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3月4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可轻可重 可高可低
苏联能够发射各种人造卫星
两个卫星提供的材料帮助了打开月宫之门
据新华社莫斯科3日电 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费多罗夫对本社记者李楠说:苏联的技术力量现在完全能够发射带有各种装备的、各种重量的人造卫星到外层空间,而其高度根据任务不同可以更高一些,也可以低些。
费多罗夫是苏联国际地球物理年委员会委员,在委员会内专门研究大气高层和发射火箭和人造卫星的工作。他应本社记者之请,谈到了苏联过去七个多月中在地球物理考察方面的广泛成就。
费多罗夫介绍了火箭和人造卫星的使用在研究大气高层、太阳和宇宙空间的现象以及宇宙飞行方面的重大作用。他说,苏联的两个卫星已经获得了丰富的材料,目前正在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结论还未作出,但对于个别问题已可得出初步答案。失重对于身体组织的影响和对正常机能的破坏是并不怎样严重的,因此将来人类从事宇宙飞行时可以不要特殊的装置。卫星飞行时间很长,但没有观察到和陨石相碰的危险。对宇宙线的影响也曾作了很好的观察。在各种不同的纬度上,宇宙线的强度是不一样的。越近两极,宇宙线的能量越小,越接近赤道,能量越大。
现在苏联科学家还在继续研究改进人造卫星的问题。
未来星际飞行是多方面的。首先的任务当然是到月球上去。第一步是带仪器的火箭到月球上降落。这是最近就很可能实现的任务。其次是火箭围着月亮运转,并且回到地球上来。这个任务要困难一些,因为除了必要的速度之外,还必须精确地计算飞行的抛物线和调整火箭的运行。第三是火箭在月球上着陆然后又飞回地球上来。这个问题从技术上讲目前还未解决。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解决。
费多罗夫指出,苏联地球物理研究受到党和政府很大的重视。七个月来获得的成绩是相当可观的。苏联设的观测站约有五百个,占全世界观测站总数四分之一左右,苏联是世界各国中设站最多的一个国家。苏联科学家搜集到了丰富的有关气象的材料,对太阳,地壳构造,地球磁场都作了观测研究,获得了有益的成果。
在谈到整个国际地球物理年进行情况时,费多罗夫说,这项工作进行良好,会促进国际间科学合作的发展,对世界科学也是件重大的贡献。而缺点也还是有的。中国未能参加就是一个很大的不足之处。世界各国都送来了大量关于苏联卫星的材料,但是美国却送来很少。


第6版()
专栏:

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全会决议
完全支持莫斯科宣言
新华社华沙2日电 据波兰报纸消息: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委员会2月27日召开的第十一次全体会议,在3月1日闭幕。
统一工人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哥穆尔卡致了闭幕词。
全体会议在听取和讨论了党中央政治局委员英德里霍夫斯基所作的关于1958年经济政策的当前问题的报告以后,通过了关于1958年经济政策的一些任务的问题的决议。
全体会议还通过了一项决议如下:“中央委员会赞同莫斯科会议所通过的十二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党的宣言和六十四个共产党和工人党的和平宣言,这两个宣言对加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对加强共产党和工人党在争取和平和社会主义斗争中的行动一致有巨大的重要性。中央委员会同意参加那次会议的波兰代表团的发言,认为它完全符合党的政治路线。”
在组织问题方面,全体会议决定把维克托·克沃谢维奇同志开除出中央委员会,并给予他警告处分,因为他破坏党的团结。


第6版()
专栏:

中印友谊像恒河和扬子江长流不息
叶剑英元帅离开新德里前对印度人民广播
据新华社加尔各答3日电 叶剑英元帅率领的中国军事友好代表团在印度结束访问以后,今天上午乘印度空军专机离开加尔各答回国。
代表团是应印度政府的邀请来访问的。他们在印度访问的四十天中,参观访问了几个大城市、印度国防部队的训练设施、军事学校和学院、军事基地、一些工业机构和水利工程等。
据新华社新德里3日电全印广播电台3日广播了中国军事友好代表团团长叶剑英元帅对印度人民的广播讲话。他的讲话是在他离开印度回国前夕,2月27日由全印广播电台录音的。他在讲话中强调了中印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
叶剑英说:“中印两国人民的友谊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几千年来,我们两国人民从来没有相互仇恨,相互敌对的痕迹;我们却有文化上、经济上的相互来往,友好相处的记录。”他说,近一、二百年来,虽然由于殖民主义所造成的障碍,使两国之间的友谊没有能够得到应有的发展,但是两国人民还是排除困难,通过各种办法,互相给予同情和支持。他说,他也不会忘记,印度人民在中国抗战期间,派遣了印度援华医疗队来到中国,给予中国人民的援助。
叶剑英说,近年来,当中印两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压迫,先后取得了各自的独立之后,两国之间的传统友谊又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他说,“我们两国人民十分高兴的看到,我们两国领导人倡导了著名的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潘查希拉,不仅为我们两国的友谊树立了巩固的政治基础,同时也为世界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创造了光辉的范例。现在,我们两国都正在积极地进行着规模宏大的经济建设工作,我们也需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叶剑英说,正同中印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一样,两国的武装部队之间也是友好的。他说,“我们的任务都是保卫祖国的和平建设和保卫世界和平。因此,不仅在过去反对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我们曾经是亲密的战友,而且在今后为了保卫世界和平,我们也将共同努力。”他说,他相信,中印两国军队之间的友谊,一定会继续。而且超过我们的先辈,做出更加光辉的榜样。
他说,代表团在这次访问中,看到了印度军队的许多优点和长处;在同印度武装部队军官们的恳挚交谈中,也得到了许多教益。因此,他再一次向所有曾经同代表团会见、交谈和接待过代表团的一切印度朋友,表示最衷心的谢意。
叶剑英最后说,“我们坚决相信,中印两国人民、军队和政府之间的友好来往,今后必将更加频繁,我们之间的友谊,就像我们两国的恒河和扬子江一样,源远、流长,长流不息。”


第6版()
专栏:

莫斯科全景电影院开幕
新华社莫斯科1日电 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银幕的莫斯科和平全景电影院在2月28日开幕。
这家全景电影院可以容纳一千二百多个观众,它是一座圆形的高大建筑物。影院的银幕长三十公尺、高十二公尺,装置的九组声的扩音器共有一百二十个之多。
开幕这天,观众好像亲临其境地欣赏了苏联第一部全景影片——“我们祖国辽阔广大”。


第6版()
专栏:

我国建立的友谊医院
在乌兰巴托开幕
新华社乌兰巴托1日电 中国在蒙古首都乌兰巴托建立的“友谊医院”今天举行开幕典礼。这个医院是为中国在蒙古帮助建设的员工和华侨开办的,并且将为蒙古人民的病患者服务。
“友谊医院”院长王钙在致词中说,这个医院的建立将进一步加强中蒙两国人民的友谊。
中国驻蒙古大使何英在会上代表中国政府祝贺医院的开幕。
这个医院是在1956年开工建设,1957年完工的。


第6版()
专栏:

匈工会代表大会闭幕
号召各国劳动者为和平而斗争
新华社布达佩斯3日电 匈牙利工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2日在布达佩斯闭幕。大会最后选举了新的工会中央理事会和主席团。绍莫吉·米克洛什当选为理事会主席,沃克—维特克为副主席,加什帕尔·山多尔为总书记。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中央委员会书记福克被选为主席团委员。
代表大会还向全世界劳动群众发出和平呼吁,号召有组织的工人们为实现爱好和平人民的要求、为召开各国首脑会议、为停止使用和禁止毁灭性的武器和裁减军备而斗争,并号召劳动妇女和青年为争取人类自身的幸福而斗争。
社会主义工人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卡达尔参加了最后一天的会议,并在会上讲了话。


第6版()
专栏:

促进东西方贸易 加强相互了解
来比锡国际博览会开幕
本报综合报道 来比锡春季国际博览会,1日晚在来比锡开幕。在市中心和郊区,上百的大小展览馆已于2日晨向来自七十多个国家的五十万参观者开放了。参加这次博览会的有四十一个国家的九千多个展出单位。
在今晚举行的博览会开幕典礼上,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副总理兼对外和东西德贸易部部长海因里希·劳在开幕词中指出:这次博览会是历来规模最大和有着重大意义的一次,因为它是在世界两大阵营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决定性变化和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开始出现经济危机和萧条迹象以后举行的。他说:扩大东西方贸易的时机已经完全成熟了。
这次博览会展出总面积是二十八万七千平方公尺,比去年增加了一万二千平方公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展出面积为二十万平方公尺。
苏联是两个德国以外最大的展出者,展出面积为一万二千平方公尺。中国馆今年的展出面积为四千平方公尺。
来比锡春季国际博览会的中国馆2日上午迎接了民主德国的党和政府领导人乌布利希、劳·马特恩和艾伯特等以及各国政府代表团。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王国权和中国展览团团长文士桢陪同贵宾们参观了一小时之久。
参观后,乌布利希等在留言簿上题了词。乌布利希写道:“这次展览表明了中国人民的伟大技术成就。我们期望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在祖国的经济建设方面取得更进一步的成就。”(附图片)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乌布利希(前中)在2月3日参观来比锡春季国际博览会的中国馆。
德国中央图片社传真照片(新华社发)


第6版()
专栏:

电磁波开矿 玻璃钢盖房
苏联煤业科学研究所正在试验一种利用高频电磁波来开矿的新方法。
研究所已制成一种新型掘进机模型,高频发电机是它的主要结构。从高频发电机所发出的电磁波能够穿透巨大矿石的各个表层,并且在一刹那间把这些表层烧热。在加热时,由于组成矿石的各种矿物晶粒膨胀程度不同,它们之间结构上的联系便遭到破坏。矿石上由发生裂缝而至崩裂。这样,繁重的开矿工作变得好像摧枯拉朽。实验表明,要使岩石发生机械断裂只需要很小的应力就行了。
苏联科学家布罗夫和安德利耶夫斯卡娅创造了一种新型塑料“玻璃钢”。用这种“玻璃钢”可以建造房屋、汽车车身、轻便船只的船身、美丽的家具、电工仪表、石油钻井用的轻便管子等。
“玻璃钢”的坚固性同钢一样,但它的重量只及钢的五、六分之一。用“玻璃钢”来建造一座三层的楼房,总重量只有四十八吨。现在,苏联科学家正在研究降低这种新建筑材料的成本问题。在最近一年到一年半期间,建筑师们将建造一、二所用“璃玻钢”筑成的试验房,以便对这种新材料作出评价并且弄清楚如何合理使用它的问题。


第6版()
专栏:

土地作电缆 塑料制弹簧
瑞典的科学家已研究成功用土地来代替普通电话电缆的方法。
把一小条土地注以专门的盐溶液,它就变成最好的导电体。如在土地上面撒上一层砂子,这种“电缆”就不易损坏。
美国已经研究成功用一种氧化物和聚醚等类松脂来制造弹簧的方法。在弹簧的材料中加进玻璃纤维的夹层,就可增加弹簧的韧性。这种塑料弹簧有许多优点:不带磁性,不导电,不传热,比韧性相同的金属弹簧轻得多。
这种弹簧的制造过程很简单:它只要经过一次工序就可以完全“铸成”需要的形状。这种弹簧没有内应力,所以不需要进行热处理,它可以在摄氏零下二十度到零上七十度的温度下工作。(新华社)


第6版()
专栏:

由陆地横渡南极
英国考察队完成远征
据新华社3日讯 南极斯科特基地消息:由福克斯领导的英国南极考察队已经在2日格林威治时间一点四十七分到达斯科特基地,从而完成了南极探险史上第一次由陆路横渡南极大陆。
福克斯带领的十三人考察队去年11月24日就从南极另一面的英国科学基地沙克尔顿出发开始横跨的征途,他们一共花了九十九天的时间,在冰天雪地之中行进了三千三百六十多公里。考察队沿途经过了无数冰山和看不出来的冰河裂口,同狂暴的大风雪进行了搏斗,行程十分艰巨,最好的情况,每天前进一百二十多公里,最糟的情况一天只能前进四、五十公里。
路程的最后一段是由新西兰考察队的希拉里引导下前进的。
英国考察队横越南极大陆在科学上的主要目的是要测量极地冰层的厚度从而判断冰下岩石结构的轮廓,此外还想证验两个理论:南极大陆是南美安达斯山的延续,极地大陆实际上在冰下面是分开的两片陆地。
地质实验可能证明这里埋藏有重要的矿物,在考察期间实际上已经发现了煤,沿途从冰中取出的标本表明这里存在某种植物,这些标本表明南极曾一度有过热带气候。
沿途所得的资料还将有助于航运飞行。沿途对探险队员实际上也作了一次关于人体在零下温度条件下的反应的试验。


第6版()
专栏:

在国际主义的旗帜下
——访国际大队队长赫罗马特柯
东生
四十年前,有一支红色国际大队,战斗在乌拉尔前线。俄国人、中国人、朝鲜人、匈牙利人、奥地利人,在国际主义的旗帜下,出生入死,并肩为保卫苏维埃共和国而战。
国际大队队长赫罗马特柯,如今住在苏联的贝尔姆城里,这位七十五岁的匈牙利老人,快乐、健谈。他向我们谈起了国际大队。他说:
“我是石匠的儿子,在布达佩斯大学法律系毕业,当过律师。后来被抓去当兵,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5年,我被俄军俘虏。在乌拉尔的工厂里,我认识了俄国布尔什维克谢尔盖耶夫,他引导我走向革命,介绍我参加了共产党。
“1918年初,在叶卡杰林堡(今为斯维德洛夫斯克城)成立了国际大队,我被任命为大队长。我们大队归红军第三军国际纵队指挥,纵队司令是费伦茨·明尼赫(现任匈牙利总理)。当时,红军里有很多匈牙利人,伊斯特万·道比(现任匈牙利人民共和国主席团主席)也在这儿打过白匪。
“国际大队有五百多人,多数是中国人,朝鲜人,匈牙利人。俄文是我们的共同语言。战士们中间懂俄文的很少,可是,他们常常聚在一起,用各种手势和表情来谈话。
“我们的第一个战斗任务,是消灭富农匪帮。狡猾的土匪藏在森林里,一不小心,就要吃他们的冷枪。记得有一次,几个战士经过柯莫维斯村附近一块林中空地,突然,从灌木丛里飞来了子弹,两个中国士兵负了伤。另一个中国人,立刻开枪还击。他是站着打的,匪徒们正向他瞄准。这时,一个俄罗斯战士,猛一下把中国人按倒,伏在他身上,接受了敌人的子弹。俄罗斯人牺牲了,中国战士继续战斗,直等援军赶到。
“过了几天,我们配合友军攻打轻克恩村。白军的炮火非常厉害,尤其是一挺机关枪,打得我们头都抬不起来。我正在发愁,忽然看见两个战士向前爬动。一个是中国人,他很快就牺牲了。另一个是匈牙利人,叫伊姆雷·卡包斯,他用一根树枝作掩护,慢慢向前爬。我命令向敌人开火,掩护他前进。不一会,只见卡包斯一跃而起,手榴弹一颗接着一颗扔了出去。我们飞奔向前,占领了敌人的阵地。卡包斯也牺牲了。
“黄昏,敌人凶恶地反扑过来。开始了一场血战。一夜之间,阵地九次易手。我们人数越来越少,子弹尤其缺乏。十几个朝鲜人和中国人,在枪林弹雨中,爬到敌军尸体跟前去搜集子弹。在那里,我们苦战了五天五夜,最后不得不退了下来。我们把同伴们的尸体埋葬在克恩河边,冒着11月的寒风,涉水过河,退向克恩车站。
“战士们忍饥挨饿,抬着受伤的伙伴,疲惫不堪地向前走,没有吃的,每天用马肉充饥。沿路农民送给我们一些面包,但是大家互相谦让,谁也不肯吃。后来,我不得不亲自处理这件事。我下令每人轮流啃一口,剩下的全留给伤员。
“1918年12月,大队奉命掩护红军退却。在一次战斗中,我中弹负伤,失去了知觉。战士们轮流抬着我,把我送到医院。从此,我就离开了队伍。
“内战结束了。我在苏联安了家。1924年,在莫斯科大剧院附近,两个匈牙利人和两个中国人一下认出了我,原来他们是国际大队的战士。我们像兄弟一般,热烈地拥抱起来。……啊,我永远忘不了国际大队,忘不了那用鲜血凝结的兄弟友谊。”(附图片)
赫罗马特柯(右)正在同苏联一位老布尔什维克谈话
苏联 舍亚金摄


第6版()
专栏:

塔什干音乐学院
塔什干音乐学院是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一所最高音乐学府,它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已培养出五百多名乌兹别克的民族音乐干部。学院并附设有一所十年制的音乐学校。这是音乐学院的大门。
民族器乐系的学生正在演奏
指挥系的一位女学生正在学习
卡里莫娃在练习弹大风琴
九年级女生努拉里耶娃已经能熟练地弹奏钢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