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3月2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山西改革山区耕作制度
实行“基本农田”制,改广种薄收为少种多收,提高粮食产量;有计划地在退耕地上种树种草,促进农牧业大发展。
本报太原26日电 中共山西省委决定在地广人稀的山区实行“基本农田”制度,改变“广种薄收”的作法为“少种多收”,从根本上改革山区农田耕作粗放和低产的面貌。
这一重大的农业制度改革,已经开始执行。“基本农田”制度的内容是,在每人平均五亩以上耕地的地区,确定每人只留五亩耕地,作为基本农田,实行精耕细作。各地农业社的“基本农田”都建立一部分高额丰产田,作为保证总产量增加、打破保守思想、变“广种薄收”为“少种多收”的先锋地。不适宜种农作物的耕地,则有计划地退耕,种牧草、植树。今年全省计划退耕土地占应退耕地十分之一,预计到1962年退完。要求各地按地区、按农业社,分地块进行规划排队,把退耕工作和扩大水地面积结合进行,作到随退耕随种苜蓿、牧草和发展树木,不闲置一分地。这样做法,不仅可以改变过去因耕地多劳动力不足所造成的耕作粗放现象,并且可以提高单位产量,增加粮食总产量,使应耕土地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在退耕地上还能种植牧草,解决饲草不足,促进山区农业、畜牧业的大发展。
这项农业改革措施,是适应农业大跃进的形势提出的。山西省许多山区地广人稀,长期沿袭着广种薄收、耕作粗放的习惯。据有关部门调查,全省约有二千三百多万亩低产地,平均每亩产量只达四十斤至八十斤。特别是晋西北山区,有的地区每人平均负担十五亩耕地,一头牲口负担耕地百亩以上。因为劳畜力顾不过来,每到播种、收割只下两次地,长期以来单位产量是:好年景几十斤,坏年景十几斤。由于这部分土地牵扯,还影响了主要耕地的加工。许多农业社一方面拥有大量土地,一方面连年缺粮。实行“基本农田”制度后,对集中经营基本农田迅速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对培养农田,合理利用陡田坡地都有好处。
山西省近几年来已经有一部分农业社试行“基本农田”制度,取得了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如宁武县前进农业社建立“基本农田”,有计划地弃耕了一部分耕地种牧草、植树以后,单位亩产量提高了80%,总产量提高了70%多,造林和畜牧工作都有了“用武之地”。山西省有关领导部门曾在晋西北七县作过调查研究,总结了典型经验,提出在全省有条件地区推广这项工作。并且强调提出实行“基本农田”制度和退耕土地,一定要在保证总产量(以县为单位计算)不断提高,退耕地不荒废,并能收回其他经济收益的前提下,分期分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第2版()
专栏:编后

为了更好地跃进
当许多地方都提出不荒废一分耕地的时候,山西省却决定在地广人稀的山区实行“基本农田”制度,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退耕二千三百多万亩土地。这两种做法,乍看起来好像有些不大协调;其实,它们是异途同归,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跃进、增产。
根据山西省的计划,在那些地区实行“基本农田”制以后,不仅可以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以县为单位),还可以在退耕地上种植牧草,发展牧畜业;更重要的,可以使那些地区的人民有了实行精耕细作的条件。因此,我们说山西省的这个做法,是一种革命性的措施,退是为了进,少种是为了多收。
我国幅员广大,各地自然条件相差很多,要很好地利用自然条件为人类服务,就要很好地认识这些特殊条件。因此,各地必须因地因时制宜地来处理农业生产问题。


第2版()
专栏:简讯

水利自动绞车
(见右图)
住在川道河流地区的农业社,用什么办法能把水送上二十至一百公尺高、二百公尺远的山坡上?使用铁道部第六工程局四工段创制的“水力自动绞车”就是办法之一。它是利用天然河水的冲力打动木制水轮,经过三道小木轮带动拉绳,将水桶拴在拉绳上,把水送上高处,而且能完全做到自装、自运、自卸,不用人管。根据四工段十六工区二十三小队试验,每天可运水十三吨半,相当于九个半人的劳动。“水力自动绞车”除了向山坡自动送水外,还可把石头、木材等基建材料送上去。不过要在拉绳旁边另外架设两条固定纲丝绳(无钢丝绳可用粗麻绳或铅丝拧成的铅丝绳),把器材用开口滑车吊在钢丝绳上,与循环麻绳连结起来,就可随着水轮转动、拉绳上升把材料送上去。
这种设置看起来很复杂,但真正做起来却很简单。靠近河流地区大都可照水打磨原理做一立式水轮,然后架上粗麻绳就行,成本不高,效用很大。 (陕西日报)(附图片)


第2版()
专栏:简讯

群众创造大量提水工具
河南长葛县提水浇地任务很紧迫,全县七千部解放式水车如果全部使用起来,每天投入54%的劳动力,全县八十二万亩小麦也要四十天到五十天才能浇完。群众创造了三千八百八十多件提水工具以后,效率大大提高,全县的麦田在3月上半月就及时灌溉了一遍。


第2版()
专栏:简讯

一牛能拖两部水车
浙江奉化东方红农业社把旧式水车改装,使一牛拖两部水车的尝试已经成功。不仅节省了畜力,提高了灌溉效率,而且改装的成本也不高。


第2版()
专栏:简讯

电石发动机
河南许昌煤气机训练班教员张海潮试制成功电石发动机。是利用电石加水后发生的气体,带动机器提水灌溉。每小时只用电石一斤,合三角六分,同烧十八斤煤价值相等。但它构造简单,携带轻便(每部只五斤)。如果不安装水位表、气压计、开关、电石炉及通风门时,每部只需三元。(附图片)


第2版()
专栏:简讯

往复式水泵
河南宝丰铁工厂为支援农业大跃进,试制成一种往复式水泵。用时把下管插入塘内或井内(必须安装平稳),往返摇动曲柄,就可把水提到地面上来。一部水泵的成本约二十元左右,一天可浇三亩地。(附图片)


第2版()
专栏:简讯

悬弓式抽水器
这是河北交河县西辛店乡农民张俊岭、温宜生创造的,造价只花八元,整半劳力都可使用,一天能浇二亩多地。
结构是在三根竹竿捆成的三角架上,绑上一张竹板大弓,弓弦上吊着十字架。操作的人坐在板凳上,握着十字架横梁,借着弓的弹力一按一起,不用费多大劲,水就从井内木管中涌出来。(附图片)


第2版()
专栏:

百万部双铧犁下乡
浙江普遍使用新农具推广新技术
据新华社28日讯 大批双轮双铧犁正源源运往农村,这是大跃进中最近一月来出现的新情况。据各地向有关部门报告的统计,今年全国共将推广一百零三万多部双轮双铧犁。
农业部2月下旬在浙江黄岩召开南方双轮双铧犁改装评比和推广使用经验交流会以后,双轮双铧犁的名誉恢复了,很多地区经过调查研究都修订了双轮双铧犁的推广计划。广东、云南、贵州、江苏、安徽、湖南、湖北等南方十三个省原来计划只推广二十五万多部,水田地区使用双铧犁的思想问题和技术问题得到解决以后,现在计划推广七十二万多部。福建省原来不准备推广,现在一跃而计划推广十万部。
新华社杭州28日电 浙江省各地农业社为了打好今年春季生产的第一仗,正在普遍地推行使用双铧犁、提早播种、增加播种量、选种、药剂浸种等一系列的先进技术措施。嘉兴、金华两个专区使用了两千多部双铧犁来翻耕秧田,黄岩县焦坑乡、平湖县大桥乡在春耕中全部耕田都使用双铧犁,宁波、台州等地区种子处理要过七关,就是要风选、筛选、粒选、晒种、盐水或泥水选种、小苏打浸种和催芽。为了防止水稻病害,各地还对种子进行消毒,并把播种量从过去的每亩七、八斤提高到十二、十五或十八斤。在浙江北部、中部和东部地区,由于播种时间提早,农业社社员们纷纷设计了半旱秧田和防冻秧田,创造了许多防冻保温的新方法。
今年,浙江省又出现了二十多万名新的农民技术员,他们在春耕播种中都成为推广先进技术和新式农具的重要力量。
在春耕播种中,浙江省各级领导部门特别强调推广和应用先进技术。有些地区成立了推广先进技术和新式农具的机构,有些地区制定了水稻栽培技术操作规程。各级干部建立的试验田也都采用整套的先进技术完成早稻播种,发挥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第2版()
专栏:

和农民共同筹划生产
苏州专区各级领导机关搬到农村
新华社南京26日电 中共江苏省苏州地委和各县委,为了力争实现“三麦赶水稻,水稻翻一翻”的增产规划,采取了战争时期指挥员亲临前线的办法,先后把领导机关搬到农村,用指挥战斗的劲头领导生产。
中共苏州地委规定领导机关搬下乡后,要经常联系一个农业社、搞试验田、总结经验、开现场会议,以指导全面。各机关一般都是搬到不同的作物区,有目的地联系本部门业务,积累和创造部门工作的经验。从负责干部到一般干部,每人都要与当地老农结合搞一亩试验田。
中共苏州地委除留下少数干部在原机关联系各县外,决定设立流动办公室。地委和专署除统一设置规模小、人数少的合作、农林水、财贸、畜牧等办公室外,各机关也全部搬下乡。
中共常熟县委除要求由书记带头组成的四个流动办公室,分片加强对生产的具体指导之外,还采取有关部门分工包干一个乡,有关干部包干一种作物或一个项目的办法,做到带任务下去,带成绩回来。


第2版()
专栏:

沔阳举办技术展览会
新华社武汉28日电 湖北省沔阳县各地在春耕中,用举办技术展览馆办法,向群众传授技术,很受欢迎。
现在,全县六十四个乡已有四十一个乡办了展览馆。胡场区四十九社每个社都办了这种展览馆。前往参观学习的社员们说:用这个办法学技术,真是一目了然。毛咀区有二十六个区、乡干部原来每人只知道四、五种谷种,在中共县委举办的展览馆边看边学后,现在有二十二人能掌握二十六种谷种的特性。过去不会用双铧犁犁水田的人,也很快学会了。


第2版()
专栏:

灾区人民的一面旗帜
河南省封丘县大村乡应举农业社地势低洼、土质盐碱,四年来连续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去年秋季遭灾更为严重,94%的耕地被水淹,粮食减产85%。全社二百多户,人缺口粮,牲口缺饲料,困难很大。但是,再大的困难也压不倒有志气的人们。应举社不但彻底战胜了灾荒,还大大地发展了各项生产建设,成为灾区全面大跃进的一面鲜明的旗帜。
应举社在中共党支部的坚强领导下,不是消极地进行生产救灾,而是积极地从彻底消灭灾害、争取生产大跃进着眼,用革命的办法来对付灾荒。去秋受灾以后,党支部立即领导群众回忆年年受灾之苦,激发起群众生产救灾和从根本上消灭灾荒的革命热情。同时总结了几年来生产救灾的经验教训,提出不破产、不贷款、不依赖国家、不依靠外援、不做投机生意,保证自给,变豫北为江南,变盐碱洼地为鱼米之乡等一连串的革命口号,开展了大规模的生产设建救灾活动。一方面抢种补种晚秋,采集饲草野菜;一方面利用有限的物资扩大再生产,如将红薯加工制粉,将饲料(大豆)打油,既有粉渣、油饼喂猪喂牛,又有了大宗收入。加上运输、编织、以工代赈等副业,到去年12月间,全社农副业收入共折款四万四千八百多元,超额完成了生产救灾计划;还储集了大量饲草野菜,由缺草社变成余草社,停止了牲口瘦弱和非正常死亡的现象,全社一百四十头牲口头头都能役使。由于生产搞得好,全社去年不但没有向国家借一元钱,而且归还了三千元的旧贷;其余三千多元的旧贷,也可以在春季全部归还。另外,该社还拿出一千元支援困难更大的兄弟社度过灾荒。
在加紧生产的同时,应举社开展了翻天复地的改变灾区落后面貌的斗争。该社计划去冬今春修四百公尺长的渠道四十条,四十公尺长的渠道一百一十二条,总计七万六千土方。这些工程完成以后,全社全部土地可以进行灌溉,一般水旱灾害完全可以控制,并且可以将占总耕地面积82%的三千亩洼地改种水稻。全社今年要争取平均亩产达到四百三十二斤,超过1957年四倍以上。这个宏伟的规划大大鼓舞了群众消灭灾害的勇气。社员们争先恐后地捐物献款,支持生产建设,并且起早搭晚、披星戴月地积极劳动。每个劳力每天平均挖土十方,效率比平常提高了一倍以上。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肥料问题和增加副业收入,应举社大力发展了养猪业。该社采取了“集体经营、分散到户、加工喂养”的经营管理方法,定成本、定工分工值、定任务、定时间、定技术,把猪分散包干给社员喂养。这个办法大大提高了社员养猪的积极性,生猪由1956年的四十头发展到五百零七头,计划今春可发展到一千多头,达到全社平均每人一头猪。为了解决饲料问题,该社除大量采集代食品以外,并经社员同意,把全社的二百四十亩自留地由社统一经营,全部种甘薯,收割甘薯打粉,既有粉渣喂猪,又增加了副业收入。
应举社在救灾灭灾的斗争中,曾经碰到了不少困难。他们首先遇到的是口粮不足的困难。国家供应灾区粮食,每人只有三百零五斤。为了保证社员吃饱又能节约粮食,该社采取了统一管理的办法,把粮食、萝卜、蔬菜由社统一集中掌握起来,按期供应。以先紧后松,以人定量的办法分给群众。年前每人每天平均四两粮食,半斤萝卜、半斤甘薯渣、一两粉欠、一两粉条;年后每人每天半斤粮食、一斤萝卜、二两甘薯叶。他们在饭食的安排上,每天早上吃面或米掺菜,中午吃甘薯渣馍,下午用粉欠、萝卜、粉条煮糊辣汤吃。由于计划合理,安排得当,全社社员吃得饱,大人小孩都健康,没有逃荒要饭的,没有闹粮闹钱的。
再一个困难是劳动力不足。他们为了能节省更多的劳动力从事生产建设,采用了预支和创造了办“小市场”的办法。社员需要的粮食及其他主要生活用品,由农业社统一购买,统一配给。每到十天预支的时候,农业社的“小市场”上放着粮食、柴、煤、油、萝卜等生活用品,各户按照劳动应得的规定数量到“小市场”上去购买。这就节省了大量人力。以集体买粮来说,国家统销十万斤粮食比社员自己去买,可以节约三千多个劳动日。
再一个困难是资金不足。他们除了以有限的物资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外,还大胆创造了“统一掌握和使用各种经济力量,按劳预支”的办法,使社内每花一角钱,都能起到刺激生产的作用。具体办法是:根据各户一般生活需要和可能做的劳动日,除去各户能自筹的部分,确定每户的预支劳动日价值,实行按劳预支;社员有临时急需,由社及时酌情解决。十天进行一次生产检查和生活预支。这个办法执行的结果,既满足了各户生活需要,又节省了开支,支持了生产建设,并且大大刺激了生产积极性。社员出勤率由原来的二百三十人增加到四百三十二人,除整半劳动力都参加了生产以外,辅助劳动力也参加了生产。群众普遍反映:“现在啥也不愁,就是想办法多做点工分。”农业社成为“风吹不散,棒打不开”的组织,村上的六户单干农民也参加了合作社。
(根据河南日报材料编写)


第2版()
专栏:

谈斗志
田连阡
灾难能够消磨人们的斗志,但也能激发人们的斗志。这要看遭受灾难的人们思想基础是什么。我们国家每年总有一些地区受灾,其中有一些地方年年救灾,但仍然年年有灾。因为长期在受灾中过日子,有些人就逐渐变得安于受灾,甚至连过好日子的希望也越来越淡漠了。一提发展生产,他们就会摇头:“常年闹灾,那有力量搞水利!”“别的地区可以实现四、五、八,常年遭灾的地区就不可能。”按照这说法,灾区的人民只有永远受苦受难,永远作自然的奴隶了。
但是也有另外一种人:他们坚决不向灾荒低头,他们执意要战胜灾荒和自然,而最后他们也就真的征服了自然。河南省封丘县应举农业社生产建设全面大跃进,就是一个活的榜样。这个社连年受灾,去年秋季94%的耕地被水淹,粮食作物减产85%,灾荒不能说不重了。可是,在严重的灾荒面前,他们不但敢于提出不破产,不贷款,保证自给,不依赖国家的口号;而且要把豫北变成江南,把盐碱洼地变成鱼米之乡。为了战胜自然,消灭灾害,他们想出了和使用了许多积极的办法。终于,他们胜利了:在短短几个月当中,就开始改变了灾区的面貌,真正做到了不逃荒,不贷款,而且还了旧贷,还拿出钱来支援了兄弟社!这在小农经济时代是难于想像的事。而现在,这不过是许多例子中间的一个罢了。
武装部队的同志们喜欢说:打仗是打的一股气,即士气。气盛,就能够在困难局面之下坚持战斗,转危为安,转劣势为优势。气衰,就会有相反的结果。对于一个战士也是一样。他如果斗志昂扬,就受了伤也能继续作战,杀伤敌人;反之,他如果情绪败坏,就也能够得到相反的结果。应举农业社的人们,就像是斗志昂扬的武装部队和战士。所以他们就把自然灾害战胜了。这是不是有点唯心主义呢?不是的。今天政府是人民的,剥削制度消灭了,分散的小农经济联合成了集中的合作化的经济,这都是客观的有利条件。这些客观条件使消灭灾荒成为可能。人们只要主观上认识了这些有利条件和可能,好好地利用它们,努力不懈地做去,他们就一定能够像应举农业社一样取得奇迹般的胜利。
我们的国家几乎每年都有十分之一左右的农村人口要遭受程度不同的各种自然灾害。为了救灾,国家年年要拨出大宗专款。假如灾区的农业社都能够像应举农业社那样做,国家就可以腾出大量的资金来从事建设。更重要的,是灾区的人民可以根本不再遭受灾荒的迫害,从自然的奴隶变成自己命运的主人。


第2版()
专栏:

千方百计保证大丰收
河南省制定农业增产五项措施
红安县推广十项花生丰产经验
本报讯 中共河南省委最近召开了地、市委第一书记会议,着重讨论了如何动员全体党员和全省人民,千方百计保证农业大丰收的问题。
会议认为,目前全省已经出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大跃进的形势,促进全面大跃进的关键在于首先抓好农业,保证今年农业大丰收。为了保证今年农业大丰收,特别是夏季大丰收,会议要求:首先要继续大干水利化,争取在5月底以前全省水浇地达到一亿亩。为了防止可能发生更大的水、旱灾害,各地要提高蓄水标准,保证一次降雨三百公厘到五百公厘不发生径流;要大力挖山泉和地下水,全省至少要搞三百个流量;还要进一步考虑依靠群众力量兴办中型水利工程,作为水利建设的骨干。为充分发挥现有水利工程的效益,目前要想尽一切办法,发动群众,大力制造或改良各种提水工具。其次,要突击小麦春浇。力争在最短期内保证浇麦五千万亩。在水利条件好的地方,要争取浇两遍。第三,大力推广新乡专区的熏土肥经验,挖掘一切肥源,保证今年每亩施粗肥两万斤。小麦至少要普遍施追肥一次。第四,扩大水稻面积,今年全省要达到一千五百万亩。第五,扩大红薯种植面积,并要开展一个一千万亩亩产万斤红薯的大面积丰产运动。
会议还确定城市要派技术工人下乡、上工地,帮助修理工具。要求各厂想尽一切办法赶制提水工具和改良旧式农具。并决定组织社会主义大协作,支援农业大丰收。
本报讯 湖北红安县为保证实现全县四万七千亩花生平均每亩产量达到八百五十斤、争取千斤的跃进计划,中共红安县委会最近召开了八个花生丰产社的生产能手座谈会,深入分析这些社的丰产经验,制订了十项具体措施。现在全县所有种植花生的农业社,都根据这一措施修订自己的规划和措施,普遍地开展了花生的备耕活动。
这些措施要求:深耕多耕,改良土壤,培养地力;施足底肥,分层施肥,施混合肥;麦行花生,麦林施肥,促进花生、麦子两熟;精选直立花生纯种,消灭杂种;因地密植,均播匀播,消灭病虫害等。
这些措施都有具体地要求和操作规定。例如,耕作的深度、施肥的数量、颗选种籽的粒数、密植的株数、除草的次数时间、田间检查评比的季节等等。
红安县去年在秋季苦旱八十天的情况下,仍然获得了平均每亩产量达到六百斤的大面积的丰产纪录,并出现了许多高额丰产典型。全县七百多农业社中,有一百二十八个社平均亩产八百斤以上,还有三千多亩平均亩产千斤。这些高产纪录的出现,正是这些农业社对这部分土地严格贯彻执行各项技术综合措施的结果。


第2版()
专栏:东西南北

山洞养猪
最近广东省有许多农业社用山洞养猪,节约猪舍基本建设的投资。
山洞养猪是新会县和中山县农民创造的,具有养猪多、成本低的优点。每一个山洞可以养上一只母猪和一窝小猪,或是饲养五只肉猪,猪住在洞里比住在一般猪舍里舒适得多。天气炎热的时候,它白天就在洞里休息,傍晚出洞口纳凉,深夜有寒意时又回到洞里睡觉;小猪还可以在广阔的山地上蹦蹦跳跳,所以长肉率很高。同时由于小猪常常啃吃洞里的红土,增加了矿物质,所以很少发生下痢和其他疾病,成活率普遍达到95%,比在猪舍养的提高7%以上。通常每个母猪(连哺乳的仔猪)要占七平方公尺的猪舍,以最低造价计算,每养一头母猪要四十二元的基建费。用山洞饲养,不必花钱,只花三个劳动日就行了。 (李少球、梁德胜)(附图片)


第2版()
专栏:东西南北

新发现的茶树
贵州省金沙县安底区的荒野中,发现大量自然生植的茶树。从今年1月到3月10日,全区共发现这种茶树三十四万二千二百五十一株。目前各农业社已开垦了70%以上,已开垦的90%都进行了中耕施肥。还抽出有经验的茶农专门培植。


第2版()
专栏:东西南北

亩产鲜?1984斤
广东省珠海县香洲?业生产合作社去年冬季开采一百二十九亩塘底?,共获得鲜?二千五百六十担,平均每亩产一千九百八十四斤多,创造了全国?业单位产量的最高纪录。今年为了进一步扩大生产,全社养?面积计划增加到六千亩。(曜)


第2版()
专栏:

四千里风沙线上
东起宁夏平原的盐池县,经过贺兰、中卫、民勤、酒泉等二十五个县、市,直到河西走廊西端敦煌县的哈拉湖,长达四千四百华里的风沙线上,成千上万的农民正在营造一座绿色长城。在群立的沙丘上,在大戈壁上,在盐碱滩上,广大农民展开了英勇的斗争。他们要征服从多少世纪以来一直为害人民的风沙,使戈壁化成绿洲,沙漠变成良田。
凶恶的“黄龙”
千百年来,沿着这条线以北的内蒙古沙漠,不断地袭击着人们,每年以四公尺到四十公尺的速度向南伸展着,侵蚀着。大风一起,滚滚黄沙,遮天蔽日,真是“对面闻声不见人,屋内白天点油灯”。凶恶的风沙,夺去了良田,掩没了渠道,压毁了庄园。“沙丘压庄园,流沙埋农田;西风打禾苗,东风吹干田”——普遍流行在群众中的四句话,道出了千千万万农家的苦难。难怪人们把沙丘叫作“沙老虎”、“黄龙”!沿着这条风沙线,每年有十万公顷耕地受到风沙的灾害。仅仅民勤县在1950年就有一万公顷良田被掩没掉。武威县靖边驿一个区,四十年当中,风沙吞噬掉耕地四万七千公顷,淤塞了二千七百多公顷水地的渠道。现在在沙漠里,还可以看到残垣断壁,这是许多城堡、住宅的遗迹。在这种灾害的威胁下,许多人倾家荡产,他们不得不噙着眼泪,携儿带女,逃奔到陌生的地方。
解放后几年来,党为沿线人民改变这一自然面貌带来了信心和保证。沿线人民高举着向戈壁沙荒进军的旗帜,展开了插植风墙埋压沙丘、植树种草等一系列的活动,要把风沙征服。
但是,把人们的思想从原来的对自然灾害的恐惧、消极回避中解脱出来,积极跟风沙作斗争,却也经过了一个异常曲折的过程。当党初步提出固沙造林的号召时,许多农民怀疑着,犹豫着,他们说:“那是神沙,人还能把它固定下来?!”他们说:“黄龙黄龙,愈压愈穷,压了之后会带来更大的不幸”。面对着这些困难,许多共产党员表现了大无畏的精神,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带动着群众,着手大胆的尝试。
只能迎上去不能退下来
1952年,金塔县向家潮湖沙窝有一个渠道被沙丘压住,县水利科根据过去的做法,决定绕过沙丘另开一条新的渠道。干部马能元研究了这个问题,他问水利科的干部:“原有的渠道被沙埋住了,我们重修一条,明年风沙再来,又得再修,它年年赶,我们年年跑,这怎么行呢?为什么我们不能迎上去,和它打打交手仗,看能不能把它固定下来!”从消极回避到主动战斗,是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折!这个空前的倡议在区乡干部座谈会上提交讨论时,曾经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但是,这次座谈会终于做出了压沙植树的决定。这时群众思想还没有通,各村动员来压沙植树的民工,很多是老头和小孩,有的人连工具也没带。经过三天的工作,一个面积六十亩大的沙丘用黄土埋住了一半。群众从集体劳动中,看到自己的工作成果和力量,情绪高涨起来了,战胜自然的勇气和信心更加坚定了。许多青壮年参加到这一行列,许多人改变了原来消极的思想,从家里拿来了铁铣和土筐。人们终于在七天当中把整个沙丘埋住,在沙丘周围栽种了树木。原来计划要改修的渠道,从此不要再改道了。营造四千四百华里长的风沙线上的防护林带,就是在这样曲折的斗争中开了头。从此,各地互相推动,互相鼓舞,逐渐形成了全线性的进攻。
控制风沙的创造
从1953年开始,参加固沙造林的人数一年比一年增多,规模一年比一年壮大,群众和自然斗争的经验也愈来愈丰富。民勤、金塔、安西等县农民,创造了湿土压沙法、抹泥固沙法、胶泥块压沙法、草席压沙法,创造了封滩育草、封沙育草、漫灌红柳、插植风墙等阻止流沙前进的方法。中卫、中宁等县农民,从实践中摸索出“沿沙布防、沙内设点、连点成网、以网固沙”的一套造林方法,河西一带农民总结出利用物理设施改造自然保护树苗的前拦后挡造林方法。民勤县三坪口苗圃根据以沙灭碱肥地的原理,取得了提高旱地育苗成活率的经验。酒泉县嘉峪关农业合作社试验出绿化戈壁的初步办法。所有这些创造,大大促进了群众固沙造林的积极性。截至去年,全线共造林八万多公顷,封沙封滩育草育林三十多万公顷,插风墙总长一千四百多公里,埋压沙丘一万四千八百多亩。在这一巨大的斗争中,已出现了一些基本控制风沙的乡、社。比如民勤县苏山乡,解放以前,有十四个村庄被压掉,八百亩耕地被吞没,一千亩土地受到严重的灾害,70%的农户缺半年口粮,六十二户人家逃荒。现在那一千八百亩土地全部恢复耕种,还新垦了三百亩地,每年增产三万六千斤粮食。别的土地,也由于灾害的消除,亩产提高了一百一十五斤。永昌县北池村,解放前二千八百亩耕地中就有将近一半庄稼经常被风沙打掉,现在这些地平均亩产量从1952年的一百斤,上升到三百四十二斤。这个村另外还扩大耕地一千三百多亩。
三年建成绿色长城
按照林业部门规划,到1962年,在整个风沙线上将营造一条长二千二百公里、宽一公里半、面积三十三万公顷的大林带,九十四条全长三千四百公里,面积三十四万公顷的支干林带,和一万公顷的护田林网。这个计划实现之后,沿线可增加一千万亩的宜垦耕地,垦耕后每年可产三十亿斤粮食。过去受灾的十万公顷耕地,也将永远从风沙的魔掌中解放出来,每年增产30%的粮食。同时,栽种的林木和封育的草滩,到1967年,除了供应人们大量的建筑用材外,还将生产一百五十万吨薪材、五百万斤水果、八百万吨绿肥。现在,风沙线上的固沙造林工作正以空前的速度向前进展。大部分地区都表示要三年内力争完成绿长城。今年造林面积可能达到一百多万亩,相当于解放后八年来造林总面积的80%。两个国营机械造林场的拖拉机,即将首次在人烟稀少的地方进行整地造林。不久的将来,这个伟大的计划就要变成现实,在“浮沙没胫、人畜惮行”的沙滩上,将会出现翠绿欲滴的葡萄架,出现果实累累的果园。
·燕树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