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3月2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高尔基永远在我们的前头
艾芜
我年青的时候,曾到云南缅甸那些地方去流浪过,这自然由于生活所逼,但另一方面,也因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总想脱去封建社会的束缚,要像鸟儿一样到天空里去飞翔。由于有了流浪的生活,又有渴望自由的心情,一旦读到高尔基的初期的短篇小说,真如干燥极了的土地上一下逢着甘雨,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喜悦。凡是翻成中文的高尔基作品,都找来读,而且不止读一次,总是常常拿来读。甚至高尔基喜欢读的别人的作品我也要找来读。比如他在“我的文学修养”一文中说到他贪读法国佛罗贝尔的小说“单纯的心”以至“完全被这篇小说吸引住了,简直变成了聋子,变成了瞎子了。”我就曾经把这篇作品仔细研究过。我觉得我自己曾经成了高尔基热烈爱好者和追随者。1955年我从捷克斯洛伐克回来,路过莫斯科,1957年访问苏联,两次都去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附属的博物馆,瞻仰他的遗物,就是由于有着不能自已的仰慕心情。
今天适值高尔基诞生九十年的时候,我们年青时候所希望的,所理想的,都在我们的国家里一一实现,或者将要很快地实现。时代是大不相同了,但高尔基的作品,仍然激动我的心,在我们这个时代里,还是起着极大的作用。他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人,关于这方面的文艺理论,以及“母亲”那类的作品,一直光芒四射地照着我们前进。我总觉得高尔基常常站在我们的身边,并没有离开我们。
契呵夫在“三姊妹”里面,借衣丽娜的嘴说:“我们不知道劳动,因此就不快乐,……生我们的那些人就轻视劳动”。这是道出了旧社会里面人们苦闷的真实心情,也说明了人生应有体力劳动的真理。高尔基却在“我的大学”里面,正面补充了这个真理,他描写出码头工人劳动时候的欢乐,他还说他自己“心里很愿意一辈子就这样半疯半癫,痛痛快快地劳动下去。”因为他自己也到船上去搬米袋,来回地跑,所以能尝劳动的快乐。他这一段歌颂劳动的文章,很早读过,许多年过去了,还很灼热地留在我的心里。今天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里,劳动者已从先前的奴役地位,转为国家的主人了,劳动更是神圣的事情,我们文学工作者,更要好好地歌诵它,这是非常重大的任务。这个任务一来在我们笔下的时候,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了高尔基,想起了他在“我的大学”里面歌诵劳动的诗篇。而且更深切地感到要写出他那样热情的文章,也得像他一样参加在劳动人民的体力劳动中去。
高尔基呵,永远和我们同在,也永远走在我们的前头。(附图片)
黄永玉 刻


第8版()
专栏:

访印感怀
萧向荣
随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友好访印代表团访问印度,受到印度政府、军队和人民的热情接待。赋小诗以述感怀,并志友谊。
题“阿旃陀”石窟芸芸万众响西天,削壁锤岩数百年;巧手琢开空色相,纤工雕出佛容颜。从来几许人瞻仰,岂是前生有夙缘?且喜身临名胜地,遥思友谊忆先贤。
题“南迦尔”水坝伟坝巍然立,包容万壑清;福荫千万亩,光耀几邦明。十载工程苦,百年心魄惊。欣看新面貌,遥祝大功成。
题“安巴拉”空军表演铁鸟犹疑鹰隼飘,翩翻往复任逍遥。问渠那得轻如许,人间亦自有天骄。观“达努士”演习,速写风和日暖曙光开,主喜宾欢集看台。天鸟蛋如雷电闪,铁牛吼似暴风摧;浓烟幕幕重岗掩,壮士赳赳卷地来。喜我友邻成就大,和平欣与共干杯。
留别印度诸友又乘东风作客来,友情争逐百花开。此行堪慰平生愿,满载春光故国回。
一九五八,二,二十七于新德里。


第8版()
专栏:

纪念高尔基想到一位战友
林陵
每当纪念高尔基的时候,我总要想起一位革命青年怎样为了高尔基的名字进行革命斗争和终于光荣牺牲的故事。
那是1932—1936年间的事情。金剑啸同志从上海艺术大学学画毕业回到东北的哈尔滨,参加党的地下工作——主要是给党的秘密宣传画刊画画。因为1932年是高尔基创作四十年纪念,金剑啸同志自己建议,在党的画刊上有所表示,他画了一幅高尔基像。
金剑啸同志曾有一个短时期在黑龙江民报工作,主编副刊,发表了不少进步作品。他还在那里组织了话剧团,演出了几个戏。在民报副刊上曾转载奥斯特罗夫斯基的“大雷雨”、秋田雨雀的“天门冬”等剧本。他曾把从上海带回的油印本高尔基的“夜店”带到黑龙江去,印了出来。在敌伪统治下的东北,要演出高尔基的作品是不可能的,但是金剑啸同志在高尔基革命精神的鼓舞之下,曾做过一番努力,争取用演出来庆祝高尔基的革命文学创作四十年。
1935年冬,金剑啸同志回哈尔滨和另外几位同志接办“大北画刊”。画刊是大北新报的副刊,大北新报是日本人主办的汉文报纸。在敌伪统治之下,为了做一些革命宣传工作,我们曾尽可能利用敌伪报刊。金剑啸同志主编的“大北画刊”自1936年初开始出版,在哈尔滨青年中传播很广。6月10日左右,一期画刊已经排好,即将付印,突然接到高尔基病重的消息,金剑啸等编辑部同志甚为激动。这样的消息,在日伪报纸上是决不会刊登的,我们的画刊应该向读者报道,于是决定把排好的版子挖去一块,嵌进一则消息,一幅高尔基像。
画刊出版后,报社社长日人山本看到画刊上有一个“外国人的像片”,不认识是什么人,再三追问,问明这是高尔基后,他暴跳如雷,追问何人利用他的刊物进行“反满抗日”的共产党宣传。一两天之后,金剑啸和其他几位同志被捕。
金剑啸同志入狱后两三天,6月18日,高尔基逝世,但是他在狱中已无法得知这个悲痛的消息了。
金剑啸同志因为在黑龙江另有“案子”,被从哈尔滨解到那里去。不久他便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在黑龙江畔的老江坝枪杀了。
金剑啸同志牺牲时还只有二十多岁。一个为高尔基的名字鼓舞着做革命工作的青年,竭力想“纪念高尔基”,让更多的青年得到高尔基的鼓舞,就这样牺牲在敌人的手里了。
这样的故事,在中国不是个别的。我们不是常在几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光荣牺牲的战士身上发现高尔基的作品吗?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高尔基是一面革命的旗帜。在我们国家里,曾经有多少青年通过这面旗帜认识了革命真理而奔向了革命战场啊!又有多少革命青年在这面旗帜之下前仆后继地进行战斗啊!纪念高尔基诞生九十周年,回忆这样的故事,我们将更坚决地走高尔基所指示的道路,为社会主义的前景奋斗。


第8版()
专栏:

新的“实物教学法”
曾习三
展览会是宣传和教育的一种好形式。这次反浪费、反保守运动,在许多机关中举行了小型的实物展览会,我看了几个,觉得教育意义很大、很深刻;在本机关的浪费积压现象中有许多和我自己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有关系,我看了之后十分痛心。别的同志也都这样看和这样说。
我们机关是“清水衙门”吗?只要大家一检查,只要到大小仓库一清点,每个机关都可以发现问题;再把问题一摆出来(开展览会),那就更清楚了,并且有不少还是怵目惊心的。
当然,这些浪费和积压现象,主要的是由于领导上的官气和阔气作怪。很多购置不当、宽打窄用和浪费积压的现象,很多好大好高和喜新厌旧的现象,都应该直接写在领导者的官气和阔气的账上;有些不直接由领导者负责的事情,也表现了领导者疏于检查,也是一种官气为害。机关领导人看了这样的展览会,能够不引起“内疚”、不自我检查、不下决心痛改前非吗?
同时,这样的展览会也可以教育每一个同志。我看到的展览会都展出了很多的钢笔杆、米达尺、玻璃板、钉书机、铜墨盒、曲别针……和几年、几十年用不完的表格、信封、信笺等;还展出了许许多多的“破烂”家具,有的甚至是崭新的就夭折了,有的新椅子断了腿,有的新闹钟被拆毁了;还展出了成堆的失去了“配偶”的锁头和钥匙……这些现象,难道不是同全机关的同志都有关系吗?一个办公室只有三、四个人办公,却有七、八支钢笔杆,有的还更多;铅笔、毛笔、钢笔头,有了好的不愿意用次的;工作服、手套,用了不洗又领新的;很多机关司机班的修车工具,买了一套又一套;有的机关通讯班的皮衣皮帽不用旧的又买好的;有的同志丢了自来水笔、衣物都不寻找……今天把这些“小东西”一收集起来,竟成了展览会的一个重要部分,你说这不奇怪吗?无论哪一个同志看了这样的展览会,都不能不想到他自己。
有的同志说,反五气,虽说首先是烧领导上的五气;但是我们每一个同志在这个运动中都必须同时检查一下自己的思想。今天的双反运动不是追查责任的问题,但是从思想上检查,绝不能说同我们自己完全无关。有同志说,有的浪费现象是由于领导上有迁就思想,这不就是说被领导的某些同志也有阔气思想吗?
每一个同志都应该仔细地看看这样的小型展览会,在这里可以受到极其生动的又极其深刻的社会主义教育。只有大家都来研究浪费现象的原因,大家都从思想上提高一步,才是根绝后患、澄本清源的办法。


第8版()
专栏:

“非常想到中国去”
——高尔基写给契呵夫的信
1900年5月,义和团的反帝斗争开始,接着是八国联军的入侵,就在这年的7月9日(新历是22日)高尔基写信给契呵夫,并向他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亲爱的安东·巴甫洛维奇!
“同到中国去吗?有一次,在雅尔达,您说您很想去。一同去吧!我非常想到那儿去,并且我打算向某家报纸自荐担任通讯记者的工作。我的妻子不大愿意放我一个人去,但是说,假如您也能去,那她对我就可以完全放心了。去吧,亲爱的安东·巴甫洛维奇!那儿很有趣,可是这儿却单调无味。”
在同月给契呵夫的另一封信中,高尔基又写道:
“中国的念头在折磨着我。非常想到中国去!很久以来,我从没有像这样强烈地想望过什么事。你不是也想到远地去旅行——一同去吗?真去吗?那就好极了!……”
在这封信结尾的地方,高尔基又着重加上了一句:“去中国的事,请回复”。契呵夫在7月12日(新历25日)就复了高尔基一封信:
“亲爱的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
“您邀我到中国去旅行,使我大吃一惊。那个剧本呢?那个剧本怎么样(指剧本“小市民”——译者)大概您已把它写完了吧?无论怎样,到中国去是太迟了,看起来,战争已快结束。要是到那儿去,我只能当一个医生。当一个军医。假如战争延长下去的话,那我就去,可是现在还是坐下来,稍微写一些东西”。
也许在这之后,高尔基为了写作忙,或是其他什么原因未曾实现到中国来的计划,但从他在当年8月26日与30日之间(9月8日与12日之间)写给他和契呵夫的共同的好朋友——医生斯烈金的信中可以看出,他是非常重视中国人民的这次反帝斗争的:
“……要是真正宣战——那我就去。一定去!我认为这次战争具有巨大的意义。假如要延长到三十年,变成为全欧洲的大混战,那我一点也不会吃惊!唉,为什么我不是一个中国人!我要让你们看看什么是文明!我要从你们身上剥下文化的假面具!我要……”
(转载“译文”三月号戈宝权辑译“高尔基与中国”之一部分)


第8版()
专栏:

结霜以前
气象台在发布寒潮时常说:“……冷空气将侵入到××一带,……,天晴风停以后,预计清晨该区将有霜(或霜冻)……。”为什么要天晴风停后,才有霜(或霜冻)出现呢?
在夜间低层空气的温度因地面辐射冷却而下降。辐射的强弱,是和天气条件密切关联的。如果天空云层密布,这时地面辐射散热就会大大减弱,甚至趋于停止。这样,空气中的热量得不到消散,只得仍旧被贮藏在大气层里,势必影响了地面温度的下降。这种云幕对散热所起的挡蔽作用,正像给天空盖上了一个大屋顶似的,它阻碍和压制着热量向上的传递。
晴朗夜间,空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分布常是这样:近地面层的空气特别冷,而在离地面约几十公尺到一、二百公尺的空中,它们的温度反而比地面的要高。大气中存在这样的上暖下冷的温度分布,气象学上称它是“逆温层”,因为这种逆温层是由于地面辐射所形成,因此也叫它是“辐射逆温”。
当风力增强时,往往引起了大规模的空气扰动,使上下暖冷空气混合起来,辐射逆温层被破坏。结果冷的空气无法继续停滞在低层。相反的,近地面层空气的温度因上下暖冷空气的混合,却有了一些增高。显然这是不利于成霜的。所以一般说来,某地区当它刚刚受到寒潮的侵袭时,由于寒潮前沿具有的阴霾天空和风力强猛的特殊天气,地的表面温度的降低倒并不是很巨剧的,只有当冷空气已占领了该地的上空,这时碧空万里,风力微弱,才是温度猛降、在地面最容易结霜(或霜冻)的时候。
(钱承植)


第8版()
专栏:读者中来

多写短作品!
江苏东海报 董金淮
近来我们看到不少作家和诗人们的跃进规划,非常高兴。在这全国人民大跃进的日子里,各个角落都在沸腾,形势变化一日千里,相形之下,作家们诗人们写的东西就太少太慢了。特别是那些去年已经下乡下厂的作家,终日都生活在轰轰烈烈的跃进中,更该多写一些,写得快一些。但是非常遗憾,他们还没有写出更多的东西来。是干劲不足吗,还是只顾酝酿巨著忘记了当前?
我们要求作家和诗人们既有大的创作计划,更要有反映当前生活的短小作品。同时也希望作家和诗人多写一些通俗的能使广大群众接受的作品。这一点在基层工作中感到特别迫切。我愿告诉你们一个消息:赵树理同志的快板“‘春’在农村的变化”在2月18日人民日报副刊发表后,立刻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在我们所订的十一份县报上,几乎都转载了这首快板;到了2月下旬,农民们就唱开了。当时我们东海县各乡举办的农村业余文艺会演大会上,这首快板也成为最受农民欢迎的优秀节目之一。由此可见群众是多么需要和欢迎作家们的通俗作品啊!
希望作家发挥干劲,多写反映大跃进的短小作品,多写使广大群众接受的通俗易懂的作品。能像赵树理同志那样做法就好了。


第8版()
专栏:知识小品


春阳
“月落乌啼霜满天”和“飒飒飞霜夜出师”这些诗句,让人们感到霜有如茫茫大雾,飘飘白雪一样地满天飞舞,其实“霜飞”只是诗人们的遐想,在科学上是追究不得的。
霜是在晴朗的夜里地面上出现的一种白色冰晶。它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而是因为气温降低,空气里容纳水蒸气的能力大大减少,多余的水蒸气凝冻而成。春秋的夜晚,当地面或近地面的物体因本身散热或冷空气的侵入而使温度降低到摄氏零度以下时,低处空气层里的水蒸气和草木枝叶及泥土中跑出来的水分,就凝集冻结成白色的冰晶物,附在地面或近地面的物体上,这就是霜。所以霜根本不会“飞”,更谈不到“满天”了。
由于气温降低的原因不同,霜又可分三种:第一种是“平流霜”。这是由于北方寒潮向南方侵袭时,气温突然降低而生成的。由于寒潮的规模大,范围广,霜害的面积往往也是很大的。第二种是“辐射霜”。它是因地面或近地面的物体大量散热,而使近地面的空气冷却,水蒸气冻结而成霜。这种霜是局部性的。第三种是“平流辐射霜”。也是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霜。往往在寒潮侵来时,气温并不降至霜点以下,而经过夜间辐射冷却,才成为霜。
霜往往能伤害植物。花草树木经霜一沾,就逐渐枯死;农作物经霜一打,也会减产。但是,这种灾害并不是由霜本身所造成,而是在温度很低的情况下,植物体内的水分,也要冻结成冰,就使植物无法生长而死亡。
我国各地曾经试用过的比较有效的防霜方法有以下几种:
包扎和遮盖法:对于一些范围较小的但又十分贵重的植物和果树,可以用废纸、稻草、麦秸、芦苇把它们分别包扎起来。在地面生长的蔬菜等作物,无法包扎时可用秫秆、芦苇或席子将其遮盖起来,防止气温降低。
灌溉法:在霜前进行浇水灌溉,增加土壤中的水分。因为水分既可以吸取地面散射的热量,又能在空气中热量缺乏的时候慢慢地放出自己所容纳的热。同时,湿土传热比干土要慢得多,所以霜前可以防止地面的骤然冷却,霜后又可以防止立刻变热。
熏烟法:在面积较广大的地区,霜前用一些可燃而又能冒烟的东西(如树枝、杂草、糠皮、牛马的干粪等)堆积起来,燃烧生烟,烟愈浓愈好。这是因为浓烟弥漫空中,可以吸收地面散射出去的热量,又能作为凝结核让水蒸气凝结在上面变成雾。这样不但可以阻止地面散热,而且水蒸气在凝结时又能放出一些潜热,供给地面。同时浓烟中放出的二氧化碳,也可以吸收地面放出的热量。再加上燃烧的烟堆,也会放出一些热量。所有这些,都可以防止近地面空气温度的下降。
在耕作上,深耕疏松土壤和多施肥,都可以改变土壤的性状增强防霜力。小麦密植也因苗旺盛可以阻止散热,以及改变作物的播种时间,都能防霜。为了长远利益,我们还应该学习苏联先进经验,种植防霜林或建立防霜堤,这才是大规模防霜的有效办法。


第8版()
专栏:

新山歌家家户户多栽桑,往后不怕蚕缺粮,蚕儿肥胖多作茧,人人穿上绸衣裳。五九六九,沿河插柳,保土防风,确保丰收。
(江苏盐城)


第8版()
专栏:

劳动大学 江有生
下乡青年:高尔基爷爷,请来参观“我们的大学”!


返回顶部