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58-03-29

1958-03-29新闻联播 文字版

红安县的新山歌

第8版()<br/>专栏:跃进之歌<br/><br/> 红安县的新山歌<br/> 编者按:在全国农村的大跃进高潮中,出现了无数的新山歌。它们歌唱了社会主义农民的移山倒海的革命干劲和风起云涌的新英雄人物,显示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磅礴气概。其中有不少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好诗。今天我们在这里发表的红安县的新山歌和最近发表了其他新山歌,目的就是向读者作推荐。红安县新山歌,选自中共红安县委宣传部编印的“跃进中的诗歌”。这种搜集、编印工作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希望各地宣传工作部门和诗歌工作者们对这浩如烟海的新“国风”加以重视,多多去做“采风”工作。<br/> 山歌联唱〔合唱〕<br/> 大地回春好风光,<br/> 男女老幼生产忙,<br/> 唱起山歌搞跃进,<br/> 大家都来接上腔。〔开荒乡社员唱〕<br/> 革命摇篮开荒乡,<br/> 英雄人民斗志昂。<br/> 昔日奋斗为今日,<br/> 今朝更应保荣光,<br/> 人人生产逞豪强。〔杨山乡社员唱〕<br/> 农业纲要指路灯,<br/> 指导我们把产生,<br/> 多种经营大发展,<br/> 亩产粮油各千斤,<br/> 山区面貌日日新。〔戴增均,卢言卿唱〕<br/> 农村一片新气象,<br/> 田岸地边光又光;<br/> 满畈麦苗青又嫩;<br/> 六有建设遍村庄,<br/> 生产歌声到处扬。〔刘献生唱〕<br/> 走进农村大变样!<br/> 湾湾一齐粉白墙;<br/> 环境卫生做得好;<br/> 消灭四害齐动手,<br/> 人人健康生产强。〔阮成东唱〕<br/> 千年山水往下流,<br/> 不到低处不回头,<br/> 山洪暴发田岸垮,<br/> 一片良田变沙洲,<br/> 各种庄稼全部丢。<br/> 党领导把水利修,<br/> 山洪从此不乱流,<br/> 水旱灾害再不愁,<br/> 沙洲仍把良田变,<br/> 扭转乾坤永丰收。〔桃花乡社员唱〕<br/> 生产规划人人夸:<br/> 绿树成荫喜鹊喳;<br/> 田里产出千斤谷;<br/> 地里开满白棉花;<br/> “桃花”人面似桃花。〔建苏社社员唱〕<br/> 秋后丰收报喜讯,<br/> 田田稻谷似黄金;<br/> 块块花生都增产;<br/> 满圈肥猪爱煞人;<br/> 幸福生活往上升。〔农业社会计唱〕<br/> 翻开旧账看新账,<br/> 今年收入大变样,<br/> 财务工作要做好,<br/> 日清月结不能忘,<br/> 勤俭办社记心上。〔农村干部唱〕<br/> 勤学苦练下决心,<br/> 革新试验把产生,<br/> 全面领导大跃进,<br/> 实现粮油双千斤,<br/> 努力建设新农村。〔财经干部唱〕<br/> 不怕暑热和炎天,<br/> 不畏风雪刺骨寒,<br/> 不辞高山路又远,<br/> 把货送到四乡间,<br/> 支援跃进不怕难。<br/> 〔合唱〕<br/> 全县人民总动员,<br/> 努力建设新红安,<br/> 苦战三年至几载,<br/> 红安面貌大改观:<br/> 遍冲遍野米粮畈,<br/> 远山近山花果山;<br/> 蚕吐丝来蜂酿蜜,<br/> 树上结油猪满圈,<br/> 牛羊成群放山岗,<br/> 鸡鸭鹅兔遍满湾,<br/> 路旁宅旁齐绿化,<br/> 塘堰鱼儿游得欢,<br/> 家家丰衣又足食,<br/> 人人识字喜开颜,<br/> 四害消灭干干净,<br/> 人面好似桃花鲜,<br/> 共产党的好领导,<br/> 社会主义万万年。<br/> 看谁是英雄(高峰乡)<br/> 征服自然大跃进,<br/> 技术革新当尖兵,<br/> 水滴石穿的行动,<br/> 愚公移山的决心,<br/> 一日飞千里,半刻不留停,<br/> 破冰踏雪干,不畏风雨寒,<br/> 一齐向前赶,看谁是模范。<br/> 共青水库(杏花乡)<br/> 共青水库青年修,<br/> 工地青年显身手,<br/> 山冲水闸工程大,<br/> 蓄水灌溉满田丘。<br/> 披星戴月加劲干,<br/> 大改自然奋当先,<br/> 决心来把旱灾灭,<br/> 要把高山变良田。<br/> 从今再不怕天旱,<br/> 保证丰收不困难;<br/> 满畈谷子金光闪,<br/> 作物丰收色色鲜,<br/> 桃红柳绿映水面,<br/> 茶花香遍满山间,<br/> 银色鲜鱼养满库,<br/> 对对鸳鸯水上玩。<br/> 全乡车子化(典明乡)<br/> 为了双千斤,工具大革新,<br/> 人人出主意,个个都献计,<br/> 一计省百力。<br/> 家家是工厂,人人当技工,<br/> 工具改良了,劳动效率高,<br/> 丰收更可靠。<br/> 队队修大路,山洼也通车,<br/> 全乡车子化,消灭肩膀扛,<br/> 个个喜洋洋。<br/> 突破千斤关(袁河乡)<br/> 干群骨头硬,决心搞跃进,<br/> 天冷人不冷,冻脚不冻心,<br/> 一马冲上阵,实现双千斤。<br/> 一到新建看,禾苗在满畈,<br/> 油菜棵子大,麦子真好看,<br/> 真像跃进样,丰收在眼前。<br/> 老革命(杨山乡)<br/> 老革命,英雄汉,<br/> 过去杀敌冲在前。<br/> 跃进生产带头干,<br/> 赛过青年和壮年,<br/> 犁水田不怕风寒,<br/> 脱掉鞋袜先下田。<br/> 处处都像老前辈,<br/> 真不愧为英雄汉。

做劳动人民的好儿女(图片)

第8版()<br/>专栏:<br/><br/> 做劳动人民的好儿女(宣传画) 李宏仁

大跃进短曲

第8版()<br/>专栏:<br/><br/> 大跃进短曲<br/>  孟超<br/> 生产指标生产指标像水银柱,一个劲儿往上涨;清晨还是初春,中午就变成了炎夏。谁都知道温度的刻表度,标志着热涨冷缩;心似在赤道的急流中航渡,滚腾起来甚么也抵挡不住!<br/> 爬楼梯的人爬惯楼梯的人,只会一级级按步向前;走急了他心脏哮喘,脚底下哆嗦着直发软。时代已不像从前,好似坐升降机上山;你尽管顾虑多端,看我们飞到喜马拉雅顶巅!

红透专深

第8版()<br/>专栏:<br/><br/> 红透专深<br/> (调寄十六字令)<br/> 郭沫若红!双反之火正熊熊,烧五气,努力学工农。透!锻炼须从劳动受。新八路今日又从头。专!技术革新在眼前,学科学,战向地球宣!深!铁杵磨成绣花针,向党组交出一条心!(一九五八,三,二十五。)

新片“乘风破浪”观后

第8版()<br/>专栏:<br/><br/> 新片“乘风破浪”观后<br/> 丘扬<br/> 最近以来,大家都处在极度的兴奋之中。许多昨天看来还是异常遥远的事物,突然神话般地矗立在眼前。这是一个更加不平常的春天。亿万人心花怒放,跨进了新的历史时代!影片“乘风破浪”在这样的季节里映出,应该说是有一定意义的,因为故事的主题正和时代的节奏相契合。<br/> 故事描写的是我国第一批女海员如何飞速地成长了起来。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生长于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年的豪迈气概和艰苦顽强的学习精神,特别因为描写的是三位女青年,其意义就更为深远。女主角梁璎由于会乱冲乱闯被唤做“火车头”,这个称呼,并不只是形容一个爱跳爱闹的女孩性格而已,实则是说明了在我们这个充满奇迹的时代里,青年一代的共同性格。“能冲善闯”基础于勇敢和信心,这也正是在目前大跃进中特别需要的可贵品质。做为影片的主导方面来论述,这是应当肯定的。<br/> 可以觉察得出,编导有把影片处理成为带有明快的喜剧风格的愿望。就影片主题积极向上的意义看来,表现为喜剧样式原是可以的,但,样式的活泼取决于思想的明朗,而不是决定于某些也许可发一噱的细节刻划。活泼的喜剧样式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过多地热衷于这样的细节刻划,以之做为构成喜剧风格的基础,却极易损害主题的完美传达。这部片子中就存在着这样的缺点。比如:梁璎几次撞体育主任跟头;跑到百货公司中因为挤掉了东西跪在人丛中满地乱爬;……等等这样一些或是简单地解释了人物性格,或脱离了情节发展的小噱头,如果勉强当做活泼情节的调剂来解释,那么,紧接着梁璎刻苦学习的场面之后,又出现了她垫起一叠书擎着头睡起觉来的描绘,就使人弄不清楚编导对这行为是赞美、怜惜、还是嘲讽了。梁璎因废寝忘食地学习病倒了,高烧中犹自念念不忘驾驶,因而感动了赵船长的场面,原是比较感人的,但是因为有了梁璎抱起轮机长的脑袋“驾驶”起来,以及赵船长躲进毛毡后被小猫搞的狼狈万分的喜剧处理,使泥沙与珠玉杂陈,便也减弱了它的感人力量。这样的一些处理,虽则也引起观众的笑声了,然而权衡轻重,却不能不惋惜得不偿失。<br/> 最后,想谈一下故事本身。描写知识分子进入生活的作品最近不少,但是,从学校到生活之间,并不简单地只是一个学以致用或是努力掌握实用技术的问题,其中包括到劳动群众中去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阶级立场阶级感情的变化过程,即使像梁璎这样的“闯”将吧,红、专的问题也还是存在着的。但是,和“护士日记”一样,这部片子也同样地忽略了这个过程的描写,否则影片所能发挥的艺术效果,会好一些。

“鲁迅笔法”不能“休”

第8版()<br/>专栏:<br/><br/> “鲁迅笔法”不能“休”<br/> 洪夫<br/> 3月3日上海新民晚报“随笔”栏刊登林放所写“扫除酸气!”一文,其中对于群众大字报的称颂,对于在我国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下,应该学习“群众主人翁的语言艺术”的倡议,都是很好的。但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鲁迅笔法‘可以休矣’”,这就未必妥当,并且将知识分子的冬烘气和酸腐气同“鲁迅笔法”混为一谈,也有点简单化了。<br/> 我认为“鲁迅笔法”的基本的特点就是爱憎分明、深谙事理、简短生动、准确鲜明。“鲁迅笔法”的生命力和战斗性,就在这里。“鲁迅笔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使用较多的要算杂文形式了。但是鲁迅的文章不论哪种形式,都贯串着一个中心思想。用他自己的话说即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在他的笔下,他对任何凶恶的敌人都是无所恐惧,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大无畏的精神。他对人民群众则是无条件的“交心”,通过他的文章经常和人民群众交流思想,他从未用他的笔嘲笑和攻击革命人民和革命政党。而且做文章态度的认真、逻辑的严谨、词章的讲究,以及表达思想的泼辣、深刻,真可以说是登峰造极。当然,由于鲁迅所处的时代,是黑暗势力统治的时代,在同敌人作斗争中,他不得不去用冷嘲热讽的杂文形式作战,因此,文字中不免有隐晦曲折之处。但这不能认为是“鲁迅笔法”的主要点。<br/> 在社会主义的时代,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民主自由,我们写文章所使用的语言,当然应该是群众的语言,应该适应社会主义的需要,适应人民群众需要的文风,而不要隐晦曲折。从这一点上来说,不去生硬地学习“鲁迅笔法”中的隐晦曲折,不去简单地模仿鲁迅文章的形式,那是正确的。但如果不加分析地将“鲁迅笔法”一概扫掉,说“‘鲁迅笔法’可研究,不必学”,那就未免太绝对化了。<br/> “鲁迅笔法”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之一。我们为什么“不必学”呢?问题是怎样学?学什么?我们有不少人热心地学习“鲁迅笔法”,可是由于立场不稳,方法不对,往往溜到错误的道路上去。他们在使用讽刺的武器的时候,不善于区别对付敌人、对付同盟者和对付自己同志之间的区别。因而滥用讽刺。但是,只要是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用保护人民、教育人民的态度,去学习鲁迅的精神,学习“鲁迅笔法”中对人民的真正热爱和对人民自己缺点的善意的批评。即使十分尖锐,也是我们所需要的。眼前的许多大字报就是证明。至于对于鲁迅做文章的那种严肃认真的态度和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文风,更要好好地学习。<br/> 是不是有人会假“鲁迅笔法”之名,行其反党反社会主义之实呢?那是有的。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就曾耍过这个伎俩。如徐懋庸之流即是。蒙着羊皮的狐狸,不管他装扮得如何巧妙,人们是可以一眼望穿的。鲁迅先生如果还活着的话,他必然会和人民在一起,用锋利的“匕首”击中狐狸的要害。当然,他更会用他的“笔法”像高唱凯歌一般地赞颂社会主义新时代,赞颂新时代的伟大人民。

瘴气是怎么回事?

第8版()<br/>专栏:知识小品<br/><br/> 瘴气是怎么回事?<br/> 富士<br/> 我国边疆的云南、贵州诸省,瘴疠之气很有名。当年诸葛亮南征,就有位叫王文仪的谏臣向刘后主谏说:“南方不毛之地,瘴疫之乡,……。”这不毛之地、瘴疫之乡,指的就是云、贵地方。后来诸葛亮虽然七擒孟获,大获全胜,可是军中不断发生疾病,特别是在渡泸水的时候,“瘴烟弥漫”,弄得“人马困乏”、“皮肉尽脱”、“身躯软弱”、“手足皆黑”、“哑口不能言”、“口鼻出血而死”。这种种症状是“三国演义”里描写的,不无言过其实和不确的地方。但是,古时人们一向把那些地方视为畏地。白居易在“新丰折臂翁”里写过:“闻道云南有泸水,椒花落时瘴烟起,大军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其后历代用兵这一带的,也莫不为瘴气所挫。<br/> 瘴疠,究竟是什么东西,这么厉害?其实就是恶性疟疾。疟疾,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就有记载。如周礼、吕氏春秋都曾谈到:我国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曾专有一章“素问疟论”,精到地描述了疟疾的症状。其后汉代名医张仲景更在“金匮要略”一书里论述了疟疾的发展和预后。到隋代,巢元方还分辨出疟疾有“间日疟”,“劳疟”、“发作无时疟”、“山瘴疟”等几种类型。<br/> 不过,我们的祖先还不能发现疟疾是疟原虫在作疟,却以为是什么“山川湿热郁蒸之气”、“四时不正之气”、“邪魅”等东西作祟。西欧各国也一直以为这是一种“恶气”而已。即使在显微镜发明之后,人们一时也还没有寻出这种疟原虫来。<br/> 疟原虫的发现,是1880年以后的事。它的种类很多,但经常和人们打交道的只有三种,是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它是依靠一种特殊的蚊子——大个儿、花翅膀、翘尾巴的蚊子来传播的。疟原虫寄生在人的红血球内进行分裂,一变二,二变四,最后,红血球装不下了,涨破了,释放出一些毒物来。症状就来了:起先是寒战,继而发热,口干,头痛,最后出一阵汗,霍然若愈,这是典型的症状。恶性疟疾则常有凶险的症状:有昏迷抽搐的脑型,上吐下泻的霍乱型,肾型,黄疸型,等等。不过,恶性疟疾的症状虽然凶险,但一旦治好,就很少复发的。而二、三日疟,却有一部分病人会愈后复发。<br/> 疟疾发作之所以非常规律,是和原虫繁殖的周期有关的。一个原虫从钻入红血球起,到分裂成几个甚至几十个小原虫、破坏红血球、重新侵入健康的红血球所需要的时间,间日疟是四十八小时,因此两天发作一次;三日疟是七十二小时,因此三天发作一次;恶性疟大致是二十四—四十八小时,因此发作时间不一定。也有一人兼得两种以上的疟原虫的,发作时间就没规律了。<br/> 治疗疟疾的药品,我国也早有发现。“神农本草经”上说常山可以疗疟,张仲景说蜀漆可以治疟(蜀漆就是常山的苗)。今天,我们的治疟药已不下十数种。中医还用针灸治疟,不需服药,而效果很好。<br/> 解放以后,各地都有条件讲卫生,各种流行病都减少或消灭了。云南、贵州地方的瘴气,也快成为历史上的名词了。云南思茅一带,解放前瘴气特别猖獗,有些村庄几乎找不出一家是夫妇双全的;解放后抗疟队深入扫除“瘴气”,疟疾大减,思茅人民纷纷称道:“毛主席来了,瘴气也消了!”

新戏“茶馆”

第8版()<br/>专栏:舞台和银幕<br/><br/> 新戏“茶馆”<br/>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今(29)日起正式公演这出戏。老舍的新著“茶馆”(三幕话剧),这出戏通过一个北京茶馆的变迁,和许多人的生活遭遇,揭示了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下的人民的痛苦。<br/> “茶馆”的演出,可以使观众认识到腐朽、野蛮、残忍、多难的旧中国;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新社会。 (冬青)

铁证如山

第8版()<br/>专栏:舞台和银幕<br/><br/> 铁证如山<br/> 右派头子章伯钧、黄绍竑之流曾经大肆叫嚣说肃反搞“糟”了。影片“铁证”用活生生的事实再次有力地驳斥了他们的谰言。<br/>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反革命分子手中缴获的成堆的枪炮、电台和各式各样的炸弹。也可以看到在肃反中被清出来的大批潜藏的特务分子和血债累累的杀人凶手,例如黄绍竑曾为她撑腰的反革命分子谢昕;杀害李大钊同志的凶手王振南等等。<br/> 在影片中还可以看到特务分子逃不出人民雪亮的眼睛,因而当场被捕的实况。<br/> 铁证如山,不容右派分子们抵赖。事实说明肃反运动不是搞“糟”了,而是好得很。 (兼言)

“雾都孤儿”

第8版()<br/>专栏:舞台和银幕<br/><br/> “雾都孤儿”<br/> 著名文学家迭更斯曾以他不朽的笔描叙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名叫奥列佛尔的孤儿,在冷酷无情的资本主义社会里,遭受到了可怕的摧折。影片“雾都孤儿”便是根据这个故事改编摄制的。影片基本上体现了原著中的人道主义精神,使人们能够从银幕上看出:这个善良的孩子,虽然受尽了欺凌,甚至被拖进了贼窝,但是他始终保持着一颗纯白的心,最后终于有了好的结局,和他的外祖父团聚了。同时通过这个孩子的遭遇,也揭露了旧社会中种种黑暗现象。<br/> (方)

灯芯高了冒黑烟

第8版()<br/>专栏:为什么<br/><br/> 灯芯高了冒黑烟<br/> 在煤油炉上煮东西的时候偶然不小心把灯芯捻得太高了,火焰上就会冒出一缕缕浓黑的烟,锅底上也立刻结成一层乌黑的锅煤。因为煤油是碳和氢的化合物,燃烧时它与足够量的空气中的氧气相化合产生二氧化碳气和水蒸汽,并且放出热。当灯芯捻得太高时,煤油便大量地从灯芯上挥发出来,进入的空气就不够,有些没有点燃的碳的固体微粒便随着二氧化碳和水蒸汽跑出,火焰上就冒出黑烟。 (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