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3月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跃进二题
敢峰
“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
“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这两句古话,可以用来形容我们国家今天整个的形势。我们这些在机关工作的人,虽然天天看报,一有机会就抓紧下去,但仍苦于思想老赶不上这个大跃进的形势。指标不断的突破,数字不断的改变,新的纪录不断的出现,……几亿人民的革命干劲像一股巨大的旋风。每天一翻开报纸,总使人感到头脑中的旧东西塞得太多,要把这些旧东西倒些出去,好装进些新东西。
昨天,我有机会到一个大学里走了一趟,虽然比前次去并没隔多久,但是却已恍如隔世。学校搞勤工俭学的劲头,真是热火朝天。前几天还使人感到十分新鲜的事物,今天却又被新形势甩得老远。“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这个境界比喻得一点也不假。
但是,重要的问题还在于不能止于感慨感慨而已。如何能够使自己的思想和工作能跟上去而不落后,这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重任务。我想除了鼓起革命干劲,打掉官风暮气,打破保守的、落后的常规以外,还有一条很重要的,就是要经常下去,不断的下去。古时,修仙求道可以隐身在深山中,不食人间烟火;我们是革命工作者,一日也离开“人间烟火”不得。今天,要上峨嵋山和五台山去修仙求道的人,大约是绝无仅有了;但是在机关和学术团体中,脱离当前群众斗争,关起门来,一间房,两本书,修个人主义之“仙”和求个人主义之“道”的人,却还是不少的。另外也有一些领导者,对群众的移山倒海的干劲,居然无动于衷,死抱住老皇历不放。对这两种人,目前最重要的是要逼他们“下山”,逼他们“还俗”,投身到大跃进的火热斗争中去!
别再迈八字步
在整个大跃进的新形势下,做机关工作的同志,在思想上、工作上也必须来个大跃进,否则就会拖住生产大跃进的后腿。用句科学上的术语说:就会使上层建筑中的某些环节和经济基础脱节,不相适应。
做机关工作的同志,口头上谈大跃进是比较容易的。因为在他们当中知识分子很多,会看报,会看书,很能“明理”,但做起来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没有决心,不鼓起革命干劲,“跃进”只是挂在口头上,只能在工作的表面泛起一层薄薄的涟漪。他们常是只在实际问题周围绕来绕去,打“太极拳”,对尖锐的实际问题像怕火一样,就是不肯挨一挨。说句老实话,这些同志并没有打算认真的去解决实际的复杂问题,只是终日在为自己“不出错”而斗争。
“出错”当然不妙,但如果因为怕出错就干脆停下来,或者捆住手脚,这样当然不会出错,而革命也就完蛋了。要工作不出错就首先不要怕出错。因怕出错而缩手,结果将必然会出大错。干革命,必然有干对的,也有少数不符合实际情况干错了的。“对”和“错”是我们的两个老师,从两个方面来教导我们。
因此,要在工作上大跃进,首先就要在思想上敢于大跃进。在大跃进中,可能“腿”上擦破一点“皮”,出点小毛病,这又有什么了不起?奉劝这些同志,别再爱护“皮肤”而慢腾腾地迈着“八字步”了!


第8版()
专栏:跃进之歌

山乡变水乡
许钦文
记得1951年我到浙江诸暨县城南区去参加土地改革时,曾经碰到一位农会副主任。当时很冷,他只穿得一件薄薄的破棉袄,老是索索地发抖。几次谈话,他反复地对我说:“田地分进了,吃的还没有;土地改好以后,我只好再到萧山去刨烟,田托别人代种。”
1953年我又到诸暨去,在姚江区参加民主改革,一位女干部,当选副乡长以后跳跃着说,“现在吃的米已经有了,我不用再到上海去做娘姨,我的丈夫也不用再出门去烧樟脑。我以后决意好好地种田,插秧,割稻,男人做得到的事情,我一定也做到!”
这次,我又到诸暨的安华、同山等处去看生产的高潮,碰见的干部大概穿着棉大衣,再也见不到像那位农会副主任菜色的脸孔。这是农民生活的变化;由穷困变为富有,由挨冻挨饿变为饱食暖衣,七、八年来,农村实在已经起了很大的变化。
诸暨县的浦阳江一向有“小黄河”的名称,因为河床高于平地,容易泛滥;洪水突然冲到,会把戏台、演员连带观众一起卷去。建筑安华水库,主要就是为着防洪的。原定年底完成的工程,为着保障六十五万亩田的丰收和铁路运输、房屋、人命的安全,要提前到4月底完成水坝。架起二十六盏千瓦的探照灯,实行三班制,二十四小时全不停工。两千位民工挑的挑,车的车,两架六吨的起重机在打夯,拌水泥的机轮不绝隆隆地转动,工作的规律和紧张的情况宛如在“车间”,已变山间的田野为工场。轰下山石来作坝,要使绕着枫江弄的江水直接流入避水岭的涵洞,堵塞原有的河道,真是使高山低头,要河水让路的。
以前农民“生于斯,老于斯。”安华水库筑成以后,为着蓄水,有四千多户要搬家,迁移到别村别乡去住。这固然因为政府安排得法,给他们另筑住所,让他们参加当地的合作社;但主要却是农民的性质已经起了变化的缘故:自从初级社转成高级社,取消“土地股”,社员以劳动得工分;农民都已经成为有高度社会主义觉悟的集体农民。换个合作社,犹如工人从这个工厂转到那个工厂,自然不会为难了。
同山乡是山区和半山区,许多都是梯田。以前梯田怕旱灾,种梯田的人靠天吃饭,连年旱灾以后只好流浪到别处去讨饭。同山乡人听毛主席的话,知道“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他们的口号是:“旱田变水田,一年抵三年。”“修库如修仓,积水如积粮。”“一年辛苦,万代幸福。”他们连夜工作:“月亮当灯笼。两夜抵一工,”“小雪小雨不停工,大雪大雨向前冲。”只是这个乡里,可以灌溉两百亩到一千亩田的水库就有十八个。他们还挖了五百多个山茅坑,还有许多个塘。有些水库保证六十天不下雨无妨,有些保证七十天,有的已经保证从插秧到稻熟不怕九十多天无雨了。因此产量的指标可以订得更高:一千二百五十斤,一千四百六十斤;唐仁社一直订到一千五百十八斤。
我们行在同山乡,时常见到碧油油的塘水;岭上的树木倒影在水中,风吹树动,影子也摇摆,宛然如在水乡。可是灌溉,是比水乡更加便当了,因为水村,旱时还得车水,同山乡已连车水的力气也不用再花,只要放开闸门,就可以使得禾稻得水了。


第8版()
专栏:

一诗一画
邓拓诗
华君武画
擂鼓金山奏凯旋,飞书挑战约三年。
争看艺术谁先进,四海高潮势接天。(附图片)


第8版()
专栏:

新山歌男女总动员,老少一齐干,拦住天上水,天旱地不旱,龙王见了干瞪眼,玉皇坐不稳天罗殿。
(陕西府谷)寒风吹不散,大雪吓不走,干到腊月二十九,吃完饺子就动手。
(陕西府谷)有山皆绿,有水皆清,河套挤窄,沟子垫平。
(辽宁凌源)向山上要肥,向人畜要肥,向田里要肥,向地下要肥,向水底要肥,向屋内要肥。
(广西来宾)冰冻冰冻,我们是生产先锋,哪怕你天天冻,也要和你比英雄。
(江苏常熟)有云才下雨,有电才打雷,有了农业社,才有幸福来。
(浙江浦江)汽灯当太阳,星星当月亮,塘底当战场,锄头当刀枪,在积肥战线上,打它个漂亮仗。
(浙江兰溪)


第8版()
专栏:

阿衣夏姆和祥子
李之华
看了“天山脚下”和“骆驼祥子”两出戏以后,一闭上眼,剧中主人公总是在面前闪来闪去,祥子和阿衣夏姆(“天山脚下”的女主人公)的影子,带来了一连串的生活联想,心情上好久不能平静下来。
祥子这个早年北京人力车工人的形象,使我想起他的伙伴儿:那些穿着破军衣,破女袄,既没领子又没袖子,脑袋垂得比脊梁还低,胳膊驾着车把,随时都可能“打天秤”的老头儿;那些胸脯儿很窄,小腿儿精细,腰下围着几片破布的小孩儿;他们拉着贴满车捐票儿的破车,低着头往前奔跑着,跑到城门脸儿一齐“乍住”,搁下车,跑到“卡子”那儿去上捐……为了五个大子儿的苦买卖,多少只瘦骨嶙峋的手,多少对饥饿的眼睛,多少张哀求的嘴,围着一个“坐儿”。
至于那些坐车的呢,除了少数,大半都是阔人,比如像吴祖光少爷之流。他们从公馆,衙门出来去到酒楼妓院,都是叫祥子们拉着跑,慢了还不成。他们一晚上的鸦片烟,就够祥子们半个月的“嚼谷”。
那个人吃人的社会,随着铜子票儿,花旗票儿,老头票儿,法币,关金,永远一去不复返了。今天的祥子们已经站立起来。有人继续蹬着三轮儿,但他们穿着整齐,以主人翁的姿态驰骋在北京清洁宽广的马路上。他们往返医院接送病人,去火车站接旅客,拉科学仪器,教育图书,工农业产品。他们从果子市场拉来的水果,也许就是阿衣夏姆农业社生产出来的苹果,葡萄,哈蜜瓜!我好像看见阿衣夏姆代表远在天山脚下的维吾尔族农业社员们,向北京的祥子们提出倡议书——“我们社里今年要生产多少万斤水果”。而祥子也在同他的伙伴儿商量,如何提高运输量的指标,和“阿衣夏姆”竞赛。
当年祥子曾经爱车如命,但在那个人吃人的社会,即使有一辆车子还能保得住吗?这在老舍同志的原著里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了。今天我们的“阿衣夏姆”爱树如命,但这是不同的,她爱的是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当我们看到她用自己的身体保护那棵树的时候,谁能不觉得她是在保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呢?
阿衣夏姆保护树木的英勇行为和祥子们也是有关的。因为从木材,想到工业,想到车辆的电气化;想到祥子们更美好的将来。
这些联想也许太远了,但生活本身就是一条长河,使我的思想不知不觉随着它飘流了这么远。
艺术,特别是戏剧,就有这么个好处,它能把许多年前的事情(如“骆驼祥子”)或万里以外的事情(如“天山脚下”)活生生的摆在我们的面前,它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隔绝,使我们接近生活,引导我们对生活进行思索,提醒我们进一步认识工作和劳动的意义,为此,我感谢“骆驼祥子”和“天山脚下”创造者们的辛勤劳动。


第8版()
专栏:

高潮小浪花
李学鳌
虹洪峰接着洪峰,跃进连着跃进,我们又用七彩的大字报啊,在墙壁上飞起一道长虹。长虹啊,长虹,如此壮观,如此迷人,它是一把最长的神鞭,赶着我的工厂在日夜飞奔!
假 日假日里,谁也没进商店,谁也没进公园,一人装一小本,像唐僧取经到西天,千方百计取经验。到三二十人的工厂,到八九百人的车间,找满脸皱纹的师傅,找手脚轻快的青年,谁先进就向谁学习,谁先进就请谁指点。……多好啊,我们的假日,没有闲逛,也没有花钱,然而却扔掉了包袱,跨上了马鞍……


第8版()
专栏:知识小品

荸荠
邓宗禹
荸荠是在水田里种植的一种草本植物,在我国栽培的地区很广,栽培最多的是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等省的水田区域。北京近郊,如海淀区的六郎庄等地也有种植,但产量不大。目前北京市上出售的荸荠,绝大部分都是由南方产区调拨来的。
荸荠又名乌芋。各地还有许多别名。浙江一带人叫它地栗,广东人叫它马蹄。(这个名子可能是根据它的形态而来的)。
荸荠,在植物学上属于莎草科乌芋属。茎部是个绿色中空的圆形细管,高三、四尺,地下生球茎,这球茎就是荸荠了。
荸荠所含成分,和芋、藕很接近。在可食部分里,含水分84.94%,蛋白质0.77%,脂肪0.3%,醣12.68%。每一百克里,含有胡萝卜素二十微克,维生素乙1五十四微克,维生素丙三点二毫克。荸荠的维生素含量虽不算高,但因价格低廉,比较起其他水果来,仍不失为价廉物美的食品。
荸荠的食用方法很多,最普遍的是生吃。但生吃必须注意传染疾病。荸荠是姜片虫传染的媒介之一。姜片虫病在浙江的绍兴最多,广州、上海、南京、九江、南昌、武昌、昆明等地,都有过关于姜片虫病的报告。这些地区出产的荸荠,最好是煮熟了以后再吃。如果生吃,就必须彻底洗净去皮,才比较安全。
南方街头售卖荸荠的小贩,常把荸荠去皮用竹签贯穿成串出售。从卫生角度看来,最好还是买回家来亲手洗净去皮再吃。
把荸荠煮熟了吃,也甘美适口、别有风味,吃到嘴里,很有些像吃栗子的感觉,这大概就是它又被叫作地栗的原因吧!
荸荠还可以用糖渍的方法制成糖荸荠,有的还染上红、绿颜色,不但适口、悦目,而且可以久存不坏。北京人在春节前后最喜欢吃的杂拌儿,糖荸荠就是主要原料之一。用荸荠做的冰糖葫芦,是许多人爱吃的。此外,荸荠还可作为炒菜的配料。
因为荸荠里醣的含量相当丰富,所以又可以用它做荸荠粉,用开水冲了吃,味道和藕粉相仿。广东出产的马蹄粉,就是这种荸荠粉。
荸荠虽不是什么名贵的食品,但因它价廉,吃法多种多样,因而很受群众的喜爱。南方有些糖果食品店居然有用荸荠作字号的,据我所知,上海一地的“老野荸荠茶食糖果号”,至少已有四家。用其他水果作为商店字号的,似乎还不多见。
荸荠也是中药之一。本草纲目里说它能消渴,痹热,温中益气,下丹石,消风毒,除胸中实热气,明耳目,消黄疸,开胃下食,厚人肠胃等等。不过,对于它的药理作用,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工作,因此它的医疗价值,目前还不易估计。这就需要药理家学们做些工作了。


第8版()
专栏:为什么?

脸上长疙瘩
人的皮肤里有一种专门分泌脂肪的腺体,叫作皮脂腺。皮脂能保护皮肤,使它油润,防止它被水浸软。假如皮脂腺的腺口被皮脂、灰尘、脱落的表皮细胞混合成的小栓子所堵塞,排不出皮脂去,就要形成一个个小疙瘩,顶端有个小黑头,用手一挤可以挤出一条黄白色粉浆样的东西来。这些小疙瘩一般没有痛痒,消退很慢,并且不断有新的起来。这疙瘩叫做粉刺、壮疙瘩、面疱。如果被细菌侵入,引起发炎,就变成红色的小丘疹,化脓后成小脓疱,这就是痤疮和脓疱性痤疮。好了以后,一般不留疤痕。如果痤疮有小绿豆大小,轻度压痛,硬,位置较深,就很可能留下疤痕的。
粉刺主要发生在面部,其次是上胸部、两肩胛之间等处。青年人特别青年男人发生的比较多,一般到二十五、六岁后大都会自愈。发生的原因,除了青年人皮脂分泌旺盛外,精神过度紧张、疲劳、消化不好、大便秘结,龋齿,缺乏维生素甲、乙2,油和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吃得过多,内分泌障碍等都是因素。此外,皮肤常不清洁的人,经常内服碘、溴类药物的人,工作中常和沥青、焦油、滑润油接触的人都容易发生粉刺。
治疗的方法,除了首先是排除致病因素外,患者每天应用热水、肥皂洗脸二、三次。热水可以使皮肤脂腺口扩张,有利于肥皂洗去污垢和淤积的皮脂,因而减少了皮脂腺口堵塞和细菌继发感染的机会。由于接触焦油而生痤疮,则可以在脸上涂上防护油膏再去工作,工作完后彻底洗手、洗脸、换穿干净的衣服。      (张成志)


第8版()
专栏:

奇妙的事实
△跑得最快的兽类是猎豹,它每秒钟能跑三十公尺,每小时跑一百公里。狮子和长颈鹿每秒钟跑九至十公尺。兔子每秒钟跑二十二公尺。两足动物中跑得最快的是鸵鸟,它每秒钟能跑二十五公尺(人的最快的短跑纪录只不过十公尺)。
△最重的胎生幼子是灰青色的仔鲸。它一生下来体重就有二千多公斤,长达七公尺。
△生长在格陵兰附近的鲸鱼的嘴最大。口长六点五公尺,宽四公尺,鲸鱼能把嘴张大到四公尺高。
(陈一林、陈少明译自苏联“火星”等杂志)


第8版()
专栏:文字改革杂谈

查字典
杨春旭
我从小就喜欢查字典。曾经学过部首检字法、笔数检字法和四角号码检字法。但是直到现在,我对这三种检字法都不很满意。拿部首检字法来说吧,汉字的部首就有一百八十多个,很难使人熟悉。要全部掌握它的规律就更加困难了,不像外文字典是按字母次序排列,既简明、又严密;检字快,有就有,没有就没有,一目了然。有时一个汉字在这个部首查查没有,在那个部首查一查又没有,有时甚至不敢断定是字典里没有呢,还是查的方法不对。费的时间多,效率却很低。再拿四角号码检字法来说吧,由于汉字字形复杂,编号不容易编得正确。并且在编号的方法上有不少的特殊规定,也很难得记住,学会了又容易忘记。因此,这种检字法也往往使人失望。
最近,翻了翻“新华字典”(1957年6月商务新一版),由于它是按照“音序”排列的,所以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但是也觉美中不足。主要是由于它的音序是按“注音字母”的次序,即ㄅ、ㄆ、ㄇ、ㄈ……排列的,不是按a、b、c、d……排列(在汉语拼音方案正式公布之前,当然也只好那么排了),所以头绪还显多些。但是尽管如此,这种字典还是使人很喜爱。
现在,拉丁字母式的汉语拼音方案已经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了。这个方案的用处是很多的。就在编字典这个问题上也将起到很大的作用。如果用汉语拼音方案中的二十六个字母的固定次序编辑新的以音序检字法为主的汉语字典,头绪少、系统分明、简单明了、检字快,一定会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
人们检字有两种情况,一是“知其音而不知其意”;一种是既不知音,也不知意。前一种情况,用音序检字法最快,效率也最高。后一种情况就比较复杂,但是对中、小学生也并不难,因为中、小学语文课本上的许多字将会用汉语拼音字母来注音,既注了音,当然就不会有第二种情况了。对于正在识字、学文化的成年人也并不难,因为他们也将使用注音的汉语课本,需要查字典的字也是知其音而不知其意的多。尽管如此,以音序检字法为主的新字典也应该同时满足前者和后者两种需要。我想,在有了我们自己的科学的拼音字母的今天,在全国人民都促进文字改革的今天,在专家的积极努力下,一定会编出完美的音序检字的汉语字典来,使字典成为我国人民文化生活中的真正有效的工具。这种真正科学的效率高的汉语字典的出现,是中国文字改革工作发展的必然结果之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