧!于是一张蓝图展开在我的面前。“不久,在齐齐哈尔—富拉尔基七十里公路是整个一条林荫路,中间由七个大果园连接起来。”“到那时你们园艺站还在这儿吗?”“不了,我们在公路的中心,建立一个梅里斯区八旗哈果园,这果园沿公路有六里地长,我们要用松柏作防风林,要用好看的丁香、榆叶梅、野蔷薇给果园镶边,我们还要种草莓、灯笼果、马铃果,到那时你春天来就好了,……”是他的理想在振翅飞翔?还是现实生活在按照人的意志成长?我看看他,他的眼光可是那样虔诚又那样纯朴。我问他:“你的计划是……”他说:“我们要建一个共产主义最美的果园。”我们在堆满雪的小径上走过,那风和雪也像在回答我的问题:三颗金黄苹果带了头,现在人们不就要把这一望无际的地区变成绿树成林的水果之乡了吗?是的,星星之火终于到了燎原的时候了。当我告别时,穿着黑布棉袄的阚巍同志,头发上扎块灰毛巾的女支部书记,还有那年青的管蔬菜的技师都招着手说:“你八月里来吧!八月里我们给你金黄的苹果吃呀!”这时,不是眼前那旋转的雪风,而是一种美好的思想在冲击着我:今天的现实不就是从前的理想吗?真的,那一株株寒带的苹果树的枝条也在向我们招手,它们那样嫩红,它们从风雪中已经带来多温暖的春意了。


第8版()
专栏:新书架

新歌剧问题讨论集
去年,中国戏剧家协会和中国音乐家协会联合组织了新歌剧讨论会,研究新歌剧发展中的有关理论上和实践上的许多重要问题。如新歌剧的概念,新歌剧的历史估价,新歌剧的基础和方向,新歌剧如何继承和发扬民族戏曲传统,如何学习苏联和西洋歌剧的经验,以及有关新歌剧剧作、作曲、表演、唱腔等问题。此外也讨论了新歌剧艺术团体的方针任务和行政措施等问题。中国戏剧出版社新出版的“新歌剧问题讨论集”,便是根据讨论会上的重要报告、发言以及有关论文,选辑汇编成的。
(王)


第8版()
专栏:新书架

越南诗人的诗集
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战斗的故乡”,是越南著名诗人黄忠通的一本诗集。诗人用朴素而生动的诗句,写出了越南人民反对殖民者的战斗业绩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情景,反映出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敌人的仇恨。诗中出现了不少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如坚守岗位的女交通员,努力学习文化的老大妈等等。 (梁)


第8版()
专栏:

“厚古薄今”的背后
敢峰
“厚古薄今”与“厚今薄古”之争,乃是社会科学上两条道路之争,我们要社会科学为当前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而坚持“厚古薄今”的大师们,是要使死人为他们的个人主义服务。
某校一教授检查他过去为什么有“厚古薄今”的倾向时说,原来他有“喜古畏今”的思想。喜的是什么?怕的是什么?
其一,搞现代的,与当前的阶级斗争紧密结合,怕说不对犯政治错误。搞古代的则好,钻到三皇五代的“象牙塔”里去乘凉避暑。
其二,搞现代的,怕“材料太多,掌握不全,驾驭不了”,不容易搞出什么“名堂”来。搞古代的,则喜的是“史料多到能够论证,但又不至于无法掌握”,而且可以钻“冷门”,有“名堂”向人卖弄。
其三,搞现代的,必须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础上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又有活人活事作证怕有差错,别人容易看出。搞古代的,人都已经死了几千年,有些问题,你随便怎么讲死人也不会起来反驳。立志要画鬼,别人也只好承认你是“画鬼专家”。
有此三喜三怕,无怪乎有人高唱“浓茶白水论”,视古为“浓茶”,其味无穷,视今为“白水”,而淡然置之了。
有此“三喜三怕”的人,我看身上害有三种严重的病,一曰脱离政治、脱离实际,二曰个人名利思想,三曰在科学的道路上害怕困难,企图走简便的“捷径”。三“症”的总病源又是由于他的底子太虚。他们向我们卖弄的如何博学,其实是骗人的,要不他们为什么不敢插手搞活学问,而那样喜欢搞死学问呢?
生于现实而逃避现实,不研究人而只研究“鬼”,不愿为社会主义服务而要死人为自己的个人名利服务,要攻下科学堡垒又害怕困难,这就是那些躲在“厚古薄今”招牌背后的学者们的枯瘦的画像。
因此,针对他们的病症也需要三剂药,一是走出“言必称三代”的象牙之塔,投身到当前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洪流中来。二是克服个人名利思想,用自己的知识为当前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走出研究工作中的“冷门”,研究对当前革命斗争有用的问题。三是鼓起革命干劲,要有决心和毅力去攻开科学道路上最困难的堡垒,这样你就会慢慢的由厚古薄今的羊肠小道走上厚今薄古的革命大路上来。然而,这又必须有放下空架子,承认自己底子虚的勇气。那位作了检查的教授,我以为是勇敢的。


第8版()
专栏:文风随笔

谈谈翻译
叶圣陶
前些日子有一位同志在第八版谈到“译风”,说译风跟文风大有关系。我同意这个意见。现在我就翻译工作来说些意思。我不通一种外国语,常常看些翻译东西,凭这样的资格来说些意思,外行当然难免。但是外行想法也往往有足供内行人参考的,所以我不避外行之嫌。
翻译工作是怎么一回事呢?
据我想,翻译家是精通两种语言的人,也就是能运用两种语言来思维,来表达的人。同样一个意思,运用甲种语言该怎么样表达,运用乙种语言该怎么样表达,他都心中有数,而且熟极而流。他凭关于甲种语言的素养,吸取了甲种语言的原作里的全部内容,又凭关于乙种语言的素养,用乙种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这就是翻译工作。
既然是两种语言,语法方面,修辞方面,选词造句方面,不同之处当然很多。总之,决不能查了字典,逐个词逐个词死翻。不死翻,衡量得非常恰当,能使不通甲种语言的人读了译本,跟精通甲种语言的人读了原作一模一样,那是好翻译。
好翻译对不通甲种语言的人,真可以说是功德无量。试想,不通甲种语言的人要读原作,先得学习甲种语言,随便学点儿还不成,必得把它学通,那要花多少时间,多少精力?现在有了好翻译,就不必花学习甲种语言的时间和精力,却可以领会原作的全部内容,单从节约观点说,好处就够大了。
至于不好的翻译,据我看,情形有种种。现在只说其中的一种,那就是把甲种语言改装成乙种语言的外貌,实际上还是甲种语言。我这个话怕不太明白,说得明白点儿,就是译本在语法、修辞等等方面多半按照外国的语言习惯,不过使用了我国的语言材料而已。再说得明白点儿,就是译本成为用中国字写的外国话。
因为用中国字写,通篇念得下去,可又是外国话,念下去不甚了了,至少要琢磨半天才能够大体通晓。这是我亲身的经验,不知道朋友们有没有同感。
如果责备我,为什么不学点儿外国的语言习惯再来读译本,我就这么回答,正因为不通外国语,我才要读译本呢。
如果说,语言也是不断变化的,语言的外来影响正是值得欢迎的,我就这么说,各种语言的语言习惯都是相当稳定的,咱们接受外来影响要以跟中国的语言习惯合得来为条件,而我所说的用中国字写的外国话,就指那些跟中国的语言习惯合不来的。
这样不好的翻译,近年来越来越少了,这当然是好现象。然而少不等于没有,还有一篇译文或是一部译作中间,大体都好,可是某些部分却还是用中国字写的外国话,所以翻译界还得力求改进。


第8版()
专栏:

做衣服时的奇遇(外一章)
韦石
在一个普通的裁缝师傅使用的枱子跟前,我看见一种前所未有的奇迹:这个枱子的主人能把十三尺多布给你裁一套带有四个兜兜的中山装,比过去节省两尺多布。
不知道你以前跟裁缝师傅打交道时,是否碰到过这样的尴尬局面:你带了布去,他给你一量,望望你,“不够”,一下子把你挡回去。我碰到过这种事。因此,有时候我买布,宁肯多买些,省得再跑路。
可是,今天裁缝师傅量完我的布以后,当面给我撕下一块来:“这个,请您带回去,您用不了这么多布!”
“你弄错了吧?”我问。
裁缝师傅咧开大嘴,一个劲儿地笑:“没错,您放心。”原来他们新近学会了一种最新式的裁剪法,能把原料充分地用上。“你没看到过我们在前几天的表演?来看的人可多了。”
“我……”我可真是孤陋寡闻。
“你看,那边不还正在剪?你可以去看看。”
于是,我在一个普通的裁缝师傅使用的枱子跟前,看见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上边说过的那种奇迹。
老太太和一个小匣子
不久以前,我家的大门门框上钉了个木头匣子,外状跟奶箱相似,上边也有一把锁。但它里边不放奶瓶,放的是买煤的小本子。
它是附近的煤店给我们钉上的。有了它,买煤时不必跑路,也无需拨电话,只要把需要的数量和品种,填在本本上,放到匣子里,人家第二天就给你送来。
我们都爱护这个匣子。因为它不只是关系到一两户人家的生活,它温暖了这一带几十户人家的每颗心。
我们爱护这个匣子有如自己的财物,每一次进行大扫除时,都把它扫得特别干净。同院的王大妈有时候还用抹布来仔细揩拭。
这天早晨,外边刮大风,我们的那棵核桃树呼呼地响,碎枝子烂叶子落了一地。我缩着脖子去上班,一开大门,我差一点绊倒。
有个老太太,意外地站在我们大门前。
“您?”
她是对门的冯奶奶,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太太。
“我来看看小匣子,”她显得非常随便的样子,回答我。
她可不完全是“看看”。她手里拿着把斧子,还有几根铁钉。她旁边还站着个小闺女,小闺女抱着个矮凳。
“风太大,我看得再钉钉。”冯奶奶说,还指着那个小匣子,“人家为咱方便,咱不能眼看它刮坏。”接着,她颤巍巍地就要上矮凳。
我一手接过来斧子。可我还没拿起铁钉,又被另一个人抢过去:“你上班去,我来!”
王大妈不知啥时候也赶了来,她一下子跳到凳子上就敲起铁钉:“煤店为咱们跃进,咱们得主动地帮助煤店。”
现在,我们的那个小匣子四周都加上了铁钉。现在,不管刮什么样的大风,那个小匣子丝毫也不会动。


第8版()
专栏:新山歌

新山歌月初垫脚望,河水在西荡,月半低头看,河水到田岸,月底抬头望,河水过高岗,男女齐心干,实现千斤粮。春耕号子满天响,遍野人群生产忙,春天比劲秋比产,看谁做个英雄将。
(江苏盐城专区)


第8版()
专栏:

春兰
杨汪均
兰花在我国是一种最古老的,负有盛名的宿根花卉。远在三千年前,我国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在他写的“楚辞”中便有“兰芷幽而有芳”的词句。在其它古典文学的诗词中,兰花更普遍地被诗人歌咏着。
兰花,多生长在那崇山峻岭,树林茂密的半山腰里。每当清明节前后,正是春兰盛开的时候。至于兰花的盆栽,约在三百年前,即盛行于江南一带,尤其沪杭各大城市更多。兰花除了它具有清香之外,它的姿色也与众不同。平时最常见的一种春兰,花瓣像竹叶。但在一些稀有的品种中,有的花瓣像梅花;有的像将要开放的黄口水仙;也有的像夏天的荷花花瓣。最珍奇的是副瓣或捧心一半白色,上有紫红斑点的“蝴蝶瓣”和舌瓣是纯白色的“素心兰”。一般培养的,大约有四、五十种。
春兰品种中较为著名的有梅瓣中的“宋梅”和“绿英”,它们的花瓣团而圆,色翠绿,花梗长,开于叶面上,风姿颇为动人。水仙瓣中有“翠一品”和“十圆”,花容与上述两种不相上下,瓣略瘦长。荷花瓣名种有“大富贵”和“翠盖荷”。它们的花瓣阔约三、四分,真似荷花春开。蝴蝶瓣品种最少,有“素蝶”、“五彩蝴蝶”,花朵较上述两类小一些,秀丽非凡。素心种以“月佩”和“文团素”两种最佳,两个副瓣平展,绿白相间,素雅可爱。在四五十种珍贵春兰中,以梅瓣较多,约占半数以上,以蝴蝶最少,只二、三种。
兰花盛产于长江以南,分布地区很广。在四川、贵州、湖南、湖北、浙江、江苏和安徽两省的南部,各山区都有,以浙江一省在记载上较详尽。兰花之所以盛产于江南,主要是这一带冬季气温平均在摄氏三度以上,因此在北方很少,培养也较困难。
关于兰花的盆栽,并不像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样难,不过它比普通盆花的养护要细致一些罢了。秋冬应防霜雪,夏日应蔽荫。盆栽用土须疏松,排水良好,经常保持燥湿适中,空气流通而清新。还应同煤烟隔绝,有了煤烟会变枯萎。平日浇水须选用淡水,江南爱兰者习用雨水。只要我们在养护上能注意这些,便不怕栽不活兰花。


第8版()
专栏:为什么

人在吃饭喝水时突然咳嗽发呛
人的咽喉处有两条管道:前面一条叫呼吸道,直通气管到肺脏,后面一条叫消化道,直通到胃。在吃喝的时候,前面的呼吸道非常灵敏的就立刻把道口(声门)紧紧的关闭起来,同时向上举起,好让食物或水顺利地通过而进入后条消化道。
如果喝水特别快,声门来不及关闭,水就会落进呼吸道里去。但呼吸道是只容许空气流动,决不容许任何异物窜入的。发呛咳嗽正是它驱逐异物的本能。
又如果边吃饭边谈笑,也容易发呛咳嗽,因为谈笑的时候需要大吸气,所以声门大开放,这时食物经过,当然就掉进去。呼吸道立时发挥本能,便是一阵猛烈的咳嗽。
咳嗽的结果,一般是能把异物排除出去的。如果一直排不出来,人就会发生呼吸困难和别不过气来的现象,只得赶紧上医院(现在医院里能用镊子钳出这些异物)。医院里的这类病人,以两、三岁的小儿为最多。医生常从他们细小的呼吸道里钳出花生米、瓜子、黄豆,甚至玻璃球、螺丝钉,小哨子等物,这是值得引起家长们注意的。
(白水泉)


第8版()
专栏:

重庆朝天门(速写)保加利亚 维·斯达耶柯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