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4月13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老大娘的风格
冀仲仁
在火车上,我看到一个农民老大娘教训一个知识分子。老大娘批评他不该吃包子不吃皮,吃鸡蛋不吃黄。这位并不服,说是鸡蛋黄没味道,太难吃;包子皮呢,又太硬难消化,吃了不合卫生。而且还说“东西是我自己的,别人管不着”。
这一下老大娘火了,用手指着他说:“我活了五十多岁,从来不敢管闲事。以前我也觉得管不着别人的事,如今我觉得管的着。不对的事谁也能管!何况这粮食总还是我们辛苦打来的。你别给我卖你那点子知识,满口消化呀卫生的,天下就没有光吃包子馅长大的人。你呀,其实是人事不懂,你长不长心?”
全车的人先是一楞,接着就哗哗地拍开了巴掌。她敢于这样去教训一个骄气十足的知识分子,的确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特别是她这段话,虽然简单,但听着很有分量。咀嚼起来,起码比一些大学教授们的长篇空论有味道。
我想,她由“不敢管闲事”,“觉得管不着”,到敢管事,“觉得管的着”,是她明白了权力已经在自己手里。她把“不对的事谁也能管”,“管的着”说得那么响亮,那么理直气壮,证明着她对自己的权力是多么的自信啊!
其实天下事本没有“不闲”同“闲”之分,过去人们不也常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吗?过去人们所以把事分为“不闲”和“闲”两种,一是由于财产的私有制,二是由于统治者的压迫。“不闲”同“闲”的分界,主要是同自己的利害有没有直接的关系。有的便是“不闲”,没有的便是“闲”的。因此,有些人只管同自己利害直接有关的事,对于同自己没有直接关系的事,便都推出去不管了。久之,成了人们一种处世的方法,人们也在不知不觉之中受它的支配了。这种方法,妨害着人们的联合同互助,却又便利着统治者和强霸者。因此,过去一切的统治者,把权利从劳动人民手里夺去以后,又总是教育别人“各扫门前雪”,而且警告人们说“是非只因强出头”。经过长久压抑以后,劳动人民终于被套进奴隶思想的枷锁,再不敢去管人管事了。于是管人和管事便成了少数人专有的特权。
解放以后,劳动人民的奴隶地位去掉了,走上了主人翁的地位,但在精神世界里,却还一时没有解脱出来。我们党通过各种运动发动人民起来管事,就是要打开这种精神上的枷锁,使人们从思想上完全解放出来。现在这位老大娘明白了天下并没有“闲事”,“天下人管得天下事”的道理,而且,当真出头管起事来。这说明经过整风运动,劳动人民的思想也走上主人翁的宝座了。
老大娘的事,告诉我们,“敢管事”不只是一种性格,一种作风,而且是一种主人翁的自觉。那些怯于管事,不敢说话不敢作事的人,除了性格上的懦弱以外,更重要的是思想里还有着奴隶精神的影子。因而他们的风格也就不能同思想解放了的人一般高。至于,老大娘敢于蔑视知识分子的假知识,那是更为深刻的灵魂上的解放,这里就不再去多说了。


第4版()
专栏:

街道整风大字报
编者按:西安市的居民,在街道整风中,创作了许多像墙头诗一样的大字报。内容生动感人。现在选择一些刊登在这里。挑战书计划做饭省米面,拆改翻弹省布棉,筛灰拌水省煤炭,改进烹调省油盐,紧缩开支省零钱,我向全院来挑战,请快报名比比看。
(柏树林街十九号李秀珍)节约宝中宝两只手,真正巧,白米细面做的好,做的少,做的好,娃娃吃了刚刚饱,不撒米,不掉面,不要把它看的淡,粮食本是宝中宝,积少成多不得了。
(府学巷王芬霞)
扫文盲既然愚公能移山,何愁文盲扫不完,今天我要下决心,学习文化要认真,每晚认得五个字,一月就认一百五,努力学习一年后,能看报来能读书。
(柏树林街十号谢秀兰)
懒婆娘懒婆娘,真正脏,一天光怕洗衣裳。东家串来西家转,说说笑笑过一天。别人叫她讲卫生,她的回答真难听,“我的事,你别管,出了事儿我不怨。”
(朱静娴)


第4版()
专栏:祝你健康

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
  司徒益
大人们常教导孩子说:“站要有个站相,坐要有个坐相。”这“相”,就是姿势。
古人对于人体姿势,一向很重视。论语一书乡党章里就曾记载孔子是“寝不尸,居不容”的,就是说:“躺着的时候,不要像死尸似的那样直挺挺地,日常生活中,也不要像接待宾客那样拘谨呆板。”
人体的基本姿势,可以分为立、坐、卧三种。民间有三句谚语:“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这谚语不仅简单、扼要、形象化,而且从现代卫生科学观点看来,可以说也完全正确。
“立如松”的松,当然不是指黄山的迎客松或泰山的五大夫松。那些松树虽然富于画意,奇古可爱,但人若站立成那样形态,可就畸形了。“立如松”的松,是指常见的红松白松。这类松树树干挺拔端直,人站立的姿势,应当像这类松树那样。
“坐如钟”的钟,不是现代的时钟,是指过去各地钟鼓楼上或寺庙里的“暮鼓晨钟”的钟。这种钟从任何角度看来都非常端正,不偏不倚,而且给人一种稳重的感觉。人坐着的姿势就应当像这种钟那样。
“卧如弓”,是叫人采取侧面躺的体位,而且两腿上引微屈,使整个身体好像一张弓的形态。这里需要补充一句:采取侧卧姿势,最好尽可能偏向右侧。
为什么要注意姿势的正确呢?古人多半是从仪表出发的。的确,一个人如果立得直、坐得正,就能给人一种气概轩昂、生气勃勃的印象。但是,姿势和健康关系更大。立和坐的姿势,能经常保持正直,不前屈后仰、左偏右斜,就可以使胸腔的容积扩大,给呼吸和血液循环造成良好的条件,同时还可以减少对于腹腔内脏的压迫,并且使人不容易感觉疲劳。对于少年儿童来说,端正的姿势更加重要。因为儿童骨胳里胶质多容易变形,坐立不正,很容易造成脊柱弯曲倾斜、驼背、左右肩不平等等发育上的缺陷。
卧的姿势所以采取向右侧躺而且微屈的方式,主要是因为心脏和胃都生在身体的左侧,躺向右侧就可以减少对这两个器官的压迫。
人体姿势,对于劳动和学习的效率,对于礼貌,对于过集体生活与人相处的关系,也都很有影响,这里就不多谈了。


第4版()
专栏:

黄山风景(水印套色木刻) 张新予


第4版()
专栏:

奇妙的事实
△印度的“射水鱼”能从水中向在水面上飞旋的昆虫喷水,使它掉进水里,充作自己的食物。
△深海琵琶鱼头上长出发光的长角,用来引诱其它鱼类,然后用大嘴巴吞噬它们。(熙)


第4版()
专栏:

教孩子认识大自然
郭以实
“天上有人没有?”如果孩子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想,可能有四种回答方法:
(一)“烦死了,老是问这问那的。”
(二)“你长大了就知道了。”
(三)“没有”。
(四)“你说有没有?”
“我说有”。
“你怎么知道有?”
“我有时听见下雨时,天上咕隆咕隆地响。”
“那是打雷。”
“谁打的雷?雷是甚么样?”
看来,这第四种回答方法是最好的了。这种诱发式的回答法决不会把孩子们的思路堵死,它使孩子们的思考始终处于积极的兴奋状态。
从第四类问答中可以知道:孩子提出“天上有人没有?”并不是胡思乱想出来的,他是有根据的。他的根据就是:“下雨时,天上咕隆咕隆地响”,瞧!他亲自“观察”过自然呢。
观察——这是认识自然的重要步骤。为了正确地向孩子们说明自然现象,首先就得引导他们细心地观察自然。
你要想向孩子说明空气是怎么一回事吗?他“看”不见,听你说半天他也莫名其妙。那么,你可以问问他:是什么吹得树枝呼呼的响?是什么推动了帆船在水上航行?看不见吗?你可以做几个简单的实验。这样,他就会明白:有空气存在,空气有压力等等。
不仅是科学实验,即使是一些简单的劳作,也可以增进孩子们对于各种物质性能的理解。如种花、种树、种菜、养鸡、养兔、除四害、折纸船、做滑翔机、洗衣服……等等。这是举不胜举的。通过这些劳作,孩子们就会明白,许多浅近的科学道理,他们会在轻微的劳动中得到不少的感性认识,
当然,仅仅是依据孩子们自己的观察、实验和劳作,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诱导孩子阅读通俗生动的书籍。书籍能开启孩子们的视野,会把整个迷人的世界揭开给他看,会燃起他探索自然、改造自然的热烈愿望。
帮助孩子们认识自然界,这件事虽不那么容易,但也不是无法下手的事。我们只要教会孩子按照外形去识别常见的动物、植物、矿物,了解它们互相间的关系,它们的主要性质以及人类怎样利用它们就行了。
这是初级阶段,然而,这是一个极有意义的开端。


第4版()
专栏:

迷途的爸爸
缪印堂
爸爸:“小猫不要乱跑,当心认不得家”。
爸爸:“同志,不是您送,我真认不得家啦”。


第4版()
专栏:

我的新任务
小东
我们院里种完树的第二天,忽然听见张阿姨喊:“小朋友们都来开会!”这事很新鲜,只看见大人开会,从来没听说给小孩开会。我们一伙正在挖土玩的孩子,就都向招呼我们的张阿姨跑去,大家一齐蹲在墙根下。这时候,张阿姨指着院子里新栽的一圈树问我们好不好看。说真的,像干柴棍一样,一点也不好看,还碍着我们在院子里玩。记得前年这里也栽过一回树,我们可早就把它拔光了。接着,张阿姨又给我们讲:这些树是国家费多少钱,叔叔们费多少事培植出来的。将来这些树长大了,有花可看,有果子可吃,大伙儿还能在树荫下乘凉……我们一听,觉得挺有意思,也喜欢这些光杆子树了。张阿姨又说:“要这些树好好长大,就要当心不要碰了它、踩了它,还要有人常常给它们浇水。小朋友们,你们的爸爸妈妈工作都很忙,有时候晚上很晚才回家,也顾不得常常来浇水。你们是不是愿意来给这些树浇水呀?!”我们一听,都非常高兴地说:“愿意,愿意。”
张阿姨给我们十几个孩子编成了四个小队。我——小东,是第四小队的副队长。队员有四岁半的小义,五岁的胖丫,正队长是小容,她比我大半岁,是一年级小学生。张阿姨同我们开完了会,大家都七手八脚地去捡了些碎砖头,给树的周围垒上一堵矮墙,还浇了一些水。
现在,我们每天都给这些树浇浇水,培培土。昨天,张阿姨又同我们开了一个会,她夸我们作得好哩!小昆说:“小毛抓树根的土,我把他领开了,不叫树根给风吹坏啦!”小华说:“小弟弟要剥树皮,我把他抱回家去了。”只有第三小队的一棵树,被大华捉迷藏时碰断了一根树枝。虽然大家原谅了他,可是他还是很难过。我们又规定捉迷藏不要在有树的地方。末了,张阿姨还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杨树的故事。
我们的树,现在都长出了米粒大的芽苞,眼看它就要长大开花了。妈妈还告诉我:过好多年后,这些树有的还可以作火车的车厢,可以作电线杆,说不定还要作宇宙飞船上的什么东西飞到月亮和火星上去呢!
(附图片)
(赵志方插图)


第4版()
专栏:家常话

饭桌上的是非
张大妈上我们家串门,不知怎么一来就说到粮食,她说:“政府什么都好,就是粮食不大够吃。”昨天,在街道整风会上,四十号里的田大姐也这么说过,大伙儿虽是不同意她的话,可是她思想好像也没有通。这件小事情里,也有个大道理。依我看呀,说粮食不够吃是假话。有些街坊整天吵着不够吃,可我没见谁饿过肚子。说不够吃,一来是因为没有精打细算,二来是只顾自己用粮方便,不为国家着想。
不是么?咱们过去都有个习惯,总想每月多存点粮,惟恐粮食吃不到月底。其实,每人都有自己的一份口粮,根本不用愁不够吃。把粮食存在国家的仓库里,不是比存在自己的厨房里更好吗?现在,一不愁买不到,二不怕涨价,何苦饱在肚里,饿在嘴上呢?我见过,有些大嫂做饭没有计划,总爱多煮碗把米,宁愿把剩下的饭浪费掉;也有些街坊家里来的客人报临时户口,一住几个月,不好意思向客人要粮票。这样,粮食当然就不够了。
现在,一到吃饭时候,哪儿桌上不是摆满大米饭、馒头、饽饽?哪家大小不是吃饱了算?想一想过去排半天队买不上粮食的年月,谁能说今天的粮食计划供应不好呢?
做任何事心里都得有个数,用粮食也是这样。我劝大姐们好好盘算一下每月的粮食怎样合理地使用。不要只顾自己方便,就不管大家的利益。俗话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节约粮食人人有责,大家都用主人翁的态度节约用粮,这事情就好办了。


第4版()
专栏:

一场春雨一场暖
胡定苏
“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这两句气候谚语,是很合乎科学道理的。
为什么春雨后会增暖呢?这是因为春天开始以后,东南海面上的海洋气团逐渐向北推进。南方海洋气温较高,湿度也大,蕴藏的热量多。在向北推进过程中,暖气流的温度逐渐降低,最后空气中的水分达到饱和而呈雨点下降,因此中国春天雨季开始也是由华南逐步向华北渐进的。随着春雨的降临,也表示东南海面上暖气流的来到。当然,气温的增高,不仅是因为暖气流的到来,还由于太阳照射。春天,北半球的太阳照射量逐渐增多,气温随着增加。我国地处北半球温带大陆,太阳所给予的辐射也一天一天增多,这是春雨后增暖的主要热源。
一场秋雨一场寒,这是由于秋分以后太阳由北回归线转向南半球,北半球所获得太阳辐射的热量已一天一天地减少,而地面向天空辐射的热量,反倒因为“秋高气爽”云量较少而增加。这时候北方大陆的冷气流也频频南下,天气逐渐转寒。下雨以后,地面表层附近水分增多。这些水分又不断吸收热量而蒸发,因此空气中又要丧失许多热量,而气温更加降低。


第4版()
专栏:

花气袭人知骤暖
“花气袭人知骤暖”,这是宋朝大诗人陆游的诗句。贾宝玉曾经用这句诗给他的一位姓花的侍女取了个袭人的名字。这句诗是非常合乎科学原理的,因为花瓣内含有带香味的挥发油类,这些挥发油是稀薄的液体,花的香气就是由于挥发油的挥发随着扩散开来。液体挥发时需要吸收热量,当天气暖和,气温升高,油的挥发力也就大大增加,因此香气四溢,花香扑鼻。(吉)


第4版()
专栏:看看听听玩玩

春天星期游园会
今天下午,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第一次春季星期游园会,共有二十余项活动。有轻音乐、舞会音乐会、工人在大跃进中创作的相声等。人民文学等十多种期刊杂志的编辑部人员和部分作家老舍、田汉、赵树理、陈白尘、葛洛、蔡楚生等接待读者。北京工人业余艺术团的歌队队员在各处教唱歌曲“革命人”,还有说新评书“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等。此外还有京剧、评剧、电影、杂技、象棋表演、篮球赛等各种节目。
(苏寿祯)


第4版()
专栏:看看听听玩玩

大家唱,大家跳
北京市城区公园管理处和宣武区文化馆,为了丰富公园文化活动,辅导群众练习歌唱舞蹈,今天下午二点至四点,在陶然亭公园露天舞池举办“大家唱,大家跳”活动。有专人教唱东风压倒西风的歌曲和做四个舞蹈示范性表演,游园群众可以自由参加。


第4版()
专栏:看看听听玩玩

露天剧场开幕
北海公园万佛楼露天剧场自今天开始演出活动,由新生、荣冠两个评剧团联合演出“马寡妇开店”。
(岐鸣)


第4版()
专栏:看看听听玩玩

金鱼出洞展览
北海、中山两公园共饲养有金鱼四千余尾,包括四十多个品种,其中最优良的有饲养二十年的紫帽子、红虎头、红头及1957年新繁殖品种墨龙井帽子及红头帽子等,现天气转暖,金鱼全部出洞运出陈列在鱼台上展览。


第4版()
专栏:看看听听玩玩

去看乌克兰美术作品图片
北海公园双红榭展出了一千零七十多件新的展品,这些图片内容都是1957年乌克兰的著名美术家的精细作品,其中有绘画,雕刻,黑白画,剧场电影院宣传画等,从这些作品的图片里可以看出乌克兰人民在经济、文化生活上不断提高和变化的情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