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3月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东西南北

东西南北
“关东三宝”
吉林省长白山的“关东三宝”——人参、貂皮、鹿茸角的生产,今年将有飞跃发展。全省计划今年把人参的种植面积扩大到四百七十三万多平方公尺,比去年增加118%。经过六年到八年,新植的人参就可以挖取,预计到1965年可产人参一百万斤,比1957年多七倍。 (摘自新华社消息)
新疆无核白葡萄
驰名全国的无核白葡萄主要产地——新疆吐鲁番县葡萄沟乡,今年力争亩产葡萄干四百斤。单位面积产量比去年提高16%。
葡萄沟乡去年全乡有五分之一的葡萄园亩产四百斤以上,并且出现了亩产一千二百零六斤的小面积高额丰产纪录;但是还有40%的葡萄园,产量不到三百斤。这个乡今年将放手发动群众,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使低产葡萄园赶上先进,并使先进的更加先进。(新华社)
龙眼蜜
广东省农业部门决定积极发展养蜂业,要求到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蜂群由目前七万群发展至三十万群,每年以30%—40%的速度递增。单位产量由目前每群蜂产蜜五斤至十斤增加至五十斤,产蜡量要增加至每群蜂产蜡一斤。完成了上述要求,每年可生产蜜糖一千五百万斤,蜂蜡三十万斤,可进一步供应工业、人民生活和出口的需要。
广东省有荔枝、龙眼、油菜、荞麦、油茶、芝麻、瓜类及其他果树,蜜源很大。自然条件很适宜于养蜂,而且有些地区已有悠久的养蜂历史。广东出口的荔枝蜜和龙眼蜜,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
(张曜)
养淡水鱼
山东济南市郊区蓄水面积广大,适宜放养淡水鱼苗,济南市决定大力发展淡水养鱼事业。
济南郊区除了原有的五千二百亩水面外,最近又新开了九百六十亩,这些广大的蓄水面积已充分利用来养鱼。
在虹吸管灌溉工程、大明湖、美里湖及一些小湖小河放养了一百八十多万尾白连鱼、草鱼、鲤鱼等各种淡水鱼苗。今春计划再放养六十万尾,这些鱼的成长期快,到今年下半年就能捕捞成鱼七十五万尾,以每尾一斤半计算,可产鱼一百多万斤。
(丁原駪)


第2版()
专栏:

自由的人自由支配自然
榆林专区往日风沙逐人如今阡陌纵横
本报特约新华社西安专讯 陕西省榆林专区负责人对新华社记者说:榆林地区人民和沙漠斗争的成就证明,在沙漠地区,只要有人、有水、有肥料,任何高大的沙丘都可以变为良田。
八年来,榆林地区的人民和风沙进行了顽强不屈的斗争,当地的自然面貌已开始发生变化。这里营造的一百五十多万亩防沙林带大部分已葱郁成林,其中三十五块五千亩以上的大片密林,断断续续接连成带。这些防沙林的成长,使许多裸露的沙丘,逐渐变成绿洲。农民们把许多起伏不平的沙滩,修成平整的稻田,阡陌纵横,水光闪闪,每到夏天,田垅里一片嫩绿,成了“塞上江南”。
榆林县黑海子、古城滩,横山县雷龙湾,靖边县杨桥畔等地农民,在一片起伏不平的流动沙丘中,挖渠引水到大沙丘顶上,利用水力向下冲刷,逐渐把两、三丈高的沙丘冲塌拉平,变成平坦湿润的可耕地。农民们还引灌带有泥土的浑水,漫淤沙层,变沙粒为壤土。现在,榆林县古城滩的农民已把两千多亩荒沙地变成稻田,每亩平均产稻四百多斤,最高达到八百斤。比当地旱沙地产量高出八、九倍。横山县雷龙湾一带修成的两千五百多亩旱沙地,平均亩产小麦一百六十八斤,比全县平均产量高出三倍到九倍。靖边县杨桥畔新修的八千多亩土地,去年每亩产小麦二百多斤,使当地农业社由缺粮社一跃而为余粮社,基本上摆脱了贫困。
靖边、定边靠近丘陵沟壑区的风沙地带,农民们根据当地雨季的洪水量,在许多山坡沟口挖修了几百条排洪渠系。每当山洪暴发,渠道上下游的群众就引洪下泄,有计划地分片漫地淤泥,把二十多万亩沙滩,逐渐漫成了肥沃良田,这些经过漫淤的土地,虽不施肥,每亩产量仍比当地一般旱地高出一倍以上。
在没有河流、山洪的大沙丘地区如神木县大保当、靖边县沙井子和榆林县海流滩等地,农民们研究了当地的主风方向,在沙丘迎风坡的下部,搭障蔽、种沙蒿,使退沙畔下的流沙逐渐固定;同时,在沙丘背风坡面种沙芥,栽沙柳,阻止沙丘流动,这样“前挡后拉”,利用风力把沙丘逐渐拉平,阻止和延缓了流沙移动速度。根据典型调查:在同一地区,无林区的沙丘每年平均前进十五至二十尺,而林地里的沙丘每年平均前进五尺至十尺。沙丘的高度每年也平均降低一尺半至三尺。目前各地已固定和拉平的沙丘有四十多处,面积达二十二万多亩。
榆林专区是长城沿线的风沙区,面积共约两千二百多万亩。这些沙漠主要分布在神木、府谷、榆林、横山、靖边、定边六县的北半部,占全专区土地面积52%。其中有八百六十二万多亩流动沙丘,每年春天,狂风遮天,卷沙南移,历史上曾埋没的村镇、河流、农田和牧场不计其数。据地方志记载:自明代以来,榆林县城因风沙逼迫曾南迁三次。


第2版()
专栏:

沙漠变良田
“你在哪里?”
“我在沙丘堆上。”
“你在哪里?”
“我在粮食堆上。”
吴耘 插画


第2版()
专栏:

江西南部的赣县二万五千三百余亩油菜已普遍开花,有的已结了肥硕的籽荚。根据开花结荚的情况看,油菜籽的产量可比去年提高一倍左右。 万朗庭摄(大众报社稿)


第2版()
专栏:

拔海三千公尺青海高原上
建立第一个防沙林场
新华社西宁讯 青海高原上第一个国营防沙林场开始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沙珠玉地区建立。林场工作人员根据去年的勘察设计,正在一万八千多公顷的土地上建场、育苗和做各种造林准备工作。
沙珠玉拔海三千一百公尺,是农业和牧业交错地区,附近有一大片砂丘,细沙随风飞扬,每年向前移动二十公尺左右,威胁着农牧业生产。沙珠玉防沙林场准备大力营造防风固沙林,和积极指导各族农民营造农田防护林,为在青海高原战胜风沙威胁取得经验。


第2版()
专栏:

淮北平原新春新景
送粪车辆往来不绝
春地普遍深耕细耙
新华社合肥4日电 安徽淮北平原出现了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八百多万亩春地已经耕过了两百万亩。送粪下地的牛车在田间往返不绝。蚌埠专区八个县农民已经把上亿担的肥料送到了地里。
今年淮北春耕生产比往年提早了半个多月,同时增添了一项新内容——改种水稻。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一个个土圩圈起来了,圩内阡陌纵横,沟渠如网。农民们已打好田埂三百多万亩,整好秧田二十多万亩。今春就要播种二百多万亩早稻。平原上第一次消灭了板田过冬现象,春耕做到耕深耙细。


第2版()
专栏:

抢在季节前面!
四川境内长江沿岸各县早稻下种
本报讯 四川长江沿岸大部分县的农民已陆续播种早稻。去年,“惊蛰”播早稻就算是最早的了,可是,在这跃进的春天,人们又提前了十多天。他们要紧紧抓住双季稻增产的第一个关键:早播!抢在季节的前面!内江专区的早稻已播下40%左右;沱江流域的甘蔗播种亦已完成30%。
犍为、江安、纳溪、江津、合江、铜梁等县今年播种早稻,不但时间提早,而且质量好。各地大都选择了向阳、背风、泥脚浅、有水源保证的肥田做秧母田,平整过两三道。一般都选用成熟期早,产量高的良种。


第2版()
专栏:

保守思想要批判
盲目乐观也不好
江西
本报讯 江西各地的备耕工作大检查中了解到,南昌县生产队长以上的干部对增产计划指标表现有信心、有决心完成增产计划的占干部总数的75%,但对计划随声附和,表示有怀疑,恐怕增产计划不能实现的占20%;有抵触情绪的占5%。从全县的农民群众来看,对计划指标有信心、有决心完成的占65%,随声附和有怀疑的占25%;有抵触情绪的占10%。同时,在干部和群众中也发现有自满情绪。南昌县针对备耕检查中暴露出来的思想问题,正在采取补课。在检查中,各地普遍强调当前是备耕工作的最紧要的时机,批判了那种认为“备耕工作已经是尾声”了的错误思想。强调再接再厉,努最后的一把力,搞好备耕工作。 (周庆扬)


第2版()
专栏:

比干劲 比工作
开展全面检查
广东
本报讯 中共广东省委决定立即开展备耕工作大检查,进一步促进生产高潮,从水利、积肥、播种、造林等各个方面,由县到乡、乡到社,层层按计划、按指标,发动群众全面检查。通过检查,表扬那些有指标、有措施、干劲大、行动快的好人好事,批评坏的,特别要揭露批评那些只讲空话,虚报成绩的单位。 (新华社专稿)


第2版()
专栏:编后

该不该要钱?
有些城市把粪便无代价地供给郊区农业社作肥料;也有些城市至今还是按老规矩办事,农业社必须给钱才能挑粪,个别单位甚至还要争粪价。城市里的粪,究竟该不该要钱?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城市和乡村已经由过去的对立和剥削的关系转为互助和协作的关系了。在这个新情况下,许多城市人民在农忙季节自愿地下乡帮助农民义务劳动,自觉地经常为农民收集垃圾等肥料,这充分表现了城市人民与农民之间的社会主义的新关系。既然如此,那么粪便作价出卖的做法为什么不能改变呢?


第2版()
专栏:

思想准备更重要
许多地区都开始了检查春耕准备工作,这很需要;但是,更重要的,应当深入检查一下各级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准备。江西南昌县的生产队长以上干部有25%的人对今年增产计划有怀疑,有抵触;35%的农民犹自心存观望,动摇不决,可见思想准备不足的人还有不少。人们说得好,只有有了思想上的大跃进,才有生产上的大跃进,春耕准备也是如此。因此,希望各地在检查备耕工作中,特别要注意思想发动,思想评比。


第2版()
专栏:

山西百万青少年开展突击运动
一月内绿化黄河汾河
据新华社太原3日电 动员一百万青少年和农民在3月底以前绿化山西省境内黄河和汾河沿岸,这是2日闭幕的山西省绿化黄河、汾河进军会议作出的决定。
黄河在山西省境内全长一千七百多里,黄河的主要支流——汾河也有一千三百多里长的堤岸。为了尽快地消灭这两条河流的水患,保持沿岸水土,山西省林业部门和共青团山西省委联合召开了沿黄河、汾河三十六个县、市的绿化进军会议。会议决定动员百万青少年和农民,组成四千个突击团,从3月5日到月底开展“半月准备、七天突击、三天扫尾”的绿化运动,在黄河东岸和汾河两岸的七万多亩荒滩上,营造起三十公尺宽的护岸林带,共植树一亿多株。


第2版()
专栏:读者来信

尿粪也要卖钱吗!
邢台市南园村红光农业社的社员们每天从邢台市南关西大街的六十多个机关、团体往回拉尿肥,并替这些单位清理厕所。这些单位不付出清洁费;南园社每年需要拿出七百多元去买这些单位的尿肥。甚至有的人还想从中多捞几个钱,如西大街一百八十七号的李修容,社里拉他一年半尿肥,给他四十四元他还嫌少,三番五次地到南园社大吵大闹,非要九十元不可。
为了支持农业生产大跃进,许多机关、团体的广大职工在业余时间拾粪积肥来支援农业生产。可是这些单位一方面动员职工拾粪无偿地送给农业社,一方面本单位的尿肥却非叫农业社出钱来买不可。这些单位应该考虑一下,如果是真心支持农业生产大跃进,就不该再要尿肥钱。
夏巴


第2版()
专栏:读者来信

这些收入应作社的积累
城市郊区农业社社员的收入一般比离城远的农业社社员的收入要高一些。据北京西郊玉泉路附近一个养猪场的饲养员说,常来他们这里拉猪粪的社员每月如果做二十八个劳动日,就有一百多元的收入,一般妇女劳动力每月也可收入四十至五、六十元。郊区农业社社员的收入为什么这样高呢?大致有三个原因:①生产门路多,如运输、打石子等;②城市机关学校常有人去农业社参加义务劳动,为农业社增加了收入;③城市里的垃圾、粪便大部都是无代价地供给郊区农业社作肥料,这样减少了生产成本,增加了总收入。
由于社的总收入增加,社员个人的收入也随着增加。但是,如第一、二两个原因所增加的收入,并不是社员劳动的结果,所以,我建议把这些收入按价折合金额,到决算时扣下来,扩大社的公共积累。
 高焰


第2版()
专栏:

人的能动作用
宋方渚
从陕北传来了一个令人鼓舞的喜讯:在古老的万里长城边沿一带,出现了许多条新的绿色的长城,这就是榆林专区的大片防沙林带。绿色的长城正在迅速地扩大它的阵地,施展它的威力,压倒塞上风沙的威力。
要说自然环境的凶险,恐怕很少有超过榆林地区的了。这里有两千几百亩的风沙区,一座座大沙丘像大海里的惊涛骇浪一样翻腾着,并且不断地向外扩张。无数的农田、河流、村庄和城镇被它吞没了,一座榆林县城竟被它逼得几次南迁!在旧时代,这样的自然环境被看做是不可抗拒、不可改变的。但是,在人民做了土地的主人的时代,人们依靠自己组织起来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不断地战胜着和改造着凶险的自然环境。八年的苦战,使榆林地区的人民学会了改造沙漠,在沙丘密布的不毛之地造成一条条好几里宽、百十里长的林带。沙漠地区最缺水,但他们也能在沙漠地区开发了水利。于是,一部分向前移动的沙丘固定了,另一部分沙丘变成了绿洲,大块的沙滩变成了良田。耕地面积大大扩展了,还出现了亩产四百斤到八百斤的水稻田,出现了加倍增产的小麦田。
这一切活生生的变化都说明了一个真理,就是任何恶劣的自然环境都是可以改变的。像榆林这样的地区都可以造成森林地带,还有什么地方不能绿化呢?沙漠都能变成良田,还有什么瘠瘦的土壤不能改良呢?
问题的关键,在于是不是充分估计并且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榆林专区负责同志从领导群众对沙漠作斗争中得到一个体会:“只要有人,有水,有肥料,任何广大的沙丘都可以变为良田。”这的确是一个很宝贵的经验。不过,人、水、肥料这三者的意义并不是等同的。在这里,最有决定意义的是人。有了人,没有水可以千方百计找到水;没有肥料可以千方百计找到肥料。
保守主义者所以老是远远地落在时代的后面,看不见跃进的可能,根源就是他们看不见人的能动性。在制定计划和估计发展速度的时候,总是不把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即亿万人民和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计算进去。这样,他们就认为事情只能照老样子进行,只能慢慢来。农业合作化以后,大量的新事(也可以说是“奇迹”)出现在我们的国土上。这些事实都告诉我们:生产关系的变革,使蕴藏着的“人”的智慧和精力解放出来,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将不可限量地加快;一切妨碍人们发展生产的自然条件,将在解放了的人的力量的冲击之下加速改变。保守主义者闭眼不看这些,他们就不能站在时代的前头,不能充当人民群众的领导者,因为人民群众远远地跑到他们的前面去了。
对于人的能动作用的认识和发挥,应当说是革命者的重要标志。社会会前进,生产力会发展,人们大概都不会怀疑。但是,如果不积极地组织这种前进和发展的运动,而只是消极地坐等条件成熟,那我们就不能算做革命者,因为社会的前进和生产力的发展是坐等不来的。
充分地估计和发挥了人的能动作用,我们就不仅可以战胜榆林地区的沙漠,还可以战胜全国各地一切的沙漠,使它们统统变成美丽的绿洲。


第2版()
专栏:

贵州各族青年宣誓
两年绿化乌江沿岸
据新华社贵阳3日电 正在共青团贵州省委员会第四次全体委员扩大会议,在1日决定动员全省各族青年鼓足革命干劲,力争两年内绿化乌江沿岸。同一天,全省青年代表和乌江沿岸的青年三百多人,在乌江边举行誓师大会。
在这以前,共青团遵义县委已组织了一万多名青年从2月11日到14日在乌江北岸绿化了宜林荒山坡地四万八千多亩。
乌江位于贵州省北部,流经毕节、安顺、铜仁等专区的三十五个县,在省境内共长八百三十八公里(全长一千零十八公里),是贵州省第一条大河。河流两岸有宜林荒山一百多万亩。


第2版()
专栏:

药玉米播种一次连收三年
本报讯 药玉米(薏苡)在浙江温州地区播种一次可以连续收获三年。根据当地农民经验,第一年单位产量平常,第二年产量最高,第三年产量又趋于下降。第二年产量高的原因之一是这年植株分蘖多于第一、三两年。


第2版()
专栏:

充满革命精神的甘肃省水利事业
本报记者 顾雷
(续昨)
(三)因地制宜 万箭齐发
甘肃各地地理条件、雨量、气候、水源、干旱程度、兴水利的方法等差异很大。有的地区最干旱,有的地区一般干旱,有个别地方还有涝灾。这就构成了复杂的局面,不可能找出一种通用的方法实现水利化。另外,由于地区大、任务重、人口少,也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怎样领导这个工作?是局部地、小手小脚地干呢,还是全面下手组织全民性的水利大进军呢?看起来这是个工作方法,实质上却是个思想问题。因为,两种不同的做法,代表着两种不同的领导思想。这是对甘肃党组织的考验,考验党组织敢不敢向干旱全面宣战。
甘肃省采用了大刀阔斧、全面下手的办法。省委为了从各个角落掀起水利运动,一再指示各级党组织深入实际,摸清和掌握各地区的自然特点、规律,全面发动群众,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五水”(雨水、河水、地下水、雪水、冰水),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齐头并进,遍地开花,在全省创造千万种经验,用事实来树立“人定胜天”的思想,掀起千军万马的水利运动。几年来,全省各类地区,都找到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兴修水利的方法。
第一类,“河西走廊”及银川一带,是大面积灌溉。这里的雨量每年不过几十公厘,没有水就没有粮食。水的来源,依靠黄河水和祁连山的雪水,其中矛盾很多,要用水时水量不足,不急用时大量流失,浪费严重。至今,尚有大片肥沃的荒地,因无水无法开垦,已有耕地土壤盐碛化严重。这个地区的水利任务是开源节流,蓄水排水,经济用水,洗碱排盐,防止盐碛化。银川采用的方法是:挖沟排除地下水,降低地下水位,改良土壤,防止盐碛化,整修渠道,减少渠堤缺口,以免水流失;对旧渠裁湾取直,提高灌溉效率;增修毛渠,减少地块,增加灌溉面积。在河西地区已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投入大量工日用卵石衬砌渠道,防止雪水渗透;修建洼地蓄水池,积蓄冬春余水,以备5月至6月小麦的需要;大量打自流井、半自流井,利用地下水,弥补地面水量不足;平整土地,改小地块,增开毛渠和地头沟,增加灌溉效率;实行按作物种类分渠轮作,集中输水灌溉,减少不必要的灌溉输水损失。
第二类是白龙江及西汉水流域地区,即秦岭以南的长江流域,气候较暖,境内大部为石质山,河流急湍,年雨量五百至七百公厘,水源旺盛,多在山上。这里山上气温较低,雨量较多,河川气温较高,雨量很少,因此形成“雨涝成川,天旱成山,不旱不涝成半山”的特点。这个地区为了保证山上、山腰、山下都丰收,也找到了有效的方法:在山顶采取排水保土措施,挖排水沟,排除过多的雨水,减少作物受涝,保护土壤;在半山挖沟截引山溪小水,修连山湾塘、小型水库,储蓄夏秋雨水,灌溉山腰梯田;在河川开渠,引水发展稻田,增加复种面积;在白龙江沿岸浅滩地带,筑堤淤地,扩大耕种面积。通过这些措施,既可抗旱,又可防涝。
第三类是东南部丘陵高原地区,包括平凉、天水专区的渭河流域及临夏的南部。这里的耕地80%—90%是旱地,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年雨量在四百到五百公厘之间,常常是集中在秋季落下。正由于这里落雨量不算太少,群众普遍存在靠天的侥幸心理,没有修水田的习惯。现在采用的主要措施是:开渠道,引溪水上山;发展梯田,挖塘蓄水;在小溪小河上修建小型水库,蓄水灌溉;河谷地区大量打井,普遍发展提水灌溉。
第四类是中部干旱地区,包括定西专区,固原、吴忠回族自治州及临夏回族自治州的永靖、东乡两县。这里年雨量在三百公厘以下,即使适时降落,也不能满足庄稼生长的需要。各地水源异常缺乏,水土流失特别严重。境内河流很少,仅有的几条小河大都是苦水,不能直接用于灌溉,有的县连吃水都感到困难。这是甘肃最干旱的地方,经常受灾、受害的有二十九个县市、五百五十个乡、一百八十五万人口、一千八百四十五万亩土地。在这个地区,兴修水利的工作特别艰苦,办法也特别多:培地埂,修梯田,使雨水就地渗漏,增加土壤含水量;筑有防漏衬砌的蓄水池,收纳一点一滴的泉水细流,采用小聚大放的办法增加水地;在所有河谷地区遍寻水源,大量打井,广泛利用提升工具,扩大灌溉;地面水、地下水都缺乏的地区,修筑能防止渗透、蒸发、保水能力强的水窖,蓄存秋冬的雨水和雪水,第二年用来浇地;雨季,利用洪水、山溪漫田,增加土地抗旱能力;冬季,千万人冒寒往地里背冰、背雪,以保证春天播种;采用沟灌、小畦灌、点灌、简易喷灌等方法,节省用水;大量发展砂田抗旱;提倡灌水后耙地保墒,延长土地抗旱时间;打深井、台级井,普遍利用地下深水。
从这里就可以看到甘肃水利工作是复杂的,艰巨的。同时,也可以看出全面进军以后,甘肃人民在不同地区创造了千万种兴修水利的方法。如果说干旱是甘肃农业最凶恶的敌人,那末甘肃的农民则用万箭齐发的方法,决心把这个敌人打倒。在这个过程中,各地区都出现了各种典型,加快了水利建设的脚步。以最干旱的定西专区为例,解放前只有水地三十六万多亩,由于采用各种方法兴修水利,现已有水田一百六十一万余亩,全专区粮食每亩平均产量由解放时的七十五斤提高到1957年的一百三十六斤。今年原计划修水地五十四万亩,现在已增至二百二十四万亩,并提出两年实现水利化的规划。定西专区是全省水利化的指高表,其他地区水利化的时间,只会少而不会多于定西。
(四)七大结合 全面改造
由于甘肃山区占总面积70%,森林面积只占6.4%,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五十三万平方公里的近50%,就更使得水利建设工作复杂化了。这种情况,尖锐地提出了另一个问题:面对这个破碎的自然面貌,是孤立地兴修水利呢,还是与兴修水利同时入手,从根本上改变自然面貌出发安排各项工作呢?这是先进计划与落后计划的分界线。能否正确处理这个问题,也是考验甘肃省党组织有没有革命的胆略,有没有战胜自然的信念,有没有一劳永逸地为未来的世世代代人们造福的强烈愿望。一句话,有没有革命的劲头。
甘肃省采取了气魄宏伟的做法:从根本改变自然面貌着眼,进行了全面规划、集中治理、综合利用的部署。为了加快改造自然的速度,他们用以下办法科学地组织了这一工作:
第一,兴修水利同水土保持、绿化荒山相结合。水土的大量流失,是造成干旱的重要原因,不保持水土就无法消灭干旱;由于大量开渠引水,各地都感水源不足,开展水土保持、大量植树造林,就可以大大增加水源。几年来,这三个工作在甘肃是全面结合进行的。这是按照水土相连、草木相生的规律,根本改变大自然面貌的作法。截至去年底,全省已控制水土流失面积三点七二万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积的16%;植树造林和绿化山岭一千一百四十八万亩,占总面积1.43%。在这方面已投入的劳动日大约有四千六百三十八万个。这样,实现水利化的一天,也就是消除水土流失之害、绿化荒山的一天,也就是甘肃省自然面貌根本改变的一天。
第二,大型工程同中小型工程相结合。几年来,甘肃省坚决贯彻了中央规定的“小型为主,中型为辅,必要和可能条件下兴修大型工程”的水利建设方针。结果,一方面在国家不可能大量投资的情况下,加快了水利建设的速度,教育了干部、群众,甘肃可以大兴水利。另一方面,也大大便利了更广泛地动员群众力量参加水利建设,因为中小型工程技术简单,投资少,建设快,当年就有收益。从实质上讲,这是个依靠群众办水利事业的方针。甘肃省在这点上表现的很突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新修的八百零一万亩水地中,有五百五十八万亩是群众投资修的。
第三,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这里不管是兴修水利,或者进行水土保持,都有长远的计划,都着眼于根本改造自然面貌,同时也注意到当年的收益。例如,著名的东梁渠,先有了一个浇灌三万亩土地、使东梁山水利化的计划,并用这个远景鼓励农民动工修建的。在修建过程中,分两步走。第一步先把水引上山,让近千亩土地首先受益,使群众看到了修渠的好处;然后才实现了全部计划。又如,邓家堡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创造的“三套连环护坡法”,也是一个典型。农民先在荒坡上开沟挖垅,栽上酸刺,再播种上草木樨,中间又点种黄豆。这三道防线不但可以永远防止水土流失,而且第一年可以收黄豆,第二年可以割草木樨喂牲口,第三年可以砍酸刺当柴烧。这种结合的最大好处是群众负担少,容易接受,通过许多能够很快得到收益的措施,保证了长远计划的实现。这也就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小结合,由小到大,“集腋成裘”的作法。
第四,培养典型,重点示范和全面推广相结合。这是从实际中来又到实际中去、由点到面、典型推动一般的方法。由于这是一件新的工作,大家都没有经验,因而全省不管是对那一种典型大都是抓紧四个工作:重点培养、组织参观、继续提高、全面推广。以天水专区为例,1952年属于这类的重点只有三个,到1957年已有三百六十七个。再以邓家堡为例,由于全省注意传播了他们的经验,已出现二千五百多个“邓家堡”,并且提出1958年内全省要出现一万五千多个“邓家堡”。现在,全省已拥有各种各样的旗帜,可以举出任何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经验加以推广。
第五,兴修和维护、全面突击和常年治理相结合。水利事业和水土保持工作的蓬勃发展是过去历史上没有过的,工作量很大。在修、治和维护的时候,需要很多劳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同农业生产是有矛盾的。有些农业社往往因安排劳动力不当而顾此失彼,打乱了农业生产计划,或者造成工程质量低劣、浪费,或者使某些水利工程半成品垮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甘谷县有一百八十四个农业社建立了常年基建队,共拥有劳动力七千九百二十四个,占全县劳动力9.06%。遇有大的工程,组织更多的劳动力突击完成,小的工程和日常维护任务,由基建队包下来。建立常年基建队的好处是:使水利和水土保持工作经常化,消除了季节性;合理安排劳动力,不再打乱农业社的生产计划;加强对已成工程的管理,使其常年发挥作用;便于研究、总结、创造、推广经验;创造合理的建筑定额,消除窝工浪费;由于专业化,能集中力量学习、提高技术,保证工程质量;基建队是随时随地培养农民技术员的学校,可以训练出更多的农民技术员。这一经验正在全省推广。这一经验的普遍化,将会有效地加强水利和水土保持的常年建设,既可巩固已有成绩又能不断前进。
第六,民办和公助相结合。过去,大型的、技术复杂的工程都由国家投资。中型、小型的大都是群众集资修建的。由于群众兴修水利的热情很高,也举办了一些大型工程。属于这类的工程,有时会在经济上、技术上遇到困难,这时,采用民办公助的办法,可以多办很多事情。如临夏县修的北塬渠,浇地九万多亩,共需投资四百余万元,曾由国家援助二百万元很快就建成了。又如,武山正动工的长三百华里的北梁渠,要通过渭河,需要修“倒虹吸”,省里准备给予技术上和物资上的援助,同样会加快工程的进度。这样作的结果,一方面可以把国家的资金用在最急用的地方,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更进一步鼓舞群众兴修水利进行水土保持的热情。
第七,水利、水土保持和根治沟壑、整治渠道以及充分利用田梗、隙地、塘边、河滩地、改良盐碱地扩大耕地面积相结合。过去几年,通过水利和水土保持,已扩大耕地面积几十万亩(不包括开荒),今后十年内还将扩大二百万亩。这样,通过水利和水土保持,不但对已有耕地进行了改良,而且扩大了粮食种植面积,变许多被遗弃的土地为有用,增加了人民的收入。这也是改造大自然面貌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因为整个土地面积利用率提高了。 (未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