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3月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在各地报纸上

让山药蛋和粮食“平起平坐”
3月1日的山西日报以“让山药蛋和粮食‘平起平坐’”为题发表社论,说明应该重视山药蛋(即马铃薯,下同)的生产。
社论说:山药蛋是山西省著名的农产品之一。近几年来,山药蛋产量,虽然有所增长,但仍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这一方面是由于严重灾害的袭击,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们对增产山药蛋还不十分重视。有些地方存在着这样一种风气,认为种山药蛋不如种粮食,甚至把吃山药蛋也当成不光彩的事情。这是对山药蛋的大不公平,是对高产作物的大不尊敬。因此,我们在这里要大声疾呼:提高山药蛋的地位,使山药蛋和粮食平起平坐!
社论说:所以要为山药蛋争地位、取光荣,这是因为山药蛋是一种高产作物,一亩平常山药蛋,就可以产到二千斤左右,较一般粮田的产量要高得多。如果培育得好,产量还可大大提高,如宁武天井沟张三仁1953年每亩山药蛋即已产到一万零三百六十斤。今年山西省计划种植五百多万亩山药蛋,如果这五百万亩能够收获一百亿斤山药蛋的话,它将大大改变粮食的供应情况,改善城乡人民的生活。对更好地解决粮食问题,保证和促进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因为山药蛋不仅是一种可口的蔬菜,而且可以制造出多种多样的主食品、副食品。譬如以山药蛋粉掺上少许的面粉,既可以蒸馒头,又可以吃面条。只要想想办法,便能把山药蛋由副食品的地位,提高到主食品的地位。它含有糖类、蛋白质及其它对人类极为重要的营养料,它的热值每市斤含有五百五十四千卡,比大部分粮种毫无逊色。有些人耽心山药蛋营养价值不高,实际是没有根据的。此外,山药蛋粉渣还可以造酒、造醋、造酱。山药蛋淀粉,还是国防工业和制造药品的原料,并可以组织出口,换取钢材等重要物资。
社论说:山药蛋的产量是这么高,用途是这么广。但是,有些人对种植山药蛋还有顾虑,比如怕种得多了,国家不统购,不能调剂生活;怕无法加工,难于保管;怕运输不出去等等。对这些问题,中共山西省委和省人民委员会在关于大量增产薯类的联合指示中已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只要充分教育群众、发动群众,这些问题都是可以完满解决的。
社论指出:为了保证山药蛋的大跃进,各地必须广泛宣传山药蛋的优越性,使人们更加喜爱它——种它、吃它,并要加强对山药蛋的技术指导,使其产得更多更好。同时,当地政府在价格政策上、运输、保管、加工上,亦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及早准备解决由于山药蛋大量增产后可能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以提高农民增产山药蛋的积极性。
还有一种情况应当引起各地的注意。这就是在一些地区,虽然种植山药蛋的面积不小,但大部分都种在赖地里,不肯用好地种山药蛋;同时,对山药蛋的加工、加肥也重视不够,往往是粮田上肥多,山药蛋上肥少、甚至不上肥。这些都是对山药蛋的不公平待遇。既然山药蛋是高产作物,为什么不种在好地里呢?为什么不多加工加肥呢?这实际上还是轻视山药蛋的思想在作怪。因此,我们要提高山药蛋的地位,不仅要多种,而且要用好地种、多加工、多加肥,如此才能保证山药蛋更多地增产。


第2版()
专栏:

祖国南北
现在祖国的南方已是大地回春的季节,海南岛的农民已在阳光和煦的田间进行春耕生产(下图)。而长白山的伐木工人郤还在白雪皑皑的林区工作(左图)。
新华社记者 胥志成摄


第2版()
专栏:

合理用水 多灌农田
水利电力部召开电话会议号召加强灌溉管理
山西开展节约用水运动,扩大灌溉面积一倍
据新华社3日讯 水利电力部要求全国各地立即加强灌溉管理和蓄水、保水、春灌等工作。
2日,在水利电力部举行的电话会议上,陕西、湖南、甘肃、广东、山东、河北等省报告说,各省都正在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强这个工作。湖南、广东新修工程已开始蓄水,陕西、甘肃等省能浇灌的工程已普遍开始春灌。陕北和河北省坝上的农民还展开了抬冰归田的热潮。各省都在训练灌溉管理的技术干部和农业社的灌溉管理人员,建立或整顿各级灌溉管理组织,要求一切领导水利的干部有自己的试验田,作到又红又专,消灭不懂灌溉技术的现象,要求一切大小水利工程都有管理机构或专人管理。各省都在开展合理用水和反对浪费水的运动。陕西省要求国营灌区每方水每昼夜浇地一千—一千三百亩,农业社的工程九百—一千五百亩。
会上,水利电力部要求各地在兴修水利大跃进的基础上来一个灌溉管理大跃进,管好用好已有的七亿多亩灌溉设施,保证农业大丰收。副部长何基沣说:水利工作要贯彻修管并重的方针,随修随用。
由于还有些地区对灌溉管理不够注意,灌溉技术落后并有浪费水的现象,水利电力部对加强这个工作提了六点意见。1、修好一处,管好一处,用好一处,所有大小灌溉工程都要管起来。2、革新灌溉技术,节约用水;全面做好灌溉用水安排,大胆突破旧有的灌溉定额,提高水的利用率;渠堰塘库联合起来统一调剂使用;提倡合理用水,建立试验田对比示范;反对大水漫灌和决口跑水等浪费水的现象。3、工程要修到底,做到库成渠通、井成地平;每一工程要有渠道系统,要平整土地和开好田间的沟畦;对新修的工程要注意检查和验收。4、立即做好蓄水保水工作,随修随蓄,特别是南方更重要。5、灌溉必须和农业措施结合,发挥水肥增产的最大作用。6、用请师傅带徒弟、组织参观、训练等办法,广泛向农民传授整地打畦灌溉等技术。
水利电力部还要求各地拿出兴修水利的劲头来搞好这一工作,特别是当前的春灌;开展灌区与灌区、社与社之间的竞赛评比,比灌溉技术的革新,比省水和增产,力争上游。
本报特约新华社太原专电 山西省水利部门根据调查计算,在现有灌溉设备的基础上,只要合理用水,节约用水,充分利用现有水源,就能使全省的清水灌溉面积扩大一倍以上,增加八百万亩到一千万亩灌溉面积。山西省水利条件较好地区的农民,历来就习惯多灌深浇,认为“吃一个馒头总不如吃两个好”,一亩地浇水量多至八十到一百公方,超过了农作物实际需水量一倍以上。据农业专家谈,过多地浇水不仅对农作物没有好处,把多余的水渗透成地下水以后,会提高地下水位,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地盐碱化。同时,这些地区在浇地时跑水、漏水的现象也很严重。例如桑干河灌渠,从渠首引清水,流量是七秒公方,经过一百里长的渠道,只留下三点五秒公方的水量。据不少渠道的检查材料表明,各地渠系有效利用系数只达40%,就是说一百公方水,只有四成用于农作物,六成经过大小渠道时渗漏掉和灌溉时流散掉。井水灌区由于缺乏提水工具和平整土地工作较差,也不能充分利用水量。另外,各地有许多水还没有得到利用。
山西省水利部门研究了上述情况后,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一个与开源并进的节约灌溉用水运动,改变旧的不合理的水规、加强灌溉管理,实行计划用水,扩大浇地面积,保证春浇防旱、当年得利。在灌溉技术上要变大水漫灌为畦浇,变大畦浇为小畦浇。为了贯彻计划用水的作法,各灌区要健全组织,实行定量供水。整修和健全渠系工程,节制渗漏损耗。在井水灌区解决提水工具问题。


第2版()
专栏:

从生产救灾到消灭灾荒
原阳今年将由缺粮县变为余粮县
本报特约新华社郑州专讯 河南原阳县的三十多万人民向盐碱洼地展开了大进军。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已经完成土方计划57.3%。这个县今年计划将在全县六十五万亩盐碱地和低洼易涝地中,开出三十万亩水稻田和十五万亩旱稻田,从而使历史上的缺粮县一跃成为余粮县。
原阳县地处黄河故道,年年受灾。救灾是当地每年的中心工作。解放后,政府通过各种方式给当地人民的帮助共达一千六百多万元。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在这个县征购和销售粮食全部相抵外,多供应了六千三百多万斤粮食。去年灾情较重,全县平均每亩产量只有一百二十六斤。在这里工作的一部分干部,觉得救灾无头,困难重重,对达到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要求的亩产量,信心不足。但是盐碱奇重的荒庄村培植的十亩水稻试验田,平均亩产四百五十斤,最高的达到九百零四斤。这一事实给当地干部和农民鼓舞极大。后来,县委书记又带领一批干部到河北天津专区参观学习改造低洼地和碱地的经验,全体干部在困难面前抬起了头。
县委在全县分片召开的十多万人动员大会上,提出了“咬紧牙关,苦战三年,鼓起干劲,把盐碱洼地变成小江南”的战斗口号。全县人民热烈响应了这一号召。
原阳县还执行了依靠群众勤俭办水利的方针。全县今年水利建设计划需要用费三百七十万多元,除国家对大型工程投资九十二万元外,其余都要自行解决。到元月中旬的统计,全县人民共投资(包括物料折款)八十九万多元,占投资的31%多。在兴修一千多座大小水利建筑物中,需要大批的石头、石灰、砖头和碎石。但是原阳县百里之内没有山,仅所需要的石头,全县四百八十四个农业社各出一辆车拉,为期也要四十天。为解决这个问题,县里干部在董庄农业社作了废物废料调查,这个社近二百户人家中,有破石磨、破石碾、破对臼和破石碑等十多种,共有十九立方,还有破砖和碎瓦片六十六车。如果把全县的这些废物全部收集起来,估计最少可搜集石头三千多立方,碎砖瓦片一千多立方。青石用来烧石灰,可解决物料困难,又省了钱。于是,政府把国家兴办水利工程的九十二万元投资,用于向受灾农业社预订物料,解决了水利投资和救灾用钱的矛盾。
截至元月中旬的统计,原阳县除今年的水利工程土方已作了一半多,可浇地二十八万亩外,全县积肥一百六十多万车,小麦追肥二十六万亩,冬耕计划完成了70%,冬季植树计划超额完成,全县的副业生产已收入八十一万元,整社运动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2版()
专栏:农业高产志

玉米亩产二千五百斤
编者按:在农、林、牧生产战线上,劳动人民创造了哪些高产新纪录?我们准备在这一栏里陆续作一些介绍,帮助大家了解我国生产发展的新成就。
甘肃省成县抛沙乡乐楼农业社乐楼生产队,1957年共种植玉米六十九亩二分五厘,有十一亩一分二厘地玉米每亩平均产一千二百三十六点三斤,比1956年增加48.7%。其中最高丰产地一亩六分七厘,平均亩产二千五百二十斤,超过原计划的26%。这个社1956年就有一亩多玉米创造了亩产一千九百七十五斤的全国纪录。
这个社的自然条件并不优越。位于沿川河谷地区,海拔九百五十公尺以上,全年无霜期一百九十天左右。
他们连续获得玉米高额丰产的主要原因是:采用“金皇后”良种,实行深耕早耕、合理密植(每亩种三千一百株左右),和人工授粉等。


第2版()
专栏:

撒好种,出好苗
武鸣早稻全部是良种
本报讯 广西武鸣县今年在早稻播种中100%的采用良种。推广的良种有矮仔粘、解放一号、马房籼等八个。这几个品种都是经过试种并且产量较高。据当地农业技术推广站化验,这些种子纯度达96%以上,发芽率93%。


第2版()
专栏:

红安一律种“直立花生”
本报讯 争取今年亩产花生千斤的湖北红安县,将在花生播种中,去掉牵藤等杂种,全部采用“直立花生”。这种花生可以适当密植,产量比一般花生高。


第2版()
专栏:

大仁选出重点普及良种
本报讯 山西大仁县今年计划推广良种种植面积七万亩。这个县并确定落阵营乡为良种普及乡,东关、上泉等十个农业社为良种普及社。


第2版()
专栏:编后

思前想后
编完山西合理用水的消息,引起一点感想:
在农业生产上,水少了长不出庄稼,因此,我们大兴了水利。但是有水了,我们是不是就能睡大觉了?山西省的经验告诉我们说,不行!用水不合理,不仅会浪费水,还会使土地质量变坏;要是合理用水,节约用水,那就可以保证原有水地增产,而且能扩大灌溉面积。山西省的同志,在水这件事上思前想后,及时提出了问题,这种精神值得学习。
我们很难以计算出来,如果各个地方都把用水量正确计算一下,用水时间切实掌握好,避免可以避免的浪费,不知能凭空增加多少水地,多打多少粮食。因此,这篇由山西同志开了头的文章,应当由各地农村工作同志紧接着出色地写下去。


第2版()
专栏:

好事情 好方法
田林茂
救灾可以说是一件好事。历代的反动统治者不仅不救灾,还千方百计掠夺人民,制造灾荒。我们的人民政府专门设立救济机构,年年发放救济款,组织灾民生产自救,使他们安渡灾荒,这当然是好事。
但是,救灾只是临时性的消极的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灾区的贫困状况。要从根本上消灭贫困,使人民生活富裕起来,就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消除自然灾害,大规模地发展生产。河南省原阳县的事实,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真理。原阳县地处黄河故道,年年受灾,当地政府每年都把救灾作为中心工作。然而年年救灾,年年仍然有灾。几年来发放了救济款和贷款一千六百多万元,现在仍然是个重灾县。今年改变了过去的老办法,发动全县农民群众大兴水利,政府只投资九十二万元,便可把大部分盐碱洼地改变成稻米良田,使历史上的重灾县变成余粮县。这个既有利于当地农民、又有利于整个国家的创举,标志着原阳县的工作从被动地应付灾荒的阶段跃进到了主动地消灭灾荒、掌握自己命运的阶段。无限光明幸福的前途,已经展现在原阳县人民的面前。
思想保守的人总以为灾区只能以救灾渡荒为主,没有力量进行基本建设,并且认为灾区群众不可能对基本建设发生兴趣。抱着这样见解的人实在是太不了解群众的心理了。实际上灾区人民并不愿意永远吃救济粮,他们有强烈的彻底消灭灾荒发展生产的愿望。中共原阳县委关于兴修水利的号召刚一发出,广大群众便热烈响应,把自己家中仅有的积蓄和废物废料都拿出来投资,这不正是反映了群众的这种强烈的愿望吗?
当然群众的认识在最初不会是完全一致的,有一些人会有各种不同的看法和主张,力量集中不起来,表现不出来。这时候他们的力量是潜在的、分散的。可是在领导者加以很好的发动、使群众认清正确的道路之后,形势就会完全改变。山西交城县就有这样的例子:原相乡小庄头村1955年遭了水灾,当时有些人便主张集中力量出外搞副业,抓现钱渡荒。但是后来经过组织发动,大家就转而以主要力量大搞基本建设。两年来全村有78%的面积控制了水土流失,现在粮食亩产量已经达到一百多斤,高出周围村庄三四十斤。而瓦屋沟乡受灾后,领导上没有发动群众进行灭灾工作,只是单纯救灾渡荒,结果是水土流失一年比一年厉害,去年的亩产量已由1955年的九十一斤降到六十八斤。教育农民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从长远利益着眼,同时积极组织农民为根除灾荒而奋斗,这就是灾区党组织的任务。


第2版()
专栏:

解放军开上太行山支援农民大建设
本报讯 记者展潮报道:人民解放军某部冒着寒风,浩浩荡荡开上太行山,帮助老区人民建设山区。
这支建设大军,2月23日沿着邯(郸)长(治)大道上山,他们将行军五天,到达太行山西麓的屯留县,支援绛河水库的建设工程。这个水库容水量六千多万立方公尺,预计6月底竣工,今年秋季即可灌溉屯留、长子两县二十多万亩耕地。是山西省目前动工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
和这同时,另一支部队到达晋西北,参加五寨县的农业基本建设工程。
人民解放军上山支援建设,大大地鼓舞了山区人民的生产热情。


第2版()
专栏:新农谚

春灌好
春灌,春灌,一亩打粮一担半。
(河南华阴县)
春灌接冬灌,粮棉翻一翻。
(河南泾惠灌区)


第2版()
专栏:

当前农业生产上应注意的问题
早稻增产的重要环节——育秧
“惊蛰”前后正是南方各省春耕紧张阶段,早稻就要播种了。
今年双季稻的面积空前大增,早稻的面积预计要比往年多很多。以四川来说,今年早稻播种面积,就比去年的八百多万亩增加近两倍。湖北、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等省也都有类似的情况。一些因为水利、肥料供应暂时还有困难,或者劳动力缺乏而没有发展双季稻的地区,为了多打粮食,扩大复种,也有不少把中稻改为早稻,争取多种一季晚秋。
扩大早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多种一季,多打粮食。所以扩大早稻面积不仅要求早稻丰收,还应该争取早种早收,给下一季作物留下充分生长发育的时间,达到全年丰收。
过去,长江流域各省早稻播种,都在“清明”前后,其实在江西省的九江县,浙江省的丽水、云和、龙泉等县部分地区,都有提前半个月在“春分”前后播种的经验。这个经验证明,在现有的条件下,适当地提早早稻播种期,是完全可能的。当然早播也有缺点,过去有些地区就发生过因为早播而烂秧的情况。
既要早播,又要防止烂秧,是提早早稻播种期的具体要求。有没有办法这样作呢?有,各地都有一些办法。浙江、江苏、安徽、四川等省近两年来所采用的“折衷育苗法”,就是其中一个比较好的经验。1957年辽宁省在二十五个水田重点县,推广了“折衷育苗法”共计二十八万多亩,推广结果,同样证明用这种方法早播,比水育秧苗增产10%—20%,而且可以避免烂秧和绵腐病。这些情况说明:不论南方、北方,都可以因地制宜地采用“折衷育苗法”来提早播种期。
南方不少地区,今年推广了大量粳稻,引种早粳稻的地区,更应掌握北粳南移将会提早成熟和粳稻比较籼稻耐寒的特点,参照原种植地区的气候条件,提早播种,以圆满达到引种早粳的目的。


第2版()
专栏:名词解释

“折衷育苗法”
“折衷育苗法”安徽叫干墁秧;江苏叫灰秧;浙江叫半旱秧。四川的改良水秧田育秧,也相近似,它是介于旱育秧和水育秧之间的一种育秧法。这个办法的一大特点是:秧苗生长高到一寸半左右以前,耕作技术与育旱秧近似;当秧苗生长高到一寸半左右以后,秧田管理和拔秧等技术,就和水育秧一样了。
“折衷育苗法”由于播种后加了复盖,因此可以防冻保温,防雨保水,防止鸟害,这些对于处在较低温度下的早播种子是很有利的。在播种以后,秧板上不浸水,一方面,田面氧气充足,种子幼根长得快,芽子粗壮,增加了抗寒能力;另一方面,因为秧板上没有水,从根本上避免了水育秧时所常发生的青苔、绵腐病、飘秧以及红线虫为害等不利于育秧的一些毛病。


第2版()
专栏:

充满革命精神的甘肃省水利事业
本报记者 顾雷
(一)在重重困难中行进
甘肃省的水利建设工作正在突飞猛进。甘肃农民用事实向全国人民证明:纵然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也可以战胜干旱,使自然面貌迅速改观。
甘肃地处高原,多山,平川地区海拔高度均在一千五百公尺以上。省内没有大的湖泊,距离海洋很远,常受北部风沙侵袭,气候异常干燥。每年降雨量平均三百公厘左右,是全国最干旱的地方,历史上多旱灾。
据比较可靠的统计,从公元1644至1906的二百六十二年间,发生大小旱灾一百一十四次,平均二点三年一次。清朝二百六十年间平均两年一次,国民党统治时期平均一年多一次。素有“三年小旱,五年大旱”之说。翻开甘肃的省志、州志、县志,随处可看到这样的记载:“大旱,民饥,多卖子为奴”;“民饥馑,饿殍载道,民庶遑遑流移者众”;“至夏树皮皆被民食之一空,草根亦食尽,积尸梗道,臭不可近,人相食,甚有碾骨挖尸者”;“禾枯槁,饿死者以万计”……。
人民为了生存,长期坚持向干旱进行斗争,有许多宝贵的创造。现在,还可以看到秦代和汉代开的水渠。清朝嘉庆年间全省大旱,庄稼全部枯死。一个农民在老鼠洞门口的砂堆上,发现有几棵麦子长的很茂盛,意识到铺砂可以抗旱,创造了铺砂田的办法,一直是抗旱的有效措施。现在经过科学家的鉴定,认为这种砂田渗透率大,蒸发量小,具有抗热、保墒、保温、压碱等作用,产量比同样土地高一至三倍,成熟期早十天到半月。但是,在反动阶级统治的社会里,人民的智慧和创造被扼杀了。1949年甘肃解放时,全省只有水地和水浇地六百二十六万亩,不到总耕地面积的十分之一,每人平均不到五分。许多已有的渠道由于失修,无法保证灌溉,因此年年歉收。广大人民过着“野菜洋芋做搅团,填饱肚子就算饭”的日子。有一首歌谣唱道:“山上和尚头,沟里没水流,年年遭荒旱,人人都发愁!”
甘肃解放以后,中共甘肃省委为了发展农业生产,首先抓住了干旱这个实际情况。他们认识到:在甘肃,水就是粮食,水就是生命!水,是发展和巩固合作化事业,保证社会主义在农村中获得完全胜利,农民由贫困走向富裕生活的根本环节。因此,几年来坚持不懈地领导全省人民,展开了规模浩大的兴修水利的运动。
在甘肃,兴修水利的过程实际上是向各种困难斗争的过程。甘肃省所遇到的困难是非常多的。第一,历史上留下的基础太差,想尽快地摆脱干旱威胁,必须把六千多万亩旱田变成水地和水浇地,就是说每人要增加五亩以上,工作量是相当大的。第二,雨水稀少,又多集中在秋季,加之水源情况不清楚,增加了全面规划、综合利用、兴修水利的困难。第三,地形多山、寡树,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为二十五点五万平方公里,单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即达二十一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失泥沙四点五亿公方,因之大量土地贫瘠,旱灾不断发生;兴修水利要同水土保持同时进行,任务是艰巨的。第四,这里原是个缺粮省,农民生活较为贫困,加上地区大、人口稀少,每平方公里只有二十五人,兴修水利、水土保持感到人力、物力不足。第五,山区面积大,87%的耕地面积都在山上和塬上,想实现水利化,必须引水上山,工程是艰巨的,技术是复杂的。第六,历史上长期干旱的结果,在群众心理上留下了某些对大自然恐惧的心理,靠天吃饭的习惯势力相当大,增加了兴修水利的阻力。
甘肃省的水利事业,就是在这种困难条件下用革命精神跃进的。截至去年年底,全省共有水地和水浇地近二千万亩,占耕地面积近30%。八年来增加的水地面积,等于解放前水地面积的三倍多。这些水地的抗旱能力,一般的都在六十天左右;加上其他抗旱措施,基本上可以摆脱一般旱灾的威胁;即使遇到特大的旱灾,绝不会出现历史上曾发生过的惨景了。由于甘肃省大兴水利,使全省由缺粮省变成了余粮省。1949年全省只产粮四十六亿斤,不够吃。到了1956年,粮食产量达到一百零九亿斤,1957年因部分灾害仍产粮一百零一点三亿斤,使甘肃的农民永远摆脱了贫困,不但够吃,还有剩余。
正由于甘肃省的水利事业,是在很困难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就更具有典范的意义——它使我们有了这样的信念:甘肃省能战胜干旱,全国其他地方也都可以更快地战胜干旱!
(二)打垮右倾 鼓励革命
甘肃省在极端干旱的困难条件下,向水利化的目标前进,是对大自然的革命。这个革命,是要掌握自然规律,消除其不利于人民生活的一面,利用其有利的一面为人民造福;这个革命,是要一反过去几千年的历史,争取在短短的时间里,完成前人没有做过、无法做到和不敢想像的事,争取在很短的时间内根本改变干旱的历史。在这个斗争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是人的劳动。这就不能不反映出人们思想上的斗争。甘肃省的事实证明,欲革大自然的命,首先要在人们思想上进行一次革命,不在思想斗争方面取得胜利,想战胜自然是不可能的。甘肃省水利事业的发展过程,一直贯串了反右倾保守思想的斗争,水利建设实际上也是一次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大建设。这个斗争的焦点是:人在自然面前屈服呢,还是通过主观努力改变自然面貌呢!
过去,曾有一部分干部夸大了甘肃的落后面。说到自然条件,总是强调雨量稀少,干旱多灾,温差很大,作物难于生长,地区辽阔,千沟万壑,童山秃岭,交通梗塞,治理面广等困难;提到经济条件,总是强调地薄,民穷,生活贫困,物资缺乏,各种条件很差;讲到社会条件,总是强调民族情况复杂,地广人稀,历史上就落后,群众没有兴修水利的习惯。虽然这些论调中有部分真实,然而在右倾保守者的眼里,许多困难是不可抗御的。他们把甘肃看作是荒凉的沙漠,无法改造或无法很快地改造;甚至有人对这块地方起了厌烦之心。他们静止、孤立地看待客观事物,忽视了人的作用,于是产生了消极、退却的情绪,强调落后,鼓吹落后,散布悲观论调,毫无革命之心,主张一切事情慢慢来,等待大自然的恩赐。这是破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倾向,这就是1956年以前在甘肃广泛流行的“甘肃落后”论逆流中的主要一股。
中共甘肃省委,重视了对这种反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逆流的斗争。几年来的事实证明,凡是这种歪风被压下去的时候,各项事业必然跃进;反之,则止步不前。
1955年冬和1956年春,省委在全省范围内展开了对“甘肃落后”论的批判。在批判过程中,指出“甘肃落后”论是右倾机会主义,它的理论基础是资产阶级的形而上学,它的阶级根源是地主、资产阶级思想在党内的反映;它的存在是危害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同时,教育全省的干部:共产党人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对待客观事物,既看到困难,又要看到有利的因素;共产党人不但要改造社会,而且要改造自然,不管这条道路上有多少艰难;共产党人对待困难的态度应是革命的进攻,而不是畏惧、退缩。
这一批判持续了五个月,收到了显著的成果。1955年冬天,全省参加农业合作化的农户由9.6%一跃而上升到98.18%,基本完成了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根据农业合作化跃进的形势,省委立即动员全党努力掀起一个生产高潮,主要措施是更抓紧水利建设工作。一方面,指出战胜各种困难,兴修水利的有利条件是:批判了“甘肃落后”论,鼓起了干部的革命劲头;基本实现农业合作化后,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长期干旱,农民具有兴修水利、战胜干旱的强烈的愿望;经过调查全省有地面水六百亿公方,加上雨水和地下水,可以发展水地七千万亩,有充分条件实现水利化;群众有许多行之有效的修水地经验,只要加以总结、推广,就可以事半功倍。另一方面,指示各级党的组织,在开展水利运动时,要“书记动手,亲自挂帅”。这样,1956年水利事业出现了第一个高峰,兴修水地四百三十六万亩,等于解放后几年新修水地的总和。粮食总产量达到一百零九亿斤,比1955年增加二十六亿斤,每亩产量由解放时不到百斤,提高到一百七十五斤;每一个农业人口在征购粮以后平均占有粮食,由1952年的五百零七斤增加到七百四十斤。
1957年,省委为了在一个大跃进以后巩固已有的成绩,总结经验,积蓄力量,准备另一个大跃进,在某些工作上适当地放慢了脚步,这是正确的。就在这时,某些人的右倾思想又抬头了。他们用这种做法反证过去,认为1956年是“冒进”了,夸大了兴修水利中的某些缺点。当右派分子向党进攻,全面否定社会主义建设成绩的时候,他们在某些问题上有同感,对规定的任务不积极完成。由于右倾思想抬头,1957年兴修水田的任务竟然由原计划的三百万亩减至二百五十万亩,分配不下去,又减到二百万亩还是分配不下去,一直降到一百一十二万亩,最后只完成计划74%。有不少地方是“水流着、天旱着、人喊着”。这一年,粮食总产量只达到一百零一亿斤,主要原因虽是因为受灾,但也是和没有积极兴修水利有关系的。
1957年全省开展了整风运动,在反右派斗争之后,在农村展开大鸣大放、大辩论,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取得了新的胜利。特别是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各地普遍批判了右倾保守思想,马上使水利事业出现了第二个高峰。去年冬天到今年1月20日,四个月的时间,各地充分利用了积极因素,经过主观的努力,已扩大灌溉面积五百一十万亩,等于第一个高峰扩大灌溉面积的一倍多,等于1957年的五倍。从领导干部到群众,牢固地树立了人定胜天的思想,鼓起了革命干劲。这是坚持向右倾保守思想进行斗争的结果,是一场不平凡的斗争,实质上是一场政治思想斗争。甘肃省在这方面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给实现水利化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未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