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4月1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领导者要独立思考
田连阡
山西省多数县份因为不断受灾,五年来粮食产量时降时升,很不稳定。而高平县却在同样条件下连续五年增产,从未下降或停滞。高平县有许多好的经验值得各地学习。
在1957年上半年和以前的几年中,似乎每年都要吹一次“反冒进”的风。这股风吹过之后,实际上并不是更有计划更有秩序地稳步前进,而是干脆停止前进,甚至向后倒退了。1956年后半年的情形就是这样的。为了争取农业生产合作化以后第一年的丰收,1956年春间各地都采取了一系列的增产措施,诸如多种高产作物,优良品种,扩大复种面积,适当密植,使用新式农具(如双轮双铧犁),以及其他许多先进技术、先进经验的推广,等等。正因为有这些,1956年我们国家战胜了严重的自然灾害而取得了增产。但是后半年忽然来了一阵风,说是这儿冒了,那儿冒了,所有的增产措施、新技术、新经验,以至双铧犁之类的新农具,似乎统统都不对了。上半年曾经大大地鼓舞了农民社会主义热情的“四十条”,也无形中给吹掉了,静悄悄地,没人提了。
这年的冬季一直到1957年春,大部分地区兴修水利和积肥、改良土壤等活动,都远不如上一年度活跃。高产作物,优良品种和复种面积,1957年都大大减少了,适当密植等增产措施,其他新技术,新经验,新农具,大半都停止推广了。山西大部县份的减产,一方面是自然灾害重,一方面也和反冒进引起的“倒退”有关。
在这个问题上,高平县的领导同志和干部群众没有被这股风给卷走,随波逐流;他们对当时的实际情况作了冷静的独立的分析研究,认为偏差并不大,而成功却很大。他们勇敢地反击了反映富裕中农情绪的“糟糕论”,肯定了和坚持了先进的东西。合理密植和复种等增产措施,在1957年不但没有被打倒,而且更进一步推广了。他们在反冒进的逆流中能够牢固地站定脚根,是1957年继续取得增产的重要原因。
革命者应该是最敢于独立思想和逆流而进的。但我们有不少同志不懂得或者是忘记了这一点。大风一起,他们就没了主意。只听得人家都说这个那个,自己却很少动脑筋思考一下人家都说得对不对,合不合事实,对生产、对社会主义建设、对国家和人民有没有好处。
毛主席时常教导我们要实事求是。“实事”要自己动脑筋去调查了解,“是”(客观规律)要自己动脑筋去“求”(研究探讨)。这里首先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要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抓住主流,而不被现象所迷惑,不为支流所左右。同时还需要有一种大无畏的坚持精神,不要因为别处都已经如何如何而动摇。即使最后只剩了自己一人,如果确有充分根据,就应当坚持到底。在为真理而斗争的场合,一个战斗的唯物主义者应当相信自己最后一定胜利,他决不害怕。因为他手里有不可推翻的调查材料。而那些不愿意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去做调查研究的人,害了主观主义病和官僚主义病的人,他们不是真正的唯物主义者,他们也就站不牢脚根,他们随时都会被风吹得东倒西歪。要想充当人民群众的称职的领导者,就必定要做实事求是的彻底唯物主义者。


第2版()
专栏:

坚决进行土壤革命
湖北贵州等地把几百万亩瘠薄土地变成了良田
本报讯 湖北省各地农村在突击完成水利工程和增积肥料同时,还大力开展了改良土壤的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到2月中旬止,全省已经用各种改良土壤办法,改造了产量低、土质差的落后田地三百二十多万亩。每亩以增产粮食一百五十斤计,仅这一项,全省便可增产粮食五亿斤左右。据湖北省有关部门调查,全省这类落后田地大约还有一千万亩左右,预计三年内可全部改造完毕。
根据各地经验,发动群众大规模改良土壤,也是要算细账,组织现场参观。麻城县桃园畈有三百多亩荒沙洲,过去亩产小麦、籽棉都只不过四、五十斤。1956年冬对这块地方进行土壤改良后,1957年小麦达到亩产二百四十斤;籽棉亩产一百五十二斤。中共麻城县委去年12月召集七十多个农业社的代表在桃园畈举行改良土壤现场会以后,改良土壤工作即在全县开展起来。到元月底止,麻城县有七万七千多亩落后田地完成了土壤改良。
各地改良土壤的方法是,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土质采用不同办法。如土质粘的烂泥田就掺沙,含沙多的就掺土;对低洼沼泽地的改造,主要是筑堤围垦,作高厢;开深沟;山区冷浸田,则沿山、沿泉水开沟排出冷泉水,并深耕加肥。
本报讯 从去年11月份以来,贵州毕节专区以愚公移山的精神,采用土壤对调、送肥泥到瘦田、石灰中和等多种多样的办法,开展了一个规模巨大的土壤改良运动。至2月26日止,全区经过改良的瘦、薄田地和酸性土壤已有七十三万一千二百七十三亩,占原计划一百四十七万亩的50%,比前一年同时期增加146%;计划全部完成后,可增产粮食一千五百万斤。
当改良土壤运动展开以前,毕节专区各地一般都把过去改良土壤的情况作了对比总结,使广大干部、群众看到了山区生产发展的美好远景,因而大大激发了干部和群众改良土壤的积极性,并想方设法提高改良土壤的工作质量。用客土法改良的田土,每亩用肥泥的数量比过去提高一倍,施放四万斤的达50%。威宁民族联合社去年用一万五千斤肥泥改良一亩地,收玉米一百五十斤,增产18%;另一社用四万五千斤肥泥改良一亩地,收玉米二百一十四斤,增产43.7%。在这种事实对比下,民族联合社就在今年已改的二十一亩粘土里,每亩铺放了十三万斤黑色灰包土,并及时加以耕犁拌合。毕节和平社森林队在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指导下,每亩用三万多斤肥泥,改良了六十亩空地;对栽有小季作物的田土,则采用穴施、条施肥泥的办法进行土壤改良。全专区穴施、条施、撒施肥泥改良的土壤占30%左右,大大提高了改良土壤的质量。
毕节专区包括金沙、大定、黔西等九个县,一般地区的高度都是拔海两千公尺左右,大部耕地的土壤都较贫瘠。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各族农民用肥泥和石灰等改良土壤,取得了显著成绩。据农业领导部门调查,凡经过土壤改良的田土,在正常情况下都能增产一倍到两倍。


第2版()
专栏:

分析土壤 合理利用
秦安县委对全县各类土地进行调查研究
本报讯 甘肃日报报道:中共甘肃秦安县委为了具体贯彻“两年越岭,五年跨江,八年实现千斤县”的宏伟计划,争取今年全县平均亩产由1957年的一百九十四斤提高到四百斤,除采取抓水利、抓肥料和间种、套种、一年种两槎等有效措施外,他们还积极组织力量,在全县范围内调查分析了各类土壤性能,以便切实做到因地制宜种植作物,提高粮食产量。
早在1月中旬,秦安县委乘各校放寒假期间,曾抽调了一批过去学过地质、物理、化学等有专门知识的人材,协同中心农技站的工作人员,组成了两个土壤调查研究工作组,携带各种化验、测验仪器和资料,分赴六个区的三十七个乡,对全县境内各种土壤分别高山、腰山、河谷两岸和川区四类地区,确定每乡取土八至十二处,用土壤成分速测器和土壤养分速测器,进行了细致地分析、化验,并与四十多位老农进行过五次座谈,最后查明全县共有黄壤土、栗钙土、红砂壤土、红粘土、鸡粪土五种。黄壤土主要分布在阳山与川道地区,约占全县总面积49%;栗钙土主要分布在阴山二阴地和部分川区,约占总面积38%;红砂壤土主要分布在近山脚处和部分川区,约占总面积0.4%。红粘土主要分布在一般破沟烂湾和沟壑的坡地上,约占总面积0.9%;鸡粪土在各乡镇一般山区都有,但数量很少,约占总面积0.2%。
据调查,在全县各类土壤中,都含有石灰质。其中,含量较高的约占总耕地面积的35%,含量较少的约占15%;一般高坡、梁顶、阳坡,石灰质含量较低,下坡、川地、阴坡含量较高,并有个别地区碱性较强;各类土质所含氮、磷、钾亦各不同,黑土含氮量比其他土质较高,红土中氮、磷含量都很缺乏,黄土含氮量介于红、黑土之间。
秦安县委根据以上调查分析,在秦安地区改良土壤,着重应增加氮肥:一、多上稀肥、人粪和厩肥,对增加土壤肥力很有作用,能促进土壤团粒结构,使土壤空气和土壤溶液中的含钙量与氧化碳含量增加,有利于降低碱性;二、多种豆科植物,能增加土壤氮素含量,同时采取豆科植物与禾本科植物轮作、间种,还能增加土壤团粒结构,保蓄水分;三、采取化肥硫酸铵与牲口粪混合施肥,也能增加土壤氮素。除此要大量保持与增加土壤中的水分,兴修水利,扩大灌溉,保持水土,避免土壤表层流失,在破沟、烂湾、荒山秃岭上要特别注意种树种草,营造防风林带,以防土壤表层流失和风蚀。
从以上调查分析表明,在阳山、川道的黄壤土地区,最适宜种植玉米、高粱、糜谷、洋芋、小麦、洋麦;阴山二阴地和川地栗钙土地区最适宜种植莜麦和豆类作物;靠近山脚和部分川地的红壤土地区,适宜种植高粱、玉米、糜谷和小麦;一般红粘土地区,宜于种植小麦、洋麦、槎荞、槎糜等作物;山区鸡粪土种植玉米、高粱、洋芋、谷子、莜麦和豆类作物都很适宜。
中共秦安县委,根据以上不同地区的土壤分布情况,已确定重点,配备干部,结合搞试验田,从今年开始要大力进行多点试验。另外,还在农业技术会议上专门研究了有关土壤问题,县委号召全县干部,要通过搞试验田,认真钻研土壤学,由外行变成内行,确实做到因地制宜,以保证今年的农业大丰收,争取提前完成县委提出的奋斗纲领。目前在重点地区,已开始了一系列的整地、施肥等试验工作。


第2版()
专栏:

领导和群众结合 技术和生产结合
石屏县根治“发红田”取得经验
本报讯 石屏县几年来坚持不懈地抓紧改良土壤这一增产措施,变低产的“发红田”为高产田,每亩“发红田”的产量一般由1952年的二百斤增加到七百斤;石屏县也由缺粮县变为余粮县。
稻田“发红”不是天灾
石屏是个历史上的缺粮县。缺粮的主要原因是全县约有一万八千九百亩以上的“发红田”,占全县水田面积的14.3%。这些“发红田”中,有70%属于“冷红”和“瘦红”,有30%属于“热红”。“发红田”稻谷的产量都很低,有的甚至全无收成。过去,农民们一般是采取关水淹田的办法,来防治稻田“发红”,对发红田一般不施肥,误认为“发红田”暴性大,施了肥会烧根。由于防治稻田“发红”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群众中有的把稻田“发红”认为是“天灾”,有的人甚至把“发红”当成负担,愿意无偿地把田送给人。
根据以上情况,中共石屏县委从1954年起,决心领导群众改变“发红田”。在1954年栽插结束时,就召开了“发红田”防治工作会议。在这次会上,除具体地对防治稻田“发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布置外,还要求各级领导深入生产、深入群众,从总结交流群众中的经验入手,把防治“发红田”的工作认真领导起来。为了加强对这一工作的领导,以县委书记杨培生同志为首组织了“发红田”工作组,先后深入到冒合村、坝心乡一带重点进行调查研究。
狠心钻下去
工作组深入下去以后,首先在陶村的一丘已经“发红”的田里,发现有一片施过鸭粪、粗糠的秧苗没有“发红”;接着又发现凡是堆过肥料的地方秧苗都生长正常,不施肥和施肥少的地方秧苗就普遍“发红”。这一情况立即引起了工作组的重视。经过分析,初步肯定稻田“发红”是由于肥料养分不足。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一问题,工作组一方面把发现的情况在群众中组织讨论,一方面在农场的“发红田”里作了追施硫酸錏的试验。几天以后,施过硫酸錏追肥的“发红田”里的秧苗就逐渐转青,其他没有追肥的“发红田”的秧苗却日渐枯萎。
向群众找办法
在取得用硫酸錏挽救“发红田”的经验以后,工作组又进一步深入总结交流了很多农民改良“发红田”的经验。如城关镇一街李广生,有二亩六分“发红田”,1952年没有施肥,秧苗“发红”,只收得稻谷三百八十斤;1953年也没有施肥,秧苗“发红”更严重,只收得一百九十斤;1954年施了牛粪、人粪尿等,结果秧苗一直生长良好,共收一千九百斤。四区亚花寨李秀兰,在两亩一丘的“发红田”中,以三分之一的面积栽壮秧,三分之二栽“松毛秧”,结果栽壮秧的没有“发红”,收得谷子三百八十斤;栽“松毛秧”的由于“发红”,只收得谷子一百二十斤。兰子营村王文亮,从1953年起就在“发红田”里种植绿肥和小春作物,从而使“发红”现象逐年减轻到不“发红”,不但改良了土壤,还多收了一季小春。另外,还总结了北仓、旧寨等村杨家旺等按地形、地势采取中沟、腰沟、蓑衣沟、边沟、坎沟等多种开沟排水的办法,改良“冷红田”,采取晒田、追肥的办法改良“瘦红田”的经验。
进一步试验推广
为了从根本上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发红田”,继取得上述经验之后,西南农业科学研究所和省农业试验站,又在1955年和1956年联合组成专业工作组,在1954年调查总结农民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各种改良“发红田”的试验研究工作。试验时,主要是作速效追肥、集中施肥,结合进行增施底肥客土和耕犁等的对比试验。为了有利于试验成果的推广,和使试验研究工作与群众生产紧密结合,除了以县农场为中心,还分别建立了示范田。接着,在县农场开办了一个以乡、社干部为主的“发红”防治短期训练班,同时组织了附近群众和三十一个农业社、互助组的代表进行参观。这样,就使得改良“发红田”的技术队伍在全县范围内壮大起来,有力地推动了大面积防治稻田发红的工作,各区“发红田”在短期内得到挽救的就达85%以上。


第2版()
专栏:

新疆几个县大面积改造碱地
本报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许多地区的农民正在大力改造盐碱地,争取粮食增产。
喀什专区巴楚县农民正采取挖排碱沟、用甜土压碱和用水洗碱、耙耱等方法,全面展开治理土壤盐碱化的活动,力争实现今年大跃进计划。在治碱工作中,县委第一书记郝丰田亲临阵地,脱了鞋袜和一区八乡农业社社员一块挖排碱沟,使全乡治碱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巴楚县位于叶尔羌河和喀什噶尔河的最下游,地势低洼,每年春季土壤盐碱化现象十分严重。今年,各区及时总结了当地农民多年来的治碱经验,从2月下旬土地解冻后,即领导群众全面展开治碱活动。
库尔勒专区的库尔勒、尉犁、且末三县的农田主要依靠孔雀河和且末河灌溉。由于沿河两岸的土地较低洼,水位高,加之管理不善,大都采取串灌、漫灌等灌溉方法,对土壤损害很大,造成土壤盐碱化。全专区五个县就有盐碱地十六万二千亩。为了变低产田为高产田,使农业不断跃进,这个专区决心苦战三年,消灭盐碱地。


第2版()
专栏:小统计

我国有多少盐碱土?
我国盐碱土的面积很大,据已有资料估计,东北地区(主要是松辽平原)约有一亿二千万亩;渤海沿岸、苏北沿海地区约有九千万亩;华北地区(零星分布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地)约有八百六十万亩。内蒙古后套等地、甘肃黄河沿岸谷地、新疆塔里木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等地,也都有较大面积的盐碱土,但是没有全面数字。
这些盐碱土绝大部分是盐土,部分间有盐碱土或碱土。


第2版()
专栏:

江西改造红色土壤成功
本报讯 江西省大面积改造和利用红色土壤荒地成功。全省规划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内改造、利用红壤四百五十万亩。
江西省现在已经改造和利用起来的红壤荒地有二百万亩。这些土地上,现在生长着很好的小麦、油菜等数十种农作物。
红壤缺少有机质、含磷量少、酸度高、保水保肥力弱,农民过去称它是“天晴一块铜、下雨一包脓”的“不毛之地”。1950年国营农场的工作人员和农业科学工作者首先在南昌县开垦了八百亩试种棉花、蓖麻。因为施肥不适当,结果棉花每亩只收五斤,蓖麻没有收获。第二年他们接受了教训,派干部到进贤、丰城等地调查研究农民长期小面积利用红壤的经验。又经过反复研究、试验,选择耐瘠、耐旱、耐酸的豌豆、甘薯、黑麦等农作物种植,施用农家肥料以及石灰、化肥等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第三年各农场便推行了这一经验,结果效果很好。如在新垦的红壤中种甘薯,每亩收到一千四百斤。小麦最高达到一百二十斤。江西现有一千五百万亩荒地中,90%以上是红壤。因此,改良、利用红壤对发展江西农业生产有重大意义。
  (刘光辉)


第2版()
专栏:小常识

盐对农作物的影响
土壤含易溶性盐达到0.1%,一般植物的生长就受到妨害,达到0.2%影响较为显著;当易溶性盐含量达到0.5%,大部分植物都不能生长了。


第2版()
专栏:编后

向土壤进军
改良土壤是向大自然进军的又一项艰巨任务。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土壤的好或坏,对农作物的生长和收获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土壤不同的两块地里,即使肥料、种子、水利、耕作等一切条件相同,肥沃土地上的收获量总比瘠薄土地的产量高出几倍或者十几倍。因此,当我们重视农田水利和积肥等工作的时候,必须十分重视改良土壤工作,才能使水、肥以及一切技术措施对增产发生有效的作用。
但是,改良土壤的伟大意义,还不仅仅表现在人能够战胜自然,使低产田变成高产田;同时,它还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革命竞赛。如果低产田经过改造变成高产田,那么占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的高产田又怎能停滞不前呢?因此,只要把低产田的产量提高了,就能促进中产田和高产田提高生产。
改良土壤对促进农业生产大跃进将产生难以估价的作用!


第2版()
专栏:

江西安义改造落后田
江西安义县柏树乡柏树农业社有一部分土壤坚硬带黄色的落后田,每年产量只有三、四十斤,社员们都不愿意耕种它。今年为实现生产大跃进,决心将落后田改成先进田。社员们从县里农业技术站学了改造土壤的法子后,在落后田里撒谷壳松土。
杨石朗摄(新华社稿)


第2版()
专栏:

海带南移
福建沿海是种植海带的优良场所
田作东 张陈砚
海带本是生长在亚寒带地区的海洋植物。1956年冬季,福建省从青岛运回两批海带幼苗,在连江县小埕海区经过一年试验,成绩良好。海带每日平均生长速度最快达三公分以上,一般在二公分左右;长度最长的有三公尺以上,一般在二公尺半;宽度有二十二公分;厚度有三公厘;制干率好的是四点五比一,一般的六点五比一;产品质量合乎商品规格标准。今春又从大连与青岛运回海带幼苗一百多万株,在平潭、连江、霞浦、厦门等四个海区进行多点试验。结果也很良好,特别是霞浦县东安海区,由于海水肥沃,含氮量高,海带日生长度最高达四点六公分,大大超过去年试种中最高的水平,也是全国其他地方所少有的。
福建省位居祖国东南,地处亚热带,气候暖和,阳光充足,水质肥沃,潮流畅通,港湾曲折,海岸线长达二千八百四十一公里,是海洋藻类繁殖得天独厚的场所。沿海较大优良内湾有沙埕湾、三都澳、厦门港等十多处。据初步调查,这些内湾可供养殖海带的水面有三十万亩以上。根据海水分析,福建沿海每一立方公尺海水容积含氮量在八十到一百六十毫克,比青岛、大连高了三倍以上,因而海带生长特别快。福建省虽然地处亚热带,夏秋季节温度高,但是一年之中冬春两季摄氏八度至十七度的沿海水温约有五个月(11月下旬至翌年4月下旬),这么长的低温季节可基本满足海带生长所需的时间。在矿物营养方面,如钾、镁、钙等元素,福建省海洋中的存量也是很丰富的,即使有些元素(如氮)因海带密集而逐渐减少,但由于海水是流动的,缺少的元素还可不断得到补充。至于毛竹、棕片、草绳等海带生产所需的材料,也是能够满足需要的。这都为发展海带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海带是一种富有营养的家常副食品,特别山区人民与边防军,对海带食品分外感到兴趣。因为内地一般食品均较缺少人体营养所必需的碘质,容易发生甲状腺肿,即“大脖子”病。而海带却含有大量的碘质,多的时候可以达到干品的五百分之一,因此,平时吃些海带就不会患“大脖子”病。
福建省可供养殖海带的面积最少有三十万亩。每亩产量按一百六十担计算,三十万亩全部利用起来,年产鲜海带四千八百万担。每担鲜品产值以十二元五角计,每亩产值二千元,三十万亩年产值共达六亿元。这项产值等于一百亿斤稻谷,等于一千万亩千斤稻田的产量,等于一千二百万头成猪的产值。从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来看,发展海带养殖业也有很大意义——每年可为国家积累大笔资金,同时可节省干品海带进口的外汇。福建省沿海人口多,土地少,劳动力有剩余,也迫切需要发展浅海养殖来解决他们的出路问题。初步估算,三十万亩的海面全部利用起来,可以解决十五万全劳动力的出路,每年季节性工资付出约有五千万元,可解决七十五万人的全年生活。
根据今年全国水产工作会议所确定的方针,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内,大力发展水产养殖生产是水产增产的主要方向。福建今年将放养海带一万亩,明年生产一百六十万担;到1962年要放养海带三十万亩,年产海带四千八百万担。实现这个规划后,福建省海带产量将比全国现有海带总产量四万担高出一千多倍,产量将居全国首位。
为保证海带生产大跃进计划的实现,福建省水产部门计划在福州设立海带养殖总场,在晋江、莆田、宁德、连江、平潭、厦门设立分场。在青岛和省内前后培养的一百七十多个海带生产技术员,已经派到各场指导海带生产;由五十多个技工组成的一支勘察队亦已随带测量仪器,分头出发到沿海十九个县市进行港湾养殖具体条件的勘察。在育苗方面,除已在厦门施工兴建一座天然海带育苗室外,省里还决定拨款六百万元,在闽东地区兴建一座二千吨容量的机械降温的海带育苗室。为解决今年一万亩海带苗种问题,省水产局还派出一个工作组到青岛、大连一带洽购苗种。


第2版()
专栏:

一牛拖两部水车
节省人力畜力一半 灌溉效率提高一倍
本报讯 浙江日报消息:奉化江口乡东方红农业社最近创造了一牛拖双车的新式牛力水车,使车水效率提高一倍。
旧式的牛力水车一牛拖一车,一人管理,只能灌三十亩田。东方红社共有二百一十个车头,只有一百八十六头耕牛,连一头耕牛一个车头还放不齐。今年该社连作稻面积由去年一千六百亩增加到三千五百亩后,人力和牛力更显得紧张。为缓和这种紧张情况,社员们在中共江口乡总支的支持下,创造了一牛拖二车的新式牛力水车。这种水车比旧式水车增加了二根地轴,六个弹子盘,一个车盘可以装上两部水车。经多次试验证明,这种水车能灌六十亩田水,拉力与一般旧式水车相同(八、九十斤),改装成本只要二十六元,能减少一半人力与牛力,车头也可减少一半。如果两个车头距离较近,一个人还能管两个车头四部水车。
这种改良牛力水车,受到鄞县、奉化两县农业社的普遍重视,纷纷派人去参观学习改装技术。鄞、奉两县的中共县委会为此组织参观,要求在全县普遍推广,立即着手改装,以便在今年春耕生产中发挥作用。
又讯 鄞县宁锋乡上周社学习奉化江口乡东方红农业社的经验以后,5日已试验一牛拖双车成功。由于他们进一步钻研,一牛拖双车的拉力比东方红社的还要轻二十斤。(附图片)
东方红农业社一牛拖两部水车示意图


第2版()
专栏:

天水专区
推广一批新农具
新华社兰州讯 甘肃天水专区最近举行农具改进鉴定推广会议。会上展出了各县送来的一百七十多件新式工具,包括农田基本建设、水利灌溉、加工农具、整地播种和山地运输五大类。会上组成的几个评比鉴定小组,采取“观摩学习、项项鉴定、取长补短、现场改进、就地推广”的方法,对这些工具逐一进行鉴定。最后选出了“人工降雨机”、“高线运输器”、“山地三轮两用车”、“上山粪车”和“风箱抽水机”等三十四种,确定大量制造推广。


第2版()
专栏:

水田圆盘齿滚耙两用器
本报讯 湖南长沙县合兴乡合心二分社木工唐冬兴试制一种“水田圆盘齿滚耙两用器”成功,经过试制人和参观的农民总结,有五大好处:(1)烂泥好、质量好,它完全可以代替老式踩耙和老式扎滚,耙后再也找不到泥块了。原来社员群众有一个共同的顾虑,就是怕泥块耙不烂,密植有困难。但用“水田圆盘齿滚耙两用器”所耙的田,就完全可以解决这一困难。对密植有很大的好处。(2)工效高,省工多,老式的踩耙耙田,一等壮牛每天只能耙十亩,而“水田圆盘齿滚耙两用器”,每天一等牛能耙十六亩。泥块耙碎了,插秧时估计能省工30%,同时,可以少长或不长杂草,可节约25%的中耕除草用工。(3)成本低,制工少,容易做。制造“圆盘齿滚耙两用器”,每个只花四个木工,全部用木制,不需要一两铁,每部价仅二点五元。(4)轻便灵巧,全身体重只有三十斤左右,滚耙时转弯和搬动方便。(5)使用安全。用老式铁耙耙田时,人牛不小心就会被耙齿划破脚,用圆盘齿滚耙两用器,就可以完全消除这一现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